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马面.doc

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马面.doc

2017-11-13 3页 doc 13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马面.doc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马面.doc 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马面 登临西安明城墙,你会发现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符合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
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马面.doc
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马面.doc 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马面 登临西安明城墙,你会发现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体外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符合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 马面这个名称,首先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二篇,其中所说的“行城”即“马面”。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它已被用于城市防御了。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最早在城墙上构筑马面的是燕下都的宫殿区,以后有汉魏洛阳金墉城北壁的“墩台”,但直到北宋才被普遍使用。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见于甘肃夏和县北的汉代边城八角城。它的内城尚存马面五处,西南及西北各二处,东南一处。马面宽12.2,38,5米、长6.7,11.7米不等,为非对称式,是依据需要而设。 中原地区现已发现马面的最早实例是北魏洛阳城,在它的北墙广莫门西侧发现马面一处,平面大体呈方形,凸出城墙外侧11.7米(约相当于城厚的三分之二),正面宽度约13米。另外在西墙北端的承明门北,也发现 有马面的残余。在以后的实物遗留及考古发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北宋汴京外城、元上都等城池,在其外侧均筑有马面。 夏都统万城的马面与以往的实心马面不同,为空心。这些马面间距50,100米,分布在城墙四周。但西城南墙的马面较为特殊,是空心敌台,既长又宽,每座长18.8米,宽16.4米,现存高度为14.2米。赫连勃勃将南城墙修得格外严密,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朝的刘宋。正如沈括在考察统万城后所说:“其城(墙)不甚厚,但马面既长且密。„„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临之。”考古发掘南面的空心马面中建有仓库,通过梯子上下出入,井内的支柱、楼板、粮食均已霉腐。赫连勃勃的刻石中有“崇台秘室”之词,可能是指这种建筑。可见,统万城的马面是一个融作战、军需、军械为一体的平战两用堡垒,在世界筑城史上尚未见有先例。中国构筑空心马面的历史比11世纪波罗的海罗斯城的石头城塔早6个世纪。 明代早期都城南京城墙及中都凤阳城墙,均未建筑马面。但是,依据南京城墙的形制考察,它的平面呈不规则形,各段城墙之间容易组织侧防,起到了“马面”的作用,因此,无需再筑马面。这说明古人在设计建筑城墙时并非因循守旧,囿于传统定制,而是因地制宜构筑各种城防设施。明北京城初期也未建置马面,明成祖朱棣迁都时,在北城垣修筑“马面”。至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加建南城时,才在城墙上修筑马面172座。面积有大小两种,间距为60,10米,估计是为了配合不同射程的武器而建造的。 明代在战略防御比较重要的城池外侧几乎都筑有马面。如秦王朱?镜 姆獾匚靼渤牵?绕城一周建有马面98座,为20米宽,12米长的长方形,马面外侧三面设有垛墙,左右两侧的垛墙开有垛口,便于抛掷砖石,放发矢弹,以阻击敌人攻城,马面正面的垛墙不开垛口,比左右垛墙高出二尺,可以防止城下矢弹伤人。马面之间距离120米,火力交叉点为6米,恰是古代弓箭、弩、飞钩、掷枪、擂石等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杀伤范围,从而在主墙体之外,形成二组正面及两侧之间的高空密集交叉火力网,提高了城墙的防御功能。其他如山西平遥县城建有马耐2处,间距40,60米。沿海城市如江苏南通城,也建有马面。 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敌楼,即陈规所言的“其上皆有楼子”,既可以屯兵和嘹望,又可以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展到最高点。西安城墙每座马面之上,明初均建有一座歇山式重檐二层敌楼,驻兵防守。战时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观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凭借敌楼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三个方面的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是城墙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面的出现主要是冷兵器时代军事需要在城墙建制上的反映,它提供了以最经济、最合理的方法来使用兵力和兵器的可能性。从明代开始,随着殖民主义者从海上入侵我国,海防筑城得到蓬勃发展,这种海防筑城体系至清末随着火炮的发展而逐渐演化为炮台要塞。城墙慢慢失去了往日的作用,逐渐淡出了防御系统,日益被人们毁弃。现在全国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已屈指可数。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城墙防御系统――马面.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