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宁波景点介绍

宁波景点介绍

2019-04-21 9页 doc 30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宁波景点介绍宁波鼓楼 宁波鼓楼 鼓楼,是宁波市唯一仅存的古城楼遗址,也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之一。游人登楼,便可一览宁波城之全貌。 “谯楼鼓角晓连营”,元代诗人陈孚的诗句,体现了鼓楼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古时鼓楼设有报时的刻漏和更鼓,日常击鼓报时;战时侦察瞭望,还负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 宁波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现在的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栅为城,后来又以大城砖石筑成...
宁波景点介绍
宁波鼓楼 宁波鼓楼 鼓楼,是宁波市唯一仅存的古城楼遗址,也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之一。游人登楼,便可一览宁波城之全貌。 “谯楼鼓角晓连营”,元代诗人陈孚的诗句,体现了鼓楼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古时鼓楼设有报时的刻漏和更鼓,日常击鼓报时;战时侦察瞭望,还负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 宁波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现在的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栅为城,后来又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又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奉国军门(楼),由太守潘良贵书“奉国军楼”额。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这位十一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在铭中示要以楼中的刻漏那样“勿棘勿迟”的速度来改革处理政事;要以刻漏那样勤于报时的精神来管理政治。从表面上看,王安石是为刻漏作铭,实际是一篇决心革弊维新的誓言书。 宋高宗时又改称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宋高宗南渡,曾到过明州。传说宋高宗赵构被重兵追逐,逃到了鼓楼。当逃进鼓楼时,忽见唐“安史之乱”时坚守商丘而殉难的五位将军——张巡、许远、南霁云、姚訚、 宁波鼓楼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雷万春、打着旗帜,穿着戎装,列队前来迎接。在高宗躲进鼓楼后不久,金兵追至楼下,只见蛛网密布,一片荒凉,以为必无人进入,遂往他途搜寻。由此脱逃的赵构后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祠内置这五位将军像以奉供仰。 元初,蒙古贵族统治者害怕汉人起来反抗,下令拆除全国重要城池,宁波鼓楼也遭拆毁。后社会平定,才又允许重建鼓楼,取名“明远楼”,含义为高瞻远瞩的意思。至元末,方国珍起义大军打到宁波,明远楼又遭大火烧毁。 明宣德九年(1434年),太守黄永鼎在唐、宋旧址上重建鼓楼,楼上正南面题名为“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万历十三年(1585年)倾圮欲堕,太守蔡贵易重修时,采用了唐代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伟观”为“海曙楼”。意取波宁海定沧海为曙。 清代,鼓楼又经数次修建。鼓楼现存楼阁建筑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巡道段光清所督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经当地人士提议,在鼓楼三层楼木结构建筑中间,建造了水泥钢骨正方形瞭望台及警钟台,并置标准钟一座,四面如一,既能报时,亦可报火警。到80年代末,鼓楼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楼”。1989年4月,宁波市拨资约35万元,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至次年6月完工。大修后的鼓楼面貌焕然一新。整座城楼占地七百多平方米,总高约二十八米,共分七层,城高八米多,门道深十六米,门宽六米,为石砌拱形门;其东北依城墙设有踏道,可拾级登上城楼;楼为五开间,三层木结构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城楼两旁还新建了一些附属建筑物,可谓交相辉映。原城楼上的一些历代匾额等及碑记也予以修复完工。而鼓楼内部则新设立了“宁波城市发展史”陈列馆,主要在“城”字上做“文章”。由于鼓楼本身就是宁波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与缩影,因而该陈列馆向游人全面介绍了宁波城市的形成、变迁、发展的过程。大修后的鼓楼还成为宁波市文化活动中心地之一,经常举办各种书画、摄影、文物精品展览与交流等活动。据史载,该区域自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筑子城以来,便为历代政治中心,即衙署所在地。目前,已经开发建设成的鼓楼步行街商城,总占地面积3.65公顷,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整个商城于1998年4月竣工。 如今,鼓楼及附近的公园路一带已成为宁波主要文化活动的聚散地,整个地区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宁波江南水乡的特色。两旁是仿宁波传统建筑风格的商店,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还有各种精细的外墙木装饰,既具有宁波传统商业街的风貌,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质感。现修复了浙江督学行署、在东西两端入口处的两座古石牌坊,以及城墙遗址,子城历史变迁的石碑等。新修建的两组石牌坊是明清两代举人光宗耀祖的标志。代表着文化气息和历史内涵。鼓楼步行街熔文化商贸于一炉,集购物休闲于一体,已成为宁波市内的游乐胜地之一。 宁波上林湖越窑遗址 越窑遗址散见于慈溪市南部山区,那里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首推上林湖周围的窑址了。上林湖三面环山,北面有一条大坝,湖内千顷碧波,无论天气怎么变化,总是“湖天一色无纤尘,粼粼波光耀金星”,其恬静之美,几令人忘却尘寰。环湖约20余公里的沿山边上,有古窑址100处余。在窑址群中,早的可追溯到东汉。据专家们考证,中国的古陶器出现于8000年之前,而出现瓷器则当在东周,当时称“原始青瓷”。只有到了东汉,“原始青瓷”才完成了向青瓷的过度,而这一重要变化,便是在上林湖越窑完成的。从此以后,中国的瓷文化揭开了新的一页。   越窑的早期产品有盘、洗、碗、盘口壶、鸡头壶、罂、盒、钵、谷仓罐等,有的器物丰满而笨重,这是因为明火单个叠烧和仿照青铜器造型的缘故。釉色以青色或青黄色为多见。装饰手段有堆塑、印纹等。纹饰以绳纹、方格纹、弦纹、麻布纹、棱形纹为主,也有不少是素面的。这一时期的烧造与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一是火候温度较高,一般在1200--1300C之间,使器物完全瓷化二是创造了龙窑,不仅使热量能充分利用,每窑的产品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加。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不仅远销全国,而且还大量外销。在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伊朗、伊拉克等亚洲国家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及等非洲国家,都有大量的越窑青瓷发现,这是中国古代继丝绸之路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   的外贸活动,其范围之广,辐射面之大,在外贸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也是外贸活动的先河和基地、对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和使者。与国内其他窑的产品相比较,上林湖越窑可算是技压群芳,首屈一指。唐代“茶圣”陆羽经过多方考察后,得出一个结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到了唐代晚期,上林湖越窑所生产的瓷器在式样上越来越丰富,造型日趋完美,其烧造的质量堪称空前绝后。这一时期的瓷器一般多薄胎青釉,色如玉而不浮光,质如冰而不流俗,施肩吾写诗赞道:“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收何在,欲道琼浆却畏嗔。”越窑的茶盏,四川的新茶,使这位诗人诗兴大发,足见越窑瓷器影响之大和质量之高。  正因为越窑器的美名远扬,被吴越王钱倜相中而定为贡品。据《宋史.吴越钱氏世家》载:“太宗即位,太平兴国元年,倜贡御衣通天犀带......金银扣器五百事。”“太平兴国三年三月,倜贡白金五万两......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十事。”“端拱元年,惟浚贡金银、绫罗、犀玉带芴......器皿、什物等凡数十万件,在短短的十余年间,钱氏就向宋皇朝进贡了越窑瓷器十多万件,其数量之大,确实令人吃惊。由于进贡的需要,越窑的瓷器不仅变得十分精巧,而且釉色和装饰手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刻划纹饰不但题材广泛,线条流畅,且每件器物都能做到别具新意,史称“秘色瓷”。器物常见的装饰图案有成对鹦鹉、双飞蝴蝶、荷花伏龟、游龙戏水、云中神仙、花丛飞鸟等,有的虽只寥寥数笔,看似简单,但龙飞凤舞,栩栩如生,表现了这些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水平和丰富的想象力,为今天研究宋代瓷器和宋代风俗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上林湖不仅有着名播中外的越窑遗址,而且还有秀丽的风光。特别是到了初夏季节,杨梅上市,平静的湖面上就会出现百舸争流的闹景。那一船船满载杨梅的轻舟和一条条往返运客的汽艇,你追我赶,船边细浪连绵,带有上林湖的几分亲切,几分欢迎。饱享着丰收喜悦的人们和尽情游玩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唱出一段心曲,在群山环抱的湖面上回荡,余音袅袅,经久不散。如果在秋末冬初之际,上林湖又象一位羞涩的少女,被一层薄薄的淡纱笼罩着,一直到太阳出来后,淡纱才渐渐褪去,露出她那秀丽多姿的窈窕。没有一丝儿微风,湖面如一块平境,这时,只有从远处飞来的野鸭才会去扰乱这儿的谧静,给湖面荡出一圈圈大小不等的涟漪。  1988年1月,上林湖越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考察参观者络绎不绝,凡来过上林湖的人,无不盛赞这里遗迹的丰富,风光的清丽。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县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 它山堰位于鄞县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 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 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 它山堰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19张) 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市城市口号与天一阁有关: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是: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 天一阁坐落在宁波市中心月湖西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清乾隆卅七年下诏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六百三十八种,于是乾隆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1808),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 鸦片战争时,英国人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民国廿九年(1940),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管理机构,探访得到流失在外的三千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八万多卷。 有关宁波汤团的传说传说一:汤团,也叫元宵。相传汤团是从隋朝起源的。公元610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那一天晚上,隋炀帝在洛阳搭歌舞台“与民同乐”,和老百姓共同庆祝元宵佳节。并命宫中的厨子做了好些实心的圆子,煮成圆子汤,取团团圆圆之意,并在汤中撒上桂花、白糖,赐给大臣和歌姬作晚点食用。因这天恰好是元宵夜,故赐此点心名为“元宵”。因是御赐,味道又好,一时间百姓争相效仿。后来,这种为人们喜爱的食品传至宁波,在民间逐步改进,形成现在水磨糯米粉嵌猪油馅的宁波汤团特有的风味。 传说二:宁波汤团以“缸鸭狗”汤团店历史最久。“缸鸭狗”实际的名字是江阿狗。据说从前有个叫江阿狗的人,他做的汤团特别好吃。后来,江阿狗有了本钱,就在宁波开明街开了一家汤团店,因江阿狗在宁波方言里念成“缸鸭狗”,他就别出心裁,用自己的名字作店名,在招牌上绘了一只缸、一只鸭子、一只狗作标记,这个新颖的招牌,立刻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被四处传播,同时因他的汤团制作精细,价廉物美,味道甜美,人们都喜欢吃他做的汤团,生意越做越大,一时间远近闻名,生意兴隆。那时候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三点四点饿过头,猪油汤团‘缸鸭狗’,吃了铜钿还勿够,脱落衣衫当押头”,充分说明了“缸鸭狗”汤团受欢迎之程度。 传说三:关于宁波汤团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传说某一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一时凡心大动,被宁波汤团的美味所吸引,在阳春三月的时候,摇身变成一位卖汤团的老翁,在西湖叫卖汤团。这时许仙恰巧来到摊前,胃口大开,吃起吕洞宾的汤团,许是汤团味美,许仙吃得太急,一不小心,一颗汤团咕噜噜滚进西湖,恰巧被湖底的白蛇撞见,一口吞吃,谁知却成了仙,后与许仙结成夫妇。 慈城是宁波连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门户”和“客厅”,是一个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古县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灿若云帛,素有“儒学重镇、进士摇篮、慈孝之乡、民居经典”之美誉。 慈城设治始于吴越勾践时(约公元前473年),名叫“句章”。县治在余姚江畔城山地方,作为越国的屏障。到唐朝开元26年(公元738年)房琯为令,房琯当时是才德具备的人才,诗词与李白唱和,后为宰相,下马伊始,迁县治于浮碧山以南,浚疏阚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汉名儒董仲舒六世孙董黯母患屡疾,喜饮大隐溪水,奉母筑室以侍,担溪水供母饮,母病渐愈,以此以名县称为“慈溪”,属明州。
/
本文档为【宁波景点介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