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计量认证质量手册

2017-09-23 48页 doc 540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计量认证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 版    号:第1版 审    核: 批    准: 控制状态: 编    号:                                                 持 有 人:认证 2011-12-01  发布                2011-12-01  实施 有限公司  发布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0.1修订页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
计量认证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 版    号:第1版 审    核: 批    准: 控制状态: 编    号:                                                 持 有 人:认证 2011-12-01  发布                2011-12-01  实施 有限公司  发布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0.1修订页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序号 章节号 页码 修  订  内  容 批准人 日  期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0.2 目录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序号 标          页数 序号 标          题 页数 0.1 质量手册修订页 1 4.12 预防措施 1 0.2 目录 1 4.13 记录的控制 2 0.3 质量手册发布令 1 4.14 内部审核 2 0.4 编制目的和说明 1 4.15 管理评审 2 0.5 范围、引用依据 1 5 技术要求 26 0.6 质量手册的管理 2 5.1 总则 2 1 前言 1 5.2 人员 2 2 公正性声明 1 5.3 设施和环境条件 3 3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1 5.4 检验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4 4 管理要求 28 5.5 测量设备 3 4.1 组织 6 5.6 测量溯源性 2 4.2 管理体系 2 5.7 抽样 2 4.3 文件控制 2 5.8 受检物品的处置 2 4.4 要求、标书和的评审 2 5.9 检验结果质量保证 2 4.5 检验工作的分包 1 5.10 结果报告 4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1 附录A 职能分配表 2 4.7 服务客户 1 4.8 投诉 1 4.9 不符合检验工作的控制 2 4.10 改进 1 4.11 纠正措施 2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0.3 质量手册颁布令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遵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为确保检测工作公正性、独立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本公司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编制了《质量手册》。 本手册阐明了公司的质量方针、目标,描述了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其内容涉及实验室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使得可能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每个环节都能处在受控状态下,它是指导本公司全体人员工作的法规性、纲领性文件和重要依据。 本手册现已批准、并予以发布,自2011年12月01日起实施,望本公司全体职工认真学习理解,坚决贯彻执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以实现本公司质量目标。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0.4 目的和编制说明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0.4    目的和编制说明 质量手册是阐述      有限公司(简称“公司”)质量方针,并描述公司管理体系的文件。是公司管理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的纲领性文件,是开展检测工作的规范和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持久稳定、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 本公司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编制《质量手册》,用于指导本公司质量体系的运行。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0.5 适用范围和引用依据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0.5    适用范围 0.5.1    指导公司全体员工贯彻实施本公司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0.5.2    指导各项检测业务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开展,使之符合质量管理要求。 0.5.3    指导公司质量管理程序文件、质量、质量记录编制。 0.5.4    支持质量手册的程序性文件是公司开展质量活动须遵循的方法。 0.5.5    提供省级计量认证评审用资料。 0.5.6    引用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0.6 质量手册的管理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0.6    质量手册的管理 0.6.1  质量手册的批准和解释 0.6.1.1 质量手册经总经理批准后生效,全公司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0.6.1.2 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综合室负责具体管理和解释工作。 0.6.2  质量手册的编制、修订和改版 0.6.2.1 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起草,经会议审议通过,总经理批准后予以发布。 0.6.2.2 质量手册的修订由质量负责人组织修订或改版。修订或改版质量手册时,必须保存修订前的原始文件,以便追溯修订历程。修订文件经质量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修订质量手册: a)    本公司组织机构或管理职责有重大变化; b)    编制手册所依据的标准、法规有较大变动; c)    调整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d)    体系文件审查中确定有修改需求时; e)    其它导致必须修改的情况。 0.6.3  手册的发放与保管 0.6.3.1 综合室将手册编号、登记后由持有者签收。手册的发放范围为与质量活动关系密切的人员。 0.6.3.2 持有者应妥善保管手册,不得在手册上涂改,不得外借。 0.6.3.3 手册分“受控”与“非受控”两种文本,手册上要标明受控状态。本公司内部使用和提供给认可机构的为“受控”文本,提供给上级有关部门、有关用户的为“非受控”文本。受控手册的发放范围或非受控手册的发送均需经质量负责人或总经理批准并登记。 0.6.3.4 手册持有者调离本公司时,应将手册交还综合室并办理有关手续。 0.6.3.5 各版手册应至少有一份长期保存在综合室,并标志存档。 0.6.4  手册的宣贯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0.6 质量手册的管理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0.6.4.1 《质量手册》经审核批准后,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宣贯,各部门负责人监督执行。各部门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使全体员工熟悉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承诺,并了解手册中与各自工作岗位相关的内容与规定,严格遵照执行。 0.6.4.2 综合室应对新进的职工进行质量手册的学习培训。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1 前言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1.1 公司概况 我公司是*********************************************************。 我公司现有人员20名,其中专业检测人员15名。技术力量雄厚,检测设备先进,专业性强。公司质量体系和安全组织健全,检测手段技能方面适应目前承担的业务范围,为工程提供了“安全、高效、及时、准确”的检测服务。 1.2 公司辨认 公司地址: 邮政编码: 公司电话: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2 公正性声明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公正性声明 为保证公司工作的公正性,特作如下声明: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严守职业道德。 (2)保证对检测结果判断的独立性,所有检测结果不受来自商务、财务和行政及其它方面不恰当的干预。 (3)严格执行检验标准、规范等技术文件。 (4)对客户技术、资料信息和检测结果保密。 (5)保护客户的知识产权,严禁公司人员利用客户的技术及信息从事牟利活动。 (6)为所有客户提供相同质量的检测服务。 (7)使公司每一位员工熟记并严格遵守本声明规定,一旦发现有违反本公正性声明的事件出现,将对责任人给予必要的惩罚。                               公司总经理:                             2011-12-01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3质量方针和目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3.1 质量方针 行为公正、方法科学、数据准确、服务规范 3.2 质量目标 3.2.1检测报告缺陷率小于0.1% 3.2.2用户满意率、设备受控率大于99% 3.2.3人员培训合格率大于98% 3.3 管理承诺 上述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实验室各项工作总的宗旨和方向,实验室最高管理层及各相关部门和人员都将尽最大努力保证这一方针、目标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3.4 检测质量承诺 本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保证客观、公正、准确。保证测量的溯源性,做到检验结果与国际基准一致。当有强制性要求或客户要求时,能够对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和表述。 3.5 服务水平承诺 本公司服务水平能达到评审准则和认可准则的要求,保证达到国内同类注册实验室的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实验室主任:                                       日      期: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 组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6  页 4 管理要求 4.1  组 织 4.1.1  本公司是独立法人机构,具有从事人防工程质量检测项目的检测职责和能力。本公司的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保证本公司进行的各项检测工作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 4.1.2  本公司从事的各项检测工作应满足评审准则要求。 4.1.3  管理体系覆盖在本公司固定设施内和现场临时设施中进行的检测工作。 4.1.4  已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并赋予其必要的权力和资源,明确其职责,对不符合检测工作进行控制,识别对管理体系或检测程序的偏离,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减少这种偏离。 4.1.5  本公司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管理层和全体员工不受任何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不受来自于内部/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 4.1.6  保护委托方机密和所有权,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 4.1.7  本公司不从事检测以外的、有潜在利益冲突或损害本公司判断独立性和检测诚实性的活动,保证公正性,避免卷入任何可能会降低检测能力、公正性、判断或运作诚实性的可信度的活动。 4.1.8 总经理是本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主持内部机构设置、人员任用、技术业务、行政后勤等全面领导工作。 公司设质量/技术负责人一名,负责质量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4.1.8.1本公司下设检测部和检测中心实验室。 组织机构图如下: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 组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6  页 公司 检测中心实验室 综合室 检 测 部 公司组织机构图 4.1.9 各部门职责 4.1.9.1检测部职责 (1)全面负责质量检测工作,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检测情况。 (2)依据检测和实验结构,对人民防空工程的质量等级进行评定,并出具相关报告。 (3)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认真行使公司给予的管理权力, 杜绝一切越权事件的发生。 (4)负责对质量问题原因的进行分析,并及时向领导报告; (5)协助做好质量档案工作; (6)协助做好公司的有关质量的工作计划;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4.1.9.2 检测中心实验室职责 (1) 执行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按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完成检测工作;   (2) 开展检测室业务、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   (3) 负责检测工作、抽样工作安排;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 组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3    页 共    6  页   (4) 负责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工作;   (5) 负责组织人员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工作;   (6) 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标识、修理等环节的管理;   (7) 负责新开展项目的调研工作;   (8) 负责在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的处理,对事故提出处理方式及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9) 对检测过程中的偏离提出纠正意见,审核质量职责范围内允许例外偏离申请;   (10)负责技术校核工作的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实施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 (11) 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4.1.10各岗位职责 4.1.10.1公司总经理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遵纪守法、主持全公司工作: (2)负责制定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批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3)确定公司机构设置,配置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决定公司各类人员的聘任; (4)主持质量体系管理评审活动,决定事故处理意见; (5)批准新建项目、改造项目及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6)决定业务、行政范围内由公司决定的事宜。 4.1.10.2技术负责人 (1)全面主持公司技术工作; (2)主持公司新增检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技术审核; (3)负责公司测量设备的正确配备和测量设备申购、停用、报废的技术审核; (4)负责检测工作细则等作业指导书的批准,负责测量设备周检计划批准。 (5)负责检测工作所需环境和设施配置的技术审核; (6)负责对检测过程中技术问题;    (7)负责解决公司日常检测工作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8)负责组织开展技术校核工作及编制试验场地间比对能力(验证)结果评价报告;  (9)负责公司检测报告型式设计;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 组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4    页 共    6  页 (10)公司总经理交办的其它事项。 4.1.10.3质量负责人 (1)全面主持公司质量管理工作; (2)负责组织建立质量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 (3)负责组织编制、修订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4)主持质量体系审核和组织管理评审; (5)负责新开展项目的评审,各项计量认证/认可的准备工作; (6)负责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的组织实施; (7)负责指导和组织质量监督活动的开展; (8)负责外部服务和供应质量保证的监督; (9)负责组织对公司分包方能力的评审; (10)负责顾客抱怨的处理: (11)负责公司质量活动中允许例外偏离的批准; (12)负责公司检测报告质量、测量设备管理状况和样品管理状况的监督; (13)负责公司事故的分析调查和编写事故分析报告。 (14)公司总经理交办的其它事项。 4.1.10.4质量监督员 (1)在质量负责人的指导下,按程序文件的相关要求开展专业范围内的质量监督活动; (2)排除干扰,不受任何压力影响,确保质量监督工作的独立性; (3)及时将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上报室总经理或者质量负责人。 (4)负责对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的验证。 4.1.10.5内审员 (1)严格按内部质量审核依据开展内审工作; (2)尊重事实,如实记录被审核方的实际状态,保证审核的客观、公正; (3)独立地作出判断,不屈从于无事实依据而要求改变审核结论的压力,忠实于得出的结论。 (4)对提交的审核记录及报告负责;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 组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5    页 共    6  页 (5)对审核结果中的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对纠正措施进行验证。 4.1.10.6检测报告校核人员 (1)根据检测项目要求,认真审核检验依据,方法、标准是否正确; (2)认真核对检测数据及环境,设备运行记录是否符合试验要求,原始数据是否正确。发现异常数据应及时退回检测人员查找原因, 作出纠正; (3)检查无误后签字交审核人员审核; (4)认真遵守试验结果的保密制度; 4.1.10.7检测报告审核人员 (1)按公司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检测报告审核程序和审核内容对报告进行独立的审核; (2)对报告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有权要求报告编制人进行改正; (3)在符合要求的检测报告上签字。 4.1.10.8授权签字人 (1)按公司程序文件中规定的检测报告批准程序和批准内容对检测报告进行批准; (2)对发现问题的检测报告有权告之报告编制人和审核人,使其更正; (3)独立地进行判断,不受来自于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 (4)对检测报告行使批准权。 4.1.10.9检测人员 (1)正确执行标准、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规范; (2)对原始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3)拒绝不符合规定的各方干扰,严格执行3HP0302-201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对在检测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要严格保密,检测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维护活动; (4)检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主任或质量负责人报告; (5)负责检测原始记录的校核工作;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 组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6    页 共    6  页 (6)严格按公司程序文件的相关要求作好测量设备的使用、维护、保管工作; 4.1.10.10业务受理员岗位职责 (1)负责接受顾客就检测业务的各种问题的咨询: (2)负责与顾客就检测方法的确定、检测标识、检测时限、检测费用以及其他有关检测的问题与顾客进行协商并予以确认。 (3)负责指导顾客填写“检测委托书”或合同。 (4)负责检测报告的发放工作。 4.1.10.11设备计量管理员岗位职责 (1)编制公司测量设备周期检定/校核/验证计划,实行动态管理: (2)负责公司所有测量设备状态标识管理; (3)负责公司测量设备周检计划的组织和实施; (4)负责测量设备档案管理工作; 4.1.10.12文件资料管理员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受控文件的登记、发放等日常管理工作: (2)跟踪标准等技术规范的有效性,及时收集有关标准,保证技术文件的现行有效: (3)负责公司受控文件档案管理及借阅管理工作; (4)负责公司行政文件及检测报告副本、原始记录的归档保存; (5)负责人员技术档案、供应商记录等质量活动记录的归档保存工作; (6)严守档案机密,保护顾客的信息和所有权; (7)完成室主任交办的工作。 4.1.11  本公司确保全体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理解他们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以及如 何为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4.1.12总经理应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用以确保本公司不同层次和职能部门之间,就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质量要求、管理要求、技术要求、质量目标及完成情况,以及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实现全员参与的效果。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2 管理体系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4.2  管理体系 4.2.1  按照《评审准则》建立了管理体系,并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形成了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所需的管理体系文件,发放到有关人员和场所,使其方便地被获得、理解和执行。 4.2.2  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管理承诺由总经理发布。质量总目标在管理评审时应加以评审。质量方针声明内容包括: a)管理层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客户提供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b)管理层关于本公司服务标准的声明; c)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的目的; d)要求所有与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与之相关的质量文件,并在工作中切实执行这些文件; e)管理层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4.2.3  质量负责人应根据总经理的意图组织好持续改进过程的策划工作,由综合室负责实施持续改进过程的管理。持续改进应利用质量方针、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管理评审、促进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4.2.4  总经理应向本公司全体员工传达满足客户要求以及法定要求的重要性。 4.2.5  本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由三个层次组成:如下图所示,第一层 次为“质量手册”,第二层次为“程序文件”,第三层次为“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 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书和记录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2 管理体系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a)质量手册是本公司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本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部门和人员职责以及体系中各职能部门质量活动的要点。 b)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描述为实施管理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的活动的完成所规定的途径(或方法),明确了具体质量活动的目的、范围、责任部门(人)和工作流程。 c)作业指导书和记录:作业指导书是程序文件的细化,指导开展检验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操作性文件;记录是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它具有可追溯性,应尽可能表格化,要求记录做到真实、准确、及时。记录包括技术活动记录和质量活动记录。 4.2.6  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运作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质量负责人负责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 4.2.7  依据《评审准则》,本公司的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详见附录A《职能分配表》。 4.2.8 当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变更时,原则上通过管理评审,由总经理确定,以确保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得到维持。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3 文件控制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4.3  文件控制 4.3.1  总则 控制本公司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的制定、批准、发布、发放、变更,防止使用无效、过期、作废文件;并定期审查、修订文件,确保文件持续适用和满足使用要求。具体执行3HP0301-2011《文件控制程序》。 4.3.2  文件的范围 a)    内部文件 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格式、质量计划、规章制度、其它规范性文件等。 b)    外来文件 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程、图纸、软件等。 4.3.3  文件的批准和发布 4.3.3.1 本公司编制的所有作为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文件,在发布之前应由相关人员审核、批准,以保证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综合室建立识别管理体系中文件当前的修订状态和分发控制的清单,以防止使用无效和作废文件。 4.3.3.2 本公司通过对文件的控制,确保: a)    在对本公司管理体系运行起重要作用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b)    必要时进行修订,以保证持续适用和满足使用的要求; c)    及时地从所有使用场合撤除无效或作废的文件,防止误用; d)    出于法律或知识保存目的而保留的作废文件,须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并作“作废”和“留用”标记。 e)    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受控。 4.3.3.3 本公司制订的管理体系文件具有唯一性的标识。该标识包括发布日期和修订标识、页码、发布机构等。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3 文件控制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4.3.4  文件变更 4.3.4.1 除非另有特别指定,文件的变更应由原相关人员进行审查和批准。被指定的人员应获得进行审查和批准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4.3.4.2 若可行,更改的或新的内容应在文件或适当的附件中标明。 4.3.4.3允许授权人员在文件重新发布前手写修改文件,修改处应清楚地标明,并签名和注明日期,修改的文件应尽快正式重新发布。授权人员职责分配表如下: 授 权 范 围 授 权 人 员 批准签发检测报告 授权签字人 对报告进行评价和说明 授权签字人 重大、复杂合同的评审、批准 经  理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手写修改 质量负责人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审核 质量负责人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批准 经  理 技术文件修改 技术负责人 技术文件的批准 技术负责人 批准恢复不符合工作 质量负责人 4.3.4.4 对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的更改和控制也应达到以上要求。 4.3.5  支持文件 4.3.5.1  3HP0301-2011《文件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4 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4.4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 4.4.1  本公司与客户签订下列要求、标书和合同前应对其进行可行、有效的评审。 a)    客户以口头(电话)、书面(包括标书)、电传和其他方式(如电子邮件等)向本公司提出的检测要求; b)    本公司编制的检测投标书; c)    本公司与客户拟签订的检测合同草案(可以会议记录、会谈纪要等方式出现); d)    上级下达的含检测任务要求的行政文件。 评审执行程序3HP0401-2011《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程序》,评审应确保: (1) 对客户的要求(包括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应予适当地文件化,并易于理解; (2) 本公司现有能力和资源能满足上述要求; (3) 选择适当的、满足客户要求的检测方法; (4) 客户的要求或标书与合同之间的任何差异,在工作开始之前得到解决。每项合同应得到本公司和客户双方的接受。 4.4.2  本公司保存包括任何重大变化在内的合同评审的记录。在执行合同期间,就客户的要求或工作结果与客户进行讨论的有关记录,均予以保存。 a)    对于常规的、例行的简单检测任务,一般不签订检测合同,由客户填写委托协议书,综合室受理签字即为评审; b)    对非常规但客户要求不变在第一次评审并签订合同后变为重复、例行的检测任务的检测要求,由检测室进行合同评审; c)    新的、复杂的、先进的或重大的检测任务,由检测室召集相关部门、人员会议评审,评审结果报总经理批准。 4.4.3  评审的内容包括被分包出去的所有工作。 4.4.4  对检测合同的任何偏离均应通知客户。 4.4.5  工作开始后如果需要修改检测合同,应按上述要求对合同进行同样的评审,并将所有修改内容通知所有受到影响的人员。 4.4.6  支持文件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4 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4.4.6.1  3HP0401-2011《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程序》 4.4.6.2  3HP0501-2011《分包控制程序》 4.4.6.3  3HP1201-2011《记录控制程序》 4.4.6.4  3HP1701-2011《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5 检测工作的分包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4.5  检测工作的分包 4.5.1  ◇实验室应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分包,其分包方应是已经通过了计量认证的实验室。 4.5.2  ◇分包范围是指: (1)设备临时损坏 (2)通过的能力发生意外情况; (3)设备昂贵; (4)特种项目 (5)使用频次低。 4.5.3  合同评审时应将分包安排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适当时应得到客户的准许,并取得书面同意。具体执行3HP0501-2011《分包控制程序》。本公司从事的检测项目一般情况下独立完成。 4.5.4  本公司就分包方的工作对客户负责,由客户或法定管理机构指定的分包方除外。 4.5.5  综合室保存所有对分包方评审的资料以及实施分包的工作记录。 4.5.6  支持文件 4.5.6.1  3HP0401-2011《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程序》 4.5.6.2  3HP0501-2011《分包控制程序》 4.5.6.3  3HP1201-2011《记录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4.6.1  本公司确保所有购买的影响检测质量的供应品和消耗材料,只有在经过检查或证实其符合相关标准、规范或要求时才投入使用,确保所使用的服务和供应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具体执行3HP0601-2011《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程序》。 4.6.2  服务和供应品的范围 4.6.2.1  服务的范围 a)    对本公司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计量检定/校准服务; b)    对检测工作质量有影响的人员培训服务; c)    检测工作中使用的测量设备的运输、安装、调试、维修等服务; d)    比对试验单位。 4.6.2.2  供应品的范围 测量设备、测量工具、标准物质、消耗性材料等。 4.6.3  应保存采购物品验收、检查活动的记录。 4.6.4  采购文件至少应包含描述采购的供应品的型式、类别、等级、规格、图纸、检查指南以及表明检验结果可被接受的技术条件。如果采购支持服务,应明确提供支持服务的人员的资格、能力水平的要求。明确对提供服务或供应品的组织应满足的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4.6.5  采购文件在发出之前,其技术内容应经过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 4.6.6  检测室对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供应品和支持服务的供应商进行评价。 4.6.7  综合室负责保存这些评价的记录和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录。 4.6.8  支持文件 4.6.8.1  3HP0601-2011《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程序》 4.6.8.2  3HP1201-2011《记录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7 服务客户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4.7  服务客户 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以客户为关注焦点,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本公司立足的根本。本公司坚持在服务(检测)的全过程中,认真、积极、充分地与客户进行合作、沟通,做好检测工作,以良好的服务使客户满意。 4.7.1  定期向全体员工宣贯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以确保服务理念的建立并落实于实际工作中。 4.7.2  与客户良好的合作可包括: a)    在确保其它客户机密的前提下,允许客户或其代表进入本公司相关区域直接观察为其进行的检测; b)    应客户要求,为其准备、包装和发送为验证目的所需的检测样品。 4.7.3  与客户良好、充分的沟通应包括: a)    合同评审时,明确客户的要求; b)    在服务(检测)过程中,与客户保持联系,将检测中的任何延误和重要偏离及时通知客户; c)    需要时,可对相关测试结果合理地作出评价意见和解释; d)    应进行客户调查或与客户一起评价检测报告,尤其是大众业务客户的意见反馈,收集汇总后,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以不断改进管理体系,提高检测工作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4.7.4  支持文件 4.7.4.1 3HP0401-2011《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程序》 4.7.4.2 3HP1401-2011《管理评审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8 投诉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4.8  投诉 认真、有效地处理来自客户和其它方面的投诉。具体执行《投诉处理程序》。 4.8.1  综合室负责管理有关投诉的来函、来电及来访接待工作。 4.8.2  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投诉涉及的部门和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需要时,且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安排复验,并组织人员应对复验结果进行跟踪,并作记录。 4.8.3  如调查或复验结果证实原检测结果有误,应立即更改报告。更改报告具体执3HP2601-2011《结果报告控制程序》。 4.8.4  调查结果形成后,综合室应在一周内将投诉复议的结果和处理意见以书面形式答复投诉方。 4.8.5  如投诉涉及不符合工作时,应立即采取措施。 4.8.6  对每年度的投诉处理工作,质量负责人应作汇总、分析、报告,作为年度管理评审的输入。 4.8.7  有关投诉涉及的调查、处理记录,包括:来函信件、来电记录、来访记录、传真件、调查与分析记录、复验记录、复议结果及回函以及需要时采取的纠正措施记录等,综合室均应妥善保存。 4.8.8  支持文件 4.8.8.1  3HP0801-2011《投诉处理程序》 4.8.8.2  3HP1201-2011《记录控制程序》 4.8.8.3  3HP1401-2011《管理评审程序》 4.8.8.4  3HP2601-2011《结果报告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9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4.9  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 4.9.1  当本公司检测工作的任何方面,或该工作的结果不符合其程序或客户同意的要求时,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各部门对其进行控制。具体执行3HP0901-2011《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 4.9.2  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应确保: a) 通过日常质量监督对检测工作、仪器的校准、受检物品的核查、报告的审核、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活动发现不符合,质量监督员有责任和权力识别不符合检测工作,并采取措施,如必要时暂停工作,并通知综合室扣发检测报告等应急补救措施,避免不符合扩大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和损失。 b) 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判断是一般不符合,还是严重不符合,是否有可能再度发生。 c) 造成不符合工作的责任部门应立即采取纠正活动,接受质量监督员/内审员对纠正效果的跟踪监督,因特殊原因,不得不偏离检测程序、规则或方法时,应有可靠的确保检测工作质量不受影响的措施,并报质量负责人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作出决定。 d) 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工作。 e) 暂停工作的不符合检测工作,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后,由质量负责人批准恢复工作。 4.9.3  对管理体系或检测活动的不符合工作或问题的鉴别可在管理体系和检测工作的下列(但不限于)环节进行: ——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 ——测量设备的校准; ——试剂、消耗材料的核查; ——人员的考核与监督; ——检测报告的核查; ——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 ——管理评审。 4.9.4  当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或本公司的运作涉及对其政策和程序的偏离时,应立即执行3HP1101-2011《预防措施和纠正、改进控制程序》。 4.9.5  对年度不符合工作的控制情况,及采取的纠正措施与效果由质量负责人作汇总、分析、报告,并输入管理评审。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9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4.9.6  支持文件 4.9.6.1  3HP0901-2011《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 4.9.6.2  3HP1101-2011《预防措施和纠正、改进控制程序》 4.9.6.3  3HP1401-2011《管理评审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0改进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4.10  改进 本公司将有计划地通过客户调查等方式,从客户处收集反馈,尤其要重视负面的反馈,以改进管理体系、检测工作和对客户的服务。 4.10.1为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本公司应对管理体系的过程、所需的资源及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进行策划。 4.10.2 质量负责人应根据总经理的意图组织好持续改进过程的策划工作,由综合室负责实施持续改进过程的管理。 4.10.3 综合室收集有关抱怨的来函、来电及来访等方面的资料和与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有关的资料,并及时反馈给质量负责人。 4.10.4 本公司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含客户满意度调查)、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促进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确保其有效性。 4.10.5 质量负责人负责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作为年度管理评审的输入。 4.10.6 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的变更原则上通过管理评审,由总经理确定,以确保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得到维持。 4.10.7 有关记录由综合室妥善保存。 4.10.8  支持文件 4.10.8.1  3HP0801-2011《投诉处理程序》 4.10.8.2  3HP1101-2011《预防措施和纠正、改进控制程序》 4.10.8.3  3HP1201-2011《记录控制程序》 4.10.8.4  3HP1401-2011《管理评审程序》 4.10.8.5  3HP1401-2011《结果报告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1 纠正措施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4.11  纠正措施 4.11.1  总则 本公司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偏离管理体系或检测工作的政策和程序时,具体执行3HP1101-2011《预防措施和纠正、改进控制程序》。 4.11.2  对管理体系、检测工作运作中的问题或对其政策和程序的偏离,可通过下列(但不限于)活动确认: ——不符合工作的控制; ——内、外部审核; ——管理评审; ——客户的意见反馈; ——人员的考核和监督。 4.11.3  原因分析 纠正措施应从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的调查开始。 a) 原因分析是纠正措施程序中最关键、最困难的部分; b) 原因分析需要从仔细分析产生问题的所有潜在原因着手; c) 潜在的原因可包括(但不限于): ——客户的要求; ——样品的抽取; ——样品规格; ——方法和程序; ——员工素质; ——消耗品; ——测量设备; ——量值溯源。 4.11.4  纠正措施的选择和实施 a) 当确定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时,应选择并实施最能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 b) 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大小相适应; c) 应将纠正活动调查所要求的任何变更制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1 纠正措施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4.11.5  纠正措施的监控 本公司相关部门应对纠正措施的结果进行监控,以确保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4.11.6  附加审核 当对不符合工作或偏离的鉴别确认本公司的运作偏离其政策和程序或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时,质量负责人应立即组织对相关活动区域进行附加审核。具体执行3HP1301-2011《内部审核程序》。 4.11.7  支持文件 4.11.7.1  3HP0901-2011《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 4.11.7.2  3HP1101-2011《预防措施和纠正、改进控制程序》 4.11.7.3  3HP1301-2011《内部审核程序》 4.11.7.4  3HP1301-2011《管理评审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2 预防措施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1  页 4.12  预防措施 4.12.1  为防止发生不符合,本公司应采取主动行动,把握改进机会,消除潜在的不符合因素。 4.12.2  本公司应从潜在不符合工作的原因分析、检测质量趋势分析、能力验证结果分析等环节入手,确定管理体系、检测工作潜在不符合的原因和改进的需求。 4.12.3  通过对操作程序的评审、数据分析,包括趋势和风险分析和水平测试结果分析等活动提出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 4.12.4  如确认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时,应制订预防措施计划,实施并对其进行监控,以避免潜在不符合情况的发生并借机改进。具体执行3HP1101-2011《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程序》 4.12.5  支持文件 4.12.5.1 3HP1101-2011《预防措施和纠正、改进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3 记录的控制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4.13  记录的控制 4.13.1  总则 本公司对记录的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进行控制。具体执行3HP1201-2011《记录控制程序》。 4.13.2  记录的范围 a) 记录包括: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 b) 质量记录可包括(但不限于):内部审核报告及记录、管理评审报告及记录、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记录、投诉处理记录、各类质量监督记录等; c) 技术记录可包括(但不限于):检测报告副本、检测原始记录、检测合同、与设备有关的记录等。 4.13.3  记录控制的基本要求 a) 记录应清晰明了; b) 记录应以便于存取的方式存放和保存在适宜的环境和设施中,以防止其损坏、变质和丢失; c) 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 d) 应对记录予以安全保护和保密; e) 应对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予以保护和备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侵入和修改。具体执行3HP0303-2011《计算机管理程序》。 4.13.4  技术记录控制的特定要求 a) 每项检测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保证该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复现; b) 记录应包括抽样人员、检测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 c) 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工作时予以记录; d) 记录的更改应划改,不可涂擦,以免原笔迹模糊或消失,将正确值填写在其旁边。记录的所有改动均应有更改人的签名或盖章。 4.13.5 综合室在规定的期限内应保存下列记录: a) 检验原始记录,保存期限5年; b) 检验报告副本,保存期限5年; c) 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记录,保存期限5年;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3 记录的控制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d) 质量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记录,保存期限5年; e) 开展技术校核活动记录,保存期限5年; f) 新开展项目评审记录,保存期限5年; g) 纠正偏离和允许例外偏离记录,保存期限3年; h) 检验报告质量、仪器设备管理状况抽查记录,保存期限3年; i) 客户抱怨处理记录,保存期限3年; j) 其它质量活动记录,保存期限3年; k) 人员技术档案,永久保存; l) 仪器设备档案,永久保存; m) 检验能力分析表, 永久保存; n) 分包实验室档案,永久保存; o) 本公司法律地位及建制文件,永久保存; p) 本公司最高管理者、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任命文件,永久保存; q) 本公司中层干部任职文件,质量监督员、内审员、授权签字人聘任文件,永久保存; r) 本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永久保存; s) 其它应存档的记录。 4.13.6  支持文件 4.13.6.1  3HP1201-2011《记录控制程序》 4.13.6.2  3HP0303-2011《计算机管理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4 内部审核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4.14.1    总则 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每年至少一次,使质量体系不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水准不断提高。 4.14.2    职责 4.14.2.1    质量负责人制定内部质量年度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 4.14.2.2    内审员负责对质量体系的符合性进行内部审核。 4.14.3    内部质量审核 4.14.3.1    年度审核计划应将质量体系要素全部覆盖,特殊情况下和客户投诉涉及公司质量体系运行和检测工作的质量时,应针对有关要素增加审核频次。 4.14.3.2    审核人员应熟悉公司检测业务,有一定的检测技术工作经验,具有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受过质量审核相关培训,正直、正派,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口头、书面的沟通能力。 4.14.3.3    审核人员的任职条件为:经过培训,获得具有相应资格证书,并能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熟悉计量认证评审准则、质量手册及审核工作程序;能如实记录被审核方的实际状态,保证审核记录的客观、公正;内审员具有助工或相当于助工以上职称,从事专业工作3年以上的技术人员担任。 4.14.3.4    质量体系审核工作由质量负责人主持,质量负责人确定公司审核人员聘任名单,并担任审核主任。在实施具体审核时,质量负责人聘任审核员,必须保证审核员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审核活动以公司质量体系文件和计量认证评审准则为依据,检查实际运行与规定的符合性,具体按公司3HP1301-2011《内部审核》和3HP1401-2011《管理评审》程序进行。 4.14.3.5    审核活动的目的是检查质量要素控制、质量活动实施效果是否符合质量手册规定的要求。因此对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审核组应发出不符合项报告,落实纠正措施并跟踪检查。当审核发现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疑时,质量负责人应立即通知检测部门负责人书面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客户暂停对检测结果的使用。审核活动结束后,质量负责人根据审核实际情况和不符合项报告编制审核报告,提交公司领导层和相关部门。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4 内部审核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4.14.3.6    当内部审核中发现不符合要求时,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或检测结果正确性有影响时,内审员应进行记录,出具“不符合报告”,并责成责任人、检测部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 4.14.3.7    内部审核所使用的文件、记录,由综合室归档。 4.14.4    支持性文件   3HP0301-2011《文件控制程序》 3HP1301-2011《内部审核程序》 3HP1401-2011《管理评审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5 管理评审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4.15.1    总则 通过管理评审,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并形成评审决议。 4.15.2    职责 4.15.2.1    管理评审由公司总经理主持和实施; 4.15.2.2    质量负责人协助确定评审重点、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和组织落实; 4.15.2.3    各部门负责提供有关评审资料。 4.15.3    管理评审的内容 4.15.3.1    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4.15.3.2    内、外部质量审核的结果; 4.15.3.3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及适应性; 4.15.3.4    顾客满意度调查和服务质量报告; 4.15.3.5    参加实验室比对和能力测试的结果报告; 4.15.3.6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有效性分析; 4.15.3.7    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其他各项活动情况; 4.15.3.8    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4.15.3.9    工作量与工作类型的变化; 4.15.3.10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 4.15.3.11改进的建议; 4.15.3.12实验室资源及员工的培训等。 4.15.4    管理评审的实施 4.15.4.1    管理评审活动是对公司质量体系运行现状是否有效,能否适应内部的发展和外部的需求作出最高层判断性的评价,以调整公司的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使之更合理和优化,能持续适应客户的要求。 4.15.4.2    公司管理评审,每12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当内、外部有特殊、重大的变动时,还应及时安排专项管理评审活动。 4.15.4.3    评审会议应针对评审重点按计划进行,由质量负责人汇报从上次评审以来质量体系审核结果和质量监督、验证比对、客户投诉等情况以及内、外部的机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4.15 管理评审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构和要求变化情况。经分析讨论,形成决议。评审活动结束应有评审报告的输出。相关部门和人员对评审决议提出的要求组织实施和验证。 4.15.4.4    公司对评审活动的开展具体按3HP1301-2011《内部审核》和3HP1401-2011《管理评审》程序进行。 4.15.4.5    管理评审过程应详细记录,并形成评审决议。评审决议包括:对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技术能力、调整资源等重大问题所作出的决策以及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间等。 4.15.4.6    管理评审所使用的文件、记录,由综合室归档。 4.15.5    支持性文件 3HP0301-2011《文件控制程序》 3HP1301-2011《内部审核程序》 3HP1401-2011《管理评审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1 总则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5. 技术要求 5.1.1    总则 识别检测活动中影响检测的正确性、可靠性的诸多因素,在公司的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活动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并加强对其的控制,在检测结果的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给测量结果带来的不确定度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保证检测的正确性、可靠性,不断提高技术能力的保证。 5.1.2    职责 5.1.2.1 公司技术管理层负责组织对本公司涉及的技术领域内影响检测的正确性、可靠性的诸多因素进行不断分析和总结,并指导公司各类管理、执行和核查(监督)人员在检测工作中充分运用。 5.1.2.2 公司各类管理人员、执行人员、核查人员和监督人员应在检测工作实施过程中负责对影响因素的控制。 5.1.3    影响因素的识别 5.1.3.1 决定检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至少应包括: (1)    人员: (2)    设施和环境条件; (3)    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4)    测量设备; (5)    影响检测结果的消耗性材料; (6)    测量的溯源性; (7)    检测物品的处置。 5.1.3.2 上述因素对总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在各类检测之间明显不同,因此,本公司在下列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到上述这些因素: (1)    制订、确认检测方法和程序: (2)    培训和考核人员; (3)    选择和校准所用测量设备;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1 总则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5)    对检测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监督; (6)    对不符合检测工作和/或偏离给检测结果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7)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制订、实施和评价; (8)    新检测项目的策划。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2 人员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5.2  人员 5.2.1  本公司确保各类人员、各岗位人员具有相应的资格和能力。总经理和综合室是本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人)。 总经理根据检测工作的需要,配备足够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质量意识、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所有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活动以及评价检测结果和签署检测报告人员的能力。本公司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各级人员规定了任职资格和条件。对检测人员按有关规定持证上岗。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应按相应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历或可证明的技能由技术负责人进行资格确认。本公司授权专门人员进行特定类型的抽样、操作特殊类型的设备、检测、评价检测结果和签署检测报告。 5.2.2  总经理在有关规划中制订人员的教育、培训总体目标,各部门每年提出人员培训要求,检测室根据总经理制订的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要求制订年度人员培训计划,此计划应与本公司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除满足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岗位执业资格需求外,还应包括:标准化知识、质量控制与管理知识,计量理论知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国家法规和标准、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从事现场检测的安全防护知识等。 5.2.3  本公司对在职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查,确保所有人员的工作符合本公司管理体系的要求。 5.2.4  对与检测工作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重要)的支持人员,本公司保留其当前工作的描述,工作描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a)    从事检测工作的职责; b)检测计划和检测结果评价方面的职责; c)    在方法改进,新方法制定和确认方面的职责; d)对检测报告中提供意见和解释工作的职责; e)    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f)    所需的资格和培训要求(计划);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2 人员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g)管理的职责。 5.2.5 本公司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授权签字人必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含中级),在法定退休年龄以内的专职人员担任,并经评审准则培训合格后发文任命。 5.2.6当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变更时,应报发证机关确认(确认指考核)。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变更时,应报发证机关备案。 5.2.7一般检验项目专职检验人员不得少于2名。检验人员应经过考核合格,并取得本公司的资格确认后持证上岗。对国家和本省已开展检验人员职业资质制度的行业,检验人员必须取得响应的资质。 5.2.8本公司的内审员人数不得少于2名,并且取得计量认证或实验室内审员证书后由本公司发文任命。 5.2.9  对人员培训应加以考核,并作好考核记录,归入个人技术档案,综合室负责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人员技术档案内容包括:人员履历表、学历、学位、职称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培训考核记录、发表的技术或文章、科研成果、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以及能反映技术业绩的文件资料等。人员技术档案将作为人员任职的依据,以上各种证书以复印件形式保留建档,综合室负责与原件核对,并印鉴见证。 5.2.10  支持文件 5.2.10.1  3HP1501-2011《人员培训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3 设施和环境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3  页 5.3  设施和环境 5.3.1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和有效性,本公司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设置相应的检测设施和环境并加以控制。必要时,配置环境监控和记录设施,对可能影响检测工作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监控。本公司环境设施、安全应急设施、办公通讯设施、服务性设施等各种设施的配置均为满足检测工作正常和安全开展的需要。 5.3.2职责 5.3.2.1检测中心试验室根据检测工作需要,提出公司设计或改造方案,以及设施和环境配置要求,技术负责人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后由综合室负责组织实施,相关人员协助实施。 5.3.2.2检测中心试验室对所配置的设施和环境进行日常维护、监控,保证各个检测过程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具体实施。 5.3.2.3综合室对检测中心试验室设施和环境的符合性和日常维护状况实施监督,负责组织各类设施的定期检修及内务管理 5.3.3 环境与设施的基本要求: 5.3.2.1 工作区域 a) 本公司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场所。实验室布局应合理,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间的不利影响; b) 对相邻区域的活动,相互间有可能造成影响时,采取了相应有效的隔离措施; c) 与检测工作无关的人员,未经准许不得进入和使用可能影响工作质量的区域。 5.3.2.2 设施和环境 a) 检测中心试验室的设施、检测场地以及能源、照明和通风等条件应有利于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b) 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应予以适当重视,以适应相关的检测工作。 c) 检测场地的环境条件应符合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的有关要求,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度。 d) 在户外取样和检测时,尤应注意环境条件,不能降低要求,以免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3 设施和环境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3  页 和准确度。 e) 实验室的布局务求合理,避免同一实验室内的测试项目存在相互干扰或交叉污染的隐患。当相邻区域内的工作互相有干扰时,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f) 对电源、水源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电源、水源应急备用设施的保证。 5.3.3  环境条件监控与维持 本公司根据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或在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场所按3HP1601-2011《环境控制管理程序》对环境条件进行监视、控制和记录。 5.3.3.1本公司内的水、电和除湿、采暖、通风等设施的维护管理由综合室负责。 5.3.3.2实验室内其他控制如温度、相对湿度等设施的监控、记录由使用部门负责。 a)检测人员应严格在规范、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检测工作,并在原始记录中做好环境条件的记录。     b)必要时,应启动环境调控设施(如空调等)以满足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作好监控记录。     c)一经发现环境条件不符合规定要求,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对此间出具的数据是否受到影响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并采取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 d)进行现场检测时,应特别注意其环境与设施也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监控,现场检测人员负责监督。 5.3.3.3在本公司外包括公司内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和环境工作条件应符合3HP1601-2011《环境控制管理程序》的要求,环境的监控和记录由承担工作的检测人员负责。 5.3.4 检测中心实验室的内务管理 a)本公司建立管理制度以及采取充分的措施来保证实验室的内务管理。程序执行3HP1502-2011《内务管理程序》。     b)实验室只允许与工作有关的人员进入。如果外来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必须事先联系,由实验室采取保密的措施后,经质量负责人或室主任批准后由本公司人员陪同进入实验室。详见3HP0302-201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 5.3.5 安全与健康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3 设施和环境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3    页 共    3  页 本公司建立有关安全、健康的管理规定。为了保障检测过程中人身及财产的安全、健康,执行3HP1502-2011《内务管理程序》。 5.3.6监控记录由各相关部门在质量活动中形成,并在年底集中交档案室存档。 5.3.7  支持文件 5.3.7.1  3HP0302-201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 5.3.7.2  3HP1601-2011《环境控制管理程序》 5.3.7.3  3HP1502-2011《内务管理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4 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4  页 5.4  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5.4.1  总则 5.4.1.1  检测方法和程序 本公司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的检测以及样品的抽取、制备、处理、运输和存储,适当时,还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检测数据的统计技术。具体执行3HP1701-2011《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 5.4.1.2  作业指导书 a)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结果时,应制订所有相关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说明书,以及样品的处置、制备作业指导书。如果标准、规范中已包含了如何进行检测的简明和足够信息,则无须再制订作业指导书。 b) 作业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等应保持现行有效并易于员工取阅。 5.4.1.3  检测方法的偏离 在特殊情况下,当出现检测工作不能完全满足检测方法或有关规定时,由检测人员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偏离的原因和内容,做出不影响检测质量的技术判断或控制措施,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必要时需经客户同意。偏离的程度和细节应在原始记录中表明,必要时还应在检测报告中说明。对检测方法的偏离,仅应在该偏离已被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授权和客户接受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 5.4.2  检测方法的选择 5.4.2.1  当客户指定检测方法时,应采用满足客户要求并且适用于所进行的检测的方法,包括抽样的方法。并且: a) 应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 b) 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c) 必要时,应采用附加检测细则对标准加以补充,以确保应用的一致性; d) ◇企业标准不能直接作为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依据。 5.4.2.2  当客户未指定检测方法时 a) 应优先选择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 b) 或选择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公布的方法; c) 或选择由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 d) 自行制定的或采用的方法如能满足检测的预期用途并经过验证,也可以使用; e) 对委托检测项目,所选用的检测方法应通知客户;如认为客户提出的方法不合适或已过期时,也应通知客户。程序执行3HP0401-2011《要求、标书和合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4 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4  页 同的评审程序》。 5.4.3  自行制定的方法 为满足检测的需要而自行制定方法的过程应是有计划的活动,并应指定具有足够资源的有资格的人员进行。 5.4.4  非标准方法 当必须使用标准方法中未包含的方法——非标准方法时,必须做到: a) 应征得客户同意; b) 非标准方法应经过适当的确认方可使用。程序执行3HP1701-2011《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 5.4.5  方法的确认 应对采用的非标准方法、自行制定的方法、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进行确认,以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的用途。应做到: a) 确认应尽可能全面; b) 记录所获得的结果、使用的确认程序以及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声明; c) 确认的方法得到的值的范围和准确度应适应客户的需求; d) 方法确认的技术可采用下列情况之一,或是其组合: ——使用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比较; ——与其它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室间比对; ——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评审; ——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的评定。 5.4.6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5.4.6.1  适用时,本公司对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程序执行3HP1704-201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5.4.6.2  某些情况下,检测方法的性质会妨碍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严密的计量学和统计学上的有效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应至少努力找出不确定度所有分量且 作合理评定,并确保结果的表达方式明确。合理的评定应依据对方法性能的理解、测量范围以及过去的经验和已确认的数据。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4 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3  页 共    4  页 5.4.6.3  某些情况下,公认的检测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的值的极限,并规定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式,这时,只要遵循该检测方法即可。 5.4.6.4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严密程序取决于下列因素: ——检测方法的要求; ——客户的要求; ——作出满足某规范决定的限量。 5.4.6.5  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对给定条件下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度分量,均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加以考虑。 5.4.6.6  构成不确定度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所使用的 ——标准物质(参考物质); ——方法和设备; ——环境条件; ——样品的性能和状态; ——操作人员。 5.4.7  数据控制 5.4.7.1  应对数据的计算和传递进行系统和适当的检查。 5.4.7.2  当使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应确保: a) 使用者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应制订成详细的文件,并对其适用性进行适当的验证; b) 应确保数据的输入或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c) 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测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程序执行3HP0303-2011《计算机管理程序》。 5.4.8  支持文件 5.4.8.1  3HP0401-2011《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程序》 5.4.8.2  3HP0303-2011《环境控制管理程序》 5.4.8.3  3HP1701-2011《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4 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4  页 共    4  页 5.4.8.4  3HP1704-201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5.4.8.5  3HP0303-2011《计算机管理程序》 5.4.8.6  3HP1801-2011《设备管理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5测量设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3    页 5.5.1    总则 正确配备开展检测工作所需的所有仪器设备,并对其使用、维护及状态标识进行受控管理,保存其相关记录,是公司确保所有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满足检测工作的必要手段。 5.5.2    职责 5.5.2.1技术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购、停用、报废的技术审核。 5.5.2.2公司总经理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购、停用、报废的批准。 5.5.2.3检测部门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使用、维护、修理。 5.5.2.4综合室负责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建档、标识等日常管理,固定资产的建帐。 5.5.3    仪器设备要求 5.5.3.1公司根据开展检测工作的技术依据正确配置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完全满足检测技术依据的要求。一般地,公司配置仪器设备应符合: (1)    功能应覆盖技术依据要求的全部项目; (2)    测量范围和准确度满足检测依据要求; (3)    正常开展检测和保证检测环境条件的辅助设备(如电源、空调等)应齐全并满足检测要求; (4)    应配备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好的仪器设备。 5.5.3.2当由于某种原因缺少某些检测设备,但仅限于使用频率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可以租借用公司控制以外的检测设备,但必须确保这些设备能符合本公司设备控制的要求。 5.5.3.3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4    设备使用与维护 应确保所有仪器设备得到正确的使用和维护: (1)    使用说明书不够详细,不足以指导操作仪器设备的,应编制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2)    仪器设备使用者应按照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或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设备,并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工作。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做到专人使用、专人维护。 (3)    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精密贵重和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仪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5测量设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3    页 器设备应由管理员制定定期维护和保养计划并按时实施,有关设备的维护信息应记录在“设备的维护计划”上。 (4)    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测量设备应制定校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校准溯源。 (5)    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过载,或由于操作不当或设备示值不稳定、显示结果可疑的,检测人员应立即停止使用,分析原因。若由此导致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公司对这种影响进行追溯,并采取措施对检测结果予以纠正,无法纠正的,应向委托方说明。 (6)    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或通过校准、检定证明其有缺陷的,应立即报批停用,并粘贴停用证,加以醒目标识或转移至非检测场所,以证明其被有效地隔离,直到设备修复且经检定、检测或校准证明其性能良好为止。仪器设备停用期时严禁用于检测或进行与检测工作有关的活动。 (7)    应根据本公司检测工作和仪器设备的特点制定3HP1801-2011《设备管理控制程序》,检测室对仪器设备的处置、搬运、使用应严格执行《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5.5.5    仪器的标识 5.5.5.1    用绿色、黄色或红色标志来分别标识仪器设备的合格、准用、停用状态。 5.5.5.2    经检定、测试或校准证明仪器设备性能符合要求。不必检定、测试或校准,经检查功能正常(如计算机、打印机),或无法检定、测试或校准,经比对验证其性能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均用合格证(绿色)标识。 5.5.5.3    测试或校准证明其性能在一定量限、功能内符合要求或降级使用的仪器设备用准用证(黄色)标识,并明示其限用范围。 5.5.5.4    已损坏,或经检定、测试或校准不合格,或超过检定周期,或暂不使用的仪器设备用停用证(红色)标识。 5.5.5.5    仪器设备申购由检测部门提出,技术负责人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 5.5.5.6    仪器设备采购、验收由综合室组织实施。 5.5.5.7    仪器设备由综合室按统一方式编号。 5.5.5.8    仪器设备使用、保管、维护、修理由仪器设备使用部门负责。 5.5.5.9    仪器设备停用、报废由部门提出,技术负责人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5测量设备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3    页 共    3    页 5.5.6    仪器设备的采购及管理 5.5.6.1 公司对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申购、采购、验收、编号、使用、保管、维护、修理、停用、报废制定了管理规定,详见《检验设备控制程序》,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得到有效的控制。 5.5.6.2 综合室建立公司仪器设备台帐,仪器设备台帐应包括仪器设备编号、名称、型号规格、量程、精度、生产厂家、出厂编号、仪器状态、保管人、存放地点、仪器设备类别等内容。 5.5.6.3 综合室保存对检测有意义的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档案应包括如下内容: (1)    仪器设备或标准物质名称和型号规程; (2)    制造厂名称; (3)    出厂编号和公司仪器设备编号; (4)    到货日期、投入使用日期; (5)    目前存放地点; (6)    到货时状态; (7)    使用说明书和维护说明书; (8)    校准、检定证书或测试结果通知书; (9)    最近校准、检定日期及下次校准、检定日期; (10)使用维修登记; (11)定期的维护计划; (12)损坏、故障、改型(改装)或修理的历史情况。 5.5.7    支持性文件 3HP1801-2011《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6测量溯源性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5.6.1    总则 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和校准是检测数据准确可靠重要保证。因此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均应进行检定(校准),使量值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 5.6.2    职责 5.6.2.1  综合室负责制定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并组织实施。 5.6.2.2  检测室按计划完成检定(校准)工作。 5.6.3    检定计划与执行 5.6.3.1 综合室负责编制检测仪器设备的周期检定(校准)计划,报技术负责人批准。该计划的制定应保证公司检测结果的数据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 5.6.3.2    检测室根据下列情况确定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周期: (1)    政府计量部门有关规定; (2)    计量检定规程中提供的检定周期; (3)    制造厂商提供的建议; (4)    使用频繁程度和严酷程度; (5)    使用环境的影响; (6)    测量准确度的要求。 5.6.3.3    综合室根据周期检定(校准)计划,提前将月度计划下达到检测室。检测室应将仪器设备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 5.6.3.4    对于无计量检定规程、标准、相关技术资料或无法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而需要进行自校的项目,由熟悉该项目的技术人员通过仪器设备之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比对试验来对数据的相关性提供证据;或通过仪器设备本身的自校程序进行自校以及按厂方提供技术条件进行校验。 5.6.3.5    检测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完毕后将检定、校准证书送综合室保管,综合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6测量溯源性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室根据检定、校准结果进行标志管理,以保证检测仪器、标准物质严格按周期得到检定(校准)。标志管理详见3HP1801-2011《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5.6.3.6    所有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检测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量值的可溯源性。未经检定(校准)或检定(校准)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如发现使用未经检定(校准)或检定(校准)不合格的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测的,应立即停止检测通知综合室,对此间出具的检测数据的有效性作出相应处理。 5.6.3.7    对检定(校准)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应采取措施,如:立即贴上停用标志;组织调整、修理后再进行检定(校准);或申请更新。 5.6.3.8    对于因特殊情况须使用超过检定(校准)周期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的,必须经公司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报综合室备案。一待检测活动结束后立即组织检定(校准),同时根据检定(校准)的结果对此间出具的检测数据的有效性作出相应处理。 5.6.3.9    仪器设备的完好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检测室应按3HP1902-2011《期间核查程序》进行期间核查,并做好相关记录。 5.6.3.10    公司所使用的标准物质应首先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的有证标准物质,具备有效证书,保证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当无此标准物质时,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的产品;当仍不满足时,购买能保证质量符合企业标准、行业认同的标准物质,并经公司技术负责人批准。 5.6.3.11    检测室应妥善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对于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应制定相应的程序,以防止其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5.6.4    支持性文件 3HP1801-2011《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3HP1901-2011《量值溯源和管理的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7抽样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22.1总则 抽样是检测过程中重要一环,它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为此必须制订抽样计划和程序,并对抽样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22.2 职责 22.2.1 综合室负责抽样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22.2.2 检测室负责确定抽样计划和程序,实施抽样工作。 22.3 要求 22.3.1 为检测的需要进行样品抽取时,必须执行3HP2001-2011《抽样程序》。 22.3.2 对于需派员抽样的各类检测工作,综合室应将抽样任务下达至检测室。 22.3.3 抽样人员至少二人,抽样人员必须具有足够技术水平,能坚持公正立场,严格执行已确定的抽样计划、方案和程序,并遵守3HP0302-201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管理程序》的规定。 22.3.4 抽样前,抽样人员要根据检测依据规定的抽样方法等要求制定抽样计划和实施方案。抽样计划和实施方案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订,一般遵从随机抽取的原则。抽样计划和方案应能保证在抽样地点可以获得。 22.3.5 抽样人员严格按抽样方案进行抽样,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如抽样地点、抽样样本代表性、抽样时环境条件等,并以确保抽样样品不被调换为原则来完成样品的封样工作。 22.3.6 抽样人员必须认真填写抽样单,不可缺项,抽样单各栏目的内容能详细、真实地反映整个样品抽取过程的有关操作及样品的真实性。 22.3.7 当客户对文件规定的抽样程序有偏离、添加或删节要求时,抽样人员应立即报告综合室,得到批准后将情况详细地记录在抽样单上。该情况应在出具的检测报告中予以说明,并通知相关人员。 22.3.8 当抽样作为检测工作的一部分时,应按《抽样程序》记录与抽样有关的数据和操作,这些记录包括:     a)所用的抽样程序: b)抽样人的识别: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7抽样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c)环境条件(必要时):     d)抽样地点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等。 22.3.9当不直接负责抽样,或不能保证从批量中抽取的样品具有足够充分的代表性,可在检测报告中加以说明。 22.4 支持性文件 3HP2001-2011《抽样程序》 3HP0302-201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管理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8 受检样品的处置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5.8.1总则 样品是检测工作的主要对象,样品状态和特性的变化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带来直接的影响。对样品进行有效管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前提。 5.8.2职责 检测室负责样品有效性确认和保护、检测过程中样品状态标识。 5.8.3样品的确认 5.8.3.1检测室负责样品有效性及其附件(包括相关技术资料)完整性的确认,并记录样品的相关信息。 5.8.3.2检测室负责样品的唯一性标识。样品唯一性标识由样品唯一性编号和样品检验状态组成。 5.8.3.3检测室对样品的状态应进行记录并确认。 5.8.3.4如果对样品是否适用于检验有任何疑问,或者样品与提供的说明不符,或者对要求的检验规定得不完全,检测室应通过综合室在检测工作开始之前询问委托方,并要求进一步予以说明,相关的过程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作好记录。 5.8.3.5检测人员在完成上述的确认后方能开始检测工作。 5.8.3.6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样品完整性和保密性的措施。 5.8.4检测样品的防护、存贮 5.8.4.1应遵循检测样品的特性(如随样品提供的任何有关说明的要求)配备适当的环境条件和设施对样品进行防护,必要时,应对环境条件加以维持、监控和记录。 5.8.4.2与样品相关的人员应严格遵守样品使用说明书和公司作业指导书中有关安全防护的规定,防止样品出现不正常损坏。若发生上述情况,有关人员应立即向质量负责人报告,如实记录产生的过程和描述异常情况;质量负责人应就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必要时,应向委托方说明情况,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委托方损失。 5.8.4.3对保护样品完整性和保密性措施,应特别注意。 5.8.5支持性文件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8 受检物品的处置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3HP2101-2011《样品管理程序》 3HP0302-201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 3HP2301-2011《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的处理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9 检测结果质量保证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2  页 5.9.1总则 为了确保检测报告的质量,应采取数据校核、验证比对活动,并在人力资源、仪器设备、技术力量、质量监督等方面采取措施,以保证检测质量。 5.9.2职责 5.9.2.1技术校核活动的开展由技术负责人领导; 5.9.2.2检测中心实验室负责人组织检测人员对具体方法的运用进行选择实施; 5.9.2.3综合室负责各种措施的记录保存。 5.9.3资源保证 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 5.9.4防止不恰当干预 为确保检测工作的独立、公正、科学,法人代表作出承诺,不对检测工作进行干预,不利用公司掌握的客户的机密信息进行商业活动,同时,防止来自外界如商业利益、财政来源等的压力或利诱,以及检测创收额度等产生的负面影响,公司总经理亲笔签署发表公正性声明,阐述保持公正性和判断独立性的立场。对所有客户开放投诉与检测工作质量反馈渠道,主动听取意见。公司建立保密和保护所有权制度,为一切客户保护其合法权益。 5.9.5质量监督 5.9.5.1为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公司任命2名质量监督员,对检测工作过程的质量实施监督。质量监督员的任职条件为熟悉检测工作及检测方法,了解检测工作目的,能正确评价检测结果,能客观独立地进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发现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中的问题,采取可能的纠正措施或及时反馈给总经理。 5.9.5.2公司质量监督工作由质量负责人领导;检测部根据检测任务与实际情况作出阶段性的监督重点安排,监督员根据3HP2401-2011《质量监督工作管理程序》实施监督。 5.9.6开展技术校核活动保证检测质量 除运用内部质量审核、报告抽查等质量活动发现已出具检测报告的问题外,还要求检测人员进行对检测数据和结果的技术校核,以确保其准确可靠。校核方法由检测部门根据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9 检测结果质量保证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2  页 检测对象的特性、检测方法的机理等选用,通常为如下几种,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拓新方法。 (1)    应用数理统计技术进行检测质量控制。 (2)    参加检测机构之间验证比对活动。 (3)    定期和不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和计量标准对检测质量进行控制。 (4)    对用相同方法或不同方法复检的结果进行比较。 (5)    用性能稳定的留样、备样进行复检。 5.9.7比对与能力验证试验 5.9.7.1为了解公司检测能力、新建项目的检测能力,公司鼓励和支持检测室积极参加本项活动。活动方式采取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与公司检测工作范围相关的验证比对活动和针对公司检测工作重点、难点、薄弱点安排的与其它检测单位共同进行的验证比对活动。 5.9.7.2公司为掌握人员、设备、环境等影响检测水平因素的保持能力,在公司内部开展验证比对活动。 5.9.7.3质量负责人负责计划编制、组织实施和实施情况监督;技术负责人负责活动结果有效性分析评价。当通过质量控制活动发现质量控制数据有趋势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抑制这种趋势的进一步恶化,防止不合格检测结果的出现。 5.9.7.4为有效开展验证比对活动,公司制订了3HP2501-2011《比对和验证试验程序》。 5.9.8支持性文件 3HP0301-2011《文件控制程序》 3HP2401-2011《质量监督工作管理程序》 3HP2501-2011《比对和验证试验程序》 3HP2201-2011《检测质量保证程序》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10结果报告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1    页 共    4  页 5.10.1总则 结果报告是公司的最终产品,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验报告,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并按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准则的要求完整的表述相关信息。对检验报告的编制、校核、审核、批准、发放、更改、保密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5.10.2职责 5.10.2.1检测室负责检验报告的编制和校核;公司部门负责人负责检测报告的审核,当部门负责人不在时,可由报告授权批准人代替;公司的授权签字人负责报告批准。 5.10.2.2综合室负责检验报告的送印、签章、发放,以及检验报告副本的存档。 5.10.2.3技术负责人负责报告更改的审批。 5.10.2.4质量负责人负责检验报告质量状况的抽查。 5.10.3检验报告的编制 5.10.3.1检验报告采用统一固定的格式,检验报告格式应按检测项目逐一设计,设计应合理,内容应包括为说明检验结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以及采用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5.10.3.2出具的检验报告应符合准确、清晰、明确、客观的总体要求。检验结果的表达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报告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检验数据的表达应易于读者理解,所用标题应尽量标准。 5.10.3.3每份检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1)    标题; (2)    公司的全称和地址及通讯方法,进行检验的地点; (3)    检验报告唯一性编号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4)    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 (5)    被检样品的说明和明确标识; (6)    检验样品的特性和状态,进行检验的日期(如果适用); (7)    对所采用检验方法的标识; (8)    对检验方法的任何偏离,增加或减少以及其它任何与特定的检验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条件等;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10结果报告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2    页 共    4  页 (9)    测量、检查和导出的结果(适当地辅以表格、图、简图和照片加以说明),以及对结果失效的证明; (10)    对估算的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如果适用); (11)    检验报告编制、审核、批准人员的签字、检测人员(如果适用),以及签发日期; (12)    作出本结果仅对所检样品有效的声明(如果适用); (13)    未经公司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检验报告的声明。 5.10.3.4检测部门应按照报告校核、审核、批准人的意见修订检测报告。修订后的检测报告由检测室重新打印,送交批准人再次核定,认为检测报告符合相关要求后签字发放。经授权批准签字人签字后的检测报告不得随意更改。 5.10.3.5检验报告的编制者检测室负责人指定。 5.10.4报告的校核和审核 5.10.4.1报告的校核者一般为检测部门的技术人员,公司部门负责人负责检测报告的审核,当部门负责人不在时,可由报告授权批准人代替。 5.10.4.2检验报告校核内容: (1)    检验报告编制所依据的各种原始记录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2)    检验报告与原始记录的一致性; (3)    检验所采用的检验依据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4)    对检验成果的计算、分析过程及结论的准确性进行校核; (5)    检验所用的测量设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5.10.4.3检验报告审核内容: (1)    检查报告中的文字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 (2)    检查报告的格式编排是否符合要求; (3)    检验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结论正确性; (4)    必须说明的问题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10.4.4检验报告校核和审核人员在完成工作后并认为符合相关要求后,在报告校核、审核栏处签字。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10结果报告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3    页 共    4  页 5.10.5检验报告的批准和签章 5.10.5.1公司由授权签字人实施报告的批准。 5.10.5.2报告批准时检查的内容: (1)    报告是否经过了校核和审核; (2)    报告内容的符合性; (3)    报告结论的正确性; (4)    报告完整性; (5)    报告认证标志使用的正确性; (6)    报告审核人员提出的需在报告批准中裁定的问题; (7)    批准人认为有必要检查的其它内容。 5.10.6授权批准签字人 报告批准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精通专业技术,熟悉公司有关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能对所批准的报告在技术、形式和质量上负责。 5.10.7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规定 公司受理检测业务后,客户的技术资料、检测数据和结果,都是公司应为客户保密的内容。公司已建立3HP0302-201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等制度,对检测场所人员进行限入管理、对客户数据结果保密。 5.10.8报告的其他管理 5.10.8.1检验报告的更改应按3HP2601-2011《结果报告程序》进行,更改的记录应与原报告副本一并归档。 5.10.8.2当公司发现诸如检验仪器设备有缺陷等情况,而造成对任何检验报告或其更正报告所给出的结果的有效性产生怀疑时,公司应分析原因,如需要应及时通知委托方。 5.10.8.3当委托方要求用电话、电传、图文传真或其他电子设备传送检验结果时,公司应确保工作人员遵守3HP0302-201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的相关规定,维护客户的保密要求。同时,应按照3HP0303-2011《计算机管理程序》执行,确保付送结果的准确性。 质量手册 文件编号: KCRF-2011-01 5.10 结果报告 第  1    版 第    0  次  修  订 第    4    页 共    4  页 5.10.8.4意见和解释 当需对检测结果做出解释时,除上述信息外,还应包括如下信息: (1)    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加、删除以及特殊检测条件信息(如环境条件); (2)    需要时,符合或不符合某规范/技术依据要求声明; (3)    适用时,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声明。当: ①    测量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 ② 客户指令中有要求时; ③ 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技术依据限值的符合性时(即检测结果处于临界值附近时,不确定度区间宽度对判断符合性有重要影响),则检测报告中需加入有关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 5.10.8.5当在报告中含有意见和解释时,检测室应把作出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形成文件。 5.10.8.6当检测报告中含有分包方所出具的检测结果时,专业检测应在报告中予以清晰标明。 5.10.8.7每一份检验报告副本连同原始记录、分包方出具的检测结果(如果有)由综合室负责存档,存档期限为四年。 5.10.9支持性文件 3HP2601-2011《结果报告程序》 3HP0302-2011《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 附录A  职能分配表(1) 条款号 质量体 系要素 质量活动 总经理 技术 负责人 质量 负责人 综合室 检测部/实验室 4.1 组    织 部门、岗位设置和 职能确定 ★ ▲ ▲ 公正性措施 ★ ▲ ▲ △ △ 保密和保护所有权 ★ △ ▲ △ △ 诚实性保证 ★ △ ▲ △ △ 质量监督 ★ △ ▲ 4.2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 △ △ ★ △ ▲ 质量方针、目标 ★ △ ▲ △ △ 4.3 文件控制 文件的批准发布 ★ ▲ ▲ △ △ 文件的管理 △ △ ★ ▲ △ 4.4 要求、标书的合同评审 ★ △ △ ▲ ▲ 4.5 检测的分包 ★ ▲ △ △ ▲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 采 购 ★ ▲ △ ▲ △ 4.7 服务客户 △ △ ★ ▲ ▲ 4.8 投  诉 ★ △ ▲ ▲ △ 4.9 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 △ ▲ ★ △ ▲ 4.10 改    进 △ △ ★ △ ▲ 4.11 纠正措施 △ △ ★ △ ▲ 4.12 预防措施 △ △ ★ △ ▲ 4.13 记    录 △ △ △ △ ▲ 4.14 内部审核 △ △ ★ △ △ 4.15 管理评审 ★ △ ▲ △ △ 5.1 总    则 ★ ▲ △ △ ▲ 5.2 人    员 人员配备 ★ △ △ ▲ △ 人员培训、考核 ★ ▲ △ △ ▲ 人员技术档案管理 △ △ ★ ▲ △ 5.3 设施和 环境条件 设施与环境配置 ★ ▲ △ ▲ ▲ 环境监控、记录 ★ ▲ △ ▲ 实验室内务 ★ ▲ △ 安全、环保 ★ ▲ △ ▲ ▲ 附录B  职能分配表(2) 条款号 质量体 系要素 质量活动 总经理 技术 负责人 质量 负责人 综合室 检测部/实验室 5.4 检测方法及方法的确    认 方法的选择、确认 ★ △ △ ▲ 方法执行 ★ △ ▲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 △ ▲ 计算机管理 ★ ▲ △ 5.5 设    备 设备配置 ★ ▲ △ ▲ △ 设备使用维护管理 △ ★ △ ▲ 设备标识 ★ △ ▲ 设备档案 ★ ▲ △ 5.6 量值溯源 溯源计划 ★ △ ▲ △ 溯源保证 ★ △ ▲ △ 期间核查 ★ △ △ ▲ 5.7 抽    样 ★ △ ▲ △ 5.8 检测样品的 处 置 样品收发 △ ▲ △ 样品唯一性标识 △ ▲ △ 样品确认 △ △ ▲ 样品保密和存贮 ★ ▲ ▲ 5.9 检测结果 质量的保证 ★ ▲ △ ▲ 5.10 结果报告 检测报告编制、审核 ★ △ △ ▲ 检测报告批准 ★ △ △ △ 发送与存档 ★ ▲ △ ★:领导职责          ▲:责任部门        △:配合部门
/
本文档为【计量认证质量手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