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物形象分析

2017-09-18 20页 doc 40KB 1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曹操塑造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统治者形象(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雄才大略和才智,又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多疑,自私残忍,收罗人才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试作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把历史上的曹操,描绘成一个权谋机诈...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曹操塑造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统治者形象(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雄才大略和才智,又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多疑,自私残忍,收罗人才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试作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把历史上的曹操,描绘成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罪恶,生动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为典型的统治者形象(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他的另一面,即作为亲自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统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胆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军事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几点对曹操的形象试作分析(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变的曹操(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不臣之心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 1 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 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的思索和精神粮食(《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若再追,恐成怨矣("……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 2 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 小说中曹操"不念旧恶"的故事也屡见不鲜:破袁绍后发现"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术",谋士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于是"尽将书焚之,遂不再问"(袁谭死后,王修无视曹操禁令前往哭尸,曹操不仅不怒恼,反而视修为"义士","礼修为上宾"(攻占汉中后"念张鲁封仓库之心,重重相待,封鲁这镇南将军("凡此种种,都颇得人心,也符合曹操集团的长远利益(而且,曹操更有一个可贵作风,那就是从谏如流(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既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鼓励(如击乌丸凯旋后,其第一件事就是"重赏先谏者",他说:"孤前乘危远征,侥幸成功……不可以法,诸君之谏,乃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如此胆识,难怪后人赞曰:"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兼谋并智,其谁不欢因此,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在相持阶段向荀或讨教,并一举反攻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痛欲绝之中,仍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 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在和张绣的战斗中,典韦舍身救了曹操(操自祭之,哭着对部下说道:"吾所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是泣典韦也~"后来再过襄阳时,想到此事,操又于马上大哭,即下马设祭筵,吊亡魂,亲三拜墓前;连那匹被射死的典韦的马也一道祭了,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虽然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可差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并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 三,才华横溢,狡诈多变,胸怀大志的曹操(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 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 3 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实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然而,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地主阶级的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恶德(《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并没有简单的丑化,也没有把他写得愚蠢无能(一方面,曹操具有雄才伟略,识见不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谋深算,精明强悍;他的败而不馁,顽强乐观(曹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到后来的统一北方,都对他的这一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写(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残酷,狡诈,伪善和极端利己主义(例如"诈作中风"(第一回),"借王垕头"(第十六回), "攻打徐州时令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杀"(第十回);征袁谭时,一方面令军士捕捉逃避苦役的百姓, "的百姓"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第三十三另一方面又叫那些"投首 回),杀吕伯奎全家后公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四回)等( 曹操成为反面人物形象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于历史书上记载着曹操的那些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性格特点,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正具有代表性,于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就抓住这些特点,编成故事讲唱,逐渐形成了曹操这一反面人物形象(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并使人民认识现实生活压在他们头上的那些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唤起人民同他们斗争(同时,这一形象在北宋以后至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定型的三百多年间不断丰富和成熟的演变过程中,还受到过民族斗争的影响(那时,汉族人民习惯于把北方的异族入侵者和统治者比作曹操(所以,《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反面艺术形象的产生,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合理性( 曹操的形象基本上达到了艺术真实性(文学需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许艺术上的夸张;它不能像历史家所要求的那样,只能按历史事实来描写人物(而且文学艺术中的历史真实,又并非这是指的个别的历史事实,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生活,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特别是对传统文艺作品来说,它甚至更为广泛地包含着作者本人生活时代的历史内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尽管其中某些内容同历史人物曹操有出入,但其性格却和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一样,因而具有更大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被表现得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反面典型(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会丧失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因为它并不附庸于历史人物的曹操而存在,无论怎样根据史实来给历史上的曹操"翻案"(另一方面,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性格和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简单地混淆起来进行"翻案",就会导致对古典文学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四,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具有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点( 4 曹操的不臣之心,残酷好杀,狡诈多变这些劣迹演义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现曹操正面之处,如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说中也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以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为了表现其大气的一面,在对他的一些小事上的描写也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条,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部嘉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这一有血有肉,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 一部三国小说,浓缩了许多的社会思想进去,也包含了作者的个人感情色彩,但这些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分不开的(文化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必须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罗贯中运用艺术的手法,描绘了复杂的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三国演义》给了我们许多的益处(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既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诈阴险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丰满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于历史上的曹操,历来众说纷纭,由于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不再作赘述( 附: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三国启示录》刘天锡著天地出版社 《三国演义与人才学》葛楚英著远流文化出版社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2012-09-10 17:09:29)转载? 标签:杂谈 分类:三国艺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他奸诈狠毒,又坦率真;智勇双全,又疑神疑鬼;宽宏大度,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魔蝎心肠。他有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 5 残忍,也有着作为一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雄才武略。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作为亲自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统治者,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面。曹操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奸”和“雄”的统一。本文将就《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形象试作分析。 一、曹操之“奸” 一提起“奸雄”,妇孺皆知在《三国演义》中讲的是曹操。有人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也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了,写出了他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他为了观察动静,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肯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 (二)奸诈狡猾,虚假伪善 1.奸诈狡猾 曹操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在小说第四回“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董卓弄权,天下共愤。曹操欲为天下人除害,先是屈身事卓寻间图之,后向司徒王允借宝刀一口,欲去刺杀董卓。本来,要杀董卓,一般刀剑即可,曹操却偏要借宝刀,说明他早已为行刺不成准备了退路,其心思之细密,又非常人可及。当机会来到,他拔出宝刀就要下手时,不料董卓看见拔刀动作,回身而问,吕布又已回到阁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立即跪下,献上宝刀,把事情轻轻遮掩过去。随即又以试马为名,逃出洛阳,其.奸诈狡猾的本领,确实令人惊叹。 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士兵皆言丞相欺众。操欲借垕人头示众。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人,他的奸诈教人心寒。 2.虚假伪善 曹操把虚情假意用到了极至,对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许攸来降”。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二军相持,曹操为军中军粮将尽而愁闷。此时袁绍的谋士、曹操的旧友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许攸就问曹操现在有多少存粮啊,曹操回答用一年绰绰有余。许攸笑说,只怕未必。曹操又说:起码也够半年。许攸冒火,拂袖而起,一边走一边说我诚心来投靠你,你却这样对我。曹操挽留说,你不要走,有 6 话好好说,大军中的粮食还够用3个月。许攸洗刷道:大家都说你曹操奸诈,果然不假。曹操也大笑答道,你没有听说过兵不厌诈,于是挨着许攸的耳朵说军中还有一个月用的粮食。许攸高声大气地说,骗我是憨憨!,你的粮食已经没有了。曹操大惊,你怎么知道,由此可见曹操虚假伪善。许攸以诚相投,虽曹操表面上热情相迎,但接着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 火烧赤壁前夕他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仅仅说了一句他认为是“败兴”的话,便被他一槊刺死,杀了刘馥,他“懊恨不已”,下令“以三公厚礼葬之”;为封魏公而逼死头号谋士荀彧,而后他又是“甚懊悔,命厚葬之”;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死杨修,而后他又“将修尸收回厚葬”。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假仁假义、自欺欺人的政治手腕。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好像是曹操的爱才惜才;而我认为,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 ”,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足见曹操因为他的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 的虚情假意。 (三)残暴不仁,杀戮成性 1.征战中滥杀无辜,手段残忍 第十回,曹操派手下接其父曹嵩往陈留避难,在路过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为结纳曹操。大设筵宴款待曹嵩。待曹嵩要离去时又特差都尉张闿,带将部兵五百护送。张闿等人本是黄巾余党,在护送过程中见财起义。将曹嵩一行百余全部杀害,取了财物。从此落草为寇。曹操得知其父被害。亲率大军向徐州问罪而来。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竟以城中无关此事的百姓作为祭父的牺牲品,足见其人之残暴。 在收伏伏完时有此情节:操连夜点起甲兵三千,围住伏完私宅,老幼并皆拿下;搜出伏后亲笔之书,随将伏氏三族尽皆下狱。华歆拿伏后见操。操骂曰:“吾以诚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杀汝,汝必杀我~”喝左右乱棒打死。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以上足可见其残暴。 “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 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2.对不满者蓄意杀之 这里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为人恃才放旷,屡次触犯曹操。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让杨修所助的一方占据了上风。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非常得妒忌,心理面厌恶,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心胸狭窄的牺牲品。 再比方说我前面说的那个许攸,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 7 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阿满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啊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让曹操讨厌了,有一次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另外,曹操杀近臣刘馥、荀彧,杀神医华佗等,都是从不手软。 ( 四)生性多疑,疑神疑鬼 在第四回,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曹操顿时疑心他们要谋害自己,冲进去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七十二回的“梦中杀人”,凸显了曹操多疑的个性。曹操总是当心有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好梦中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其实,曹操是真的梦中杀人吗,不是。他只是要做给身边的人看,让人们有所畏惧,不敢谋害他而已。 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第五十回,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 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轻松的得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二、曹操之“雄” 在《三国演义》中,他有“奸”的一面,但更有“雄”的一面。他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精通韬略,多谋善断,心胸豁达,善于接纳人才,从谏如流。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一)卓越的政治家 1.有胆有识,目光远大 曹操杀董卓没有成功后,潜归故里,发矫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令人不得不赞赏的是,这次联合行动虽由曹操发起,但他却真心诚意推举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做盟主,自己却呼前跑后,甘愿充当联络员之类的角色。他一面尽心尽职辅佐绍成其功,一面又与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阶级偏见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以促进讨卓运动的进展。可惜袁绍及各诸侯各怀异心,按兵不动,“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进入洛阳的良机,“竖子不足与谋~”这便是他取得的教训。在其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识到:袁绍之徒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疥癣之徒,决不能把安邦定国的大计寄托在这伙人身上,于是他打消了对大军阀们的幻想。这也是曹操芟刈群雄,削平海内,统一北方壮举的起点。古人讲“登高一呼,天下云集”,不管曹操身份多么卑微,但他这登高一呼,己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和气魄。 2. 豁达大度,不计前嫌。 8 《三国演义》小说中出现了众多英雄好汉,形象各异各有特色,然而谈到胸襟气度这方面,只有曹操一人敢称宰相心胸可容天下。在第二次征战宛城(现河南南阳),面对兵力强大的曹操,张绣只好投降曹操。可偏偏曹操醉酒后一时兴起,非要纳张绣的婶婶(既张绣的叔叔张济之妻)为妾。可降将张绣认为这有辱张家门风,密谋之后便反叛曹操,打死曹操大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大败曹操。中年丧子之刻骨痛、军旅爱将陨落之痛,曹操何曾能忘~但是,曹操毕竟胸怀天下抱负远大,而张绣确实是那个时期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如果能收服张绣、善用张绣,对他一统天下的事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第三次征讨张绣时不计前嫌、搁置下个人恩恩怨怨,游说张绣,张绣愿降。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为扬武将军,而且后来干脆结为儿女亲家。 第三十一回,破袁绍后,发现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私通的书信。荀攸提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则认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一语带过,并尽皆将书焚烧,不再过问。这样,那些心中有鬼且有愧的人,就会感恩戴德;而那些原本忠心的人,则更会死心塌地。这岂不比揪出一大堆人来整治,最终削弱自己的力量合算得多,从这里又表现出曹操的豁达能容。 第三十二回,陈琳为袁绍起草檄文,对曹操破口大骂,被俘后,曹操也只是说:骂人骂我一个就行了,怎么骂我祖宗三代呢,陈琳谢罪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也就算了,仍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 求才若渴,知人善用 3. 他深知人才的重要,也清楚自己的分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第三十六回,曹操得知徐庶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很想得到徐庶,他打听到徐庶是个极其孝顺的人。曹操十分高兴,立即派人连夜前去徐庶家中将他母亲接过来,曹操盛情款待徐庶的母亲。遭到徐母拒绝后,他竟然叫人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给徐庶,把徐庶骗到手。曹操为了求得良才,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而在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的爱才之心更洋溢于表。其时,曹操在山顶观战,但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赵云才能够逃脱此难。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无敌。为了一个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怎么不教人为之动容, 在攻打徐州时,关羽被俘。为了收买关羽人心,降伏关羽为其所用,曹操不仅厚待关羽,还送他绝世好马、送他巨额金钱、给他高官、贵族爵位职务。在关羽得知刘备的行踪后,要背叛他时。曹操并亲自为关羽送行,并且赠送足够的盘缠、上好衣物。“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三国成语,成就了关羽的千古美名,同时也成就了曹操护才、爱才的美名。 曹操的这种求才若渴,知人善用的品格,使得在他的麾下聚集了许多的能人志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4.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尽管曹操他本人精通韬略,多谋善断,却能重视发挥谋士的作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管是对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的谏言,还是其他谋士的计谋,只要 9 符合实际、有可取之处,曹操就会从善如流。让谋士们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进一步为曹操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弥补曹操的不足,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这一点在“郭嘉遗计定辽东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被曹操打败,引数千骑投奔辽东的公孙康。诸将皆欲往征辽东。此时,郭嘉病亡途中,曹操能在悲痛欲绝之中,仍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按兵不动。辽东太守公孙康惧二人吞并辽东,诱而杀之,曹操听谋士之言不费一兵一卒杀了袁熙、袁尚,除了心腹大患,其从善如流的态度令人敬重。 曹操对付袁军的楼橹和“掘子军”,用的是刘晔之计;向袁军发动总攻,用的是苟攸调动敌方,乘势猛攻之计;仓亭再战,用的是程昱“置之死地而后生”和“十面埋伏”之计……。曹操这样择善而从,使他在险象环生的情势中每每应付自如。对此,包括袁绍在内的绝大多数对手只好自叹不及。 (二)优秀的军事家 作为军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谋。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治军有道,身先士卒,在众多战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 1、富有韬略,指挥若定 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所特有的嗅觉。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小说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吕布闻讯引军赶来。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曰:“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曹操的英雄风采,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在“官渡之战”中。第三十回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袁绍有人马七十万,粮食充足且具有地理上的有利形势;曹军只有七万,粮食将尽,地理也不利。曹操深谋远虑,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集中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然后各个击破,取得最后胜利。这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家。 第三十一回,曹操在去救援白马的路上,忽然探子来报,前面有刘备、文丑的军队。曹操问,多少人?探子说,5000轻骑兵。当时曹操人数很少,只有1000来人,于是他命令自己的将士下马,将辎重、器械全放在路上,他的部将十分不解。结果刘备和文丑的军队一来到,一看地上有这么多好东西,都争着抢,这时候曹操说,上马~把刘备、文丑的军队打得大败,刘备逃走,文丑被杀。曹操攻打西凉马超时,曹操连连大败。此时,韩遂领军来助马超破曹。曹操手下众将一看形势不妙,而曹操确说这是打败马超的最好时机。曹操使用离间计使得马超与韩遂相互猜忌。韩遂降曹,大败马超。这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2. 赏功罚罪,治军有道。 曹操治理军队十分规范,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在征讨张绣时曹操颁布了凡是践踏麦田要斩首的禁令。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可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 10 么的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问,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下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可见曹操治军之严。 在淯水兵败后,夏侯敦的手下兵勇趁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裁者十分不满,反而诬告于禁带兵造反。然而于禁依然如故竭尽全力整顿军马粮草迎战张绣。战后,曹操重赏了于禁,任命于禁将军为益寿亭侯,同时处罚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3..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 ”这件事情就更加凸显了他的亲力亲为。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听其中,“火烧乌巢 从许攸的建议,知道淳于琼带兵驻守乌巢,虽然知道突袭凶多吉少、变数很大,但是曹操仍然决定亲自率5000精骑乘夜抄小路奔袭乌巢。正是在曹操置身其中、亲自督战的精神感召下,他的兵士哥哥勇猛无敌,放火烧粮,把淳于琼一万多兵力杀得落花流水,把一万多车的粮草烧了个一干二净,至此,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奠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的一生,功是大于过的。他统一北方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他自己身历百战,出生入死取得的。在打江山和坐江山的几十年生涯中,虽然也曾玩弄权术,残暴不仁。但更多的一面是智勇双全,雍容大度的。我们透过这种“奸雄”的道德判断,感到最重要的恐怕是曹操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独特智慧。正因为如此,他一步步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他统治下的中国北方,成为最有实力的地主,占有十分之七的天下,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成为治世的英雄。 总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给我们描绘了曹操这个特定环境下的有着特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写出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丰满,生动,真实可信,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不朽的艺术形象,他已经深入人心。这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曹操形象完全可以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不朽就艺术典型的行列之中,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今天,曹操形象仍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评说,他将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 陈寿,《三国志》,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年8月 [3]游国恩、王起等著,《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 蛤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
/
本文档为【人物形象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