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以在古文中的用法

2017-10-08 17页 doc 41KB 1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以在古文中的用法以在古文中的用法 以在古文中的用法,古文中以的用法 古文中以的用法 以 yǐ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 听...
以在古文中的用法
以在古文中的用法 以在古文中的用法,古文中以的用法 古文中以的用法 以 yǐ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 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5) 又如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词性变化 -------------------------------------------------------------------------------- ◎ 以 yǐ 〈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诗?邶风》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 以 yǐ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大中丞抚 吴者。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 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 见识浅陋狭隘) ◎ 以 yǐ <连>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1) 为 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周容《芋老人传》 载以来。——清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 以 yǐ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不示肯定语气 (3) 加在句尾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 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古文中的“以”字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之 1. 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2.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3. 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古文以的用法 以 #yǐ 【释义】 ?用;拿:以牙还牙,以卵击石,以毒攻毒,以身作则。?依;按照:以拼音为序。?因为:不以受奖而骄傲。?为了;表示目的:以防不测,以免丢失。?用在方位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以后,以外,一千以内。?用在动词后,相当于词的后缀:可以。 【以便】 #yǐbiàn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 〖例句〗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便将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以后】 #yǐhòu 现在或某时之后的时期:从今以后。 〖例句〗上中学以后要好好学习,争取进入年级前十名。 【以及】 #yǐjí 连接并列关系的词或词组,通常用在前后两项之间。 〖例句〗海洋馆里有许许多多海洋生物,有凶恶的鲨鱼,有漂亮的海星以及聪明的海豚等等。 【以理服人】 #yǐ lǐ fú rén 用事实和道理说服人。 〖例句〗同学们,不要争吵了,要想让对方接受你们的,就要以理服人。 【以貌取人】 #yǐ mào qǔ rén 根据外表来判断人品质的好坏、能力的强弱。 〖例句〗你不要以貌取人,他虽然外表平平,但却是我们这里的业务尖子。 【以身作则】 #yǐ shēn zuò zé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人作出榜样。 〖例句〗班干部应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以为】 #yǐwéi 认为。 〖例句〗今早我到教室一看,已经做过扫除了,我以为是值日生做的,后来才知道是学雷锋小组做的好事。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以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论语》 ,则何以哉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 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 的) 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 以yǐ ?拿,把,用,将:,礼相待。,理服人。,儆效尤。,退为进。,逸待劳。 ?依,顺,按照:,次进入。,此类推。 ?因,因为:不,人废言。不,失败而灰心。 ?在,于(指日、时):,1921年7月1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来,目的在于:学文化,,增长知识。遵守交通,,免发生车祸。 ?连词:,及。,至(一直到)。,致(因而)。所,。 ?文言连词。用法同"而":城高,厚。地广,深。 ?语气词。跟"可"、"得"、"足"、"能"、"堪"等连用:可,合作。得,观赏。足,胜任。堪,媲美。 ?放于位置词前〈表〉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五天,内。长江,南。七尺,下。 ? ?〈古〉通"已"。已经:固,怪之矣。 谁能讲讲文言文中“以”和“于”的所有用法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 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 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于的古文用法 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 布传》) ?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 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 “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副词没有
/
本文档为【以在古文中的用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