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类学重点

人类学重点

2019-08-03 34页 doc 69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人类学重点1、 学习人类学的意义 第一,认识人类自身。 第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第三,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2、人类学的概念 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从各个方面综合的考察人类、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及其文化的发生、进化和当代的变异。 3、 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人类学可分为体质人类学和广义的文化人类学两大类。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又可以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研究人类如何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主要是探讨人类进...
人类学重点
1、 学习人类学的意义 第一,认识人类自身。 第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第三,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2、人类学的概念 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从各个方面综合的考察人类、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及其文化的发生、进化和当代的变异。 3、 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人类学可分为体质人类学和广义的文化人类学两大类。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又可以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研究人类如何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主要是探讨人类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二是研究现代人类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找出人类各项差异的型态并加以描述,同时也解释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 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是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它是利用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来研究远古人类文化的一门学问。和人类学其他分支一样,考古学也总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组成。前者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后者集中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社会。 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与文化考察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今天的考古学在研究范围上也逐渐拓展,不仅研究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对现代生活的实物研究。 实例:“垃圾调研项目” 。 语言人类学 语言本来就是人类学的一个特征,没有语言就没法交流,没有相对复杂的语言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思维方式,缺乏思维就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人则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物。 语言人类学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根据其研究重点的不同,语言人类学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述语言学,其目的是系统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用途。第二部分是历史语言学,它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产生及其进化的历史。第三部分称为社会语言学,其目的在于研究语言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语言和社会事实的关系,如阶级、种群、年龄、性别等。 文化人类学 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解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文化人类学还研究文化动态,即各种文化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一种文化内部信仰与习俗的互动关系。 在理论研究上,自人类学形成以来,文化人类学先后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等等,这些是人学在探索人类文化思想脉络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4、人类学的学科观(学科特征、研究原则) 1)、普遍性 人类学研究中的普遍性原则,首先是指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人类群体, 其次是人类学不仅要普遍的研究所有的人类群体,而且还要平等的对待所有的人类群体,人类学对每一个人类种族或民族的研究都要倾注同样的热情。 2)、整体性 与其他学科把认识人类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目的不同的是,人类学试图认识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婚姻生活、宗教、艺术及语言技术等等。这种多方面的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形式就是人类学的整体性原则。 3)、文化相对论 文化相对论也称为文化相对主义。该理论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判标准都是相对的。 普遍性,整体性,文化相对论是人类学家研究和分析人类文化现象及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核心观念,是人类学家区别于其他同样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5. 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田野工作 田野调查法(field work),也称为田野工作,是指人类学者深入某一社区、通过观察、访谈、勘测、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来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方法。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田野工作也是人类学的学科标志之一。 2)、跨文化比较法 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做统计分析,藉以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 3)、背景分析法(社区关系研究法) 背景分析法,也称社区关系研究法。人类学家在解释某一独特群体的行为时,往往会把该行为与更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 。 6. 早期中国的人类学 1)、西方人类学的传入和传播 早在1892年,由英人傅兰雅主编,并由上海格致书社出版的《格致汇编》中刊有一篇不署名的《人分五类说》专文。这是传入中国最早的一篇属于体质人类学论人种的专文。 1903年,林纾、魏易合作翻译了德国人哈伯兰的著作《民族学》。此书最初出版于1898年。1900年英国人洛伊将其翻译英文,称Ethnology《民族学》。两者正是根据此英文本翻译成中文,书名译作《民种学》。这是西方人类学著作首次进入中国。  1916年,孙学悟在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上发表《人类学之概略》一文,首先正式使用了“人类学“一词。 1918年陈映璜为北大人类学课编写了一本教科书《人类学》,并被列入北京大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可称为中国第一本真正的人类学著作。 2)、蔡元培的开拓性工作 蔡元培是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先驱和奠基者。1926年,在上海的刊物《一般》的12月号上,蔡元培发表了一篇题为《说民族学》的文章,正式提出“民族学”的名称。 对于我国近代民族学的发展,蔡元培不仅著文倡导,进行研究,还积极鼓励并组织实地调查研究。蔡元培还曾计划建立一个中华民族博物馆。  7、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就是使用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交流沟通括动。非语言交流对于语言交流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非语高交流可以传达语言所难以表达的人的深层次意识。 1)副语言。副语言是伴随着人的言语活动而产生的一些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 2)手势语。是指运用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来进行交际的一种交际方式,它是最常见的视觉非语言交流方式。手势语有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动作体态。事实上人身体的任何 一个部位的动作姿势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这些动作体态被称作“体态语”(body language)。 4)发式、服饰等视觉非语言交流方式。 8、语言的社会文化关联 1)、语言与社会 从语言的结构来看,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 反过来,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的在语言——主要在词汇——中有所反映。 语言与社会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在此关系中,社会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2)、  语言与文化 a、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影响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社会关系、生理) 不同文化间得传播和交流,也会影响到语言的发展。 文化对语言分化也有影响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b、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反过来,语言也影响着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水族的水书。) 流行语言形式对文化的冲击和改造 。(短信文化) 语言对传统文化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普通话的推广,繁体字的废用)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文化有了变化,才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会影响文化的变迁。 9、 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大分支,研究当今和过去人类的体质结构,该体质结构在人类行为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和行为是如何与人类生存环境相整合的等问题。 10、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人类的多样性、人类的起源(主要研究,最基本的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行为研究、实际应用 11、人类起源两大学说 非洲起源说。具有现代解剖特征的人类最早出现在非洲,并向世界各地扩散取代了各地区出现的直立人或智人,并成为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类的直接祖先。 多地区起源说。各地区的直立人演化为当地的早期智人并延续至现代人。 12、人种 概念:所谓人种是具有可区别于其它人群的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这些形态上的体质特征,有些是通过直接观察可以得到的,有的则用仪器来测定。 最早提出:瑞典的林奈(Linnaeus):美洲红种,欧洲白种,亚洲黄种,非洲黑种 在今天通行的分类中,一般将地球上的人分作三大或四大人种,在这几个大类之下,再分若干亚种。按照三分法,则人种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按照四分法,则在黑种人中,再分出一个棕种人。 影响人种形成的因素 我们目前确知,人类变异是遗传、环境和文化互动的结果。 人种变化是遗传基因种系的区别引起的,归因于遗传变化或归因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导致了适应性变化的产生,通过这种变化,一个集团倾向于保留使集团最适应某种环境的遗传特性。 人种差异现象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而不能看成是系统发生过程上的必然事实,所以,今日各种族是在不久以前由于适应而形成的。(伯格曼定理和艾伦定理) 文化影响人体特征和行为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教育和生活经历对人的面目、习性、价值和行为的影响。 伯格曼定律(Bergman’s rule):生物物种个体小或瘦长的话,利于散热,因而更适应热带气候。 艾伦定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的动物物种肢体比炎热地区的动物肢体粗壮,因而更适应严寒气候。 13、田野工作定义 田野工作(fieldwork)又可译为田野调查、现场调查、实地调查。 人类学田野工作(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14、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研究视角(取向) 主位与客位 主位研究是站在被调查者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或者说用本地人的观点来努力理解文化。 客位研究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或者从人类学家所利用的观点出发去研究文化。 宏观和微观 一般来说,比较大的区域性调查或跨区域调查都是宏观调查。 微观调查又称“微型调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的调查。 社区(宏观)和个案(微观) 人类学的调查社区是田野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社区调查目的: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文化的全貌。人类学个案研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进行文化个案研究。  目的:在于通过个别去发现整体。个案调查是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 定性和定量 重定性轻定量一直是人类学调查的传统性倾向。当代人类学已开始注重定量分析,主要表现在把统计学广泛应用于调查研究中,运用到建立假设和资料分析全过程。 专题与综合 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和研究。 民族和文化的领域十分广阔,单靠人类学已无法驾驭层出不穷的新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民族学运用整体论的观点,打破学科封闭,与其他学科交叉协作,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15、田野工作的方法 1)、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2)、访谈法。访谈就是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访谈方式  非正式访谈:是指人类学家通过非正式谈话和闲聊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 正式访谈:通常是在人类学者的筹划和下,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访问收集信息与资料。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非结构访谈;结构性访谈; 半结构访谈 报道人(访谈对象):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结识的能帮助他们了解当地文化的当地人。 报道人需具备的条件:对自己的文化十分熟悉;具有良好的与调查者沟通的能力;有时间有精力来配合调查;最好在当地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3)、抽样法    所谓抽样就是指通过一定方法从研究对象总体中选择一部分人作为调查对象。 简单随机抽样、分层(分类)、随机抽样、主观抽样 4)、谱系法 所谓谱系法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 5)、个人生活史 生活史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将报道人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这种生活史的叙述可能是报道人的早期经历,也可能是着重于报道人当下的生活。 16、乱伦禁忌 禁止某些亲属之间发生性行为或进行婚配的文化准则。 麦克伦南 (J.F. McLennan ,1827~1881)的解释: 溺杀女婴——妇女匮乏——掠夺女子——不准在本部落寻求性配偶——乱伦禁忌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解释: 战争与掠夺——女人作为战利品显示了自己的社会荣誉——规定只能娶掠夺来的女人为妻——禁止部落内婚配——乱伦禁忌 摩尔根(L.H. Morgan ,1818~1881 )——近亲婚配论 近亲交配对后代不利→乱伦禁忌 摩尔根观点质疑 首先我们无法想象原始社会的居民会了解我们现代现代人的发现,这一发现在十九世纪才得到证实;其次不仅患病的基因而且优秀的遗传特性也可以通过近亲结合来加强;更重要的是原始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性与生育的关系;即使结婚不进行生育近亲交配仍受禁止。 韦斯特马克(E.A.Westermarck,1862—1939) ——本能论 对亲密关系反感的本能→乱伦禁忌 韦氏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多经验事实的验证,如对以色列基布兹集体农庄的调查;对台湾妇女的婚姻史的调查都支持韦斯特马克的理论。 韦斯特马克观点质疑 首先,如果乱伦禁忌是人类的本能, 为什么还需要外婚制和图腾等社会制度来维系它呢? 其次,亲密不仅在亲属之间发生还在非亲属间产生,比如邻居,而这时却可能结合,为什么本能不能在他们之间产生性的厌恶呢? 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 1884~1942)功能论: 社会的规范体系——乱伦禁忌 社会世界是具有一定秩序的,我们不能扰乱它,否则社会将成为一团散沙。性的关系也必须服从这种身份秩序。 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1908-)交换理论: 赠送女人——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系统——走向文明——乱伦禁忌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研究 1)、俄狄浦斯情结:乱伦欲望是每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必须的阶段。 2)、弑父理论 质疑:就乱伦禁忌来说,弗洛伊德并没有解释其起源,而是将乱伦当作一种事实来看待,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解释的。  弗洛伊德的这一解释完全是建立在想象和推理的基础上,找不到一个事实的证据。 17、婚姻的形式 (1)内婚制与外婚制 内婚制,即婚配双方必须同属于一个社会集团。 外婚制,即婚配双方必须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 (2)优先婚和指定婚 在某些社会中,经常规定某人在娶妻时,应当优先在某一类亲属中选择女子,反过来女子择夫也应当首先考虑某一范围的男子,这种婚姻称为优先婚。如果这种规定是强制性的,则为指定婚。如交表婚、续嫁夫兄弟婚、续娶妻姊妹婚(交表婚是最普遍的优先婚)。 交表婚 “除了青刚木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壮族俗语 续嫁夫兄弟婚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 ——《史记·匈奴列传》(优先婚和交表婚的关系?) (3)单偶婚与多偶婚 单偶婚: 一夫多妻婚 多偶婚 : 一妻多夫婚、群婚 单偶婚(一夫一妻制婚姻) 在婚姻当中一个独立个体只拥有一个配偶,即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的结合。 一夫多妻制婚姻: 一个丈夫同时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配偶,多见于以男子为主体的社会之中,其功能是使妻子成为经济上的助手和繁衍后代的工具。 一妻多夫制婚姻 一个女性同时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男性结合的婚姻习俗,可以是弟兄共妻制(丈夫是弟兄),也可以是 非弟兄共妻制。 群婚 是指几个男性和几个女性同时在一起,相互交叉组成的婚姻群体和婚姻关系。 18、婚姻的交换意义 婚姻的缔结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过程确立下来,这种形式和过程同时也是婚姻中礼物和商品交换的过程 聘金——女方家庭    嫁妆——新婚夫妇 (作用:加强结亲双方家庭经济合作的关系、稳固婚姻) 19、婚后的居住方式 每一种社会对婚后的居住方式都有一定的规则,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结构有着密切联系。 单方居1)、从夫居(从父居):新婚后的女方搬到男方家,与男方父母或是男方家族一同居住。 2)、从妻居(从母居):结婚后男方搬到女方家与女方的父母或者家族共同居住。3、从舅居:新婚后的夫妇与女方母亲的兄弟一块居住。 两可居:指的是已婚夫妻可自由选择从夫居或从妻居的居住模式. 新居制:婚后的夫妇离开父母,重新建立一个家庭单独居住的居住方式。 20、家庭的类型 按代际层次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或组合家庭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扩大或组合家庭:父母与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或已婚兄弟姐妹的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家庭模式。 轮吃型家庭,联邦式家庭 从配偶的角度划分:单偶家庭、多偶家庭 21、亲属关系的分类 1)、血亲  血亲就是与自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的亲属。 2)、姻亲  姻亲就是由婚姻契约造成的有条件的法律关系。 3)、虚拟亲属  所谓虚拟亲属就是通过血缘或姻缘联系之外的途径构成的亲属关系。 22、亲属称谓制度 摩尔根,第一个对亲属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亲属称谓两种基本形式:分类式、说明式 默多克(G. P. Murdock)六型式分类法 1)、夏威夷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所有同一性别同一辈分的亲属使用同一称谓。 2)、爱斯基摩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在核心家庭以内,亲属称谓是描述性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各有专名;在核心家庭以外,亲属称谓制则是概括性的,父方的亲属与母方的亲属并无区别。 3)、奥玛哈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这种亲属称谓制度将亲属分成两大类,即父系的一类和母系的一类。 对于个人父方的父系亲属而言,不同辈分、不同性别的亲属则各有专名;而对于个人母方的父系亲属而言,是所有的男性概括为一群,而将女性概括在另一群,并不问其辈分。另外,由于父之兄弟与母之姊妹都是与父或母同样称呼的,个人对其平表兄弟便与亲生兄弟同称,平表姊妹便与亲生姊妹同称。 4)、克罗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在这一亲属制中,个人的母系亲属并不是混淆辈分的,但父方的亲属不分辈分。 与此同时,个人对待其平表兄弟姊妹的态度与对待亲生兄弟姊妹的态度也相同。 5)、易洛魁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在对待父母一辈的亲属方面,即个人的父亲及父亲的兄弟用同一称呼,母亲及母亲的姊妹也用同一称呼。 但在个人的同辈亲属中,两组交表亲(母亲之兄弟的子女,父亲之姊妹的子女)使用共同的称谓,其间仅有性别的差异。 6)、苏丹式亲属称谓制度图表: 这种亲属制有其高度的描述性,基本上不将父方和母方的两类亲属概括称呼,每一不同的亲属均赋以不同的称谓。 23、单系继嗣 单系继嗣:单系继嗣有时也称为单性继嗣或单方继嗣,即只从父亲或母亲任何一方追溯自己与前辈之间的关系的继嗣规则 。 1)、父系继嗣 2)、母系继嗣 24、人类学的经济学研究理论流派 实在主义经济学。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犹太血统的匈牙利学者卡尔·波朗尼。按照实在主义的观点,依照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分析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就好像把橘子当成苹果来研究一样。所以,部落社会中的经济活动与工业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经济学不适用于原始社会的经济活动。 形式主义经济学。形式主义学派认为,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可以用于对原始社会经济活动的研究的,只不过需要对西方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加以拓展。 25、生计与生计方式 1)、狩猎—采集 狩猎——采集,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谋食方式,延续时间最长。 2)、初级农业 初级农业的特点是技术简单,生产工具仍以石器、木器为主,后来才逐渐有些金属工具;没有犁耕和畜力的运用,不知道施肥和锄草,更不懂得水利设施建设;产量偏低,每隔几年须得迁徙。 3)、畜牧业 畜牧业是一种依靠畜群为生的经济,即通过喂养牲畜,促进其繁殖,防治其病害,利用其产品的经济。畜群要依靠水草而生,牧民也得逐水草而居,因而经常游动;故畜牧民族又称作游牧民族。 4)、精耕农业 精耕农业,也称为集约农业,其主要特点是犁和畜力牵引,水利灌溉和人工施肥。它的产量较高,有更多剩余产物,能养活较多人口。正是精耕农业的发明,使大多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5)、工业化谋食方式 依据其发展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工业分为三大发展类型:一类是尚未与农业和畜牧业完全分离的原始手工业 ;一类是较为发达的手工业;还有一类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 25、劳动分工 1).性别分工 根据性别进行的劳动分工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之中。 2)、年龄分工 同根据性别进行分工一样,按照年龄进行的劳动分工在人类各社会中也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3).专业化分工 生产的专业化和职业分工的细致化是复杂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 4)、地域分工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因素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要求人们在不同的地域上从事不同类型的劳动生产,从而形成劳动的地域分工。 26、交换与再分配制度 人类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交换并不仅仅是市场这一种形式。除了市场之外,物品与服务的交换还有两个系统:互惠系统与再分配系统。 1)、互惠交易 人类历史上最早、最简单的交换模式就是互惠交易。它指的是赠给别人某些东西,期望得到或者是同类东西,或者是其它利益的回报。 a、一般互惠 指不计算交换物品价值,也不指明回报时间的互惠式交换。通过这种特殊分配而实现的交换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其一,可以看作是一种变相储蓄,保存了易腐食物;其二,在较为恶劣的条件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始 往往没有生活保障,通过这种方式,人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了希望;其三,促进了队群内部的团结和合作,个体可以在更有组织和纪律的条件下求得生存 b、对等互惠(典例:库拉交易) 指在预定时期可获回报价值相等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 人类学上典型的对等互惠的例子库拉交易。库拉交易圈是一种交换贵重的贝类装饰品的礼仪性的交换活动。库拉交易不仅仅具有经济交换的功能,而且许多传统都是通过库拉交易被生动的保留下来的。库拉交易还使岛屿社区间处于友好融洽的关系之中,从而加强了岛屿社区之间的团结与凝聚。库拉交易显然是一种使社会进一步走向整合的手段。 c、消极互惠 也叫负性互惠。指期望从对方获得价值高于自己付出的物品或服务的交换。消极互惠常常发生在陌生人或敌对的人们之间,双方都想通过讨价还价取得对自己有利的结局,因此,消极互惠这种交易既是非人格的,又是不友好的。 2) 再分配 社会成员按义务把产品、通货等财富集中交纳到一个社会中心或中央代理人那里,然后,通过中央代理人把这些资源的一部分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进行配置的过程,就是再分配。 在不同的社会中,再分配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夸富宴(再分配的典例) 举行宴会邀请部落的人,不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宴会主人根据参加者相应的身份地位赠送不同的代表不同身份地位的礼物,会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赠送给大家,有时还会毁掉一些只有自己这一较高身份地位的人才会拥有的贵重的东西。 3)、市场交换 当食物获取技术高度发达,所生产的产品经常超过生产者的生存需要时,很可能就会出现市场交换。市场交换是通过标准交换媒介——货币来实现的。 虽然在很多社会中都存在着市场交换.但不同社会中的市场的差异是非常大的。首先,市场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就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变异。 另外,由于不同社会的商业化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社会在对市场交换的依赖程度上也大不相同。 27、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福蒂斯和埃文斯—普里查德公开出版了《非洲的政治制度》一书,讨论了前国家形态的政治制度,并试图超越西方特殊的政治现象建立更为广阔时空范围的有关人类政治行为的科学,这便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而更具有人类学的色彩。在此书的影响下,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政治人类学逐渐形成。 28、社会的政治组织(特点) 1)、队群(或游群) 队群是在政治上独立的小规模的游动群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政治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特点: a、队群的食物获取技术~般是处在狞猎与采集阶段,因此,队群总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猎物的迁徙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 b、队群社会的人口密度比较低,因此.队群的规模一般都很小。 c、队群内部没有形式化的层序结构,即队群社会是平等的社会。 d、队群内的政治决策一般都是非正式的。 e、队群社会通常禁止在队群内通婚。 2)、部落 一般来说,部落都有一片相连接的土地,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有共同的语言或方言,并且形成了具有内部一致性的文化。 另外,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部落的名称具有标志作用,既能够对外以与其他部落相区别,也可以对内培植认同感。因此,部落社会的成员常常把大家看作是源于同一祖先或属于同一“民族”的群体。 部落主要是(虽非总是)出现在畜牧业和粗放农业社会。部落的人口密度比队群也要大得多,人口数量也多得多。 部落的经济生产方式又使得部落成员定居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也是部落与队群的一个显著差别。 部落中的领导权力也是非正规的. 3)、酋邦 酋邦,是一种具有常设的中央机构并且以酋长为核心来协调经济、社会和宗教括动的政冶组织。 酋邦是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但是酋邦的农业比部落社会的农业要发达得多,专门化程度也高得多。 酋长作为一个专门的政治职位与部落的首领不同,他不仅有分配食物的权力,而且还有分配劳动的权力。 在酋邦,酋长有权判断是非,有权惩罚不轨分子和调解争执纠纷,控制或减少社会内部的暴力行为。 酋邦是阶层社会,有声望有权威的职位并不是向所有的人开放的。 4)、国家 国家(state)是一种集权化、阶级化的政治组织,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发展得最完备的政治组织。 按照人类学的观点,国家就是其领土内包含许多社区,拥有征税、征召人员服劳役或兵役、颁布并执行法律等权力,设有集权政府,享有自主权的政治单位。 国家社会有一个复杂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在这个结构里包含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功能的一系列永久性的机构和一大批事务官员。 国家的行政区域是城市、地区等地域性单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地方政府,当然,它们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国家的政治机构与密集的大人口量相联系 。 在国家社会中,中央政府在武力的使用上有合法的垄断权。 国家社会是一种有阶级分层的社会。 对财富和权力控制的不平衡是国家社会的突出特征。 29、社会控制的类型 从社会控制力量的来源进行划分,可将社会控制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从社会控制力量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强制性的控制和非强制性的控制; 从社会控制实施的方式看,则可分为自然的控制和人为的控制; 从发生社会控制关系的双方来看,可分为社会群体之间的控制、社会群体对自己成员的控制、社会成员之间的控制以及社会成员的自我控制等等。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或自我控制指的是社会通过各种方式的影响,使其成员在内心中建立起来的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的本质在于社会的各种规范被社会成员内化成了自觉的行为标准,这种内化过程主要依靠的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由于内部控制来源于社会成员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自觉行动,所以,内部控制具有十分广泛和持久的控制作用。 内部控制发生作用的最重要的领域是遭德和宗教。 2)、外部控制 外部控制就是人们求助于异己的力量,设立某些机构,引导或强迫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即通过外在的力量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 外部控制途径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 a、 社会舆论 b、社会孤立和排斥 c、社会裁定 社会裁定至少可以区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即正面裁定和负面裁定、正式裁定和非正式裁定。 正面裁定是由诸如奖励、荣誉标号、邻居的赏识等对于遵守社会的鼓励和赞扬组成的,而负面裁定则是由诸如监禁、体罚、放逐等一类对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的威胁和惩罚所组成的。 正式的裁处总是有组织的,是较为准确的调整规范人们行为的努力。非正式的裁处则是散漫无组织的,往往是群体成员自发的赞同或反对,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d、法律 所谓法律,指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综合,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法律分为两种:习惯法和成文法。 习惯法按是否记载于文字,分成文习惯与不成文习惯。 e、超自然力 巫术、禁忌、 誓言(赌咒或立誓)、神判 30、宗教的分类 杨庆堏认为宗教可以分为制度化宗教和普化宗教两个类型。 制度化宗教,指具有严格的宗教组织、成员、仪式、经典和体系化教义的宗教类型,其宗教事务通常与一般的日常生活相分开。 普化宗教,则是指其信仰活动扩散到日常生活之中,但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组织,也没有明显的经典、体系化教义。 31、宗教的起源 1)泰勒的“万物有灵论”或泛灵信仰 泰勒的原始宗教研究是以泛灵信仰(Animism)为基础而展开的。泛灵信仰,也称作万物有灵论,是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之前,先有泛灵的观念,即人们从对影子、水中的映像、回声、呼吸、睡眠,尤其是梦境(在梦中,人似乎脱离了人睡的躯体,而到了另一地方,有了另一番经历)等现象的感受,觉得在人的物质身体内有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使人具有生命。当这种东西离开身体不再复返时,身体变丧失了活动和生长的能力,呼吸也随之停止。这种东西就是灵魂。他认为原始人由己及物,推论出一切具有生长或活动现象的东西,如动物,植物,河流,日,月等,一直凡可出现在梦境中的任何东西,都具有灵魂,这就是泛灵信仰。 泰勒认为泛灵信仰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最早形式。 2)前万物有灵论 弗雷泽的巫术论 弗雷泽认为巫术先于万物有灵论,主张把巫术作为宗教的起源。弗雷泽在《金枝》的第二版中系统地论述了人类理智的发展历程有三个阶段:巫术、宗教、科学。 马雷特的泛生信仰 马雷特继承了泰勒的宗教进化观,但认为泰勒所说的泛灵信仰并不是人类宗教信仰最早的形式,在此之前应有一个以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为主的阶段。这种非人格化超自然力的信仰就是泛生信仰。 泛生信仰,也称为前万物有灵论或物活论。马雷特在其《宗教的起源》文集中认为原始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弱,他们本能的觉得周围许多物体都同自己一样是活的。马雷特用来反对泰勒泛灵信仰论的依据是太平洋小岛上的土人所信仰玛纳。 马雷特认为,由于原始人震慑于这种神秘的玛纳,便随之而产生了相应的禁忌规定(塔布)以及利用和解除这种力量的巫术活动,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形式。  32、宗教仪式的表现形式 1)、祈祷。祈祷就是向超自然存在的诉说。 2)、音乐(包括舞蹈)。几乎存所有的宗教信仰中,乐器、歌曲、赞美诗、舞蹈等都是宗教活动的表达形式。 3)、生理体验。通过一定的生理控制手段达到某种生理、心理体验的方法,在许多宗教中都有这样的仪式。 4)、告诫和布道。告诫和布道是神职人员对信徒的说教 5)、吟诵法规。许多宗教都有讲述神的所作所为和描述神所期望的道德行为的神话和经典。 6)、作法施术或模拟 7)、宴套和集会 8)、祭祀或奉献牺牲 9)、象征 33、宗教仪式的基本类型 人类学通常将仪式化分为两大类,即生命仪式和强化仪式。 强化仪式 强化仪式也叫巩固仪式,指的是为了保证已经存在和确立的秩序、价值、社会关联等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生老病死等原因而变得衰弱的宗教仪式。通过强化仪式,能使一个社会群体的总体价值或信仰得到巩固、保持和发展。 强化仪式对于社会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强化仪式能够重申和强调一个社会对某些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信奉。 其次,强化仪式通过建立自然与超自然的合作关系,放大了人类活动成功的可能性。 再次,强化仪式还具有增强社会团结的作用。 生命仪式 生命礼仪也叫做转换仪式,指的是个人在某些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份时所举行的仪式。 转换仪式一般包含着分离,过渡、聚合三个阶段: 分离阶段指个体脱离原地位或群体.为此举行的仪式标志着旧地位和旧人格的失去; 过渡阶段指的是个体处于两种地位之间,即已经与旧的社会地位脱离,但新的去向尚未决定的无归属的状态; 聚合阶段是指个体加入新的群体之中或获得新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举行的仪式象征着个体灵魂的复活。 34、巫术的作用 首先.对于一些社会来说,巫术信仰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人类学家指出.在那些几于没有对付日常危机,尤其是疾病,的可靠方法的地方,巫术信仰不仅不是愚蠢的,而且是必要的。同时,这种巫术信仰还对那些原因不明的事情提供了一种解释。在科学尚未进人一个社会的生活范围时,巫术便充当了科学的角色。 另外,巫术信仰还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 35、文化的特征 (1)文化的共享性 一种被认为是文化的思想和行为一定是被一处居民或一群人共同享有的。文化的共享性突出地表现在某个社会的习俗当中。 当然,尽管文化是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的,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的所有或员在行为上都是一样的。 (2)文化的习得性 所有的文化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得来的。这就是文化的习得性。 (3)文化的象征性 一种文化就是一种象征性符号系统,人类的社会行为就是来源于对象征性符号的使用。 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形式是语言。 (4)文化的整合性 一种文化内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它是作为一个各方面相互作用的整体而发挥作用的,这就是文化的整合性。 (5)文化的适应性 文化一般是具有适应性的,即文化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方式。对于自然和社会的适应功能也是一种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6)文化的变迁性 文化适应实际上就是文化对环境的变化所作的一种文化应变或文化变迁。同时,文化又是整合在一起的,由此可知.文化的某个方面响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那么文化的其他方面早晚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36、文化变迁的途径 1).发现和发明 发现和发明是一切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2).传播 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把它们融合进自己文化之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 文化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文化的直接接触,即一个社会的文化要素可能首先被邻近的社会所吸收,然后逐渐向更对广泛、更为遥远的地方传播。 另一种传播模式是媒介接触,指的是由作为第三方的媒介将一种文化要素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之中去的过程。 还有一种被称作刺激传播的传播方式,是指属于另一文化的某个特质的知识刺激了本地的某一对等物的发明或产生。 除了关于传播模式的研究之外.人类学家还注意到,文化特质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十分容易地就被借取的,传播其实是一个文化特质的选择性过程。 3).涵化 涵化又叫做“文化移人”,指的是不同文化群体直接接触时造成其中一个群体或两个群体原来的文化形式发生大规模的变化的现象。  4).反抗与革命 文化变迁最剧烈、最迅速的途径是暴力推翻一个社会的统治者,这是引起历史进程巨大变化的动力,也是文化变迁最激烈的形式。 37、应用人类学概念的提出、定义 “应用人类学”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丹尼尔·布林顿开始使用。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应用人类学一词,实际上是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拉德克里夫·布朗最先使用的。 一般认为,应用人类学指所有借助人类学的理论、观点、方法与研究成果来探讨、评价并解决社会文化问题的工作。 38、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1)、应用研究的方向 人类学应用研究的主要途径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 a、政策分析(决策咨询和政策开发) b、社会评估(社会评估和文化分析) 社会评估包括需求评估、价值评估和影响评估。 c、权利维护(辩护和代理) d、社区干预(公共参与和行政管理) 2)、应用人类学家的社会角色 a、政策研究员(机构顾问和咨询专家)b、需求和影响评估员c、公共参与专家 d、行政管理者e、培训专家 f、防治专家 3)、主要研究领域 a、社区(族群)发展 b、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c、健康与医  d、资源与环境  e、人口与人口流动 f、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  g、性别研究  h、流行文化和消费
/
本文档为【人类学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