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司母戊大方鼎

2017-09-01 8页 doc 44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 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 “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 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 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 “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 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 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 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 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 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简介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 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 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 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 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 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 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 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 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 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 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 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 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 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 和技术水平。 []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 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 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 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 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探宝不分地 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 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 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 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 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 了。 铭文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 约五厘米的麻绳,刚提了两三米,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 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吴希增再次召集村民们开始了提鼎。 这次的办法是两根绳子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 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 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 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平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 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 没锯动。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 会很难出手,于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 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 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 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砸下的鼎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 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 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相关事件 吴培文和司母戊鼎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司母戊鼎。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军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吴培文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 提起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 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 足鼎立”) 鼎的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 一般都较厚重。 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 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 纪念器物。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 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 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 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 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值1948年夏,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受重视程度之高。后来,国 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 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
本文档为【司母戊大方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