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统筹嵊新区域发展

2018-02-11 10页 doc 25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统筹嵊新区域发展统筹嵊新区域发展 ???? ???????? ???????? ???????? ???? 2010年11月30日中午,我对嵊州至新昌的车行路程进行了统计,选用了两条路线,明细情况如下: 新昌旧东门的东街口出发过南复线0---------(9)------客运中心红绿灯9km-------(1.5)------南岩桥头红绿灯10.5km-----(0.5)------新嵊交界泥路11km------(1)------嵊县水泥路与柏油路交接处12km------(3)-----测速点15km-----(1.5)-----米...
统筹嵊新区域发展
统筹嵊新区域发展 ???? ???????? ???????? ???????? ???? 2010年11月30日中午,我对嵊州至新昌的车行路程进行了统计,选用了两条路线,明细情况如下: 新昌旧东门的东街口出发过南复线0---------(9)------客运中心红绿灯9km-------(1.5)------南岩桥头红绿灯10.5km-----(0.5)------新嵊交界泥路11km------(1)------嵊县水泥路与柏油路交接处12km------(3)-----测速点15km-----(1.5)-----米兰阳光16.5km 米兰阳光出发过嵊新大道0------(0.8)-------爱德0.8km------(1)------桥头1.8km------(0.8)------桥出头2.6km------(1.2)-------路中心铁塔3.8km------(0.7)-------黄泥桥头4.5km------(1.5)------达利发6km-------(2.8)------名茶市场8.8km----------(0.7)-----------西站9.5km--------(1.8)-------新昌中学11.3km--------(0.5)--------鼓山转盘11.8km-------(1.2)--------南明花园13km--------(1.3)--------新昌东街口14.3km ???? ???????? ???????? ???????? ???? 嵊新大道总投资1.03亿元,道路全长2898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宽46米,路幅布置为机动车双向6车道。工程于2010年4月进场施工,经过近8个月的辛勤建设,于2010年11月26日正式通车。 ???? ???????? ???????? ???????? ????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嵊新区域发展的 意见 绍政发〔2009〕57号 嵊新区域在我市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两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双双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为绍兴率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两地加速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推动该区域在绍兴南部的崛起、实现绍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重要意义。嵊新区域包括嵊州市和新昌县,其中核心区为嵊州市区和新昌城区。进一步推进嵊新区域集约发展,对发挥两地集成优势、扩大嵊新影响力、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打造绍兴南部城市组团,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建立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加快两地富民强县(市)步伐。 (二)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合作,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把嵊新区域建设成统筹区域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绍兴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主要原则。统筹区域规划,实现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发展;加强产业融合,实现联动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共赢发展。 (四)发展目标。到2015年,嵊新区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布局更加均衡、基础设施更加健全、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力争建设成为绍兴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宁绍区域南部中心组合城市、杭州湾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浙东南旅游文化休闲重要目的地。 二、加强规划衔接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嵊新区域北接环杭州湾,南连温台沿海,西依浙中城镇群,地处我省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几何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两地要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充分发挥在我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嵊新南北双核城区”相向发展为基础、以壮大“金‘十’字型沿路发展带”为框架、以“六大中心镇为中心的产业功能集聚片区”为支撑,形成“一心、两核、两带、六片”的空间布局结构,打造组团型、网络化发展的宁绍区域南部中心组合城市。 (一)加强重要规划衔接协调。进一步发挥规划在引领区域集约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加强嵊新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事关两地可持续发展重要规划的衔接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心、两核、两带、六片”的空间结构(一心:宁绍区域南部中心—嵊新组合城市;两核:嵊州市区和新昌城区;两带:上三高速、104国道和甬金高速、甬金铁路;六片:六大中心镇为主的产业片区),引导南北两核相向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凝聚力,打造宁绍区域南部中心组合城市。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规划的协调,充分发挥组合城市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和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加速嵊新区域在宁绍南部的崛起。 (二)编制嵊新区域集约发展相关规划。在主要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在“一心、两核、两带、六片”的空间框架引领下,为推动两地集约发展,加快编制《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定位和空间布局,确立重要产业和区块发展重点,优化区域各类要素资源一体化配置,明确强化区域互动集约发展的对策措施。同时,考虑两地协调 发展的现实需要,适时启动编制《嵊新组合城市发展空间协调规划》及区域产业发展与功能区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和重要资源配置等重点专项规划。发挥各类规划引导作用,为两地集约发展提 供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三、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错位发展、强化特色”原则,进一步优化嵊新产业结构和布局。以省级园区为依托、以综合交通为纽带、以探索共建产业园区为抓手,实现两地优势产业联动发展、空间集约利用。推动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强化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加大两地生态农业合作开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有机绿色农业。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重点发展一批茶叶、花木、小京生、香榧、长毛兔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建设一批体现区域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名茶、花木等共享专业市场;实现两地农业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合力构建沪杭甬绍区域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省级园区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和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培育产业发展新亮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嵊州领带、电机,新昌医药、汽配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条从生产环节向设计、研发、品牌、销售等高端延伸;加快淘汰纺织、化工等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区域品牌,合力培育宁绍区域南部特色优势产业园区。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构建宁绍区域南部中心组合城市为依托,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发展旅游、商贸等面向生活的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根据两地未来发展重点,按照“一心两核”的空间结构,整体考虑并合理安排服务业发展空间;北核嵊州市区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保险、通信等 生产性服务业,南核新昌城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商贸流通、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提高“南北双核”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度,合力建设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嵊新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四)统筹文化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两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整合区域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新昌的旅游资源,挖掘剡地文化资源,推动两地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加强联合宣传和品牌筹划,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旅游新产品,联合推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共同组织申报“唐诗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推进区域山水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合力打造浙东南旅游文化休闲重要目的地。 四、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区域发展支撑力 按照设施一体化共建的目标,逐步推动嵊新两地综合交通、信息网络和能源保障等工程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区域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大容量的信息网络体系及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 (一)共建共享综合交通工程设施。在路网布局方面,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对外通道、嵊新城际快速通道、主要中心镇联系通道、农村路网连接通道以及重要枢纽设施等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形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网络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区域对外通道建设,共同争取甬金铁路和绍嵊高速尽早开工建设,并力争绍嵊高速延伸为上三高速复线,开辟山海协作新通道,形成“两纵两横”的区域对外交通走廊,打造宁绍区域南部交通枢纽;推动嵊新核心区块的战略融合,加快104国道嵊州段、嵊州城南嵊新大道连接线和甬金高速黄泽道口段建设;着力改善两地主要中心镇之间的交通条件,加快嵊张公路、蛟澄线嵊州段、黄新连接线、浦口连接线等线路建设;推进嵊新农村公路联网,适时启动蟠龙至尖角庄、上礼泉至两湾村、新中至前良等线路建设,提高两地交通对接和共享水平。 (二)共建共享信息网络工程设施。统筹嵊新区域信息网络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区域信息整合,完善信息网络设施共建共享机制。逐步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 “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统筹嵊新两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共建共享能源保障工程设施。统筹区域 内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力和油气管网建设为中心,构建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满足嵊新两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两地电力基础设施布局,扎实推进区域500kv苍岩变电所、500kv桐柏—凤仪和220kv新西线输送工程嵊州段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源点、输变电线路等布局,完善电力电网供应系统。加快实施油气管网建设,逐步建成天然气供应网络。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沼气利用技术,发展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五、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嵊州新昌区位一体,资源互补,产业相依。嵊州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交通条件,新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切实加强两地要素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推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一)统筹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土地资源需求调控,积极盘活空闲土地,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提高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建立嵊新两地土地资源整合利用的机制,稳步推进两地基本农田异地代保,加快解决新昌企业涉及嵊州土地权证的历史遗留问题,利用嵊州土地可用空间积极尝试两地共建产业园区,探索共建园区在经济考核、财税分成等方面的有效机制。 (二)统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统筹考虑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管理,合理安排嵊新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区域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提高主要河道防洪标准,构筑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建立高效合理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及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嵊新区域内水库间和供水厂联网工程,加快钦寸水库、镜岭水库等供水设施及管网建设,在满足新昌城区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从长诏水库引水至嵊州市区,缓解嵊州市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保障两地饮用水供应安全。 (三)统筹区域资源要素保障机制。按照“形成共识、实现双赢”的要求,统筹区域内资源要素,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中心,统筹安排区域内要素资源的配置,推进区域内要素资源开发的共建共享,构建开放、高效、可持续的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优质、稀缺资源的战略储备和跨县(市)协调,逐步解决区 域内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加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对相对稀缺地区的支持力度。探索区域资源配置投入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协作共建、整合共享,努力提高公共资源统筹配置和共建共享水平,实现 两地共赢。 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联动建设、共同保护和协同治理。实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大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力度,建立重大污染事件联合通报、重大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查处,完善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嵊新两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设施共建、污染共治、利益共享。 ”新三年环境整治行(一)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实施“811 动计划,重点推进水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对曹娥江流域排污口整治和澄潭江污染整治力度,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境污染整治,促进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推进嵊州市、新昌县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集中进管及新昌城区医药化工企业废气整治,确保老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60%以上。进一步发挥嵊新污水处理厂的治污设计能力,确保稳定运行,同时加快截污管网建设,减轻两地工业、生活污水对曹娥江上游的污染压力。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养殖业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置处理力度。进一步加强主要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保护,加快规划和建设城乡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强化对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 (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树立大循环经济理念,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形成“三低一高”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嵊新两地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衔接,对新建、改建、扩建等涉及新增能力的项目,提高准入门槛,实行严格的能耗、物耗、水耗标准。突出抓好重点工业园区、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着力推进节能降耗科技进步,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 能管理,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循环经济工作,继续实施绍兴市循环经济“850”工程,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七、开展多领域合作,构筑区域统筹协作新格局 加强嵊新两地多领域合作,力争跨区域合作取得新突破,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统筹协作新格局。 (一)促进区域社会事业一体化。坚持从嵊新区域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两地社会事业和各项民生政策,确保政策平衡,使老百姓享受同城待遇。重点结合户籍管理、土地征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配套改革,完善治安联动、联合整治机制,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加速实现两地居民“同城同待遇”,共享文明发展成果。 (二)促进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区域行政管理、科教文化、便民服务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推进两地共建商检、海关工作,确保嵊新检验检疫办事处和海关办事处如期建成并顺利运转;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合作,结合本地优势产业,联合筹办嵊新特殊学校、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业培训中心,力争成为区域性企业人力资源和培训基地;积极向上申报并争取联合设立区域性金融保险等机构,为两地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服务;统筹嵊新区域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游泳馆、体育馆等重大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八、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营造区域集约发展氛围 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合作机制,营造有利于区域集约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政府牵头协调机制。成立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国土、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和嵊新两地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嵊新区域集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完善两地县(市)长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两地在发展战略规划、重大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磋商,健全嵊新区域集约发展的投入和利益分配等 协调机制。建立对口职能部门衔接协调机制。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市级部门牵头建立两地对口职能部门衔接制度,成立规划、产业、交通、旅游、水利、土地等若干工作小组,在领导小组的要求和的指导下不定期举行会议,按照职能分工、切块负责的原则,贯彻落实两地县(市)长联席会议精神,对 具体合作规划、项目及相关事宜制定,协助两地组织实施。 (二)强化统筹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市政府将建立完善嵊新区域重大事项推进考核机制,近期重点就嵊新区域规划统筹、产业联动、交通连接、饮用水资源和电力资源联网、土地资源整合、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设施共建等,制定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单位、成立考核小组、明确考核对象,促进区域重大事项顺利推进。嵊新两地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当前要抓紧编制《统筹嵊新区域集约发展规划纲要》等重点规划,并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组织实施及各项措施落实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经验,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本意见研究提出本部门支持嵊新区域集约发展的具体措施。 嵊新两地和市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从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促使嵊新区域集约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 破。 二??九年九月四日
/
本文档为【统筹嵊新区域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