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詹芳 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 讲稿

2017-12-13 12页 doc 28KB 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詹芳 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 讲稿詹芳 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 讲稿 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讲稿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学生詹芳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中的两种语法现象,倒装和省略。说到语法呢,大家可能没什么好的印象,因为语法总是和枯燥联系在一起。那我姑且换个说法吧,古诗中的两种特别的写作技巧。我想这么说起来会有趣些,会多那么一点吸引力。为什么可以换个说法呢,角度不同,自然说法也会随之改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诗句中的倒装和省略现象是与词句有关的语法现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其实就是写作方法和技巧。 我们首先来看“倒装”。...
詹芳 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 讲稿
詹芳 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 讲稿 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讲稿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学生詹芳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中的两种语法现象,倒装和省略。说到语法呢,大家可能没什么好的印象,因为语法总是和枯燥联系在一起。那我姑且换个说法吧,古诗中的两种特别的写作技巧。我想这么说起来会有趣些,会多那么一点吸引力。为什么可以换个说法呢,角度不同,自然说法也会随之改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诗句中的倒装和省略现象是与词句有关的语法现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其实就是写作方法和技巧。 我们首先来看“倒装”。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中,“倒装”被称为是效奇之法。曰,“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倒装”的大致特点,那就是,不按正常的语序组织词句,有意错乱词句的位置,追求一种不按常规出牌的新奇,旨在出奇制胜,用旧得新。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新奇法呢,请大家先看两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悯农》和《春晓》。《悯农》的第一句,“锄禾日当午。”大家都能理解是,在正午太阳正中的时候锄禾。凭语感我们就理解了它的意思。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理解,它的语序当为“日当午锄禾”。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倒装现象。同样的,《春晓》第二句“处处闻啼鸟。”我们都不难理解是,到处都听到鸟叫声。对,“闻”的是“鸟啼”,鸟叫的声音,,而不是“啼鸟”,在叫的鸟,。 这也就知道了它是“处处闻鸟啼”的倒装了。没想到这些平时没有被我们在意的地方竟然深藏玄机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与“倒装”有关的具体内容。倒装的出现形式有三种,倒词、倒句和倒叙。倒词是颠倒同一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倒句则是相对于句与句之间而言,A句与B句调换顺序。倒叙则是就内容和结构而言,类似我们写记叙文常用的倒叙方法。 我们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将“倒词”说开去。此句诗中,“欲穷千里目”其实就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千里目”指眼睛看到千里之外 ,而不是指千里之宽、之大的眼睛。还原成正常的语序就能得出准确的理解了。 倒词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主语后置,主谓倒装、主宾换位,、宾语前置,动宾前置、介宾前置)、定语游离、状语游离等。 顾名思义,“主语后置”即为“主语被放到后面”。通常情况下,主语作为主要的句子成分,是句子的领军人物,一定会是在谓语和宾语之前。而在古诗创作中,这个领军人物可能“大权旁落”而被下放到谓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时候就会产生两种主语后置的现象,主谓倒装和主宾换位。如果大家对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句子成分的概念很模糊的话,我举两个简单的现代汉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举的例子可能不够专业和典型,但很能便于大家领会。例如,A问,你爱不爱,B答,我爱。B的答句中,“我”便是主语,“爱”是谓语。将它的主语和谓语一倒装,便成了“爱我。”这样便成了一个动宾句,“爱”是谓语,“我”成了宾语。大家知道主语和宾语都可以由代词、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 这就使得调换一下句子词序,意思可能大相径庭。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我们学习和了解古诗中的倒装,如果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就可能导致误解诗意,进而不能发现古诗之妙。我们先来了解主谓倒装。杜甫的《江村》,有诗,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读这句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是什么自去自来,是什么相亲相近,应为,堂上燕自去自来,水中鸥相亲相近。这个主谓倒装就不言自明了。又如唐代崔颢有诗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就是个主谓倒装的结构。当理解为“晴天的原野上,汉阳树一一可数。”即为,“晴川汉阳树历历。”再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可以找到两个明显的意象,杏花雨和杨柳风。分别指落在杏花上的雨露和吹过杨柳的风。再看句子打头处两个动词“沾衣”和“吹面”。这样,到底是什么“沾衣欲湿”,什么“吹面不寒”就很明确了。由此说来,这也是个主谓倒装的句子,还原成正常语序为“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至于主宾换位,则更是“狡诈”,偷桃换李之后不露痕迹。因为即使是主宾换位之后,句子的面格式仍然不变,稍不注意便影响解读。叶梦得《贺新郎》中“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便是一例。怎么知道“霜信报黄花”是个主宾换位的结构呢,我们有闻“报信”,未见“信报”,由此可觉悟到此句有倒装的存在。此句当作“黄花报霜信”解,即为,秋菊开了,传递出秋霜将起的信息。白居易《长恨歌》中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一句,其中“可怜光彩生门户”就是“可怜门户生光彩”的倒装,可由成语“蓬荜生辉”的结构推导而来。卢纶《塞下曲》中“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一句, 按常理可知是指风吹草动,风惊草。此句是主宾换了位。 宾语前置是见怪不怪的形式了。在文言散文中,我们经常遇到。如,“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都是宾语前置的结构。当然,相对于文言散文,古诗中的宾语前置没有那么多的条件和限制,想倒就倒,倒得恰当好处便倒,比较灵活。我们知道句子中的宾语有两种形式,一是跟在动词之后,一是跟在介词之后,这就有了动宾和介宾之分。现在举以下几例来分析动宾前置的情况,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处“塞上长城空自许”实则是“空自许塞上长城 ”的倒装形式。“许”即是“许作”的意思 ,“塞上长城”用来比喻保家卫国的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这个“酒家何处有”意思便是“哪里有卖酒的店家”,不倒装的语序应为“借问何处有酒家”。“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这里我们先解决两个词,湿和寒。这两个词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此可将其看作动词。再细数诗中的意象,香雾和云鬓、清辉和玉臂。这两两之间的意象是什么关系呢,是雾气打湿发髻,冷月的光让手臂生寒的关系。由此可知它是“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的倒装,是倒装中的宾语前置形式。介宾前置的也可暂举以下三例,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中“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一句便是介宾前置的情况,还原为“将鸠形刻杖,用龟壳支床。”诗中引用了鸠形刻杖和龟壳支床两个典故。鸠形将刻杖,《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续汉书?礼仪志》,“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后以“鸠形” 指老年人所用的手杖。 龟壳用支床,典出《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说南方有老人用龟做床的撑脚,二十多年后,老人死,龟还活着。这里也是取其长寿之意。结合典故,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它是用了介宾前置的手法。杜甫有《江汉》诗,其中有云“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天很远,云也很远,云在天边,与天一样遥远,在没完没了的夜里,月是孤独的,孤独如我。按照它正常的语序“片云共天远,永夜同月孤”去理解这句诗,刚好能把握其要旨。同理,“书剑身同废 ,烟霞吏共闲。”,刘长卿《偶然作》 ,一句是由“书剑同身废,烟霞共吏闲”倒装而来。可解为,书与剑也和“我”这个无用武之地的人一样被废弃,这个时候看大自然的一山一水,都好像和我一样闲适。 倒词的第三种形式是定语游离。所谓游离,便是不好好待在该在的地方,到处游走。定语该在什么地方呢,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的前面,紧挨着中心语。如,优秀的老师、蓝色的天空、运动鞋。“优秀的”、“蓝色的”、“运动”都是作定语,修饰其后紧随的中心词。定语游离有两种情况,挪前和挪后 。定语挪前指的是定语与其所修饰的中心词之间插入了其他成分,通常是插入动词或名词谓语。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就 体现了定语挪前这种形式,如果不知道“ 孤城”一词是作为“玉门关 ”的定语却被挪到主语的位置,就很容易误解诗句,以为是作者站在另一个孤城向玉门关远远望去。又如在“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从“闻横笛声”军行》)中, “横笛闻声不见人” 是“ 闻横笛声不见人” 的倒装。在定语“横笛”和 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声”之间插入了一个动词“闻”,企图掩人耳目,为顺畅理解诗意设下了一道路障。杜甫《咏怀古迹(其二)》中,“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句也是定语挪前现象,当还原为“尚有生长明妃之村”来理解。定语挪后则是指定语被放到它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例一,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是“停车坐爱晚枫林”的倒装,停下车只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晚”在这里是“枫林”的 定语。例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下句应该是“锦官城(之)花重”。定语挪后的情况多见于当数量词作定语时,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即为“竹外三两枝桃花”。 倒词的第四种形式是状语游离。分为状语后置和状语挪前。崔护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中,“桃花依旧笑春风”应该为 “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如果不了解“春风”在此是作后置状语,而把它理解成“笑”的宾语,那就读不出其中的风韵了。王湾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当为“残夜海日生,旧年江春入。”解作,在夜还没有褪尽的时候,海上就升起了一轮红日,在旧的一年还没有过完的时候,江岸已经飘来了春天的气息。杜甫《秋兴》“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一句,当作“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 江楼翠微,中,坐”来解。状语挪前也是指状语虽然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语之前,但是两者之间插入了其他句子成分,解读时需要用心揣摩。 如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下句应为“蛾眉宛转马前死”。“宛转”作状语,表现出杨贵妃在马前被处死的缠绵、凄楚之状。再如苏轼《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簌簌”是修饰动词“落”的状语,还原过来理解便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除了以上四种基本形式,在此补充另外两种形式,兼语式或连动式的部分谓语前移。所谓兼语,简言之便是同一个句子成分担任两重身份。例如,老师叫班长去办公室。这里的“班长”便是个兼语,它既是“叫”这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去办公室”的主语。连动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关系的动作接连出现 。如,上街买菜、去教室上课。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上句应该是“白日须放歌纵酒”。诗中将“放歌”这个动作前移到“须”前面了。王安石《桂枝香》,“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下句应该为“酒旗背西风斜矗”。诗中“背西风”这个动作被提到主语“酒旗”前面去了。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第二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诗中将兼语“我”的谓语“多情”提到了句首。同理,苏轼《江城子》,“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应为“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应为“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 倒词的各种倒装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我们会在同一诗句中发现不只一种倒装形式,这时候就是复杂倒装了。如“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这句诗,这是个完全倒装句,也就是说它既有主 谓倒置的情况,又有宾语前置的情况。把语序还原回来应是,春总是万紫千红。又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诗中“垂绿”实为“绿垂”,指被春风吹折的嫩竹低垂,同理,“绽红”为“红绽”指春雨催肥的梅子变红了,饱满得似乎快要绽破。除了宾语前置外,诗中还隐含了一层因果关系的颠倒,把经过春风春雨之后的嫩竹肥梅描绘得形神毕现。“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这句话似有九曲回肠之势,解起来比较艰涩。我们先找出诗中的几大意象,香稻粒、碧梧枝、鹦鹉、凤凰。再找出两大动词,“啄”和“栖”。这样,是什么“啄”什么,什么又“栖”在哪里就很明确了,将相应的意象填入进去,便可得到正解,“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由此可见,此句诗既有主谓倒置,又有定语挪前的倒装情况,属于复杂倒装。 倒句之法多是颠倒句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从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可得,因为“消得人憔悴”才会“衣带渐宽”。李白 《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倒装。从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推理得,是先看到一枝长到墙外的红杏,才得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感悟。 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采取的谋篇布局的技巧。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人胜。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古诗中存在倒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为适应格律、声韵的要求而另辟蹊径。诗词有声律、押韵、对仗的要求,为适应写作,作者不得不寻求新路,这新路便是活路。倒装句子结构这种反常而行的方法却能恰到妙处,自然为诗人所欢喜。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竹林里一片欢歌笑语,打鱼的小船顺流而下,荷花在水波上摇动。诗中“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调换语序,一是为了避免颔、颈两联动词都用在句末,将“归”、“下”换到句中,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让“舟”“秋”“流”“留”押韵和谐和满足平仄格律的需要。2.为了突出和强调所表达的情感。前面提及的北宋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中“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两句,后一句应为“黄花报霜信”。此处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突出自己晚年生活的“凄楚”情怀。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后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将定语“孤城”提前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由“孤城”来凸显“孤心”。强调了玉门关战事不休与战士们思念家乡,渴望团聚的矛盾。3.为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如果说为迎合格律而出现的倒装是被动的变通,为了追求新意而采用的倒装手法则是自觉地、主动的创造。所谓“新意”即,事物不新字词新,字词不 新事物新,字词不新句子新,句子不新结构新,结构不新立意新。处处求新是每个诗人写作时的共同心愿。要想达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这一目的,按照常规思维表达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诗人就会考虑选择词序或句序的变换。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初阙》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其正常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如果采用正常的语序,就难以实现创新,同时也会缺少很多诗味。 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组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打折扣。结构上的求新往往以倒叙为主,诗人选择倒叙的行文方式主要是为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化平淡为神奇。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用去年和今年的今日在都城南庄的见闻不同而引起内心无比的惆怅和感伤之情,诗歌采用倒叙手法将一个很平常的见闻写得饶有情趣。 倒装,到此。接下来要讲到古诗中的省略。因为古诗有字数的限制,所以必须有些取舍,舍得恰当好处便能给诗作增光添彩。作者去粗取精,力求字字珠玑,以区别于文言散文。 古诗中省略最多的便是介词。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补回所省略的介词便是,“明月,于,松间照,清泉,于,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从,九天。”的省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补回所省略的介词便可作,“故人西辞黄鹤楼,,在,烟花三月下扬州”。“长安回望 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中也省略了介词“从”,也就是说前句当为,从,长安回望,骊山,绣成堆”。“ 关连词省略。古文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也有,但和现代文相比,已经是很少了。而在古诗词中,关联词语几乎不使用。这样,阅读古诗词如果不能准确给以补出,可能就会有碍诗句、词句的理解。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此句便省略了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草叶枯萎了,老鹰便能很快的发现和抓获猎物,因为雪融化了,马儿走起路来就轻快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把句的关联词补出来便是,“国,虽,破,但,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句省略了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补出来便是:“(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则,铜雀春深锁二乔”。 古诗中甚至还可以省略动词,这些被省略的动词可能是判断动词“是”和一些普通动词。如,“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这些诗句中都省略了“是”。补回来依次为,“今日江南老,(是)他时渭北童”、“慈母手中线,(是)游子身上衣”、“天下伤心处,(是)劳劳送客亭”。而“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几句诗中都省略了普通动词。补回来便是,“故国犹,遭,兵马,他乡亦,闻,鼓鼙”、“万象皆,呈,春气,孤槎自,载,客星”、“,戴,青箬笠,,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比喻词省略。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一般来说都需要比喻词。但在古诗词中,这些比喻词很多都省略了。李白《送友人》,“青山横 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诗如果将有关成分补出来,当为,“游子意如浮云(飘忽不定),故人情似落日(恋恋不舍)。”孟郊《去妇》,“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上句该为“妾心似藕中丝”。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上句该是说“山河破碎如风飘絮”,下句该是说“身世浮沉如雨打萍”。 列锦手法。因为古诗中可以省略介词、关联词、比喻词、主语、宾语甚至谓语等,便给列锦这种手法的运用创造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所谓列锦,指一个句子只使用一些特意选取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且组合这些名词或名词短语不使用动词等任何词语,这种用意象说话的巧妙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思是“雄鸡报晓,天刚蒙蒙亮,茅店前的明月还没有退去。早行的旅客已经走过了结满霜的板桥”。前后两个句子都由三组名词组成,一个动词也没使用,这里就使用了列锦。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后一句使用了列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没有用过多言语,只是选取了几组苍凉的意象,便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意境留白。意境留白指作者在其创造出来的作品中留有隐言、留有别境、留有余情,让读者去填补空白,丰富诗的内容和情趣,扩大诗的意境。来看以下几例,1.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 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读完这首诗,读者不禁去联想,去构画那还不曾被作者用语言描绘出来的场景。“我”是怎么问童子的呢,那是一个怎样的“童子”,采药的师父什么时候回来,“我”是等他还是找他又或是离去,......总之,抛给读者的是越来越有趣味的想象和揣测。2.李清照《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寥寥数语,意蕴无穷。“我”为什么要“试问卷帘人”呢,后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我”责怪丫头的话,还是自己的独白,如此种种,怎不耐人寻味,3.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底是谁劝谁,当时劝酒的情景是怎样的,除了这句话还有没有说别的,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遐想也会生成读者再创作的灵感,这也是古诗的魅力之一。4.李商隐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读到妙趣横生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引起无限的遐想。“西窗剪烛夜谈”的场景可能有过,可能没有过,只是“我”现在正在遐想。意境的留白,欲说还休,将露却藏,若隐若现的朦胧牵引着永恒的思绪。 倒装与省略。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酒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既 有主语“我”的省略,又有倒装中的宾语前置,可还原为“我空自许塞上长城,镜中衰鬓已先斑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可还原成“天街,上,小雨润如酥,遥看草色有,近看草色却无”来理解,其中也兼而有倒装和省略。“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其实就是“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坐。”显而易见这也是同时运用了倒装和省略技巧的诗句。 倒装和省略的技法如诗歌的两只翅膀,让诗歌拥有更宽广更神秘的天空。学习它,既可以在阅读古诗时把握到诗家语的精髓,从而得到恰当的解读,从中感受到无穷的诗韵,又可以丰富自我的古诗创作技巧,为自己的古诗创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更有生命力。 由于本人阅历和知识的局限,本课中肯定存在诸多不足,请大家不吝批评指正。谢谢,
/
本文档为【詹芳 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 讲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