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最新)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

2018-09-06 25页 doc 53KB 1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2978

暂无简介

举报
(最新)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最新)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 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 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约》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等。 (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特点 1( 侵占中国领土。 1(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 勒索巨额赔款。 2(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3( 屠杀中国人民。 制度 4...
(最新)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
(最新)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 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 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约》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等。 (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特点 1( 侵占中国领土。 1(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 勒索巨额赔款。 2(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3( 屠杀中国人民。 制度 4( 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3(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4(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 (二) 政治控制 法等级制度 1( 控制中国内政。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 2( 操纵中国外交。 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 3( 享有领事裁判权。 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 4( 把持中国海关。 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 5( 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稳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 6( 扶植、收买代理人。 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 (三) 经济掠夺 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1(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2(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其主要表现是: 3( 对华倾销商品。 1(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4( 对华资本输出。 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 (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52(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 (四) 文化渗透 并土地,流民不断增加。 1( 宗教渗透和侵略。 3(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 2(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4(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 3( 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一)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社会的特点 1( 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主要国家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先后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从而引起了整个世界 特点: 的巨大变化。 1( 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2(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 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生上。 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二)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2(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1( 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 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 3(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2( 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 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古老的中 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国。 障碍。 3(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开拓国外市场和摆 4( 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脱国内危机的冲动,严重威胁着中国这个东方古国, 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场战争在所难免了。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 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国社会的演变 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一(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5( 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一) 军事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 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与英 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第三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一(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6( 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一)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二)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 广州三元里战争 1(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土2(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自身3( 香港的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罢工 也有了很大变化。 4( 台湾人民反抗斗争 (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5( 义和团抗八国联军 2 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二)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3( 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由一1( 关天培 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2( 陈化成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3( 海龄 两部分。 4( 史荣椿、乐善 4( 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5( 刘铭传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6( 冯子材 特点: 7( 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 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近代中国人民包括统治阶级的爱国人物在反对外来侵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略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就了中华民(2) 它人当选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族的民族魂。 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二(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3) 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一)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来,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1(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开始蚕食中国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的边疆地区。 有力量的阶级。 2(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三( 两大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论述) 分达到高潮。 (一)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3(1898年3月,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划入自己势1( 两对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力范围。 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原因: 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1(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重要原因。 定性作用。 2( 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2(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 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2) 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无法认清帝国主义与清王朝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互相勾结的本质,曾一度为清政府欺骗,还存在有许别残酷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多迷信、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3) 国内战争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容抹煞: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遏制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图谋。 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三(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一)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 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2( 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解决(二) 民族意识的觉醒 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办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二(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喊出“救亡”的(一)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论述) 口号。《天演论》 1( 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2)1898年,康有为疾呼 府的统治根基。 3(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2( 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5( 在19世纪中叶,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一)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治。 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二)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原因: 2(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农民走上了反抗1( 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的道路。 2(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 天国五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3( 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教训: 1(《天朝田亩制度》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1)性质: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但它不能担负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节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2)内容: 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 A (一) 洋务运动的形成 B 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1( 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封建统治阶级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中的部分成员,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3)追求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 穿,有钱同使,列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2(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会。 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4)意义: 3(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A 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4( 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反映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二) 洋务新政的兴办 B 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1( 兴办近代企业 度,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2(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刻。 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C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二(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资政新篇》 (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内容: 1(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A 在政治方面, 的发展。 B在经济方面, 2(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C 在思想文化方面, 3( 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D在外交方面 4( 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2)评价: (二)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2( 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二) 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3(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削弱4( 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一(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一)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民报》 1( 向皇帝上书; 三( 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 著书立说; (一) 三民主义学说 3( 介绍外国的变法;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4(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二)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 容。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 要不要变法; 2( 民权主久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1 2(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3( 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这次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二)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 论战的内容: 1(政治方面 (1)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2(经济方面 焦点。 3(军事方面 (2)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4(文教方面 (3) 要不要社会革命。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2( 论战的意义: 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 (1) 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二(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一) 意义 (2) 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1(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2(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 论战的局限: 3(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 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4( 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 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二) 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3) 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一(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2(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一) 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3( 脱离人民群众。 1911年的广州起义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二) 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1911年10月10日 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以失败告终,不仅(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1( 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职。 是行不通的。 2( 政权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第三章 辛亥革命 政权。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3( 法典: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一)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二)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4( 意义(局限性): (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 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一)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2) 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兴中会,1895年成立。 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 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内容: 二(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1( 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 (一) 历史意义: 2(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1( 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意义: 2(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1( 是资产阶级了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立。 化的斗争; 3( 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 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2 4(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和民主主义觉悟; 生了新的变化。 3( 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5(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二)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的高涨。 1( 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二) 局限性 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1(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的革命纲领。 2( 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2( 不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3( 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标就难以实现。 三(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3( 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 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从1912年袁世凯掌权到1927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三) 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制中央集权达十五六年之久。 1 1(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 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2( 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 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3(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二)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三(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终结 (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 1( 发动“二次革命” 1( 新的时代条件; 2( 组织中华革命党 2(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3( 发动护国战争 3(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这五4( 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5( 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4( 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二) 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1( 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2( 五四运动广泛在动员和组织和群众,是一场真从此宣告结束。、 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2( 战争引发一系列革命。 3(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3( 亚非拉人民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运动。 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 帝国主义开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益和维护战后和平的新秩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二(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 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一)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1(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中李大钊、陈独秀。 2( 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中毛泽东、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二)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动家,经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为代表。 1( 工人运动方面 (二)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及其历史特点 2( 农民运动方面 表现: 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 马克思主义菱的翻译和出版; 1924年1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2( 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 正式形成。 3( 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特点: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二) 国民革命的兴起 义的理论。 1( 黄埔军校成立 3(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2( 孙中山北上 想。 3(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其历史特点 4( 五卅运动 (一)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5( 省港大罢工 最早组织在上海成立。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二(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组成立。 (一) 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 工作: 1925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北伐。 1(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直接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 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胜利进军的原因: 2 3(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 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 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1921年7月23日,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3( 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和第一个决议。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二) 工农运动的普遍高涨 (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 工人运动方面 特点: 2( 农民运动方面 1( 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三( 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一) 国民党右派发动的**政变 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1(1926年5月,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党务案事件。 2( 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2(1927年4月12日,上海发动政变。 产生的。 3(1927年7月14日,汪精卫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意义: (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1(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心。 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2(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 3( 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2(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三( 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动 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一) 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历史意义: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1(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召开。 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2( 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 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二)“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挫折 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中国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共产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创造总暴动张 的局面”。 一( 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一)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和夺取武汉等中心城市。 1(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党的南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然互相对峙。 的“左”倾教条主义。 2(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二(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一)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2万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 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震惊中外的长征。 2(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二)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要是美、英、日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3(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三(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的特点。 (一)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它们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二)长征的伟大意义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 一(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 2(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一) 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环境 3(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中国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 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27年8月7日,汉口八七会议 一( 日本灭亡中国的及其实施 南昌起义 (一)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秋收起义 (二)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广州起义 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的新阶段。 (一)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 1(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一)残暴的殖民统治 中国革命发民兵的客观规律所要求。 1932年3月,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伪“满洲国”2(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作了《中国的红色发表“建国”宣言,年号“大同” 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二)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二)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入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反“围剿”。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一)土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布对日作战。 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九一八事变后) 则,既统一,又独立。 (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三)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一)一二?九运动和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政策 口号。 一二?九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计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力”的策略总方针。 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一)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任务。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1937 年,改组军队,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则。 宣言》。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 第三节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三)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 运动 五(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毛泽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1(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矛盾。 二。战备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2(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1938年11月,日本政府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领。 经济提携”的对华三原则,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3(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指出统一战线、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抗日文化工作 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一)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二)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国统区抗日民主力量,推进国统1941年5月,整风运动首先在高级干部中进行。《改造区民主改革。 我们的学习》 (二)大后方的抗战文化工作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目标。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基本经验 一(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一)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1945年8月15日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二)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原因 (二)阐述持久抗战的理论 意义: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 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二(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运。 (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3(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伟大精神。 方式。 4( 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三(击退国民党的**磨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战线 原因: (一)击退国民党的**磨擦,坚持团结抗日 1(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二)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用。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2(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 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二)学生运动的高涨 因素。 四(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3( 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一) 工人、城镇贫民和农民运动的发展 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二) 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开的。 五。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 (三)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一)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1(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 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2( 中国民主同盟 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3( 中国民主建国会 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4( 中国民主促进会 3(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5( 中国农工民主党 惧怕战争。 6( 中国致公党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7( 九三学社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8(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二)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与国内形势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 局的形成 (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1948年4月30日。 1 2(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第三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级的政治格局。 一( 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一) 决战前夜的基本态势 1(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二) 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 (作为大地主、大阙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二(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3(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上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三(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立 (一)“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制定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5年8月25日,《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 (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位的确立 1945年10月10日,《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三)维护和破坏政协的斗争 会议在北平开幕。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 (一)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1( 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2( 关天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3( 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二)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4( 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四( 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 中国革命胜利的主在原因 (一)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 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二) 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领导。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2(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一)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二)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斗争的伟大时代。 三(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3(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一)国民党统治的政治危机 (二)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原因: 1(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大发“胜利财” 2(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2( 国民党统治集团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的道路。 第一节 《共民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民主义革(二)提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53年提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1949年10月1日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二) 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第三节 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民政权。 一( 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2(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 (一) 对农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4( 能不能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合作的道路 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 就是实行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一)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 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开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 (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二) 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其他方面 苏联援助下,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重点工程,为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1(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2(对生产力的发燕尾服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发展 (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和曲折发展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外交方针。 一(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开始第二节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国务会议上报告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的中共八大的基本任务:总结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每天都在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7年2月 (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49至1952年期间 1956年11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 1(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领导地位。 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展开。 2(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3(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三) 郑重作出第二个历史决议 1957年冬季,揭开“大跃进”的序幕 三( 改革开放的起步 (二)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努力 (一)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三)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二) 农村等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1959年7月2日 (三) 对外政策的调整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五)“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 中共十二大, 作会议。 (二)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六)“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 (三)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四) 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二)全面内乱的形成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1967年,一月革命 表大会 (三)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二)“三步走”发展战备的制定和实施 (三)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四) 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五) 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一)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二)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一)正确认识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 (三)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二)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四)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1 没有改变。 (五)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2(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清两个反革命集团一(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 邓小平南方谈话 3(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二)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一(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体系的基本建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事业的发展 略 (三)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二。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议道(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路的理论贡献 (四)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一) 冲破“两上凡是”的思想禁锢 (一) 确定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二)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验趔的唯一》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 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平反冤假错案 (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 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新胜利 (一)中共十七在的召开 (二)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一( (一) 综合国力和国际法竞争力显著提高 (二)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三)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五)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六)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七)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八) 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九) 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十)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二(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
本文档为【(最新)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