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中药]2012中医外科肛肠科护理常规

2017-10-10 50页 doc 141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中药]2012中医外科肛肠科护理常规[中医中药]2012中医外科肛肠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等入院宣教内容。 四、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
[中医中药]2012中医外科肛肠科护理常规
[中医中药]2012中医外科肛肠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等入院宣教内容。 四、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既往史等详细填写住院患者评估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 六、每周测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根据护理级别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填写护理记录单,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1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记录。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2 消 渴 消渴:因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 一、临床现以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胃、肾。 二、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遵医嘱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的变化。 3、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三、临证(症)施护 1、上消(燥热伤肺证),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中消(胃燥津伤证),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 3、下消(肾阴亏虚证),可进行穴位艾灸;口渴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4、神昏者,按神昏常规护理进行。 5、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巧克力、饼干等,必要时遵医嘱给药。 6、有皮肤搔痒。疗肿、痈疽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7、 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脉、皮肤等情况。 8、给予耳穴埋豆,足部溃疡与坏疽、冷感、酸麻、疼痛者给予中药熏洗。 四、给药护理 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类药物,如药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注意用药后反应。 五、饮食护理 1、遵医嘱进食,控制总热量。 2、禁食糖、烟酒,少食煎炸食物。 3、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如瘦肉、鱼、牛奶、豆制品等,可食用洋葱、黄瓜、南瓜、山药等有治疗作用的水煮蔬菜类食物。 六、情志护理 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七、并发症护理 1、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为患者头晕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气烂苹果气味。随着失水加重,出现脱水,尿量减少,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球下 3 陷,心率加快,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呈倦睡状态而渐入昏迷。 (1)立即吸氧,配合医生抢救。测血糖,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纠正酸中毒症状。遵医嘱使用胰岛素。 (2)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神志、24小时液体出入量的变化。协助做好血糖、酮体、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和记录。 (3)禁食,待昏迷缓解后改为糖尿病人饮食。 (4)加强生活护理预防感染,必须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和继发感染。女患者应保持外阴部清洁。 2、低血糖反应:表现为肌肉颤抖、心悸、出汗、饥饿感、软弱无力,紧张、焦虑、性格改变、神志改变、认知障碍,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若发现以上情况,应立即让患者平卧,给予糖水饮用,含糖饮料或饼干、面包等,或遵医嘱给予静脉推注葡萄糖溶液。 3、皮肤感染 如患者出现痈、疽等,除给予外科换药外,更应注意血糖的变化,严格控制血糖指标。 4、糖尿病足: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溃疡与坏疽,自觉症状有冷感、酸麻、疼痛。 (1)每天检查患者双足1次,了解足部有无感觉减退、麻木、刺痛感;观察足部皮肤有无颜色、温度改变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检查趾甲、趾间、足底部皮肤有无鸡眼、甲沟炎、甲癣,是否发生红肿、青紫、水疱、溃疡、坏死等损伤。 (2)保持足部清洁,嘱患者勤换鞋袜,每天清洁足部。应选择轻巧柔软、前端宽大的鞋子,穿棉袜。保持鞋子里衬的平整。 (3)预防外伤:外出时不可穿拖鞋,以免踢伤;对视力有障碍的患者修剪指甲,不要用化学药消除鸡眼;冬天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烤灯时谨防烫伤,同时应注意预防冻伤。 (4)指导和协助患者采用步行运动、腿部运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5)给予外科换药,静点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以及抗感染治疗。 (6)严格控制血糖,说服患者戒烟,防止因吸烟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而进一步促进足溃疡的发生。 八、中医特色护理: 1、耳穴埋豆:用王不留籽附在选定的耳穴部位上,留埋3天,按压刺激耳穴埋豆的位置,每天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 4 2、中药熏洗(中药浴足法):将中药煎汤,趁热倒入盆内,测量温度适宜后,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围盖后利用药液之蒸气熏蒸,20-30分钟。药液温度适宜再浸泡患肢。 九、健康指导 1、向患者讲解饮食疗法,使患者合理安排每日膳食。 2、注意情志调养,避免精神创伤和过度劳累。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 4、讲解本病并发症的表现,如眼部病变,足部感染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理发、修剪指甲;内衣、鞋袜要柔软宽松;趾端要保暖。 6、定期复查,随身携带糖尿病治疗保健卡,以防发生低血糖时,可采取急救措施。 7、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5 水 肿 水肿: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 一、临床表现 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还伴有胸水、腹水。 二、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 4、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1日总出量500ml 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5、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险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6、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 三、临证(症)施护 1、风水相搏,浮肿尿少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2、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3、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4、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5、中药保留灌肠及穴位贴敷治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3、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4、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 5、脾虚湿困者,可给予补脾利湿之品。 6、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五、给药护理 1、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 6 2、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3、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中药保留灌肠及穴位贴敷者,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六、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七、并发症护理: 急性肺水肿: (1)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时,立即取端坐位,必要时轮扎四肢。 (2)遵医嘱给予高流量吸氧(6-8l/min),必要时给予30%乙醇湿化吸入。 (3)遵医嘱建立静脉通路,及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4)安慰患者,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八、中医特色护理: 1、中药保留灌肠时,速度宜慢,灌肠后臀部抬高10cm,卧床休息,保持1小时以上排出,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并注意保护肛门周围皮肤。 2、穴位贴敷是将蓖麻籽20粒,大蒜1瓣捣碎如泥,贴于涌泉穴,保留3天,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九、健康指导 1、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严防感冒。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3、饮食易消化,病情稳定期间,宜低盐饮食,忌油腻。 4、禁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磺胺类等。 5、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6、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7、门诊随访,定期门诊复查,及时治疗各种感染。 7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二、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三、对意识清醒的患者,进行精神安慰,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抢救。 四、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五、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六、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七、对患者进行评估,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八、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 九、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十、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皮肤、汗出、四肢活动、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立即给予应急对症处理同时报告医师,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8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味和性质。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十一、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十四、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并详细记录。 十五、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十六、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并详细填写交接记录。 十七、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八、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9 中 风 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一、临床表现: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二、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硷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三、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神阙、气海、关元穴,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膀胱俞、三阴交、中极、气海穴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5、患肢中药熏洗及按摩。 四、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10 六、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七、并发症护理 1、坠积性肺炎:加强翻身拍背,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咯痰,促进痰液的排出。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泌尿道感染:嘱患者多饮水。加强会阴护理,做好留置导尿管护理。 3、压疮感染: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注意皮肤的清洁、干燥。加强基础护理。及时更换湿污的内衣裤。骨骼隆突处垫以衬垫及受压部位按摩。根据皮损情况局部用药。同时加强全身营养。 4、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者,应绝对卧床,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按医嘱给予止血、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心率、尿量、汗出、神色及末梢皮肤色泽等情况,防止出血加重。 5、便秘: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多纤维素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忌辣香燥之品,忌烟酒,多喝水。也可给予腹部按摩、热敷。或按揉关元、大肠俞、肺俞、气海、足三里等穴区,,口服通便药物,使用开塞露通便剂或灌肠。 八、中医特色护理 中药熏洗:将中药煎汤,趁热倒入盆内,测量温度适宜后,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围盖后利用药液之蒸气熏蒸,20-30分钟。配合患肢按摩,先采取安抚性推拿、按摩、轻柔的揉捏等手法,待肌肉适应了刺激时,逐步加重手法。 九、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11 高 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一、临床表现:以体温升高在39。C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加强口腔护理。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病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三、临证( 症) 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风门穴拔罐。 四、给药护理 1、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药后盖被避风,并观察出汗情况。 2、静脉输液时,应根据病情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注意观察输液反应。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油腻、煎炸、油腻、辛辣之品。 2、高热伴食欲不振、吸收不良者给予半流质,待热退、大便通畅时可给高营养、细软、易消化食物。 3、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4、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六、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应耐心疏导和解释,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使之了解情志与疾病的关系,从而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 12 治疗。 七、并发症护理 感染性休克 :1、应绝对卧床,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以抗感染、扩容、纠正酸中毒,补充电解质。2、观察体温、脉搏、心率及有无呕血、便血、尿血、肌衄、口鼻腔出血等情况,以及出血量的多少。3、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汗出、神色及末梢皮肤色泽等情况,防止厥脱加重。 八、中医特色护理 1、刮痧法:取脊柱两侧膀胱经区。刮痧方法:自上而下、由内向外,朝单一方向刮之,用力均匀,以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刮痧结束后病人注意保暖,免受风寒,适当休息。 2、拔罐法:选择合适的火罐拔在风门穴上,留罐10分钟,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操作中注意掌握火力适中,防止灼伤或烫伤。拔罐结束后病人注意保暖,免受风寒,多饮水。 九、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保健操、太极拳、气功等,使气血调畅,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13 中 暑 因长夏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 一、临床表现: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至阴凉、通风处。患者取平卧位,松解衣扣,给予清凉饮料。 (3)重症中暑者,立即送至抢救室,不宜搬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遵医嘱输液治疗。 (4)监测生命体征至意识清醒。 三、临证 (症) 施护 1、口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2、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时,遵医嘱艾灸气海、关元、神阙、肾俞、百会穴。 3、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4、大汗者遵医嘱用银花、麦冬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5、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或隔姜灸神阙穴。 6、神昏热厥者,遵医嘱给予急救中药或重灸气海、关元、百会、神阙穴。高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风门穴拔罐。 7、暑湿表遏证根据医嘱予以刮痧,取曲池、大椎、内关、前胸心窝部等穴区。以便秽浊之气由里而出,周身气血通畅。 四、给药护理 1、按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3、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五、饮食护理: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及烟酒。 14 六、情志护理 中暑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护人员须仪态稳重,工作有条不紊,以减少其紧张情绪。对烦躁焦虑不安者进行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七、并发症护理: 1、脑水肿:(1)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偏向一侧,避免搬动。(2)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病情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3)遵医嘱用使用脱水药物,注意输液速度,观察脱水治疗效果。监测尿量、水电解质的变化,防止低钾血症和肾功能受损。(4)抽搐者遵医嘱药物止痉,防止坠床。缺氧者给予吸氧。高热者降温处理。 2、休克:(1)取中凹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给予氧 2)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遵医嘱用药。(3)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气吸入。( 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4)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汗出、神志及末梢皮肤色泽等情况。 八、中医特色护理: 1、艾灸法: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2-3cm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处灸5-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2、拔罐法:选择合适的火罐拔在风门穴上,留罐10分钟,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操作中注意掌握火力适中,防止灼伤或烫伤。拔罐结束后病人注意保暖,免受风寒,多饮水。 3、刮痧法:取脊柱两侧膀胱经区。刮痧方法:自上而下、由内向外,朝单一方向刮之,用力均匀,以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刮痧结束后病人注意保暖,免受风寒,适当休息。 九、健康指导 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2、注意水分的摄入,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忌食油腻、辛辣、烟酒之品。 15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等入院宣教内容。 四、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 既往史等详细填写住院患者评估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 六、每周测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遵医嘱测量体重。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2、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及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 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3、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 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4、根据护理级别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填写护理记录单,根据病情需要进行 16 床头交接班。 5、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6、牵引、外固定患者按牵引、外固定护理常规进行,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7、根据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 、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十、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十三、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记录。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17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根据病情,制定功能锻炼和术前指导,并教会患者。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进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7、根据医嘱做好配血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准备工作,按规定做好记录。 8、术前晚遵医嘱做好肠道准备,告知患者术晨禁食水。 9、术前晚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二、术日晨护理 1、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测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患者排空膀胱,取下义齿、首饰等。 3、将病历、X线片、CT片等手术用物随同患者一起带入手术室。 4、根据手术要求准备好术后用的硬板床,根据病情及手术种类备好牵引器具等。 三、术后护理 1、术后将患者平稳地抬到床上。采用三人平托法,最好有专人扶持患肢,根据麻醉方式和手术要求,放置患者于适宜体位;麻醉未清醒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四肢手术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促进消肿;脊柱手术患者取平卧位,保持脊柱平直,遵医嘱给予轴位翻身。 2、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并注意观察神志、尿量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2)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定时查看敷料有无渗血和分泌物,注意其色、质、量及时更换,做好记录。 (4)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分析疼痛原因,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以减轻和缓解疼痛,注意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反应,也可遵医嘱针刺止痛,取合谷、外关等穴。 18 (5)注意有无尿潴留的发生,术后6小时无排尿应查体,以确诊并及时处理。排尿困难者,可用诱导法下腹部温热敷,温水冲洗会阴等方法排尿,上述方法无效行导尿术,按留置导尿护理。 (6)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防止形成局部压疮或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 (7)注意观察术后伤口感染征象,尤其对有菌手术和污染手术。 3、根据患者手术的情况,指导不同的功能锻炼,以恢复局部肢体功能,防止并发症。 4、牵引、外固定手术患者,按牵引、外固定护理常规进行。 5、针对患者不同的情绪反应,做好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19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以石膏绷带为材料进行骨折固定,或对某些骨病、畸形进行制动的一种先行固定方法。 一、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石膏固定前清洁患肢,如有伤口先清洁再换药。 三、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 四、凡新上石膏患者当天需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若患者主诉局部有固定性压迫疼痛感或其它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五、四肢术后石膏外固定术者,须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六、石膏未干固护理 1、石膏未干时,不应覆盖被物,如天气寒冷,盖被需用支架托起,以防石膏变形或折断。温度低湿度大时,可用烤灯,或用电吹风助干。 2、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若需变换体位,要用手掌托扶石膏,协助搬移,忌用手指捏压、抓捏,以免在石膏上形成凹陷,引起肢体压疮。 七、石膏干固后护理 1、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污染,石膏干固定后脆性增加,容易断裂,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平托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 2、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如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并逐渐扩大,为持续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石膏固定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的肌肉舒缩活动和未固定的关节、肢体活动。如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八、注意加强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如发现局部疼痛、红肿、瘀斑等早期压疮症状,及时处理。石膏过紧或松动、变形时,报告医师,及时更换。 九、拆除石膏后,按“骨折患者功能锻炼法”进行功能锻炼。 20 小夹板外固定的常规护理 小夹板固定是用小夹板做骨折局部外固定的方法,主要用于四肢骨折。 一、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向患者说明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三、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影移位。 四、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嘱患者身体活动时,保持患者患肢的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体位。 五、随时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调整。 六、对夹板外固定的新病人实行床头交班,进行重点观察。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注意观察肢体、肿胀、血运、肤温、肤色、动脉搏动、手指、足趾活动、感觉等情况,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七、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确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八、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检查夹板边缘是否粗糙、摩擦、挤压皮肤或夹板过紧。避免夹板压迫,形成压疮。保持小夹板的清洁及皮肤卫生。 九、解除固定后,如需中药熏洗、热敷,应给予患者具体指导。 21 牵引术护理常规 牵引是骨伤科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既可使某些骨折或脱位的关节复位和固定,又可减轻骨与关节的疼痛,矫正畸形。常用的牵引方法皮肤牵引、兜带牵引、骨牵引。 一、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向患者说明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主动配合。 三、洗净患肢,局部备皮。根据病情需要,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分散注意力,减轻患者紧张心理,协同医师做好牵引术。 四、凡新上牵引的患者,尤其是皮肤牵引,要严格做好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肢体感觉及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五、保证牵引效能,须注意观察以下事项,做好护理记录。 1、牵引的重锤要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2、保持患者于功能位置,嘱患者不要擅自改变体位,保持牵引所需的体位和力线。 3、牵引的方向不可随意变动。牵引绳应与被牵引的肢体长轴成一直线。牵引绳应滑动自如,被物不可压在牵引绳上,以免影响牵引轴线及牵引力。 4、滑动牵引的患者,要适当抬高床头或床尾等处,以保持牵引力与反牵引力的平衡。 5、按医嘱定时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做好记录。 6、皮肤牵引时,要随时观察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局部皮肤有无水泡、皮疹或溃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7、保持骨牵引处针眼的干燥,每日用消毒液消毒两次,定期清洁换药,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钢针有无松动、滑脱、皮肤有无拉豁,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8、人工牵引、颈椎牵引等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六、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注意防止并发症,定时协助患者起坐。鼓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预防并发坠积性肺炎;鼓励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冬季牵引肢体,注意保暖。 22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 全身各关节、肌肉等通过合理的运动,起到理气活血、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的作用,以加速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的锻炼方法 一、四肢骨折功能锻炼法 1、骨折早期 伤后2周以内。此期患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可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间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1)上肢 整复固定后,即可鼓励患者做握拳及手指屈伸活动,腕关节做轻度背伸掌屈活动。根据骨折部位,做肘关节伸屈和提肩活动。 (2)下肢 整复固定后,即可鼓励患者做脚趾自主活动、踝关节背伸和拓屈、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髌骨按摩等每日3-4次。牵引患者,可酌情嘱其手拉吊环,做收腹提臀动作。 2、骨折中期 伤后2周,局部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已较稳定,骨痂开始生长。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进一步加大关节活动的幅度,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但仍应注意限制不利于骨折连接和固定的活动。 (1)上肢 鼓励患者握紧拳头,做自主性关节屈伸活动,可由一个关节开始,继而几个关节协调锻炼。并可放下悬吊带,自主抬举上臂。 (2)下肢 鼓励患者练习患肢足部轻度蹬床及直腿抬举动作。牵引者,可练习双手拉吊环,健肢逐步负重锻炼。小夹板外固定的患者,鼓励并协助患者扶双拐下床,做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3、骨折后期 23 骨折临床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的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 此期上肢可鼓励做力所能及的轻微工作,使关节得到全面的锻炼。下肢扶双拐者,应逐步改成单拐,继而弃拐行走,并逐步增加摆腿,蹲下起立及旋转摇膝等动作。 二、腰椎压缩性骨折功能锻炼法(遵医嘱指导患者) 1、五点支撑法 仰卧硬板床,用头部、双肘及双足跟支撑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以促进血肿吸收,减轻局部水肿,防止损伤后的软组织粘连和组织纤维化。一般无休克等合并症的单纯压缩性骨折,复位后第二天即可锻炼。 2、三点支撑法 仰卧硬板床,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跟撑起全身,背部腾空后伸。此法根据患者的体力,于伤后3周开始,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3、飞燕点水法 患者仰卧,上肢后伸,抬起头肩部,下肢伸直抬起,全身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伸展松弛反复进行,适用于伤后3-4周开始练习。 三、功能锻炼注意事项(遵医嘱指导患者) 1、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坚持锻炼。 2、要求患者在锻炼时思想集中,呼吸均匀,动作准确,切忌粗暴过猛。 3、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时间,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待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再恢复锻炼。 4、应严格限制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动作,如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上1/3骨折的内收活动等。腰椎骨折不可做弯腰动作,3个月后方可进行弯腰练习。 5、锻炼下肢骨折肢体负重时,应保护患者,防止滑倒、碰伤、扭转等 6、指导患者在出院后仍须坚持锻炼,直至功能完全恢复。 24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 二、临床表现: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以腰4、腰5、骶1等椎间盘。 三、临证(症)施护 1、非手术疗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时,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等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戴护腰下地活动。 2、手术治疗时,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术后遵医嘱翻身,预防并发症。 3、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4、术后指导并帮助患者锻炼下肢肌肉收缩、足趾的屈伸和直腿抬高活动,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 5、中药塌渍及红外线治疗。 四、给药护理 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五、饮食护理 饮食宜营养丰富,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 六、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七、并发症的护理 1、压疮 (1)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注意皮肤的清洁、干燥。 (2)在骨突受压处垫以棉垫,必要时给予气垫床或垫气圈,减轻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3)遵医嘱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4)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食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和含锌的食物多进滋补肝肾,血肉有情之品。 2、肺部感染 (1)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2)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 25 (3)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咯痰。 3、 泌尿系感染 (1)嘱患者多饮水,每日2000ml以上。 (2)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3)对留置导尿病人要做好导管护理,严格无菌操作。 4、便秘 (1)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多纤维素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忌辣香燥之品,忌烟酒,多喝水。 (2)给予腹部顺时针按摩、热敷。 (3)遵医嘱给予针刺,口服通便药物,使用开塞露通便剂或灌肠。 八、中医特色护理 中药塌渍:将中药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和涂于纱布上,厚度约5mm,贴敷位置:疼痛部位、面积10×20cm,配合红外线烤灯,调整高度约20-30cm,照射20-30分钟。 九、健康指导 1、宜睡硬板床。避免久坐、站、立。注意平时站、坐、行和劳动的正确姿势。 2、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因受风寒湿冷的刺激而诱发。 3、腰围不可长期使用,通过功能锻炼来加强腰背肌的力量,以免肌肉退化、萎缩。 4、腰部不可过度负重,取物时应避免大幅度的弯腰和旋转。 5、恢复期进行动静结合的体育活动,禁止举重和弯腰。坚持腰背肌及腿部肌肉的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6、定期复查,有异常及时就诊。 26 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 一、临床表现:腕关节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 二、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肢体功能位或所需治疗性体位。 三、临症施护 1、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伸30度,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面,吊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2、伸直型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限制手腕桡偏和掌屈活动。 3、观察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血运情况。调节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 4、固定期间积极做指间关节,指掌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部的活动。解除固定后,作腕关节屈伸和步骤旋转锻炼。 5、外固定去除后中药熏洗,中药塌渍加红外线治疗。 四、给药护理 1、早期三七胶囊、中期接骨丹、后期壮骨伸筋丸,温服,忌油腻、辛辣肥甘灸炼之物。 2、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塌渍及红外线治疗,注意用药后反应 五、饮食护理 1、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六、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恐惧焦虑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七、并发症的护理 1、压迫性溃疡;保持外固定松紧度适宜,骨突出垫以衬垫,柔软厚度适宜。抬高患肢,以利消肿,倾听患者主诉,观察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情况。注意加强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 2、腕关节僵硬:早期给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后期配合理疗,外固定去除后加强功能锻炼,配合中药熏洗。 3、骨质疏松:骨折后不仅局部需要锻炼,更应加强全身锻练,多食含钙的食物, 27 如乳制品、豆制品等。 4、创伤性关节炎:多由于复位不良或复位后再移位造成,以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应坚持功能锻炼外固定解除后给予中药熏洗,配合理疗。 八、中医特色护理 1、中药熏洗:将中药煎汤,趁热倒入盆内,测量温度适宜后,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围盖后利用药液之蒸气熏蒸,20-30分钟。 2、中药塌渍:将中药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和涂于纱布上,厚度约5mm,贴敷疼痛部位、面积10*20cm,配合红外线烤灯,调整高度约20-30cm,照射20-30分钟。 九、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和家属将患肢处于功能位或治疗所需体位,正确掌握有关外固定的配合方法。 2、指导患者根据骨折不同时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1)外固定后早期指导病人练习手指关节和掌握关节活动,锻练前臂肌肉的主动舒缩,指导患者练习肩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2)骨折中期可进行腕关节背伸和桡侧偏斜活动,可前臂旋转运动练习,注意循序渐进。 (3)骨折后期解除外用固定后先练习腕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和尺侧桡侧偏斜活动。 3、定期复查,逐步恢复功能活动。 28 踝关节骨折护理常规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造成踝关节骨折 一、临床表现:以踝部肿胀、疼痛、皮下瘀 斑,内翻或外翻畸形、活动受限 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嘱患者保持功能体位或所需治疗体位。 3、做好生活护理。 三、临证施护 1、踝部软组织少,石膏固定后应在骨突出衬棉垫,按石膏固定护理常规进行。 2、患肢取中立位,适当抬高,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 3、整复固定后,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各足趾的背伸跖屈功能锻练及股四头肌的 等张收缩锻炼。 4、早期给予中药塌渍加红外线治疗,外固定去除后中药熏洗。 四、给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中药塌渍、熏洗,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 用药后反应。 五、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期和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六、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恐惧焦虑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七、并发症的护理 1、压迫性溃疡 (1)保持外固定松紧度适宜,骨突出垫以衬垫,柔软厚度适宜。 (2)抬高患肢,以利消肿,倾听患者主诉,观察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情况。 (3)注意加强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 2、踝关节僵硬 早期治疗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后期配合理疗、中药熏洗,外固定去除后加强 29 功能锻炼。 八、中医特色护理 1、中药塌渍:将中药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和涂于纱布上,厚度约5mm,贴敷疼痛部位、面积10×20cm,配合红外线烤灯,调整高度约20-30cm,照射20-30分钟。 2、中药熏洗:将中药煎汤,趁热倒入盆内,测量温度适宜后,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围盖后利用药液之蒸气熏蒸,20-30分钟。 九、健康指导 1、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骨折。 2、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练。 3、指导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定时排便,预防便秘。 4、去除牵引和外固定后,鼓励患者尽量使用拐杖,防止负重在跌扑。 5、定期到医院复查。 30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等入院宣教内容。 四、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 既往史等详细填写住院患者评估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 六、每周测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 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根据护理级别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填写护理记录单,根据病情需要进行 床头交接班。 3、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4、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及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 31 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5、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6、急腹症患者,诊断不明前禁用止痛剂或热敷。 7、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准备。 十、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急诊入院手术患者在无医嘱前,暂不给予任何饮食。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三、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记录。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3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结合疾病做好健康教育。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6、术日晨护理 ?遵医嘱放置胃管、尿管,排空膀胱。 ?取下义齿和贵重物品,并交家属保管。 ?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将病历、X线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测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根据手术要求准备病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 二、术后护理 1、术后根据病情遵医嘱送入抢救室、普通病房等。 2、根据麻醉方式、手术部位和各专科特点给患者取适宜的卧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记录出入量,注意体液平衡。 ?评估肠蠕动恢复的情况。 ?禁食期间遵医嘱准确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出血和分泌物,注意其颜色、性质及量,定期更换,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做好记录。 ?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并分析疼痛的原因,遵医嘱用针刺合谷、外关等穴止痛或药物止痛,以减轻和缓解疼痛。 4、针对患者不同的情绪反应,做好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33 肠 痈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 一、临床表现: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 二、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手术前后护理按外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三、临证(症)施护 1、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2、术后出现尿滞留,但经诱导无法解除者,遵医嘱导尿。 3、腹痛、腹胀者遵医嘱给予小茴香热敷下腹部。 四、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3、服中药汤剂前可于舌根部滴生姜汁或酱油以减轻呕吐症状。 五、饮食护理 1、气滞血瘀者,瘀滞化热者宜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忌鱼虾、辛辣、油腻之品。 2、热毒炽盛者,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六、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配合治疗。 七、并发症护理 1、术后切口感染:密切观察伤口敷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环境清洁,床单位整洁干燥;能进食后指导患者多进食易消化的健脾益气食品。 2、术后尿潴留:术后麻醉消失即可鼓励患者排尿;因切口疼痛所致,及时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下腹部热敷,按摩,温水冲洗会阴部,听流水声诱导排尿。经上述诱导法无效采取导尿术。 3、便秘:嘱患者多喝水,进食清淡、易消化,,多吃水果、蔬菜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香燥之品,适当下床活动;给予腹部顺时针按摩、热敷;遵医 34 嘱给予口服通便药物,使用开塞露通便剂或灌肠。 八、中医特色护理 小茴香热敷:取300克小茴香,用微波炉微至色泽变黄,散发香味,用长40厘 米、宽25厘米的双层棉布袋,将小茴香装入布袋内封好口,热敷上腹中脘(位于脐 上4寸)、神阙穴(脐中)、天枢(脐旁2寸)将药袋紧贴皮肤,每次20—30分钟, 间隔2—3小时热敷一次。 九、健康指导 1、慎起居,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3、 纠正便秘,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4、保持良好情绪。 35 狐 疝 腹外疝多由于素体虚弱,小儿先天不足、妇女生育过多、老年气血亏虚,又复感寒湿,或情志郁怒,或久站久行、强力负重等而致。 一、临床表现:腹股沟外鼓起圆形肿物,坠痛、下坠,或睾丸、阴囊肿胀疼痛,或痛牵少腹。病位在阴部涉及少腹。 二、一般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严禁吸烟,室内避免异味,以免刺激呼吸道后因咳嗽而引起疝脱出。 3、注意适当休息。 三、临证(症)施护: 1、绝对卧床休息,配合医生做好手法复位,将疝内容物复位后,佩用疝带,防止疝脱出。 2、手法复位无效需手术者,按外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3、术后取仰卧位,阴囊出用丁字带拖起,手术区用沙袋压迫,以防发生阴囊血肿。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敷料脱落或污染,预防伤口发生感染。 4、术后避免受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或大便时嘱患者用手按压伤口。手术后1、2日可开始在床上活动,2日后可下床活动,以预防肺部并发症及髂骨静脉血栓形成。 5、术后出现腹胀疼痛遵医嘱给予小茴香热敷所选穴位。 四、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五、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烟酒刺激之品。 六、情志护理 劝患者少忧愁,勿烦恼,保持情绪稳定。 七、并发症护理 1、嵌顿疝:加强病情观察。腹股沟区肿块突出而不能回纳,有明显的触痛,下腹部疼痛进行性加剧,提示为嵌顿疝;若伴有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绞痛,考虑可能有肠管嵌顿。应观察是否出现脉搏加快、体温上升、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6 2、术后切口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变化,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能进食后指导患者多进食易消化的健脾益气食品。 3、术后尿潴留:术后麻醉消失即可鼓励患者排尿;因切口疼痛所致,及时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下腹部热敷,按摩,温水冲洗会阴部,听流水声诱导排尿。经上述诱导法无效采取导尿术。 4、阴囊水肿:因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积聚于阴囊。为避免阴囊内积血、积液,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注意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八、中医特色护理 小茴香热敷:取300克小茴香,用微波炉微至色泽变黄,散发香味,用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双层棉布袋,将小茴香装入布袋内封好口,热敷上腹中脘(位于脐上4寸)、神阙穴(脐中)、天枢(脐旁2寸)将药袋紧贴皮肤,每次20—30分钟,间隔2—3小时热敷一次。 九、健康指导 1、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2、预防和及时治疗使腹内压增高的各种疾病。如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症状,应及时治疗,以防疝复发。 3、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若有疝复发,应及早诊治。 37 烧 伤 烧伤因强热侵害人体所致。 一、临床表现:以皮肉腐烂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 二、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大面积烧伤者,实行保护性隔离。 2、做好病室地面、墙壁、空气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创面受压。 4、四肢烧伤者应抬高患肢。 5、大面积烧伤患者绝对卧床,使用无菌床单。定时翻身,必要时使用翻身床。 三、临证(症)施护 1、行暴露疗法时,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严格执行病室的消毒制度。 2、呼吸道烧伤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准备。 3、会阴部烧伤,二便后及时清洗,避免污染创面。敷料被污染者,应及时更换。 4、手足部或近关节部位烧伤时,应保持患肢于功能位,创面愈合后,及时进行 功能锻炼。 5、执行无菌操作,对绿脓杆菌感染的敷料应严格隔离,及时焚烧。 6、伴高热、昏迷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7、创面给予中药涂药。疼痛甚者给予耳穴埋豆。 四、给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及时地补充液体,保持静脉通畅。 2、中药汤剂温服;服后观察药物反应,做好记录。 五、饮食护理 1、鼓励患者多进食,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炙、肥甘厚味及海腥发物等。 2、不能进食的患者,遵医嘱鼻饲,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 3、口渴者遵医嘱补液。 六、情志护理 烧伤患者心理压力大,应根据不同情绪变化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与解释工作,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七、并发症护理 1、低血容量性休克:凡烧伤面积小儿,5%,成人,10%者,严密观察生命体 38 征,神志、舌苔脉象、尿量、四肢末梢循环及病情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出现烦躁不安、口干、尿少、面色苍白、神疲肢冷、血压下降、脉微细数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注意保暖,在肢端远端放置热水袋,避免烫伤。保持室温25度,抢救器材和药品处于备用状态。 2、感染: 大面积烧伤病人,安排在单人的房间进行保护性隔离。病室紫外线消毒,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舌苔、脉象变化、创面有无脓苔。每日做口腔护理。如出现烦躁不安、神识昏糊、持续高热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八、中医特色护理: 1、中药涂药:清洁皮肤,用无菌竹板将药物涂在无菌纱布放于创面上,涂药厚度为3 ?,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胶布固定。 2、耳穴埋豆:用王不留籽附在选定的耳穴部位(心、神门、皮质下、痛点)上,留埋3天,按压刺激耳穴埋豆的位置,每天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 九、健康指导 1、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鼓励患者进行适宜的整形整容,进而增强生活自理的能力和坚定生活信心。 3、加强饮食调摄,合理安排,促进康复。 4、嘱患者生活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烫伤。 5、加强劳动保护,远离火源、热源等。开展防火、灭火、自救等教育。 6、继续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健康心理。 39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等入院宣教内容。 四、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 既往史等详细填写住院患者评估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 六、每周测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舌象、脉象、皮肤、出汗、排 便规律及其性质等变化,若出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 2、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出血与大便的关系。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 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4、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进行,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40 十、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记录。 十一、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正确实施外治熏洗法,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41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成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术前的注意事项、床上使用便器等所需的指导。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进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护理 ?遵医嘱禁食、禁水。 ?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保证患者充足睡眠休息。 6、术日晨排空膀胱,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 7、根据手术要求准备术后用床。 二、术后护理 1、术后根据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普通病房等。 2、硬膜外麻醉、骶麻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禁食、禁水。 3、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观察肛周有无水肿,肛门有无脱出物,创面有无渗血以及发热、腹胀、腹泻、纳减排尿困难等,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4、手术当日不宜排便。局部处理从术后第2天初次排便开始,创面分泌物或粪便要及时除去。可遵医嘱用中药液坐浴和局部洗涤,预防术后感染。 5、术后尽早给及普食,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足够的水分,忌辛辣刺激,保持排便通畅。 6、便秘者遵医嘱给缓泻的中药。 7、尿潴留者给予热敷下腹部或诱导排尿,或遵医嘱针刺。 8、创口疼痛甚者遵医嘱用局部止痛药,或中药煎液肛门湿敷或坐浴及温水坐浴,或给予耳穴埋籽止痛。 9、指导患者做适当的提肛运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利于功能康复。 42 痔 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等所致。 一、临床表现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根 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二、一般护理 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痔发作期要侧卧休息。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便后坐浴。 三、临证(症)施护 1、术后出现尿滞留,但经诱导无法解除者,遵医嘱导尿。 2、术后7-9 天为痔核乐死脱落阶段,嘱患者减少活动,密切观察便血情况。 3、内痔结扎术后,嘱患者不可牵拉留在肛外的线端,以免疼痛或出血。 4、肛周给予中药熏洗及红外线治疗。 四、给药护理 1、大便后遵医嘱用中药熏洗,注意用药后效果及药液温度,避免烫伤。 2、局部创面换药严格无菌操作。 3、润肠通便药宜在早晨空腹或饭前1小时服用。 五、饮食护理 1、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以及含纤维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等刺激 之品。 2、气滞血淤者给予补冲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温补食物。 六、情志护理 疏导患者情志,解除忧虑,紧张恐惧感,使之心情舒畅配合治疗。 七、并发症护理 1、术前并发症 (1)贫血:阻断失血途径,治疗原发病灶,多食红枣、赤豆、猪肝、鸡蛋、猪 瘦肉等,补益气血。 (2)内痔突发性嵌顿:用中药熏洗坐浴,外敷痔疮膏。1~3天后发热、肿痛应 逐渐减轻,若未减轻,应及时报告医师。 2、术后并发症 (1)术后尿潴留:鼓励多饮水,促进排尿;因切口疼痛所致,及时采取有效的 43 止痛措施;下腹部热敷,按摩,温水冲洗会阴部,听流水声诱导排尿。经上述诱导法无效采取导尿术。 (2)出血:局部创面出血用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纱条压迫止血。创面渗血量多,同时患者感到下腹部胀痛,有便意感,并逐渐发生疲劳、四肢无力、头晕、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情况,提示有内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师。大出血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备好手术器械、气囊带和止血药。做好患者心理疏导,避免恐惧、紧张、急躁情绪。 (3)疼痛:遵医嘱灸承山、足三里、神门穴强刺激或取出部分填塞物。痔核脱出嵌顿,手法复位,并予精神安慰。另方面保持肛周清洁,换药时操作轻巧,药物嵌塞要均匀,中药煎液肛门熏洗及温水坐浴,必要时遵医嘱给服止痛片或肌肉注射止痛针,强痛定或杜冷丁。 (4)水肿:中药熏洗,也可用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活血化瘀消肿。 (5)便秘:嘱患者多喝水,进食清淡、易消化,,多吃水果、蔬菜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香燥之品,适当下床活动;给予腹部顺时针按摩、热敷;遵医嘱给予口服通便药物,使用开塞露通便剂或灌肠。 八、中医特色护理 中药熏洗:将中药煎汤,趁热倒入盆内,测量温度适宜后,患者暴露肛周,坐于盆上,利用药液之蒸气熏蒸,20-30分钟,期间调整中药液温度,浸泡水温维持在40?C左右。熏洗后玉红膏纱条填塞,调整红外线灯的距离约20-30?,照射肛周时间30min。 九、健康指导 1、保持肛门清洁,坚持每晚热水或中药液坐浴。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习惯性便秘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忌食辛辣之品及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3、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4、忌久坐、久立或久蹲,不做太热、太冷、潮湿物体或地面,最好选用软坐垫。 5、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进行适当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6、积极防治便秘、腹泻。 7、发现排便困难者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44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危重患者安置在抢救室。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等入院宣教内容。 四、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既往史等详细填写住院患者评估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 六、每周测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汗出及二便、月经周期、阴道排出物及流出量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3、腹痛未明确诊断时,禁用镇痛剂。 45 4、大出血或剧烈腹痛者,报告医师,并做好输液、输血急救和急诊手术准备。 十、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急诊手术及呕吐频繁者,无医嘱前,暂禁食。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三、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记录。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处理。 3、有传染病者,按传染病要求隔离。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46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术前的注意事项、指导床上使用便器等。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并注意脐部的清洁,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护理 ?遵医嘱禁食、禁水。 ?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睡眠充足。 6、术日晨护理 ?遵医嘱放置导尿管,排空膀胱。 ?取下义齿、贵重物品,并交家属保管。 ?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将病历、X线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入手术室。 ?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测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二、术后护理 1、术后根据病情遵医嘱送入抢救室、普通病房等。 2、全麻患者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硬膜外麻醉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以后取半卧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生命体征。 ?观察阴道出血及腹部切口有无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评估肠蠕动恢复的情况。 ?保持引流管、尿管通畅,定时观察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出血和分泌物,注意其颜色、性质及量,定时更换,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 ?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并分析疼痛的原因,遵医嘱用针刺或使用止痛药。 ?针对患者不同的情绪反应,做好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47 癥 瘕 多因正气虚弱,情志不遂,气血失调所致。称为“癥瘕”。坚硬不移,痛有定处为癥;推之可动,痛无定处为瘕。 一、临床表现:以妇女下腹有结块、胀满、疼痛,或伴有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胞宫、胞脉,与肝、牌、肾有关。子宫肌瘤、卵巢襄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一般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安静舒适。 3、体虚伴有阴道出血、发热者,需卧床休息。 三、临证(症)施护 1、腹胀痛者少腹部可热敷及小茴香热敷穴位。 2、手术治疗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四、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空腹热服,注意观察药后不良反应。 2、血痰者服用化淤消癥药后,不可随意外出,以免阴道突然出血,发生意外。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富含高蛋白,如瘦肉、禽、蛋类食物,以增强体质。忌食生冷肥腻、辛辣及海腥发物之品,以免损脾凝血。 2、血瘀者,可多食活血化瘀、消积除癥之品,如海带、木耳、山碴等食物。 六、情志护理 给予患者精神安慰,调畅情志,消除紧张,忧虑、恐惧等心理,使其保持心情舒畅,以利癥瘕消散。 七、并发症护理 1、出血:观察病人有无腹痛及神志、体温、血压、呼吸的变化。如血压突然下降,四肢湿冷,烦躁,应考虑术后出血的可能,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准备。 2、肺部感染:保持适当的室内温湿度,注意保暖。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时咳出呼吸道分泌物,。 3、尿路感染: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做好会阴部护理。阴道分泌物较多者,勤换内裤。留置导尿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4、切口感染 :密切观察伤口敷料,如渗出血较多或有污染,应立即更换,并 48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整洁,床单位、内衣清洁、干燥,以防外邪入侵机体与切口。加强营养,能进食后进富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母鸡、瘦肉、桂圆、红枣赤豆汤,以补气养血。 八、中医特色护理 小茴香热敷:取300克小茴香,用微波炉微至色泽变黄,散发香味,用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双层棉布袋,将小茴香装入布袋内封好口,热敷上腹中脘(位于脐上4寸)、神阙穴(脐中)、天枢(脐旁2寸)将药袋紧贴皮肤,每次20—30分钟,间隔2—3小时热敷一次。 九、健康指导 1、注意防寒保暖,可参加轻微活动,禁止剧烈运动。 2、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 3、调畅情志,避免劳累和七情刺激,节制房事,禁止饮酒。 4、35岁以上妇女,定期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5、若腹部有包块,应定期复诊,注意观察肿块物的生长速度及性质变化。 49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产前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遵医嘱做好各项化验检查。 3、保持待产室清洁、安静及冷暖适宜。指导孕妇尽量采取左侧卧位,注意休息。 4、指导孕妇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铁、钙、纤维素的食物。 5、孕36周以上如乳头扁平或凹陷时,指导孕妇适当向外牵拉乳头,并宣教母乳喂养知识。 6、讲解分娩配合知识。 7、观察产程 ?定时观察胎动和胎心音。 ?观察生命体征及产程进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适时送至产房。 二、产后护理 1、了解分娩过程,协助产妇卧床休息;有会阴部伤口的产妇,嘱其向健侧卧位。 2、观察子宫复旧及膀胱充盈程度及阴道出血、会阴部有无血肿等情况,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恶露的色、质、量、气、味、 3、产后4小时,应指导并协助母亲和新生儿皮肤接触、新生儿吸吮乳头。 4、产后2小时,应鼓励产妇排尿。产后6小时未排尿者,参照“癃闭”护理常规。 5、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但避免久坐、久站、当风坐卧,避免受凉、受热,衣服被褥厚薄适宜,禁用冷水。做好个人卫生。 6、剖腹产按妇科手术术后护理。 7、保持会阴部清洁,产后3日内每日冲洗1次。会阴水肿者遵医嘱湿敷。局部红肿者可遵医嘱红外线照射。 50 异位妊娠 因脏腑虚弱、气血劳伤,或情志不畅、气血郁滞,或风、湿、热邪损伤冲任,而致孕后凝聚于少腹,不达子宫。 一、临床表现:以停经、少腹疼痛、阴道出血、腹部膨大,甚则痛剧厥阴、血脱、昏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子宫间质部妊娠,临床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产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 三、临证(症)施护 1、不稳定型者,禁止腹部热敷和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2、休克型者,按厥脱护理常规。 3、需手术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4、术后腹胀腹痛小茴香热敷穴位。 四、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饭前温服,如有恶心呕吐者,中药宜浓煎,少量多次频服。 2、包块型者,遵医嘱局部外敷中药散剂,促进包块吸收。 3、服用活血化淤药时,观察腹痛、阴道出血及有无胚胎组织物排出。 4、使用药物杀伤胚胎时,应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2、不稳定型、休克型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 六、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解释病情,消除不良精神刺激,调节情绪。 七、并发症护理 1、出血:观察病人有无腹痛及神志、体温、血压、呼吸的变化。如血压突然下降,四肢湿冷,烦躁,应考虑术后出血的可能,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急救准备。 2、肺部感染:保持适当的室内温湿度,注意保暖。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时咳出呼吸道分泌物。 51 3、尿路感染: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做好会阴部护理。阴道分泌物较多者,勤换内裤。留置导尿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4、切口感染 :密切观察伤口敷料,如渗出血较多或有污染,应立即更换,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整洁,床单位、内衣清洁、干燥,以防外邪入侵机体与切口。加强营养,能进食后进富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母鸡、瘦肉、桂圆、红枣赤豆汤,以补气养血。 八、中医特色护理 小茴香热敷:取300克小茴香,用微波炉微至色泽变黄,散发香味,用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双层棉布袋,将小茴香装入布袋内封好口,热敷上腹中脘(位于脐上4寸)、神阙穴(脐中)、天枢(脐旁2寸)将药袋紧贴皮肤,每次20—30分钟,间隔2—3小时热敷一次。 九、健康指导 1、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 2、注意经期和性生活卫生,减少炎症发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 3、术后避孕半年。指导患者选择避孕方法,做好避孕工作,减少人工流产及引产次数。 4、定期门诊复查。 5、妊娠失败者,嘱与下次受孕时间不得太近。再次妊娠时及时就医,并且不宜轻易终止妊娠。注意是否宫外孕,如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时及时就诊。 52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 药 熏 洗 法 一、目的:活血通络。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实施中药熏洗部位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皮肤过敏、皮肤破损、感染。 四: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量杯(内有中药液)、熏洗盆(根据 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浴巾、毛巾2条、防水治疗单等。 六、方药组成:适用于中风所致肢体麻木、活动不利。 草乌20g、川椒15g、伸筋草25g、透骨草30g、牛膝25g、白芍15g、生于草15g、木瓜15g、防己10g、桂枝15g、红花20g。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3、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测量药液温度适宜后,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被单围盖后利用药液之蒸汽熏蒸。 4、待温度温和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或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熏洗完毕,用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八: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50-70?,以防烫伤。 53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每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穴 位 按 摩 法 一、目的:缓解或治疗中风所致肢体麻木。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实施穴位按摩部位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 三、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骨折早期、急性传染病等禁止按摩。 四、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按摩巾。 六、操作程序 1、操作者服装、帽、鞋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核对姓名、按摩穴位、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并以大浴巾保暖。 3、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揉法、搓法、捏法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及全身情况,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扶病人平卧床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3、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4、对确定的手法运用正确,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浮动均匀、动作灵活,时间符合要求,用力均匀、柔和、持续,有节律。 5、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腹部、腰骶部及皮肤破损处、瘢痕等部位禁 54 用。 中 药 保 留 灌 肠 一、目的: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泄浊通便、降低肌酐、尿素氮的作用。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实施中药保留灌肠部位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下消化道出血、妊娠妇女等。 四、告知:灌肠后保留1小时以上。 五、物品准备: 1、中药直肠滴注法:治疗盘、医嘱本、一次性灌肠袋、肛管(14-16号)、石蜡油、棉签、输液架、橡皮单、治疗巾、水温计、中药汤剂、卫生纸等。 六、方药组成:生大黄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附子30g、公英20g、丹参20g、地榆15g。 七、操作程序: 1、灌肠前嘱病人排尽大便。 2、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3、视病变部位协助病人取左侧或右侧卧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厘米,垫上橡皮单和治疗巾,露出肛门。 4、测量药液温度(39-41?)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夹住肛管,轻轻插入直肠约10-15厘米,液面距肛门60cm,缓慢注入药物,便于药液保留。 5、药液滴完,夹紧输液管,拔出肛管,用卫生纸轻柔肛门处,帮助衣着,整理床单位。嘱病人1小时以上。 6、整理用物,用物按消毒原则处理,做好记录。 八、注意事项: 1、在灌肠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55 2、灌肠宜下午或睡前进行,并减少活动。 3、灌肠后臀部抬高10cm。 穴 位 贴 敷 一、目的:消肿利尿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实施穴位贴敷部位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皮肤过敏者慎用,皮肤破损。 四、告知: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等,油膏类或新鲜中草药捣烂敷至局部者,有污染衣物的可能。 五、物品准备:医嘱本、记录本、治疗盘、遵医嘱配置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0.9%生理盐水、棉签缸、胶布或绷带、毛巾、方盘等。 六、方药组成:将蓖麻子20粒、大蒜1瓣捣碎如泥,贴于涌泉穴(踡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保留三天。 七、操作步骤: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遵医嘱按敷药部位选择合理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3、清洁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敷药处皮肤,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等反应。 4、遵医嘱使用已配置的药物并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5、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而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6、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八、注意事项: 1、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固定松紧适宜。 2、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宜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 3、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如药物较干时,应用所需的药汁、酒、醋、水等进行湿润。 4、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 56 止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耳 穴 埋 豆 法 一、目的:通过传导经络刺激耳部的穴位,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治病的功效 二、护理评估: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耳穴埋豆部位的皮肤情况,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做好解释说明。 三、禁忌症:耳部炎症、溃疡、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部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耳贴数个、75%酒精、棉签、镊子缸、探棒、毛巾、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等。 六、操作程序 1、操作者服装、帽、鞋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操作者以拇、示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一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3、核对穴位后,用消毒棉签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一手将王不留行籽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角度固定。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日按3-5次,每次1-2分钟,以加强疗效。 5、在埋豆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 6、取下耳贴后,涂以75%酒精常规消毒。 7、操作完毕,安排病人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注意事项 1、操作所选用的耳贴应无菌,在有效期内使用,以防感染。 2、防止胶布潮湿及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对胶布过敏者可加贴肾上腺穴或使用抗过敏胶布。 57 3、压丸因多汗,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留置1-2天。 4、刺激强度因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中 药 浴 足 法 一、目的: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气血通畅、筋脉得养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足部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 三、禁忌症:皮肤过敏、皮肤破损、感染。 四: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量杯(内有中药液)、镊子、纱布、熏洗盆、水温计、浴巾、毛巾2条、防水治疗单等。 六、方药组成:桂枝15g、细辛5g、苏木15g、红花10g、地龙10g、鸡血藤20g、冰片5g。用法:水煎30min,取汁3000ml,浸泡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浸泡时间每次30min,每日两次。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注意保暖。 3、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测量药液温度适宜后,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被单围盖后利用药液之蒸汽熏蒸。 4、待温度温和时,将患足浸泡于药液中泡洗,用镊子夹纱布蘸药液频频淋洗患处。 5、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或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熏洗完毕,用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八: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50-70?,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所用物品需清洁消 58 毒,每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中 药 熏 洗 法 一、目的: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实施中药熏洗部位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皮肤过敏、皮肤破损、感染。 四: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量杯(内有中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浴巾、毛巾2条、防水治疗单等。 六、方药组成:银花15g、连翘15g、黄连10g、黄芪3g、当归30g、山甲30g、皂刺10g、天花粉15g、赤白芍各10g、香附10g、续断15g、乳香10g、没药10g、白芷10g、三七粉10g(冲)、甘草10g。每日一剂、每日两次、熏洗30-40分钟。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3、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测量药液温度适宜后,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被单围盖后利用药液之蒸汽熏蒸。 4、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或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用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八: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50-70?,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59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每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涂 药 法 一、目的: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去腐生肌。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实施涂药部位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婴幼儿及颜面部禁用。 四、告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遵医嘱配置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缸、盐水棉球、胶布、换药碗、防水治疗单等。 六、方药组成:珍石再生膏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处酌情铺橡胶单、中单。 3、揭去原来敷料,用盐水棉球擦去原药迹,观察伤口情况。 4、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抹,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5、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6、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八、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 3、霜剂则应用于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4、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5、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 60 6、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耳 穴 埋 豆 法 一、目的:通过传导经络刺激耳部的穴位,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治病的功效 二、护理评估: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耳穴埋豆部位的皮肤情况,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做好解释说明。 三、禁忌症:耳部炎症、溃疡、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部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耳贴数个、75%酒精、棉签、镊子缸、探棒、毛巾、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等。 六、操作程序 1、操作者服装、帽、鞋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操作者以拇、示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一探棒由上而下寻找穴位(心、神门、皮质下、痛点)。 3、核对穴位后,用消毒棉签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一手将王不留行籽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角度固定。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日按3-5次,每次1-2分钟,以加强疗效。 5、在埋豆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 6、取下耳贴后,涂以75%酒精常规消毒。 7、操作完毕,安排病人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注意事项 1、操作所选用的耳贴应无菌,在有效期内使用,以防感染。 2、防止胶布潮湿及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对胶布过敏者可加贴肾上腺穴或使用抗过敏胶布。 3、压丸因多汗,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留置1-2天。 61 4、刺激强度因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小 茴 香 热 敷 一、目的:小茴香热敷属中医的熨敷疗法,利于温热和药物作用,以达到健脾胃,助消化,温中散寒,理气和胃,对胃肠功能有调节作用,可促进胃肠功能运动,加速肠蠕动,从而利于肛门排气。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实施热敷部位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请患者排空小便,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适应症:腹部手术后腹痛,腹胀,肠梗阻。 四、禁忌症:皮肤损伤早期、溃疡、炎症、水疱处忌用。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孕妇腹部反应迟钝者、麻醉未清醒患者禁用。 五、告知:注意热敷温度,防止烫伤,局部有无红肿、丘疹、奇痒、水疱等。 六、用物准备:治疗盘、小茴香布袋、大毛巾。 七、茴香自制方法:取300克小茴香,用微波炉微至色泽变黄,散发香味,用纯棉布缝制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双层布袋,将小茴香装入布袋中,封好口。热敷袋就做好了。 八、操作流程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推车至床旁,核对,为病人取舒适的体位,协助患者暴露热敷部位,注意保暖。 2、将小茴香热敷上腹中脘(位于脐上4寸)、神阙穴(脐中)、天枢穴(脐旁2寸),将药袋紧贴皮肤,使患者有舒适感,每次20-30分钟,间隔2-3小时热敷一次,药袋变凉后可重复使用。 3、观察:热敷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情况,同时询问病人对热的反应,防止烫伤。随时评估患者肠鸣音情况。 4、热敷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 5、根据医嘱要求记录热敷后的情况,并签名 九、注意事项: 1、热敷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确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62 2、热敷温度适宜,年老者、婴幼儿不宜超过50ºC. 3、热敷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水疱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小 茴 香 热 敷 一、目的:小茴香热敷属中医的熨敷疗法,利于温热和药物作用,以达到健脾胃,助消化,温中散寒,理气和胃,对胃肠功能有调节作用,可促进胃肠功能运动,加速肠蠕动,从而利于肛门排气。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实施热敷部位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请患者排空小便,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适应症:腹部手术后腹痛,腹胀,肠梗阻。 四、禁忌症:皮肤损伤早期、溃疡、炎症、水疱处忌用。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孕妇腹部反应迟钝者、麻醉未清醒患者禁用。 五、告知:注意热敷温度,防止烫伤,局部有无红肿、丘疹、奇痒、水疱等。 六、用物准备:治疗盘、小茴香布袋、大毛巾。 七、茴香自制方法:取300克小茴香,用微波炉微至色泽变黄,散发香味,用纯棉布缝制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双层布袋,将小茴香装入布袋中,封好口。热敷袋就做好了。 八、操作流程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推车至床旁,核对,为病人取舒适的体位,协助患者暴露热敷部位,注意保暖。 2、将小茴香热敷上腹中脘(位于脐上4寸)、神阙穴(脐中),将药袋紧贴皮肤,使患者有舒适感,每次20-30分钟,间隔2-3小时热敷一次,药袋变凉后可重复使用。 3、观察:热敷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情况,同时询问病人对热的反应,防止烫伤。随时评估患者肠鸣音情况。 4、热敷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 5、根据医嘱要求记录热敷后的情况,并签名 九、注意事项: 1、热敷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确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2、热敷温度适宜,年老者、婴幼儿不宜超过50ºC. 3、热敷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水疱时,立即停止操作, 63 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中 药 熏 洗 法 一、目的: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实施中药熏洗部位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皮肤过敏、皮肤破损、感染。 四: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量杯(内有中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浴巾、毛巾2条、防水治疗单等。 六、方药组成: 伤后两周前:桂枝15g、路路通15g、地骨皮15g、伸筋草15g、桃仁15g、海桐皮15g、透骨草15g、艾叶15g、川椒15g、灵仙15g、桑枝15g、防风15g、红花10g、乳香10g、没药10g、川乌10g、草乌10.g。 伤后两周后:紫草15g、伸筋草15g、木瓜15g、红花15g、乳香15g、没药15g、络石藤10g、路路通15g.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3、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测量药液温度适宜后,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被单围盖后利用药液之蒸汽熏蒸。 4、待温度温和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或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6、熏洗完毕,用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整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64 八: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50-70?,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所用物品需清洁消 毒,每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5、熏洗一般为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视病情也可1日2次。 65 中 药 塌 渍 一、目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筋活络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及实施中药塌渍处的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皮肤过敏者慎用、皮肤破损。 四、告知: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瘙痒等。 五、用物准备:医嘱本、记录本、治疗盘、遵医嘱配置药物、油膏刀、纱布、干纱布缸、镊子缸、治疗巾、毛巾被、方盘等。 六、方药组成:乳香15g、没药15g、红花15g、冰片15g、三七10g、儿茶5g、朱砂5g。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塌渍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取大小合适的纱布,将所需药物平摊于纱布上,薄厚适中。 4、将摊好药物的纱布敷于患处,观察敷药部位皮肤情况。 5、敷药完毕,清洁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洗手。 6、记录:根据医嘱的要求,详细记录实施塌渍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八、注意事项: 1、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贴敷的位置要正确。 2、敷药面积应大于疼痛部位。 3、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6 中 药 塌 渍 一、目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筋活络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及实施中药塌渍处的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皮肤过敏者慎用、皮肤破损。 四、告知: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瘙痒等。 五、用物准备:医嘱本、记录本、治疗盘、遵医嘱配置药物、油膏刀、纱布、干纱布缸、镊子缸、治疗巾、毛巾被、方盘、红外线灯等。 六、方药组成:伸筋草15g、透骨草15g、刘寄奴15g、川芎15g、防风15g、姜黄15g、元胡15g、红花15g、苍术15g、牛膝15g、羌活15g、独活15g、川乌15g。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塌渍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取大小合适的纱布,将所需药物平摊于纱布上,厚度约5mm。 4、将摊好药物的纱布敷于患处,将红外线烤灯接通电源,调整高度约20-30cm,照射时间30分钟,观察敷药部位皮肤情况。 5、敷药完毕,拔下电源,清洁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洗手。 6、记录:根据医嘱的要求,详细记录实施塌渍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八、注意事项: 1、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贴敷的位置要正确。 2、敷药面积应大于疼痛部位。 3、红外线烤灯照射时的距离适当。 4、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时,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7 刮 痧 法 一、目的: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肌肉酸痛。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体型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出血、感染者等禁用此法。 四、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小毛巾、纱布罐、镊子缸、浴巾、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等。 六、刮痧穴位: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腧穴)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服装、帽、鞋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去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 5、右手持牛角板或瓷匙蘸植物油(或水)在选定的背部自上而下、由内向外、想脊椎两侧沿肋间呈弧线状对称的刮,朝单一方向(不能来回的刮)。用力要均匀,以病人能承受为度,但禁用暴力。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cm。 6、刮治数次后,当植物油(或水)干涩时,需再蘸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 7、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8、刮治完毕,用纱布擦干局部皮肤后,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位,安置舒适卧位,休息20-30分钟后方可活动。 9、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八、护理及注意事项 68 1、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注意保暖避风,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部位和体位,选用合适的手法和刺激强度。 3、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4、刮痧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刮痧后1小时内,刮痧处不要湿冷水、吹风、洗澡。 6、使用过的刮具,均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擦干后备用。 69 拔 罐 法 一、目的:对里实证者的高热清泄邪热以助降温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既往史、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2个火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打火机、小口瓶、无菌纱布、镊子及缸、弯盘、毛巾、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等。 六、拔罐穴位: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服装、帽、鞋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根据拔罐部位为病人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操作时用屏风遮隔。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4、右手用镊子夹取酒精棉球,传递给左手上的止血钳,钳端不能接触镊子,镊子和止血钳都不能倒置。 5、一手拿火罐,一手持止血钳夹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下段,绕1-2圈后迅速抽出,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6、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70 7、起罐时,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一拇指或示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去,用无菌纱布清洁局部皮肤。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9、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护理及注意事项 1、拔罐时,采取合理体位。 2、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前仔细检查罐的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留罐过程中,随时检查火罐吸附情况、皮肤颜色及患者的反应,起罐时切勿强拉。 3、拔罐时注意掌握火力适中,防止灼伤或烫伤皮肤,若出现小水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涂以龙胆紫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71 艾 条 灸 一、目的: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止吐。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药物过敏史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症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烫伤、水疱等情况。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艾条、打火机、弯盘(内置少量清水)、小口瓶、纱布罐、镊子缸、一条大毛巾。 六:艾灸穴位: 1、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约当两侧耳尖连线中点的头顶正中) 2、止吐:隔姜灸神阙穴(脐窝正中)。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服装、帽、鞋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协助病人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出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整理床单元,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 72 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3、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73 拔 罐 法 一、目的:清泄邪热,以助退热。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既往史、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2个火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打火机、小口瓶、无菌纱布、镊子及缸、弯盘、毛巾、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等。 六、拔罐穴位: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服装、帽、鞋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根据拔罐部位为病人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操作时用屏风遮隔。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4、右手用镊子夹取酒精棉球,传递给左手上的止血钳,钳端不能接触镊子,镊子和止血钳都不能倒置。 5、一手拿火罐,一手持止血钳夹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下段,绕1-2圈后迅速抽出,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6、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7、起罐时,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一拇指或示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 74 可顺利起去,用无菌纱布清洁局部皮肤。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9、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名。 八、护理及注意事项 1、拔罐时,采取合理体位。 2、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前仔细检查罐的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留罐过程中,随时检查火罐吸附情况、皮肤颜色及患者的反应,起罐时切勿强拉。 3、拔罐时注意掌握火力适中,防止灼伤或烫伤皮肤,若出现小水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涂以龙胆紫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75 刮 痧 法 一、目的:以使秽浊之气由里而出,周身气血通畅,清泄邪热,以助退热。 二、护理评估:核对医嘱,床号、姓名,评估患者当前症状、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做好解释说明。病室内温度适中,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禁忌症:体型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出血、感染者等禁用此法。 四、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医嘱本、记录本、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小毛巾、纱布罐、镊子缸、浴巾、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等。 六、刮痧穴位: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 、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前胸心窝部。 七、操作程序: 1、操作者服装、帽、鞋整洁,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去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 5、右手持牛角板或瓷匙蘸植物油(或水)在选定的背部自上而下、由内向外,朝单一方向(不能来回的刮)。用力要均匀,以病人能承受为度,但禁用暴力。 6、刮治数次后,当植物油(或水)干涉时,需再蘸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 7、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8、刮治完毕,用纱布擦干局部皮肤后,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位,安置舒适卧位,休息20-30分钟后方可活动。 9、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八、护理及注意事项 76 1、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注意保暖避风,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部位和体位,选用合适的手法和刺激强度。 3、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4、刮痧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刮痧后1小时内,刮痧处不要湿冷水、吹风、洗澡。 6、使用过的刮具,均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擦干后备用。 77
/
本文档为【[中医中药]2012中医外科肛肠科护理常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