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病梅馆记

2017-09-25 19页 doc 61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病梅馆记病梅馆记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二)掌握积累“病”、“业”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以”、“之”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景(影)”通假字。 (三)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写的。题目叫“病梅馆记”。作者写了他设置的医治病梅的处所。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个处所呢,因为梅病了。梅怎么会病的,……梅,就是文章“表面”要写的所“托”之“物”。文章是怎样叙写的呢, 分析:作者的思路是,从梅的产地写到梅致病的原...
病梅馆记
病梅馆记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二)掌握积累“病”、“业”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以”、“之”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景(影)”通假字。 (三)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重点 (一)本文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写的。题目叫“病梅馆记”。作者写了他设置的医治病梅的处所。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个处所呢,因为梅病了。梅怎么会病的,……梅,就是文章“表面”要写的所“托”之“物”。文章是怎样叙写的呢, 分析:作者的思路是,从梅的产地写到梅致病的原因、评梅的,写到梅所受的摧残,写到疗梅的决心,写到疗梅的以及疗梅的愿望,包括疗梅的以及更远的设想。全文分两段。 第1段,写梅之病态及病因。 (1)“江宁之龙蟠……皆产梅”写梅之产,多而盛。 (2)“或曰……以求钱也”析梅致病的原因。 (3)“梅之欹……至此哉”叹梅之病,广而惨。 第2段,述疗梅的意愿及方法。 (1)“予购三百盆……以贮之”谈疗梅的措施。 (2)“呜呼……疗梅也哉”表疗梅的愿望。 2(再看它的寓意,即所“言”之“志”,是怎样借梅谈到人才问题以及造成人才问题的朝政的。 提示:按“梅”的段落、层次来看。 第1段第一层,点明产梅的地区,数量多,长势盛,暗示人才本来到处都有,而且才华四溢。这是全文叙、议的基础。 第二层,用“曲、直”,“疏、密”,“欹、正”作鲜明对照,读者从字里行间就能明了作者对这种评梅的观点持什么态度。“固也”,是先承认、后转折的“退一步”的句式,重点在否定。然而有人却偏偏以此为标准,这是少数人的癖见,当然不能公开宣扬、扩大号召,用作衡量天下梅花的标准,也不能按此标准把天下梅花都弄成病态。梅花的病因在评梅的标准。文章巧妙地借用文人画士的癖见,隐射统治者在使用人才问题上的标准,是压抑、摧残人才的根子。 第三层,梅花的曲直、疏密、欹正,是自然长成的,文人画士用自己的癖见强使人改变梅花的自然形态,这无疑是一种罪恶。联系人才问题,不妨对有关句子作如下的理解:“斫其正,养其旁条”,意味着摧残刚正廉洁的,扶植奸佞邪恶的;“删其密,夭其稚枝”,是压抑广大人才,束缚新生力量;“锄其直,遏其生气”,即迫害忠良耿直,遏制蓬勃朝气。这里,作用一连用了六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叙述了梅树所受的摧残,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残害。结局是“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个“皆”字揭出其受害之广,一个“烈”字点明受害之惨,从而揭露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 第2段第一层由“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承接上文“梅皆病”,进一步证实“文人画士之祸之烈”。作者愤“文人画士之祸”,哀梅之皆病,竟“泣之三日”,极写其爱梅、知梅之情。于是下决心疗救病梅,即下决心拯救被摧残的人才,一个“誓”字表达了作者不可动摇的决心。梅的病,是文人画士的癖见,经“斫”、“删”、“锄”而成的,要它健康成长,必须“纵”、“顺”、“解”以粉碎其禁锢,“悉埋于地”,还它以自然生长的自由,“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目标明确,时间具体。“必”字与上文“誓”相应,愈见其心之坚。这就反映了作者为拯救和培植一代人才所采取的措施。“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两句,更表明他不屑与残害梅树的“文人画士”为伍,以及敢于蔑视腐恶势力、不怕打击、直陈时弊的昂扬气魄。 第二层,仅仅一个“病梅馆”能解救多少病梅呢,面对“梅皆病”的严酷现实,不禁深为感叹,“呜呼……”似乎显示了作者力不从心的艰难 处境。但与此同时,我们仿佛又听到作者热切希望疗治病梅的呼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一定要疗救尽可能多的病梅,拯救和培植尽可能多的人才。尽管病梅无数,个人能力有限,也并不气馁,坚持要“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表达了要为解救普天下病梅而奋斗终身,要以毕生精力解除封建专制对人才的束缚、免除摧残而奋斗的决心。 由此可见,文中梅是人才的化身,记的是梅,说的是人,议的是政。表面上句句讲的是梅,没有一处涉及到统治者用人取士,实际却借文人画士的癖见,影射统治者颠倒用人标准,迫害“正”、“直”,字字在揭露反动统治者束缚、摧残与扼杀人才的罪行。 3(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设喻”跟本文的“托物言志”是否相同, 提示:先分开来看。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说明齐王由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因而“王之蔽甚矣”这个道理之前,以邹忌自己由于妻、妾、客的“私”、“畏”、“求”而受蔽打了个比方。用一般的比喻来说,是“甲像乙”。“乙”是一件很小很平常的事情,而且不一定真有其事,“甲”则是要说明的大道理。“设喻”便总是以小喻大,用暗示讲述道理、表明意见,比一般比喻用语更委婉、含蓄,更娓娓动听,因而也更容易使人接受。 本文则是句句写梅,句句比人,而又处处在议政,将深刻的难以明言的道理寓于具体形象的论述之中。它以梅喻人,以文人画士癖好病梅的“标准”以及“夭梅病梅”的事实,影射者统治颠倒黑白的用人“标准”和扼杀人才的罪行;它以作者决心顶着“诟厉”辟建病梅馆的设想,表达努力解除封建束缚的愿望。如果也以一般比喻来说的话,那就有点像“以乙代甲”的借喻了。 因此,“设喻”和“托物言志”都像比喻。但“设喻”是以小喻大,先把要作比喻的物体(或事件)讲清楚,再说出被比喻的物体(或事件),即所要讲的主体,使听者领悟、接受。“托物言志”则往往只说常见的、 具体的、浅显的,而把要讲的抽象、深刻的道理隐含在里面,“志”在“物”中,写的是“物”,说的是“志”,中心表达虽然比较曲折,但艺术力量强,能发人深思。 4(怎样认识本文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在当时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这还可联系作者写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那首诗来理解。另外,本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习时要有正确认识。 提示:作者深感环境的压力因而追求个性解放,成了他诗、文的一种情调,这在《病梅馆记》和“九州生气”中反映最为突出。 《病梅馆记》强烈地谴责摧残梅花的举动,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痛恨以及要求改革的迫切和苦心。“九州生气”一诗说要使宇宙生气勃勃,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材”,每个人都意气风发,自由地参预创造新的局面,高压统治弄得“万马齐喑”是没有好处的。作者认为梅之所以病,是因为斫正、锄直;马应当嘶叫,寂无嘶声不是马的本性。这些都是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相对抗的表现。 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解体的时代。资产阶级刚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露出嫩芽,不仅软弱,而且和封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却能表现出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不满和批评,要求改革,要求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不管是他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在客观上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诅咒,对统治者的憎恨,对遭害者的同情;同时,反映了人们对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桎梏的强烈要求,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进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他身上不可避免地还保留着相当浓厚的封建思想,还受着他所在阶级的制约,在前进中遇到阻碍时就会流露出忧郁和悲观的情绪。像本文一方面渴望人才成批地茁壮地成长,一方面又看不到人民群众中的真正的人才,看不到真正能促使人才成长的力量,因而不能不发出“呜呼”的 叹息,只能“穷予生之光阴”,一个人去孤军作战。其次是把摧残人才的原因仅仅归根于统治者颠倒了用人的标准,而不是否定整个社会制度。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用词十分准确、形象。如谈到有的人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照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五个动宾短语,十分精当。“养”字形象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斫”字揭露他们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 说到“养”、“斫”、“删”、“夭”、“锄”、“遏”的后果时,“皆病”指出受害面的广,“祸”和“烈”,总结了人才受害之惨。 作者怎样解救人才呢,“纵之顺之”,发展梅的自然天姿,顺其天性;“毁其盆悉埋于地”,粉碎对梅的禁锢,让它植根于大地;“解其棕缚”,使梅不受任何束缚,得到彻底解放;必使“复之全之”并“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恢复梅的蓬勃生机,保全梅的自然形态,让梅有个恢复、保全、生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他的行动,正是通过“纵、“顺”、“毁”、“解”和“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练的动词表现出来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要求学生借助阅读“自读提示”、“思考和练习”把握本文课外自读的教学目的。 (二)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自读方法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归纳段意,理解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 (三)布置课外自读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1(“思考和练习”(三题全做)。 2(熟读课文。 3(补充练习。 (1)读准字音,解释含义: 鬻 斫 欹 景 癖 (2)在表内填写加点词的释义和用法。 序号 文言句 释义 用法 1 以欹为美 2 以绳天下之梅 3 以夭梅病梅为业 4 皆病者,无完者 5 以五年为期,必复 之全之 (3)写出课文各段段意。 (4)改正下面句子翻译的错误。 文言句: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句:能否给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又有更多的空闲田地,把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时间来治疗病梅啊~ (5)作者是怎样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文章的主题的, (四)课外自读作业检查评讲 教师先分组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然后对疑难进行解答,对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 1(“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中第一小题:作者用三个“以……为……”的排比句式,提出评梅者的美丑标准,影射封建统治者选用人才的标准。作者用“曲”、“直”、“欹”和“正”、“疏”、“密”作鲜明对照,暗示对这颠倒是非的评梅标准持否定态度。“固也”,本来是这样,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让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下面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与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奸险用心和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 第一题中第二小题:这几句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画士”压制、摧残人才的阴险手段:“养其旁枝”形象地点出他们妄图培植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斫其正”隐指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删其密”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夭其稚枝”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其直”比喻忠贞之士受迫害;“遏其生气”是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 第二题中文言常用虚词“以”,在本文中有三种用法: (1)作动词用,用于“以……为……”这种形式。当“以”相当于“拿”、“用”用,可分为两类: ?“以……为……”中“为”当“作为”讲,“为”后是名词,可译为“拿(用)……作为……”: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五年为期 ?“以……为……”中“为”当“是”讲,“为”后面是形容词,表示比较起来怎么样。现代汉语仍沿用这种文言句式,如“以团结为重”,因此“以……为……”不需翻译。例如: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 (关于这种用法可参看吕叔湘著《现代汉语八百词》) (2)作介词,相当于“把”、“用”、“凭借”。例如: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时告鬻梅者(把)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凭借) (4)作连词,表示行为的目的,译成“来”。例如: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第三题中文言常用实词“病”,在本文中有如下意义: (1)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成为病态”,例如: 夭梅病梅 (2)作动词,解释为“有病态的”,例如:江浙之梅皆病 (3)作形容词,解释为“病残的”、“病态的”,例如: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此外,还有如下几种意义: (1)作名词。 解释为“重病”、“病”,例如“君之病在肠胃 解释为“缺点”,例如:人皆嗤吾困陋,吾不以为病 解释为“耻辱”、“没趣”,例如:圣人非所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作形容词,解释为“困苦不堪”,例如: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小资料〗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儒学的官僚家庭。少年时期即鄙薄时文制艺,爱好经世致用之学和诗词。38岁考取进士。前后在内阁中书做了二十年无关轻重的下级官吏。后来借故辞职南归。死的那一年在丹阳云阳书院担任讲席。 龚自珍具有比较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对于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先驱作用。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他善于把诗歌作为武器,大胆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危机、统治集团的专制和腐朽,热情地歌颂理想和个性的解放,发出强烈的要求改革的声音。 (胡云翼注:《诗词五首》,《中华活叶文选》(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 龚自珍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这个时代正是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解体的时代。一方面是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这个变动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开始酝酿和孕育着民主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龚自珍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位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猛烈地揭露和抨击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热烈地要求改革社会,要求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提倡平等和民主,提倡个性解放。虽然出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他没有也不可能和封建王朝实行果断的决裂,但他宣传民主的观念无异于大战前的战马嘶鸣,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民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观。鉴于统治者对人才的扼杀,龚自珍对人才问题十分重视。他在《上大学士书》中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才必不绝于世而已。”他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罪恶大胆予以揭露:“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之。”(《乙酉之际著议第九》)“不才”指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帮凶。他们督责、束缚人才,甚至扼杀人才,是为了“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崇)其身”,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那种“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的统治局面。当然,丢掉人的廉耻,提倡了奴性,使万民变成了柔顺的奴仆,那统治者就更便于统治了。针对这种情况,他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病梅馆记》正是以曲折的笔法反映了龚自珍的“人才观”,并揭露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 (二)评注与质疑。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1)从语法角度看,主语是“梅”,“为”是动词谓语,“以”是介词。如直译为:“有人说,梅花把(或作凭借)弯弯曲曲当作美……”显然不符文章原意,因为把梅的弯弯曲曲当作美的是隐指“文人画士”之流,非梅本身,如上解释势必扔掉“梅”这个主语。如果翻译时将“以”不译,则句意不变,细审文章辞气,显然“以”在这里起强调语气作用,相当于能愿动词“要”的意思。因此这段文字应译为: 有人说:“梅花要弯弯曲曲才算美,(长得)正直了就没有娇姿;(梅花)要歪歪斜斜才算美,(长得)端正了就没有雅致;(梅花)要稀稀落落才算美,(长得)茂密了就没有秀态。” (志浩、江涛;《谈<病梅馆记>的教学设想》,《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6期) (2)文章以曲、直、欹、正、疏、密两相对照,阐明了对人才的不同看法,否定了某些人视正直严肃的梅花(人才)为丑,视歪曲不正之梅为 美的颠倒美丑的审美标准,从而为被压抑的梅花(人才)鸣不平,而这层意思正是通过“以……为……”这一句式表达出来的。 (3)“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对这句中的“以”字,不少高等院校和省市教育部门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解作“认为”、“以为”或“把”、“拿”。 上述两种解释,都是“以”的常用义。但是,如果用这两种常用义来解释“梅以曲为美”的“以”,将这个句子译成“梅认为弯曲是美”或“梅把弯曲当作美”,则把原文的意思完全改变了。因为,所谓“梅以曲为美”,不过是作者借有的人之口,来说出某些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以树立批判的靶子,并不是指梅花自己的特有的嗜好。而采用上述两种注译方法,尽管注译者绝不会把“以曲为美”看作是梅花自己特有的嗜好,但直译的结果,却把某些文人画士的这种“孤癖之隐”,变成了梅花自己的特有的嗜好。这显然是违背了作者的原意。那么,“梅以曲为美”的“以”字,到底应该怎样解释才能切合作者原意呢, 这些句子都是用“以”同“为”构成连锁关系,表示同类对象比较起来怎么样。“以”表示比较起来最突出,同口语中的“数”、“要算”差不多,“为”颇有“算作”、“称得上”的意味,跟后边的形容词或副词一道,承前表示比较的结果。据此,“梅以曲为美”,就可以译成“梅花的枝干,数弯曲的美”,或者是“梅花的枝干,要算弯曲的美”。鉴于“以……为……”的这种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我们翻译“梅以曲为美”时,也可直接译成“梅花的枝干,以弯曲的为美”。周振甫先生注译《病梅馆记》一文,就采用了这个办法(见中国青年出版社编选的《古文选读》1981年重印本328页)。我们认为,在弄清“以……为……”的特殊含义和用法的基础上,采用上述两种翻译方法,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是有好处的。“梅以曲为美”和“以为神”,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应该把它们区别开来。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便把这个表示比较起来怎么样的意思的“以……为……”,与相当于口语的“把……作为……”、“认为……是……”和“以……为……”,分作两个不同的用法提出来加以解释。 “以”同“为”构成连锁关系,用来表示同类对象比较起来怎么样的文言句式,尽管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但却很少有人去研究。 照我们的初步探讨,它的语法特点似乎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以”同“为”构成一种连锁关系,用在含有比较意义的兼语句中。表示同类对象比较起来怎么样。 ?“以”作为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谓语,用在主语之后,含有比起来最突出的意思,同口语中的“数”、“要算”差不多。“为”作为兼语句的第二个动词谓语,用在兼语之后,颇有“算作”、“称得上”的意味。 ?“以”的主语指代进行比较的同类对象的全部(即同类对象的每一个分子),“以”的宾语(兼语)是属于主语所指代的进行比较的同类对象中最突出的一部分(即同类对象中最突出的一个分子)。 ?“为”后边都是形容词或副词,承前表示比较的结果。 2(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1)“欹”“疏”“曲”三字照应上文的“斫直、删密、锄正”和下文的“斫其正”“删其密”“锄其直”。但上文跟它们的次序有所不同:“锄正”为“欹”,“删密”为“疏”,“斫直”为“曲”。“蠢蠢”两字课文未注,可能是因为各注本不一致,不愿作出判断。如有人从此句后边的“智力”两字联想到“愚蠢”的“蠢”(“惷”的通假字)。其实“蠢蠢”并不是形容词的重叠式,它是“虫动也”(《说文》)的“蠢”(又引申为生物的生长、活动)的动词重叠式。“蠢蠢”是说乱动、动扰(如成语“蠢蠢欲动”),在这句里是胡搞乱来的意思。 (胡竹安:《文言文疑难字句试释》,《语文战线》1980年第5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以其智力为也”一句中的“以”,则由“用”转为“凭”或“凭借”之意。“蠢蠢”,愚笨之意。但作者并无责备无知的卖梅者摧残梅花的意思,而是把罪责归之于“文人画士”及其帮凶,是他们教唆“鬻梅者”,“斫其正,养自旁条,……”用这种卑劣行径来追求高价。故此句可译为:“又不是那些傻乎乎的老百姓凭他们的智力所能做到的。” (3)《说文解字》:“蠢,虫动也。”蠢蠢,从构词上来看是重叠式,其含义是蠢动貌。(即“虫子爬动的样子”)《庄子?天地篇》有:“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句。《辞源》对这个“蠢动”作了注释:“用其自动,故动而不谢。”意思是动作出于自然本能。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里有:“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达十丈,蠢蠢而动。”成语:“蠢蠢欲动”盖源于此。《病梅馆记》中的“蠢蠢求钱之民”,其“蠢蠢”一词是用来修饰动词“求”的,作“求”的状语,用以形容“民”为“钱”而“求”的动作和情状,勾勒出“民”“求钱”的贪婪、忙碌之丑态,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里的“蠢蠢”一词不仅具有“虫子爬动”的比喻意义,而且还有这种“爬动”乃出自于自然本性的讽刺意味。据此,我们不妨可以将“蠢蠢求钱之民”句试释,“像虫子爬动不停,一心谋求钱财的人。”引申为:“为谋求钱财而到处钻营的人。”我们觉得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较充分地表现出作者对受命于反动统治者,唯利是图,摧残人才的“凶手”的憎恶和鄙视,才能体现出作者的“瑰丽古奥”的语言风格。 3(予购三百瓮,皆病者,无一完者。 这个“完”字,就是下文“必复之全之”的“全”。《说文》宀部“完,全也”所谓“完者”,对照上一段中的“斫”“删”“锄”,知道是不“斫直”、不“删密”、不“锄正”的梅。此句中“皆病者”和“无一完者”实际上同一个意思。 4(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以求重价。 “有……者”通常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把“有”(与“无”一样,作主语时,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有的人”)和“以……隐明告鬻梅者”看成复指关系;另一种是把“以……隐明告鬻梅者”看成动词“有”的宾语;还有一种是把“有”也看作指示代词,作“告”的主语。第一种势必让“斫”以下的动词都有一个不相称的主语(告诉“鬻梅者”的人),这是不可能的,可排除;第二种看成兼语式的无主句,但这里“告”只是告诉的意思,不直接引起(或促使)卖梅的人产生另一些动作(如“斫”“养“删”等),因而也不合适;第三种比较好,下句可承上句宾语而省略主 语,这是文言中常见的;但是告诉的内容只到“以求重价”为止。“而江浙之梅皆病”是造成的后果,不应连上一口气下来,课本在此以前用冒号,正是起这样的作用。 (三)对评梅标准的争议。 1(文章一开始即指出产梅之地。用一“皆”字,妙在隐示产梅之广,暗喻江宁、苏州、杭州三处乃江南人才荟集之地,为下文梅花(人才)遭受摧残作伏笔。接着用三个“以……为”排比句式提出评梅者的美丑标准:“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曲”、“直“、“欹”、“正”、“疏”、“密”,对照鲜明,暗示对这颠倒是非的评梅标准持否定态度。随后用“固也”这一退让句式表面承认这一评梅标准,行文十分灵活,以引起下文转折,直指“文人画士”的心机: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但不敢“明诏大号”,公开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天下之梅”,更不敢用这一标准使天下种梅的人去“斫正、删密、锄直”,把天下的梅花都弄成病态来赚钱牟利。这就揭露了“文人画士”奸诈险恶的用心,影射统治者在选拔人才上恣意颠倒黑白。 (志浩、江涛:《谈<病梅馆记>的教学设想》,《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6期) 2(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影射时弊的文章。一般认为此文反对文人画士偏爱梅花的病态,所托之意不难辨明。但是也该看到,在龚自珍的托意之外,梅花的美仍然有她的特点。龚自珍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话,没有下“谬矣”的结论,而认为是“固也”,就是固然不错的意思。教学中,对这两个字不可忽略。梅花有点缀之姿,实属客观存在。梅花若像竹子那样笔直,像松树那样挺立,像柳枝那样繁密,就会失去它的特色。欣赏家把梅花当作清秀之美的典型,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龚自珍先用“固也”二字予以肯定,然后才对时人的流弊进行批判。如果他把文人画士所要求的“曲、欹、疏”一律斥为海滨逐臭,那他自己就陷于武断,反而削弱了自己的立足点。 本来,要求梅花有姿、有景、有态,似乎没有什么错误。文人画士移情入物,“妻梅子鹤”,有意无意地向自然美施加人工,似乎也未可厚非。 然而失掉了天趣的梅花,还有什么值得移情的呢,我们若不设法保护自然美,就不能从自然受到美育,归根结底,病梅还是病了自己。 当然,龚自珍所要说的显然不止这些。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使士大夫的思想遭受严厉的桎梏。比文字狱更可怕的是笼络士人,奴化教育的软刀子。一硬一软这两把刀子使清朝的文化界死气沉沉。龚自珍以病梅为寄托,以合法斗争的文章为工具,暗斥统治者以赏识人才为名,行摧残禁锢之实。这不啻封建窒息下的慷慨悲歌,其文气之所以异常充沛,是以其尖锐的思想锋芒为基础的。直到今日,我们读到他的“泣之——誓之——必复之——甘受之——穷毕生之力以疗之”这样有声有色的文字时,谁能不以为其凛凛然大有生气呢~ (四)对封建统治者扼杀人才的控诉。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斫”、“删”、“夭”、“锄”“遏”五个动词运用十分精当,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画士”压制、摧残、扼杀梅花(人才)的阴险手法:一个“养”字,则形象地点出他们妄图培植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斫其正”,隐指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删其密”,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夭其稚枝”,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其直”,以喻忠贞之士受迫害;“遏其生气”,谓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可见其摧残扼杀人才的手段之毒,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皆病”二字突出梅花(人才)受害面之广,遭苦害之深。结句“‘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是对清王朝摧残扼杀人才罪恶的强烈控诉,一个“烈”字,进一步突出梅花(人才)遭害之惨,表现了作者对封建专制统治者无比愤懑~ (五)“疗梅”的决心。 “文人画士”对梅(人才)的摧残如此之烈,作者对此心痛欲绝。怎么办,“乃誓疗之”。“誓疗”二字深刻地表达作者挽救和培养人才的决心。怎么疗,“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纵之顺之’,是发展梅的自然天姿,顺其天性;“毁其盆,悉埋于地”,是粉碎梅花禁囿,使其植根于大地之中;“解其棕缚”,是使梅不受任何束缚,得到彻底解放;并许五年为期,必使其天性完全恢 复,达到完美。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相呼应,表达了疗梅必见成效才罢的决心。“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显示了作者不畏强暴敢同邪恶势力作不妥协斗争的昂扬气概。这里“誓疗”的具体行动和措施,正是通过“纵”、“顺”“毁”、“埋”、“解”、“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当的动词体现出来的。而作者辞官南归后,在江浙一带书院讲学,悉心培育英才,为“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一语作了最好的注脚。末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再次强调了疗梅救梅的热切愿望和坚强决心。 (六)关于本文主题。 1(《病梅馆记》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政治小品文。这篇短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扼杀人才的罪行,表现了作者渴求广开才路,培植人才的进步思想。 2(作者使用曲折的笔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揭露和抨击了清王朝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他要求改革政治、培养人才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3(此文言简意深,仅277个字,就包含了丰富深刻的内容。文章中心突出,通篇谈梅,除标题外,正文直接出现的“梅”字就达11处。从揭示梅病的原因,到提出疗梅的措施,进而表达救梅的愿望这一构思线索表明,本文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足见其非记叙文,也非说明文,而是议论文。难道仅仅是议梅吗, 作者龚自珍在写作《病梅馆记》的同一年,还写了《己亥杂诗》,其中有一首很著名:“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此诗揭露了清统治集团大肆摧残、迫害人才造成的严重局面,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呼声。《病梅馆记》主题与此基本相同。 可见本文的梅实喻人才,梅病喻人才遭压抑、摧残、迫害,其罪魁祸首的文人画士是指清统治集团的顽固派,他们及其心腹、亲信、赤膊上阵的凶手及帮闲、爪牙、评梅标准的制造者和舆论者,组成了一支有形无形的扼杀人才的巨大的反动社会力量。与此社会力量相对立的在文中只有个 “予”。这个“予”(龚自珍)也在清政府里作过官,由于遭到排挤打击而郁郁不得志。因此,在1839年辞官南归,写成此文。他从当时的现实及自己的遭遇出发,痛感拯救人才之重要,力争文章里提出疗梅的措施。作为一个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一个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能在“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下用这种曲笔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提出改良措施,是难能可贵的,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毕竟是无法实现的。 (七)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的人说:“梅以(树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算作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算作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瘾的情趣明白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那端正的(枝条),培养那横斜的枝条,删掉那些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为病态的。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八)重点内容图解。
/
本文档为【病梅馆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