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2017-09-06 5页 doc 16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由诗歌鉴赏题《又寄升庵》说开去 (王彦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北校区 221200)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崔颢登武昌黄鹤楼,感慨赋《黄鹤楼》一诗。后李白登斯楼,本欲赋诗,及见黄诗,为之敛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 李白,一代诗仙,恃才放旷,见崔诗高明,却甘拜下风,不再楼壁赋诗。此种为哲匠敛手搁笔,彰显了大文豪高尚的文品和广阔的胸襟,着实令人感佩。 而今天,我们却有别一种“敛手搁笔”。 2009年高三语文复习,笔者接触到《2009××省自主命题高考调研卷...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由诗歌鉴赏题《又寄升庵》说开去 (王彦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北校区 221200)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崔颢登武昌黄鹤楼,感慨赋《黄鹤楼》一诗。后李白登斯楼,本欲赋诗,及见黄诗,为之敛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 李白,一代诗仙,恃才放旷,见崔诗高明,却甘拜下风,不再楼壁赋诗。此种为哲匠敛手搁笔,彰显了大文豪高尚的文品和广阔的胸襟,着实令人感佩。 而今天,我们却有别一种“敛手搁笔”。 2009年高三语文复习,笔者接触到《2009××省自主命题高考调研卷语文卷三》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原题照抄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又寄升庵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1,本诗题目为“又寄升庵”~开头却是一个“懒”字~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结合诗歌第三四句分析~这首诗达了女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凭着较低的道行,笔者首先对诗歌做出如下翻译:我们分别了一年又一年,我都懒得给远在天边的你写信(让你回来了)。你应该是没有回来的打算,(要是你想回来,还要我写信提醒你吗,)到处都有杜鹃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啼鸣(提醒着你)。仅就诗歌字面意推理,我认为此诗为常见的闺怨诗,诗歌表现的是黄娥对“不思蜀”的升庵的思念和抱怨之情。 为何“又”而“懒”呢,笔者认为:黄娥此前给升庵写过书信,可能均没有盼得升庵回家,故心生怨意,此次再写家书,着一“懒”字,将“怨”意表明。笔者觉得这么答有点没文化,于是进一步补充:“懒”就是“懒得”“不愿”的意思。想而不得,故生“懒”,但“懒”非真懒,就如同妻子因恨而狠狠地咒骂丈夫 “你好在死了吧”,但是她哪里真地舍得他死~恨由爱生,恨里有爱。同理,本诗“懒”里还是有个想,暗合“又”字。诗人着一“懒”字,思念、抱怨、愤恨三重感情全出。并为诗歌“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两句埋下伏笔:到处都有杜鹃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之啼鸣提醒着你回家,你却没回,我写信又有用吗, 笔者的理解对不对呢,作教师的常常告诫学生: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黄娥何许人也,升庵又何许人也,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命题人高估了高三学生的知识视野,没有对诗歌给出哪怕只言片语的注解,任由学生凭空乱猜。 好在笔者是老师而不是考生,可以查资料作弊。 杨慎 (1488,1559) ,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为官刚直,不俯仰随人,任上屡屡上疏抗谏。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事违背明世宗意愿,两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年余,穷死边地。 黄娥,明朝人,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正德十四年(1519),黄娥嫁与杨慎,郎才女貌,琴瑟和谐。但婚后第五年,杨慎则被贬谪云南,黄娥留居四川。夫妻天各一方长达30年。离别期间,黄娥常作诗表达对升庵的思念,这些诗后来结集为《寄外》。 结合背景,此诗当翻译如下:我们分别了一年又一年,我懒得给你写信(让你回来), 到处都是杜鹃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提醒着你回来),(可是,你却没有回来)你没有回来啊。据此,笔者认为诗歌表达了“对升庵的思念之情及对升庵无法回来的理解、痛苦、绝望之情”。 “又”而“懒”原因则是:“懒”就是“懒得”“不想”的意思。黄娥此前给升庵写过书信,可能均没有盼得升庵回家团聚,故觉得写信作用不大,心生绝望,此次再写家书,着一“懒”字,将“绝望”之意表明。想而不得,故生“懒”,但“懒”非真懒,就如同妻子因恨而狠狠地咒骂丈夫 “你好在死了吧”,但是她哪里真地舍得他死~恨由爱生,恨里有爱。同理,本诗“懒”里还是有个想,暗合“又”字。诗人着一“懒”字,思念、绝望两重感情全出。并为下文“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两句埋下伏笔:到处都有杜鹃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之啼鸣提醒着你回家,哪里还需要我三番五次写信给你叫你想家。 笔者认为此题答得还算差强人意,但一翻试题的标准答案,却傻了眼。试题的标准答案如下: ,1,,4分,不矛盾~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1分,,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2分,~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1分, ,2,,4分,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诗的三四句承上转为轻松的口吻~表现出丈夫无法回来的现实~体现出作者的豁达。,1分,。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1分, “一石三鸟之说”怎么能和“不矛盾之问”对上号呢,明明是心灰意冷、绝望,命题人怎么倒读出“轻松和豁达”来,从诗句的逻辑来看,“杜鹃啼鸣”一句主要的用意当是:有杜鹃提醒着你回家,不需要我再反复写信表达我的思念了,照应首句的“懒”字。命题人怎么把它理解为“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另外,答案列出的得分点真地个个必要,非得全说不可吗, 最近笔者上网,无意中发现这道题在很多试卷中出现过,仅从传到网上的试卷来看,单是2008和2009两年,就有三家省级重点中学的校考试卷和四个省的六个地级市市级统考试卷。经核对,这些试卷中的此题仅比《2009年××省自主命题高考调研卷语文卷三》多了以下一些字:“[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问题和答案则一字不差。 对此诗的理解,到底有没有比标准答案合理的呢,笔者跑了多家新华书店蹭书查找。结果发现,所有试卷的关于这道题的答案竟然全是照抄照搬丁仪对《又寄升庵》的赏析文章(上海古籍出版社《元明清诗鉴赏》2001)。命题人只是在丁仪的原文中加了个分值而已。 于此,笔者深有叹焉。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专家学者理解的哈姆雷特就一定最高明甚或正确,他们的大多数文章也多为一孔之见,我们为何对他们的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照单全守,高中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对自身阅读理解能力怎么这么不自信,对专家学者阅读理解能力怎么盲目崇信到这种地步,这种现象又是个别的吗, 高中语文教师和教研员能不能把身子再俯低一点,钻研再深入一点,须知,考试不仅承担着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任务,还承担着语文学习导向的重任。不科学的试题能用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吗,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吗,为何当今高中生普遍觉得在语文学习上“平时死用功,考试一场空”,排斥语文学习,因为他们平时再怎么用功,考试时也弄不出你搞的那个答案。这种试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戕害了学生的 思维,“谬种流传,误人不浅”。这样的试题又少见吗, 为专家学者的一孔之见而“敛手搁笔”,折射出了什么,是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和教研员“跪着读书和教书”的心态(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和教研员轻率、敷衍塞责的工作态度。
/
本文档为【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