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国人物分析

2017-09-19 6页 doc 25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三国人物分析三国人物分析——周瑜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出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少年时即与孙坚之子孙策交好,妻小乔,有两子一女。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后图进中原,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 一、历史评价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孙权曰:“公瑾雄烈,...
三国人物分析
三国人物——周瑜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出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少年时即与孙坚之子孙策交好,妻小乔,有两子一女。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后图进中原,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 一、历史评价 ◆《三国志》陈寿曰:“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实奇才也。” ◆孙权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蒋干称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刘备间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 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 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 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 程普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三国 王朗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西晋 陆机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东晋 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 陈亮《史论 酌古论 吕蒙》 ◆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 ◆孙策攻打刘繇之时,济于横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矶)。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南宋 萧常 ◆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 ——元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 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国 卢弼《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宋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三国志》中的千古风流人物 (一)忠贞不二 周瑜对孙氏绝对说得上忠贞不二。据《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周瑜立刻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不是来替曹操来做说客的吧?”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无奈之下,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二)多谋善断,精于军略 周瑜的多谋善断从最初曹操要求孙权把儿子送去当人质事件就可见一斑。当时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但周瑜的一番利害分析完全说到了孙权和孙权母亲的心上,这才使孙权的儿子免收人质之灾。 而周瑜的精于军略更是在赤壁之战发挥到了极致。从战前形势分析形势说动孙权与刘备联盟共同抗曹,到决定火攻曹营的最后拍板,可以说,赤壁之战在正史上完全就是周瑜等人的杰作,与诸葛亮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要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而能够掌控战场的人,必定是足智多谋英勇擅断精通兵法的人,这样的人从来不多,而周瑜毫无疑问算得上一个。 (三)雅量高致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开篇便曰“瑜长壮有姿貌”,可见周瑜长得还不是一般的帅。光是长得帅不算什么,人家还“性度恢廓”,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要知道周瑜曾经一度与程普不睦,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从来不跟他计较,这才有了程普对周瑜的那一番评论。 另外,周瑜不仅长得帅又性度恢廓,还精通音乐。据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也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还不算,还要一定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而但是在民间,还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谣说。可见,周瑜在音乐造诣极高确实毫无疑问。 二.《三国演义》中气量狭小的周瑜  (一)诸葛亮三气周瑜:《三国演义》 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光是这样也就算了,最后周瑜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死前更是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气死还不算完,罗贯中还给诸葛亮安排了一场柴桑口卧龙吊丧,只见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天下知己,少一人矣!”于是,与诸葛亮对周瑜的惺惺相惜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周瑜的“量窄,自取死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代文豪苏轼站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以一阕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出他对风流儒雅,功勋彪炳的公瑾的无限向往和景仰。   早在三国时代,周瑜便以他的胆略兼人,气度恢宏和雍容大雅赢得了大家,甚至是敌人的仰慕。但遗憾的是,在《三国演义》中,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气度雍容的一代儒将却在人们的心目中蜕变成一名妒贤忌能,器量狭小,目光短浅而又意气用事的青年将领,不禁令人感叹岁月待周公瑾太不公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雅雍容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呢?首先,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不同之处对比: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而在正史上作这副打扮的应该是周瑜。 2、智激周瑜:纯属虚构,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继而才有了赤壁之战。 3、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未参与指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周瑜等人之杰作。 4、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这是一场单纯的政治婚姻,与周瑜没有任何的关系。 5、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上周瑜气量宽宏,三气之说纯粹为无稽之谈,周瑜与诸葛亮身为东吴蜀汉两集团臣子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做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三.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一)《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轻孙”倾向 尽管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的“拥刘反曹轻孙”的倾向却是人们所公认的。就连在《三国志》中被陈寿评价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曹操都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了一个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更何况周瑜,作为东吴最著名的将领,要指望罗贯中按照史实写,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二)诸葛亮的陪衬 作为罗贯中“拥刘反曹轻孙”思想的延续,诸葛亮作为刘备阵营中最重要的智囊,必定会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同时,作为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孔明需要的不仅仅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还必须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宏大量的坦荡气度和沉着老练的雍容气质,而这一切与史载的周瑜性格类型太相似,不易产生性格上的碰撞,那么故事情节将无法展开,诸葛亮的个性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 因此,罗贯中就以周瑜的心胸狭窄反衬孔明的胸无芥蒂,以他的意气用事反衬孔明的沉着老练。可以说,周瑜是整部《三国演义》中牺牲最惨烈、最悲剧的陪衬品。 (三)民间传说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根据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的。那么他所写人物的特点便是大众的所想的特点。周瑜虽然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在历代的史传文学中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稳定性。但任何一个民族都有雅俗两种文化,虽然以礼乐诗书为内核的雅文化系中,周瑜的形象没有发生多大变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以民间意识为内核的俗文化系统周瑜几成“妒才忌能、意气用事”代名词。《三国演义》毕竟不是正史,只是一部小说,如果说正史是写给满腹诗书的文人看的,那小说更多的是给普通市民看的。如果把周瑜完全根据史实来描绘,必定不会受市民阶层的欢迎。 我们可以参见易中天的说法: “前些时我在一座省会图书馆演讲,有听众问我周瑜是怎么死的。我回答是病死的。他问,不是气死的吗?我说不是。这位听众很不以为然地说,“三气周瑜”嘛,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这真是冤枉。不但对周瑜是冤枉的,也冤枉了诸葛亮。   没错,《三国演义》里是有个“三气周瑜”的故事,还有“既生瑜,何生亮”等等说法,可谓耳熟能详。但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也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了的。他是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两年以后,当然没有上当受骗盗什么书。蒋干的脸上也没有白鼻子,反倒是个帅哥。《江表传》说“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看来也是个才貌双全的漂亮人物。此公是九江人,周瑜则是庐江人。当时九江和庐江同属扬州,所以两人算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于是曹操便派蒋干去做说客。蒋干到了周营,马上发现周瑜是说不动的,便很识趣地一言不发(《江表传》的记载是“但笑,终无所言”),回来后便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宽宏大量,品格高尚,不是花言巧语可以离间的)。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和蒋干。 实际上周瑜这个人是很优秀的,也是很英雄的。在我看来,此君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帅哥、良友、名将、忠臣。周瑜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吴中皆呼为周郎”(孙策则被呼为“孙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那时候,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闲戴纶巾,轻摇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多。这真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所以苏东坡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这么说,无非是要着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   事实上周瑜确实是漂亮的。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这样的漂亮人物,其人际关系一般也就两种可能:一种是大家都嫉妒他,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他。现在看来,周瑜的情况是第二种。《三国志》的说法是“大率为得人”,也就是颇得他人好感,唯一不太友好的也就一个程普。这大约因为程普是老资格,不大看得起周瑜这个“新秀”。说起来程普也是江东第一老将。他曾经追随孙坚破黄巾、讨董卓,又追随孙策平刘勋、征黄祖,身经百战,战果辉煌。这样一位老将军,倚老卖老也是难免的,《江表传》甚至说他曾多次羞辱周瑜。但周瑜总是宁肯委屈自己,也不和程普计较。于是程普的态度大变,由不以为然变成了敬仰、佩服、亲近、尊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陶醉了。这就是周瑜的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周瑜不但是帅哥,而且是良友。周瑜对朋友是很真诚的。鲁肃投奔孙权,就是他的劝说和推荐。提起鲁肃,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觉得那是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的人。其实不然。《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书》,对鲁肃有十二个字的描述,谓之“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历史上的鲁肃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他们家大约是比较富有的,鲁肃却不趁机发国难财(不治家事),而是“大散财货”,接济穷人,资助英雄。周瑜当居巢(今安徽省巢县)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军粮。当时鲁肃家有两囷(音群,圆形谷仓)米,各三千石,鲁肃就随便指一囷送给周瑜。这就是著名的“指囷相赠”的故事。从此周瑜和鲁肃成为好朋友。在周瑜的建议和推荐下,鲁肃投奔孙权,和张昭、周瑜一起,成为孙权最信任的人。”
/
本文档为【三国人物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