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水稻病毒病

2017-10-10 26页 doc 52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水稻病毒病水稻病毒病 我省发生的10种: 矮缩病,簇矮病,瘤矮病;黄叶病,东格鲁病,橙叶病,黄萎病; 条纹叶枯病,锯齿叶矮缩病,草状矮化病.我国已知的有11种, 黑条矮缩病在我省还未见发生.全世界已经报道的有16种(包括类菌质体).簇矮病是我校谢联辉教授首先报道的.在水稻病毒病研究方面,我校病毒研究所居领先地位.这些病毒病的传播介体基本上是叶蝉或稻飞虱,前7种是叶蝉传播的,后4种是稻飞虱传播的,一般是持久性传毒(其中东格鲁病是短暂性的).种子均不传播. 水稻病毒病发生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60年代初和70 年代中期我省二度爆发...
水稻病毒病
水稻病毒病 我省发生的10种: 矮缩病,簇矮病,瘤矮病;黄叶病,东格鲁病,橙叶病,黄萎病; 条纹叶枯病,锯齿叶矮缩病,草状矮化病.我国已知的有11种, 黑条矮缩病在我省还未见发生.全世界已经报道的有16种(包括类菌质体).簇矮病是我校谢联辉教授首先报道的.在水稻病毒病研究方面,我校病毒研究所居领先地位.这些病毒病的传播介体基本上是叶蝉或稻飞虱,前7种是叶蝉传播的,后4种是稻飞虱传播的,一般是持久性传毒(其中东格鲁病是短暂性的).种子均不传播. 水稻病毒病发生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60年代初和70 年代中期我省二度爆发水稻病毒病,80年代则发生极少,自90年代以来我省矮缩病又在局部山区流行成灾. 水稻病毒病发生轻重与耕作、传播介体的发生量与迁飞规律、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密切相关.应当以综合治理观念指导病毒病的防治.应当抓好治虫防病, 耕作制度和品种合理布局也是重要的. 稻矮缩病 (Rice Dwarf) 也称水稻普通矮缩病,1883年在日本发现,分布很广,我省闽西北地区为害较重, 主要发生在晚稻上;目前我省在中稻、单晚上发生较多,有回升的趋势。 一. 症状 (Symptoms) 病株矮化,分蘖增多,叶色暗绿,叶片短而僵硬,叶片上有与叶脉平行的断续黄白色条斑。病株一般不抽穗,或包穗、半包穗;抽穗后发病的,则结实度低。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变黄衰老。 二. 病原 (Etiology) Rice dwarf virus 1.病毒性状:病毒粒体为正二十面体,直径约70nm,RNA双链,含量 11 ,。 稀释终点1/1000-1/10000;钝化温度40-50?10分钟;在0-4?下体外保毒期为48-72小时。 2.寄主范围:现已发现在39种植物上寄生(以前报导为16种) 3.昆虫介体: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亲和性昆虫介体在病株上吸食后,即可获毒,但是要经过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黑尾叶蝉的循回期多数是12,35天(与温度、虫龄等有关)。当温度小于15度时,不能通过循回期。为持久性传毒类型,传毒有间歇现象带.毒黑尾叶蝉可经卵传播,可达28代,经卵传播与雄虫是否带毒无关。 三. 侵染循环 (Infection cycle) 带毒的3-4龄黑尾叶蝉若虫越冬,第二年春季成虫飞迁到秧苗或早插本田, 成为初侵染来源。其后代可因卵传带毒,无毒虫则在吸食病株后获毒传病。早稻收割后,繁殖的第二、三代带毒叶蝉飞迁到晚稻秧田或早插晚稻本田,晚稻是主要受害期。晚稻收割后,带毒若虫在绿肥(如紫云英)田中的看麦娘上取食越冬。 四. 发病条件 (Contributing conditions) 1.气候条件:有利黑尾叶蝉越冬的条件和有利黑尾叶蝉发生的条件。冬春温暖干燥,越冬的黑尾叶蝉存活率高,6,8月高温干旱, 则黑尾叶蝉发生量大、 病害的潜育期短,常造成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大爆发。 2.耕作制度:双晚、中稻、单晚等多种稻作类型混栽区, 黑尾叶蝉发生的各个时期都有适宜的稻田供其取食和繁殖,有感病的水稻生育期为病毒的蔓延提供条件。早插晚稻受害重。 3.栽培管理:由于产量不断提高,施肥水平也不断上升,造成稻苗生长过于嫩绿,易诱集黑尾叶蝉产卵为害,杂优稻常受害较重。 大田县90年本病大发生,中稻受害最种.分析原因主要有几个有利发病的因素: 1.连续暖冬, 黑尾叶蝉越冬存活率高. 春季发生量就很大. 7-8月高温干旱. 2.多种稻作类型,混栽普遍. 昆虫介体辗转为害,病害蔓延快. 3.秧田在早稻生产田旁边, 秧苗带毒较普遍. 五. 防治措施 (Control) 1.选用抗(耐)病品种。这是防治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各品种之间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如“农革”等品种抗病性较强。 2.合理布局,避免生育期不一致的品种混栽。尤其是秧田要远离重病田, 秧田防治是最重要的的一个环节。 3.治虫防病。针对黑尾叶蝉的两个迁飞高峰期,把带毒虫消灭在传毒之前, 尤其是抓好早稻收割时黑尾叶蝉向晚稻秧田和早插本田迁飞时的治虫工作。 4.杂优稻如果单本插,发病后整丛矮化,甚至不抽穗,损失严重. 在此病常发区不能单本秧苗. 稻簇矮病 (Rice bunchy stunt) 俗称类普矮病,1975年在福建省首次发现,1980年以来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都有零星发生,个别地区发病较重,损失较大。 一. 症状 (Symptoms) 株形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外观颇似矮缩病,但其上无褪绿白色条点,心叶有脉明和斑驳,有些品种还出现节上生枝现象,形成雀巢状物(称为草状型)。一般不抽穗或穗而不实。 (Pathogen) 二. 病原 Rice bunchy stunt virus (RBSV) 病毒粒体为球状,直径35-60nm,稀释终点为10-4,10-5,钝化温度60-70?,体外存活期2-3天(22?下),如果在4?下也只有4-5天。 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属持久性传播,但不经卵传给下一代。 黑尾叶蝉平均传毒率为45.1,,二点黑尾叶蝉的为24.7,。传毒也有间歇现象,电光叶蝉不能传播此病,这与矮缩病不同。 三. 侵染循环 (Infection cycle) 带毒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的若虫或成虫在田间杂草、冬种绿肥田或小麦田中越冬。越冬后的带毒虫作为初侵染源,迁入早稻秧田传病。在冬暖地区或年份,病毒可在病稻株或再生稻中安全越冬。介体昆虫将病毒往中稻和晚稻田传播。 四. 发病条件 (Contributing conditions) 与有效毒源多少、品种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关,一般晚稻重于早稻。有效毒源取决于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种群中带毒虫量及其传播病毒的潜能。双季稻在小署前后插秧的,返青分蘖期遇到3-4代黑尾叶蝉迁飞高峰期,有利于病毒传播,如遇毒源多, 则发病重。气候条件的影响与稻矮缩病相似。 水稻品种对本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别,高感品种有:窄叶青8号、四优4号等; 珍龙系统抗病性强,这也是10多年来本病发生较轻的原因之一(大面积种植的是珍龙系统,包括杂优稻). 五. 防治措施 (Control) 采用抗病品种(如赤块矮3号),结合测报调节播种期, 必要时辅以秧田期和返青期的治虫防病工作。参照稻矮缩病。 水稻病毒病防控技术要点 [发布者:防城港市农业局 曾新武 ] [发布日期:2010-4-9] 2009年下半年,由于受异常气候影响,我市水稻飞虱偏重发生,导致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以下简称水稻病毒病)在我市大面积暴发为害,损失较重。据 今年全区和我市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预测,水稻“两迁”害虫将偏重发生,田间飞虱发生量大,传播病毒的机率提高,对我市水稻生产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切实做好“水稻病毒病”防控。是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稻病毒病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切断毒源,治虱防矮”,根据病毒病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监测预警 一是要全面加强稻(秧)田及田外寄主飞虱、叶蝉的系统调查和普查,及时掌握飞虱、叶蝉种群消长动态;二是要根据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水稻生育期和抗(耐)病性等,预报发生期、防治适期、重点防控田等,科学指导防控工作开展。 (二)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毒病常发区选用抗(耐)病品种,重病区要淘汰感病品种。 (三)抓好栽培管理 、历史病区,在生长适期内适当调整水稻播、插期,尽量将水稻发病敏感 1 时期与传毒媒介昆虫发生高峰期错开。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 2、加强水肥管理,对发病田要及时排水晒田,施用速效肥,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3、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四)切断毒源 1、清除田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2、收割早稻时要随割随挑,不要将稻草堆放在田里,尽量挑走。减少稻草还田,如需还田的要埋好稻草,防止带毒昆虫进入晚稻田。 3、抓好冬防。重病区晚稻收割后要冬犁晒田,清除再生稻和田边、沟边看麦娘等杂草。 (五)治虫防病 1、做好种子药剂处理,每公斤稻种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 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 2、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特别是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做好秧田四周作物或杂草上的飞虱叶蝉防治。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水稻育秧期全程覆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大发生。 3、飞虱发生较轻的要注意喷施秧苗的“送嫁药”。插秧前3-5天,喷施异稻瘟净加病毒A或吡虫啉加病毒A,可预防稻瘟病和飞虱传毒。 4、实行适时达标防治。在秧苗2,7叶期和大田初期,应持续做好稻飞虱、叶蝉防治,秧田每隔5,10天防治1次。移栽到大田后7,10天用药防治1次,5,10天后再用药1次,防治药剂轮换选择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等。策略性防治指标:前作发病株率1,,应对穗期进行稻飞虱(指白背飞虱及灰飞虱,下同)全面防治,以防稻飞虱成虫迁入后作秧田传毒为害;秧苗期防治指标:每0.11m2(1平方尺)带毒稻飞虱0.2只;大田初期防治指标:每667 m2带毒稻飞虱0.5万只或百丛带毒稻飞虱15只。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统防统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对飞虱、叶蝉的有效控制。 5、发病初期用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病毒A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或喷施病毒A800倍液+植物细胞分裂素600倍液,对水稻病毒病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水稻病毒病发生特点、发生趋势及其控制对策 -------------------------------------------------------------------------------- 发稿时间:2010-6-21 来源: 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 作者: 张夕林 责任编辑: 通农委 水稻病毒病是一群突发性病害,曾给中国水稻带来毁灭性损失,中国稻区广阔,先后发生的水稻病毒病及其类似病害有11种。近年来,在水稻上发生严重、对水稻产量造成威胁的病毒病主要有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等三种。 一、 水稻病毒病病症、发生特点及其危害损失 1、条纹叶枯病症状与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之初在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病斑增大合并,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褪绿短条斑。病株矮化不明显,但一般分蘖减少。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柔软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形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发病早的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在健叶或叶鞘上有褪色斑,但抽穗不良或畸型 不实,形成假白穗。 水稻三叶到分蘖盛期,是灰飞虱传毒率最高的时期。条纹叶枯病可由保毒雌虫经卵传递达6年40代之久,下一代若虫无需吸食病稻就能传毒。对病毒有亲 -3天才能带毒。一般还要经过7天左右的循和力的无毒虫,则需在病株上吸食1 回期,才能传毒,稻苗经过带毒虫吸食12小时以上,一般再经过10-15天的潜育期,就能显现病斑。水稻苗期感染条纹叶枯病直接造成死苗,导致基本苗数严重不足。分蘖期和孕穗期感染,植株黄化不能抽穗,发病重的田块可造成水稻群体茎蘖数严重不足,成穗减少,严重影响产量。 水稻条纹叶枯病一般年份有3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初,由1代灰飞虱成虫集中传毒所致。第2个发病高峰出现在7月中下旬,由2代灰飞虱若虫和成虫在田间传毒所致。第3个发病高峰出现在8月中下旬,由3代灰飞虱若虫和成虫传毒造成。 危害损失: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当前华东地区水稻生产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病害严重发生时往往导致田块绝收,仅江苏省2004年发生面积就达2300万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自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以来,由于传毒介体灰飞虱发生数量和带毒率居高不下,每年都存在大流行威胁。其中2008、2009年江苏发生的面积分别达800万亩左右,对水稻高产稳产构成极大威胁。 2、黑条矮缩病症状与发生特点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近年来,该病在各地有愈来愈重的趋势,严重田块病丛率高达50%,80%,受害田块减产均在60%左右。该病俗称“矮稻”,主要症状现这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严重时可导致大面积“矮株”而颗粒无收。 同属病毒性病害。该病毒可为害水稻、玉米、高粱、稗草等20多种禾本科寄主,病毒在禾本科寄主上越冬,也可在稻飞虱体内越冬,稻飞虱是传毒介体,以灰飞虱传播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飞虱获毒的最短时间为30分钟,1,2天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稻飞虱体内存活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浓绿的秧田发病重,水稻的感病生育期主要在秧田期,以分蘖前的1,4叶期最易感病,移栽到本田后,7,10天即可见病株症状,15天病矮株已十分抢眼。 仅江苏省从2007年起,同为灰飞虱传播的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迅速加重、发生区域迅速扩大,发生面积由2007年的30余万亩扩大到2008年的近400万亩,因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越冬虫量高,2009年发生范围大,田间毒源 充足;稻麦免耕及套播面积扩大,利于灰飞虱种群发展;主栽品种均感病,淮北、沿海高感品种比例高;因而2009年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达到830万亩。 3 南方黑条矮病症状及发生特点 发病特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水稻后,病株呈现四大病症:一是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片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二是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三是病株茎秆表面有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的瘤状突起,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四是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水稻各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后表现症状有所不同:秧苗期感病的稻株严重矮缩(不及正常株高1/3),不能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显矮缩(约为正常株高1/2),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感病的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型小、实粒少、粒重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目前全国已有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明确发生,2009年全国发生面积约500万亩。由于主要由远距离迁飞的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且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病受害,因此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潜在威胁大的显著特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流行的一种水稻病毒病。近年来,该病害在越南和我国南方稻区发生面积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明显加重,尤其是2009年造成了多点成片田块绝收,对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潜在威胁巨大。今年南方稻区稻飞虱发生期偏早、迁入数量大、迁入峰次多,病株与白背飞虱带毒现象较为普遍,使该病害流行的风险性明显提高。各地要加大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检测和调查监测力度,及时发布病情信息,指导农民科学开展防治,减少产量损失。 二、2010年水稻病毒病发生态势十分严峻 1水稻条纹叶枯病 由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周益军研究员领衔的课题组采用先进的免疫检测,近日对从华东地区采集的灰飞虱进行检测后发现,目前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各地灰飞虱带毒率最低为2%,高的达58%,平均为28.1%。由于今年灰飞虱虫量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或有所增加,专家预测今年将是继2004年后的又一个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年,病害的防治形势将异常严峻。另据江苏省植保站预测,因传毒介体灰飞虱越冬虫量高;苏南、沿江等地感病品种比例高。预计2010年苏南、沿江发生程度3,4级,较上年,1级,其他地区1,2级,全省流行面积800万亩,与2009年相近。 2 黑条矮缩病 据江苏省植保站预测,预计淮北、沿海与里下河局部达偏重,大发生,其他地区轻发生,偏轻,发生面积1000万亩,较2009年上升20%左右。 据分析,今年水稻病毒病的各项流行因素对发病都非常有利。今年水稻条纹叶病、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预测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高。近期省江苏省植保站调查,麦田越冬代一代灰飞虱平均亩虫量5-15万头,苏南、沿海及淮北地区局部达20-100万头,江淮部分稻套麦田平均亩虫量超过150万头,里下河及苏南局部地区较水稻黑条矮缩病大流行的去年同期虫量高10%以上;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调查,中西部地区调查麦田,灰飞虱虫量平均亩达33.48头,最高田块达156万头,属于全省虫量高发生地区。二是带毒率高。 近期测定全省38个典型地区越冬代灰飞虱条纹叶枯病带毒率7.7%,苏南、沿江地区仍超过12%的大流行指标、高的地区达28%;据测定通州平潮地区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7%,低于2009年,但仍高于大发生流行的12%的指标。测定31个典型地区灰飞虱均携带黑条矮缩病毒,平均带毒率9.9%(通州区灰飞虱的带毒率为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比去年的6.5%上升了52.37%;高的地区达20%,表明黑条矮缩病毒源广泛存在。三是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今年我区种植的水稻面积46万亩,其中宁粳3号、南粳44、镇稻11、通育粳1号等4个主推品种占比65%以上,这些品种均不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也绝大多数都不抗黑条矮缩病。四是水稻易感病生育期与一代灰飞虱集中迁移期吻合度高。近期调查,麦田一代灰飞虱处于若虫高峰阶段,发育进度较常年迟5-7天,预计迁移盛期将持续到6月中旬。旱育稀植移栽秧田揭膜6月上旬,机栽秧将在6月中旬,水稻易感生育期是出苗至分蘖期,6月上中旬大部分水稻正处于易感病生育期,可见水稻易感病期与灰飞虱迁入高峰盛期正好吻合,加重了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为害。 3 南方黑条矮病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预测:据近期南方早稻区病虫监测点调查结果,目前大部早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轻,仅在华南局部田间零星见病。但根据病害流行特点、传毒介体发生情况及水稻品种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长江以南大部稻区将呈现快速蔓延态势,发生区域与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华南和江南部分晚稻区可能出现暴发危害。 预测依据:一是越冬虫源地毒源充足。3-5月份,白背飞虱的主要境外虫源地越南及我国华南南部越冬虫源地虫量较大,表现为华南地区白背飞虱迁入早、迁入峰多,部分地区的白背飞虱已达大发生指标,早稻百穴虫量达3000-4000头,高的达8000头,百株卵量一般达10000粒,高达20000-30000粒;带毒率高,广东等地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结果为5%-10%;另外越南,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田间病株带毒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病害流行的毒源条件满足。二是迁入地传毒介体发生严重。近年来我国南方大部稻区白背飞虱连年暴发,年均发生面积2亿亩左右,今年白背飞虱迁入时间明显提前、迁入量偏大、迁入峰次多,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发生1624万亩次,使得该病毒加速传播蔓延可能性加大。三是抗病品种匮乏。由于该病毒出现时间不长,育种部门还没有将其列为育种对象;目前生产中尚未发现抗病品种,且缺乏抗病性鉴定方法,因此通过抗病品种控制病害流行缺乏基本条件。四是栽培制度对病害流行有利。目前,我国水稻单双季混栽现象普遍存在,栽插期拉长,加之近年南方甜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桥梁作物面积增加,为白背飞虱传毒和该病毒流行扩散提供了广泛的食料和寄主场所。 三、水稻病毒病有效的防控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对产量影响极大,近年严重受害田块减产均超过50%,甚至绝收。而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保障其稳定生产直接关系到全年粮食安全。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等重大病虫危害,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措施。各地要认清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等重大病毒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切实加大预测预报和技术指导力度,协调应用“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两大病毒病的发生为害,努力将危害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1、加大监测预报力度 由于地区间、田块间灰飞虱虫量差异较大,发育进度也参次不齐,因此开展田间调查研究,掌握当地虫情是指导防治的基础和依据。各镇要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做好麦田和秧田灰飞虱发生数量的调查,关键时期和发生基数多的地区要增加调查次数,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切实做好南方黑条矮缩病的监测预警,密切注意白背飞虱的迁飞和田间发生动态,参照历年发生资料,按照要关防治指标,并及时掌握当地水稻品种布局和有关气象资料等,准确为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协调应用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应用综合防控措施是控制水稻病毒病、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最有效的途径。大力推广应用“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治技术,确保综合控制效果。一要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坚持优质、高产多抗原则,选种抗病或耐病品种,大力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要继续扩大种植宁粳3号、南粳44、镇稻11、通育粳1号等耐病品种。二是适期内调整播期。要推广适期内适度推迟水稻播栽期,旱育、机插、小苗抛栽等利于适度推迟播期的栽培方式,以避开一代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减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危害。三是推广秧田覆盖防虫网或无纺布。机插秧面积较大及灰飞虱发生量大、条纹叶枯病或黑条矮缩病感病品种比例高的地区,要加大推广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秧田力度,水稻播种后用20目以上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的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灰飞虱迁入和传毒。四是科学防治灰飞虱。要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重点把握麦田一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盛期,以及大田二、三代若虫发生盛期等灰飞虱传毒关键时期的药剂防治工作,控制传毒危害。秧田期,常规水育秧田从出苗开始用药,每隔3天左右用一次药;机插秧田在揭无纺布后立即用药;水育秧和机插秧在移栽前2-3天用药,确保带药移栽。大田期,机插稻“活棵”后、直播稻2-3叶期要用药一次;在三代灰飞虱若虫高峰期,结合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等虫情对所有达标田块实施药剂防治。要根据水稻品种抗感性、播栽方式、带毒虫量,确定用药间隔期与防治次数。可选用吡蚜酮、毒死蜱、异丙威、稻丰散、敌敌畏等药剂,并坚持持效性好与速效性好的药剂配合使用,要注意交替用药,延缓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坚持“治上压下、治早治小”的防治策略,严格按照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开展防治,重点把握好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破口期、灌浆期等阶段的病虫总体防治,推广康宽、甲维?毒死蜱、吡蚜酮、烯丁虫胺等高效低毒药剂,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从而减轻水稻病毒病的扩张蔓延和为害损失。在推介农药品种要立足高效、低毒、低残留,用于防治传毒媒介的药剂要同时推介三种以上,提高交替使用农药的比例,降低单一使用农药比例,防止灰飞虱、白背飞虱等传毒媒介抗药性产生。要加大农药市场检查力度,净化农药市场,保证防治效果。 3、加大技术指导力度 在水稻病毒病等重大病虫发生危害和适期防治的关键时期,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实地解决农民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明白纸、培训会、现场会等多种平台,及时将灰飞虱发生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要加强对基层植保人员及农民的防治技术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这些近年新上升的病害的不同形式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农民对病害的认识程度和防控知识水平;结合“科技入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 头,帮助农民解决防治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农民抓住适期,选准对路药剂,科学开展防治,提高治虫防病效果。 4、大力开展专业化防治服务、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灰飞虱、白背飞虱具有很强的迁移扩散能力,麦田和秧田由专业人员在“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药种”的前提下开展防治,将显著提高灰飞虱和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要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扎实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有关上级领导专业化防治推进工作意见,积极扶持和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加强对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开展水稻病毒病的专业防治条件有利且十分必要。一是机插秧和抛秧田大多集中连片,适宜机械作业;二是农民防治适期掌握不住,加上灰飞虱迁移扩散频繁,一家一户防治效果差,迫切需要统防统治来提高防治效果和工作效率。要大力树立成功典型,加大典型示范力度,引导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在大田病毒病和其他重大病虫防治时,要积极努力实施病虫总体防治,继续认真实施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控害增效工程,力争今年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40%以上,为我市水稻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水稻病毒病发生特点、发生趋势及控制对策 2010年7月12日 水稻病毒病是一群突发性病害,曾给中国水稻带来毁灭性损失,中国稻区广阔,先后发生的水稻病毒病及其类似病害有11种。近年来,在水稻上发生严重、对水稻产量造成威胁的病毒病主要有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三种。 一、 水稻病毒病病症、发生特点及其危害损失 1. 条纹叶枯病症状与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之初,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病斑增大合并,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褪绿短条斑。病株矮化不明显,但一般分蘖减少。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柔软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形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发病早的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在健叶或叶鞘上有褪色斑,但抽穗不良或畸型不实,形成假白穗。 水稻三叶到分蘖盛期,是灰飞虱传毒率最高的时期。条纹叶枯病可由保毒雌虫经卵传递达6年40代之久,下一代若虫无需吸食病稻就能传毒。对病毒有亲和力的无毒虫,则需在病株上吸食1~3天才能带毒,一般还要经过7天左右的循回期,才能传毒。稻苗经过带毒虫吸食12小时以上,一般再经过10~15天的潜育期,就能显现病斑。水稻苗期感染条纹叶枯病直接造成死苗,导致基本苗数严重不足。分蘖期和孕穗期感染,植株黄化不能抽穗,发病重的田块可造成水稻群体茎蘖数严重不足,成穗减少,严重影响产量。 水稻条纹叶枯病一般年份有3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初,由1代灰飞虱成虫集中传毒所致。第二个发病高峰出现在7月中下旬,由2代灰飞虱若虫和成虫在田间传毒所致。第三个发病高峰出现在8月中下旬,由 3代灰飞虱若虫和成虫传毒造成。 危害损失: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当前华东地区水稻生产上最为主要的病害之一,病害严重发生时往往导致田块绝收,仅江苏省2004年发生面积就达2300万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自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以来,由于传毒介体灰飞虱发生数量和带毒率居高不下,每年都存在大流行威胁。其中2008、2009年江苏发生的面积分别达800万亩左右,对水稻高产稳产构成极大威胁。 2. 黑条矮缩病症状与发生特点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近年来,该病在各地 %~80%,受害田块减产均在60%左有愈来愈重的趋势,严重田块病丛率高达50 右。该病俗称“矮稻”,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严重时可导致大面积“矮株”而颗粒无收。 同属病毒性病害。该病毒可为害水稻、玉米、高粱等20多种禾本科寄主,病毒在禾本科寄主上越冬,也可在稻飞虱体内越冬。稻飞虱是传毒介体,以灰飞虱传播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飞虱获毒的最短时间为30分钟,1~2天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稻飞虱体内存活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浓绿的秧田发病重,水稻的感病生育期主要在秧田期,以分蘖前的1~4叶期最易感病,移栽到本田后,7~10天即可见病株症状,15天病矮株已十分抢眼。 仅江苏省从2007年起,同为灰飞虱传播的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迅速加重、发生区域迅速扩大,发生面积由2007年的30余万亩扩大到2008年的近400万亩,因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越冬虫量高,2009年发生范围大,田间毒源充足;稻麦免耕及套播面积扩大,利于灰飞虱种群发展;主栽品种均感病,淮北、沿海高感品种比例高;因而2009年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达到830万亩。 3. 南方黑条矮缩病症状及发生特点 发病特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水稻后,病株呈现四大病症:一是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片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二是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三是病株茎秆表面有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的瘤状突起,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四是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水稻各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后表现症状有所不同:秧苗期感病的稻株严重矮缩(不及正常株高1/3),不能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显矮缩(约为正常株高1/2),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感病的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型小、实粒少、粒重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目前全国已有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明确发生,2009年全国发生面积约500万亩。由于主要由远距离迁飞的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且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病受害,因此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潜在威胁大的显著特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流行的一种水稻病毒病。近年来,该病害在越南和我国南方稻区发 生面积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明显加重,尤其是2009年造成了多点成片田块绝收,对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潜在威胁巨大。今年南方稻区稻飞虱发生期偏早、迁入数量大、迁入峰次多,病株与白背飞虱带毒现象较为普遍,使该病害流行的风险性明显提高。各地要加大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检测和调查监测力度,及时发布病情信息,指导农民科学开展防治,减少产量损失。 2010年水稻病毒病发生态势十分严峻 二、 1. 水稻条纹叶枯病 由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周益军研究员领衔的课题组采用先进的免疫检测方法,近日对从华东地区采集的灰飞虱进行检测后发现,目前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各地灰飞虱带毒率最低为2%,高的达58%,平均为28.1%。由于今年灰飞虱虫量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或有所增加,专家预测今年将是继2004年后的又一个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年,病害的防治形势将异常严峻。另据江苏省植保站预测,因传毒介体灰飞虱越冬虫量高,苏南、沿江等地感病品种比例高。预计2010年苏南、沿江发生程度3~4级,较上年高1级,其他地区1~2级,全省流行面积800万亩,与2009年相近。 2. 黑条矮缩病 据江苏省植保站预测,预计淮北、沿海与里下河局部达偏重至大发生,其他地区轻发生至偏轻,发生面积1000万亩,较2009年上升20%左右。 据分析,今年水稻病毒病的各项流行因素对发病都非常有利。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预测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高。近期据江苏省植保站调查,麦田越冬代一代灰飞虱平均亩虫量5~15万头,苏南、沿海及淮北地区局部达20~100万头,江淮部分稻套麦田平均亩虫量超过150万头,里下河及苏南局部地区较水稻黑条矮缩病大流行的去年同期虫量高10%以上;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调查,中西部地区麦田,灰飞虱虫量平均亩达33.48头,最高田块达156万头,属于全省虫量高发生地区。二是带毒率高。近期测定江苏省38个典型地区越冬代灰飞虱条纹叶枯病带毒率7.7%,苏南、沿江地区仍超过12%的大流行指标,高的地区达28%;据测定,通州平潮地区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为17%,低于2009年,但仍高于大发生流行的12%的指标。测定31个典型地区灰飞虱均携带黑条矮缩病毒,平均带毒率9.9%(通州区灰飞虱的带毒率为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比去年的6.5%上升了52.37%;高的地区达20%,表明黑条矮缩病毒源广泛存在。三是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今年通州区种植水稻面积46万亩,其中宁粳3号、南粳44、镇稻11、通育粳1号等4个主推品种占比65%以上,这些品种均不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也绝大多数都不抗黑条矮缩病。四是水稻易感病生育期与一代灰飞虱集中迁移期吻合度高。近期调查发现,麦田一代灰飞虱处于若虫高峰阶段,发育进度较常年迟5~7天,预计迁移盛期将持续到6月中旬。旱育稀植移栽秧田揭膜6月上旬,机栽秧将在6月中旬,水稻易感生育期是出苗至分蘖期,6月上中旬大部分水稻正处于易感病生育期,可见水稻易感病期与灰飞虱迁入高峰盛期正好吻合,加重了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为害。 3. 南方黑条矮缩病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预测:据近期南方早稻区病虫监测点调查结果,目前大部早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轻,仅在华南局部田间零星见病。但根据病害流行特点、传毒介体发生情况及水稻品种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长江以南大部稻区将呈现快速蔓延态势,发生区域与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华南和江南部分晚稻区可能出现暴发危害。 预测依据:一是越冬虫源地毒源充足。3~5月份,白背飞虱的主要境外虫源 地越南及我国华南南部越冬虫源地虫量较大,表现为华南地区白背飞虱迁入早、迁入峰多,部分地区的白背飞虱已达大发生指标,早稻百穴虫量达3000~4000头,高的达8000头,百株卵量一般达10000粒,高的达20000~30000粒;带毒率高,广东等地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结果为5%~10%;另外越南以及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田间病株带毒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病害流行的毒源条件满足。二是迁入地传毒介体发生严重。近年来我国南方大部稻区白背飞虱连年暴发,年均发生面积2亿亩左右,今年白背飞虱迁入时间明显提前、迁入量偏大、迁入峰次多,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发生1624万亩次,使得该病毒加速传播蔓延可能性加大。三是抗病品种匮乏。由于该病毒出现时间不长,育种部门还没有将其列为育种对象;目前生产中尚未发现抗病品种,且缺乏抗病性鉴定方法,因此通过抗病品种控制病害流行缺乏基本条件。四是栽培制度对病害流行有利。目前,我国水稻单双季混栽现象普遍存在,栽插期拉长,加之近年南方甜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桥梁作物面积增加,为白背飞虱传毒和该病毒流行扩散提供了广泛的食料和寄主场所。 三、 水稻病毒病的有效防控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近年严重受害田块减产均超过50%,甚至绝收。而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保障其稳定生产直接关系到全年粮食安全。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等重大病虫危害,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措施。各地要认清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等重大病毒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切实加大预测、预报和技术指导力度,协调应用“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两大病毒病的发生为害,努力将危害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1. 加大监测预报力度 由于地区间、田块间灰飞虱虫量差异较大,发育进度也参差不齐,因此开展田间调查研究、掌握当地虫情是指导防治的基础和依据。各地要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做好麦田和秧田灰飞虱发生数量的调查,关键时期和发生基数多的地区要增加调查次数,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切实做好南方黑条矮缩病的监测预警,密切注意白背飞虱的迁飞和田间发生动态,参照历年发生资料,按照相关防治指标,并及时掌握当地水稻品种布局和有关气象资料等,准确为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 协调应用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应用综合防控措施是控制水稻病毒病、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最有效的途径。大力推广应用“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治技术,确保综合控制效果。一要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坚持优质、高产多抗原则,选种抗病或耐病品种,大力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要继续扩大种植宁粳3号、南粳44、镇稻11、通育粳1号等耐病品种。二是适期内调整播期。要推广适期内适度推迟水稻播栽期,旱育、机插、小苗抛栽等利于适度推迟播期的栽培方式,以避开一代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减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危害。三是推广秧田覆盖防虫网或无纺布。机插秧面积较大及灰飞虱发生量大、条纹叶枯病或黑条矮缩病感病品种比例高的地区,要加大推广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秧田力度,水稻播种后用20目以上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的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灰飞虱迁入和传毒。四是科学防治灰飞虱。要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重点把握麦田一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盛期,以及大田二、三代若虫发生盛期等灰飞虱传毒关键时期的药剂防治工作,控制传毒危害。秧田期,常规水育秧田从出苗开始用药,每隔3天左右用 一次药;机插秧田在揭无纺布后立即用药;水育秧和机插秧在移栽前2~3天用药,确保带药移栽。大田期,机插稻“活棵”后,直播稻2~3叶期要用药一次;在三代灰飞虱若虫高峰期,结合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等虫情对所有达标田块实施药剂防治。要根据水稻品种抗感性、播栽方式、带毒虫量,确定用药间隔期与防治次数。可选用吡蚜酮、毒死蜱、异丙威、稻丰散、敌敌畏等药剂,并坚持持效性好与速效性好的药剂配合使用,要注意交替用药,延缓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坚持“治上压下、治早治小”的防治策略,严格按照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开展防治,重点把握好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破口期、灌浆期等阶段的病虫总体防治,推广康宽、甲维?毒死蜱、吡蚜酮、烯啶虫胺等高效低毒药剂,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从而减轻水稻病毒病的扩张蔓延和为害损失。推荐农药品种要立足高效、低毒、低残留,用于防治传毒媒介的药剂要同时推荐三种以上,提高交替使用农药的比例,降低单一使用农药比例,防止灰飞虱、白背飞虱等传毒媒介抗药性产生。要加大农药市场检查力度,净化农药市场,保证防治效果。 3. 加大技术指导力度 在水稻病毒病等重大病虫发生危害和适期防治的关键时期,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实地解决农民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明白纸、培训会、现场会等多种平台,及时将灰飞虱发生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要加强对基层植保人员及农民的防治技术培训工作,尤其要加强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这些近年新上升的病害的不同形式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农民对病害的认识程度和防控知识水平;结合“科技入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防治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农民抓住适期,选准对路药剂,科学开展防治,提高治虫防病效果。 4. 大力开展专业化防治服务、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 灰飞虱、白背飞虱具有很强的迁移扩散能力,麦田和秧田由专业人员在“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药种”的前提下开展防治,将显著提高灰飞虱和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要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扎实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有关上级领导专业化防治推进工作意见,积极扶持和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加强对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开展水稻病毒病的专业防治条件有利且十分必要。一是机插秧和抛秧田大多集中连片,适宜机械作业;二是农民防治适期掌握不住,加上灰飞虱迁移扩散频繁,一家一户防治效果差,迫切需要统防统治来提高防治效果和工作效率。要大力树立成功典型,加大典型示范力度,引导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在大田病毒病和其他重大病虫防治时,要积极努力实施病虫总体防治,继续认真实施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控害增效工程,力争今年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到预期目标,为水稻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 本刊特约撰稿人 张夕林(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 2010年广西水稻病毒病防控工作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农业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工作部署,及时有效控制我区水稻病毒病发生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推进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增强应急防控能力,控制水稻病毒病为害,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区发生面积预计30万亩以上,全区防治处置率要达到95%以上,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不出现连片大面积为害损失。 三、防控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在系统总结当地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发生规律和病毒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强化稻飞虱、叶蝉种群数量监测,全面掌握虫情和病情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组织发动,强化技术指导,切实打好“治虫防病”战役,努力减少发病面积和减轻危害损失,保障全区水稻生产安全。 四、技术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前移防控关口,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目的” 防治策略,推行“抗、避、断、治” (抗:选种抗(耐)病品种,避:抓好栽培管理,断:阻断毒源,治: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控措施,降低飞虱、叶蝉发生数量和传毒风险,减轻病毒病发生危害。 (一)加强监测预警 一是要全面加强稻(秧)田及田外寄主飞虱、叶蝉的系统调查和普查,及时掌握飞虱、叶蝉种群消长动态;二是要根据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水稻生育期和抗(耐)病性等,预报发生期、防治适期、重点防控田等,科学指导防控工作开展。 (二)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毒病常发区选用抗(耐)病品种,重病区要淘汰感病品种。 (三)抓好栽培管理 1、历史病区,在生长适期内适当调整水稻播、插期,尽量将水稻发病敏感时期 与传毒媒介昆虫发生高峰期错开。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 2、加强水肥管理,对发病田要及时排水晒田,施用速效肥,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3、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四)切断毒源 1、清除田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2、收割早稻时要随割随挑,不要将稻草堆放在田里,尽量挑走。减少稻草还田,如需还田的要埋好稻草,防止带毒昆虫进入晚稻田。 3、抓好冬防。重病区晚稻收割后要冬犁晒田,清除再生稻和田边、沟边看麦娘等杂草。 (五)治虫防病 1、做好种子药剂处理,每公斤稻种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 2、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特别是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做好秧田四周作物或杂草上的飞虱叶蝉防治。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水稻育秧期全程覆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大发生。 3、飞虱发生较轻的要注意喷施秧苗的“送嫁药”。插秧前3-5天,喷施异稻瘟净加病毒A或吡虫啉加病毒A,可预防稻瘟病和飞虱传毒。 4、实行适时达标防治。在秧苗2,7叶期和大田初期,应持续做好稻飞虱、叶蝉防治,秧田每隔5,10天防治1次。移栽到大田后7,10天用药防治1次,5,10天后再用药1次,防治药剂轮换选择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等。策略性防治指标:前作发病株率1,,应对穗期进行稻飞虱(指白背飞虱及灰飞虱,下同)全面防治,以防稻飞虱成虫迁入后作秧田传毒为害;秧苗期防治指标:每0.11m2(1平方尺)带毒稻飞虱0.2只;大田初期防治指标:每667 m2带毒稻飞虱0.5万只或百丛带毒稻飞虱15只。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统防统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对飞虱、叶蝉的有效控制。 5、发病初期用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病毒A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或喷施病毒A800倍液+植物细胞分裂素600倍液,对水稻病毒病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地要高度重视,把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重大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尽早、科学制定防控,强化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全力组织打好防控战役。各地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确保防控物资的数量、质量。 (二)广泛宣传培训,普及防控技术。各地要通过电视预报、广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防控技术,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综防技术示范展示,并在防治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切实提高防治技术的到位率。 (三)开展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控效率。各地要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意见》要求,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加强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努力提高专业化统一防治范围和效益,在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的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四)协作攻关研究,优化防控技术。针对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流行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协作攻关,对稻飞虱发生消长规律和监测预报规范、带毒率快速测定方法、治虫防病新药剂以及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等开展系统研究,为可持续控制水稻病毒病提供技术支撑。
/
本文档为【水稻病毒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