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

2017-12-19 7页 doc 20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 《江苏教育》杂志2009年第1期《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 蔡林森: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这次是在河南的沁阳。 如果说,蔡林森在家乡泰兴洋思创造奇迹,得益于本土文化和本土经验的优势,相对说还比较容易成功的话,那么,在异土他乡的中原地区,在民办学校,再一次创造奇迹,则是相当的不容易,相当的不简单。 蔡林森,就是一本活的教育学。 是的,蔡林森是一本不断创造奇迹的教育学。不过,我们不应只关注奇迹的本身,而忽略奇迹的背后,忽略奇迹创造的过程及其成功的秘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蔡林森这一或的教育学的深...
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
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 《江苏教育》杂志2009年第1期《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 蔡林森: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这次是在河南的沁阳。 如果说,蔡林森在家乡泰兴洋思创造奇迹,得益于本土文化和本土经验的优势,相对说还比较容易成功的话,那么,在异土他乡的中原地区,在民办学校,再一次创造奇迹,则是相当的不容易,相当的不简单。 蔡林森,就是一本活的教育学。 是的,蔡林森是一本不断创造奇迹的教育学。不过,我们不应只关注奇迹的本身,而忽略奇迹的背后,忽略奇迹创造的过程及其成功的秘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蔡林森这一或的教育学的深刻意蕴;也只有这样,蔡林森这一“文化符号”才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力量,使“蔡林森”具有普遍的意义。 一、“蔡林森精神”:永远的追求 哲学家尼采曾评说人的伟大和可爱。他说: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人是一个跨越的过程而非完成。他还说,人的新的荣耀,不是来自所来之处,而是将要前往的地方。 蔡林森的伟大与可爱,就在于他永远去走过一座又一座桥梁,永远在跨越,永远向着前往的地方。正是这样,蔡林森心中有一块精神高地,现出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体现了一种强势的精神力量,我们不妨称之为“蔡林森精神”。 “蔡林森精神”之一:追求人的生活价值。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我们,在这个和世界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生存,第二次是为了生活。”生活与生存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活是富予意义的。这一命往深处说,可以理解为对人生价值的追索。美国学者赫舍尔说,人生的价值不再于你现在是什么,而在于你将来能够成为什么。而且他说,这就是人生之谜的谜底。蔡林森退休了,怀着复杂的心情,告别了洋思中学,来带了河南。“我来永威学校图什么,如果图钱,就必然办不好学校,我来当校长,就是一心办好学校。”这就是蔡林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追求,这就是蔡林森的价值宣言。蔡林森以他的自身行动宣告:人的价值不以退休来划分的,不是以人的年龄来区分的。年轻人,我们是否应该从中领悟“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深刻含义呢,是否以蔡林森为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还确实点什么呢, “蔡林森精神”之二:拼一回。初到永威学校,蔡林森面临着想象不到的困难和矛盾,几位好心教师劝他不要待下去,赶快回家。但是,蔡林森的回答是:鼓起勇气,站了起来,“我一定要再拼一回,一定要办好永威学校,创造又一个教育奇迹。”“拼”,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坚守和争取,爱拼才能赢。蔡林森又以他自身的行动宣告:面对困难的最好态度是“拼”。蔡林森明明知道,拼是要大付出的,是要冒险的,但他“拼”了,这就是一种精神。教育教学改革永远需要这种“拼”的精神。 “蔡林森精神”之三:创新。蔡林森绝不是一个“鲁莽之人”,他不仅是苦干实干,而是一个“智者”,会巧干,会智慧地干。创新也不是以年龄的大小为界限的。蔡林森敢于创新,也善于创新。比如,他在永威学校部,倡导教师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看一看,让学生看课文;想一想,再思考几个问题;考一考,通过板演练习,检验看出效果;议一议,大家讨论;练一练,当堂完成作业。这是洋思教学模式的小学化和具体化。如经济学家熊皮特所言,元素的重新组合或元素的发展,就是一种创新。蔡林森的心中总是涌动着创造的激情,创新使蔡林森永葆青春。 “蔡林森精神”还有很多元素,以上三点是其内涵中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蔡林森精神”成为蔡林森教育学的核心价值观,使他永远站立着,永远走在前头。 二、蔡林森的行动指南:从理念到信念 蔡林森创造奇迹的一切行动,源于心中的一杆标尺,那杆标尺是他的办学理念,而且办学理念发展为他的教育信念。 苏格拉底认为理念是一种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原,康德认为理念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思考,黑格尔则认为理念是一种真理,中国的“理”也强调事物存在的根据。蔡林森不一定对理念作出文字上的界定,但他都用行动具体生动地诠释了理念。不仅如此,蔡林森还把理念转化成信念——坚信不疑,坚定不 移。这就是蔡林森的不同凡响之处。 蔡林森的信念是:没有办不好的学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的确,没有办不好的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的校长就能办好一所好学校——我们坚信。因此,“没有办不好的学校”的下半句应是:只有不会当的校长。蔡林森这一信念,首先基于他对学校的认识。学校是文化的创生地,而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会让学校向自由迈进一步。蔡林森管理学校、领导学校,就是在穿凿一种文化,让教师们浸润在文化中,让文化影响教师、改变教师。我们不妨把蔡林森所创造的文化称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不保守,又踏踏实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蔡林森,是一种典型的校园里行走着的文化符号。其次基于他对教师的信任。他深信,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尤其渴望得到校长的肯定。他还深信,学校是依靠教师来办的,离开教师,校长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会一事无成,或曰,校长天大的本事是调动教师、依靠教师。 的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绝不是教好学生的一切责任都推给教师,若此,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无疑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样,蔡林森的这一信念是基于对学生的认识:学生有无限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措施。他说:“差生为什么成绩差,主要是行为习惯差……因此,要教好每个学生,必须统筹兼顾,狠抓全面发展,特别要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这么主张了,关键是蔡林森真正认识了,而且实打实地去实行了。行为喜欢的养成岂在某一个早晨,蔡林森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在于严格训练,在于校长和教师的以身作则。此外,学生需要激励。 蔡林森把理念变成信念,是他的行动指南,是他成功的又一密码。必须之处的是,他的理念和信念深植与校园的土壤之中,吮吸着大地的营养。这种理念和信念带着泥土的芳香,使他与教师心贴着心,与学生手牵着手。于是,这本教育学引导校长和教师去建设精神家园。用信念和理念去锻造教师的人格特征。 三、蔡林森的管理智慧:人格治校下的严格管理 蔡林森的学校管理以严格著称,何止是严格,甚至是严厉。这种印象中还隐含着另一种思想:蔡林森的管理是一种“霸道“。但是深入研读,你会有另一种发现,那就是他具有管理的艺术,表达着管理的智慧,形成了蔡林森的管理风格。艺术也好,风格也好,蔡林森这本活着的教育学中管理的关键词是两个:严格管理、人格治校。 不可否认,蔡林森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比如组织教师赛课,他听一节评一节,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有的教师难以接受,哭了,甚至闹情绪,歇了几天才上班,不少人袖手旁观,指手画脚。但是,蔡林森“仍不放过他们”,指出他们出现的新问题。结果是,“老师们饱尝了酸甜苦辣,艰难地迈出了课改的第一步。”这里需要讨论的是:管理需要不需要严格,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不守规矩,难成方圆”的古训至今都是正确的,至今都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必须指出的是,当下的学校管理,与管理的松懈是有关的。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严格管理不能退出治校的视野,不能退出校园。管理的严格,实质上体现了管理者的社会良知,意味着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我们应当向蔡林森的严格管理致敬。 传统的理念与经验,包括关于规矩的古训,应当给以时代的解释,赋予时代的意义。蔡林森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那就是人格治校下的严格管理。他自己说:“我以人格治校,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为学生服务,赢得了大家的理解、支持,这是办好学校、教好每个学生的前提。”显然,没有人文关怀,缺少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严格管理难以进行,难有成效,甚至会走向反面。想起马卡连柯的一句话:只有更多的尊重学生,才能更严格要求学生。把这句话迁移到整个学校管理中来便是:只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更严格地管理学校。蔡林森正是体现了这一管理智慧。 蔡林森把人格治校置于前提,以严格管理的方式来呈现,归纳起来是:首先把校长的关心与帮助落实到有困难的、需帮助的教师身上。他把钱看得很轻,那是因为把人看得很重。其次,让教师和学生各个个是被管理者,个个又是管理者。当被管理者的体验会迁移到管理者身上来,当管理者才会有主人翁的意识,管理与被管理的容融洽和互动,形成了特有的管理机制和氛围。第三,让教师和学生在文化标识中收到激励和鼓舞。灯箱上同伴的照片、格言,还有名人雕塑上的名言,都会冲击师生的心灵,找到学习的榜样。第四,严格的#管理#。制度像是一座冷冰冰的机械,但是它公平,坚守规则。而制度一旦抹上人文的阳 光,就会更加美丽起来。为什么教师结构工资制、“包”的责任制、取消快慢班的决定得以推开,而且有了成效,就是人文与严格的统一,制度不仅有“刚度”,而且有了温度,让人既感到压力,又有温暖的感觉。第五,靠前指挥、走动式管理。只有深入,才能了解真情,才能正确决策,才能使管理呈现在具体的真实的生动的情境中。 四、蔡林森改革的重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真正的落实 在蔡林森这本活的教育学中,课堂教学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坚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使命,也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说,一个对课堂教学不重视,不感兴趣的校长,肯定不是好校长,学校也肯定办不好。蔡林森可不是这样。他对课堂教学不仅重视,而且是他的“兴奋点”,是他办好学校的突破点,是他管理学校的强项,形成了他的优势,成为他成功的又一秘决。 课堂教学究竟怎么改,要改的地方太多了。蔡林森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早就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现代教学,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蔡林森以清醒的头脑,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使洋思模式在一所民办学校取得了成功和新的进展。 “先学后教”的可贵之外,在于让学生走在教的前头,让学生先探索,先体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产生障碍,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先学”势必把学生一开始就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成为“后教”的依据及重点。这样的教不是盲目的,不是随意的,势必使以学定教的理念和原则落到了实处。其实,洋思的这一模式,不仅是“先学”,而且是把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所以“先学后教”不仅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更是突显和落实教学核心的问题。无疑这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是先进的。 “当堂训练”的可贵之处,在于对教学负责,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负责。教学不等于训练,但教学需要训练,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训练。在“当堂训练”的基础上,蔡林森坚持课堂教学的“四清”。他不仅对“四清”作了准确定位,而且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归结起来就是他所强调的,“从实际出发,怎样做效果好就怎样干”。同时,有很好的策略,抓了细节,抓了落实。 蔡林森自己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比如“讲”和“练”的关系充满着辩证法,特别是“要练出门道,练出智慧,练得精彩”,闪现着他的教学哲理的光彩。 蔡林森的再一次创造奇迹,又一次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好校长,当好校长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可能的,关键是校长本人是不是有追求,是不是有智慧,是不是有自己的主张,是不是能坚持。他是一本活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教科,不仅校长应该学,而且教师也应该学。这本教科书已成为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特点的活的教育学,他自己本人也定会成为教育家,永远行走在现代化的校园里——我们相信,而且乐观地期待着。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杂志2009年第1期)
/
本文档为【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