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代战争中的礼仪

2017-09-25 26页 doc 50KB 1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古代战争中的礼仪 篇一:中国古战争 【导读】中国古战争在腥风血雨里走到今天,已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的领袖。这种精神鞭策着我们走向和平,走向和谐。 我看过很多战争大片,灰白的天空,狼籍的房屋,杂乱的枯草,干枯的树木,流落的人群,光秃秃的荒山。天地间,只余一杆残旗在随风飘摇。满天满地的黄色,漫山遍野的死尸,透不尽的荒凉。时不时的传来几声寒鸦的叫声,孤单凄凉。那种震撼,那种无奈,那种苍凉,我怎么也忘不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忍最野蛮的战争。残忍,冷酷。一将功成,万骨已枯。 在中国古代,战争已经成为每个朝代开...
古代战争中的礼仪
古代战争中的礼仪 篇一:中国古战争 【导读】中国古战争在腥风血雨里走到今天,已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的领袖。这种精神鞭策着我们走向和平,走向和谐。 我看过很多战争大片,灰白的天空,狼籍的房屋,杂乱的枯草,干枯的树木,流落的人群,光秃秃的荒山。天地间,只余一杆残旗在随风飘摇。满天满地的黄色,漫山遍野的死尸,透不尽的荒凉。时不时的传来几声寒鸦的叫声,孤单凄凉。那种震撼,那种无奈,那种苍凉,我怎么也忘不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忍最野蛮的战争。残忍,冷酷。一将功成,万骨已枯。 在中国古代,战争已经成为每个朝代开国的必须。中国古战争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先祖爱面子,讲究礼仪,讲究文明,讲究大排场,讲究尊严。别的国家要惟中华独尊,朝贡膜拜。先天的优越使得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有一种超过其他人的优越感,这是从骨子里遗传下来 1 的,是中国古人的思维定势。正是这种思维定势使得清代统治者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夜郎自大,最终使中国走向衰败。 可以说,中国的古战争源自中国的古代文明。 我喜欢读历史,总想在历史的夹缝里寻找历史的真相。曾经我苦苦寻找,翻阅厚厚的中国古代史,在那些或真或假的字里行间,我发现,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发家史,有光明,也有黑暗。中国的历史离不开经济,经济离不开政治,政治离不开战争。 我不得不说,中国的经济史是一部厚重饱满的文化典籍。在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领导下,中国古人一直在发展,在进步。从农业到商业,从文化到科技,在自给自足的社会里,中国的经济并没有落后,反而前进。这不得不佩服先民的智慧。而中国的政治史则是一部尔虞我诈的厚黑学。很厚很黑,中国的政治一直是在黑暗中发展的,见得光的多,见不得光的更多。政治对普通的群众来说,是一场灾难。对于封建社会专权统治者来说,政治是治疗社会毒瘤的一种铁血手腕。战争,则是政治的附属品。中国的战争,是一场比政治还有厚、还要黑、还要尔虞我诈的历史。阴谋,叛乱,当我们翻开这部历史,细细读那一行行的字迹,在字里行间,处处透着的是弥漫的硝烟。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这种最野蛮最暴力的方式来解决政治、经济问题,并把这种方式当成一种文化来发展。战争,在潜 2 移默化中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的文化。读古代史的时候,时不时的看到什么《孙子兵法》,什么《孙膑兵法》,什么《武穆遗书》,甚至还演变成什么计策,什么。我不禁瞠目结舌,中国的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先人把这战争当成一种神话来敬仰。 一旦有了神话,就有了动力。在童心未泯的先古时代,神话就像两只翅膀,带着我们的祖先飞到童话的世界,对着梦想的神顶礼膜拜。于是战争就成了一种高雅的,甚至无上的事情。甚至有人不惜牺牲性命来祭奠这种神话。 然而我更愿意相信,战争不过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与中国的历史共同发展。就像中国的文化一样,是中国古代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产物。 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有了人就有了欲望,有了欲望就有了战争。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战争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从上古时代开始,人与人之间就已经在战争中发展繁衍了。这些是最野蛮、最原始的战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真正使中国战争走向文明的,是那场见神杀神,见人杀人的涿鹿之战。我们的祖先把这种最野蛮最原始的现象发扬光大,流传至今。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战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文明。这种文明,不是文化,是我们的先祖在生存斗争中总结出的生存经验。 3 从远古时代到近代,战争,仿佛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这个话题在不同的时代彰显不同的个性。这种战争文明,是每个民族都会有的,它代表一个民族的盛衰兴败。 从古到今,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从中到外,几万里的重洋相隔;从小到大,形形色色的六十亿。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战争也在变,但硝烟依旧。 发展到现在,中国古战争已经成为一种被同化了的世界化战争。我对现代史知道的不多,只在历史课上学过一些。近代中国被迫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那时候开始,中国战争已经在走世界路线了。 不禁又想起这次中日两国闹得纷纷扬扬的钓鱼岛事件。看了不少新闻报道,心里很气愤,每个中国人心里都不好受。让别人欺负到家门口了,怎么会高兴,看到新闻上说,如果日方再不释放船长,中方将采取强硬措施。不禁为这句话拍手叫好,有的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能和平解决更好。 我并不崇尚战争,甚至有些反感。冷兵器时代的血腥让我对战争有种天然的抵触。我不是野心家,不是掌权者,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女子,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不喜欢战争。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怎么会喜欢兵荒马乱的时代,尤其是在热兵器如此发达的年代,摧毁一个城市不过是瞬息之间。 4 和平,和平,两个最简单的字不好写。中国古战争的硝烟一直随着历史的尘风飞到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先祖在这部厚重的发家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战争在腥风血雨里走到今天,已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的领袖。这种精神鞭策着我们走向和平,走向和谐。 抛却古战争的是是非非,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中国人一直是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 战争与和平,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中国古战争尤甚,闭上眼,我明明确确地听到那些战争外的呼喊。 那分明是我们的老祖宗在喊:和平,和平。 篇二:春秋战争礼 从《左传》看春秋战争中的礼 周洪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西南昌 330027 摘要 本文试以《左传》为主要依据,通过考察春秋时期的战争,发现春秋战争中的礼不仅有着一系列固定的仪式规则,也有着“尊王”与图霸的矛盾,还有着与后世战争极为不同的敬德、从礼、体仁的思想。正是这些不同于后世的礼仪与思想,使此期战争与后世战争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以此亦可见春秋社会形态的复杂状况。 关键词 左传;战争;礼; 5 正文: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国、宗室家族力量渐趋强大,相互开始了激烈频繁的攻城夺邑,搴旗斩将的战争,我们只需一瞥保存此期历史文献资料最为完备的《左传》即可得知。《左传》记载在春秋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中,大小战争竟有四百九十二次~[,]可是,此期战争从授兵出征到行军攻战,有一系列特殊的礼仪与规则;而在战争中“闻丧止伐”、 “无及寡”、“不射君子、不射师”及在擒获国君时奉觞加璧的礼仪与温文尔雅的言辞,都与后世战争的残酷屠戮很不相同。特别是此期战争打着“尊王”、“从礼”的旗号却破坏、毁损礼的矛盾正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春秋战争礼的概况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义之国:“中国者,礼义之国也。”[2]即使被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3]的春秋时期,在激烈战争中也有着大量关于礼的论述:“治兵于庙,礼也。”[4];“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5];将礼看作是战争所不可或缺的:“夫礼、乐、慈、爱,战所蓄也。” [6];甚至有对当今动荡世界都极富参考价值的不“以乱平乱”的观点:“平国以礼,不以乱。伐而不治,乱也。以乱平乱,何治之有,无治,何以行礼,”[7]认为单纯攻城略地的战争只是乱而不是礼。而一些国家由于无礼会遭到他国攻 6 击,如:“齐师灭谭,谭无礼也。”[8];“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 [9];“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0];认为救助同盟国而出兵是合于礼的:“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礼也。”[11]但此时战争已从讨伐名义上的“不礼”到一种国家需要,有国君认为在位不出征,是“自逸而忘先君之业”,将“死不从礼”[12]。即便如此,当两国正准备交战之际,忽闻敌国国君去世,另一方则会主动休战或撤退,以示哀悼:“三月,陈成公卒。楚人将伐陈,闻丧乃止。”[13];“晋士丐侵齐,及穀,闻丧而还,礼也。”[14]。这种闻丧乃止的作法包含着对共同人类终极命运的悲悯,在当时是备受称道的。更有甚者,交战时如敌方国君去世,攻伐的诸侯不仅会停战,还会至敌军阵前行哭丧哀悼之礼:“公会吴子、邾子、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齐人弑悼公,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15]这些与后世完全不同的战争行为正反映出春秋时人敬德、从礼、重仁的思想观念。而此期的战争从授兵出征到行军攻战,更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礼仪规则。如: 在出师前要在宗庙向先君神灵问卜,以祈求战争胜利及祖宗福祐自己身体不受伤害。如《左传?僖公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及《左传?哀公二年》:“卫大子祷曰:‘曾孙蒯聩敢昭告皇 7 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有的将军在交战前一刻仍要占卜,如晋齐犁丘之役:“将战,长武子请卜。知伯曰:‘君告於天子,而卜之以守龟于宗祧,吉矣;吾又何卜焉,’”[16]《周礼?春官?筮人》有:“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鲁成公十三年刘康公亦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前在宗庙占卜自是对战事的极端重视。 除了卜战,还要卜帅:“及巴师至,将卜帅。”[17]因为车右负有保护主帅的,故又需卜车右。秦晋韩原之战时,晋惠公“卜右,庆郑吉。弗使。”庆郑直谏晋惠公背施无信,致使秦军伐晋,所以占卜庆郑担任车右吉利,惠公仍不要他为车右,致使自己被活捉。[18]而御者掌握战车,身系车士安全,因此也需卜御者。晋楚棘泽之役时:“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射犬,吉。”[19] 还有卜军旗:“公卜使王黑以灵姑銔率,吉,请断三尺焉而用之。”[20]灵姑銔是周王赏赐给齐桓公的龙旗,齐景公让王黑举着先君齐桓公的龙旗对叛乱者进行反攻,自然是祈求能够旗开得胜。 在作战前,有的国君还会赐给将帅以甲、剑以示鼓励。如鲁哀公十一年的齐吴艾陵之战:“王赐之甲、剑铍,曰:‘奉尔君事,敬无废命~’” 8 如果感到自己力量不足,要向盟国乞师:“北戎伐齐,齐使乞师于郑。“[21] 在授兵器之前还必须斋戒:“楚武王荆尸,授师孓焉,以伐随。将齊,入告夫人邓蔓曰:‘余心荡。’” [22]授兵器与战车在祖庙:“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於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23]大宫是郑国的祖庙。从《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及其用兵,亦如之”中可知,在祖庙统一授受兵器皆为礼制所规定。 为了祈胜,战前要祭社:“梁馀子养曰:‘帅师者,受命於庙,受脤于社。’”[24]在鲁成公十三年刘康公也说过:“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军队出发路过名山大川还要祭山川以祈祷战争胜利,祭祀多用玉器。如秦晋河曲之役:“秦伯以璧祈战于河。”[25]以玉祈祷并记载完备祈战语言的是鲁襄公十八年“晋侯伐齐,将济河,献子以朱丝系玉二瑴,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孙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沈玉而济。” 两军交战前还要宣布号员令称“誓”并再向先祖鬼神祷告,如晋楚鄢陵之役中:“‘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 9 誓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26] 临战之际有视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27]这是探视对方兵力强弱。还有观察己方军队状况,如鲁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的:“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 视师之后是请战:“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28]这些请战语言都说得恭敬有礼,如鲁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役的“彘子曰:‘寡君使群臣迁大国之迹于郑,曰:“无避敌~”群臣无所逃命。’”及鲁成公二年晋齐鞌之役:“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而在春秋战争请战语言中,最狂傲无礼的当属鲁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的楚将子玉:“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两军交战,一场生死大战就在眼前,可是将军却说“戏”,如此轻率,子玉的自负轻敌自是不言而喻,而晋国的对答却刚正严肃:“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知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 10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请战后正式开战前有致师礼,两军将战,先派勇士去敌军挑战。如鲁宣公十二年的晋楚邲之役:“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而鲁成公二年的“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从此,“余勇可贾”作为中国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交战中俘获敌国国君的礼仪就更加恭敬:鲁成公二年晋齐鞌之战中,晋将韩厥追上齐顷公:“韩厥执絷马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将俘虏齐顷公的一篇话说得如此谦恭有礼,竟要教人怀疑这是在血腥杀戮的战场还是在温文尔雅的外交宴会上~ 在军事行动中还有犒师礼,鲁僖公三十三年:“郑商人弦高将市於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用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就将一场即将发生的侵郑战争轻轻化解了。 军队战胜归国后还有一系列礼仪:“凡公行,告于宗庙;反 11 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29]城濮之战晋大胜楚后回国:“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徴会讨贰。”大赏就是战后赏赐。鲁宣公十五年:(晋灭潞后)“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鲁成公二年:(卫齐新筑之役)“既,卫人赏之(仲叔于奚)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 战后还有献俘礼,鲁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 战胜国进入战败国礼:鲁襄公二十五年:(郑侵陈)“子展命师无入(陈)公宫,与子产亲御诸门。陈侯使司马桓子赂以宗器。陈侯免,拥社使其男女别而累,以待于朝。子展执挚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子美入,数俘而出。祝祓社,司徒致民,司马致节,司空致地,乃还。”看郑国子展、子产进入战败国如此有礼,甚至叫人竟产生今不如古的感慨。从什么时候战争变得如此可怕了呢,除了身首异处外,还要加上虐待和人格污辱~《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木刊,郑人怨之。” 当初陈国攻打郑国时将郑国的井塞了,树伐了,郑国现在战胜陈后进入陈国,却如此彬彬有礼,简直叫人不得不怀疑古代真会有这种君子之礼吗, 战败国诸侯亦有投降礼:鲁昭公四年:“(楚)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 12 从以上一系列繁琐复杂的战争礼仪中,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延续的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战争的礼仪规则。特别是像卜战、卜帅、卜车及视师、致师、请战、献.cSPengbo.CoM 蓬 勃范 文网:古代战争中的礼仪)俘、大赏等一系列的战争礼仪,几乎是直接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之间的战争的公共原则与仪式。 ,:春秋战争“尊王”、维护等级与图霸活动中礼制破坏的状况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又有其特色。当时尽管周王室已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了,可是周礼长期形成的传统还在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春秋时期许多大国、强国为了更方便迅速地谋求自己的霸国之道,便时时处处以维护周礼的旗号行事,利用人们对周礼的信仰为自己的图霸行为修饰。周礼最主要的内容与精义就是以宗法制巩固维护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国家,即“尊王”与维护贵族等级制度。 我们先看当时战争中的“尊王”。春秋去古未远,自然对西周制定的礼仪、礼义较后世更为熟悉与亲近。春秋之时,周王室虽已衰落,但名义尚存,所以此期有许多以“尊王”为借口来进行“攘夷”、甚至打着王命来讨伐他国者。如《左传?隐公九年》:“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春秋之世,朝王者极少,郑伯以宋公不王讨宋,只不过找借口。郑与宋世代为仇,时时发生战争,而郑、宋国土又相毗邻, 13 所以《春秋》《左传》中,“郑人侵宋”比比皆是。而郑伯讨伐宋国,竟以“不王”为借口,说明此期“不王”在当时人心中还算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鲁僖公二十五年狐偃为晋文公称霸奠定基石的策略竟是:“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齐臣仲孙湫也以鲁国“犹秉周礼”、“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30]劝止了齐桓公急于攻取鲁国的野心。这种周德未衰,不可轻动的事例还有,早在春秋初期的鲁隐公四年,卫国的“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於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可见春秋早期周天子在诸侯中仍有较大影响力。而诸侯在位或去世,能得到周王的赐命亦是一种荣光:“王使榮叔来赐桓公命。”[31]“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32]此期周王对诸侯的发号司命也仍起作用,鲁隐公五年:“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针对叛乱的诸侯,周桓王毫不犹豫地进行镇压。而在同年“宋人取邾田。邾人告於郑曰:‘请君释憾於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郑庄公以周王之师既助了邾又报了去年宋国对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之仇。可是在春秋时期打着“尊王”的旗号却干着违礼违德的事已屡见不鲜,特别是鲁庄公十四年(郑)“厉公入,遂杀傅瑕。使谓原繁曰:‘傅瑕贰,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吾愿与伯父图之。??’对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 14 而外其心,其何贰如之,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臣无二心,天之制也。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33]郑厉公本是依靠国内叛臣傅瑕来弑君复位,但回国后却以“傅瑕贰”为借口杀了傅瑕,还想尽一步扫除异己,以“周有常刑”来威逼大夫原繁,可是原繁用“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贰如之,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这才反驳得义正辞严,落地有声~因为原氏自郑桓公起就世代管理国家宗庙,对“天尊地卑,君臣定矣”[34]的周礼周刑比你厉公知道得更清楚。郑国子仪为君十四年,君位早定,你公子突可以勾结叛臣弑君夺位,不是二心又是什么,所以原繁用“臣无二心,天之制也”将郑厉公顶撞得无言可对。原繁最后虽不得不“缢而死。”可是他“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的话,对阳尊周刑、暗输己私的郑厉公不啻为当头一棒。 其次,春秋战争对贵族等级制度的破坏毁损也是不可避免的。《礼记?乐记》对礼有明确说明:“礼义立,则贵贱等矣。”礼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贵族社会的等级制度,“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35],可是这个分别等级制度的礼在旷日持久的春秋战争中渐被毁损和消磨。在《左传?昭公七年》中,连楚国的殴兽官芋尹无宇都知道:‘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天 15 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将这古之制的等级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所以在《左传》记载的春秋战争中亦有许多反映等级的事例。如战前选帅要看身份贵贱。战争是残酷的,引领一军之帅的人选自然是战前最重要的大事。此期战争中将帅的身份等级竟会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如《左传?定公十年》:“(卫助齐伐晋五氏之战)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齐师克城而骄,其帅又,遇必败之,不如从齐。’乃伐齐师,败之。”从褚师圃的“其帅又贱”话,可知将对方主帅身份的是贵贱看作是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鲁哀公十七年:“楚既宁,将取陈麦。楚子问帅于大师子穀与叶公诸梁,子穀曰:‘右领差车与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马以伐陈,其可使也。’子高曰:‘率贱,民慢之,惧不用命焉。’子穀曰:‘观丁父、鄀俘也,(楚)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彭仲爽,申俘也,(楚)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水)。唯其任也,何贱之有,’”鲁昭公二十三年:吴公子光曰:“??(楚军)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一直到春秋后期,春秋时人对身份贵贱仍有非常严重的等级思想。 16 子高说的话:“率贱,民慢之,惧不用命焉”,这不仅是子高的看法,也是当时人的一般看法。而这话里关键的是“不用命”,因为打仗不仅要主帅决策正确,而且须将士同心执行贯彻这决策。如果主帅的命令得不到服从,战争的胜利自然是无法可想。所以吴子光说楚国的身份卑贱“无大威命”的主帅欲使七国盟军同心协力奋力激战,是不可能的,所以“楚可败也”。另外,在春秋战争中表现等级的还有一些很有意思也很特殊的例子,如援师之数也要看乞师之士的爵位等级。如鲁成公十八年:“晋士鲂来乞师(救宋)。季文子问师数于臧武仲,对曰:‘伐郑之役,知伯实来,下军之佐也。今彘季亦佐下军,如伐郑可也。事大国,无失班爵而加敬焉,礼也。’从之。”虽然经传上并没有记载鲁国倒底援助晋师多少,但是从这条史料即可知古礼是以乞师之卿爵位来决定援师的数目,且只要有多无少就不失礼仪。这种班爵贵贱之等又由于国有大小强弱而有所不同。因此鲁成公三年中臧武仲之父臧宣叔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这里说到的古之制即《周礼?夏官?司士》中的“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也就是鲁莊公二十三年曹刿劝谏鲁莊公如齐观社时说的:“夫礼,所以整民也。故??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这个长幼之序、贵贱之等,就是礼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不仅如此, 17 在战争的救助中亦有高低贵贱之分。鲁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役:“赵旃以其良马二济其兄与叔父,以他马反。遇敌不能去,弃车而走林。逢大夫与其二子乘,谓其二子无顾。顾曰:‘赵傁在后。’怒之,使下,指木曰:‘尸女于是。’授赵旃绥,以免。明日,以表尸之,皆重获在木下。”从文中可知,逢大夫自然不愿自己的儿子死于战场,但他忧虑遇上比自己地位等级高的卿大夫必须让车相救。所以他不让两个儿子回头探望,谁知儿子们不听话,偏偏回头就见到了赵旃,逢大夫无奈只有命令儿子下车让赵旃上车。并怨气冲天地指着某棵树说:“我将在这里收你们俩的尸~”最后两个儿子果然都被楚军杀死,尸体叠垒于树下。这种上下尊卑、等级有别之礼还表现在主乱军行,却戮仆惩主的事例上:“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氏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铖,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 18 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 [36]鲁悼公的这番话让所有的后世人为之感奋,可是魏绛的作法仍是逃不出群尊臣卑等级樊篱。按理晋君之弟扬干违纪扰乱了军行自当受罚,可是因为他身份高贵不能惩治。不惩治又不能整肃军纪,就只有鞭其车仆。这种因身分等级贵贱而出现的军事惩罚就这样可笑地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可是这种贵贱之等在春秋战争中却被严酷的现实破灭了。如鲁僖公二十七年城濮之战前冬月晋国的“谋元帅”:“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而鲁僖公二十八年:“二月,晋郤縠卒。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先轸半年前还是下军佐,现在却一跃而为中军帅,除去“上德”这个自身因素,更重要的是晋国将与强楚即将开战。而最后的战争结果也证实了选择先轸为帅的英明与正确。先轸在一年多纷繁复杂的战事中,听取大家的意见与智慧,将一场敌强我弱的战争打得有声有色。最终楚大将子玉兵败自杀,晋文公高兴 得无法自抑地说:“莫余毒也已~”而在另一场晋、郑的铁之役中,赵鞅为鼓励士兵奋力杀敌、努力作战而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37]一个“人臣、隶、圉免”就将这上下贵贱等级的“古之制”给打破了,只要能克敌,不仅庶人、工、商得遂进仕,甚至人臣、隶、圉得免奴隶身份为自由民,这种激 19 励作用不仅使晋军大败郑师,而且在开创了以军功解除奴隶身份的肇端。此期封建时代中极为关键的男女之礼也在春秋战争中有所表现,显示出春秋时对礼的坚守与破坏。如鲁襄公二十五年所记载,“六月,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陈侯扶其大子偃师奔墓,遇司马桓子,曰:‘载余~’曰:‘将巡城。’遇贾获,载其母妻,下之,而授公车。公曰:‘舍而母。’辞曰:‘不祥。’与其妻扶其母以奔墓,亦免。”陈侯因在去年冬天会合楚国伐郑国时,“井堙木刊”,惹得郑人大怨。所以次年六月郑师率战车七百宵突陈城,致使陈侯与太子夜半逃亡,连辆车都没有。不知司马桓子是否与陈侯有私怨还是什么原因,竟然在陈侯要求“载余”的呼声中冷冷回答“将巡城”就掉头而去。此时陈侯遇见另一个大夫贾获一家时,却得到了他全力的救护,将车交给陈侯让他们逃离。春秋时车只乘三人,所以陈侯要安置贾获的母亲在车上,贾获竟不同意。杜预注“不祥”的原因是“虽急,不欲男女无别。”也就是贾获将车让给了陈侯,尽了臣子忠君之礼,而让母亲留在车上就违犯了男女之别的礼。所以他只有辞了陈侯的好意,同着妻子扶着母亲一同逃亡。所幸陈侯与贾获一家三口都安全免难,但是让我们知道了在二千多年前即使是在那么激烈的战争中人们依然严谨遵循古礼制的规定。尽管如此,春秋时期男女有别的礼制也同样不得不遭遇冲击。如鲁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郑文夫人芈氏、 20 姜氏劳楚子于柯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君子曰:‘非礼也。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踰阈,戎事不迩女器。’”而鲁成公十七年:“厉公田,与妇人先杀而饮酒,后使大夫杀。” 僖公二十二年中所记君子的话就是对楚成王、郑文公的批评。而晋厉公在本不应让妇人参与射猎之时让嫔妃先射猎喝酒,后使大夫射猎,更是非礼。 ,:春秋战争礼中的敬德、体仁 战争是残酷的。可是春秋时期的战争与后世单纯的侵略攻伐有所不同,它还保持着礼义的道德、仁爱内涵。此时战争不仅以杀戮为目标,以流血为宗旨而有敬德、体仁的悲悯情怀;它不仅限于屈人以兵而以伸张正义、维护主权为要旨。认为“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38]春秋战争德与仁的内涵,在《左传》中常用“君子曰”的形式表现。认为符合或体现这些德与仁就是有礼、合于礼;反之,则是无礼。德包含有公正、公平之义,仁按孔子的观点就是爱人。那么在这个专以杀戮流血,消灭生命为作战目的的战争中,如何体现德与仁的精义呢,从《左传》记载的战争礼中可以看出这种敬德与体仁对我们的启示。例如,在鲁僖公四年齐楚召陵之盟中楚国大夫屈完针对齐桓公的兵力炫耀:“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答道:“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就把战争中的“德”与“力”明确区分 21 开来了。而前文所说的“闻丧止伐”即《礼记?檀弓上》孔子:“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礼出于弗忍,就是仁义之心。对过路人也一视同仁,无亲疏之别。即一人有痛,众人齐悲。一国有丧,他国同哀。春秋战争就有这样的实例。鲁僖公三十三年的秦国趁晋文公去世而千里袭郑,晋国大臣先轸当即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晋襄公穿上染成黑色的孝服,衔哀出征,大“败秦师于殽”,并生擒秦三帅,“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这就是秦不哀他国之丧,无礼出兵激起晋从国君到将士的同仇敌忾。秦穆公也只得“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承认此次失败乃“孤之罪也”。无独有偶,鲁襄公十三年秋,楚共王卒,吴趁楚丧伐楚,结果也大败而归。当时人就认 篇三: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2)《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 22 《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4)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5)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 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 纳谏》和《荆轲刺秦王》。 (3 (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5)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 23 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音律度量 1,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 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 五音就是宫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 这个“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 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 是: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即1234567。七音中, 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 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 ( 七音中, 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表达功效 主音),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 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 行出发时, 高渐离击筑, “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 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 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 “羽声”就是羽调式, 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 羽声”就是羽调式, 羽调式 这种调 1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 我国古代的一部国 24 式高亢激 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 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无射等六个阳律以及 大吕等六个阴律, 大吕等六个阴律, 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 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 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 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调等。 如黄钟相当于今天西乐的 C 调,无射相当于 A 调等。 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 磬等)、丝 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 )、 )、 (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如《石 琴瑟等)、竹 )、 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 钟山记》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噌吰者,周景王 噌吰者, 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无射”就是无射钟, 无射”就是无射钟, 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它常用于歌唱伴奏,所以称为 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 常用于歌唱伴奏, “歌钟”。 歌钟”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 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品种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 25 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 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 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等。独奏乐 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 箫等等。 器通常以古琴、琵琶、 2 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乐府曲调 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 ” 梅花落——曲调名。 : 黄鹤楼上吹玉笛, ——曲调名 如 江城五月落梅花。 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 梅花落》 天飘落的景象, 天飘落的景象, 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 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 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 26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 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 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 ——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 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 如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 长恨歌》 ” 《长恨歌》 ) 象。 :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相传是南朝后主 所制的乐曲, 为绮靡之音。 为绮靡之音。 ——即玉树后庭花 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 有时也作“折杨柳”,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 ——乐府曲调 有时也作“折杨柳” 主要写军旅 生活,从梁、 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 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 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 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塞 27 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 ——古曲名 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李益《从军北征》)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3 《鸿门宴》 (1)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 约3000 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 种体裁。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鸿门宴 28 〖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3) 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4)【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 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鸿门宴》:“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是以东为尊,最卑的是西向,从“东向坐”可以看出项羽的骄傲,目中无人的态度. 29 (5)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6)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 【附录: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至圣”,是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他编辑整理的《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 他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学 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我国第一部语录 体散文,该书 共分20 篇。与《大 学》《中 庸》《 孟子》并称为“四 书”。《诗 4 经》《尚书》《礼记》《周 易》《春秋》并称“五 经”。 (3)《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30 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中的“而立”指 30 岁,“不惑”指 40 岁,“知 命”指50 岁,“耳顺”指60 岁。 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31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幼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二、 《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 5 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32 朕:朕是第一人称代词,即“我”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在中国古代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称“王”者亦可自称“本王”,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 三、《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33 34
/
本文档为【古代战争中的礼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