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嵊州民营剧团拓展市场的做法及今后走向的思考

2018-03-30 14页 doc 32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嵊州民营剧团拓展市场的做法及今后走向的思考关于嵊州民营剧团拓展市场的做法及今后走向的思考 关于发展民间文化演出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以嵊州市发展民营越剧团为例 嵊州市委党校课题组 【摘要】嵊州民营剧团具有体制、规模和人才等自身优势~也具有市场优势和环境优势。其演出产业经过产业复苏和阵痛~已处于产业提升期。在民间文化演出产业发展过程中~嵊州民营剧团同时利用了市场调节、政府调控、行业协会等“三只手”的作用~使其能应运而生、顺势成长~在民间文化演出领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化 演出产业 民营剧团 改革开放以来,越剧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戏曲百花园...
关于嵊州民营剧团拓展市场的做法及今后走向的思考
关于嵊州民营剧团拓展市场的做法及今后走向的思考 关于发展民间文化演出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以嵊州市发展民营越剧团为例 嵊州市委党校课组 【摘要】嵊州民营剧团具有体制、规模和人才等自身优势~也具有市场优势和环境优势。其演出产业经过产业复苏和阵痛~已处于产业提升期。在民间文化演出产业发展过程中~嵊州民营剧团同时利用了市场调节、政府调控、行业协会等“三只手”的作用~使其能应运而生、顺势成长~在民间文化演出领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化 演出产业 民营剧团 改革开放以来,越剧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戏曲百花园中艳丽的花朵。嵊州作为越剧的发源地,不仅拥有嵊州越剧团这样名扬四海的省一级剧团,而且还拥有众多的民间职业剧团。在改革开放的大好背景下,民营剧团主要活跃在广大农村舞台,并逐渐发展成为嵊州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全市民营剧团已发展到100多个,从业人员4300多人,全年演出2.6万场次,并带动了当 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年产值超地戏剧服装、演员培训、演出中介等相关文化 8000万元。在国内演出市场中有了较大影响,被确定为全国20个典型之一,入选《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典型案件选编》,在全国推广。 本文试以嵊州民营剧团为例,分析其变化发展的历程,剖析其中的一些现象,以求对民间文化演出产业的价值作些探究,对它的再发展作些思考。 一、嵊州民营剧团演出产业的复兴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嵊州就兴起了亦农亦艺的乡村剧团,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了很大发展,称之为民间职业剧团;进入新世纪后,逐渐进入文化演出市场,称为民营剧团。嵊州民间文化演出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产业复苏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嵊州出现以区社剧团为主体的演出热潮。一方面,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物质上不断富裕的广大农民,在文化上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文化领域“一花独放”局面开始扭转,由一大批民间艺人发起、区社文化站组建、民办公助性质的区社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1979年6月,甘霖率先创立了6个区剧团,到1985年年底,全县有区乡剧团32个,从艺人员1120人,全年演出8500场次。这些区社剧团在行政上接受区社领导,业务上接受文化馆站辅导,管理上参照国有剧团运作。这支队伍日后为民营剧团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阵痛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嵊州民间文化演出业处于阵痛期。80年代末,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区社剧团与民间“野鸡剧团”争夺演出市场日趋激烈,再加上区社剧团的许多优秀演员纷纷流向国营剧 1 团,导致区社剧团面临生存危机。对此,嵊州从实际出发,在1990年把区社剧团管理组改为演出管理站,协助区乡把区社剧团改制为民间剧团,鼓励民间艺人以独资、合资的方式兴办民间剧团,民间艺人私人办团创业的积极性史无前例,一大批民间剧团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公助的区社剧团全面改制,私人筹办的民间剧团迅速崛起。然而,民间剧团大多处于自发、分散、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状态,投资少、设备差、人才匮乏,又缺乏市场运作与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在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受电视、歌舞等多元文艺的冲击,这一时期民间剧团依靠市场生存步履维艰,只有不到一半的剧团能维持正常演出。经历这一时期的阵痛和洗礼,为民间剧团的持续发展、民间文化演出产业的形成打造了一个平台。 (三)产业提升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以民营剧团为主体的嵊州民间文化演出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1996年,嵊州市演出行业协会宣告成立,嵊州市演出公司、越剧艺术学校同时挂牌;同年9月,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联合在嵊州市举办越剧诞生90周年纪念活动。以此为契机,嵊州市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民营剧团转型升级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以家族式、低水平、小规模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民间剧团,开始向股份制、规模化、经营型的民营剧团过渡,初步实现了从“草台班子”向“正规军”的转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民营剧团,出台各项扶持政策,为民营剧团的繁荣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全市民营剧团已发展到100多个,从业人员4300多人,全年演出2.6万场次,并带动了当地戏剧服装、演员培训、演出中介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年产值超8000万元。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演出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嵊州民营剧团演出产业化的发展优势 嵊州民营剧团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处在农村文化阵地的最前沿,娱乐着一方百姓,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在让广大群众欢乐之余,也让演艺人员的收入大大提高。这个古老的剧种已繁衍成了一个特色文化产业,也致富了一方百姓。嵊州悠久的历史积淀、特定的地域环境、人文精神和语言优势,为民营剧团的发展壮大以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一)剧团自身优势 嵊州民营剧团演出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与国办剧团相比,嵊州民营剧团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体制优势:嵊州民营剧团,自诞生之日起就姓“私”,不同于“公”有剧团,充分接受市场的锤炼,吸收市场的养料。民营剧团办团形式灵活多样,运作机制简便灵活。没有政府拨款,全部采用个人投资的方式,通过经纪人(一般是剧团的团长),以“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服装、自带伙食、自定分配”的办法组团,完全依靠自身实力求生存,以市场效益求发展,依照市场的法则来操作。“五自”的组团方式,使投资者和演员们十分清楚自己的市场定位,自觉确立“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理念,具有较强的占领市场的主动性、开拓创新和 2 吃苦耐劳精神。经济分配上形式多样,有底分制、包月制、包日制、拆帐制等,充分体现多劳多得。 2、规模优势:如果剧团规模过小,就会缺乏市场竞争力,既找不到市场,也留不住好演员,容易被淘汰。但如果规模过大,成本就会加大,演出费用就会增加,难以适应农村市场的消费能力,一旦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必然减少,影响演出效益。所以,剧团的规模必须适中,为节省开支,严格控制演员人数,以岗位配员,“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对演员的要求较高,主要演员更是多面手。看似小团,实则同一个原先大团演出的节目一样多。 3、人才优势:越剧在嵊州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嵊州民间不乏越剧艺人,这为嵊州民营剧团的发展造就了人才优势。目前,民营剧团的演艺人员主要来自四种人员:一是老艺人,有从国家专业剧团退休回乡的演艺人员,以及七十年代区社剧团中留下来的人员。二是从早期和近年培训班走上舞台的演员和演奏人员。七十年代后期嵊州有过107个越剧科班,培训出来的学员一部分进入国家专业剧团,大部分成为当时区社剧团的演员和演奏员,这部分人如今多数还在舞台上,是民营剧团的中坚力量。三是越剧之乡氛围的影响,有部分人出于对越剧的钟爱和自身的艺术天赋,在亲友的帮助下,直接进入剧团成为演员的。四是近几年国家专业剧团的演员在停薪留职或下岗后,应民营剧团之邀成为客串演员的。 (二)市场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面向市场,只有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需求,创造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说到底,文化企业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惟一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嵊州民营剧团在演出中主要取得了三个市场优势。 1、新农村市场:当前,全国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乡风文明,而民间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作用巨大。民营剧团常年活跃在农村,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嵊州民营剧团不仅能演三、四十本剧本戏,还能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编演二、三百种“路头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所以,民营剧团的演出,贴近实际, 贴近群众生活, 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填补了农村文化市场的欠缺, 还启迪了农民的心智, 纯化民风 ,提高素质,对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满足了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2、偏远地区市场: 江浙一带,地形复杂,有许多山区、边区、海岛的群众因经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很难欣赏到文艺演出。而民营剧团规模适中,能走村串乡,轻车就简,上山下乡,不怕山高路远,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都能去。民营剧团的“草根”演员具有中国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精神,村庄、广场、船头、庙堂到处都能演。民营剧团能通过演出地域广、演出场次多来提高其经济效益。 3、传统市场:越剧不同于京剧,其演唱的大多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书生中状元”的才子佳人戏,迎合了一般市民的胃口。一百年来,越剧已经唱出 3 嵊州,唱红上海滩,唱遍江南大地。上海、江苏、江西、福建、安徽等地的越剧迷希望看到原汁原味来自越剧故乡的戏。有数据统计,全国越剧戏迷达2000万人之多。民营剧团目标定位在普通百姓,能入乡随俗,演出名目繁多,根据群众喜好,由群众点戏表演,满足了群众需求,巩固了传统市场。 (三)环境优势 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传统文化氛围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等这些软环境状况,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越乡环境 :越剧演出是嵊州人从事工农商学兵以外的特殊职业。早在越剧的前身时期,外出演唱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辅助谋生手段。“落地唱书”演变成越剧之后,演戏更成了当地农村贫苦家庭孩子就业的重要门路。建国后越剧大发展时期,从事越剧的演员和演奏员更加普遍,嵊州人几乎人人能哼唱,人人能演奏。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嵊州农民看到演出市场的需求,自发地组织起各种类型的民间区社越剧团,走出乡镇,走出嵊州,辗转在省内外城乡、农村、海岛的演出舞台上。全市城乡已涌有500多个越剧演唱家庭(台门),100多支越剧演唱队伍,20多个越剧戏迷协会,5个校园小小越剧团和下安田、岩下、官园等一批越剧专业村。越乡的文化传统和环境优势,为嵊州农民从艺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从艺的农民,则从四处演出所获得不薄的收入中,看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激发了演出产业化的积极性。 2、政策环境 :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区社越剧团兴起之时,嵊州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应成立了“区社剧团管理组”(现在称“演出管理站”),给予民间剧团以政策上的引导、管理上的指导和业务上的辅导,包括提供剧目、培训演员、介绍演出等方面的服务。嵊州市委、市政府则把发展民间演出剧团作为越乡的特色文化产业来开发,1996年就提出建设越乡文化体育特色城市战略,2001年又提出建设越乡文化名市的奋斗目标,都把培育民间剧团演出产业列入规划之中,并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相关产业发展:嵊州市按照“把民营剧团作为事业来发展,产业来开发”的要求,加大了对民营剧团产业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此拉动了当地戏剧服装、演员培训、演出中介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年总收入达8000多万元。其中与越剧民营剧团关系最为密切的戏剧服装产业在嵊州初具规模,嵊州黄泽镇湖头就有10多家戏剧服装生产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目前全国最大的戏剧服装生产基地也在这里开始兴建。越剧演出业与其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 三、嵊州民营剧团演出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民营剧团有别于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在营销手段、演员聘用、剧目选择和演出方式上比较灵活,长演不衰。嵊州民营剧团从少到多、由小到大的成长壮大,从单兵作战到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其中必定有她的适应性和独特性,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用足市场的“无形之手” 4 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民营剧团生长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必须适应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 1、遵循市场,注重改革创新 改革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嵊州民营剧团之所以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归根到底是他们能遵循市场规律,能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注重改革创新。一是创新了运作机制。民营剧团实行的是“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办团模式,在经济上采取底分制、包月制、包日制、拆账制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真正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在演出剧目上,坚持路头戏与剧本戏并举,几乎每团都具有能演上百场不同剧目的能力,从而有效控制成本,赢得了市场和观众;二是创新了演出形式。根据观众的需求,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需求,一方面在正式剧目演出前一般加演40分钟左右的歌舞和武戏、小品等;另一方面,根据群众喜爱的电视剧,大胆编演新剧目,既使演出剧目不断丰富,又使演出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和现实生活。三是优胜劣汰激励创新。全市民营剧团自觉形成竞争意识,自觉学习优秀民营剧团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运作方式,提高了民营剧团的集群效应。这样,一批强势民营剧团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嵊州民营剧团演艺产业的领头羊。如越剧艺术中心一团、越艺越剧团、群艺越剧团等,在浙江省首届“山花奖”戏剧节荣获金奖。事实说明,民营剧团只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演出剧目,就一定会赢得市场,赢得观众,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多方联动,营造市场氛围。多年来,在嵊州城乡,群众性的学越剧、唱越剧、演越剧已蔚然成风,形成了城乡互动、上下互动、异地互动、多媒体互动的越剧氛围。在城乡互动中,30多个城乡越剧戏迷角和市区的戏谜一条街,已成为2万多名越剧爱好者的天地。每逢节假日或晚上空闲时间,越剧戏迷们自拉自演、自娱自乐或自发组成“临时演出剧团”,进城串村义务演出。在上下互动中,大凡重大越剧赛事都是市(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层层比赛,而文化部门送戏下乡,农民带节目进城表演,好比民间走亲访友已是“家常便饭”。在异地互动中,自开展越剧寻根回娘家、越剧世纪行及百年越剧庆典活动以来,每年都有来自上海、杭州、南京、宁波及周边县市的越剧谜,组团到嵊州游览观光,与嵊州戏谜同台表演;2006年3月举行的“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活动,把异地互动推向高潮,足迹遍及宁波、温州、湖州等地市80余个村,参演人员达4000余人次。在多媒体互动中,嵊州的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站分别开设《越乡》、《文化纵横》等专题栏目,经常报道全市民营剧团的演出情况,并在省级新闻媒体乃至中央电视台频频亮相。新闻媒体的滚动宣传和越乡百姓的广泛参与,不仅大大提高了嵊州民营剧团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大大优化了民营剧团的生存、传承和发展环境。 (二)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 5 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在民间文化演出市场,由于民营剧团准入门槛低,难免出现无序竞争的状况,迫切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引导,避免市场的负面效应。 1、建章立制,鼓励健康发展。 嵊州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民营剧团,针对各个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修改或重新出台有关保护、促进民营剧团发展的政策意见,废除不利于民营剧团发展的条条框框,并保持政策扶持的连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具体体现在:在发展规划上,把发展民营剧团列入越乡文化名市总体规划之中,并由文化行政部门制定符合本地民营剧团发展的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剧团健康发展;在激励机制上,出台优惠政策,设立越剧发展基金。如对民营剧团每年组织一次演出评比,设立若干个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1万元、5千元、2千元,并授予品牌证书;对当年投资10万元以上,演出场次在500场以上的新办民营剧团,给予3万至5万元的奖励;在规费收缴上,文化、工商、税务等部门除收取规定的发证费以外,其它规费均按国家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予以免收;在人才培育上,一方面,通过乡镇文化站、民营剧团办公室、越剧艺校,经常举办演职员培训班,为民营剧团的发展培养了800多名演职员;另一方面,率先在全国推出民营剧团演员职称评定工作,2001年有22名获三级演员艺术职称,2003年又有22名获中级艺术职称、16名获初级艺术职称。 2、想方设法,构建服务平台 在民营剧团发展过程中,嵊州市加快了以展示、展销、演出为主要内容的平台建设,这是一项服务于民营剧团转型升级的系统性工程。嵊州市以市场为导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力搭建服务平台。首先是搭建展示平台。嵊州市历届政府为其经常组织文艺调演、戏剧节、大奖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特别是从1999年起,每年举办中国民间越剧节或领带越剧节,为民营剧团展示自我、交流技艺、提高质量提供了平台。其次是搭建展销平台。发挥节会优势,邀请全省各演出公司、演出场所到嵊州参加演出业务洽谈会;组建市演出公司,积极发展农村演出市场网络,为民营剧团提供演出信息;注重培育民营剧团演出经纪人队伍,鼓励文化站干部开展演出中介服务,为民营剧团牵线搭桥。第三是搭建演出平台。在原有越剧博物馆、越剧艺校等阵地设施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兴建了市区文化广场、市越剧艺术中心,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也因地制宜修缮了一批古戏台(目前嵊州市还保存200多座古戏台),为民营剧团提供演出场所。如女子越剧发源地甘霖镇施家岙村,成立了娘家戏班,利用古戏台常年为游客演出,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传承了越剧文化。 (三)善于利用“第三只手”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行政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还应发挥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等民间组织的作用,这“第三只手”,处于政府和市场之间,起着中观调节作用,能弥补市场的缺陷和政府的空隙。嵊州民营剧团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6 1、建立协会,加强管理 1996年,嵊州就率先成立了演出行业协会,把演出经纪人、演员骨干、越剧热心人士吸引到协会中,加强行业管理。协会定期编印简报,经常开展业务交流,对剧团和演员进行行业规范教育。一方面针对演出行业现状,制定行业规则,健全行业内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行业自律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与演出经营场所、中介机构和演出从业人员的协调沟通,向剧团提供规范的经营指导,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规范演出行业行为。2006年8月,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嵊州市成立了“文化产业促进会”,由文化界代表人士和相关单位自愿组成。文化产业促进会的成立,有利于把分散的文化艺术资源整合起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竞争优势,有利于把文化艺术产品推向市场,增强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竟争力。少数优秀的民营剧团也成为了文化促进会的会员,这使嵊州民营剧团在更高层次、更好环境中吸取养分,实现产业升级。 2、搞好中介服务,开拓市场 为开拓演出市场,服务民间职业剧团,嵊州市建立市演出公司,发展市场网络,并以此为龙头组织了一批演出经纪人开展中介服务,为民间职业剧团牵线搭桥,提供演出需求信息,使演出市场从农村扩大到集镇,从省内拓展到省外,流动演出于江、浙、沪等地。通过市演出管理站,健全演出证、演唱证,规范剧团建设,加强对演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四、关于民间文化演出产业发展前景的思考 民间职业剧团与国办专业剧团相比,虽然在活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如: 剧目创新问题。剧目内容比较陈旧,创作人才缺乏,作品科技含量较低,越剧文化原创能力不足是制约民营剧团自身发展的首要问题。演员新陈代谢问题。存在来源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状况。演出市场空间问题。演出地域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区,其他省市的越剧文化影响力较弱。演出舞台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海岛,而在城市、在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中登台亮相的机会很少。越剧观众老龄化现象严重,大多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市场营销手段问题。营销手段主要停留在“靠关系、靠熟人找市场”的层面上,没有建立和健全营销网络机制和营销网络队伍,缺乏现代化营销手段的运用。 因此,随着演出市场的发展变化和群众越剧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嵊州市民间职业剧团,已到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时期。今后一个时期,民间职业剧团能否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实现产业升级,适应转变时期的要求。嵊州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实践。 (一)牢固确立产业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作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必须面对市场。大众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主体,面向市场与面向大众是一致的。因此,文化产业企业包括民间演出团体,应学会按照市场经济的特 7 点和规律办文化,研究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在占领市场,赢得大众的过程中取得效益,推动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嵊州民间职业剧团从区社剧团发展到今天,不能再是农民搞副业的低水平要求。民间职业剧团已经成为越乡的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增强产业意识,按产业化的要求运作,逐步形成演员培训、舞台设施生产和经营、演出剧目供求、演出市场调节、行业行为规范、经营人员职业道德等相互配套的产业运行体系。要达到这一目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剧团自身要形成合力。 (二)加强规范化管理 文化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不是物质欲望。文化产品具有精神性特点,所以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者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注重精神文化产品的思想内涵,为社会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为文化消费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规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总的原则是,规范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对演出的需求为根本,以提高演出质量为手段,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 第一,根据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民间职业剧团依法实施管理,控制总量,保证质量。在认真考核的基础上,分类型发给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努力提高民间职业剧团的地位,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除经济自负盈亏外,其他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规范劳动用工制度、评定艺术职称、参加文化部门的艺术调演等,与国办剧团一视同仁,有同等权利。 第二,搞好经常性的服务和监管。引导剧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抓好内容健康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对他们创造和实施的适合市场规律又符合法律法规的做法,给予大力支持和及时推广。组织专业人员下到剧团给予指导,特别是协助剧目改编、搞好业务辅导。对不好的剧目和不恰当的运作方式,要及时给予纠正。 第三,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演出证、演唱证、剧团团长资格证、经纪人资格证等制度,强调从业人员德艺兼备,不断提高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重视服务和引导 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文化消费中,有需求,有产品,又有消费,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市场。既然文化市场对文化产业起着决定的作用,那么,文化演出团体必须树立起以消费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观。以消费者为主体,服务和引导要立足产业发展,从全方位思考,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操作性、实效性。 第一,要积极培养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不仅把从艺演出作为自己致富的职业,而且要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面对市场,奋发进取,为群众送上喜闻乐见的剧目。 第二,进一步发挥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优势,发挥演出公司、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省内演出网络,逐步建立演出市场信息发布中心、民间越剧艺术 8 人员培训考核中心、剧团演出人员交流中介中心等,向民间职业剧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三,以民间职业剧团为中心,开展纵向横向的产业延伸,拓展文化产业链。重点做好三个结合:一是越剧与嵊州民间结合。嵊州的竹编、泥塑、紫砂、花边、雕刻等民间工艺特色明显,将越剧文化融于工艺品中,工艺品将更有艺术层次和经济价值。二是越剧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与演艺业有联系的演员培训业、演出中介业、戏剧服装业、道具制作业等,延长文化产业链。三是越剧与旅游业结合,打造“山水越剧”的旅游品牌。越剧先辈在创新越剧戏艺的历程中,给嵊州留下了丰富的特色文化,通过越剧休闲游、越剧观光游、越剧寻根游等,促使越剧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使嵊州旅游更具越剧文化的内涵和品味。 参考文献 :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2005年7月28日 ,2,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2005年11月 ,3,王少华:《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浅探》~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陈立旭:《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文化的力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王永章:《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北京出版社~2004年3月 ,,,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关于建设文化大省若干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 2001年2月 ,,,嵊州旅游局:《走读嵊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5月。 课题组成员:邢明霞 袁秋飞 本期责编 马思远 9
/
本文档为【关于嵊州民营剧团拓展市场的做法及今后走向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