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欣喜·忧虑——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2017-11-10 23页 doc 48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欣喜·忧虑——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汇研究欣喜·忧虑——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欣喜?忧虑——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 汇研究 【学术研究】? 喜?忧虑 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今年志翘从益州顺江东下,来金陵执 教,下车伊始,即将此书付我,令我作序.原 因之一,他与我的君子之交已二十多年,我 又曾是他的博士论文的评阅人之一,料我推 辞不得.之二,他把我引为同道,知道我有一 丁点儿考证癖,对词汇史也曾有所涉猎—— 二十多年前,我在《”隶书”辨》中曾考证过 “隶”,”徒”,”徒隶”,”陪隶”,”隶书”,”今 ...
欣喜·忧虑——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欣喜·忧虑——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欣喜?忧虑——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 汇研究 【学术研究】? 喜?忧虑 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今年志翘从益州顺江东下,来金陵执 教,下车伊始,即将此书付我,令我作序.原 因之一,他与我的君子之交已二十多年,我 又曾是他的博士的评阅人之一,料我推 辞不得.之二,他把我引为同道,知道我有一 丁点儿考证癖,对词汇史也曾有所涉猎—— 二十多年前,我在《”隶书”辨》中曾考证过 “隶”,”徒”,”徒隶”,”陪隶”,”隶书”,”今 文”,”施”诸词;在对《南村辍耕录》的语言研 究的两篇论文中,对”温暾”,”客作”,”课马” 等八十个近代汉语词语作过疏证;在另外的 一 些文章中,考证过”官话”,”方言”,”切 ”的出现时代——他以为我能对 韵”,”等韵 其劳作的甘苦有体会. 我推辞过,最后还是答应了.这也有原 因: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上海版和石 家庄版我都买过,翻过,特别是1990年秋冬 我使用平山久雄先生的研究室时,曾多次翻 阅过他的藏书小野胜年先生的四巨册《入唐 求法巡礼行记研究》,不胜敬佩.圆仁西渡 登陆,踏上中国土地,就是海陵县境,我就是 海陵人.1998年孟冬,我曾在老同学木津祷 子教授的陪同下,登比龊山礼谒延历寺.所 以这位古代日本高僧与我有缘,我不可不读 他的书,不可不为志翘的关于他的书的书写 些文字.而且,志翘之书是可传之作,何不附 其骥尾叙述我对近年学术状况的看法?匹夫 之言,本不值得一提,但是本着对国家和民 族的一点悃诚,借作序的机会略叙一二,也 鲁国尧 许所言皆误,敬请批评,以至批判;或许为人 所不屑一顾,那就作为一丝淡淡的痕迹留下 吧:世间也曾有忠言谠论在. 大概七十年代末吧,使神州天翻地覆了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好不容易结束了,我到 苏州大学去参加一个什么学术会,我在人群 中首次看到董志翘同志,不过没说什么话. 那时我是青年教师,他是办会的跑腿小青 年,此后我们交往也少.如今志翘非复吴下 阿蒙,已是备受海内外学人赞誉的知名汉语 词汇史专家.他不是上峰提拔,领导垂青,靠 什么重点培养,钦点”第二梯队”,御批”跨世 纪人才”做出来的,或是夤缘附会,自我炒作 等等方式爬上去的,我们只要看看他的近十 几年发表,出版的一摞论着,实在,硬梆梆, 干货,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这 样赢得了学界的瞩目. 请看他这本书,原型是他的博士论文, 还有发表过的若干论文.又复经过数载的锤 炼,增删,方始成就这精品.当今学术着作出 版之多,可称热闹,繁荣,但也毋庸讳言,如 志翘此书之精者,则甚少. 我认为,这本着作,首先值得肯定的是, 志翘把论证语料的精确程度和研究价值放 在重要地位.他十分重视语料的真实性,可 靠性.他在考察《行记》的渊源和版本上化了 超乎寻常的力气,几乎将现存于世的《行记》 版本网罗殆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精审 的校勘.他对国内外关于《行记》一书的研究 ?11? 现状了如指掌,仅日本及西方的有关研究论 着就是收集了224种之多,其阅读面之广 泛,调查取证工作之细致可见一斑.做了如 此扎实的材料工作,再加上周密严谨的考 辨,认真细致的,因而书中创获卓卓,既 能订前贤之失,又能发他人之所未发.比如, “先日,伏蒙慈流及问,殊慰勤慕,无任感庆. 限以旅情,不获被(见).豁欣之诚,何以为 喻.”(《行记卷二,开成五年正月廿日)一 条,因抄本虫蚀,”被”字模糊不清,其后又脱 落一字,于是此处成了疑案.美国学者赖肖 尔阙疑;日本学者小野胜年补为”被见”二 字;中国学者白化文从小野之说.志翘则指 出:”不获被见?为文,殊不可通.从抄本看, 虫蚀之字,依稀可见,乃?披?字也,由此推 之,?披?后一字应为”展”,当作?不获披展? 为是.?披展?乃唐代习语,为?披诚展拜?, „拜见?之义.”接着历举唐代书仪中在相同 场合出现的”披展匪赊”,”未即披展”,”未由 披展”,”未蒙披展”等大量外证,以及《行记》 中”披展改岁”,”不获诣展”,”诣展不获”之 内证,彰明较较,确切不磨(见第二章第四 节)深刻把握研究对象,这是研究工作取得 成功的基础.《行记》一书研究难度很大,该 书以当时的汉语写作,因而书中有大量的唐 代口语词,但是作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 出现了若干个不的语言现象,即inter— lingualerror(“母语干扰性误差”或”语际错 误).以往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此没有足够的 认识,所以在研究中现出的舛误匪趁.志翘 在对《行记》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敏锐地指出:《行记》使用的是一种以唐代口 语为主体,并杂有文言词汇和日语词汇的混 合语言.管它叫”混合语言”或者什么别的名 称,这不是要紧的,关键在于志翘明确提出, 《行记》的语言不是纯质的或同质的,而是异 质的,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合我心.多年前 吧,有些文章盛赞《行记》对研究唐代汉语词 汇的重要性,我曾写信向刘坚先生请教:一 ?12? 个人成年后,学习外语,再好也不能跟本以 这种外语为母语的人相比,必然不自觉地搀 有自己母语的成分,圆仁《行记》的语言似乎 要认真分之析之以后,方可作为汉语词汇史 的资料使用.如今见到此书,我以为,其成功 处就在于,志翘每每能在考释中对语料加以 鉴别,因而高见迭现.如在第三章辟专节讨 论《行记》中羼入的日语词,在其他许多章节 里也经常运用古,今日语来印证词义,这在 研究方法上,十分可贵,可为研治外籍人士 撰着的汉文作品者立一楷范.某些疑难词 语,前修冥思苦索而不得其解者,一经作者 点破,便涣然冰释.如志翘指出”指棹”即日 语”棹指寸(挡卞)”,乃”撑篙”之义;”储 供养”即”设供养(设置斋食)”之义,因日文 中”储c于否”,”设c于否”均读作”宅)I)c于弓”, 二者为同音词,原来圆仁在无意中用了一个 同音通假字(见第三章第一节). 此书虽是专书词汇研究,但志翘将它置 于汉语词汇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之下,因而呈 现出某种”上下而求索”的放射状态.从前代 语料中追溯源头,从同时代语料中广求旁 证,有时还从后世语料中察其发展变化,并 以理论阐述挈其纲领,因而此书对汉语词汇 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汉语史分期的探讨,对 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均颇具参考价 值.此书重点在唐代口语词研究,众所周知, 口语词较之文言词,研究难度更大,因为它 较少依傍,需要作极大的努力去发掘语料, 并要求有更多的创造性.本书对《行记》中新 词新义的研究.对口语词的来源及发展变化 的考察,堪称左右逢源,胜义纷披.比如表示 概数的”来”,吕叔湘,胡竹安,太田辰夫,江 蓝生诸家都推测源自”以来”,似乎已成定 论.而本书作者从《行记》中发现了15个”数 +来+名/量”的例子,证明成说之可商.这 一 观点不仅是新见,而且具有启发意义:从 事研究,不能株守定论,必须不断进取,才得 继续发展.另外,作者对《行记》中一些疑难 词语的考释,亦颇见功力.书中不仅注意征 引同类着作如《往五天竺国传》,《行历抄》, 《参天台五台山记》等以证词义,并广泛征引 东汉以来佛典,六朝中土作品,唐诗,敦煌文 书,禅宗语录,笔记小说等加以比较参证,故 取材广博而翔实,结论坚实而可信.如谓”步 碇”为”出碇”之讹,”贪祥”为”贪程”之误,其 对”板头”,”打:戏”,”空饭”等词语的考释亦 均能使人有获益良深之感(见第六章). 当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行记》词 汇的着作,存在不足之处亦为意料中事.比如, 作为专书词汇研究,应对一些重要词语的出现 频率作出统计,虽书中也已涉及,但还做得不 够.作者以《汉语大词典》的始见例的时代为标 准来确定《行记》中的新词新义,就目前而言, 不失为一种办法,因为至少有了一个统一的参 照尺度;不过《汉语大词典》由于多种原因,其 本身疏漏即多,故有些始见例也不足为凭.另 外,所释词语的选择还更应求精,关于疑难词 语的考释,也许还可以向纵深开掘.相信志翘 今后仍会对《行记》继续钻研,精益求精,使此 书进一步完善 记得当年我应四川大学之命,以志翘的 博士论文评阅时,曾写道:”《入唐求法巡礼 行记》非常人所能研究之书,董君不仅古俗 语之学根柢深厚,智力,素质皆高出侪辈,而 且通日文,曾游学扶桑,与圆仁若冥冥之中 有默契者,故张永言教授建议董君专治之, 可谓得人.”如今志翘毕功,成功,于汉语词 汇史亦立一大功矣 再陈愚见将外籍人士的汉文着作作为 语料,确实必须像志翘一样,认真屏除其母 语干扰的成分似乎还应考虑到,汉语,对外 国人来说,毕竟是外语,若非孩提时代习得, 极难达到纯正的地步我们在批改外国留学 生的作文时会发现,他们往往利用类推律或 因其他原因造成某些汉语并不存在的词儿 和语法格式,如果这些作文形成书面文献流 传下去,后世的汉语词汇史专家据此证明前 代有某词或某种语法格式,那可真是以讹传 讹了.以今例古,在古代外籍人士撰写的汉 文语料中,发现异于一般的现象,似乎不宜 立刻都看成俗语词或俗语语法现象,还要考 虑到作者是否错误地使用了汉语凡是研究 汉语史的学人,在寻觅语料时,都有同一心 理:司空见惯便置弃,偶见奇特心花放,其实 这”奇特”处正待甄别,或许前贤的”例不十, 法不立”的警句还有现实意义.不过,我这是 纸上谈兵,志翘见笑了. 在汉语语言学的领域内,汉语词汇史研究 所取得的成绩比较显着,发表的文章,出版的 着作要算最多,胜于其他分支学科.汉语词汇 史研究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即对某词,某 语出现年代的考证日臻精详,我戏称之为 ABC竞古律.A说某词语是唐代的.B则考证 为六朝词语,C找到更古的例子证明汉代就已 出现.这是学人勤奋,学术繁荣的表现这类文 章成功与否在于掌握材料的多寡,用五六十年 代学术界流行的老话说,就是是否充分占有材 料如果用当今的术语说,即这些论文着者的 语料库容量有多大.写到这儿,我想起了三四 十年前吧,我读过历史学家李亚农的一本书, 我很敬佩他写的序言,所以印象特深.李亚农 先生说,清代学者自幼时,童时即读古书,把古 书都读遍了,读得滚瓜烂熟,遇到一句话,就能 如数家珍般把所有古书上的例证和盘托出我 试”阐发”如下,清代学者的大脑近似现在的电 脑,他们大脑中的先秦两汉古籍语料库容量很 大很大但是如今研究汉语词汇史特别是近 代,中古词汇史,需要掌握的语料更多,而环境 迫使当今学人为发表数,为引用率,为排行榜, 急不可耐地做书做文,怎么可能把这些古籍背 得滚瓜烂熟呢?我们很敬重像董志翘同志这样 的的一班学者,他们虽不能背熟那些古籍,却 在勤奋和时间上竞赛.看谁爬梳的资料多,抄 的卡片多,谁就能运用ABC竞古律获胜.但是 时至二十世纪末,电脑辅助研究语言的工作已 经蓬勃开展,海内外很多机构和电脑专家,文 ?13? 献学家,语言学家联手,已经将大量古籍输入 电脑.如果古籍基本上或全部录进电脑,资源 共享,估计五至十年内,词汇史专家人人都能 充分使用庞大的计算机语料库,那么专家们的 劳动强度将大为减轻,那时汉语词汇史的研究 水准将大大提高;但是这”第一战场”的意义也 就随之淡化. 1998年,1999年我和汪维辉同志论学 的时候,我们有一共识:似乎应该及早开辟 “第二战场”,就是说,将汉语词汇史的研究 和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结合起 来.这儿简要地叙述一下我的读书”经历”: 在8c年代末,我先后拜读了蔡镜浩,吴金华 二位同志的考释魏晋南北朝词汇的文章,他 们都论及”叛”字,这”叛”不是叛变的意思, 而是逃避的意思,证据确凿,可为定谳.1993 年吧,李荣先生来南京与出版社商讨编纂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事务时,交给我一本 波多野太郎的《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的 江苏分册,要我点断.我以慢速一字一字地 读完了这本书,我发现了清代和民国的几本 苏南地方志中也有”叛”一词,亦为逃避之 意,不由平添一份惊喜:一千多年前的词儿 居然还活在方言中!我赶快去查叶祥苓老师 的《苏州方言志》,许宝华老师的《上海市区 方言志》,果然都收录此词.而最近江苏教育 出版社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苏州 方言词典》第120页,《上海方言词典》第101 页,《崇明方言词典》第52页也都收了这词, 后者在释义中还举了古籍例证.最近石汝 杰,姚永铭二位同志帮我作了调查,知道除 了上海,崇明,苏州外,常州,无锡,宜兴,昆 山,吴江,青浦,嘉定,宝山,川沙,南汇,湖 州,桐乡,海盐,余姚,嵊县等地都有这个词 儿.现在不是提倡学科交叉吗?不是提倡边 缘科学吗?如果词汇史专家尤其是研究近 代,中古词汇史的学人在古籍中搜集词语例 证的时候,同时把视线也倾注于现代方言的 调查,研究,使两个分支学科交融,合则双 ?14? 美,本世纪上半期的一位大师曾提倡”双重 证据法”,这以书面文献结合活方言的方法 不也与大师之旨相合吗? 读了志翘这本书稿,我感到由衷的欣 喜.志翘现在是知名学者,这本《(入唐求法 巡礼行记>iN汇研究》的出版,将使志翘的知 名度更加厚重.所幸者,志翘富于春秋,如若 继续勇猛精进,有望成为一个大学者,但是 他绝对成不了大师,这是命中注定的,无可 奈何.我如是说,请志翘不要生气.我认为, 知名学者不等于大学者,更与大师不相涉. 我为什么这样说,就要花些笔墨介绍我近年 的观察,思考及由此而得出的看法.在叙述 我的见解之前,我得郑重声明:我将讨论的 范围限制在语言学,最多是部分人文科学 内,因为我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无知,”君 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人文科学里有些 学科近于社会科学,所以我只说”部分人文 科学”.我认为,语言学或部分人文科学的专 家,可分为三级:一是大师;二是大学者,如 果用双音词,就叫大家;三是学者,如果要与 “大家”对言,不妨贬之日”小家”.近年来书 评,祝寿辞等美文中常常封某某为”大师”, 真可谓大师帽子成批量生产,满天乱套,当 然对这些炒作之辞是认不得真的.二十世纪 即将过去,这百年的学术史,值得回顾,更值 得深思.现在我想抄录许嘉璐同志的一段 话,之所以引用他的,并非因为他地位高,而 是他的话是认乎其真的肺腑之言.《未辍集 —— 古代汉语论文选》”自序”: 每读前辈论文集,都要感叹:他们 那一辈人生活的年代,国无宁日,其中 许多人,家境贫寒,时为温饱奔波,但是 却出了那么多大师级的学者,写出那么 多好文章.我所说的前辈,大多是上个 世纪与本世纪之交出生的一代.到本世 纪二三十年代,几乎在学术的所有领 域,都出现了一批至今还需学人仰视的 巨人.……我们这一代呢?固然也经历 过动荡,挫折,但是如果放眼一生,总环 境还是要比前辈强得多.我们的学术功 底和成绩呢?环顾宇内,似乎大师级的 学者一个也未见.潘文国同志的《汉语 研究:世纪之交的思考》是一篇十分认 真的文章,其中也论到”大师”问:汉 语研究在二十世纪突然进入”现代期”, …… 这是一个呼唤大师,也造就大师的 时代.这一百年来在汉语研究上也确实 涌现出了一批这样的大师,其成就既辉 煌于当时,也成为我们现代人的骄傲和 榜样.其中最值得我们自豪的是马建 忠,赵元任,王力和吕叔湘.……因此我 们说他们是时代造就的大师,前一世纪 的学者无其外语,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学 者,在海外的则无其汉语(国外治汉语 者,即令是华裔,也大多出身外语系,汉 语基础,特别是古汉语基础往往相当薄 弱),在国内的则有时两者皆无,既没有 古文底子,外语又不过关,要产生重大 的突破实在很难. 这是我所见的语言学家论”二十世纪大 师”的两则高见.我对他们二人的高论要作 一 点补充,按照我的三级论,前半叶的学坛 既”出了那么多大师级的学者”,更出了数量 多得多的大学者即大家.再看看我们的相邻 学科的学人的看法:《文学遗产》杂志的 《2000年献辞》: 20世纪曾经涌现过一批古典文学 研究大师,王国维,鲁迅,胡适,陈寅恪, 钱钟书等人的事迹,我们耳熟能详,引 为荣耀.但目前”没有大师的时代”却令 人颇为尴尬. 许嘉璐同志说得比较婉转:”环顾宇内, 似乎大师级的学者一个也未见.”恕我冒味, 我就直截地讲了:近五十年走上学坛的学人 中,大师,绝无蔑有;大学者即大家,凤毛麟 角而学者即小家,则车载斗量.比起上半世 纪来,学者的数量翻了几翻,这是不争的事 实,很可把人乐得手舞足蹈;可是高层次的 专家却如此稀少,却令人沮丧.何以至此?许 嘉璐同志的序文中没有做出解释,但是潘文 国同志给了答案,也有的同志认为是大学教 育课程失当造成的.不揣浅陋,在下曾 在1999年秋将多年的思考和喟叹写成如下 文字: 我是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我认为 必须把语言史置于学术史,文化史乃至 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考察,由此我悟到 一 条道理:开国之初只能是学术史上繁 荣时期的准备阶段,用流行的词语说, 则是过渡阶段.…… 我悟出这一”高见”,放之于中国历 史而皆准.我比较熟悉宋代史事,就从 宋代说起.宋太祖忙于征战,遑论文化. 历史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宋初四大书中 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太平广记》五百 卷,《文苑英华》一千卷都是成于太宗 时,似乎文化已臻繁荣. 其实这多是招纳的南唐和后蜀的 文人编纂的.宋真宗也下令编了许多 书,其特点也是”述”而非”作”.仁宗于 明道二年(1033)亲政,这是宋代文化 史,学术史重大转折的标志时点,此后 在经学,语言学,文献学,史学,金石学, 考古学,文学诸方面”创”,”作”迭兴,形 成了真正具有宋代特色的”宋学”.当今 时兴”特色”一词,我就借用来了.中国 哲学史,思想史上有”宋学”一词,我在 这里将其义扩大,指不墨守传统,敢于 独立思考,有创新,有特色的自仁宋亲 政时开始的宋代各个学术领域.对这广 义”宋学”的创立,欧阳修起了重大作 用.宋代自开国起经历七十三年,方始 进入新时期(详见拙文《从宋代学术史 考察(广韵)(集韵)时距之近问题》,《语 言研究》1996年增刊). 唐代诗歌最为发达,众所周知,唐 ?15? 诗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自618年 至711年为初唐,玄宗先天元年(712) 可视作盛唐的开始.至于清代,至乾嘉 之世,学术方臻鼎盛.如果有人问,清初 不是有三大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 之,唐太宗时不是有陆德明,孔颖达等 十八学士吗?答日:皆前朝学士也.本朝 学士还要待国家稳定,政治清明,经济 繁荣之后才能脱颖而出. 本世纪下半叶,前三十年一个接着一个 的”运动”,”劳动”使得当时的”精力最充沛, 智力处于巅峰时期”的学人不能读书治学, 这是那一辈人的悲哀.何妨阅读一下志翘此 书的”后记”: 而我二十一岁时在干什么呢?那时 我正在苏北黄海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 插队落户,战天斗地.……在这对知识 如饥如渴的年岁,我们却被抛进了文化 的沙漠. 我比董君大十几岁,他在苏北海滨劳动的 时候,我则在苏南丘陵上的校办五七农场爬 稻,手搅烂猪粪,剪挑树枝;因为晚上看了点欧 苏古文,班长向连长,指导员报告,并提议在全 连大会上批评,请问,如此环境,尚复何言? 斗转星移,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终 于结束,时人欢呼”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似 乎是产生大师的时代降临了,好不令人高 兴!然而到了世纪之末,认真回顾一下,我们 报喜也报忧——有其应该积极肯定的成果, 也有令人忧虑的负面.现在分别道来:值得 庆幸的是,最近二十年学术条件大为改观, 人人操觚,家家出书,学者如云,教授如雨. 一 位大家在十年前说过:”五十年代以来培 养的学生,其中虽然也不乏杰出者,但总的 看来,失之于陋.”依我看,董君其人,即属于 杰出者之列,但也无可讳言,”陋”基本上可 以涵盖整体.尤其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 浮躁之风,甚嚣尘上,”急就章”,”急火饭”, 急如星火,上下交征急.有的教授,副教授, ?】6? 一 年可以制造上百篇论文,上百万字.打个 比方,就像时下市场上的激素催生的果蔬, 琳琅满目,大则大矣,美则美矣,然而畸型, 异型……可叹的是很多学人”专”识越多,常 识越少,位至教授,不知道《四库全书》,不知 道称呼自己老师的同学为”师叔”,前卫的专 着以怪异文其浅陋,病句连篇,硬伤百出,连 题目都不通的研究生论文可以得奖,以致有 人斥之为”文化垃圾”.如若不信,诸君可以 看看《中华读书报》,吴小如等先生抨击硬 伤,无知,浅薄的文章最耐看.有道是,昔人 读书为素养,今人做书为稻粱.至于炒作,做 假,捉刀,抄袭,则无处无之. 我还是将我的论述范围限制在我所熟 悉的语言学或者部分人文科学内,我讲的是 我所亲见,所亲历的事.如今大学里,规定硕 士生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博士生 则要在核心期刊甚至一流期刊上发表两篇 论文,有的大学甚至要求三篇论文.花样繁 多的评比,评奖,检查,考核,教研室,系,院, 校,市,省,彼此之间比拼论文数,着作数,奖 金数,基金数,取学位,升职称,晋级别,没有 这些,就休想过关.我再次声明:我认为,这 些举措有其必要性,可以防止懒惰;也确有 成效,十年不发表一篇文章的教授混不下去 了,发表过论文的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水 平有所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大 学的资深教员,我对此有深切的感受,也感 到欣慰. 但是凡事要有个度.语言学和部分人文 科学的博士生在三年学习期间,要花一年多 的时间写一篇博士论文,还要通过外语和政 治课的考试,其余时间只能为在核心期刊, 一 流期刊上发两至三篇论文而奋斗,请问, 还有多少时间系统读书?这些博士生毕业 后,假如在高校和研究所从事学术工作,又 要为升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赶论文,做 书,又要为系,院,校争取基地,中心,重点学 科等等地位赶论文,做书,整日价傻傻惶惶, 不搞”短平快”,怎能取青紫?请问这班人能 在今后成为”还需学人仰视的巨人”吗?按照 现在的这种标准,大师黄侃先生,一级教授 方光焘先生只能当个讲师,因为他们只有文 没有书,也许系主任开恩,赏它个副教授吧. 他们身后,才由学生将其论文哀集成书,但 也未必能追赠个”教授”衔,因为现在规定升 职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还有年均基金数, 得国,省级奖这两项,看来黄,方二位先生的 子女还得通关节,走后门,另想办法. 如今校系比攀之风,排行榜之举,盛行 天下.使我想起1958年的大跃进时代,捷报 频传,今天亩产两万斤,明天亩产五万斤,后 天又放特大卫星,亩产二十万斤.那时我是 大学生,每个消息都使我兴奋不已.过了好 多年,我终于看到了李锐同志的《庐山会议 实录》,最近又读了《李锐诗词本事》,我想起 了其中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句话.如 今学校,教育部门的书记,主任,各种各样的 “长”竞相创造政绩,这本无可厚非,我辈教 员,学生自当大力支持.但是我们也诚恳地 希望,不要制造名目繁多的数字竞争,”与民 休息”,给部分人文科学留下一个相对宽松 的环境.少设什么奖,如果要设的话,我倒建 议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个人设”磨剑奖”,也 可通俗些,叫做”冷板凳奖”.不知哪位有耐 心设?待到收获时,已是十载后. 我建议,请诸位领导同志听听大科学家 杨振宁先生的话:”数学,理论物理等学科, 容易在年轻的时候出成果,但有的学科,如 历史,哲学,很少在50岁以前便取得杰出成 就.”人文科学(包括语言学)的特点是需要 积累,中外经典要精读,原着要精读,古人, 前人的成果要吃透,负担多重?没有深厚的 基础,巨量的积累,广阔的视野,勇敢的开 拓,没有数十年的潜心苦读,怎能继往开来, 怎能成为大家,大师?古语说:”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 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二十世纪前半叶,大师迭现,而后半叶 却绝无蔑有;时代呼唤大师,但是却造不出 大师来!难道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不 能培养出自己的大师来么?愿前三十年的动 荡,后二十年的折腾,俱往矣,人文科学(包 括语言学)大师的产生,还看明朝. 最后,衷心祝愿志翘同志巍然屹立于大 家之林! (上接第29页)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于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使人们不能不 依据这些条件来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航海渔猎或者农业耕种都是在种种 自然条件下的选择.相比之下,航海渔猎的 生活比农业耕种更具有与自然斗争的冒险 精神,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传统 文化更清楚地表现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上.相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农耕社会靠天 吃饭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依靠其实质是一 种依托山水,注重和谐的精神.征服与顺应, 激与缓,事实证明,在以后的时间里,中西方 文化的发展轨迹都遵循了这一特质.西方的 天人相分,把自然作为与人的精神相对立的 客体来对待和思考.中国的天人合一精神却 一 直引导着我们走向与自然的契合. 让我们回到《金枝》的话题.我们说神话 与传说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深层情感与思维 方式,而与该民族的信仰,祭祀仪式以及民 间文化习俗密切相关,通过它,我们可以了 解在它背后深藏的文化逻辑.所以,弗雷泽 在神话背景下描述的”金枝”古俗也好;中国 的”梁祝”传说也好;都给予我们特定的启 示,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文化是一种很深厚的东西.中西文化传 统根基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诸多面的差异 和各具特色.我们可以在差异之下,开掘其 文化的意蕴,找到之所以会表现出这些特征 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他们的潜在作用. ?17?
/
本文档为【欣喜·忧虑——序董志翘《入唐巡礼行记》词汇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