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分析

2017-11-09 2页 doc 12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分析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分析 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分析 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4-3727-01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腹外疝,手术是治疗腹股沟斜疝最可靠的方法,手术方式有多种,我院自2001年采用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超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2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6例,其中男219例,女7例。年龄6个月~13岁...
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分析
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 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分析 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4-3727-01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腹外疝,手术是治疗腹股沟斜疝最可靠的方法,手术方式有多种,我院自2001年采用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超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2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26例,其中男219例,女7例。年龄6个月~13岁,单侧斜疝201例,双侧斜疝25例,3岁内180例。 1.2 手术方法: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距正中线2.5 cm处向外顺下腹横纹作一切口,长1.5 cm,切开皮,提起并剪开真皮层(这样可以避免因一次性切开皮肤全层时伤及深层组织造成出血过多的情况),钝性分开皮下脂肪组织,此时看见到灰白色的Scarpa筋膜,提起并横形剪开Scarpa筋膜,可以见到少量脂肪组织,稍加分离,到腹外斜肌腱膜,在腹股沟管处,可见到腹外斜肌腱膜向外突起,在此处提起并顺其纤维方向剪开约1.5 cm,用甲状腺拉钩向外环口方向牵拉切口下缘,并向内外侧分离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形成的弓状缘下方、腹外斜肌腱膜外的内侧,用小弯钳分开提睾肌,于精索的前内侧找到并打开灰白色的疝囊,疝囊较大时横断疝囊(小疝囊直接分离到内环口),近端疝囊继续向内环口方向分离,见到疝囊颈处的腹膜外脂肪时,再继续向内分离约2 cm,然后再于此处超高位缝扎加结扎疝囊,距离结扎处0.5 cm剪去多余的疝囊,远端疝囊仔细止血后旷置,分层缝合伤口。 2 结果 226例患儿腹股沟斜疝全部治愈,切口一期愈合,无并发症,随访3年均未复发。 3 讨论 本术式有以下优点:(1)切口小且在腹横纹上,愈合后疤痕小、美观;(2)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式是在疝囊颈露出腹膜外脂肪处结扎,而本术式则是将腹膜外脂肪继续向上分离2 cm后再行结扎,真正做到了高位结扎疝囊,从而减少了疝术后的复发;(3)经过腹股沟管进行手术时,逐层切开,解剖层次分明,显露清楚,极大地减少了术中误损伤的发生;(4)疝囊打开处极接近内环口,从而减少了剥离面,且几乎不用牵拉精索,可避免术后阴囊血肿和医源性隐睾的发生;(5)于腹外斜肌腱膜的隆起处打开并寻找疝囊,解剖标志明显,从而使疝囊的寻找更容易,尤其是对不进入阴囊的小疝囊,更显示出这一手术方法的优越性;(6)患者一般术后2天即可下床活动和出院,效果好,并发症少,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收稿日期:2008-07-16
/
本文档为【小横切口经腹股沟管治疗小儿斜疝226例临床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