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终稿]太极拳秘宗 节选

2017-10-27 6页 doc 18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终稿]太极拳秘宗 节选[终稿]太极拳秘宗 节选 太极拳秘宗 节选 原文:俞莲舟得授全体 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宋时与游酢莫逆?。至明时,李道子常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啖麦麸数合,故又名夫子李也。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既云唐人,何以知之明时之夫子李即是李道子先师也,缘余上祖游江南泾县俞家,方知先天拳亦如余家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而又知俞家是唐时李道子所传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往也。 笺注: ?泾县西汉置县,属丹阳郡。...
[终稿]太极拳秘宗   节选
[终稿]太极拳秘宗 节选 太极拳秘宗 节选 原文:俞莲舟得授全体 俞家江南宁国府泾县人?。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宋时与游酢莫逆?。至明时,李道子常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啖麦麸数合,故又名夫子李也。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既云唐人,何以知之明时之夫子李即是李道子先师也,缘余上祖游江南泾县俞家,方知先天拳亦如余家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而又知俞家是唐时李道子所传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岁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往也。 笺注: ?泾县西汉置县,属丹阳郡。至南宋属宁国府,至元代属宁国路,明代仍属宁国府。今属安徽省。此处之“俞家”乃指俞莲舟家。据宋远桥述,他与俞莲舟曾同上武当山访师。在“李本”的“纲目”中,此段文字当为“俞莲舟得授全体”,但在文中却未列出章节名。“全体”指“全体大用”,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可证。本段文字后尾处亦有“而后亦得全体大用矣”之语。体与用,乃中国哲学范畴,体,指实体、本质,用,指作用、现象。王夫之《周易外传》谓:“体以致用,用以备体”,有其体方有其用,有其用必有其体。在传统中,体用不二。 ?太极拳又名长拳,此见于王宗岳《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此广为人知。而“先天拳”说,则鲜为人知,又乏人认同。综观《太极拳秘宗》全书,著者从未离开“太极”理论述说。《庄子?大宗师》有:“在太极之先不为高”,《易传?系辞》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句。一般认为,伏羲画卦为先天八卦,文王演易后为后天八卦。先天指物成之前,后天乃物成之后。此处指太极功为先天拳,笔者理 解即是让我人的身体修养到“无极”状态,也即老子所谓的“唯恍唯惚”、“无为而无不为”状态。先天八卦图见载于宋代朱熹《周易本义》。尚秉和在《周易尚氏学》中谓:“先天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一阴一阳,相偶相对,乃天地自然之法象。”先天卦象是阐述天地自然之法象,那么习练太极拳,也就是让人的后天之体返还到先天的状态。此与老子“道法自然”之旨一脉相通。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以后天之练回到先天,也即回归“本体”、“本质”。个中道理深奥,颇值得今日之习练太极拳者深思,在笔者看来,世传之太极拳,多已失去了其本质内涵。 ?此句“李本”“李道子”后失“所传”二字。游酢其人不详。此句说俞家所练太极功,是唐代李道子所传。对此,李师融考证认为唐代之“夫子李”李道子与明代之“麸子李”李性之(张三丰弟子)非一人(可参看《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 在这段文字中,宋远桥讲明:他家传的“三十七”与俞家所传的“先天拳”都是“太极之别名也”。这是一个重要的太极拳文献。迄今世人多对此采怀疑态度。笔者以为,对于历史文献在不能充足证其伪的时候,不妨先视为真,可以采用存疑待考的态度。太极拳之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考证太极拳功的历史时不能不正视这一点。 原文:至明时,余同俞莲舟游湖广襄阳府均州武当山,夫子见之叫曰:“徒再孙焉往,”莲舟抬头一看,斯人面垢正厚、发长至地,味臭。莲舟心怒,曰:“尔言之太过也。吾观汝一掌必死耳。去罢~”夫子云:“徒再孙我看看你这手~”莲舟上前掤连捶?,未依身则起十丈许落下,未折坏筋骨。莲舟曰:“你总用过功夫,不然能制我者鲜矣。”夫子李曰:“你与俞清慧、俞一诚认识否,”莲舟闻之悚然,“皆余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先祖师至也。”夫子李曰:“吾在几韶光未语,今见你诚哉大造化也。授你如此如此。”莲舟自此不但无敌,而后亦得全体大用矣?。 笺注: ?现传太极拳式无“掤连捶”,今有“搬拦捶”,疑一事。然细究“搬”者,左右劲也,“掤”者上下劲也。“掤”后以“捶”击,有可能使对方腾身而起。“十丈许”显夸张语也,“未折坏筋骨”乃擒纵收放自如之太极劲也。 ?此处“全体大用”指俞莲舟经夫子李传授后,“浑身无处不太极”,已达随心所欲之境。韶光,美好时光,春光。几韶光,指几个年头之意。 原文:余与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久相往来金陵之境?。夫子李先师授俞莲舟“秘歌”云:无神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此歌余七人皆知其句。后余七人同往拜武当山夫子李不见。道经玉虚宫在太和山元高之地见玉虚子张三丰也?。张松溪、张翠山师。身长七尺有余,须美如戟,寒暑为箬笠,日能行千里,自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余七人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后归。自此不绝往拜。玉虚子所传,惟张松溪、张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别名也,又名长拳。十三式名目并论说列于后?。 笺注: ?金陵,即今南京。此句宋远桥记述与俞莲舟等六人交游。 ?“李本”为“无神无象”,核对他本,应该为“无形无象”。此段文字通常被称为“授秘歌”。《太极拳谱》(沈寿点校考释、人体 版)在“校记”中写:“原文伪托系唐代李道子先师授明代俞莲舟之秘歌”,未免武断。又写:“《宋谱》所撰本篇,除受时代影响之外,恐亦不无故弄玄虚之处。”而笔者则以为点校者忽略了太极拳功与太极思维太极文化的深密关系,忽略了中国文化的精要核心之处。在笔者看来,“秘歌”所披露的太极功境界是符契中国文化思想的上乘境界的,唯其难,是为秘。无,是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道非无非有,亦有亦无。“拳无拳,意无意”,也是“无形无象”。道生于“无”,“无”为先天,以有形有象有招有势而求无形无象无招无势,才得“全体”,得“大用”,因“无”而“空”,无非真无,空非真空,后天仍在,但求返还先天状态而已。习练太极拳到一定程度,都会产生“忘我”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有深浅之别。庄子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为“无形无象”作解。“全体(“李本”作“身”)透空”,应指肢体的松、通到了极致,内气“周行而不殆”,内劲随心所欲的状态。杨禹廷师爷曾说:要把身体练成衣服架子。此透空之义也。李经梧老师说:(内劲)用则有,不用则无。此无形无象之义也。 ?此句承前句,因为“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才能“应物自然”。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即此。“阴阳不测之谓神”,无一丝儿勉强,无一丝儿拙力,即能“应物自然”。 “西山悬磬”,磬,古代打击乐器。汪永泉先生曾比喻身如古钟,悬挂在钟内中心的钟捶前后摆动即象征着身体重心的移动。他还指出太极身法是以肩、腰、胯为“三圈”,三个意气圈,圈圈相合,虚悬如钟。汪说可参证领悟“西山悬磬”(见汪永泉讲授《杨式太极拳述真》人体版)。钟与磬相似,都是中空而上悬之物。“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净气腾然”(王宗岳《十三势歌》)就是对“西山悬磬”的具体解释。顶头悬,才能身如磬。磬与钟都是中空之物,唯悬起始能击之有声,击之力大则动荡大、声响大,击之力小则动荡小声响小。西山,喻指腹背,西北卦位为乾,在人身为背,西南在卦位为坤,在人身为腹。故西山兼有腹背之义。腹应松净,而背拔则胸涵,是要求身体中正安舒而空虚也。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便提出过“内 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 ?虎,白虎,喻肺,猿,心猿。虎吼猿鸣,指心肺功能强壮,以声发力,声气相催。《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有:“虎啸一声忙采取,龙吟初勒急施为”句。盖“虎啸”、“龙吟”均指呼吸吐纳之道家内丹修炼方法。笺注者以为此处“虎吼”与“虎啸”同,全句大意指吸(拿)呼(放)之间以声气相催也。水清河静,应指身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功已成,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血畅通而充沛。 ?江海者,实指内气与神意也。意气如江海浩瀚奔涌,与下句“尽性立命”互证。《十三势说略》谓:“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武禹襄),“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引同上),又谓:“心(意)为令,气为旗”(《十三势行功要解》)王宗岳早在《太极拳释名》中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因“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意气之“内动”而“外动”之太极拳功,从外表上看连绵不断,如江海奔涌不息,而其根本则在于内功心法的“翻江播海”。江海指丹田气海,令丹田气海之内气鼓荡,然后有养生之河车逆运“黄河水倒流”,然后有对待之“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经歌诀》)。从根本上说,太极拳功练的是“尽性立命”之功。尽性立命乃中国传统学术之旨,学文习武均需知而行之,则近“道”矣。《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张三丰云:“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也”、“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之道”(《大道论》)。 ?太和山,即武当山。李师融在《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中指出玉虚子非张三丰。张三丰无玉虚子之号,玉虚子当另有其人。或为张三丰传人,待再考。 ?此处对张三丰的记述,与《明史?张三丰传》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欣而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过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相近。可参看传世的《张三丰自画像》。 按:“授秘歌”仅三十二个字,而其所揭示的正是上乘内家功夫“道法自然”的旨趣。尚济先生曾说:“由此可见,‘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这两句话,实是太极拳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力破大力、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是‘太极精神’的核心,学者不可不察焉。”(尚济著《张氏古太极拳》)题图为李经梧先生拳照(编者:限于篇幅,刊发时略有删节)
/
本文档为【[终稿]太极拳秘宗 节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