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2018-08-06 33页 doc 60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带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篇一: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 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 一、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 ?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 ???“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注释:?集:栖息。?辄:总是。?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濡羽:沾湿羽毛。?侨居:寄居,寄住。?善行:行为善良。?嘉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带答案 篇一: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 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汇编 一、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 ?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 ???“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注释:?集:栖息。?辄:总是。?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濡羽:沾湿羽毛。?侨居:寄居,寄住。?善行:行为善良。?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便离开了。 1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待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遇火灾,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字。 ?鹦鹉自念( ) ?然尝侨居是山 ( ) ?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 ?天神嘉感,即为雨灭火。 3、你认为天神被鹦鹉的什么所感动, 4、读后此文你有何感想,请要说说。 参考答案: 1、?思 ?曾经 这 ? 离开2、?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弄湿自己的羽毛。?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3、天神被鹦鹉的这种重情义的行为所感动。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 2 到别人帮助的。 二、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 ??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 夕矣。(节选自《苻子》) 【注释】?逃暑:避暑,乘凉。?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反:同“返”。?濡(rú):沾湿。?逾:“愈”,更加。 【译文】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 【阅读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不然就会碰壁受灾。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3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2)其阴逾去() (( (3)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4)而其身逾湿( ) ((( 2、解释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移动(2)离开(3)逃暑:避暑,乘凉(4)逾:同“愈”,更加。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 ??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 ?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4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译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 (2)及孟子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3分) 5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1)离开 (2)等到,至。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节选自《杨时传》) 【注释】(1)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2)潜心:用心专而深。(3)绝学:宏伟独到的学术。(4)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5)翕(xì)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6)寝门:内门。唐白居易《哭诸故人 6 因寄元八诗》:“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7)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译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小时侯特别聪明,能写文章。稍长大后,专心学习经史。熙宁九年,考中进士。当时河南的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讲宏伟独到的孔孟儒学。在熙、元年间,黄河、洛水流域的学士都去拜师。 10(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理解其用法。 (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2)德望日重: (3)吾道南矣: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2(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请你用文中的具体文字说明杨时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1)师从,拜某人为师(2)一日日,一天天地(3)向南 11((1)(杨时)从小就异常聪颖,能写文章。稍大一些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 (2)杨时当时调动官职,但没有前去赴任,而是到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颢,相处非常愉悦。 (3)那一天拜见程颐时,程颐正偶然闭目养神,杨时便与游酢等人侍立在旁边,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看看门外积雪已有一尺深了。 12(从以下三句中可以看出: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四年而颢死,时闻之, 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 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如“韦编三绝”。 五、《楚人隐形》解读 8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 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 ???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 ?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汉?刘安《淮南子》 【注释】 ?《淮南子》:又名“鸿烈”、“淮南鸿烈”,是一本寓言故事书。?不:同“否” 。?绐:,dài,哄骗。?嘿:同“默”。?赍:(jī)携带。 【译文】楚地有一人很贫穷,一天他读《淮南子》一书,看到“螳螂伺机捕蝉时找一片树叶遮挡住,能隐藏身形”的话,他就到树下仰起脸寻找螳螂捕蝉时能遮住身形的那片叶子,便采摘那片树叶。那片树叶落下来,与树下早已落下的树叶混在一起,就不能分辨出那一片了。于是他扫回好几斗树叶,拿着树叶遮住自己,一一问他的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开始时回答:“能看见”。时间长了,他的妻子便厌烦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他很高兴,便带着树叶到集市上去了,当面就拿人家的东西,官吏便捆绑起他去见官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要靠自己 9 的劳动去致富。若要抱着不劳而获的心理,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物,虽然一时得逞,但终究会“隐形”不住的。 1、写出下列各句子中“以”字含义。 ?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2、翻译语句。 ?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对面取人物 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答: 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答: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 1、(1)凭借。(2)来,连词。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着的叶子可用来隐身。(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3、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5、“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6、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6、一叶障目。 10 六、楚子发母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母问使者曰: ?”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 ???军朝夕刍豢黍粱。”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 ?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 ???战自五也。异曰,有献一囊糗鞴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刘向《列女传》(节选) 【注释】?并分菽粒而食之:大家分吃豆粒。?刍(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 类的家畜。?黍粱:好粮食。?内:通“纳”,接纳、进门。?注:倾倒。?战自五也:作战时勇气增加五倍。?糗(qiǔ)鞴(bèi):干粮。?甘不逾嗌(yì:美味过不了咽喉。嗌:咽喉。 【译文】楚子发母就是楚国将军子发的母亲。子发攻打秦国的时候,军粮吃光了,子发派人向楚王求援,并叫使者顺便回家探望一下母亲。子发母亲问使者:“士兵们可安好,” 11 使者回答说:“士兵们能分吃豆粒充饥。”母亲又问:“那么将军可安好,”使者回答说:“将军每天早晚都吃好饭好肉。”子发打败秦国归来,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关上大门不让他进去并且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其实江水中并没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五倍。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分了吃,其实只有一点点食物,过了咽喉就没有了。但士兵作战的勇气因此而增加了十倍。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惟独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诗经》上不是说了吗,‘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都高兴’,说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挥士兵进入生死相争的战场,而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也不能说是用兵的正道。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门~”子发只得向他母亲谢罪认错,这才进了家门。 【阅读说明】这位母亲以她的言行告诉我们:父母之爱如果仅仅局限于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孩子的冷暖安康,就未免太肤浅了;父母对子女的爱要从塑造人格、人品上着眼,这样才能保证子女走正道,干正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士卒得无恙乎, 12 (2) 子发于是谢其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1)疾病。(2)道歉。(3)(他的母亲)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过越王勾践讨伐吴王的事吗,3、深明大义、教子有方 六、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讷nè:言语迟钝;口齿笨拙?兴平:汉献帝年号。?稆lǚ : 野生稻 【译文】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 13 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 篇二: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 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卖油翁阅读 答案”。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卖油翁阅读答 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甲] 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 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 14 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 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 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 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 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没人:能潜水的人。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___ ?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 ?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_ ?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1、[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 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6分) 12、[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卖油翁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答案: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每处一分) (1)夸耀 (2)打发 (3)随便、随意 (4)畏惧、害怕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每小题2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即可) (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 11、(6分,每空2分) 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12、(3分,表述完整、意对即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 16 得多操练。 这篇“卖油翁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 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 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考查要点] 1(考查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 量的名篇。 具体要求:(1)了解一些古诗文的基本常识,为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进而不断 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理解文言课文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篇目,并 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3)能正确阅读和翻译文言 课文及课外浅易文言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4)(掌握一些常见的 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2(考查重点 (1)常见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通假字、重点语句的理解与 17 翻译。 (2)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文段中筛选并提取所要回答的内容。 (3)能概括文段的要点和中心。 (4)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试题特点] 1(常见题型 (1)选择题;(2)填空题;(3)概括题;(4)简答题。 2(命题特点 (1)选择题,多用于考查对文言虚词、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理解、辨析。考查的容量 较大,难度较低。(2)填空题,一是从文段中筛选出合乎题目要求的词语或句子填空,主要 考查阅读理解能力。(3)概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既要求能准确把握内容要 点,又要求能作概括表述。(4)简答题,着重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涉及的范 围较广,难度相对较高。 [难点解析」l 一、学习古代诗词,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言有尽 18 而意无穷,为读者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塑造的鲜明开阔的竟境,给 人以美的陶冶。 2(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古代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以构成抑扬顿挫的音 乐感,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这些诗词的音乐美。 二、学习文言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文言课文,重在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2(要能正确翻译文言课文的句、段、篇,翻译应该做好以下三点:(1)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努力做到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 (3)注意翻译方法,概括起来五个字:“对”、“留”、“补”、“调”、“删”、“替”。“对”,文言 文白话文古今对译;“留”,即凡属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和朝代等专用名词,保留 原样,不必翻译;“补”,即补出原文的省略部分;“调”,即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适当合理 调整词序;“删”,有些虚词只起语法作用,并无实义,可 19 删去;“替”,古今意义。文言中单 音词较多,翻译时要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词。 3(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解释,去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正字的今 义去理解和读音。 4(古今词义的变化要注意以下规律:(1)词义的扩大。如扛、河,古义专指长江、 黄河,现代泛指较大的河流。现代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更广泛;(2)词义的缩小。如金,古 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代一般仅指金子;(3)词义的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祖用的牲畜, 现代指为正义的事业而死;(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 指地位低下,目光浅短,并非贬义。今义则指品行恶劣,十足的贬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注 意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 5(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在阅读文言课文时, 必须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确定词的释义,重点在理解和运用上。 6(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 20 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了解并掌握这些句式,有利于透彻理解文意。主要的特殊句式有: 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等。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都未作要求,我们在复习 中适当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增强阅读能力和拓宽解题思路,有利于 今后的继续学习。 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 子食我,是逆? 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 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逆:违抗 ?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食〔 〕长〔〕 然〔〕皆 〔 〕 故〔 〕遂〔〕子〔 〕 走〔 〕 2。翻译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21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2〉故遂与之行 ( ) 〈3〉兽见 之 皆走 ( )〈4〉辍耕之垄上 ( )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 ???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 ???????????????????????????????????? ??? ????????????。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 〈二〉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 22 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 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菱:即菱角。 ? 仕:做官。] 1。解释加点词语啖〔〕 并 〔 〕 或〔〕 欲 〔 〕 2。翻译句子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其人自护其短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 ???????? ???????????????????????????????????? ??? ????????????? 〈三〉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 23 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亡一羊( ) ?既反( )?奚亡之() 2(解释下面的之字。 ?杨子之邻人亡羊( ) ?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 ?何追者之众 ( ) ?亡之矣 ( ) ?奚亡之 ( ) ?吾不知所之 ( ) 3(?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正常语序应为 〔 〕 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5。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 ??? ????????????????????????。 〈四〉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24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誉之曰( ) ?以子之矛 ( )?或曰() ?何如 ( ) ?夫不可??( )?同世而立( )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 ?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 ???????????????????????????????????? ??? ??????????????。 〈五〉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 25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輮:烤。?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 的。?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挺:挺直。?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学不可以已( )?取之于蓝 ( )?水为之( ) ?虽有槁暴 ( )?輮使之然 ( )?故木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意思是( )。 〈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 26 称谢康乐。?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今共谈(一起谈论) 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 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 (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 描绘的是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 ,后 写 ,以 衬;从时间上看,既有 之 景,又有 之景,层次极为分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 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 换为四字短语应是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 相似,那就是 〈七〉 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 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 之,追杀此使。(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27 注释:?魏武:曹操。?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魏武将见匈怒使使崔季硅代 B( 既毕,令间谍问群响毕绝 C( 魏武将见匈奴使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 翻译: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篇三: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8:课外文言文阅读 【福建省龙岩市】(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3分) 蒙骜伐魏 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 28 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 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河外,蒙骜遁走。 (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蒙骜(ào):秦国大将。?高都、汲:地名。?恤:体恤,顾惜。?趣(cù):催促。?持:握着……的手。 5(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6(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夹岸数百步 B(珠可历历数也C(扶苏以数谏故D(数月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3分) 【答案】(一)(13分)5((3分)?军队 ?只,仅仅 ?逃跑 6(C(3分) 7(?(魏王)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派兵来援救魏国。(4分) 29 8(?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 ?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 ?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3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到2点给3分) 【参考译文】秦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安鳌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 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们都不敢规劝他。毛公、薛公为此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即刻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 【广东省】(二)(9分) 30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原:原国?卫:卫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9(A(约定) 【解析】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31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解析】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1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 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 32 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广东省梅州市】(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2分) 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便宜:对国家有利的事 (( B(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方:比作 ( C(然少蕴藉然:可是,但是 ( D(若是者 是:判断动词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13(填空。(5分) ?第五伦奉公无私,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写了两件事: 一是“”;二是“ ”。(用原文填空) ( 2分 ) ?“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却主动说出并承认自 33 己在 和 方面还有私心,这是用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3分) 14(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4分)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 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 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 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国:指都城。?吊:吊唁。?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5(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一老父衣粗衣 衣:穿B(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去:离弃 (( 34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恶:厌恶 D(愿闻余教 余:我 (( 1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C(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D(文章的主旨是:为官应该谦逊谨慎,廉洁自律,善于纳谏。 【答案】11(D(2分,代词,这样) 12(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3分) 13(?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举贤任能 私人感情(或故人的友情,儿子的私情) 反衬(每空1分) 14(第五伦所谓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样写,第五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这样的 15(D(2分,这句中的“余”是“您”的意思) 16(C(2分,老人是想借此提醒孙叔敖为官要谨慎,并不是对他有什么意见和不满) 35 【参考译文】 私心 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诸子(有才华的人)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傲慢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 36 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教导,愿意听您的教诲。”老人说:“地位已经高,要越是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 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十分对,(我)会牢记的。” 【广东省汕尾市】(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物各有短长 ??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 “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 臵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 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 ——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 【注释】?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船人:船夫。?间:间隔。?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不施用兵: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施,使用。?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小狸:小野猫。?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千乘之君,万乘之主:指小国、大国君主。 37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甘戊使于齐(于:到) B(不然,汝不知也(然:这样) (( C(物各有短长(短:短小) D(说千乘之君(说:游说) (( 10(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11(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船夫对甘戊出使齐国的能力很佩服,但对甘戊连一条河都过不去很瞧不起。 B(甘戊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C(甘戊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万事万物的长处与短处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D(甘戊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善于游说君王,而船夫擅长在河里游来游去。 【答案】9(B 【解析】B项中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4分) 10(木匠用它来砍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锋利)。(4分) 11(B(4分) 【参考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只不过间隔这么宽的一条河,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到君王那里游说吗,”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 38 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短处和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比不上一只猫;干将(转载于:www.XltkWJ.Com 小 龙文档 网: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带答案)这样锋利的好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来伐木,还不如一把斧头。如果用桨划船,顺着水势自由起伏,我不如你;可是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广西南宁市】(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6分)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牖(yǒu):窗户。?施(yí):延伸。?还(xuán):掉转。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施尾于堂 于: ( 39
/
本文档为【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带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