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

2017-10-30 2页 doc 12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 作者: 赵小洲,罗博,赵永辉,李晓伟,师彦平,周菁【摘要】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本组8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7例行TURBT,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结果 8例中5例健在,失访2例,1例因冠心病死亡。结论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膀胱良性肿瘤,有恶变可能,主张早期行TURBT并术后规律膀胱灌注,对预防复发和恶变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治疗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lill...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 作者: 赵小洲,罗博,赵永辉,李晓伟,师彦平,周菁【摘要】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本组8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7例行TURBT,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结果 8例中5例健在,失访2例,1例因冠心病死亡。结论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膀胱良性肿瘤,有恶变可能,主张早期行TURBT并术后规律膀胱灌注,对预防复发和恶变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治疗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lilloma of the bladder,IPB)是一种少见的膀胱良性肿瘤,兰州石化总医院1993年6月,2017年12月共收治8例IPB,现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8岁,平均56.5岁;病程从1周,5年,其中间歇性血尿3例,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者4例,术前B超、静脉肾盂造影提示膀胱占位病变者2例,7例行膀胱镜检查,肿瘤位于三角区及颈部4例,膀胱侧壁2例,右输尿管口内侧1例;还有1例在前列腺手术(TURP)时发现,肿瘤位于右侧壁;肿瘤直径0.5,3.0 cm;其中2例活检提示为膀胱乳头状瘤。 1.2 治疗方法 7例行TURBT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全部患者分别应用丝裂霉素、羟基喜树碱行膀胱灌注治疗,时间3个月,3年。 1.3 结果 术后病理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部分上皮轻中度增生者2例,重度增生伴间变者1例,此例术后3年再发血尿,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膀胱全切术。随访至今,1例患者因冠心病死亡,2例失访,其余健在。 2 讨论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泌尿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Potts等1963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1,,其发病率约占膀胱肿瘤的6%,泌尿系统肿瘤的2.2%,2,,男性多见,亦有小儿IPB发病的报道,3,。本病的症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颇为相似,主要现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尿路刺激症状,个别患者可因肿瘤堵塞膀胱颈部产生尿路梗阻症状。亦有患者无任何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IPB,4,5,。 IPB病因不明,可能与Brunn巢的细胞增生、膀胱慢性炎症和下尿路梗阻有关,多者认为一些致癌因素可导致本病发生,在实验室中使用N-J基和-N-(4羟丁基)-亚硝胺目前已成功复制出IPB的小鼠模型,6,。应用免疫组化和PCR方法研究发现,IPB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核功能区域抗原(AgNOR)、癌基因cerbB-2及抑癌基因p53等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浅表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结果相同,说明肿瘤细胞生长活跃,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异常对其生物学行为也有影响,7,。 1983年Kunze等将IPB分为小梁型和腺样型两种,6,,Goertchen等对此做了补充,添加了混合型,8,。三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 瘤体直径?3 cm,多呈实性,呈乳头状或带蒂海藻状,表面光滑,覆以一层正常略有增生的尿路上皮,其厚度约为3,25个细胞。镜下常可见细胞紧密连接处的基膜增厚,一般不累及肌层,1,2,4,5,。
/
本文档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