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精神分析的自恋评析

精神分析的自恋评析

2017-11-14 5页 doc 18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精神分析的自恋评析精神分析的自恋评析 精神分析的自恋评析 摘要:自恋是精神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中,他认为力比多由客体转向了主体,从而产生了自恋,再这里他采用性本能理论来对自恋进行解释,而我认为这样的解释过于单一和绝对。首先自恋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的结果也有不同,并且我认为自恋个体的性对象不该仅仅只有主体,而同时也施加在客体上,只是内涵有别于常人。 自恋是精神分析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正常的自恋存在于每个个体的身上,正如弗洛姆所提到的“自恋是一种富有意义的正常的现象,倘若一个人不把其自身的目的和需要防在他人之先,他又如何得...
精神分析的自恋评析
精神分析的自恋评析 精神分析的自恋评析 摘要:自恋是精神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中,他认为力比多由客体转向了主体,从而产生了自恋,再这里他采用性本能理论来对自恋进行解释,而我认为这样的解释过于单一和绝对。首先自恋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的结果也有不同,并且我认为自恋个体的性对象不该仅仅只有主体,而同时也施加在客体上,只是内涵有别于常人。 自恋是精神分析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正常的自恋存在于每个个体的身上,正如弗洛姆所提到的“自恋是一种富有意义的正常的现象,倘若一个人不把其自身的目的和需要防在他人之先,他又如何得以生存呢,”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只有学会了爱自己才能学会爱别人,这一点和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是一样的道理。但是病态的自恋则恰恰相反,个体只会爱自己,而无法学会爱别人,在精神分析中,自恋症患者似乎是对自己万分满意的,认为自己是高于一切的,但是当个体存在于集体中就无法融入客体中,唯有孤芳自赏,那么个体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我认为自恋症患者比自闭症的患者更为可悲,因为自闭患者是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对别人的评价毫无感觉,而自恋患者却要一边极度的维持自己的心中的那个形象,同时别人对他的评价更可能导致他的寝食难安,引起焦虑,抑郁,恶劣的情绪等等现象。(看来自恋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那么自恋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1.自恋产生的根源是唯一的还是多方的, 最初的对自恋的阐述是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的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即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这表明了自恋具备的性倒错的性质。而弗洛伊德认为自恋不会是性倒错,而是对自我保护本能的自我中心的补充。然而弗洛伊德又将自恋归于性本能的一部分,他的力比多学说在这里成为了主体性欲对象的载体。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观察中得出,从外部客体撤回的力比多转向了自我,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自恋态度,而力比多是作为这一态度的基础的,那么这似乎也表明了自恋其实也是一种性的倒错,也就是他所认为的性欲的实施对象由客体变为了主体。这就和之前的说法有所矛盾了。其实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是弗洛伊德太过强调他的性本能论在自恋症中所起的主导地位他将它看作是对自恋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解释。自恋产生的原因很多,而导致的结果却不一定是性取向改变,也可能是对外界的防御或是对环境的不适应。 1.1家庭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从小就自视过高,在成人后也无法接受在他看来平庸的事物和人,而把自己作为完美的化身来爱恋;相反家庭的不和睦可能导致孩子对他人的不信任,而对外人持怀疑的态度,可能使孩子形成一种只有自己才是真正不会伤害自己的人的想法,而引发自恋症。(这一点与自闭症似乎有点类似,但我认为这种情况下的孩子还是能够与外界交流的,只是他总是带怀疑的眼光看待别人,而认为自己所想的才是对的)。从这一例子来看,我认为个体没有表现出弗洛伊德所说的力比多的转移,因为在特殊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成 为自恋症的患者最明显的特征是对外界的怀疑(优越家庭的孩子怀疑别人有没有这个能力,破裂家庭的孩子怀疑别人是不是在骗他),而正是这种怀疑导致他们产生了对自我的绝对信任,从而演变为自恋。这是一种对外界的防御。 1.2伙伴关系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个体缺少伙伴之间的交往,可能使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孤独中学会与自己交往而引发自恋。这样的现象在成年后依然可能产生,比方一些艺术家总是独来独往,是因为他们缺少能够和他们有共同思想的朋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总是一付孤芳自赏的样子,他们只能学会与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从而产生所谓的灵感,他们欣赏自己的作品(尽管有时它们不怎么样),作品反映的就是他们内心的另一个自己,我认为这也是自恋的一种表现,艺术家的自恋其实也是病态的,大凡成功的艺术家都有一种极度的抑郁倾向,是因为没有人理解他们,而导致他们对世界产生不满和鄙视,自杀对自恋的艺术家来说就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与其被这个世界玷污,不如带着完美的自我离去。”而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艺术家往往也被作为自恋的阐述对象,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1.3挫折 有些人一开始是同正常人一样,但是如果在其中遭到打击,如被抛弃,被欺骗,从而引发对异性的不信任或憎恨,而同时有为了寻求满足,从而导致他们的性对象由异性转为主体(这一点同弗洛伊德的理论一致)或转向同性。 2.自恋患者的力比多只存在于主体吗, 正如前面所说的,弗洛伊德认为从外部客体撤回的力比多转向了自我,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自恋态度。在这一点上我持另一种看法,就是自恋症的力比多依旧可能是施加在客体上的,只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易于常人。在他看来似乎力比多的施加对象最终决定了个体究竟是不是自恋。难道自恋的个体就真的无法将性欲投向客体了吗, 2.1受家庭环境影响的个体,表现的是一种对外界不信任,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丧失了爱人的能力,只不过他把爱当作是一种附属物。举个例子,一名患有自恋症的研究生与他女友的关系:“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对他的女友依然是很迷恋的,但是在不到两个月,他就变得对他女友冷淡,并渐渐表现的盛气凌人,而在此之前他还交过好几个女友。而患者自述“女人只是一种调节剂,不会有太大收获。”患者有着极强的自恋的潜意识,对他人的爱恋只是附带的,在情感上表现出一贯性的冷漠,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及他人的感受。事实上还有一些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自恋患者,多少带点完美主义的倾向,他可能爱上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但是这个人或事物在他看来也必须是最棒的,他仍然是自恋的,只是将爱施加在能够表现自己伟大,美好,独特的客体之上,即一个自恋者将“自我形象“当作自己自恋的对象那样,他同样也把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当作自恋的对象,他的思想,知识,房屋,甚至他所”感兴趣的人“。但我们必须承认此时他爱上的毕竟是一个客体。 2.2缺乏同伴而引起的自恋似乎和2.1有类似之处,即我刚才所讲的艺术家通常会迷恋带有 自我情感的作品,在这里作品是作为客体来被爱的,但也是一个带有自我情结的客体。 2.3对于第三类患者来说,似乎其性欲对象是自我,完全符合弗洛伊德的说法,但是要看到的是他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同性恋。同性恋是力比多实施的对象由异性客体转向同性客体,在这中间其实患者也是带有自恋症的,因为他所选择的是一个与他同性的,或许是在很多方面与他类似的一个客体,他把对方当作是另一个自己来实施爱,而同性比异性更接近自我形象。 从以上三种分析来看每一类患者的爱的实施对像都有客体的存在,我承认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力比多转向主体的存在,但是应该看到,在同时自恋症的患者对外界客体是可以实施爱的,只是他所爱恋的客体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客体,如2.1中所讲的,是他感兴趣的对象。 弗洛伊德的理论至今仍被看作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由于时代的进步,终究有些理论会出现纰漏。我只是对其自恋的理论很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匆忙,也没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我觉得有些地方读的时候也实在无法理解,所以可能在论述上有错误,但总体来说,我认为弗洛伊德始终太过强调他的性本能的作用,从而使自己的理论趋向于狭隘,而他自己又是一个很固执的人,或许这是最后导致他的追随者与他产生分裂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弗洛伊德 杨韶刚等译 九州出版社出版 2003.7第1版 2) 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 高角敷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4.11第1版 3) 实用心理医学全书-心理医生 易法建等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1第1版 4)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艾. 弗洛姆 申荷永等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2第1版 5) 人心 艾. 弗洛姆 孙月才 张燕执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9.12第1版 6) 寻找自我 艾. 弗洛姆 陈学明译 工人出版社出版 1988.6第1版
/
本文档为【精神分析的自恋评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