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帕斯捷尔纳克:沉思的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沉思的灵魂

2018-08-07 5页 doc 18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帕斯捷尔纳克:沉思的灵魂帕斯捷尔纳克:沉思的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沉思的灵魂,文学语言学研究, 郑丽丽 约3917字 摘 要: 《日瓦戈医生》作为诺贝尔得奖作品,给我们人类留下了一笔财富,涉及人性的各方面,这是不朽名作的原因之一。本文试从几个角度去解读《日瓦戈医生》,即使时代变了,人性的探讨也永远是个不会过时的话题。 关键词: 《日瓦戈医生》 “诺贝尔事件” 解读 一、历经“诺贝尔事件”的诗人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是苏联时期的作家,1890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艺术家家庭。在1958年因《日瓦戈医生》获得了诺贝尔奖章,其获奖评语...
帕斯捷尔纳克:沉思的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沉思的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沉思的灵魂,文学语言学研究, 郑丽丽 约3917字 摘 要: 《日瓦戈医生》作为诺贝尔得奖作品,给我们人类留下了一笔财富,涉及人性的各方面,这是不朽名作的原因之一。本文试从几个角度去解读《日瓦戈医生》,即使时代变了,人性的探讨也永远是个不会过时的话题。 关键词: 《日瓦戈医生》 “诺贝尔事件” 解读 一、历经“诺贝尔事件”的诗人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是苏联时期的作家,1890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艺术家家庭。在1958年因《日瓦戈医生》获得了诺贝尔奖章,其获奖评语是:“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受苏联当局意识形态的排挤,但这部叙写历史和人性的作品使得帕斯捷尔纳克登上了苏联乃至世界文坛。就像他所写的:“别睡去,别睡去,艺术家/不要沉入梦乡。/你在时代的俘虏之中,/身为永恒的人质”。帕斯捷尔纳克孜孜不倦地追求探讨人性。 帕斯捷尔纳克在早期发过一些文章,但是把他推向世界文坛的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日瓦戈医生》。这部作品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为其带来了诺贝尔大奖,同时也为他带来了磨难。帕斯捷尔纳克从1948年就开始创作的,用长达8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作。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日瓦戈医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这其中刻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在这部历史巨作完成之初,他把手稿交给《新世界》杂志编辑部,希望在国内发表。但《新世界》编辑部把手稿退给帕斯捷尔纳克,还附有一封严厉的谴责信:“您的小说精神是仇恨社会主义„„小说中表明作者一系列反动的观点。”无奈之下1956年他把手稿交给了意大利出版商费尔特利内利,费尔特利内利顶住了压力,并请人以最快的速度翻译成意大利语,于当年11月在米兰出版,随之被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可惜的是俄罗斯大地母亲竟不是这部巨作的第一见证人。1958年10月23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将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以表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作,而恰恰是西方这股日瓦戈热潮激起了苏联的愤怒。《新世界》主编和七位编委联名给文学报写信,谴责帕斯捷尔纳克把手稿交给外国出版社的行为玷污了苏联作家和公民的起码的荣誉和良心。苏联作家协会将其开除会籍,并要求当局开除其苏联公民权。更有甚者,高尔基文学院的学生在帕斯捷尔纳克门前闹事,他的身心疲惫不堪。无奈之下帕斯捷尔纳克于12月20日宣布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并写信给赫鲁晓夫希望不要被“驱逐出境”。帕斯捷尔纳克因这部心爱之作蒙受着不应有的责难,最终于1960年5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郊外的作家村。在他死后这份迟到的荣誉才姗姗而至。 二、《日瓦戈医生》的解读 这是一部场面宏大的历史巨作,正如作者所说,这其中刻画了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有评论家说“日瓦戈”一字近似于俄文中的“生活”,书名有“生活的医生”之意。这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理解日瓦戈的窗户。一切都是为了好好活着,生活才是我们的本原,揭开了盖在生活上覆盖物,我们发现生就是奇迹,只有生在创造着奇迹。本文试图从几个视角来解读日瓦戈医生,了解被卷进革命潮流中的人的信仰、爱情,还有他们灵魂的思考。 1.对生的追求。加缪曾说:“如果没有对生的绝望,就没有对生的爱。”《日瓦戈医生》一开场就为我们奏响了《安魂曲》,映入眼帘的是日瓦戈妈妈的葬礼,此时死亡直逼我们的眼睛。我们不懈探讨死的问题,其实是想通过探讨死的问题以求生。日瓦戈作为一个医生,接触的是死亡的神秘和生命的玄妙。在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后,在这些历史潮流中,人总是有一种无力感,而正是这些无力感又让我们渴望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的价值在哪里。日瓦戈被游击队征去做军医,在与白军的战斗中,怜悯之心不容许他朝他所同情、喜爱的青年们射击。走到年轻的白军身边他不禁问自己:“我为什么打死他呀?”医生的职责让他救活了奄奄一息的白军的年轻的生命,而不是用阶级敌人的借口结束一个生命。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不妨说胜利的不是红 军,也不是白军,而是人道主义,是对生命的尊重。在这场乱世中,看到信仰的幻灭,人们却超越死亡的恐惧和哀伤,寄望于精神的永生。就像在他弥留之际希望的:“一切在好转。我渴望生活,而生活就意味着永远向前,去争取并达到更高的,尽善尽美的境界。” 2.对革命的沉思。如鲁迅所说,革命是充满“血与火”的,是摧毁和粉碎。但无可否认,“革命”确实也是底层通往自由的必要途径,是底层的一种解放自我方式。可以说,“革命”符合底层利益伸张的需要,但它和自由、平等、个人价值这些东西形成完全的和谐却是几乎不可行的。正是这种相互的撞击,使得战争中的人成为大写的人。又拿墨子的偷猪和攻城略地来说。公输般认为偷猪是你强抢人家的东西,这是坏事,但他觉得攻城是件好事。行为虽然都一样,目的却不同,你偷人家东西,行为不好,目的也不好,可是攻城完成霸业,楚王的这个目的却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是历来君王皆如此行之。一旦肯定了楚王的目的的正当性,那么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所用的手段,也就获得了正当性。其实想一想多少罪恶都是在这种逻辑思想的支持下变得堂而皇之。战争就是如是。在战争中杀戮是在所难免。日瓦戈在革命之初兴奋地赞叹道:“多么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一下子就把多少年发愁的烂疮切除了!痛痛快快,干净利索,一下子就把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奉若神灵的不合理制度判了死刑。”可是当他被游击队强行征去做军医失去了自由,与妻儿失散,与恋人拉拉想见又不能,家园被毁,人生的悲哀与凄凉便远远地胜过了开始的兴奋。 日瓦戈在游击队中说道:“你们是俄国的光明和解放者,要不是你们,俄国早已贫困愚昧而陷入绝境,但是我不管你们那一套,这跟我没有关系,我不喜欢你们,你们都见鬼去吧。你们的头头们开口总离不了谚语,但有一句最重要的却忘记了:强暴并非美德。”他的恋人拉拉,她的一生总伴随着苦难,丈夫巴沙忠于革命,却被革命清洗而被迫自杀。她的心属于日瓦戈,因道德两人无法相守,最后被科马罗夫斯基诱骗受辱,作为反革命家科马罗夫斯基的太太被革命清洗。在革命的潮流中,个人总是失去了自主性。萨特讲:“他人即地狱。”可是在革命中这个他人往往是被放大化的他们,一个渺小的人在巨人面前总是无法平等,慢慢地失去了自己。就像日瓦戈信仰本身是游离于两大阵营之外的,自我的迷茫更多,同时自我的思考也更多。 3.爱的救赎。《日瓦戈医生》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同时它又是灵魂巨痛的年代。十九世纪尼采一句“上帝死了”在欧洲大陆刮起了旋风。这场“上帝死了”事件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学。既然真正的上帝死了,那么人要么成为超人,成为尼采那样的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者;要么成为人神,以某种名义蛊惑人们,让人们跟随新的神妄图建立人间天国。在小说中,拉拉的丈夫巴沙,他追求的是社会主义,他们的神就是社会主义的天国。科马罗夫斯基追求的是钱、权和享乐,他的神就是利己学说。而日瓦戈和拉拉追求的是爱,不仅仅是男女之爱,更是对人性的爱,这就是他们极力在自我的世界里搭建的天国。既然上帝已死,帕斯捷尔纳克其实在小说中营造了这样一个爱的宗教。用这个爱的宗教否定了其他的几种所谓的“天国”:巴沙被迫自杀,科罗马夫斯基也落得悲惨下场。就连开始帕斯捷尔纳克醉心的革命在他内心爱的宗教的质疑声中也被否定掉。在战争中人们最容易感觉到绝望与孤独。尤其像日瓦戈和拉拉这两个相似的灵魂都是徘徊在两大阵营之外的,这两颗不被认同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主人公都在找什么样的生活才叫意义。像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愿意做一颗螺丝钉,可是螺丝钉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失去人的个性的工具,只有绝对的服从。巴沙就是像保尔一样的形象。相反,帕斯捷尔纳克写的是爱,就像他所说的:“他们的爱情在种种不寻常的境遇中产生。他们同是饱受现代典型悲剧折磨的人,面对一样的恐怖摧残,一样的苦难忧愁,这些遭遇使他们与旁人隔离。还有许许多多的共同爱好,使他们完全与众不同,那是一种足以叫人对生命涌现新发现和新希望的感情。”但是这种爱更是大爱,是对俄罗斯母亲大地的爱。就像日瓦戈的舅舅尼古拉所说的,精神的装备就在福音书中,是什么样的精神呢?首先就是爱他人,这种爱是生命活力的最高形式。正是爱的能力让我们穿越战争,穿越灾难,见证人性的光辉。爱让人们在苦难中得以生存,并获得生命自我的意义。 《日瓦戈医生》就像散文诗一样,也许是作者的音乐和绘画的才能所感染,作者写活了俄罗斯的大自然。“春风把青天也熏醉了。青天醉的迷迷糊糊的。蒙起一片片的云彩。树林上空漂浮着一片片灰毡似的阴云,阴云的边儿垂得低低的。散发着泥土芬香和汗水气味的温暖的春雨从阴云里倾斜下来,冲洗着大地上结了一层黑黑的冰壳子的最后的雪块。”通过日瓦戈的视角我们探讨着生活、战争、爱情、生命、死亡、宗教、家庭„„帕斯捷尔纳克在那个时代发出了对人性的关爱,这给我们提出了“该怎样生活才叫有意义”的问题,这也是只要地球上有生命就不会过时的一个问题,这部作品也不是一场诺贝尔事件后就被遗忘的作品,因为他摈弃了偏见,探讨人性光辉的作品。正如王家新在他的诗作《帕斯捷尔纳克》中所写:“这就是你,从一次次的劫难里你找到我检验我,使我的生命疼痛。” 参考文献: [1][苏]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广西:漓江出版社,1986. [2]李毓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欧茵西.俄罗斯文学风貌.台湾:书林出版社,2007. [4]齐宏伟.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晓明,董丽敏,孙晓忠.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叶水夫.苏联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俄语系研究生)
/
本文档为【帕斯捷尔纳克:沉思的灵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