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于志学-南极写生企鹅为伴

于志学-南极写生企鹅为伴

2018-03-14 5页 doc 16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于志学-南极写生企鹅为伴于志学-南极写生企鹅为伴 经过20多个小时的环球长途飞行,再从阿根廷最南端的乌斯怀亚港乘船穿越西风带,与惊涛骇浪搏斗十余天后,最终抵达南极中国长城站。站在无垠的冰原上,企鹅环伺在身畔,于志学意兴大发,画了厚厚的两大本速写,并以78岁高龄成为迄今为止登上南极的年龄最大的中国人。 “三极绘画”的需要 去南极采风、考察,是于志学多年以来的夙愿,也是其“三极绘画(南极、北极、珠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为了这次采风,他准备了很多年。 于志学说,长期以来, “三极绘画”一直是中国画创作领域的一个空...
于志学-南极写生企鹅为伴
于志学-南极写生企鹅为伴 经过20多个小时的环球长途飞行,再从阿根廷最南端的乌斯怀亚港乘船穿越西风带,与惊涛骇浪搏斗十余天后,最终抵达南极中国长城站。站在无垠的冰原上,企鹅环伺在身畔,于志学意兴大发,画了厚厚的两大本速写,并以78岁高龄成为迄今为止登上南极的年龄最大的中国人。 “三极绘画”的需要 去南极采风、考察,是于志学多年以来的夙愿,也是其“三极绘画(南极、北极、珠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为了这次采风,他准备了很多年。 于志学说,长期以来, “三极绘画”一直是中国画创作领域的一个空白,究其原因,传统中国画技法在表现冰雪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是只能采取“留白作雪”的方式来处理,过于单调,而对于冰, 1 就画不了了。于志学独创的冰雪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是白色绘画的理论体系和画冰的技法,开亘古之先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形态,并使得“三极绘画”的实现和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于志学介绍,南极大陆的面积,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1985年中国长城站的建立,说明中国的科技力量,已经深入到这片土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也有必要、有责任进入这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也是汉文化的一个空白点。中华文化的建设标准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融”,所以南极应该有中华文化的声音。而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国画,也必须要在南极材方面有所建树。 南极之路惊心动魄 就这样,于志学踏上了他的南极之路。这条路是如此的遥远而又艰辛,遥远到需要跨越几乎整个地球,艰辛到穿越西风带时随时会有翻船的危险。于志学从北京出发,先飞到迪拜,再从迪拜辗转到巴西,然后从巴西飞到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港——这里是前往南极洲的前进基地,中国的科考船雪龙号一般都是从这里出发前往南极的。 于志学从乌斯怀亚港乘海精灵号前往南极,十余天的行程中,穿越西风带的情景最令他难忘。于志学说,那几天,巨浪连续不断地打上甲板,船体在不停地摇晃中,船舱的台 2 灯是固定在床边的桌子上的,睡觉的时候必须一只手紧紧抓住台灯,在睡梦中才不会从床上被晃下来,结果还是被晃下来两次,眼镜也摔碎了…… 于志学说,在飞往迪拜的航班上,看到一个纪录片,片中的科考队员攀登雪峰,体力耗尽,最终倒在皑皑白雪中再也没有起来……于是,他心潮澎湃地写下了一篇随笔。到达南极后,参观了英国的南极科考站、中国的长城站,看到各国科考队员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为科研事业做出的巨大努力,还有那些牺牲的故事。于志学说,“我们中国画的创作者,应该有科考队员那样的精神,在中国画创作实践的道路上,不怕艰辛,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到达南极后,于志学被南极奇异的风貌震撼了。雪山冰峰层峦叠障,蓝色的海洋相伴其间,如若乘橡皮艇巡游,远处的群峰与近处的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浮冰相映,企鹅、海豹嬉戏于身边,这一切,顿时会令你产生“此景只能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的感叹! 做好“回不来”的准备 地球人都知道,南极的气候恶劣,各项条件艰苦,路途遥远而艰辛,所以启程之前,于志学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甚至想到,如果身体突然出现异常情况,或者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旅途中或者极地考察中的突发事件,会长眠在南极,与亲朋和家人永别。 3 虽然南半球是夏天,虽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登陆之后,南极寒冷的气候仍然让于志学感到诸多不适。尽管如此,他还是冒着0?以下的严寒,徒步走进南极圈考察和采风。 南极之冷,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不但气温上的冷,更有视觉上的冷,满眼冰山。零星漂浮到浮冰区外的冰山已经足够吸人眼球,越接近南极大陆,被海冰冻结而静静矗立的冰山越来越多,形态各异,圆锥体的山峰、长方体的平台冰山……在阳光的折射摆出各种千奇百怪的蓝色造型,让人为之目眩神迷。 印证40余年学术观点 几千年来,白色在中国画理论中,没有形成很好的论述,没有形成白色绘画的体系,而于志学的冰雪绘画,第一次对中国画中的白色绘画提出了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他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不是在古书堆中逻辑又逻辑而产生的推论,而是在实践中得出的一种体验。他从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新传统主义”、“冷文化”和“笔墨当随心境”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 对于白色绘画,于志学早年曾提出过“墨有韵,白有光” 4 的经典理论。于志学说,这次南极采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自己过去40多年来形成的白色绘画体系和光学说进行印证。而这次采风,使得自己对中国画中光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 于志学说,在长城站前不远处,有一座巨大的冰山,冰山上有很多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孔洞,耀眼的阳光从这些孔洞中照射进来,原本应该是白色的冰山,居然整体呈现出一种蓝宝石一般奇异的蓝色,令人目瞪口呆。这种蓝色之鲜亮,没有亲身见到的人根本想象不到,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这是一座冰山,你绝对不会认为这种质感、这种色彩的东西,会是一座纯正的冰山。于志学问长城站中的科考工作者,他们也没说明为何冰山会是这种颜色。 在南极,令于志学打破以往对光的认识的奇幻景致,还有很多处。例如,在海上冰山与海水的衔接处,呈现出一种明亮的绿色,翠绿翠绿的,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即便是身临其境,也会以为自己是进入到了三重梦境。虽然从南极回来已经将近1个月,但是于志学依然觉得一闭上眼,这些奇幻的景象就在眼前浮现。 于志学说,南极的所见所感,印证了自己以往40多年建立的白色绘画体系和对光的理论,同时又有所加强。回来后,他把自己“墨有韵,白有光”的经典理论进行了修正,增添了一句话,变为“墨有韵,白有光,白是光的世界”。 5 勇于揭开学术新篇章 除了冰雪和光的感受之外,南极的生命,也令于志学感触颇多。于志学的冰雪画中,一直都是有生命存在的,他的冰雪世界,是寒冷的世界,但绝不是冷漠的世界。他画中的企鹅、小屋、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于志学也感受到了生命对环境、对时间顽强的适应性。企鹅孵蛋、海豹吃企鹅,都是难得一见的景象,于志学把这些场景都记录了下来。 在南极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在四周企鹅的包围中,于志学意兴大发,创作了厚厚两大本速写,记录了他在南极的所见和所感。他说,不仅仅是光和色彩,南极冰山的造型之丰富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些素材,将为他以后的创作实践提供很大帮助。 近期,于志学正在整理他在南极采集的各种资料。他说,以后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去南极采风,但三极绘画的创作实践无论如何是要继续的,而且要向新的高度发展。因为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新时期社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时期,作为一名画家,不能总在以往的圈子里打转,要有新的亮点,要勇于揭开绘画学术理论的新篇章。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6 7
/
本文档为【于志学-南极写生企鹅为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