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商业银行管理学电子课本

2017-11-23 50页 doc 110KB 1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商业银行管理学电子课本商业银行管理学电子课本 第一章 商业银行管理学导论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的功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商业银行管理的目标、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与现状等内容。 教学重点:商业银行的功能,商业银行的管理目标,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与功能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1.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企业性质 (1)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价值最大化。 (2)在性质上不同于中央银行、政策性...
商业银行管理学电子课本
商业银行管理学电子课本 第一章 商业银行管理学导论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的功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商业银行管理的目标、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与现状等内容。 教学重点:商业银行的功能,商业银行的管理目标,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与功能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1.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企业性质 (1)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价值最大化。 (2)在性质上不同于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 2.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经营规律 商业银行经营的商品是货币,除少量自有资金和固定资产,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头在外。一般企业管理常用的最优化经济原理用于商业银行管理具有局限性。 (1)边际分析方法用于商业银行管理的局限性 (2)投入要素最优组合原理用于商业银行管理的局限性 (3)规模经济原理在商业银行的适应性和不适应性 商业银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比一般工商企业大的多;金融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考虑的风险比一般企业更为广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决定其有着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经营规律。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1.中介职能 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存款等负债业务,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将资金投给向银行借款的单位和个人。 闲散资金 ,生产经营资金 小额资金 ,大额资金 ,长期资金 短期资金 效益低的部门 ,效益高的部门 2.支付职能 (1)商业银行代表客户支付商品和服务价款。 (2)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成为货币保管者、出纳和支付代理人。 (3)商业银行的支付职能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为客户提供了方便。 3.信用创造职能 (1)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2)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受法定存款准备率和现金漏损率的制约。政府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4.金融服务职能 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担保、信托、租赁、保管、咨询、代理融通等多种金融服务,扩大了社会联系面,增加了市场份额,同时也增加了非信贷收入。 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关于商业银行作用的著名论断 , 邓小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全盘皆活”。 , 列宁:“银行占据整个经济的制高点”。 ?迈耶:“要控制整个经济,首先要夺取银行,在所有改革家的改革 , 马丁 中,几乎无一不包括银行方面的改革内容”。 , 约翰?邦丁:银行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决定着谁可以生,谁可以死。 关于商业银行走向灭亡的悲观论断 , 罗斯(Rose) :银行正走向寿终正寝~ , 比尔.盖茨(Bill Gates):银行是即将灭亡的恐龙~ , 博迪(Bodie): 我们需要抛弃银行~ , 米勒(Miller):商业银行的“陈旧过时”已是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所 存在的问只是在语言上如何更加委婉一些,让那些心存梦想的人更容易接受。 , 黄达:也发表过传统商业银行被抛弃的论断。 宣判“死刑”的缘由 , 信息技术革命:削弱其信息优势 , 金融创新:降低其吸收存款的优势 , 金融管制放松:降低其特许权价值 , 大量的不良资产:公众信誉度下降 , 频繁的金融危机:对经济有巨大破坏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市场远不是充分有效的,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必然是低效的,从而将大大地降低社会资源配置及整个 可以大大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消除经济运行的效率。而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 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融资效率,并进而从总体上提高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一)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在金融市场上,作为资金的供给方,主要包括了居民、企业、政府和外国经济单位四个部分。在资金供给者中,作为储蓄的居民是金融市场资金的供给者,而政府和企业则往往是资金的需求者。直接融资指的是将股票和债券等可流通证券销售给居民。金融市场高昂的交易成本,使得居民无法进行证券投资。 1.交易成本影响金融市场的发展 ?散户投资者的零星资金可能达不到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最低要求而无法购买,或者只能购买数量有限的证券,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鸡蛋只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需要支付佣金等各种交易成本,而小额投资者由于其投资规模较小,从而使其在进行金融证券投资时的单位交易成本较高。 ?小额投资者要购买金融证券还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去获得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同样由于其投资规模的限制,分摊在单位投资中的信息费用也就较高。 2.商业银行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 ?商业银行将大量的散户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大资金量,从而可以大大地降低投资的单位成本——规模经济优势。 ?商业银行利用其支付清算职能以及与客户的广泛联系,可以掌握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各个行业和各个企业甚至各种产品的市场信息,具有充分的信息优势。 ?商业行业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的投资理财专家,可以为投资提供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由于商业银行集中了大量的闲散资金,形成巨大的资金量,可以最大限度的分散投资,从而充分的降低投资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对称,即交易的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因而影响作出准确决策。 首先,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交易前的逆向选择。 其次,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交易后的道德风险。 1.交易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逆向选择最初引自于Akerlof(1970)的旧车市场模型。在旧车市场上,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卖方充分了解其旧车的情况,买方一般不能甄别旧车是好车还是坏车,只愿意付出介于柠檬(质量差)车的低价与桃子(质量好)车的高价之间反映旧车平均质量的价格。这样,柠檬车就被高估,其卖主自然乐于成交,而桃子车则被低估,其卖主不愿出售。结果是,旧车市场被那些劣质柠檬车充斥,实际的交易非常有限。 (1)简单的例子 假定卖主出售的车有两种类型:高质量(P=6000)或低质量(P=2000)。当买主不能知道车的质量时,如果两类车进入市场,平均质量为P=4000,买主愿意出的最高价格为4000,6000元的车将退出市场,2000元的车愿意出售。但买主知道,愿意出售的一定是低质量的,P=4000不可能是均衡价格,唯一的均衡是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 旧车市场的买卖如何交易, , 买主订阅“消费者报告”杂志,但仍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 通过中介经纪人 中介经纪人是鉴别旧车优劣的行家,从而在市场上生产信息。先买后卖,满足了购车者的要求,自己也获得了价差利润。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直接担保或以诚实信誉担保,买主相信他们,更愿意购买。 逆向选择的其他应用 , 与货币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同理。 , 小流氓与正派人留光头的问题。 , 杂志发表论文的问题。 , 找对象过程中的丑男配美女现象。 (2)金融市场上同样存在“柠檬现象” 以股票为例说明,一般的投资者难以分辨业绩好与不好的上市公司,他们只能付出反映各上市公司平均业绩的股票价格。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管理者掌握的信息多,业绩好的上市公司不愿接受只反映平均业绩的股票价格,只有业绩差的上市公司才愿接受相对自身业绩而言被高估的价格。劣质股票充斥市场,市场交易有限。 (3)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途径 , 政府管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真实的市场信息,使投资者得以识别公司优劣。 , 信息的私人生产和销售——一些私人机构搜集和生产信息,通过有偿的方式,出售 给投资者。如普尔、穆迪,但存在“搭便车”现象。 , 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下面详细分析) (4)商业银行缓解逆向选择的优势 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起着类似于旧车市场经纪人的作用。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生产并把握公司信息的专家,有能力分辨信贷风险,先吸收存款,然后向优良的企业发放贷款。商业银行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的贷款一般不能自由交易,其他投资者不能把贷款的价格拉到银行难以补偿其生产信息的费用的高点上。从而能避免“搭便车问题”,并从信息生产中获得相应的利润。 2.交易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1)道德风险的产生 当投资者在市场上购入股票或债券之后,作为股票或债券发行者的公司往往存在隐瞒其经营及其盈利方面的信息以获取经济利益的强烈动机。投资者关心其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合理利润,但经营者可能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项目上,投资者承担公司高风险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 (2)道德风险的化解 , 信息生产:监管——高价鉴审,有搭便车问题。 , 政府管理——市场监管当局对证券发行者规定较为严格的条件,对欺诈者施以严厉 惩罚,但仍然难以监督。 , 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由于商业银行充分的了解借款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 状况,也具备监督债务人履行合约的能力,因此可以有效减少 。 结 论 , 只要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证券市场的交易成本依然不可忽视,商 业银行的贷款功能就不会消失。 , 信息不对称解释了为什么至今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提供的间接融资在金融市场占的 比重远大于证券市场提供的直接融资。 , 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自身也不能完全消除金融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 商业银行的走向:传统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公司过渡。许多创新的金融产品具 有特定的融资功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讨论题 如何正确看待“商业银行消亡论”。 第二节 商业银行管理的目标 一、最终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目标模式可表述如下: ,,,12MaxPV,,,??, 2n1,i(1,i)(1,i) n,t, ,t(1,i)t,1 其中PV为商业银行的价值,π为商业银行在第t年的利润,i为适当的折现率。 t 这一目标模式提出了这样一种经营理念: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是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时间上可至无穷)形成的。 二、基本目标:“三性”平衡 ,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性”平衡。 ,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商业银行只有围绕基本目标开展日常的经营活动才 能实现其最终目标 1(效益性 (1)决策指标上,银行在配置每一笔资金时,都要考虑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选取机会成本最低的资产项目,或者在一定的机会成本水平上,选取收入最高的资产项目,以期取得最大的经济利润。 (2)会计指标上,银行在某一考核期内,表现出较高的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运营净收入率和每股利润等等。 2.安全性 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包含两重意义:一是银行投入的信用资金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如期收回,能保持和发展银行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能力;二是银行不会出现因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而影响客户提取存款的情况。 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将资产分散化,降低资金运营中的风险。加强对 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经营预测,从制度上保证信用资金的及时回笼。资产负债清偿期限合理匹配,时刻保持银行的清偿能力。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如活期贷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等。 3.流动性 商业银行经营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时刻满足资金的流动性需求。根据资金流动性变化规律,运用一定的预测分析工具对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做出正确估计并做出适当的资金安排。 三、“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三性”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2.资金的效益性是核心,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离开资金的效益性,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就失去存在的价值;离开了这两个基础,资金的效益性就成了空中楼阁。 :“三性”在短时期内既相关又矛盾,彼此可能相消又相长。 3.短期 4.长期:动态的“三性”平衡能保证商业银行取得最大利润。 商业银行管理的最终目标、基本目标与“三性”之间的关系可见图示如下(1-1): 最终目标 价值最大化 基本目标 “三性”平衡 效益性 安全性 流动性 图1-1 最终目标、基本目标与“三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 一、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 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利用电脑进行联机作业 2(装设自动出纳机(ATM) 3.建立电子资金转帐系统(EFTS) 二、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国际化 1(综合化 德国等欧洲国家实行综合银行制度,商业银行设置内部业务部门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业务相互交叉,三者可联合经营。 2.国际化 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是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然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商业银行随客户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国际信贷和国际结算业务,为了分散风险、增加利润、逃避国内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积极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寻求发展。 业务包括:供应外汇、套期保值、国际信贷担保、现金管理服务、帮助客户从事国际并购等。 三、政府金融管制松化 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障碍: (1)利率控制或金融产品的价格限制; (2)金融产品限制; (3)组织机构的限制; (4)地域限制; (5)征税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及资本金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商业银行放松了管制,鼓励竞争。政府金融管制松化进一步强化了竞争,促进了金融创新。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强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大多数商业银行已把风险管理作为其经营管理的核心。新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一、历史 , 1897年4月,中国通商银行开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商业银行业的开始。 ,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时期,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 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双重职能:管理国家金融事业和办理信贷业务 专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改革成果 二、现状 ,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2004.8.26,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9.15,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 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 , 城市商业银行(112)、城市信用社(723) , 外资银行 , 农村商业银行(3)、农村信用社(34577)、农村合作银行(1):鄞州合作银行。 , 民营银行期盼诞生 第五节 商业银行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商业银行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源在分配上的选择——优化分配有限的资源,追求经济效益最佳。商业银行经营同样要面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商业银行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围绕稀缺资源——信用资金的优化配置所展开的各种业务及相关的组织管理问题 二、商业银行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中介地位,与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关系的企业效益和信用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赢利性。因此,商业银行管理包括银行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 1.内部管理:银行自身的资本金管理、资产与负债的管理、资金流动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2.外部管理:客户信用分析、客户经济效益跟踪管理、收贷管理、市场营销管理。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银行资本的功能、新旧《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最新进展,而且要能分析我国银行资本现状并提出资本管理的策略。 教学重点:新旧《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策略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功能与构成 一、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功能 1.营业功能 所谓营业功能,是指商业银行的设立,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金,资本金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2.保护功能 所谓保护功能,是指商业银行资本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客户资金免受损失,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银行的安全。 3.管理功能 所谓管理功能,是指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机构通过系列资本指标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加强资本金管理以满足银行管理当局规定的最低资本金要求。 二、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构成 1.普通资本 普通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的基本形式,它包括普通股、资本盈余、未分配利润等。 2.优先资本 优先资本是指在股息分配和资产清偿上先于普通资本的那部分资本。它包括优先股、资本票据和资本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后三者在巴塞尔协议里被称为次级长期债券。 3.其他资本 商业银行的其他资本主要包括资本准备金、贷款损失准备金和证券损失准备金。 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与资本充足率的测定 一、巴塞尔协议的产生背景 1.国际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与资产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2.随着金融创新的普遍推行,广泛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使得国际银行业风险加大; 3.金融危机逐渐国际化; 4.国际银行业的规模扩张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格局; 5.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为各国协调政策提供了可能。 1975年2月,建立起一个监督国际银行活动的协调委员会,全称是“国际清算银行关于银行管理和监督活动常设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 1987年12月10日,国际清算银行在瑞士的巴塞尔召集了12个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专门讨论加强经营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资本及风险资产的监管问题,会议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并在1988年7月达成最后协议文本,即“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简称“巴塞尔协议” (二)《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内容 1、划分资本 (1)核心资本(由股本和从税后留利中提取的公开储备组成) (2)附属资本(主要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或普通呆帐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等) 2、确定资产风险权重 (1)表内资产分五级:0;10%;20%;50%;100%。 (2)表外资产转换系数分四级:0;20%;50%;100%。 3.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 资本总额 全部资本充足率,,100%风险资产总额 核心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100% 风险资产总额 其中:资本总额=核心资本+附属资本 风险资产总额=表内风险资产总额+表外风险资产总额 =?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相应表内资产的风险权重 全部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内普通贷款呆帐准备金不得高于风险资产的1.25%,次级长期债务的金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 4.过渡期安排 1990年底,资本风险资产比率最低标准为7.25%,资本中至少有一半应是核心资本;1992年底以前,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应达到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三)巴塞尔协议的不足 1.容易导致银行过分强调资本充足的倾向,从而相应忽视银行业的盈利性及其它风险 2.风险权重的大小主要依据债务人所在国是否为经合组织成员国,成员国的主权风险为零,而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主权风险为20%。OECD与非OECD的划分标准带有明显的“国别歧视 3.仅涉及信用风险,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非信用风险,或语焉 不详,或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根本没提起; 4.粗线条的风险权重不能精确地把资本与银行面临的风险密切结合在一起,未能从监管上为银行改善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激励; 5.许多已有的监管约束推动了国际银行界的资本套利的现象,这主要包括:通过推进资产的证券化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等其它风险来降低对资本金的要求、广泛采用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来逃避资本金的约束等等。 第三节 巴塞尔协议的发展 一、1996年的《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 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迅猛增长,银行业越来越深地介入到这些衍生交易中,因此,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对于银行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从国际环境来看,几起震惊全球金融界的大案基本上主要是由于市场风险管理失控引发和导致的。市场风险是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包括交易帐户中受到利率影响的各类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银行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它们同样需要计提资本金来进行约束。1996年颁布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 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1(1997年9月,颁布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2(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基本内容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共25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7个方面的内容: ?对银行监管体系和必要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的要求;?对被监管银行入市和股权结构的要求;?审慎管理和要求;?持续性银行监管的方式;?信息要求;?监管人员的正当权限;?关于跨国银行业的监管。 三、新巴塞尔协议 虽然1997年的核心原则在风险管理领域拓展和强调建立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机制方面作出了努力,但由于其只定位于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所以,缺乏可操作性。基于上述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于1999年6月、2001年1月和2003年5月三次发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征求意见稿,2004年6月颁布最终稿。 1(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 (1)最低资本规定 新巴塞尔协议关于最低资本规定的方案是建立在1988年协议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继续使用统一的资本定义和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比率。新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方面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风险加权资产的风险计量以及增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上。 (2)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目的是确保银行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程序,借以评估银行在认真分析风险基础上设定的资本充足率。 (3)市场纪律 市场纪律强调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即银行必须接受市场监督,及时、准确地对公众披露自己的资本水平、结构及风险变化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市场参与者能更好地评估自己所要面临的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的金融行为负责。 三大支柱相辅相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性。 2(新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 总资本要求(TCR) 银行资本充足率(CA),8%总风险加权资产(TRWA) 式中, 总风险加权资产(TRWA)=信用风险加权资产(CRWA)+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CRMR×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CROR)×12.5 因此,银行的资本要求=CRWA×CA+CRMR×12.5×CA+CROR×12.5×CA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 a.标准法 b.内部评级法(The 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IRB)。新巴塞尔协议基于内部评级的资本计算方法,将债项按借款人的类型分为:主权、银行、公司、零售、股权、项目融资等六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处理,但计算方法的区别不大。以公司类型债项的风险资本计算方法为例,该方法需要四个输入参数:一是债务人的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即特定时间段内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二是违约损失率(Loss Give Default,LGD)即违约发生时风险暴露的损失程度;三是违约风险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EAD),即对某项贷款承诺而言,发生违约时可能被提取的贷款额;四是期限(Maturity,M)即某一风险暴露的剩余经济到期日。基于内部评级法的资本计算分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在初级法中LGD、EAD和M由监管机构确定,而在高级法中允许采用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结果计算。 3.新协议对银行业的影响 (1)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 有助于各国银行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 有助于银行业风险的控制 有助于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对银行本身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提出了经济资本的概念,有利于调动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 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接轨 推动我国银行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 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是非OECD成员国,受到歧视,使得我国银行国际融资条件恶化,成本提高。 第四节 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策略 一、分子策略 通过增加资本数量,改善和优化资本结构,达到资本充足率目标的要求。 (一)内源资本策略 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积累而形成的资本,如未分配利润等。 1(内源资本的优点 , 成本低,免发行费 , 不会影响现有股东的控制权和收益 , 风险小,不受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 , 免交所得税 2(缺点 降低股利分配,有可能导致股价下降,使银行实际资本价值受损。 (二)、外源资本策略 商业银行通过向外发行股票、次级长期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本。 1(发行普通股的利弊 优点: , 可为银行带来长期稳定的资本来源 , 因收益率高容易被市场接受 , 通过扩大股东数量和范围而达到提升银行知名度和扩大客户群的目的 , 有助于市场树立对银行的信心,增强银行的筹资能力 弊端: , 成本较高 , 稀释了原有股东的权益 2、发行优先股的利弊 优点: , 因股息固定,在银行收益大幅上升时可获得杠杆效应 , 因不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从而容易被原有股东接受 , 可给银行带来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弊端: , 发行成本高 , 因股息固定,在银行收益下降时会使普通股收益加速下降 3、发行次级长期债券的利弊 优点: , 成本较低 , 可发挥财务杠杆效应 , 利息可免税 , 不会稀释股东权益 弊端: , 市场接受程度不如普通股 , 加大银行的债务风险 , 具有财务杠杆风险 二、分母策略 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减少资产规模,降低资产风险数量,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1.压缩银行的资产规模 2.调整银行资产结构 3.风险控制 分子策略与分母策略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 性。银行可以采用其一或同时采用来满足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然而,盈利性往往与安全 性和盈利性相悖,因此,无论采用那种,应注意适度。 第三章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银行负债业务的概念、性质和构成,把握存款管 理的目标、存款成本构成和及其如何定价,了解借入款的各种渠道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存款成本管理;存款的定价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性质与构成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负债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负债是指银行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到期需要偿还的债务。 一、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性质 1(负债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2(银行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决定其资产的规模和结构 3(负债是银行满足流动性需要的重要手段 (负债构成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 4 二、商业银行负债的构成 商业银行负债的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如果从负债的内容来看,可分为各项存款、各种借款及其他负债。如果按负债流动性标准来分类,则可分为流动负债、应付债券和其他长期负债等。 (一)按负债的内容来分 1、各项存款 ※中国的存款分类 (1)按存款资金性质及计息范围划分:财政性存款和一般性存款 (2)按存款期限长短划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3)按存款对象不同划分:单位存款和个人存款 (4)按信用性质划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通知存款(介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 通知存款是在存款时不约定存期,与银行约定存款支取时提前通知期限的一种存款品种。其利率高于活期存款,本金一次存入,多存不限,可一次或多次支取。 目前人民币通 知存款有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两种,最低起存金额为人民币50万元,最低支取金额各行不同。 ※协定存款 协定存款是指客户通过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合同》,约定期限、商定结算账户需要保留的基本存款额度,由银行对基本存款额度内的存款按结息日或支取日活期存款利率计息,超过基本存款额度的部分按结息日或支取日人行公布的高于活期存款利率、低于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的协定存款利率给付利息的一种存款。 ※国外常把存款分为: (1)传统的存款种类 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 定期存款(Time Deposits) 储蓄存款(Savings Deposits) 2)创新的存款种类 (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s) 自动转账服务账户 超级可转让支付指令账户 货币市场账户 个人退休金账户 2、各种借款 商业银行的各种借款主要包括同业借款、中央银行借款、回购协议、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 (1)同业借款 同业拆借: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临时借款 抵押借款:商业银行在资金周转困难时,也通过抵押的方式,向其他同业取得资金 转贴现:持有未到期票据的商业银行为融通资金向其他商业银行卖出票据的行为。 (2)向中央银行借款 再贴现: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资金的一种方式,它是指商业银行把自己办理贴现业务时所买进的未到期票据再卖给中央银行以便提前取得资金。 再贷款: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放款,也称直接借款。 注意:在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只能用于调剂头寸、补充储备不足,不能用于贷款和证券投资。 提问:比较贴现、转贴现与再贴现的异同 比较贷款、再贷款的异同 (3)回购协议 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协议,商定在未来某日以某一价格购回其金融资产,以获得可用资金的方式。 欧洲货币市场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遍布世界各地,它是经营欧洲美元和西欧一些主要国家境外货币交易的国际资金借贷市场。 3、其他负债 (1)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按某一固定期限和一定利率存入银行的资金并可在市场上转让流通的票证。特点:面额大(以百万美元为计算单位) 存期短( 1,6个月) 流动性好(可以转让) 发行采取无记名方式 绝大部分为固定利率 (2)金融债券 存款与金融债券的比较: 筹资目的不同:前者为的是全面扩大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而后者则着眼于增加长期资金来源和满足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 筹资的机制不同:前者是经常性的、无限额的,而后者是集中性的、有限额的。前者属于买方市场,而后者属于卖方市场。 筹资的效率不同:后者由于利率高,其筹资的效率要高于前者。 所吸收资金的稳定性不同:前者的期限有弹性,稳定程度低,而后者有明确的偿还期,一般不能提前还本付息,稳定性高。 资金的流动性不同:前者一般不能转让;而后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转让。 结算中资金占用 (二)按负债的流动性分类 根据我国最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业银行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应付债券和其他长期负债等。 1、流动负债是指商业银行将在1年(含1年)内偿还的债务。 2、商业银行发行债券应当按照实际发行的价格总额,作负债处理,记入应付债券。 3、商业银行的其他长期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存款、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等。 第二节 商业银行存款管理 一、商业银行存款管理的目标 商业银行存款的管理应服从于商业银行总的目标即“三性”的目标,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存款的稳定性(基本目标) 1、衡量存款稳定性的主要指标 活期存款最低余额 (1)活期存款稳定率,,100%活期存款平均余额 活期存款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 (2)活期存款平均占用天数,活期存款支付总额 这两个指标与存款稳定性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活期存款稳定率越高,活期存款平均占用天数越多,银行存款稳定性越高;反之,存款稳定性越低。 2、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因素 (1)宏观因素:政局的稳定及社会的安定与否、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及金融资产种类的多少、利率政策及利率水平等。 2)微观因素:存款的种类、存款人的动机、存户数量的多少、存期长短、服务质量( 高低、存款机构的竞争等。 (二)降低存款的成本率 1、降低存款的成本率(较高层次目标) 利息成本,营业成本存款成本率,,100%各项存款数量 2、降低存款成本率的主要途径 降低利息成本率 降低营业成本率 调整存款结构。 (三)提高存款的增长率(较高层次目标) 本期存款量,上期存款量存款增长率,,100%上期存款量 课堂大讨论:1、对当前银行要求职工揽存的看法:存款立行对吗, 2、“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越多越好”,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二、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 商业银行存款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实现效益性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存款定价的科学依据和贷款定价的前提条件。 1、商业银行存款成本的构成 ?利息成本:商业银行按约定的存款利率以货币的形式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 ?营业成本: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时除利息之外的其他所有开支,包括广告宣传费用、柜台和外勤工作人员的工资、设备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以及为存户提供服务所 需的开支等。 ?资金成本: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开支,即利息成本和营业成本。 利息成本,营业成本存款资金成本率,,100%存款资金 ? 可用资金成本率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要扣除应交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必要的超额准备金后,才能实际用于贷款和投资。可用资金成本是指相对于可用资金而言的银行资金成本。既可以计算存款的可用资金成本率,又可以计算银行全部可用资金成本率。 利息成本,营业成本可用资金成本率,,100%可用资金数额 ?存款加权平均成本率 商业银行不同种类的存款,成本水平有高低之分,利用统计学中的加权平均法,以存款数量为权数可计算出存款加权平均成本率。 ,XQX,,Q X式中,Q表示各种存款的数量,X表示每种存款的单位成本(即成本率),表示银行全部存款的加权平均成本率。 ?边际成本 商业银行存款的边际成本是指银行增加最后一个单位资金所支付的成本增量。 ,TCMC,,Q ,Q,TC式中,MC表示边际成本,表示成本增量,即新增的利息成本和营业成本,表示新增存款数量。 2、商业银行存款成本的计算 (1)历史数据加权平均成本方法 商业银行通过整理、归类和计算业已发生的负债情况的数据资料,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有关负债的利息成本、营业成本、资金成本等。这种方法适宜于评估银行过去负债管理业绩,或对同行业同类指标加以评比。 (2)边际成本方法 这是对负债增长每一单位时成本的变化加以分析的方法。商业银行筹资时既可以计算出某一种负债的边际成本率,又可以计算全部负债的边际成本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为筹资决策提供依据。 (3)预计加权平均成本方法 这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负债资金的成本进行预计和分析的方法。通过预计未来 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全部负债的加权平均成本,从而确定全部盈利资产的预期收益要求,或 者在进行资产负债对应管理时,根据某项负债的边际成本率确定相关资产的价格。 三、商业银行存款的定价 (1)目标利润定价法 某项存款利率 = 该项存款的营业成本率 + 目标利润率 (2)边际成本定价法 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动额 =新利率×新利率下吸收的存款量-旧利率×旧利率下吸收的存款量 边际成本率=总成本变动额?存款增量 (3)市场渗透定价法 (4)高层目标定价法 (5)价格表定价法 第三节 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管理 一、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各种渠道 同业拆借 同业借款 转贴现 抵押借款 再贴现 借入资 向中央银行借款 金渠道 再贷款 回购协议 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二、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时应考虑的因素 发行金融债券 (1)借入资金规模 (2)借入资金的期限 (3)借入资金的相对成本 (4)借入资金的风险 (5)借入资金的法规限制 第四章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管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银行贷款的品种与程序,贷款的政策,贷款的定价,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企业贷款业务管理。 教学重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风险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概述 一、商业银行贷款政策 商业银行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制定的指导银行贷款投向、规模、规范贷款业务操作的各项方针、规划的总和。 一份科学、合理的贷款政策文件,是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人员进行贷款业务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纲领,对于控制贷款风险,形成优质贷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贷款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1(国家货币、财政、产业政策 2(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及负债结构 3(客观经济状况与时间的变化 4(银行的风险意识及风险控制能力 5(地方经济环境 (二)贷款政策的基本内容 1、引言:它表述了一家银行的信贷哲学,它强调银行贷款活动应力求达到的质量要求。 2、目的:它充分阐明了银行信贷业务要达到的内外经营目标与任务。 通常可用大量定量指标表述:如: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与水平、贷款质量指标等。 3、战略:详细说明银行信贷管理战略包括: 贷款扩张战略 贷款组合、投向战略 贷款风险管理战略 贷款定价战略等 4、贷款的工作规程 (1)贷前推销、调查及信用分析阶段。这是贷款科学决策的基础; (2)银行接受贷款申请,进行评估、审查及贷款发放阶段。这是贷款的决策和具体发 放阶段,是整个贷款过程的关键; (3)贷款发放以后的监督检查、风险监控及贷款本息收回的阶段。这一阶段是贷款能 否及时、足额收回的重要环节 5、信用标准 解决该不该贷、贷多贷少的问题。 二、贷款品种 (一)按偿还期限分 1(活期贷款:灵活、利率低、流动性强 2(定期贷款:流动性差、利率高、风险大、期限长 (1)短期贷款 (0,1) (2)中期贷款 (1,5) (3)长期贷款 (5,„) (二)按贷款的规模分 1(批发贷款:也叫企业贷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对个人、合伙人或公司为经营企业的目的而发放的金额较大的贷款。批发贷款通常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的主要部分。 2.零售贷款,即消费者贷款,是指银行仅仅为个人消费目的而不是为经营目的所发放的贷款。包括住房消费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医疗贷款,信用卡透支等。 (三)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分 1(一次性偿还贷款,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一次性地向商业银行偿还本金的贷款。这种贷款的利息可以分期支付,也可以在归还本金时一次性付清。一般用于短期周转性贷款或金额较小的贷款。 2(分期偿还贷款,是指借款人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分次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贷款。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大都采用这种方式,至于贷款期内分期偿还的次数,每次偿还的本金数额、利息的支付等都由借贷双方谈判决定,并在借款合同中明确规定。 (四)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分类 1、信用贷款 指没有担保、仅依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发放的贷款。 特点:以借款人的信用为保证,风险大,利率高,手续简便。 只对那些声誉卓著、与银行有长期业务往来、资本实力雄厚、在行业中占重要地位的大公司发放,贷款期限也不太长。 2、担保贷款 指以某些特定的财产或信用作为还款保证的贷款。 特点:手续繁琐,成本大,风险 小。 (1)保证贷款 保证贷款是按照《担保法》规定的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 承担一般保证或连带责任保证为前提发放的贷款。 (2)抵押贷款 按《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主要指不动产和部分动产)作为 抵押物发放的贷款 (3)质押贷款 按《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质物(主要指动产和权利)作保证而发 放的贷款。 3(票据贴现 特点: (1)关系人多元化:持票人,承兑人,出票人,背书人 (2)期限短:为票据贴现日到票据到期日,6个月,不能展期 (3)利息事先扣除:贴现率一般低于其他同档贷款的利率 (五)按贷款对象分 1、工商企业贷款 2、消费者贷款 3、政府贷款 4、向其他金融企业贷款 (六)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分 传统的贷款分类:期限分类法,四级分类法“一逾两呆”法 (1)逾期贷款:指超过合同约定期限的贷款,含展期一次到期 (2)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逾期不足两年,但生产经营已经终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 (3)呆帐贷款:由法院宣布破产或自行解散的已不存在的企业所欠的无法收回的贷款 (4)正常贷款:按期还本付息的贷款 前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目前的分法:五级分类法 ?正常类贷款。借款一直能够正常还本付息,银行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的把握,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会遭受损失。 ?关注类贷款。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仍属正常,但是发生了一些可能影响贷款本息偿还的不利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继续存在下去,则有可能影响到贷款本息的偿还。 ?次级类贷款。贷款的缺限已经很明显,借款人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经无法偿还贷款本息,而不得不通过重新融资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来归还贷款。比如通过出售、变卖资产、或对外融资、及至执行抵押担保来归还贷款等等。 ?可疑类贷款。这类贷款具备次级贷款的所有特征,只是程度更加严重。即贷款已经肯定要发生一定的损失了。如果是有担保抵押的贷款,即使执行抵押担保,贷款本息也注定要发生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原因,损失金额还不确定。 ?损失类贷款。损失类贷款是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或者虽然能够收回极少部分,但其价值也是微乎其微。从银行的角度看,已经没有意义 和必要再将其作为银行的资产在帐面上保留下去了。对于该类贷款在履行必要程序之后,立 刻予以冲销。 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三、贷款程序 1、贷款申请 2、贷款调查 、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 3 4、贷款审批 5、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 6、贷款发放 7、贷款检查 8、贷款收回 第二节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 一、贷款价格的影响因素 1、资金成本 2、贷款风险 3、贷款费用 4、信用及关系 5、目标收益水平 6、贷款供求关系 二、贷款价格的构成 1、贷款利率:一定时期客户向商业银行交付的贷款利息与贷款本金之比。它是银行贷 款价格的主体。 2、承诺费:商业银行对已承诺贷给客户而客户暂未使用的那部分资金收取的费用。 3、补偿性余额:按银行的要求,客户(借款人)在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同时应保持在 银行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或低利率的定期存款。 4、隐含价格:贷款价格中的一些非货币性内容。 三、贷款定价方法 1、成本加成定价法 即银行根据筹集信贷资金的成本加上一定利差来决定贷款利率的方法 一般银行任何一笔贷款的利息收入都应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1)资金利息成本 (2)费用成本 (3)风险成本 (4)预期利润 2、价格领导模型定价法(主要考虑竞争因素的影响) 优惠利率(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 贷款利率=优惠利率或基准利率+ 非优惠利率借款人应支付的违约风险费率(0.25, 0.75%)+ 长期贷款借款人应支付的长期风险金费率(1-2%) 如7.81% = 5.31% + 0.5% + 2% 从定期基准或优惠利率到浮动优惠利率(60 ? 70年代) 浮动优惠利率:即一般钉住90天商业票据和90天 CD存单或国库券利率。 如:贷款利率=90天商业票据利率7%+(0.5%?1%不等) 从浮动优惠利率到LIBOR(或联邦资金利率)(20世纪70年代以后至今 ) 如:贷款利率=LIBOR + 风险费率 + 利润率 =5.91%+0.5%+0.5%=6.91% 结论:设定贷款价格,既要对其他贷款人来说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又需要全面补偿银行 筹集贷款资金的成本的重要性。 第三节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一、贷款风险的种类与成因: (一)信用风险: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等级发生变化而引起银行资产市场 价值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其成因: 1、产业分析落后 2、贷前调查与财务分析失误 3、借款人道德风险 4、信息不对称 (二)市场风险:指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银行表内和表外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其成因: 1、对环境、条件判断失误 2、资产、负债、资本组合不合理(如GAP) 3、市场竞争加剧 4、不可抗力因素 (三)操作风险 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其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 成因: 1、缺少科学、成文的信贷政策 2、内部缺失或不完善 3、不科学的操作流程或工作程序 二、贷款的风险识别 1(正常类贷款 2(关注类贷款 3(次级类贷款 4(可疑类贷款 5(损失类贷款 案例分析 新达贸易公司于2002年9月向A银行申请一笔3年期按揭贷款2400万元,用于购置某商场,分12期归还。物业的购置价为4000万元,抵押率为60%。由于借款人经营不善,产品销路不畅,在归还第5期的楼款之后,借款人再也无法按时归还每期贷款本息。截止2003年末,尚有未偿还贷款本金余额1980万元。借款人已经停止经营活动,大部分员工已离开公司,借款人正申请破产倒闭。 银行在诉诸法律程序后,业已取得该商场的所有权,并于分类日的上周举行了拍卖,拍卖价为1500万元,拍卖费用150万元,银行预计将可收回资金1350万元。请对1980万元的贷款余额进行(拆分)分类,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350万元为关注类贷款 630万元为损失类贷款 (二)信用分析 1、信用分析:是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经营能力、担保抵押品及环境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贷款条件的分析评估过程。 (1)5C标准(character)品德、(capacity)能力、(capital)资本、 (condition)状况、(collateral)抵押品 (2)5W标准 who借款人、why借款用途、when借款期限、what担保物、how还款方式 (3)5P标准 Personal借款人、purpose借款目的、payment、偿还、protection担保、perspective企业发展前景 2、信用分析技术(即具体分析方法与内容) (1)企业经营决策能力的分析 (2)企业财务状况的调查分析 第一,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进行的分析。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应重点从四大项目展开分析。 一是资产项目的分析 二是负债与权益资本项目的分析 三是损益表项目的分析 四是对财务状况变动表项目分析 第二,财务比率分析 (1)流动性比率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 ?过高未必强:存货积压或滞压的结果 ?容易伪造 ?速动比率(酸性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固定存货流动性差,一般为100,,我国为90, ?现金比率=(现金+等值现金)/流动资产×100, 现金,库存现金,非存款;等值现金,高流动性的有价证券 ? 上述三个指标与偿债能力成正比 (2)盈利能力水平分析 ?销售利润率(企业每一单位销售额可带来的利润)=(销售额-销售成本-税金)/销 售总额 ?资产收益率(企业每一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 =纯收益/资产总额 ?普通股收益率(普通股股东获利的指标) =(扣除税款和利息后的纯收益,优先股股息)/普通股权益额 ?股票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盈利 告知人们该公司需积累多少年的盈利才能使股票日前的真实价值与日前的市价持平, 又称“翻本期”。 市盈率越高,翻本期越长。 (3)财务结构比率(杠杆比率)分析 ?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负债净值比率(产权比率或负债权益比率) =负债总额/资本净值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资本承担债务的能力,比例越高,偿债的负担越重。 ?流动负债比率(反应企业短期负债在全部负债中的比重) =流动负债/全部负债 ?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总资产(或总负债) 反映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 ?财务杠杆比率=总资产/股本权益 股东权益比率=股本权益/总资产 这个比率越大,权益获得的杠杆收益就越多,企业的资本比率越低,风险也越低。 (4)经营能力比率分析 ?资产周转率=销售净额/资产总额 企业以一定的资产实现的销售收入越多,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净额/固定资产净值 比率越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也越高 ?存货周转率=销售净成本/平均存货额 衡量企业销售能力与存货是否过多的指标 ?应收帐款周转率=销售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反映企业应收帐款的变现速度和收回赊销帐的能力 (5)杜邦分析体系。 杜邦分析体系将权益收益率分解为杠杆比率、盈利率、业务活动比率与总体结构比率。分析者通过这一体系可以观察到一家企业的几种关键联系。权益收益率(ROE)可定义为: 总资产税后净收益ROE,,总权益总资产 可以看出,权益收益率即为杠杆比率与资产收益率(ROA)的乘积。资产收益率又可表示为: 销售额税后净收益ROA,,总资产销售额 销售额/总资产即为总资产周转率,是一个业务活动比率,而税后净收益/销售额即为盈利率。总资产可以具体划分为几个项目,税后净收益可表示为总体结构损益表的余额。杜邦分析法的ROE指标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可以对企业业绩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 第三,现金流量分析 1(现金流量:由于经营、投资、融资活动而引起的企业现金收支额。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 现金:库存现金、活期存款、其他货币性资金以及三个月内的债券投资。 现金进流量=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2(现金流量表 以现金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全面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中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的动态报表。 3(贷款风险的控制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一种较为保守的风险控制手段,不承担风险自然也就不会蒙受风险损失。但 同时也意味着市场份额的降低和盈利机会的丧失。所以,商业银行经营者们应持有的正确态 度是权衡风险与效益的关系,主动回避那些风险与效益不相匹配的业务,主动争取那些风险 与效益相匹配的业务,既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又保证信贷资金的效益。 (2)风险分散 为了控制风险过于集中而将风险组合多元化的一种措施。 款对象分散:但有限度,如中小企业融资难 贷款期限分散:信贷资产证券化 贷款利率分散: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贷款参与者分散:银团贷款 贷款地区分散:利率互换 贷款币种分散 (3)风险转移 一种事前控制风险的手段。它是指在贷款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手段,把可能发生的 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贷款的安全。 向客户转移(如浮动利率或资产抵押等) 向保证人转移:湖南投资连带担保案 向社会保险机构转移 课堂讨论 1.存款重要还是贷款重要, 2.存款立行还是贷款立行, 第六章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分业经营的利弊,证券投资的 目标与工具,银行证券投资的方法与策略等内容。 教学重点:混、分业经营的利弊,银行证券投资策略 第一节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 一、美国银行经营体制的演变历程 1、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混业经营时期 2、分业经营体制确立时期 斯蒂格尔法案) 《1934年证券交易法》、《1956年1933年《银行法》(又称格拉斯- 银行控股公司法》、《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逐步形成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 3、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时期 1999年11月4日,美国众参两院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业放弃分业经营,进入混业经营的新纪元。 二、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形成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证券市场出现以前,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证券市场出现以后到90年代中期中国金融业实质上是混业经营。1995年5月通过的《商业银行法》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与《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构筑了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法律基础;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构成了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的监管体系。 三、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利弊分析 1、分业经营的优势和混业经营的劣势 混业经营的弊端主要在于风险控制和监管难度较大。 分业经营体制的积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2)有利于监管 2、分业经营的弊端和混业经营的优势 (1)分业经营的弊端 ?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到限制,难以获得更大发展。 ?造成市场垄断,缺乏有效竞争。 ?金融机构运行成本增加,效率降低。 2)分业经营的弊端 ( ?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到限制,难以获得更大发展。 ?造成市场垄断,缺乏有效竞争。 ?金融机构运行成本增加,效率降低。 3、适应条件分析 一般说来,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健全的法律法规 (2)严密而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3)金融机构自身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此外,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也是实行混业经营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目标与工具 第二节 一、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目标 银行投资证券,实际上正是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三性”均衡经营原则的体现,是商业银行增加收益、分散风险、提高资产流动性的重要保证。 1、获取收益:证券投资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资产业务之一。 2、进行风险管理,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可利用证券投资来有效管理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 3、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持有证券不仅可获得一定的收入,在必要时也可以迅速变现,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也是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重要目标。 二、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工具 商业银行投资证券可分三大类:货币市场工具、资本市场工具和创新投资工具。 、货币市场工具。包括所有到期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与证券。 1 2、资本市场工具。包括所有到期期限在1年以上的证券。商业银行投资的该类证券主 要有: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国库券、中长期市政债券、公司票据和公司债券、股权证券 等。 3、创新的投资工具。主要包括结构化票据、证券化资产和剥离证券等。 三、商业银行实际持有证券组合的构成 表6-2是1990—1998年间美国所有有存款保险的商业银行所持有证券组合的构成。 表6-2 1990-1998年美国商业银行证券组合的构成表 单位:% 占总资产的比重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证券 16.19 17.38 20.38 21.97 21.19 18.64 16.87 15.80 16.65 美国财政部 3.42 3.78 5.88 7.05 6.85 4.82 3.34 2.81 2.24 美国政府机构 7.42 8.43 9.26 9.55 9.28 9.40 9.12 8.98 9.93 州和地方政府 2.03 1.63 1.46 1.31 1.21 1.11 0.99 0.88 0.92 其它 2.27 2.19 2.39 2.43 2.15 2.18 2.17 1.19 2.49 贷款合计 62.22 60.08 58.30 56.33 58.56 62.68 64.24 63.89 64.40 资料来源:Antonio N. Bomfim 和William R. Nelson “1988年美国商业银行的利润 和资产负债的变化”。 表6-3反映了不同规模银行持有证券的百分比。从中可以看出,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加, 证券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下降。 表6-3 不同资产规模银行的资产结构表 按资产规模分组 资产构成 所有银行 最大10家 11-100位银行 101-1000位银行 其他银行 证券资产 22% 20% 16% 23% 28% 贷款资产 59% 51% 64% 63% 59% 其 他 19% 29% 20% 14% 13%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告》,华盛顿特区(1999年)整理。 第三节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方法与策略 一、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政策 证券投资政策主要包括: 1、证券投资目标。投资目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构成。 2、管理职责。有效的证券投资管理与合理分配投资管理职责有很大关系。 3、每一种证券的监管规定以及银行确定的投资规模、质量和期限等。 二、收益率曲线(Yield Curve) 收益率曲线是描述利率期限结构的重要工具,是反映在某一时刻利率如何随证券到期日变化而变化的一条曲线。一般而言,在风险、流动性、税收特征等方面相同的债券,由于债券的期限不同,利率也会不同。根据这些债券的收益率绘成的曲线即是收益率曲线。 收益率曲线的形状主要有向上倾斜型(如图6-1)、平缓型和向下倾斜型三种情况。在正常情况下,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为解释在整个经济周期过程中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及变化,人们提出了预期理论(Expectation Theory)、市场分割理论(Segmented Markets Theory)和选择停留理论(Preferred Habitat Theory)三个理论。 收益率曲线对银行证券投资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收益率曲线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测作用。 第二,短期内,收益率曲线为银行证券投资提供了有关过度定价证券和定价不足证券的线索。 第三,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决定了银行通过用长期证券替换短期证券(或者反之),能为银行赢得多少额外收益。 三、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策略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策略的目标应是在控制利率风险条件下实现证券投资流动性和收益的有效组合。银行可以选择被动投资策略和主动投资策略以及避税组合策略。 1、被动投资策略(Passive Investment Strategies) 被动投资策略包括梯形期限策略(The Laddered Maturity Strategy)和杠铃方法(Barbell Approach)两种。 (1)梯形期限策略 梯形期限策略,也被称为期限间隔方法(Spaced-maturity Approach)或等距离到期投资组合(Staggered Maturity)。该方法的基本思路为:根据银行资产组合中分布在证券上的资金量,把它们均匀地投资于不同期限的同质证券上。在由到期证券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并基本保证获得平均收益。 (2)杠铃方法 杠铃方法也叫分拆期限(Split-Maturity)其方法是把证券划分为短期证券和长期证券两个类别,银行资金只分布在这两类证券上,对中期证券一般不予考虑。这种证券组合结构反映在图上形似杠铃,故得此名。该 2主动投资策略(Aggressive Investment Strategies) 主动投资策略比被动投资策略管理复杂和成本更高。分析和利用收益率曲线以及利用各种债券掉期都属于该种策略,主要包括收益率曲线策略、替换掉期策略、组合转换(债券掉期)策略等。 (1)收益率曲线策略(Yield Curve Strategies) 根据该策略,银行在构造投资组合时是根据收益率曲线的水平和形状的预期变化来分配资金。其基本思路是:当收益率曲线相对较低和向上倾斜时,通常购买短期证券,随着利率在未来几个月(或几年)内出现上升,证券不断地续期为较高收益证券,如果银行有额外流动性需求,也可以提供额外的流动性;当收益率曲线处于相对高水平时,预期利率会下降,银行转向长期证券,这样银行可获得最大的利息收入,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因流动性需求而出售长期证券,也可获得资本利得;当认为利率已经达到最低点时,就出售长期证券,并将本金和资本利得转投资于短期证券。 银行如能成功地运用收益率曲线策略,将会赚取相当多的投资组合利润。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2)替换掉期(Substitution Swap) 替换调期是指银行用一种债券去交易另一种债券,两种债券在息票率、期限和信用质量方面类似,但后者能提供更高的收益率。一般认为,在一个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但是有些时候(如市场暂时的失衡)仍有可能出现价格扭曲,导致某证券收益率位于某一特殊时点收益率曲线之上,这时银行投资经理可以用该证券替换所持有的同类证券,从中获利。 (3)组合转换(债券掉期)策略 该策略是出售低收益率的证券,代之以较高收益率的证券。基本思路是:当一家银行在低利率期间购买了证券,随着利率的逐步上升,银行资金的成本会上升。当证券收益与平均利息成本之间出现负利差时,银行可以出售旧的证券,虽然会造成资本损失,但可从税收中扣减这部分损失。接着用出售的收入和节约的税金购买新的较高收益证券。这样可使银行在利率水平变化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利润。 、证券投资的避税组合策略 3 构造证券投资避税组合的基本原则是:在存在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税赋差异,从而使两种债券出现税前收益率与税后收益率不一致时,银行应在投资组合中尽量利用税前收益率高的应税证券,使其利息收入弥补融资成本,并使剩余资金投资于税后收益率高的减免税证券上,从而提高证券投资盈利水平。 第七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与创新 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熟悉中间业务的管理规定与风险控制方法,掌握中间业务的创新策略。 本章学习要点:中间业务的具体类别,中间业务的管理方法,中间业务的创新策略 第一节 中间业务的种类 一、支付结算类 支付结算是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和资金调拨等引起的货币给付及其清算行为。按给付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两种。现金结算是收付双方直接使用现金进行的货币给付行为;转账结算是通过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账户划转到收款单位账户的货币收付行为,表现为各存款账户之间的资金转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则是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由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组成。 1、结算工具 结算业务的主要结算工具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 (1) 银行汇票。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 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3) 银行本票。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4) 支票。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2、结算方式 有同城结算方式和异地结算方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汇款。汇款是由付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外地某收款人的一种结算业务。汇款结算分为电汇、信汇二种形式。 (2)委托收款。委托收款是收款人委托银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结算方式。 (3)托收承付。托收承付是根据购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由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 (4)国内信用证。信用证是由银行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向受益人开立的载有一 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在指定地点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3、其他支付结算业务 包括利用现代支付系统实现的资金划拨、清算,利用银行内外部网络实现的转账等业务。 二、 银行卡类 银行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主要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 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依据清偿方式,银行卡业务可分为贷记卡业务、准贷记卡业务和借记卡业务。借记卡可 进一步分为转账卡、专用卡和储值卡。 依据结算的币种不同,银行卡可分为人民币卡业务和外币卡业务。 按使用对象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 按载体材料的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磁性卡和智能卡(IC卡)。 按使用对象的信誉等级不同,银行卡可分为金卡和普通卡。 按流通范围,银行卡还可分为国际卡和地区卡。 其他分类方式,包括商业银行与盈利性机构、非盈利机构合作发行的联名卡、认同卡。 三、代理类 1、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 2、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 3、代理商业银行业务 4、代收代付业务 5、代理证券业务 6、代理保险业务 7、其他代理业务 四、 担保类 银行承兑汇票 备用信用证 各类保函业务:融资类保函,包括借款保函、透支保函、有价证券发行保函、银行授信额度保函等,租赁保函,补偿贸易保函,付款保函;信用类保函包括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转开代理行保函;其他类保函如质量保函、海事保函、维修保函、关税付款保函、诉讼保函、提货担保保函等。备用信用证视同保函业务处理,可逐笔按其性质分别归入上述七类保函中。 五、承诺类 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主要指贷款承诺。 包括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 六、交易类 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 包括远期合约、金融期货、互换、期权等几种金融衍生业务。 七、基金托管类 投资基金概念 投资基金是一种大众化的信托投资工具,这种投资工具由基金管理公司或其它发起人发起,通过向投资者发行受益凭证,将大众手中的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委托具有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的专家进行管理和运作,由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充当所募集资金的信托人或托管人。基金经理人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将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可转换证券等各种金融工具。 商业银行的托管类中间业务,除了基金托管以外,还有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业务。 八、咨询顾问类 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以及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记录和分析,并形成系统的资料和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业务经营管理或发展的需要的服务活动。 主要分类 企业信息咨询业务。包括项目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验证企业注册资金、资信证明、企业管理咨询等。 资产管理顾问业务。指为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包括投资组合建议、投资分析、税务服务、信息提供、风险控制等。 财务顾问业务。包括大型建设项目财务顾问业务和企业并购顾问业务。 现金管理业务。指商业银行协助企业,科学合理地管理现金账户头寸及活期存款余额,以达到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益的目的。 九、其他类 以上八类业务中不能包括的都可以列入其他类,如信托业务、保管箱业务等。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实行分业经营和监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托业务主要是资金信托,具体包括信托存款、信托贷款、信托投资、委托贷款、委托投资等。 第二节 中间业务的管理 一、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关于中间业务的管理规定 1、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条件 银行业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分别实施审批制和备案制。 实行审批制的主要为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适用备案制的业务主要为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 对国家有统一收费或定价标准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按国家统一标准收费。对国家没有制定统一收费或定价标准的中间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银行业协会按商业与公平原则确定收费或定价标准,商业银行应按中国银行业协会确定的标准收费。 2、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一般规定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与控制 1、中间业务风险的种类及成因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因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和约或不履行责任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任何时候,只要获得某一产品和服务而不立即付款,那么信用风险就会存在,信用风险和借贷行为一样古老悠久。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和交易类等业务中。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存在于交易类中间业务,指由于金融现货价格变动引起衍生品价格或价值变动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里的市场价格变动包括市场利率、汇率、债券等行情的变动。风险包含两部分,一是采用金融衍生品保值仍未能完全规避的价格变动风险;二是衍生品本身就具有的价格变动风险。 (3)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电脑系统或内部控制系统的不完善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如火灾、抢劫或盗窃、通讯线路故障、计算机系统故障、高级管理人员人身意外事故、职员的日常工作差错等,而给整个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第二类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漏洞,使管理人员在做决策时出现故意的错误或者非故意的失误,从而给整个机构带来损失 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存在于所有的中间业务。有些中间业务不会形成银行的或有负债,因而也就不会出现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但操作风险始终存在。 (4) 流动性风险。中间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以及持有衍生品合约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中间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存在于表外业务中。它表现在二个层次上:一是业务所涉及的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不足。二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过大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 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合约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 要求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风险具体包括:司法解释与央行规定不一致而造成银行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也许仍将存在;现有法律可能不能解决与银行中间业务有关的法律问题。 上述五种风险各自的则重点不同,但是对于某一事件时,往往是一种风险的产生,引发另一种或几种风险,几种风险相互影响扩张,使得银行的损失不断升级而酿成重大的风险事件。中间业务的风险特别是其中的表外业务的各种风险,其损失之大真是让人触目惊心。表 7-1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全球六大金融交易损失事件。 表7-1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金融交易损失事件 公 司 名 称 发生截止时间 损失额 交易内容及结果 日本昭和壳牌石油 1993年2月 14亿美元 外汇期货交易 日本鹿岛石油 1994年4月 15.6亿美元 外汇期货交易 美国宝洁 1994年4月 1.6亿美元 利率互换交易 日本东京证券 1994年11月 3.2亿美元 美国债券期权交易 股指期货交易失控,最后英国巴林银行 1995年2月 14亿美元 破产 英国国民西敏士银行 1997年2月 8140万美元 利率期货交易错误定价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 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内部控制的重点 2、商业银行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内控要求 3、商业银行办理代理业务的内控要求 4、商业银行办理银行卡业务的内控要求 5、商业银行办理基金托管业务的内控要求 6、商业银行开展咨询顾问业务的内控要求 7、商业银行开办保管箱业务的内控要求 第三节 中间业务创新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的过程。它包括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管理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等。近年来,“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创新领域。 一、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验借鉴 1、帐户收费比较普遍 2、特别服务收费较高 3、ATM服务收费较多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30余种。从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来看(见表7-8),各家商业银行都有较大的提高。近2年该指标分布在8%,23%的区间内。 表7-8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情况表 单位:% 行 名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中国工商银行 11.46 15.77 14.48 18.72 中国农业银行 0.94 5.53 8.61 11.10 中国银行 11.76 8.68 8.85 11.58 中国建设银行 1.67 4.19 4.98 8.33 交通银行 14.41 10.60 16.22 19.82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24.33 24.50 22.94 19.16 招商银行 16.11 20.28 22.68 23.27 深圳发展银行 15.43 18.95 15.64 12.88 中国民生银行 25.70 30.54 21.40 17.37 1、中间业务经营环境的影响。 经营环境包括市场基础、竞争环境和政策法规等方面。中资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活动时,缺乏良好的市场基础,一方面表现为市场需求环境差;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自由度受到限制。 2、硬件设施及人才方面的影响。 发展中间业务需要技术设备的支持。比如提高资金汇划清算效率、开展全行范围的咨询和理财服务等,都需要银行系统的数据集中处理,否则业务就会受到制约。目前在技术设备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主机处理能力、业务软件处理效率、业务软件可扩充性、地区业务发展特性、管理能力等问题都是比较突出的。金融信息和数据库的覆盖面低,使金融信息系统无法正常投入商业化运作。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及信誉等于一体的特征,需要一批懂技术、有经验会管理的复合型营销人才。目前,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员较为匮乏,研究、开发、营销力量不足,尤其缺乏能够从事创新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复杂性的中间业务的工作人员。 3、金融产品种类方面的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和范围相对较小,已经开办的大多是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基金托管类,担保类、承诺类和咨询顾问类开展很少。交易类还是空白。 4、中间业务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的影响 三、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策略 1、放宽政策,给予商业银行制订金融产品价格的权力 2、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中间业务经营体系 3、健全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系统 4、创新符合市场需求的中间业务发展机制 5、监管部门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时应权衡安全与竞争、效率与成本 第九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含义与管理的必要性、流动性 。 的供给与需求及其流动性如何衡量,了解现金资产的构成、头寸的概念及其如何预测 教学重点:如何准确预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如何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第一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含义与管理的必要性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三性”目标之一,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因此,确保充足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关键问题,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 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都发生了因客户挤兑而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并迫使大批商业银行清盘,以致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 第二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衡量 如何识别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是商业银行采取流动性管理策略的前提,如何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仅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而且在理论上尚无定论。两种常用的流动性衡量方法如下: 一、 财务比率指标法 又叫流动性指标法,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表的有关数据,计算流动性指标,用以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预测方法。 1、资产流动性指标 (1)现金状况指标(Cash position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 现金状况指标=现金和存放同业款项/总资产 (2)流动性证券指标(Liquid securities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 流动性证券指标=政府债券/总资产 (3)净联邦头寸比率(Net federal posi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 净联邦头寸比率=(售出的联邦资金—购入的联邦资金)/总资产 (4)能力比率(Capacity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能力比率=贷款与租赁资产/总资产 (5)担保证券比率(Pledged securities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担保证券比率=担保证券/证券总额 2、负债流动性指标 (1)游资比率(hot money ration),又称为热钱比率。(与流动性正相关) 游资比率=货币市场资产/货币市场负债 (2)短期投资对敏感性负债比率。(与流动性正相关) 短期投资对敏感性负债比率=短期投资/敏感性负债 (3)经纪人存款比率(Deposit brokeage index)。(与流动性负相关) 经纪人存款比率=经纪人存款/存款总额 (4)核心存款比率(Core deposit ra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 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总资产 核心存款是商业银行存款中最稳定的部分,其特点在于利率敏感性不强,且不随经济 条件和周期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5)存款结构比率(Deposit composition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存款结构比率=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二、市场信号指标 1、公众的信心 2、股票价格 3、商业银行发行债务工具的风险溢价 4、资产售出时的损失 5、履行对客户的承诺 6、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情况 7、资信评级 第三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供给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 1、流动性需求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是指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需要、往来银行清算及监管当局规定 而必须立即兑现的流动性资产需求。 其流动性需求通常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客户从其存款中提取现金; (2)商业银行为了留住老客户,同意对已到期贷款展期或对已承诺的贷款履行承诺; (3)商业银行为了争取新客户,满足新客户的贷款需求; (4)偿还其他商业银行的借款; (5)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6)支付营业费用及税金; (7)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等。 2、流动性需求的类型 (1)季节性流动性需求 总存款(百万元) 400 300 200 基本趋势 实际值(2001年) 预测值(2002年) 需求 100 图A是存款变 0 3 6 9 12 3 6 9 12 动图。将不同时期 存款最低点连成 图A 线,这是商业银行 的核心存款线。核心存款稳定性较强,正常情况下没有流动性需求。核心存款线以上的曲线 为易变性存款线或季节性存款曲线,这部分存款容易被提取,从而引起现金需求上升。 总贷款(百万元) 400 趋势上限 300 200 需求 100 图B是贷款变动图。将不同时期贷款需求最高点连接成线,这是商业银行长期贷款趋0 3 6 9 3 6 9 12 12 势线,表示长期贷款的上限,低于贷款趋势线的曲线部分,表示季节性(或短期)贷款变化 实际值(2001年) 预测值(2002年) 引起的现金需求。 图B 月份 (2)长期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需求(百万元) 400 300 季节性流动性需求 200 100 趋势性流动性需求 0 月份 图C是前两个图的合成图,代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变化。如果贷款需求超过存款3 6 9 12 3 6 9 12 的增加,表示有现金需求,反之,商业银行则有过剩现金。本图中因长期贷款趋势线的幅度实际值(2001年) 预测值(2002年) 高于长期存款趋势线的幅度,故存在一定的长期流动性需求。 图C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图 (3)周期流动性需求 (4)临时流动性需求 二、 商业银行流动性供给 1、流动性供给的渠道 (1)库存现金。 (2)存放于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3)短期证券。 (4)证券回购协议。 (5)从中央银行借入资金。 (6)向其他商业银行拆借资金。 (7)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8)国外借款。 (9)其他形式的负债。 2、影响流动性供给的因素 (1)流动性需求的不同种类 (2)商业银行的管理哲学 (3)筹资的成本 (4)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 (5)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 商业银行流动性预测 1资金来源与运用法 基本步骤为: (1)存贷款趋势预测。 (2)存贷款季节性因素预测。 (3) 存贷款周期性因素预测。 (4) 存贷款预测值为趋势性存贷款、季节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之和: 存(贷)款预测值=趋势预测+季节性因素+周期性因素 (5) 流动性需求预测=贷款变化的预测值+法定准备金变化值-存款变化的预测值 2资金结构法 该方法根据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的高低,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同时根据银企关系,确定新增合理贷款数额,这两项合计构成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 在这种方法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游资负债。 (2)易变负债。 (3)稳定资金。 根据上述三类负债的稳定性程度,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例如,对游资负债提取95%的流动性准备,对易变负债持有30%的流动性准备,对于稳定资金持有不超过15%的流动性准备。这些比例的确定大多根据经验掌握,并非千篇一律。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则负债流动性准备公式如下: 负债流动性准备=95%×(游资负债-法定准备)+30%×(易变负债 = -法定准备)+15%×(稳定资金-法定准备) 在贷款方面,根据目前盛行的保持客户关系原则,商业银行应尽量满足客户的合理贷款需求,以建立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估计最大可能的新增贷款额,并保持100%的流动性准备。商业银行的总流动性需求公式如下: 流动性总需求=负债流动性需求+贷款流动性需求 =95%×(游资负债-法定准备)+30%×(易变负债-法定准备) +15%×(稳定资金-法定准备)+100%×预计新增贷款 3概率分析法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可借助数学中概率论有关方法来分析其流动性状况,这种方 法便称为概率分析法。 第四节 现金资产与头寸管理 一、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及管理 1、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 (1)库存现金 (2)在中央银行存款 (3)存放同业款项 (4)结算在途资金 2、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管理原则 (1)总量适度 (2)适时调节 (3)安全保障 二、商业银行头寸的构成及预测 1商业银行头寸的构成及预测 头寸意即款项。 关于头寸的术语很多:多头寸”,“轧头寸”,“调头寸”。 (1)基础头寸 基础头寸是商业银行独立核算的行处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即备付金存款)。用公式表示如下: 基础头寸=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备付金存款 (2)可用头寸 可用头寸是商业银行独立核算行处于某一时期中可以运用的资金,它包括基础头寸和银行存放同业款项。用公式表示如下: 可用头寸=基础头寸+存放同业款项 (3)可贷头寸 可贷头寸是商业银行独立核算的行处在某一时期内可直接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它是形成商业银行盈利性资产的主要来源。 可贷头寸=可用头寸-备付金限额
/
本文档为【商业银行管理学电子课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