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

2018-03-08 27页 doc 236KB 9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西兰卡普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西兰卡普 织物: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 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目录 起源传说 意义作用 图案色彩 土花铺盖的艺术特征 土花铺盖图案的特色 图案题材...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西兰卡普 织物: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 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起源传说 意义作用 图案色彩 土花铺盖的艺术特征 土花铺盖图案的特色 图案题材 织造原料与方法 生存现状 起源传说 意义作用 图案色彩 土花铺盖的艺术特征 土花铺盖图案的特色 图案题材 织造原料与方法 生存现状 展开 编辑本段起源传说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史籍中只有零零碎碎的记载。《后汉书?西南 西兰卡普 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武陵蛮” 就是历史上对土家族使用过的一种称呼。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一般文献上对于土花铺盖给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 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花铺盖。 另一种传说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西兰卡普的传说 湖北西部山区“毕兹卡”土家族人的村寨中,有个聪明美丽的西兰姑娘,她心灵手巧,很会织布。从她机子上织出的布,人见人爱,谁都啧啧称赞。可是西兰并不满足,她采来山上各式各祥的鲜花,插到机头上,用五色丝线,飞梭走杼,把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织到布匹上。这种布漂亮极了,人们把它叫做“卡普”。卡普上的花朵就象带露刚刚开放,招得蜜蜂阵阵飞来,引得彩蝶翩翩起舞。西兰织了一匹又一匹,山里的 野花一朵又一朵盛开在西兰织成的卡普上,她的屋里变成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花园了。 西兰姑娘决心把世上所有的花都织到心爱的卡普上。“天下还有什么样的花我没有见过呢?”她问东家活了99岁的老婆婆。老婆婆眯着眼看了半天她织的卡普,摇摇头说:“姑娘,天下的花都开在你这里了。”“世上还有什么样的花我没有织过呢?”她问西邻活了99岁的老妈妈。老妈妈支着头想了半天,摆摆手说:“姑娘,世上的花你都织过了。”可是西兰仍不甘心,她逢人就问,哪里还有她没有见过的花。后来一位路过山里的老爷爷告诉西兰,后山上有一棵长了999年的红果树,它在半夜开一种火一样红、火一样热烈的花,白天就看不见了。 西兰决心把红果花采来织到布上。她半夜起床,不怕夜寒风高,不怕露湿衣裙,跑到后山坐在红果树前,守了一夜又一夜,但红果就是没有开花。西兰并不灰心,天天夜里仍然一个人偷偷跑到后山上等。也许是西兰的诚心感动了红果树,有一晚,红果树全身摇动,突然满树缀满了一串串火红火红的鲜花。西兰摘了一朵最大最大的,高兴地插到机头上,就织了起来。 好吃懒做又爱饶舌的嫂嫂嫉妒西兰,在阿爸面前说,西兰天天晚上到后山会情人,行为不检点。阿爸连着几晚不见西兰,信以为真。他气得喝了3斤3两老酒,醉醺醺地冲到西兰房里,见女儿正唱着歌儿在那里织布,不由分说,操起身边的剪刀就向西兰甩去。一声惊叫,西兰倒在织机上,再也没能起来,她的血溅到布上,布上开出一串又一串火红火红的花。阿爸酒醒了,看到机头上的鲜花,他明白自己错怪了女儿,捶胸顿足,懊悔不已。 土家族妇女们都学着织西兰姑娘的卡普,把它做成被子盖在身上,表示和西兰在一起,表达对她的无限思念。土家族女儿从小就学织西兰织过的布,把它当自己出嫁的陪嫁品,人们把它叫作“西兰卡普”。 编辑本段意义作用 土花铺盖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 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可见,土花铺盖的编织者绝大多数都是些从10 0来岁的青年女子,她们正处于爱情萌芽及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和幻想的年代,余岁左右到2 特地从深山里找回红花、栀子、姜黄、洞洞树、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将自纺的 棉纱染出各种颜色,稍有空闲就坐在木机旁挑花刺绣,在木机上的纬线里填上彩色纱线或丝线,织出别出心裁的图案花样。 编辑本段图案色彩 土花铺盖的艺术特征 土花铺盖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 烈的色彩。土花铺盖 西兰卡普 的图案纹样包括了自然物象图案、几何 图案、文字图案各个大类,其共同的特点,一是几何图案占着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性较强的图案,为适应彩织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线等图形和线条所剪裁组成的几何图形了。如“岩墙花”有悟于山民以大小石块嵌迭为墙之理,“菜子花”得于菜花的细碎;“泽罗里”于水波的起伏等等。二是图案纹样富于变化,就单幅被面(三幅为一床)来看,有大块的纹样,像“四十八钩”、“浪苦妹”之类,有小块的纹样,如“粑粑架”之类;有以长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椅子花”之类;有以六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钩花”、“二十四钩花”之类;有以八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桌子花”之类;有在菱形斜格中安排主要纹样作四方连续者,如“小白梅”、“实心花”、“衣张盖”之类。被面两端的“档头”(又名“栏干”,土家族语叫“卡它”)纹样也有多种,如常用的“月亮”、“猴掌”、“寿字”、“泽罗里”、“苏匹”、“扎土盖”、“藤藤花”等等,对整个被面图案有衬托之效。三是喜用吉利、喜庆的寓意和山区花草、鸟兽的母题:“凤穿牡丹”象征荣华富贵,“野鹿衔花”象征寿考千年,“万”字以祝人万福万寿,“龙”以喻高贵显要,“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富贵双全”等文字图案的立意就更为明显了。从中可以看到勤劳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土花铺盖图案的特色 土花铺盖图案的色彩鲜明热烈。土花铺盖在色彩调配上颇有讲究,有一首三字 西兰卡普 歌诀唱道:“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表明了土花铺盖喜用对比色,用黑白衬托钩提。各种钩状、锯齿状、梳齿状、缝合状、连锁等边饰,加上各种多角形的小花作为点缀,又以黑色衬底,以白色镶边。于是,主次纹样由于黑白的衬托而显得既是界限分明,又是连成一体。二是喜欢用暖色,大桔黄之类为基调,用于主要部位,具体配色又是变幻无穷的。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为题材的,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习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编辑本段图案题材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题材的,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编辑本段织造原料与方法 土家织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土家织锦的织造方法是,沿用古 编制西兰卡普 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这种织法织出来的产品美观整齐,结实耐用,光泽永存。它的画面多姿多彩,用色常借鉴艳丽的鲜花、鸳鸯的羽毛、天空的晚霞和雨后彩虹;也有的受宗教绘画的影响,具有素雅、古朴、沉着的特点。土家织锦在纹样组织结构上,多以菱形结构、斜线条为主体,讲究几何对称,反复连续,共有上百种传统纹样。 编辑本段生存现状 1957年土家族织花能手精心制作的“开发山区”图案的“西兰卡普”,融会了传统技艺,倾注了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被选人中国工艺美术品展销会,到东欧各国展出,获得各国人民和专家的赞赏。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青少年织花能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新创了《韶山景》、《北京八景》、《摆手舞》、《熊猫》、《乌云花》、《蝴蝶菊花》、《狮子滚绣球》、《土王五颗印》、《张家界风光》、《七十二钩》、《寿星花》等十多种作品,为民族艺术的繁荣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了解一下土家族西兰卡普 标签: 西兰卡普 民间 美术 分类: 生活日记 2007-05-10 16:58 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有特色的地区民间美术是残留原始图式最多的艺术形式,三峡地区的民间织锦“西兰卡普”即是其中之一。鲁迅先生把民间美术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它根植民间大众,实用与审美合二为一,是人民喜闻乐见的织绣品之一。长江滋养着三峡的人民,也孕育着三峡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艺术。三峡的民间美术浩如烟海,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至近现代社会;从巴人、蜀人到楚国、从土司、族长到峡江山民;从门、墙、窗、檐、到梁、柱、枋、椽,乃至天棚、栏杆、地板、砖、瓦等,都是民间装饰艺术大为用武之处。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也无不渗透着民间美术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三峡地域文化重要特征的体现,它具有原生性、独创性。近些年来,许多文艺工作者、著名的画家深 入长江三峡库区采风、体验生活,从“睫在眼前常不见”的民间艺术活动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不朽艺术作品。如: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袁运甫先生的《巴山蜀水》、吴冠中先生的彩墨画《三峡之歌》、冯中衡先生的《三峡纤夫》、汪国新先生的《长江三部曲》、亚明等集体创作《三峡史诗》。此外,还有大型土家族婚俗舞蹈剧《土里巴人》、《巫山神女》少儿歌曲《雀尕飞》、《推磨歌》等一大批反映当代三峡的文艺精品。 长江三峡民间美术,既沉积着远古蒙昧文化的余音,又继承着巴、楚文化的艺术传统,并广泛吸纳汉民族及各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该地区历史上是巴、楚、蜀、汉民族等相居杂处之地,汉文化、巴文化与楚文化互为补充,互为交融。历史上有关“巴”的最早记载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的“巴方”。巴人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斗,之后,正式立国,史称“巴子国”。这是关于巴人最早的也是可信度最高的历史记载。其后,巴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板凳蛮、豫州蛮、江夏蛮、五水蛮、武陵蛮等,都可见到巴族人生活和跳动的身影。《左传》也记载着巴立国早于楚,进入东周以后巴、楚国两国多次联盟出兵,征伐汉水流域诸国。战国时代巴楚经常发生战争,互为攻伐、互为利用,之后,楚逐渐强盛雄霸一方,直到秦灭六国。西汉永兴二年,巴郡太守上疏汉桓帝曰:“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厚”。说明虽为秦汉所灭的巴楚故地,但还保留着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考古发掘大量实物与历史传说和文献资料证实:巴人崇虎崇蛇,楚人尊龙崇凤,其风甚烈。那么,长江三峡库区美术遗物中出现的大量虎、凤、龙、蛇等,吉祥纹样及组合造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三峡远古的装饰艺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经济生活紧密相关,是人们生活中最感兴趣,最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装饰,即美化生活的艺术,它的范围广泛,大到利川唐崖土司的神庙建筑、来凤卯洞舍米湖的摆手堂、云阳张飞庙、忠县的石宝寨、奉节的白帝城、新滩民居的建筑设计,小到人们随身的服装、织绣、佩饰和独具特色的烟具等等。无不显示美术工匠的聪明才智。在现存的三峡民间美术品中,最富有民族特色,是土家人通常叫做“土花铺盖”的织锦。它的历史悠久,巴人时期丝织品的生产就很发达称为“幏”或称为“賨布”,这种布后来发展成为很高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叫 “兰干”是“西兰卡普”的前身,它是长江三峡地区土家儿女特有装饰彩织品,它的图案有:实必、马必、锁必、阳雀花、台台花、梭子花、侧哦里、岩墙花等等。既反映远古土家人民所生活 “山荒人民稀、地癖日夕佳” 的环境。同时,又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西兰卡普最初是从实用装饰物“斑布”发展而来,当时,男女老少服饰的大量需求将直接导致织绣物的产生与发展。远古的三峡先民们的服饰发展,需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下 子便熟练的掌握复杂编织技术,创造出精美的织锦。那种从“穿树叶、披兽衣”到“画衣冠、异章服”的情形是必然有过的,土家古老的“茅古斯”舞蹈,即用稻草装饰全身多少也反映一点远古原始服饰的起源信息。传说中的嫘祖是人类发现使用蚕丝织布的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宜昌地属远古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区域,也自然是“西陵之女”嫘祖的故乡。在今日西陵峡口有嫘祖庙、在仙人溪畔有嫘祖洞、在黄牛岩上有轩辕洞,处处有嫘祖遗迹。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织布作衣。人民世代相传,尊称嫘祖为蚕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嫘祖生辰,都要举行庙会祭祀。这说明长江流域可能是人工养蚕与纺织的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帛技术的,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便会利用骨制品制作简单的兽皮衣裙,并学会利用植物纤维茎皮来搓制绳索。随着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发明。特别是对植物葛、麻的认识,它是一种草藤植物广泛生长于我国南方荆楚诸省。用葛纤维织成的布,首先在长江流域的江苏吴县被发现,这些织品是原始的葛纤维织成,有山形和菱形花纹。除了葛、麻之外,野生麻也是当时人们广为利用的另一种植物纤维,较常见的有大麻、苎麻等。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麻布片,年代距今4600年左右。此时的纺织技术处于初始阶段,从出土的织物来看,已初步掌握了对野生葛麻类纺织的技术。同时,养蚕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掌握了缫丝与纺织的一整套技术。这些,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陶纺轮”及纺织工具的使用得到了实证。并为人们大量生产织布,满足生活需要提供了可能。历史发展到商周时期,先秦丝织品实物的发现,特别是巴楚之地迄今已发现的先秦丝织品实物,如在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望山楚墓,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湖南长沙系列楚墓等处出土的战国丝织绣品,代表作我国先秦时期的丝织品发展的最高水平。仅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发现的丝织品,虽是一座小型贵族墓葬却出土了35件保存完好战国丝织衣物,从而提供了研究古代服饰的重要实物资料。马山1号楚墓因此被称为“丝织品的宝库”,它所保存的这批制作工艺精美的丝织品,包括绢、涤、绣、锦等种类齐全,锦类织品有二色锦、人字塔形纹锦、石字纹锦、十字菱形锦、对龙对凤纹锦、舞人动物纹锦、大菱形纹锦等,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的有菱形纹锦、填花燕纹锦、三色动物纹锦。其中著名的“舞人动物纹锦”场面极为复杂,由七组不同的动物和舞人组成,有四脚爬行对龙,长尾曳地双冠凤鸟,生动自然,人物纵情放舞,热烈欢快,体现了巴楚人民神秘而热烈的个性追求。另一件将现实生活场景织入锦中的作品,是“田猎纹锦”,它由四个菱形图案组成,上下两行。右上方菱形内是二人乘田车追逐猎物的情景,马车饰 物描绘生动,车前一奔鹿仓惶出逃,下方两个菱形是人物捕兽图等,这组画面反映激烈的斗猎马车快速行进,形象生动,气氛热烈,反映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这些精美绝伦的楚墓纹锦品种多,难度大,工艺复杂,反映了当时先秦丝织技术所达到的高超水平。与近代土家彩织有血缘关系,如西兰卡普纹饰人字塔形纹锦、十字菱形锦、台台虎纹、龙纹、小野兽等纹样明显一脉相承,艺术风格极端相似。而且巴人与楚人在社会、经济,特别是文化艺术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楚人曾掌握先进高超丝织技术,有大量精美织绣工艺品留存至今。我们也不排斥巴人同样创造了许多精美的织绣艺术品,只是没有发现而已。象类似巴蜀三星堆青铜艺术的发现,也许今后还会出现。这样如此众多的文化传统,为三峡土家人的织绣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土壤与基础。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这在长江三峡地区清江流域的长阳、恩施、巴东、酉水流域的龙山、酉阳、来凤以及巴蜀腹地的黔江、石柱、秀山等地的土家人民历来善于手工织绣,并创造了“土花铺盖”这样的艺术品,即“西兰卡普”,又称土锦。 “西兰卡普”早在《后汉书?西南夷蛮》有记载,说湘鄂西一带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女子五色衣服”,“喜斑斓服色”的习俗。这说明峡江地区的他们长于织作其传统与巴人、楚人创造的辉煌业绩是分不开的。以后,土锦历代为皇帝进贡物品中都有记载,如《宋史?真字本纪》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峒酋田仕琼等贡溪布”。《宋史?哲宗本纪》曰:“元佑四年(1089年)溪峒彭儒武等进溪峒布”。《宋会要辑稿?蕃夷五》“高州新附蛮者八十九人来贡水银,蜡烛、麝香、黄连、土布、花席、花幕等。”苏轼《内制集》曰:“元佑二年(1087年)五月,上溪州,进端午溪布,十月进龙兴节溪布。”等这里说的溪布是由于产地在溪州,即永顺、龙山、来风而得名。宋时朝廷对于聚居在今天湘、鄂西一带的土家族给予了一个特定的称呼叫做“溪峒诸蛮”,因此溪布也被叫做“溪峒布”。直到明清两代,土家彩织仍有“峒巾”、“峒布”之称。“溪布”即是近现代的西兰卡普。《明大一统志》记载:“土民喜服五色琏衣”,说施州卫军民有“女衣花布”之俗。明代土司彭世麒绝撰的《永顺慰司志者》上说土家族人民:“喜斑斓服色”,清代以后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早期的彩织品图案纹饰,制作技术我们无法得知,文献也无记载,有的只是几个名称而已,实物极罕见。作为以特别厚实紧密,经久耐用著名的“土花铺盖”。土家语叫“西兰卡普”,“西兰”即铺盖。“卡普”为花朵,意思为“有花朵图案的铺盖”。前面冠以“土”,无疑是对这种彩织品所包涵的土家族特有风格的一种概括。传说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西 兰,她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特别爱好织锦,每天采集各种鲜花的图案并把它织到土锦上,因不满足已有的图案。特向老人请教世上最美丽的花名,长者指着西兰家的白果树说:“为什么不把白果树的花织上去。”西兰说:“白果花是啥样子”,长者回答:“等到鸡叫三遍,白果树才会开”。西兰决心半夜去看白果花开,一连好几天花都未开。西兰的嫂子是个爱搬弄是非的女人,她在西兰的父亲面前冷言冷语,阿爸听了心里气死了。晚上,喝了许多酒,就拿了一把开山斧直冲花园见到西兰正高兴的走过来,不由分说一刀下去把西兰砍死了。当阿爸见到西兰手中捧着白果花,他猛的清醒,但后悔已晚了。阿爸悲痛万分,为纪念女儿,他便把西兰织的花布做成一床被子,意思是父女仍然在一起。日子久了,土家的被子就叫西兰,花被子就叫“西兰卡普”。历朝历代的文人对它有不同的叫法,例如:“西兰卡普”“西郎卡普”、“西蓝卡铺”、“西郎卡布”、“细花斑 ”。“玉帛”、“溪布”、“峒溪布”、“细兰干布”、“兰干布”、“娘子布”,“斓斑布”、“賨布”、“峒巾”、“峒布”,“苗巾”、“斑布”、“土锦”、“花布”、“土布”、“峒锦”、“苗锦”、“织作”、“彩织”、“织品”等。在这些纷繁杂出的名称中,有反映地区或民族性的“溪布”、“土锦”、“苗锦”、“峒溪布”、“峒巾”等,有反映纹彩图案之艳丽的“兰干”、“斑布”、“花布”、“彩织”等。也有直接反映日常生活用途的“土花铺盖”、“西郎卡普”、“细兰干布”等。只是音译有异意思都是一致的,是指织有花纹图案的被面、铺盖以及装饰的物品。还有反映制作方式的:“织品”、“土绢”、“娘子布”、“织作”等,这些众多的名称也反映历朝历代文人从享受猎奇的角度出发给予高度重视。至于改土旧流以后,有实物可考,文献也略有记载,大量的彩织品的生产,几乎都是自织自用,作为商品流通恐是民国以后的事。 “西兰卡普”正如其名称本身所包含的意义一样“土花铺盖”。那么,我们探讨其用途时可分为:直接用途与间接用途。直接用途,即作为日常用品的装饰――铺盖、服饰、佩饰等。首先谈铺盖,一般把三幅织品缝成一床铺盖,土花铺盖大多都是自制自用,或为统治者进贡、赏赐、奖励之用。所以,做起来特别讲究,在制作时总是不惜血本,用最好的丝线,最亮丽的色彩,最吉祥美好的图案,大功告成之时还不时的用“布刀”使劲的敲打,务必使其结实紧密。如果当铺盖使用,至少也能用两三代人,既暖和又厚重耐用。土家族女儿在结婚之时,父母至少要为其准备三、四床花铺盖作为嫁装,到了婆家人们总得对花铺盖的多少粗精作一番欣赏、品评,新房的布置也是缺少不得的。土花铺盖在土家人生活中更能给人以审美享受,更能给天才的土家儿女发挥艺术创造的乐趣。他们不但把自己美好的感情和愿望织进铺盖图案之中,借助来满足欣赏者和她们自己的审美需求。在织造的 过程中也锻炼和培养了她们的造型能力与审美理想。土花铺盖作为卧具也派生了许多其他用途,例如,作节日的活动用具、在跳摆手舞时须披“西兰卡普”,作舞蹈的饰品。有的则在敬神时用作香案上的帏子,为宗教活动服务。战场上军队也用西兰卡普作为仪仗、巾幡。这些都与社会、宗教、礼俗有紧密的联系。 其次谈服饰,据沈从文先生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的土家装。 罗裙以不同颜色织绣而成。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男子穿对胸衣,双排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衣料多为自纺自织的青蓝土布或麻布, 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包成人字形;将裤筒裹成人字形,配以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兵农合一”传统的痕迹 。土家族服装女子穿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下穿八幅长裙或肥长裤,长裤在裤腿边沿有宽带式花纹饰。发挽髻,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缠头。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花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老土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改土归流之前西兰卡普的主要用途是男女日常服装。至于作为嫁装的土花铺盖是明清之际盛行的。 最后,是佩饰。如背包、挂包与锦袋,也是应用西兰卡普独特工艺缝制,色彩鲜艳,构图奇特,图案别致。此外,也有作床罩、窗帘、桌布、椅垫、艺术壁挂、枕巾、脚扎被、茶几垫、桌围、绑腿、壁挂等。 土家锦质地厚重,色彩艳丽,花纹变化多端。内容由传统的花鸟虫兽发展到现代的风情图案,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我国民族织锦艺术中独树一帜。作为土家族标志性民间美术品除实用以外,也有一些其它的功能;如宗教祭祀活动。如审美的精神需要,有的把编织西兰卡普作为一项有益的美术活动。人们通过设计、创作、欣赏、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表达到美好社会的热爱与对生命崇尚以此来享受美术的快乐。年青人也以此为信物,表达对情人的爱恋之情。西兰卡普在某种意义上是传承与发展土家文化艺术的代表物之一,受到国内外爱好收藏者的青睐与珍藏。国内土家女刘代娥长期坚持挖掘传统图案,设计创作许多精美的现代作品,她坚信西兰卡普是士家儿女奉献给人类的宝贵的遗产。 最初,先民们只是为了实用把这些日常所见所思的东西描绘到织品之中。之后,逐渐自觉的进入审美规范,成为人们目前见到的“西兰卡普”图像。 其图案有以 1. 土家历史题材的,如“八虎抬印、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 2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 3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三峡风景、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 4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月亮花、太阳花、九朵梅、牡丹花、虎皮花、桌子花、椅子花、万字花、寿字花等。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草鸟兽,以及生活用品、故事、文字、习俗等二百多种。目前,能常见的西兰卡普实物有一百三十多种。它的分类有多种说法,已故著名的美术史家阮璞先生在“土家美术史”中,把它分为三大类。即:自然物象图案的;几何形图案的;文字图案的。认为几何纹图案占绝大多数的比重,并且与自然物象交融、影响、融合。自然物象通过提炼趋向几何纹图案,几何纹图案也有许多自然痕迹可见。湖南研究者认为应分六大类:动物题材;植物题材;日常用具题材;抽象几何纹;文字题材;天象题材。也有的学者认为分四类:鸟兽类;家具类;意象吉祥;文字类等等。 笔者认为可分为三类:具象纹类、纯抽象几何纹类、文字纹类,就足以反映西兰卡普的整 体风貌。具象纹类:又可分(1)民俗故事图案:迎亲图、老鼠嫁女、鲤鱼跃龙门、龙凤呈祥等。(2)动物图案有:小动物、蝴蝶花、凤纹、马毕、阳雀花、龙花、蛇花、小虎、小马、小鸟、鹭鸶、螃蟹等等。(3)植物图案有:燕子花、麻叶花、韭菜花、楠盖花、南瓜花、岩岩经、九朵梅、梭罗花、特丹花、六乔花、太阳花、浪若梅、莲莲花、大菇烂梅、莲子花、交山梅花。(4)器具图案有:椅子花,粑粑架、大玉簪盖、船船花(5)名胜风景有:张家界风光、三峡风景、太阳、月亮等。纯抽象几何纹类:最常见的有“四十八勾”,以及简化后的“二十四勾”、“十二勾”、“八勾”等,这些抽象图案是土家织锦中极富魅力的,最重要的风格特征。“四十八勾”它源自于土家先民“茅古斯”祭女神“草祖”时,用茅草打的“又”字形的草标,这草标就是女神的象征,后来草标的图形又织到土锦中,演变为“四十八勾”,成为保护神的象征性图案。所以,土家族在跳摆手舞和祭祖时,如果没有神像,便可把有“四十八勾”图案的土锦摆上供桌,当神来敬奉。至今,土家小孩的衣帽上常用它,婚嫁时大门横梁上有时也悬挂四十八勾,以示吉祥和具有保护神的象征意义。文字纹类:常见的有万字纹、万字流水纹、福、禄、寿、喜字纹、国字纹、米字纹、土字纹、田字纹和“十”字纹等。用文字来作织锦的纹样是典型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也是受广大人民喜欢的纹样之一。这些图案既典型又丰富,是土家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兰卡普中有一种图案是其它民族所不具有的,这就是“台台花”的纹样,图案中的一个明显似动物头形的纹样,称为“台台虎”。虎是巴人的图腾崇拜物,在后世土家人的心目中仍然是神秘和崇高的,土王的印用虎来抬护,就如同巴族的虎钮镦于上的虎形一样,有一种保护神的意味。“八虎抬印”是土家织锦中的经典图案之一,图案在中间的主体印玺上,编织了一个很大的王字,增加了印玺的分量,四周是八只小虎抬护着玉玺。这八只小虎的造型憨态可掬、敦厚朴实,土家族姑娘的嫁妆按传统必然织有“台台花”和“猫脚迹”两种纹饰,“台台花”是虎头的造型,猫脚迹为虎爪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早期巴文化特性。凤鸟在土家织锦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图案,它象征着富丽和高贵。四只凤鸟组成旋转纹样,当地人把这种纹饰称为“四凤抬印”。据史料记载,在楚人占有清江流域时,巴族五子流落于黔中,各占一溪为王,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是土家族创业时的首领。五溪之王各持一颗代表权力的印玺,这印玺便成为土家人引以为荣的形象标志,而不断出现在西兰卡普之中。这么重要的民族标志物,为什么用凤鸟来抬呢,无疑是楚人绚丽高贵的凤鸟得到巴人后裔的认同,被当着自己的保护神。用楚凤护卫王印,楚人的凤图腾在此成为土王的护印之神,也正说明了巴文化和楚文化在这里早已合二为一了。如果说“四凤抬 印”有楚文化特征的话,那么“八虎抬印”就明显具有巴文化的显著特征。在西兰卡普中四凤抬印、八凤抬印、四虎抬印、八虎抬印的织锦也是极为常见的。“虎”图形的应用,也有保护小孩以防范野兽伤害的辟邪寓意。纹饰上部为半边“船船花”纹民间土语称‘补毕合’,此纹样是虎头形的动物纹,虎纹表现在湘西土家族是一种驱神崇拜。其主体纹样酷似“虎头”,可能与土家族崇拜白虎神相关。土家族既崇拜白虎又驱赶白虎,同属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崇虎是清江、鄂西一带流行,至今土家人还把虎头高悬门堂之上。他们希望得到白虎顽强的生存力与王者身份来驱使恶魔。湘西与巴渝驱赶白虎,同样是突出虎的威猛,人们面对现实害人之虎时,当然要驱赶,对其有敬畏之心,既怕又崇拜。无论是拜崇,还是“驱赶”,虎是土织锦图案中的主要表现对象,并有其历史渊源,从而“台台虎”所反映的是土家图腾崇拜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蛇纹”又是土家织锦中的又一特殊的图形,有的学者认为“巴”字的释义,是蛇的演变而来的,巴人的祖先伏羲氏、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作交尾状的,象征部族联盟,繁衍生息。(见汉画像石图形)远古的大巴山、峡江大地以及汉江上游均产大蛇,“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巴人是崇蛇的部族,同时,在考古与土家民族风俗遗存中,都能找到崇蛇的踪迹。至今的土家在七月间,如有蛇进屋,禁止任何人毒打,认为是祖先的化身。因此土家织锦纹样中的蛇纹不应该视作一般性动物,应看作土家人寄托其间的生存繁衍的本能理想,生殖崇拜是大蛇纹的内涵之一。我们看西兰卡普的“椅子花”、“菱罗花”、“二十四勾”等图案的骨线与蛇皮斑纹是何等相似。同时,也进一步从图案上为我们揭示了如何认识西兰卡普抽象图案之秘——古老的蛇皮斑纹。从很多抽象图案的土锦中,似乎真能看到蛇皮斑纹的演化图形,甚至是龙蛇形态的图案化。这似乎与巴楚文化区域内的崇蛇现象有某些情感上的关联。 那么,西兰卡普的艺术特征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独特丰满的图饰。西兰卡普图案的独特丰满表现在:许多小块菱形图案并排充满全部作品,如四朵梅,燕子花,六乔花等,有的是大块的单独纹样充塞全幅如四十八钩、大岩墙花等,还有较特殊的图饰有“小实毕”、“万字流水纹”六边形四方连续的“小蛇花”、“千丘田”等,图案的丰富、饱满、独特是西兰卡普的一大特征,使之立于我国众多名锦之列。西兰卡普给人一种抽象神秘的感觉,于简明中见繁复斑斓,敦厚中有绚丽浪漫。峡江地区的巴楚民众信神好巫,其艺术风格多诡谲神秘;巴人的器物敦实简洁,楚人的器物绚丽流畅。西兰卡普的主体纹饰繁复绚丽,方直的线条组成流动的韵律,蝶形纹饰的安排又显得简洁朴实,对比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反衬对比,显得自自然然而又匠心独运。 二是斑驳的色彩。西兰卡普斑驳的色彩是历代对西兰卡普的评价,也是它的重要特征。西兰卡普的色彩表现为悦目鲜明。是发自本能的创造性成就,对比强烈而又和谐自然,用最强的音符敲击人类的感观,达到传达作品图像的目的。由于土家族的织锦工艺是在母教其女,姊传其妹。长授其幼的方式下,代代相传,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一整套独特织锦技术与用色彩表达自然物体的方法。“黑配白,那里得~红配绿,造不出。兰配黄,放光芒”。这是色彩学上关于对比色的最精辟的表述了,关于西兰卡普的色彩,首先,斑驳陆离的艳丽之色,强烈的色彩对比,使人眼花缭乱,耳目旋晕。特别喜用大红、大绿、黑白衬托钩边。其次,就总体土锦而言,专用红色、暖黄、肉色等以暖色倾向为主色调。具体到每件作品,也有极个别以冷色为主的,如“小实毕”是以偏冷的深色为底色,反衬出暖色调的鲜艳纯色,显得深沉而又浓烈亮丽,与早期楚人的漆绘颇为相近。其中透出的纯朴神秘和浓烈的情感,正是千百年来峡江地区民众的心灵写照。深兰、深绿、间杂淡红、白色构成一幅非常优美的图案。另一幅“阳雀花”也是如此。但大多数还是暖红为主,如“台台虎”、“船船花”、“马毕花”以及“四十八勾”“六乔花”等等。最后,在土家织锦中也有素色的,给人宁静,甜美的感觉。如“万字流水纹”是用淡蓝色做底,略深的蓝色作万字流水改,图案单纯,颜色素静,设计精巧。总之,西兰卡普因为它的图案复杂,色彩种类较多,斑斑点点艳丽无比。以黑色衬底、白色勾边,又以不厌其烦的小纹饰填满各色图块,形成视觉的强刺激,对比强烈而又和谐自然,用最强的图像敲击人类的感观,传达作品热情、激烈、复杂的情感。 三是丰富多元的内涵。西兰卡普传统图案有二百多种,目前已知的约有一百四十种,能见到的实物在一百二十种之多。图案有天上日月星辰,地下花草鸟兽,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西兰卡普图案受多种文化浸润,早期受巴、楚文化的影响,如台台虎、蛇斑纹、大蛇花等明显与巴文化的图腾有关。又如塔形人字纹、龙凤纹饰,在楚国出土的织锦中也能找到源头。还有,以巴楚文化为其主要源头的峡江地区,自秦汉以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逐步接受汉文化先进思想。明清“改土归流”以来,“客家”进入土家族地区,汉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土家织锦中的图案装饰也吸收了很多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图案纹样,形成独具特色而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老鼠迎亲”、“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等,有的还使用一些汉语吉祥用语为主体图案,如在一床被面织锦中,织上了“当朝一品、富贵双全、金玉满堂、松柏同年、长生不老、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大量吉语。运用汉字为主体图案,容易造成单调呆板的后果,此幅的设计制作者却巧妙地运用字体的大小、 宽窄,以及用色的冷暖、明暗等变化,造成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十”字形图案的应用,有避邪的意思。再如土家服饰的汉化,彭公爵主作汉皇的服饰、汉字纹的流行等等。所以说西兰卡普图案的丰富多彩,是多元文化发展的结果。形成以上诸特征的西兰卡普是基于土家人民长期生活积累与不断探索的结果。反映他们对世界的态度与民族雄强质朴的性格。偏爱与需求也是西兰卡普形成独特风格重要动力。土家人的稚拙,集中反映在最喜爱的喜庆的图案上,凤踩牡丹,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土家族男女偏爱五色斑斓的服饰彩衣。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与现代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波及到全球各个角落,三峡地区也不例外。随着交通的改善,手机、电脑、汽车,不在是城里人所独有的东西,市场与商品经济风涌而至。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在转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也突现出来。西兰卡普同其它民族民俗一样,遭到前所未有的,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许多手工产品的实际用途已退出历史舞台,人们的爱好、审美也在转换之中。西兰卡普的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的选择,抢救与保护刻不容缓。人们要服务市场,加强传统工艺的优势,生产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要顺应现代人的喜好,才能寻求市场发展。民间工艺的生存与繁荣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宣传与保护的力度,使西兰卡普这朵民族之花有一个生存的土壤,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这样独具魅力与特色的民间美术综合 民间织锦审美杂谈 作者:田明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对于中国的织锦,特别是民族民间织锦而言,它的图纹构成到底是“抽象”、“具象”还是“意象”,说法不一,各有道理。我在对这些民族民间织锦特别是湘西的土家锦和苗锦的研究中,有自己的看法,我基本倾向胡晓东先生的观点:“(土家锦)朴实大方,粗犷洗炼,色彩斑澜而饱满厚重,由于受织锦工艺制作手段的限制及本民族纯朴审美趣味的影响,其造型的艺术风格上不克求具体、复杂的图像,而善于以。但这种意象的再现又不是完全脱离实际,凭空捏造的‘抽象’,而是即没有完全脱离客体的主要形式特征,又升华、变异为抽象的几何图案,所以仍属于再现性的图案表现形式”。 当然,这种意象的再现来抽象与那种所谓“学院派”大师的“抽象”绝对不是一回事。土家锦有一“双眼马毕”图纹,正侧面的马,却有同样大小的两只眼睛和耳朵。不由使人联想起欧州二十世纪初的“立体派”,在“综合的立体主义”原则下表现物体的四度空间,让 观众从一个视角能同时观察到多个视角的立体感受,实际上是企图把的解析方法运用到艺术上去。询问织锦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得到的是再朴实不过的回答:“马本来就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这就是直觉的再现,也正是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观察方法。 如果说民间织锦是“抽象”的话,那么,这种抽象的大多数也不是人们的刻意造成的,而是客观形成的:主要原由是织锦工艺手段本身的制约及实际功用的需求,也有传承中的模糊性变异,当然也不排除有某些的确的“艺术”追求。我们现在去谈论这种“抽象”和艺术的如何如何,那只是现代文人的一种分析提炼。根据我大量的田野调查,它与现实相差甚远。土家锦中的勾纹很多,也很个性特点,但勾纹表现的是什么,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内涵,民间从没有人谈论,勾纹仅仅只是织锦工艺手段制约下形成的一段“线条”。但当今的文人们或研究者一直在在争论不修休,说法多样,有太阳光芒说、蜘蛛腿说、螃蟹脚说、蛙脚说等,但最“权威”的说法是表现山上的“藤勾”。 然而,这种勾纹在众多的织锦中都大量的存在,特别是工艺相近的傣锦“象足纹”和景颇锦“牛角弯纹”尤为突出,与土家锦中的勾纹在工艺上几乎完全一样。同时,即使在土家锦中,这种勾纹也是随所处的地方不同而有所区别,那种成排集群的勾纹又被称为“狗牙齿”。其实在众多的民族民间织锦图纹中,只有少数图纹是人们有目的“创造”的,大多数织锦图纹是后人根据图纹的样子随意“命名”的,所以出现一种图纹在不同的地区有几个不同的名字。龙山一带有一种在土家锦中被称之为“岩墙花”的图纹,而在永顺对山却叫成“鸡盒子花”。问其为什么,龙山人说是岩墙石垒形成的样子,的确有点象。但永顺对山人却说这是鸡盒子(鸡胃)被剖开后的那种形式,这也很形象。土家锦中有一种被叫新“太阳花”的图纹,其实不完全是古老的传统图案,是近代人根据传统图案综合“创作”的,而且我与“创作”者曾讲起这件事,他说今天的“创作”也许就是明天的传统,这种真真假假的现象常常使外来的研究者不知所措。因此,田野调查就是最好的回答。 必须指出的是,正是民族织锦这种所谓“抽象”的模糊性特点,有时往往会因人而异,因目的不同,因文化环境不同而各取所需。土家织锦中有一种叫“台台花”的图纹,它是在一米见方的黑色家机土布上,三面各约15厘米宽的土家织锦“台台花”镶饰而成。是外婆家“斯列巴”看(望)月时必须送给小外孙的礼物。盖裙不但美观漂亮,而且实用。平时在家里,它是包裹婴儿的襁褓,出门游玩,它又可作贴身背负的软背兜。特别是把它覆盖在婴儿的窝窝背笼(摇篮)上,即可保暖,遮光,更有防范白虎,保护小孩生灵的功能目的。“台台花”是“改土归流”以前的图纹样式。它的图纹很有特点,以“面纹”、“补毕伙”(土家语:小船)和“泽罗里”(土家语:水波浪)三位一体而构成阶梯状“一级一级”的样子。 本地汉语方言把这种阶梯状“一级一级”的样子叫“台台”,故称“台台花”。它由除“小船”和“水波纹”之外,那一组看上去似“面纹形的几何菱形是无法知道那是什么:在一个较大的菱形图形内,一条三波的折线位于两个对称的小点上方;一个近似矩形置于中间;下部是一个倒置的菱形。据许多织锦老艺人说,他们把这两个对称的小点叫‘阳雀眼睛’,意指它跟‘阳雀花’图案中的眼睛织造相似。而对这个菱形是什么却一无所知,也只能从有‘眼睛’的启示中感悟这是‘脑壳’。所以就必须从另两个有确切名称的图案上来综合考虑。” 以深圳大学田少煦教授为首的湘西大多数本土学者认为是:表现的是土家族《梯玛神歌》中《创世纪》古歌。讲述的是远古时代洪水滔天,人类毁灭,“补所”和“雍妮”两兄妹躲进葫芦里得以幸存的故事,叫《雍妮补所》。为了延续人类,兄妹被迫成亲,哥哥羞成了红脸,妹妹羞成为白脸,婚后繁衍了土家、苗家和客家人。土家人为了纪念再造人类的祖先“补所”和“雍妮”,把兄妹俩敬为傩公和傩母。在酉水流域,“补所”和“雍妮”作为儿童的保护神,历来受到土家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台台花”盖裙就是这种地域“信仰”的典型民俗用品。 然而,在一些不流行“台台花”的土家族地区也有“文人”将其说成是“白虎图腾”的议论,有的甚至大胆地将“台台花”改名为“台台虎”。据悉,其主要依据是土家族确有廩君化白虎之传说,而“台台花”中的那个“抽象”的“面纹形”有点“象”虎头而得。显然,这种不顾“台台花”中洪水、小船、面纹三种形象的整体性和其地域民俗文化特征主流性的“嫁接”是不客观的,是一种“望型生义”为我所用的曲解。因此,对“抽象”图纹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当时当地大文化环境之中去综合考虑。?“台台花”显然不能理解是单纯的“抽象”图纹,它是“意象的再现来抽象的表现对象”,“所以仍属于再现性的图案表现形式”。 影响民间织锦的艺术特征的因素很多,从武陵山区而言主要应该是地域因素为首,包括自然成因。其次是文化成因,包括民族因素和传统习惯。以湘西为例,土家锦、湘西苗锦(芭排)从工艺角度而言几乎就象一种东西,工艺、图案也大同小异。说句开玩笑的话,如果将100幅土家锦中混入几幅湘西苗锦(芭排),也许只有我一人能够区分开来。因为在目前的所谓研究者中只有我一人在民间看到过完整的芭排制造全过程,在民间调查中看到过大量的芭排和土家锦的对比实物。因此,这应该是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民族因素不是第一性的。而土家锦、湘西苗锦(芭排)与湘西周边临近的贵州苗锦、怀化的侗锦,也同样是有很多的共性,特别是图纹的大之字形的构成上,同属一个大文化圈,同属相近的工艺手段的制约,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的自然因素和生活需求有很多相同。当然,土家锦和湘西苗锦(芭排)从 另一个角度而言,又绝不是同一种东西。他们因归属不同的民族,其内在的文化表达是有区 别的,只是一般不熟习的人难以看出来罢。如果将湘西的土家锦和湘西苗锦(芭排)当成是 同一种东西,显然是也是非常幼稚的。
/
本文档为【西兰卡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