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某矿区地质环境评估报告

2017-09-18 35页 doc 77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某矿区地质环境评估报告某矿区地质环境评估报告 ******拟进行***铜铁矿床-220米以下矿产开采。***矿区位于******城西南1.5km,行政区隶属***金湖街道办事处。根据***国土资源厅鄂土资办发[2002]51号文及《***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进行矿产 开发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规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切 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防治和减少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地质 环境恶化的目的,******特委托******对该矿山开展矿产开发地质环境 调查工作并编制矿山开发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 是: 1、结...
某矿区地质环境评估报告
某矿区地质环境评估报告 ******拟进行***铜铁矿床-220米以下矿产开采。***矿区位于******城西南1.5km,行政区隶属***金湖街道办事处。根据***国土资源厅鄂土资办发[2002]51号文及《***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进行矿产 开发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规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切 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防治和减少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地质 环境恶化的目的,******特委托******对该矿山开展矿产开发地质环境 调查工作并编制矿山开发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 是: 1、结合以往地质勘探资料,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对矿山 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估,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构造及水 文、工程地质条件等; 2、查明矿山已经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 律和影响因素,并对其发育程度等进行现状评估。结合矿山开采, 对未来矿区地质环境的变化、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危害 性作出预测评估; 3、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 估,综合判断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4、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5、提交《*********铜铁矿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1 1、评估依据 (1)评估委托,******,2007年3月; (2)《*********铜铁矿床储量报告》,***第一地质大队,1976年1月; (3)《*********铜铁矿床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第一阶段工作报 告》,***金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1月; (4)《*********铜铁矿床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2004年10月; (5)《***兴冶矿业有限公司***铜铁矿地下开采工程》,***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0年11月; (6)《*********二期采矿工程初步设计书》,***有色冶金设计研究 院,2006年6月; (7)《*********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专项评价报告》,***矿山研究院,2006年6月; (8)《******铜铁矿(-200米以上)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2002年8月; (9)《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鄂土资办发〔2002〕51号文。 2、本次工作概况 *********铜铁矿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于2007年5月8日启动,在上述评估依据的基础上,搜集了与该矿床有关的区域地质、水 2 2工环和部分地下开采资料,进行了2.88km环境地质测绘,根据环境地 质调查和综合所取得资料,于2007年6月8日完成了本报告的编制。 1、1976年,***第一地质大队提交了《******铜铁矿床储量报告》; 2、2001年,***金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交了《*********铜铁矿床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第一阶段工作报告》; 3、2002年,******编写了《******铜铁矿床阶段性储量结算报告》; 3、2004年,******编制了《*********铜铁矿床资源储量检测地质 报告》; 4、2006年,***完成了******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 1、矿山开采现状 ******铜铁矿矿体开发工作于1977年由***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初步设计,选择了先小露采后地下开采顺序,即矿山前期采用露天开采西 段6—9线的浅部矿体,并对9线以东的深部矿体作了地下开采的远期 规划。小露采于1985年2月开始试生产,至1997年封坑。矿山生产能力维持在300吨/日左右,开采铜铁矿石约120万吨。进行地下开采后,该矿-200米标高以上矿体由***公司、***公司、***公司多家民营企业小规模开采,-200米以下矿体由******进行地下开采。具体地下开采情 况如下: (1)原***公司 3 原***公司开采5—9线,-60米—-200米矿体。主井落底标高为-125米、直径3.5米,风井落底标高为-180米,经过几年的开采,-160米以上已基本采完。由于存在不安全隐患,根据***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 要(2001)21号《关于***矿区安全生产隐患整改的会议记要》的精神, 2001年6月停产。 (2)原***公司 原***公司开采9—13线,-140米以上矿体。主竖井落底标高-60米、竖风井落底标高-57米,然后利用盲竖井向下开采,-120米以上已经采完。由于同样的原因,2001年6月停产。 (3)原***公司 原***公司开采5—9A线-60米以上矿体和9线-140中段的一个单独小矿体(4号矿体)。主井落底标高-130米、斜井落底标高-60米,由于同样的原因,2001年6月停产。 (4)***矿业公司 ***正进行-200米以下矿产开采,目前老罐笼井(原***主井)、上部老回风充填井工程已结束,组合井已施工了34米。完成了-220米、-270米、-320米、-370米、-420米共五个中段开拓工程。其中9A线至11线-220米—--270米已开采完,目前正在-320米、-370米、-420米中段开采I、V、VII号矿。 2、地下开采工程简介 根据矿区深部矿体赋存特征,结合矿区地表地形条件、已有工业设 施(***院2000年11月***铜铁矿地下开采工程)及确定的生产规模, 4 采用新掘组合井+老罐笼井开拓方案进行地下开采。采矿方法:上部矿 体目前以垂直走向布置的浅孔留矿嗣后充填开采矿房为主,间柱回采方 法原设计为上向水平充填法,但至今尚未实施;深部矿体对水平厚度大 于15米、平均厚度约40米的矿段采用垂直走向布置的分段空场嗣后充 填法,对矿体水平厚度5—15米、平均厚度约10米左右的矿段采用沿 走向布置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对矿体水平厚度小于5米的矿段采用浅孔留矿嗣后充填法。开拓系统如下: (1)组合井:井口座标,Z=+30.90—-800m,井筒直径5.40m,为深部主提升。 (2)老罐笼井:井口座标为, Z=+25.00—--442.20m, 井筒直径5.0m, 深部投产后,担负是上部开采的提升任务,兼作上部进风井。 (3)溜矿井:井口座标为,Z=-470.00—--720.00m。 (4)溜矿系统专用回风井:井口座标为,Z=-470.00—-800.00。 (5)上部老回风充填井: 井口座标为,Z=+32—--320.00。 (6)上部新回风充填井: 井口座标为,Z=-320—--420.00。 (7)深部东回风充填井: 井口座标为,Z=-420—--570.00。 (8)中段高度根据矿体根据矿体赋存状况和采矿方法的需要确定为 50m,共设置-220m、-270、-320、-370、-420、-470、-520、-570、-620、-670、-720、-770十二个中段。 (9)运输:各中段矿石用电机车牵引侧卸式矿车自各采场底部运 至竖井提升。废石则从本中段运至组合竖井,由该竖井的罐笼提升至中 段用于充填,或提升到地表后卸至地面,再用汽车运输至设计废石堆场。 5 ***矿区位于******城西南1.5km,西距***铜铁矿约1.5km,行政区隶属***金湖街道办事处,省干道和大沙铁路从矿区西侧通过,交通 十分便利(见图1)。地理坐标为:。其范围用十个拐点圈定: 矿区面积0.6548平方公里,开采深度-220m至-784m标高。 区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中低山区、丘陵区 至***湖湖盆。区内中低山地形标高100—300米,丘陵区地形标高一般 为30—60米,湖底标高一般14—15米左右。矿区位于***湖南缘与丘陵地带交接处,现地形地貌较勘探时有了较大改变,矿山浅部矿体露采 2后已形成了一个大露采坑,长轴东西向,采坑面积198000m,坑顶标高一般在15.47—20.22米,东南角较高、标高在26—38米之间,坑底标高为-44米,采坑边坡角约50—70?。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季风交替明显、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1?;年均降雨量1366.4mm,最大年降雨量2180mm,最大月降雨量383.7mm,最大日降雨量216.1mm,最长连续降雨天数为14天,降雨量达315.9mm。 ***湖为区内最大地表水系,洪水季节湖水上涨,历史最高洪水位 23.31米,常年平均洪水位标高17.67米,枯水季节湖水退尽,唯中心河常 3流不息,流量3.269米/秒。中心河河床标高13.0米,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6 1、地层岩性 矿区范围内地层较为单一,主要为下三叠统***群碳酸盐岩、角岩以及第四系湖积层、残坡层。 ?下三叠统***群碳酸盐岩:矿区内碳酸盐岩在地表均未出露,根 据工程揭露,区内碳酸盐岩已变质为大理岩。由于受岩浆岩侵入影响, 大理岩形成两种不同的产出形态,一是被岩浆岩分割包围形成舌状或捕 虏体,分布于3—9线;二是与岩浆岩呈“S”型陡倾斜接触,岩浆岩下延覆盖,形成9线以东地区大理岩大面积分布。 ?角岩:岩石呈灰白色,致密块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为高 岭石、蒙脱石、磷灰石、锆石、泥质物等。分布于3—7线及13线深部 矿体底板的岩浆岩中,呈捕虏体产出,厚度几米至十几米不等。 ?第四系湖积层、残坡层:湖积层由粘土、砂及卵石等组成,以粘 土为主。一般厚度2.25—10.41米。矿区西部覆盖在岩浆岩之上、北东 部覆盖在大理岩之上;残坡积层由红色粘土夹少量褐铁矿、赤铁矿等组 成,一般厚5—16米、最厚为35米。分布在矿区8—21线丘陵地带,覆盖在矿体或大理岩之上。 ?人工堆积杂填土、废渣:主要成份为粘土及风化的岩浆岩和碎石, 厚10—20米不等,宽20—80米不等,平均宽50米左右。此层结构松散、孔隙度大,并具架空结构。 2、构造 矿区位于***复式向斜南翼次级褶皱鹿耳山背斜的北翼,从岩层产 7 状可以认为矿区为一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内构造早期为近东西向的 平行褶皱,后期为北东向背斜和向斜。断裂构造显著,主要呈北东、北 北东向展布,从勘探工程中所见矿区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破碎带(地 段)。本矿区破碎带有三个不同时期,即成矿前期、成矿期、成矿后期, 前两期构造对成矿有利,控制矿体、矿物的生成和富集,后期构造使矿 石结构破坏、成为角砾状矿石,但未破坏矿体的完整性。 3、岩浆岩 矿区内的岩浆岩为花岗闪长岩,呈灰色、深灰色,半自行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奥—中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 石。岩石普遍具钾长石化,部分地段岩石结构发生变化,成为花岗闪长 斑岩或斑状花岗闪长岩。 4、围岩蚀变 矿区内近矿体的岩浆岩、大理岩、矽卡岩都有明显的热液蚀变现象, 蚀变种类较多,当多种蚀变迭加在一起时对成矿有利,往往是蚀变种类 多、范围大者矿体规模也大。常见的蚀变有:钾长石化、硫酸盐化、硅 化、蒙脱石化等,前三种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 5、地震 据***地震史料汇考资料,矿区及周边从未发生过地震,但周围地 震活动尚较频繁,虽然周围地区所发生的地震有时波及本区,但由于其 地震烈度小的特点,虽未形成地震灾害,但本区有震感。本区地震动反 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 一组,其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本区地壳稳定程度属于稳定~基 8 本稳定级别。 ***铜铁矿属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已探明铜铁矿体7个,钼矿体1个。铜铁矿体的编号为I—VII号,具体如下: ?号矿体:为矿床的主矿体,占矿床总储量的98%以上。该矿体呈不规则透镜体状,受接触带控制,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4?—85?,最大厚度103米。9号勘探线以东呈反“S”状,以西沿舌状接触带分上、 下两层。矿体分布于3—20线,总长度900米,控制斜深500米,最低标高-700米。 II号矿体:分布于3—5线,?号矿体之下、-165米标高以上的大理岩捕虏体中。倾向北东,倾角16?,延深90米,厚3.51—8.5米,为贫铁矿和铜铁矿。 III号矿体:分布于7线,?号矿体之下的大理岩捕虏体中。标高 -170—--120米。倾向北东,倾角25?,厚3.02—7.4米,一贫铁矿石为主。 IV号矿体:分布于9线,?号矿体之下60米处大理岩捕虏体中, 标高-100米。延深78米,厚37.91米,为铜铁矿石。 V号矿体:分布于11线,?号矿体之上-400米处。倾向北东,倾 角56—65?,延深180米,以铁矿石为主。 VI号矿体:分布于17—20线地表部位,长140米,宽4—20米。倾向北东,倾角30—50?,延深25—135米,以氧化铜铁矿石为主。 VII号矿体:分布于8—9A线,?号矿体之下-340—--380米标高 9 之间的大理岩捕虏体中。长50米,延深48-35米,以贫铁矿石为主。 钼矿体:分布于6—10线,?号矿体顶板花岗闪长岩、闪长岩、斜 长岩和大理岩中。长200米,厚1.14—34.55米,斜深185米。矿石以辉钼矿为主、其次有黄铜矿、磁铁矿等。 1、含水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岩浆岩和第四系残坡积亚粘土夹碎石、湖积粘土、 冲—湖积粘土夹砂、砂砾石层以及近代的人工堆积层。大理岩被第四系 沉积物覆盖,仅在露采坑东侧因开挖而有少量裸露。根据岩性和富水性 不同,将矿区含水层分为以下八层: (1)人工堆积透水不含水层(Wb0) 由于近期内矿床进行露采及地下开采,产生大量废石,就近堆积于 采坑北侧及北东8—21线和沿***湖新围堤部位。主要成份为粘土及风 化的岩浆岩和碎石,厚10—20米不等,沿堤宽20—80米不等,平均宽50米左右,8—21线宽度较大,一般宽120—130米左右。此层为结构松散、孔隙度大,并具架空结构,但大都在地下水位以上,故为透水不 含水层(Wb0)。 (2)第四系残坡积亚粘土夹碎石孔隙含水层(Wb1) 主要分布在采坑南北两侧,采坑北侧地段被人工堆积掩埋,出露面 积较原缩小,只在8—21线人工堆积北侧有小面积出露。目前大部分在 地下水位以上,基本被疏干,亦为透水不含水层。 (3)第四系湖积粘土裂隙孔洞含水层(Wb2) 10 广泛分布于***湖盆区。***湖新堤之内和堤外西部粘土层的分布厚 度比较稳定,一般厚4—8米,而堤外中心河附近粘土层分布厚度不均, 变化较大,粘土层变薄,一般厚3—5米,且多为粘土与细砂互层,局 部粘土相变为粉砂质粘土。深度2—3米以上的粘土层裂隙孔洞发育面 含水,为裂隙孔洞潜水,水位标高14.5—15米,q=0.0416升/秒?米,K=0.4021米/日。 (4)第四系冲积与冲积—湖积亚粘土、砂土、砂和砂砾石孔隙含 水层(Wb3) 分布于中心河床及湖区粘土层以下,与基岩接触,主要为砂和砂砾 石,厚0—5米,平均厚3.27米,最厚6.12米。近中心河地段砂砾石 层较厚,远离河床厚度逐渐变薄。为承压孔隙水,q=0.2258升/秒?米,K=4.5531米/日。 (5)岩浆岩与矿体风化裂隙含水层(Wb4) 分布于矿区西部和南部。以3—8线风化带发育最普遍,但均在浅 部。风化带下限标高-33米,一般厚10—20米,最大厚度50.69m。9—20线风化带沿接触带发育较深,一般深度40m左右,其下限标高-60.94m,一般厚20—40米,最大厚度80米。 矿体附近沿接触带地段风化程度较强、发育较深、厚度较大,而湖 区和远离接触带地段则发育较弱、较浅、厚度亦较小。 风化带岩心破碎,常呈黄褐色砂土状,具强高岭石化、褐铁矿化, 风化裂隙发育,裂隙中可见到红色粘土充填。钻进时动水位无明显变化。 (6)岩浆岩与矿体裂隙含水层(Wb5) 11 分布于风化带之下,一般上部裂隙较发育,自上而下减弱;构造破 碎地段及近成矿接触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远离成矿接触带则发育较 差;沿接触带岩浆岩裂隙发育深度可达标高-464米,形成一个沿接触带 分布的岩浆岩和矿体组成裂隙含水带。矿区9A线以西厚度小,平均厚 度84.02米,平均底板标高为-79.11米,为承压裂隙水。东部厚度大, 平均厚度186.90米,平均底板标高负181.99米,为潜水。水位标高14—15.75m,富水性较弱,q=0.0200—0.0356升/秒?米,K=0.0283—0.0740米/日。 (7)三叠系大理岩裂隙岩溶(强岩溶带)含水层(Wb6) 岩溶形态以溶洞为主,储水空间以溶洞为主,次为裂隙。溶洞一般 分布于标高-70—-160m以上,经统计全区大理岩强岩溶带底板标高为 -72.47m,顶板平均标高为6.94m,平均厚度为79.41m,q=0.5793—0.8332升/秒?米,K=0.7578-1.5659米/日。水力性质承压。 (8)大理岩岩溶裂隙(弱岩溶带)含水层(Wb7) 位于强岩溶发育带以下,岩溶形态为溶孔、溶隙、溶蚀粗糙面、蜂 窝状溶蚀等。该带发育深度经重新统计比原报告要深些,厚度也较大些, 岩溶裂隙带底界全区平均标高为-326.84米,平均厚度为254.37米,q=0.2312升/秒?米,K=0.1267米/日。 2、隔水层 矿区主要隔水岩层有岩溶不发育的大理岩、新鲜岩浆岩以及湖积粘 土,其中隔水大理岩分布于弱岩溶发育带之下,其平均顶板标高为 -326.84米,以下的大理岩岩心完整,裂隙和岩溶均不发育,可视为相 12 对隔水层;岩浆岩在其裂隙发育带之下岩心完整,裂隙发育很差,其中 9A线为界,西部平均标高-79.91米以下,东部平均标高-181.99米以下,均可视作相对隔水岩层;湖积粘土裂隙孔洞含水层以下粘土层可视作相 对隔水岩层。 3、大理岩的分布与岩溶发育特征 (1)大理岩的分布 大理岩在矿区内,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主要分布于湖区东半部, 向北东延伸,通过***湖底与外围大理岩相连,北西方向沿北部接触带 向外与***矿区北部湖区大理岩相连,构成了沿接触带似“L”型约120 ?弧形展布,并构成矿体直接顶板。 (2)岩溶发育特征 矿区大理岩溶洞发育强度受标高的控制明显,溶孔、溶隙也随深度 的增加而减弱。溶洞发育集中在标高-160米以上,(个别溶洞标高 -259.86m-米),强岩溶发育带平均底板标高-72.47米,弱岩溶发育带平均底板标高-326.84米,弱带以下岩溶基本消失。 岩溶发育受岩浆岩与大理岩成矿接触带控制,沿接触带及其附近溶 洞发育量多、规模大,远离接触带则发育较差,量少、规模也小。就本 矿区而言,在距接触带150—250米范围内岩溶发育、集中,而250米以外岩溶发育显著减弱。 岩溶在平面方向上的发育也是不均的,矿区内以9-10线溶洞最发育,浅而多,岩溶率10.9%,10-17线溶洞发育深度增加,而17线以东溶洞发育又变浅。发育强度自西向东有逐渐减弱的总趋势。 13 较大规模的溶洞均有充填物,大多呈半充填-全充填,充填物主要 集中在标高-60米以上的浅部溶洞中。充填物性质和充填程度在矿区内 不同地段有明显的差异,位于低缓丘陵区地段的溶洞充填物以细砂碎石 为主、量少,而位于湖区的溶洞充填物以红色粘土和粉砂为主,充填程 度高。 4、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及矿坑充水的主要来水方向 大理岩裂隙岩溶(强岩溶带)含水层(Wb6)与大理岩岩溶裂隙(弱岩溶带)含水层(Wb7)之间并无隔水层相隔,只是岩溶发育程度的差 异、储水空间形态的不同而分层,实为同一含水层。 大理岩岩溶水与岩浆岩与矿体风化裂隙含水层(Wb4)、岩浆岩与矿体裂隙含水层(Wb5)直接接触,由于沿成矿接触带附近岩浆岩和矿体 风化裂隙发育,与大理岩岩溶之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但在其他地段, 因岩浆岩和矿体未风化,岩石较坚硬、完整,裂隙不发育,其含水微弱, 渗透性差,所以两者间水力联系程度较弱。 湖区大理岩直接伏于第四系湖积粘土与砂砾石层之下,浅部大理岩 岩溶、裂隙发育,甚至有些地段大理岩溶洞裂隙与上覆砂砾石空隙含水 层(Wb3)直接连通,为统一承压含水层。砂砾石层以上的湖积粘土层, 其上部粘土孔洞发育,而下部粘土相对隔水,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大理 岩岩溶含水层与上部粘土孔洞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微弱,但在中心河 附近,因粘土变薄,使隔水作用减弱,成为湖水与地下水相互连通的有 利地段,洪水期矿区地下水与湖区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即湖水将渗透补 给地下水,枯水期湖水与地下水有微弱的水力联系。 14 综合原勘探报告和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2001年,***金地公司)资料,矿床地下水补给主要接受来自北东方向外围大理岩含水层的补 给,为“L”形补给边界。 5、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 (1)帷幕幕址在矿区的北东翼(矿坑涌水来水方向),帷幕为一折 线,帷幕的西侧肩落在9B线的岩浆岩隔水体上,从9B线开始到11线方位角113?,轴线长90米;从11线到15—17线之间方位角158?,轴线长340米;15—17线之间方位角241?,轴线长90米,帷幕南肩落在17线的岩浆岩隔水体上。帷幕轴线位于采空区围岩位移角以外。(详 见附图1) (2)帷幕总长530米,帷幕深度-320米,帷幕厚度10米,于2004年7月24日开始注浆,2006年6月26日完成注浆施工野外作业,共施 工注浆孔54个。 (3)帷幕施工完成后,帷幕内外地下水观测孔的水位有了很大的 变化,位于帷幕内的观7孔由-37.87米(14/5/2004)下降到-41.42米(15/5/2006),帷幕外的观9、观13、观15分别由-37.97米、-8.15米、-11.02米(14/5/2004)上升到-4.51米、8.22米、7.07米(15/5/2006);根据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本矿床-270米中段矿坑涌 3水量总和11533m/d,实施帷幕注浆后,实际-270米中段开拓过程中排 33水量为200 m/d,目前-420米中段排水量约500 m/d,这说明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总体来说,***铜铁矿床属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床,经 15 过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的施工,其水文地质条件有所改善。 根据岩土体的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将矿区岩土体划分4个工程地质岩组: 1、松散岩类岩组:由残坡积层、湖积层和岩浆岩强风化层、人工 堆积层组成。此类岩组结构疏松、抗压强度低,工程地质结构类型为IV类。 2、碳酸盐类岩组:隐伏的碳酸盐岩(已变质为大理岩)在区内分 布广泛 ,呈层状结构,工程地质结构类型为II类。 3、岩浆岩类岩组:由新鲜的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斑状花 岗闪长岩,各类脉石及矽卡岩、铜铁矿石组成,呈整体块状结构,工程 地质结构类型为I类。 4、角岩及构造角砾岩类岩组: 角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为高 岭石、蒙脱石、磷灰石、锆石、泥质物等;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为大理 岩、磁铁矿、赤铁矿、闪长岩等,胶结物以粘土质为主,少量铁质或钙 质,呈碎裂结构。此类岩组工程地质结构类型为III类。 综上所述,该矿床矿体围岩部分为侵入岩、部分为碳酸盐。-100米标高以上,岩浆岩风化强烈、岩石较破碎、粘土矿物含量高、且矿体为 氧化矿石,因而赋存于岩浆岩风化带以上的矿体及其围岩稳定性差。 -100米以下井巷围岩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一般在大理岩和未风化、 蚀变岩浆岩组成矿体顶底板地段,围岩坚固完整、自稳性强、巷道无需 支护。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类型。 16 评估级别是按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矿山建设规模来划分 的。 该矿山开采矿种主要是铜铁矿石,设计开采总服务年限为17a。其中投产至达产1 a(上部500t/d,深部500t/d),达产14 a(上部500t/d,深部1000t/d),减产2 a(第16年出矿192kt,第17年出矿27kt),属小型矿山。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多,如矿山多次发生矿坑突水、井巷 片帮冒落、地面塌陷、露采坑边坡土体滑坡等; (2)主要矿体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大理岩岩溶、裂隙 发育,矿床充水层富水性强。因矿山实施了帷幕注浆止水工程,水文地 质条件有所好转; (3)矿体围岩稳定性各地段不尽相同。处在风化带以下矿体顶底 板围岩稳定性较好,一般无需支护。浅部矿体和接触带局部地段矿体围 岩稳定性较差。 据此参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见表1),将该工作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确定为二级评估。 表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 复杂 评估 程度 分级 复杂 中等 简单 项目 重要性 17 大型 一级 一级 二级 中型 一级 二级 三级 小型 二级 三级 三级 ******拟开发的***铜铁矿,其范围用十个拐点圈定: 矿区面积0.6548平方公里,开采深度-220m至-784m标高。 根据矿山开采方案设计及矿山建设现状,结合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 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评估区范围”的规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 评估范围较矿界范围有所扩大,具体见附图2,评估区总面积为2.88平方公里,评估标高由-784米至地表。 1、露采坑边坡稳定性 ***露采坑位于矿床西侧2—13线间,采坑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米,面积198000平方米。现坑顶标高一般在15.47—20.22米,东南角较高、标高在26—38米之间,坑底标高为-44米,边坡角50-70?。 组成边坡的岩石,东部大理岩,北、西、南部为岩浆岩,上部均覆 盖有残坡积亚粘土夹碎石。采坑东侧因在其下部采矿掏空引起大理岩 垮塌、土体下滑,西侧,由于剥离削坡使斜坡变陡,加上风化岩浆岩 松散透水,遇水后坡体滑动。采坑边坡滑坡体规模见下表: 滑体位移(m) 滑坡 滑坡最近滑 滑体宽 滑体厚 面 积 体积 长 23垂地点 类型 动时间 (m) (m) (m) (m) 水平 (m) 直 东侧 土体 12/20080.00 50.00 8.00 4000.00 32000.0 40.0 8.0 18 0 北侧 土体 6/2000 70.00 190.00 3.00 13300.00 39900.0 6.0 3.0 西侧 土体 20.00 28.00 1.20 560.00 672.0 上述滑体的后缘一般均有开裂和沉降,对滑体的处理一般是坡前清 理堆积物,坡面用彩条布覆盖防止雨水渗透,处理方法简单,难以防止滑坡的复发或发展,固露采坑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2、废渣堆稳定性 矿山开采的废渣堆放在露采坑的北、东侧,沿采坑周边坡地及***湖新堤堆放,加高、加宽新堤。在平面上呈不规则“T”字型分布,一般厚10—20米,最厚29米,废渣成分有强风化闪长岩、大理岩,其中 大部分闪长岩风化成土状、砂状,少量呈碎块状、块状。废渣堆松散、 边坡角较陡,一般为30-40?,大气降雨易于从坡面渗入,废渣堆边坡 稳定性较差。区内曾发生两次废渣滑塌,一次发生在***四选厂东30米 3处,滑体体积约240m,另一次发生在农科所选厂旁冶炼厂大门南侧, 3滑体体积约100m。 一般在大理岩和未风化蚀变岩浆岩组成矿体顶底板地段,围岩坚固 完整、自稳性强、巷道无需支护。矿区浅部矿体和近接触带局部地段矿 体围岩稳定性较差。如VI号矿体-60米中段,在平巷80—100米地段,因平巷顶部有宽0.4—1.0米的裂隙发育带存在,带中夹有蚀变闪长岩, 造成该段顶板大部分冒落;同一平巷200米处,分别在2001年7月2日和7月17日发生两次塌方堵塞巷道事故。另外***、***两矿-120米巷道中,因靠近接触带附近的岩浆岩蚀变强烈、裂隙发育,片帮和冒落 19 时有发生,开采巷道均进行了支护和喷水泥浆护壁。此外在岩溶发育地 段,开采巷道揭露溶洞后常发生透水、涌泥事故,也是影响围岩稳定性 的一个因素。根据勘查资料,-220米以下井巷围岩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 单,一般在大理岩和未风化、蚀变岩浆岩组成矿体顶底板地段,围岩坚 固完整、自稳性强、巷道无需支护。目前,矿山在-220米以下进行开采,暂未出现冒落和大的片帮现象。 矿山在巷道开拓过程中,常因遇溶洞突水涌泥,发生淹井事故。*** 公司副井-58米中段,在主巷道56米处遇一直径5米的溶 洞突水淹没井巷。-86米中段西南和东南两个采场,因与其他中段巷道 3揭穿而造成突水,因水量大而将两个采场封堵,分别积水2295m和 3337500m。-147米中段因有两个采场分别积水1600m和1024m无法通行。II号矿体-80米中段因在2000年10月27日和2001年4月两次突水,现全部淹没造成积水;***主井-60米中段,其支巷长49米,因遇溶洞突水、涌泥而将支巷封堵。在竖井-170米一平巷50米处,遇溶洞突水 涌泥,将下部-200米巷道淹没,用7天时间排水疏干,后将-170米中段封堵。-200米中段平巷30米处向西28米处,亦因遇溶洞突水而停止。 ***公司主井-80米中段巷道因遇水全部封堵。付井-80米中段因先后4次突水涌泥,造成平巷、采场全部被淹,每次突水一般需3—4天疏排,最长一次14天才被疏干,为此已用砼全部封闭了-80米中段,造 3成采空区内积水达140.63m。 以上情况表明,井巷突水在以往矿山生产实践中时常发生,已成为 20 了严重威胁矿山生产和矿工生命安全的隐患,目前矿山生产虽然未出现 突水,但根据以往生产经验应引起重视。 矿区内采空区冒落塌陷发生过一次,位于露采坑北部5线504钻孔 2附近。地表塌陷面积30m左右,塌坑直径5—6米,平面呈椭圆形,空间形态为漏斗状,从-125米采场冒落塌陷至地表+20米,深约150米, 岩性为风化蚀变花岗闪长岩,现已用废石、泥土充填。 3目前,矿区采空区体积达85000m以上,未采取措施处理,仍处于 空区变形之中。 矿区东部和北部有大面积碳酸盐分布,并直伏于第四系土体之下, 大理岩岩溶发育,钻孔遇溶洞率达60%,矿山开采排水引起岩溶塌陷是 一种必然。***矿区初见地面岩溶塌陷为1992年,至今共出现塌陷五个期次,其中个体两次、群体三期。塌陷平面形态呈椭圆或似圆形,直径 27—40米不等,面积381200m,可见深度5—8米。塌陷位于矿区北东侧的鱼塘之中,破坏鱼塘、使水产养殖面积缩小,为地表水进入地下提供 通道,增大矿坑涌水量、发生淹井事故。 矿山在施工帷幕注浆工程以后,岩溶塌陷得到了较好控制,目前暂 未出现岩溶塌陷。 在矿山周围建有大小选矿厂15家之多,各自设有尾砂库,形态各 22异、规模不等,大者220*180m,小者100*40m,尾砂堆放量0.4—10万 21 33m不等、以1.0—1.5万m者居多。尾砂库坝体大多用袋装尾砂或泥土 垒筑而成,无滤水、排渗及防洪设施,不符合尾砂库建设要求,安全隐 患较大。 矿山经过多年的开采,开采废渣沿采坑周边坡地及***湖新堤堆放、 在矿山周围建有15家选矿厂以及其他的矿山工业设施等占用了大片土 地,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同时,废渣的随意堆放和工业设施的 建设破坏了植被,造成了轻度水土流失。 另外,矿区北东部为围垦的农田、鱼池,第四系厚度相对较薄、抗 压强度低、凝聚力小,孔隙水与大理岩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且处于地 下水主径流带区域,矿山疏排水引发的岩溶塌陷严重破坏了农田和鱼池 的正常生产和运营。 根据附近矿山资料,矿坑疏排的地下水含有硫化物,不宜直接排放。 目前矿坑排水一部分用于选矿,一部分直接排入中心河中,造成了河水 的污染。 选矿厂的选冶废水多肆意向低洼处排放或向***湖排放,已造成了 水土污染。 另外,矿山废渣堆放处无完善的排水设施,在大气降雨的淋滤作用 下,雨水随势流散,亦可造成轻度水土污染。 总的来说,通过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矿山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 问题为边坡稳定性、土地资源破坏与水土流失,其次为井巷围岩稳定性、 22 矿坑突水、采空区冒落塌陷、岩溶塌陷、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质量一 般。 1、露采坑边坡稳定性 根据现状评估,露采坑的东、西、北发生了三处滑塌,滑体的后缘 一般均有开裂和沉降,对滑体的处理一般是坡前清理堆积物,坡面用彩 条布覆盖防止雨水渗透,处理方法简单,难以防止滑坡的复发或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气降雨渗透、特别是当有其他诱发因素共同作 用时,土体将进一步软化,会导致三处滑塌体的复活或其他地段滑塌 的发生。 2、废渣堆稳定性 矿山开采的废渣堆放在露采坑的北、东侧,沿采坑周边坡地及*** 湖新堤堆放,一般厚10—20米,最厚29米,废渣堆松散、边坡角较陡,一般为30-40?,大气降雨易于从坡面渗入,废渣堆边坡稳定性较差, 区内曾发生两次废渣滑塌。-220米以下开采设计的废石场位于原废渣堆上,面积约4500平方米,随着矿山开采的进行,废渣量越来越大,废 渣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陡,在未设置任何排水和支挡设施的情况下, 雨期发生废渣堆滑塌的事情将不可避免。 本次开采的是-200米—-784米矿体,按《*********铜铁矿床资源 储量检测地质报告》所述,“-100米以上井巷围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3 以下相对简单”。一般在大理岩和未风化、蚀变岩浆岩组成矿体顶底板 地段,围岩坚固完整、自稳性强、巷道无需支护。在近接触带局部地段 矿体和岩溶发育地段围岩稳定性较差,仍然有发生片帮和冒落的可能, 开采时巷道须进行支护。 ***铜铁矿床属岩溶充水矿床,区类溶洞发育,揭露最深溶洞在 CK126孔,达-259.86米。由于影响岩溶的因素很多,加上人为认识的 局限性,要全面准确掌握溶洞的发育分布规律很难,下部弱岩溶带内的 裂隙与上部强岩溶带内的溶洞会因复杂的途径相互沟通,且强、弱岩溶 带一般为过渡关系。根据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本矿床-270米中段矿 3坑涌水量总和11533m/d,实施帷幕注浆后,实际-270米中段开拓过程 33中排水量也达200 m/d以上,目前-420米中段排水量约500 m/d。生产遇岩溶地段,矿坑突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3此外,矿山多年无序开采,-200米以上已形成采空区85000m, 3采空区和封堵巷道积水量约41300m,若深部开拓作业过程中击穿空区, 亦将造成突水事故。 2001年6月之前,由于多家民营矿山在-50—-200米之间进行井采, 3已形成竖井总长852米,平巷1778米,采空区体积85000m,采空区和 3封堵巷道积水量约41300m。据观测孔资料,帷幕内观7孔地下水位已降至-100.49米,降深达115.78米,-60米中段以上已基本疏干,其下 矿坑内处在带压状态中,空区变形仍在继续。 24 ***正进行-200米以下矿产开采,目前主、付井工程已结束,完成 了-220米、-270米、-320米、-370米、-420米共五个中段开拓工程。 其中9A线至11线-220米—-270米已开采完。随着深部开采的进行,虽然采用嗣后充填法,矿坑充填完成后会避免或减轻空区效应,但采空 区在一定时间内(采矿开始至充填之前)仍将进一步增大,这将影响上 部空区的变形加快,在地表采矿错动线范围内随时有产生冒落塌陷和地 面沉降的可能。 矿区为隐伏岩溶区,含水介质以溶洞为主,浅部岩溶发育,上覆第 四系土体抗压强度低、凝聚力小,当矿坑疏排水引起地下水下降至大理 岩面以下时,有产生岩溶塌陷的可能。综合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相邻 矿山疏排水实践,本次评估将评估区内地面岩溶塌陷按稳定程度划分为 三个区: I、地面岩溶塌严重区 矿区北东部第四系厚度相对较薄、孔隙水与大理岩岩溶水水力联系 密切,地下水主径流带区域。即观9孔至观15孔之间的带状及两侧区 域。 II、地面岩溶塌较严重区 非地下水主径流区,主径流区的远端或第四系厚度较大区域。即A、 C以外的其他地区。 III、地面相对稳定区 大理岩与岩浆岩接触带以西的大片地区以及水位降深小、大理岩上 25 覆第四系厚度大且为相对隔水的湖积、冲积粘土层地区。 目前,***矿业公司实施了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帷幕底部标高-320米,矿区内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的施工初步取到较好的防水作用,帷幕 内外地下水水位仍处于下降趋势,帷幕内观7孔由-41.42米(15/5/2006)下降到-100.49米(14/5/2007),帷幕外观9孔由-4.51米(15/5/2006)下降到-11.08米(14/5/2007),若保持好的堵水效果,评估区岩溶塌陷 发生的范围及规模均将得到较好控制。 矿山及周围选矿厂尾砂堆放和尾砂库坝体如不按尾砂库建设要求 设置完善的滤水、排渗及防洪设施等,将会引发其他的地质灾害。 目前,矿山开采废渣和矿山工业设施等占用了大片土地以及地面岩 溶塌陷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和轻度水土流失。随着矿山开采的进 行,越来越大的废渣量、新增加的矿山工业设施以及有可能产生的地面 塌陷会造成进一步的土地资源破坏和水土流失。 矿坑疏排的地下水和选矿厂的选冶废水如不经过处理即向低洼处排 放或向***湖排放,将造成区域性水土污染,危害矿山周边及***湖下游的村民、市民的身体健康。 另外,矿山废渣堆放处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避免大气降雨随势 流散造成的水土污染。 总体来说,矿山地质环境预测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地面塌陷,边坡稳 26 定性、矿坑突水、井巷围岩稳定性,其次为土地资源破坏、尾砂及尾砂 库以及水土流失、污染等,另外矿坑长期抽排地下水引起区域地下水位 下降,对矿区周边地质环境亦可造成轻度影响。 1、根据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选取地面塌陷、井巷围岩稳 定性、边坡稳定性、矿坑突水、水土环境污染、土地资源破坏与水土流 失等因子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 2、评估因子的权重依据各因子对地质环境的危害程度、破坏后果之 大小进行分配,分配原则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予较大的权重,缓变型 环境地质问题给予较小的权重。 3、综合评估区面积为2.88平方公里。 1、评估模型 采用综合影响指数法计算评估,见下图及公式: nnAaC,,iiiii,1,1?== 式中:?— 地质环境综合影响指数 A— 单因子影响指数 i a— 评估因子权重 i C— 单因子对地质环境影响强度 i 27 地质环境综合影响(?) (A) ) (A) (A) (A) ) ) 1234567(A(A(A 矿 土地尾砂水 地 边 井巷 坑 资源及 土 坡 围岩面 破坏 尾砂污 稳 塌 稳定突 水土 坝 染 定 陷 性 水 aa性 流失 67 a a1a a a 2340.05 0.05 5 0.20 0.15 0.15 0.30 0.10 2、单因子对地质环境影响强度按表3分析因素(指标)进行判别,并给予分值量化。 3、评估步骤 (1)在1?2000地质环境图上,按1×1厘米的网格进行单元剖分,剖分单元即为具体的评估单元; (2)确定各单元的评估因子及其影响强度,计算单因子影响指数 (A)及综合影响指数(?); i (3)依据各单元综合影响指数,在计算机上利用Surfer软件自动 生成?值等值线,并进行地质环境综合影响分区,划分为影响严重区、 影响较重区、影响较轻区三个级别。 4、综合分区 ??1 影响较轻区(C) 1<??2.5 影响较重区(B) 28 ?>2.5 影响严重区(A) 29 表3 单因子对地质环境影响强度度判别表 因 素 (指标) 影 响 严 重 影 响 较 重 影 响 较 轻 因 子 岩溶塌陷严重;矿体顶板岩溶塌陷较严重;顶板以较坚不会发生岩溶塌陷;顶板岩土体软弱,以松散岩、强硬~较软弱岩体组成,风化较强岩体坚硬完整,结构面不发风化、强岩溶化岩体组成;地面塌陷 烈,岩溶发育中等,开采厚度较育,风化、岩溶均较轻微,开采厚度大,采空区面积大,大,空区面积较大,地面产生下开采厚度小,空区面积较小。多次重复开采。产生过塌陷,沉、开裂等变形现象 在表无变形破坏现象 危害大 坡度大于30度,相对高差相对高差10~20米,坡度10~地形平缓,相对高差小于大于20米;以松散岩、强风30度。岩土体软弱,结构面发育,10米,坡度小于10度,松边坡稳定性 化岩体为主,自然排水条件存在软层,有开裂、掉石等变形散层薄,以坚硬块状、层状差,植被不发育。已产生崩迹象。 岩体为主,软弱层不发育。 滑等现象。 井巷围岩稳固性较差~中等,井巷围岩破碎,断裂、节井巷围岩完整,结构面不井巷围岩稳定性 岩体结构较破碎,结构面较发育,理裂隙发育,稳固性极差 发育,稳固性好 风化、蚀变中等 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顶底板直接进水,岩溶发育,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顶板或底板直接进水,岩溶发育,矿 坑突 水 溶洞充填率低,静储量大,含水层富水性弱,岩溶不发充填率较高,静储量较大;断裂、动储量丰沛。断层及构造破育。断层及破碎带不发育 节理裂隙较发育 碎带发育 尾砂堆放量大,坝体处于尾砂堆放量小,坝体处于安尾砂堆放量较大,坝体处于较尾砂及尾砂坝 危险状态,矿石选冶生产继全状态,已停止矿石选冶生危险状态,矿石选冶生产继续 续 产 多项因子超标,属?、?个别因子超标,不符合饮用水水 土 污 染 符合农田供水水质标准 类差水质 质标准 土地矿山设施、占地面积比大于40%,复垦占地面积比20~40%,复垦有一占地面积比小于20%,容资 废渣 难度大 定难度 易复垦 源 地表变形破影响土地利用面积比大于影响土地利用面积比小于破坏影响土地利用面积比5~10% 坏 10% 5% 与 水 水 土 植被破坏严重,坡体松散植被破坏严重,坡体松散物较植被无大的破坏,坡体松土 流 流 失 物多 多 散物少 失 单因子对地质环 境 5 3.5 1.5 影响强度分值 30 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A) 分布在矿山井口工业场所与矿山开采错动范围以及靠近矿山的地 下水主径流带岩溶塌陷易发区,面积约0.433平方公里,占评估区总面积的15.03%。该区综合影响指数均大于2.5 ,是矿山重点保护与复垦地段。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地面塌陷、边坡稳定性、井巷围岩稳 定性、矿坑突水;其次地质环境问题为土地资源破坏与水土流失等。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重区(B) 分布评估区东部A区的东侧地带,面积约0.533平方公里,占评估区总面积的18.51%。该区综合影响指数为1.05~1.5。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地面岩溶塌陷、废渣堆边坡稳定性,其次为土地资源破坏与 水土流失、水土环境污染等。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C) 分布在A、B区之外的评估地段,面积约1.914平方公里,占评估区总面积的66.46%。该区综合影响指数为0.25~0.9,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环境污染。 1、矿山在开采中应全面贯彻矿区地质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即:“在 开发中进行保护,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具体落实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和 恢复治理工作。 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矿业活动规律,制定矿山地质环 32 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为全面规划与专项规划,全面规划可结合矿山地 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进行,专项规划应突出地面变形防治等重点。 3、建立矿区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 护和质量标准,合理规划、布设监测项目与网点,基本的监测包括地表 变形、水土环境污染、地下水位、矿坑涌水量等。 1、露采坑边坡防治 最佳的防治对策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露采坑进行回填复垦。如无 条件复垦,则采取如下措施: (1)对老滑体进行清、填方处理,对高差大、坡度陡的边坡进行 削方处理,并完善截、排水设施。 (2)对松散土层、强风化岩浆岩边坡,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锚 杆、坡面衬砌、喷砼等措施进行处理。 2、地面塌陷防治 (1)准确记录矿坑排水量、坚持水文长观孔地下水位观测,并分 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有可能发生岩溶塌陷区域巡视。 (2)开采中应及时测量与整理采空区几何要素、围岩类型、风化 蚀变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分析 掌握不同时段采空区与地表的空间对应关系和变化。 (3)地表出现沉降、开裂等变形破坏时,应立即划定危险区范围、 设置警界标志、限制人畜进入。在险情未处理完毕之前,应暂时停止危 险地段的地下开采。 33 3、矿坑内部环境地质问题防治 (1)根据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矿山应在详细分析 论证矿坑充水因素、围岩结构的基础上,制定矿坑防治水预案,并落实 到生产中。 (2)矿山在生产中,应本着超前探水、探采结合的原则,巷道掘 进及破碎带或老窿应打超前探水孔,如遇高压水流出,应立即停止开采, 撤离井下工作人员。 (3)各矿井在主巷道中均应设置防水闸门,在突水发生时,立即 关闭闸门(人员撤出后),防止全面淹井。 (4)井巷通过断层破碎带和地表风化带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 适方案加强支护。 4、水土环境污染防治 (1)加强矿山“三废”的排放管理,严禁超标准排放。 (2)矿山废水应建设专用澄清池、回水设施,封闭循环使用,强 化废水综合利用;矿坑疏排水首先应尽量综合利用,多余的经沉淀后从 专用水渠排放,使之基本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3)矿山固体废渣应有专用场地堆放,并设置拦石坝,对降雨淋 滤废水进行疏导,杜绝滥流。 (4)实行动态绿化管理,降低水土流失及污染物扩散。对地面变 形区及时复垦。 34 1、*********铜铁矿床地质环境条件属复杂类型,其中水文地质条 件复杂程度为复杂类型,矿床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2、*********铜铁矿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确定为小型矿山二级 评估,评估区总面积为2.88平方公里。 3、经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矿山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边 坡稳定性、土地资源破坏与水土流失,其次为井巷围岩稳定性、矿坑突 水、采空区冒落塌陷、岩溶塌陷、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质量一般。 4、经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矿山以后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 面塌陷,边坡稳定性、矿坑突水,其次为井巷围岩稳定性、土地资源破 坏、尾砂及尾砂库以及水土流失、污染等,另外矿坑长期抽排地下水引 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对矿区周边地质环境亦可造成轻度影响。 5、经综合评估,矿产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存在三个级别,即影 响严重区(A)、影响较重区(B)和影响较轻区(C),其中影响严重区(A)面积0.433平方公里,占评估区总面积的15.03%,影响较重区(B)面积0.533平方公里,占评估区总面积的18.51%,影响较轻区(C)面积1.914平方公里,占评估区总面积的66.46%。 1、开展露采坑边坡变形监测,对不稳定地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 同的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32、先行疏排干-200米以上空区内约41300m的积水,并对空区进 35 行充填处理,在疏排水过程中应加强地表变形观测。 3、井巷通过断层破碎带和地表风化带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 方案加强支护。 4、开展长期的地面变形监测和水文长观孔地下水位监测,遇异常 情况应立即向矿山管理层或有关管理部门反映,从而为其分析地面地面 塌陷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5、严格按开采设计建立完善的通风和防水系统,确保安全生产; 开采废渣应运至设计的排土场位置有序堆放。 36 ........................................................................................................................... 1 ................................................................................................... 1 .................................................................................... 2 ....................................................................................................... 3 ............................................................. 3 ........................................................................................................... 6 ........................................................................................... 6 ........................................................................................... 6 ................................................................. 7 ............................................................................................................... 8 ............................................................................................. 10 ..................................................................................................... 16 ........................................................................................ 17 ............................................................................................................. 17 ......................................................................................................... 18 ........................................................................................ 18 ......................................................................................................... 18 ................................................................................................. 19 ............................................................................................................. 20 ................................................................................................. 21 ............................................................................................................. 21 ...................................................................................... 21 .................................................................................. 22 ............................................................................................................. 22 ........................................................................................ 23 ......................................................................................................... 23 ................................................................................................. 23 ............................................................................................................. 24 ................................................................................................. 24 ............................................................................................................. 25 ...................................................................................... 26 .................................................................................. 26 ............................................................................................................. 26 ........................................................................................ 27 ................................................................................................. 27 ............................................................................................................. 27 ............................................................................................................. 32 .................................................. 32 .............................................................................. 32 ...................................................................................... 33 .................................................................................................... 35 ............................................................................................................. 35 .................................................................................................................... 35 *********铜铁矿床地质环境现状图1:2000 *********铜铁矿床地质环境评估(预测)分区图1:2000 *********铜铁矿床?号矿体垂直纵投影图1:2000*********铜铁矿床开拓系统纵投影图1:2000 编写单位: 编 写: 制 图: 审 核: 总工程师: 队 长: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
/
本文档为【某矿区地质环境评估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