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一节哺乳动物的特征

2017-10-26 50页 doc 96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一节哺乳动物的特征第一节哺乳动物的特征 第二十章 哺乳纲 (Mammalia) 哺乳纲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许多灵巧的适应性,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个角落,虽然其种类数量不及鱼类、鸟类和昆虫,但其对自然界的适应是最强的,是动物界中高度发达的一类。 第一节 哺乳动物的特征 一(起源 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在古生代晚期,有一支爬行类叫盘龙类,具有为分化的牙齿,化石多产于北美,灭绝于二叠纪。盘龙类后裔,三叠纪出现的兽孔类有许多与哺乳动物相似的特征,其后裔中的一支,兽齿类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化石最早见于中生代三叠纪,如南非的犬颌兽、我国云...
第一节哺乳动物的特征
第一节哺乳动物的特征 第二十章 哺乳纲 (Mammalia) 哺乳纲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许多灵巧的适应性,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个角落,虽然其种类数量不及鱼类、鸟类和昆虫,但其对自然界的适应是最强的,是动物界中高度发达的一类。 第一节 哺乳动物的特征 一(起源 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在古生代晚期,有一支爬行类叫盘龙类,具有为分化的牙齿,化石多产于北美,灭绝于二叠纪。盘龙类后裔,三叠纪出现的兽孔类有许多与哺乳动物相似的特征,其后裔中的一支,兽齿类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化石最早见于中生代三叠纪,如南非的犬颌兽、我国云南的卞氏兽。具有与哺乳类相似的特征:颌颞窝,一对枕髁,牙齿为槽生齿,异型齿,有发育很好的次生腭,下颌齿骨发达其他骨片退化,四肢位于身体腹侧,膝关节向前,肘关节向后,体温较高,具胎盘,哺乳。侏罗纪、白垩纪出现适应辐射,其中古兽类被认为是以后出现的有袋类和有胎盘类的直接祖先。单孔类可能是三叠纪出现的多结节齿类的后裔。 —新生代初灭绝,单孔类为其后裔 多结节齿类 中生代原始哺乳类 三齿兽类—侏罗纪末灭绝 三节结齿类 对齿兽类—侏罗纪末灭绝 —白垩纪初灭绝,有袋类、胎盘 古齿兽类 类的祖先 二(胎生哺乳的意义 胎盘:由胎儿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的结构,具有选择通透功能 胎生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和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 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程度。 哺乳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发育成长,因此哺乳类幼仔的成活率远远高于其他脊椎动物。 三(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皮肤腺发达。 2、具二个枕髁,颈椎通常7枚。 3、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牙齿为再出齿、异型齿,有口腔消化。肌肉质唇 4、有可活动的眼睑和肉质外耳。 5、四肢适应多种形式的陆地运动。 6、四腔心脏,左体动脉弓。 7、具横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8、肺呼吸,声带发音。 9、后肾排泄系统。 10、神经系统高度发达,脑神经12对。 11、恒温 12、胚胎借胎盘附着在子宫内发育,有胎膜结构。单孔类除外。 13、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兽 第二节 代表动物 家兔 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a 一、形 家兔由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一种欧洲野兔(穴兔)驯化而成,品种很多, 实验用的是青紫蓝兔和大耳白兔。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 头 长圆形,眼以前为颜面部,眼以后为脑颅部。口具肌肉质唇是对吸吮乳汁和精确摄食得适应。上唇中央有纵裂。鼻孔一对,其内缘与上唇纵裂相接。瞬膜位于前眼角,展开时仅可遮盖眼球的1/3。眼睛颜色由虹膜色素细胞决定。耳壳一对,较长,能向各方向转动收集声波。 躯干 长而微弓曲,分为胸部和腹部,二者分界为最后一对肋骨,家兔腹部大于胸部与草食性有关。雌性胸腹部有乳头3-6对,最前一对与前肢在同一水平线上,最后一对在鼠鼷部前方。鼠鼷部:肛门两侧各有一无毛的浅凹窝,鼠鼷腺开口于此。会阴部:近尾根处包括泄殖孔(前)、肛门(后)。雌兔泄殖孔位于会阴部的阴门;其两侧有隆起叫阴唇。雄兔的泄殖孔位于阴茎前端,成年兔在肛门两侧可见阴囊;生殖季节睾丸降入阴囊内。 四肢 家兔前肢较弱,后肢长而有力,与跳跃有关。四肢的关节方向与爬行类不同,肩关节的关节顶角向前,肘关节的关节顶角向后。髋关节的顶角向后,膝关节的顶角向前。有利于奔跑。前肢5指,后肢4趾,指(趾)端具爪。脚着地方式:趾跖行性—脚趾着地,脚掌也参与着地。跖行性—全脚掌着地。趾行性—仅脚趾着地。蹄行性—趾端着地(蹄着地)。 哺乳动物因生活方式不同,形体、附肢有较大的变化。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哺乳动物的皮肤及衍生物的机能较其他各纲更为复杂多样。保护身体,避免运动损伤和有害物质侵入;防止水分散失;感受外界刺激;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储存营养等。皮肤的状态常反映动物身体的健康情况。 (一)皮肤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 1、表皮 来源于外胚层;基部为生长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新细胞将老细胞逐渐向上顶替。最外层为角质层,由下部细胞不断角质化而成,为扁平的死细胞,并不断脱落。不同的动物角质层厚度不同;小鼠为几层细胞,人为几十层细胞,猪为数百层细胞。 2、真皮 来源于中胚层;近表皮的一层叫乳头层,深入表皮,形成圆锥状乳头。真皮层含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及大量的血管和神经末梢。 3、皮下组织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可贮存脂肪形成脂肪层,具有保温和贮存营养的功能。 (二)皮肤衍生物 包括毛、爪、蹄、角、鳞及皮肤腺 1、毛 毛为哺乳动物特有,无毛是次生现象,毛生长有一定方向。 (1)毛的结构 毛干:露于皮肤外面,可分为髓质、皮质和鳞片层三部分。 髓质:贯穿毛中央,由疏松多孔细胞构成,细胞间充满空气,髓部不坚固,易折断,具有保温功能。 皮质:包在髓质外边,所含细胞高度角质化,排列紧密而结实,使毛坚固具弹性。皮质细胞中含色素颗粒,决定毛的颜色。 鳞片层:为最外层角质细胞,常排列成鳞片状,游离缘朝向毛的尖端。毛的光泽程度取决于该层,鳞片越少重叠,毛表面越光滑,有光泽。鳞片的排列方式因动物而异。 毛根:深埋在真皮的毛囊内。 毛根末端膨大成球状叫毛球,由分裂能力强的细胞构成。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增殖细胞,延伸成毛干。毛球基部有真皮形成的毛乳突,内有丰富的血管供给毛生长所需要的营养。 毛囊壁上有皮脂腺开口,分泌物涂于毛干上、皮肤上使之有光泽。毛囊上部有竖毛肌与之相连(竖毛肌为平滑肌,位于毛与皮肤成钝角的一侧,一端连于毛囊中部,一端连于真皮乳突),收缩时使毛直立。竖毛肌受交感神经控制,许多动物在激动状态下(刺激、恐惧)毛树立,特别是颈部和肩部的毛竖起以扩大身体。人在兴奋或冷刺激后毛可竖起,皮肤肌附着处微凹,形成“鸡皮疙瘩”。 (2)毛的种类 针毛:长;稀疏;有毛向;耐摩擦,有保护作用。 绒毛:细;短而密;覆于皮肤上造成一层不流动的空气层,具保暖作用。 触毛:由毛特化而成,具特殊功能。须着生在口边,具有触觉器官的作用。须的毛球基部有一大的感觉神经,轻微的移动都能引起神经末梢产生冲动。 3)毛的发生 ( 表皮生发层细胞增生,聚集形成毛原基,逐渐陷入其中。真皮受毛原基影响增厚形成毛乳头进入毛原基中,毛原基细胞不断增生向上形成毛,包围毛的皮内部分成为毛根的被囊,在上端的表皮细胞增生,下沉形成皮脂腺。 (4)毛色 哺乳类毛色较暗淡,可能与早期哺乳类是夜行性相关,而大多数哺乳类是色盲,哺乳类毛色主要是与环境相适宜,如斑点和条纹,斑马的条纹在其走动时,使它的外形模糊不清与非洲平原背景较难分清。毛色另一功能是警戒色,如白臀鹿受惊时扬起尾巴,露出尾下臀部的大白斑,以警告同类有危险,向侵犯者告诫:它已被发现。 毛色主要决定于黑色素的数量与分布肌毛髓质部细胞所含气泡的多少。哺乳类和鸟类一样,色素细胞内的色素颗粒不能聚散,象变色龙一样变色,只能有形态上的变色,即光照影响到色素颗粒形成时才会变色,毛色的改变常与环境背景相协调。 (5)换毛 哺乳动物的毛在一定季节脱落更换叫换毛。终生不换的毛很少如马尾、马宗。换毛是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大多数动物一年换2次毛,春、秋各一次。换毛时,旧毛的毛乳头萎缩,血液停止供给,毛乳头顶部无新细胞生成而开始角质化。其下面发育的新生乳头和新毛球不断形成新毛,旧毛连同角质化毛球一同脱落。 2、爪、甲、蹄 趾端表皮衍生物,保护趾末节的背、侧、顶部。基本构造为:爪体、爪下 体(爪远端下面角质化程度较浅的软组织,是爪和表皮的过渡结构)、肉垫三部分。爪的发生层“甲床”在爪的近端。因生活中所担负功能不同而有变化:(1)次生性水生种类无此构造。(2)陆生动物用附肢捕食者,具爪。(3)用附肢抓握食物者,具指甲。甲:爪体发达,爪下体退化。(4)附肢用于奔跑者具蹄。爪体发达,由两侧向腹面弯曲将爪下体为在其中呈半环状。爪下体发达,蹄后有三角形蹄楔(蹄垫)。 懒猴脚趾端为趾甲,食指保留爪。 3、角 哺乳动物的角分为洞角、实角和表皮角。 (1)洞角:由头骨突起形成的中空骨质心和表皮形成的角质鞘构成。角无 分叉,终生不换。如牛、羊的角。 (2)实角:由真皮形成实心骨质角,角分叉,每年脱换一次。如鹿角,新形成的表皮肤表面有绒毛,血管丰富叫鹿茸。表皮干枯后只留下骨质实角。 3)表皮角:无骨质心,完全由表皮角质化形成,与毛形成相似,如犀牛 ( 角。 4、鳞 啮齿类、食虫类、有袋类后肢及尾部有鳞。穿山甲体表有角质鳞;犰狳体 表骨片由真皮形成。 5、皮肤腺 哺乳动物的皮肤腺是表皮衍生物,来源表皮的生发层,为多细胞腺体,种 类繁多,功能各异。可分为四类: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 (1)皮脂腺:泡状腺,位于尽毛根触,开口毛囊内,分泌油脂,含不饱和甘油脂和胆固醇。为全浆分泌腺,内层腺细胞由于脂肪堆级而膨胀坏死,形成多脂混合物排出,进入毛囊。重新形成腺内层细胞。 (2)汗腺:多细胞管状腺,由生发层发生后下陷入真皮中,末端盘曲成团,外包丰富血管,血液中代谢废物可渗入汗腺管中,送至体表排出,因此汗腺排汗具有调节体温和排泄功能。鲸、鳞甲目无汗腺,有蹄类和灵长类汗腺发达。 (3)乳腺:哺乳动物特有的腺以,是变态的汗腺,是管状腺与泡状腺的复合体,开口于体表特定部位。在胚胎发育上来源于腹部表皮的一对乳嵴,从腋部至鼠鼷部,以后在特定部位加厚形成乳腺,借乳头开口于体表。单孔类无乳头;真兽类有乳头,不同的动物乳腺位置不同,乳头数目不同(一般与产仔数有关)。家兔3-6对;牛、羊2对;猴、蝙蝠1对。 (4)臭腺:有的来源于汗腺,有的来源于皮脂腺。开口于体表,释放特殊气味以利于同种识别、招引异性、并有警戒作用。不同的动物腺体位置不同:麝-麝香腺,雄性具有,开口腹部。黄鼬-肛腺,开口于肛区。兔-鼠鼷腺。狐狸-开口尾基部。鹿-位于蹄间。单峰驼-位于头背面。 二(骨骼系统 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完成的。哺乳动物骨骼系统发达,功能完善。鉴别特征:有肘、膝关节形成,颈椎7枚,下颌为单一齿骨构成,头骨2个枕髁,牙齿异型。演化趋向:骨化完全,愈合简单,长骨生长限于早期。 1、头骨 特点: (1)全部骨化,仅鼻、筛区留少数软骨,形成坚固完整的骨匣。 (2)骨块数目减少,鱼100-180块;爬行类50-90块;哺乳类35块; (3)脑颅大,高等兽类枕骨移向腹侧,额骨隆起,耳骨、鼻骨趋向腹面。 (4)颧弓出现,供咀嚼肌附着。颧弓由鳞状骨的颧突、颧骨、上颌骨颧突组成。 (5)合颞窝型,证明起源于古兽齿类。 (6)有2个枕髁与寰椎相关节。与晚期兽齿类相似。 (7)次生腭完整,前部为骨质部分: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形成 后部为软腭。内鼻孔后移至咽部。 (8)鼓骨构成中耳腔外壁及外耳道的一部分,为哺乳动物特有。由低等动 物寓隅演化成。 (9)下颌骨为单一齿骨构成,颌脑连接为颅接型:齿骨直接连接颞骨。关 节骨与方骨变小,进入耳腔形成听小骨。舌颌骨-耳柱骨-蹬骨;关节骨-槌骨;方骨-砧骨。 主要骨块: 顶部 (全为膜质骨)鼻骨2、额骨2、顶骨2、间顶骨1(哺乳类特有)。 底部 (软骨化骨)基蝶骨:基枕骨前方;前蝶骨:基蝶骨前方;翼蝶骨:基蝶骨两侧向眼窝延伸;眶蝶骨:前蝶骨向眼窝内延伸部分。无副蝶骨。 枕部 幼体为4块枕骨:上枕骨1、基枕骨1、外枕骨2。成体愈合成一块枕骨。 鼻囊部 鼻软骨囊部分骨化成一块中筛骨—立于前蝶骨之前,为鼻中隔的一部分。二块外筛骨—形成鼻腔侧壁的一部分。 耳部 耳软骨囊骨化成岩骨,在颅腔内包埋内耳,岩乳突、鳞状骨、鼓骨三者愈合成颅侧壁的颞骨。 腭骨、翼状骨,后端骨化成方骨,进入上下颌 腭方软骨腹面形成膜原骨— 中耳为砧骨。新次生颌抹原骨由前向后:前颌骨、上颌骨、颧骨、鳞骨。麦克尔氏软骨后端骨化成关节骨,进入中耳成为锤骨。下颌由膜原骨—齿骨构成。 、脊柱 2 分为颈、胸、腰、荐、尾五部分。锥体双平行,两椎体间有软骨椎间盘相隔,椎间盘中央有残留脊索叫髓核。 (1) 颈椎 绝大多数为7枚(海牛6枚、树懒6-10枚) 水生种类及某些穴居种类颈椎有愈合现象。 第一颈椎特化为环椎:无锥体,椎体成为枢椎的齿突。第二颈椎特化为枢 椎:棘突宽板状与寰椎两翼形成枕部肌肉的3个附着点。其余5枚颈椎结构相同:椎弓短、扁平,横突有孔,无肋骨相连。 (2) 胸椎(12-15枚)兔为12枚 特点:各胸椎均与肋骨相连,棘突高,向后延伸,举颈、举头肌肉附着 之。横突侧有关节窝与肋骨结节相关节,肋骨小头与相邻两椎体的肋骨窝相关节。 (3) 腰椎 多为4-7枚,兔7枚(鲸21枚) 特点:椎体粗,棘突宽大,指向前方;横突长伸向外侧,无肋骨附着。 (4) 荐椎 一般为3-6枚,兔4枚。 特点:棘突较低矮,椎体及突起全部愈合在一起。成体荐椎多愈合为一块 叫荐骨。 (5) 尾椎 不同动物数目不等,兔16枚。 3、肋骨和胸骨 家兔有肋骨12对,前7对为真肋,与胸骨相连。椎肋为硬骨,肋骨小头: 与两椎体间肋骨窝形成关节;肋骨结节:与胸椎横突形成关节。胸肋为软骨。后5对为假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末端附着在前一肋骨上。(浮肋:肋骨末端游离) 胸骨:位于胸腹4中央的分节骨片,兔为6节,第一节为胸骨柄,中间各节为胸骨体,最后一节叫剑胸骨,末端连一扁宽软骨叫剑突。 胸廓:胸椎、肋骨、胸骨借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有保护作用和协助呼吸的功能。 4、带骨和附肢骨 肩带; 肩胛骨最发达,在外侧面有隆起的肩胛冈。 乌喙骨多退化成一个附在肩胛骨上的突起叫喙突。 锁骨:不同动物情况不一,前肢活动多样性的种类锁骨发达(如翼手类、灵长类),跳跃奔跑的种类锁骨退化或消失。家兔锁骨退化为一调戏骨,埋于肌肉中,以韧带一端与胸骨相连,另一端与肱骨相连。 腰带: 髂骨在背侧与荐椎牢固连接。 坐骨位于髂骨腹侧下方。 耻骨位于髂骨腹侧上方。 坐骨与耻骨围成闭孔使血管和神经通过,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愈合处叫坐耻骨合缝。每侧髂、坐、耻连在一起叫髋骨。三骨形成髋臼与股骨头形成关节,两侧的髋骨围成一对封闭式骨盆,胎儿产出时坐耻骨合缝处韧带变软,骨盆腔变大,有利于胎儿娩出。 五趾形附肢 前肢:肱、桡(内)、尺(外)、腕(9)、掌(5)、指(5)。 后肢:股、胫(内)、腓(外)、跗(6)、跖(4,缺第1枚)、趾(4,缺第1枚)。 趾有变化者:主要为有蹄类,猪缺第1趾,3、4趾发达在前,2、5趾较小在后。牛1、2、5趾缺,3、4趾发达向前。马第3趾发达,其它趾退化。 前后肢关节:肘关节-肱骨与桡尺骨形成的关节。膝关节-骨股与胫腓骨形成的关节,前面有一块膑骨。 四(肌肉系统 1、皮肤肌 位于皮肤深面的疏松节地组织中,为一薄层肌肉,牵动皮肤运动。最大皮 肌—来自背阔肌和胸肌,受脊神经支配,包围整个胸腹壁的两侧及腹面。颈阔肌由鳃节肌的舌弓肌发育而来,受面神经支配。头部皮肤肌—表情基、括约肌。皮肤肌收缩使皮肤抖动、毛竖立。 2、头部和颈部肌肉 头部:咀嚼肌强大,包括闭口肌:主要为颞肌,起于颞窝止于下颌冠状 突。咬肌:起于颧弓止于下颌骨外侧面。开口肌,二腹肌等。 转动头部的胸乳突肌、臂头肌。拉动舌骨的胸舌骨肌,颌舌骨肌。 3、膈肌 哺乳动物特有。圆形,肌纤维位于边缘,肌腱位于中央。肌纤维起自胸廓 后端肋骨缘止于中央腱。膈肌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产生运动,改变胸腔容积,完成呼吸运动。 4、胸壁肌(呼吸肌) 肋间外肌:肌纤维起于前一肋骨后缘,止于后一肋骨前缘。收缩时后一肋 骨向前上方抬起,胸廓扩大,引起吸气动作。 肋间内肌:肌纤维起于后一肋骨前缘,止于前一肋骨后缘。收缩时拉前一 肋骨向后下方下降,胸廓缩小,引起呼气动作。 五(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口、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1、口腔及口腔消化 肌肉质唇:哺乳动物特有,位于口缘,适应吸吮乳汁和精确摄食、辅助咀 嚼,草食类的唇发达以协助掠草。兔上唇有正中裂“三瓣嘴”。 颊:口腔两侧为颊,由颊机构成,阻挡食物防止脱落。 腭:口腔顶壁为腭,前部为硬腭,由前和骨、上和骨、腭骨参与形成。后部为软腭(肌肉质)。腭部常有角质棱,防止食物脱落。家兔软腭长,后端为一凹形游离缘,为口腔后界。 舌:肌肉质,能自由活动,与摄食、咀嚼时搅拌食物及吞咽动作有密切关系。舌表面分布有味觉感受器—味蕾。舌辅助人发音。 牙齿:哺乳动物的齿与食性密切相关。牙齿数目、形态是分类依据。牙齿为真表皮共同衍生形成,表面釉质由表皮形成,内部齿质由真皮形成,中央有髓腔,齿骨质在牙根外周与颌骨齿槽相连。 特点:再生齿,一生只换一次。槽生齿。异型齿。牙齿分化为门齿(切割食物)、犬齿(刺穿、撕裂食物)、前臼齿、臼齿(研磨食物)。 家兔齿式 2 0 3 3 人齿式 2 1 2 3 1 0 2 3 2 1 2 3 (每侧上下颌齿数) 因食性不同牙齿可分为四种类型: ”型。 食虫型:门齿尖锐,犬齿不发达,臼齿齿冠有锐利齿尖呈“W 食肉型:门齿较小,犬齿发达,臼齿常有尖锐突起。上颌最后一个前臼齿与下颌第一臼齿常特别增大,锋利称裂齿。 食草型:具门齿,犬齿不发达或无,臼齿扁平,齿尖呈半月形,齿冠高。 杂食性: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有丘状隆起)。 口腔腺:家兔有4对唾液腺 耳下腺(腮腺)位于耳壳基部腹面前方,浅灰色,有导管开口于上颌最后臼齿根内面。 下颌腺:位于下颌腹面两侧,卵圆形,较硬,浅粉红色。导管在舌下部下颌骨联合缝处开口。 舌下腺:位于下颌骨联合缝处,颌下腺前内侧,细长条状,有几条平行导管开口舌下部。 眶下腺:位于眼窝底部,眼眶前下方,浅黄色,一小部分分布于皮下。开口于第3上齿根内面。(一般哺乳动物无此腺)。 口腔消化:机械消化:咀嚼。化学消化:口腔腺分泌唾液含唾液淀粉酶。 2、咽 咽部是食物进入食道、空气进入气管的共同通道。食道位于气管背方,食 物通过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头,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咽顶部有内鼻孔,咽壁两侧有耳咽管开口,耳咽管另一端通中耳腔,调整中耳室中气压,保护鼓膜。咽前侧方有扁桃体,属于淋巴器官。 3、食管 细长肌管,上端开口于咽,经胸腔穿过膈进入腹腔,与胃相连。 4、胃 哺乳动物胃的形态与食性有关。大多数动物为单胃,草食性动物中的反刍 类为复胃。兔胃为单是胃,横卧在膈后方腹腔内,可分为贲门部(连接食道)、幽门部(连接十二指肠)、胃底(自贲门向左前方突出部分)。胃壁肌肉层很厚,通过蠕动行机械消化和搅拌功能。 反刍胃一般由四个室组成: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前三个胃是食道膨大形成的,不分泌消化液。瘤胃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使植物纤维发酵分解。网胃壁有许多蜂窝状皱褶将食物分成小团块继续发酵。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食物返回口中重新咀嚼。这个现象叫反刍。食物再次咽下 -30经瓣胃进入皱胃;皱胃是分泌消化液的胃体。骆驼的瘤胃和网胃周围形成20个小囊,内贮水,囊口有括约肌封闭。 5、肠 成年兔肠管平均长度可达5米,为体长的12倍。(肉食性动物为3-4倍) 十二指肠:前接幽门,后接空肠。管径粗,全长约50cm,鲜艳的粉红色, 折成“U”形,袢内系膜上有胰脏。 空肠:前接十二指肠,后接回肠。全长约200-230cm,颜色比十二指肠浅。管壁上有4-5个粗大隆起,第一个位于与十二指肠交界处。 回肠:前接空肠,后接结肠,连接处有盲肠。回肠较短约35cm。 盲肠:兔盲肠发达(绿色),粗且长(全长50-60cm),呈袋状,前端直径为 内壁有螺旋状凸起的皱襞,外部可见螺旋状纹。盲3-3.5cm,末端直径1.3cm。 肠内有大量细菌和原生动物将植物纤维发酵分解。末端叫阑尾,长约10cm。 结肠:与盲肠起始端相连,管壁有许多折皱,随着管径变窄,折皱变少。结肠管壁肌肉层厚,成暗浅红色。 直肠:起始于结肠末端,管径细,浅灰色,长约65-70cm。末端为肛门。肠内有粪球。 (二)消化腺 1、唾液腺 2、肝脏 位于腹腔前部,膈肌后方,以冠状韧带悬附于膈肌中央腱。左侧有二叶(左 外叶、左中叶),右侧二叶(右外叶、右中叶),方形叶(与左中叶 相连),尾叶(肝与胃之间)。右中叶上有一长形胆囊。肝脏功能:分泌胆汁消化脂肪;贮存肝糖;调节血糖;形成尿素;中和有毒物质;参与破坏红细胞、贮藏血液等。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起始端,距幽门1cm处。 3、胰脏 位于十二指肠系膜上,成树枝状(似脂肪的分散的腺体)。胰管开口于十 二指肠后段1/3处。胰脏内有胰岛,具内分泌功能。 4、肠腺 六(呼吸系统 (一)呼吸道 1、鼻腔 界外鼻孔与外界相通,经内鼻孔与咽相通。上部为嗅觉部,有发达的鼻 甲(鼻中隔向两侧鼻腔内伸出的螺旋状软骨片,兔鼻中隔形成上、中、下三个鼻甲),鼻甲粘膜表面密布嗅觉细胞和神经末梢。下部为呼吸通气部,粘膜富有血管、腺细胞、纤毛细胞,气体通过时,使之湿润、温暖、过滤灰尘。 2、喉 喉位于咽后边,是气管的前端,有若干软骨支持: 甲状软骨 两个四角形的软骨板,从腹面和两侧包绕喉。 会厌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体上,从腹侧前端向前伸出,呈半圆柱形,游离 端伸向前上方。 杓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的背面、环状软骨的前缘,一对近似三角形的小 软骨,甲状软骨与杓状软骨间有膜状声带(前一对为假声带,后一对为真声带),两侧声带间的缝隙形成声门。 环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后方,在背面与杓状软骨相连,背面宽大,腹面 狭窄,在环状软骨和甲状软骨间有较大的间隙。 甲状软骨、会厌软骨为哺乳动物特有。 3、气管 兔的气管由48-50个“C”型软骨环组成,骨环缺口位于气管背面,由平滑 肌将其连接起来。气管位于食道腹侧,仅入胸腔后稍变窄即分成两根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肺。 (二)肺 肺为一对海绵状器官,位于胸腔内。粉红色,具小叶状的构造,左右肺间 有纵隔将其分开。肺门处有支气管、血管、神经通过。左肺3叶(尖叶、心叶、膈叶),右肺4叶(尖叶、心叶、膈叶、中间叶)。 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枝形成许多级支气管(16级),形成终末支气管后再分支为呼吸性支气管,其末端膨大形成肺泡管(囊),肺泡管壁向外突出形成半球状盲囊叫肺泡,肺泡外有丰富的血管网。气体在此进行交换。 (三)呼吸运动 胸腔为一密闭腔,前端为第1胸椎和第1肋骨,后端以膈与腹腔分开。肺与胸腔壁之间有胸膜,壁层贴于胸腔壁,脏层贴于肺表面,二层膜间的腔叫胸膜腔。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吸入气体肺张开,由于肺泡间弹性组织的存在使肺形成回缩趋势,造成胸膜腔负压,使肺处于扩张状态。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呼吸时减少肺与胸壁的摩擦。 呼吸的完成靠膈肌和肋间肌运动,改变胸腔体积,使气体进出肺。 胸式呼吸:膈肌收缩,中央腱下降(向腹腔移位),胸腔扩大。(吸气) 膈肌舒张,中央腱上升(向胸腔移位),胸腔缩小。(呼气) 腹式呼吸: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前移,胸腔扩大。(吸气) 肋间内肌收缩,肋骨后移,胸腔缩小。(呼气) 呼吸中枢在延脑,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和肺内压力改变均能反射性刺激呼吸中枢,调整呼吸频率。成年家兔每分钟呼吸20-40次。 七(循环系统 1、心脏 位于胸腔纵隔内,心尖向后下方偏左位,与脊柱成45度角。心脏位于心包 膜内,心壁分为三层:心内膜-腔内壁一层扁平上皮细胞;心肌层-由柱状心肌细胞构成;心外膜-一层扁平上皮即心包膜脏层。兔心脏重6-7g,占体重的0.27%。 二心房二心室,在外部可见房室之间的冠状沟,其内有脂肪和冠状血管, 心室的背腹面分别有背纵沟和腹纵沟系室间隔的位置。 右心房室孔有三尖瓣,左心房室孔有二尖瓣。瓣模是由心内膜构成的皱襞 有腱索与室壁乳突相连,防止瓣膜翻转血液倒流。 心室与动脉连接处有3片半月瓣。 2、动脉系 左体动脉弓自左心室底部发出,向前伸绕过左支气管向左转弯至心脏背 面,于两肺之间沿脊柱腹侧后行。 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背大动脉、腹腔A.(膈肌下方2cm处发出),肠系膜前A.(腹腔A.后1cm处发出),肾A.,肠系膜后A.(左肾后方发出)。 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后,向左转向心脏背侧,在肺根处分成2支,每支经肺门入肺。 3、静脉系 前大V.一对(有些种类只有一条右前大V.),后大V.一条,肾门V.消 失,静脉窦消失,半奇V.(左后主V.遗迹,前后端退化,越过脊柱与奇V.合并,兔无半奇V.);奇V.(右后主V.遗迹,后端退化,收集左右侧肋间静脉血液,入右前腔V.)。 肺静脉:肺毛细血管经多次汇合形成3条粗大的静脉:来自膈叶的静脉形成中央支,左侧尖叶和心叶的静脉形成左前支,右侧尖叶和心叶静脉形成右前支,共同开口左心房。 4、血液 由血浆、红细胞(无核)、白细胞、血小板等构成。血液总量占体重的 7-8%。 血液循环方式:完全双循环 动脉血管 静脉血管 管壁厚,弹性大 管壁薄,弹性小 白色 暗红色 管内无瓣膜 管内有瓣膜 家兔全身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 左心室 升主A.——左、右冠状A. —左颈总A. —颈内A. —无名A.(臂头A.) —右颈总A. —颈外A. —右锁骨下A. 主动脉弓— —桡A. —左锁骨下A.—— 腋A. —— 肱A. —尺A. —肋间A. 胸主A.———膈A. 气管、肺 —气管食管A.- - -食道 脾A.--------脾 —腹腔A. 胃左A.------胃 肝A.--------十二指肠、肝、胆 ------小肠 腹主A.——肠系膜A. ------结肠 ------盲肠 —肾A.----------肾、肾上腺 —肠系膜后A.----直肠 —精索内A.------生殖器官 —髂内A. ——左右髂总A.— —髂外A.-----直肠 胫前A. 尾A. 股A.——腘A.—— 胫后A. 家兔全身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 颈内V. 颌内V. —————————— 头颈部 颈外V. 颌外V. 浅层V.:头V.—肱V.—锁骨下V.—— 前肢 桡V.——正中V.— ——— 尺V. 前腔V. 胸内V.————————————————— 肋间前V.———————————————— 肋间V.———— 胸部 奇V.—————————— 食管、气管V.— 心V.————冠状窦——————————右心房 膈V.、肾V.——— 肝V.、腹壁V.—— —————————后腔V. 腰V.、髂腰V.—— 精索内V.———— 腹部 肝V.—————— 胃脾V.———— 肠系膜后V.—— 胰-十二指肠V.—————肝门V. 小肠V.———— 回-盲-结肠V.— 直肠V.———————— 臀后V.———————— 髂内V.—— 阴部内V.——————— 小隐V.———————— 髂总V. 盆部、后肢 膀胱V.——————— 阴部外V.——————— 髂外V. 股深V.——————— 胫前V.— 腘V.———— 股V. 胫后V.— 大隐V.———————— 5、淋巴循环 辅助静脉系统送组织液回心,产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有免疫机能 淋巴液:无色透明液体,成分与血浆相似,来自血液。血浆渗出血管进入组织中叫组织液,一部分可返回静脉毛细血管,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淋巴管:输送淋巴液回心的管道,起自组织间先端为盲端的毛细淋巴管,逐级汇集形成集合淋巴管、淋巴导管至胸导管与前大静脉相通。大淋巴管内有瓣膜防止淋巴液道流。 胸导管:集后部淋巴液沿背大动脉右侧前行,沿途汇入左侧淋巴液,入左前大静脉。 右淋巴导管:集右侧前部淋巴液(头、颈、胸、右前肢),入右前大静脉 淋巴结:位于淋巴管通路上的形状、大小不一的结状体,常数个聚集在一起,肉红色。功能:制造淋巴细胞;吞食入侵的异物。有害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肿大。 脾:长条形,长约5.2cm,宽1.5-2cm。暗红色,悬挂在大网膜上,紧贴胃大弯的左侧部。功能:产生淋巴细胞,参加免疫反应;破坏衰老红细胞;贮存血液。 扁桃体、胸腺也是淋巴器官。 八(排泄系统 哺乳动物新陈代谢产生的代谢废物一小部分经皮肤出汗排出,绝大部分通过肾脏以泌尿形式排出。肾脏还能调节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 1、肾脏 后肾,位于腰椎两侧,左肾靠前,右肾靠后。卵圆形(长3cm、宽2cm、厚 1.5cm,重18-24g),内侧凹陷处叫肾门,为输尿管、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肾之处。 肾脏纵切面: 皮质:位于外侧,厚2-3mm,红褐色,可见颗粒状结构(肾小体)。 髓质:位于内侧,色浅,具放射状纹,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组成。 肾盂:输尿管起始处,膨大呈漏斗状,髓质部深入其中叫肾乳头。家兔仅有一个肾乳头。集合管汇集于肾乳头成乳头管,开口于乳头上。 肾单位:肾小体:包括血管球(弯曲盘绕呈球状的毛细血管网,血液来自肾A.)和肾球囊(双层壁杯状囊,包围在血管球外边)。肾小管:由肾球囊外壁延续而成,有物质重吸收功能。包括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肾小管外边有肾门V.形成的毛细血管网。家兔肾脏内有285000个肾单位。 2、输尿管 始于肾盂,终于膀胱基部背侧。沿腹腔背侧后行。 3、膀胱 尿囊膀胱,梨形的肌质囊,受织物性神经支配,暂时贮存尿液。 4、尿道 起自膀胱,开口体表,雄性开口于阴茎头,雌性开口于前庭腹壁,经泄殖 孔开口体表。 5、尿液 以尿酸为主,PH8.2。自肾小球滤出的尿叫原尿,含水99%,葡萄糖0.1%, 蛋白质微量,尿素0.03%,尿酸0.002%。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到达肾盂的尿叫终尿,含水96-99%,蛋白质无,葡萄糖无,尿素2.0%,尿酸0.05%。原尿中的水经重吸收仅有1%进入终尿。 九(神经系统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尤其大脑变得更复杂,爬行动物出现的新脑皮道哺乳动物得到高度发展,形成高级神经活动中枢。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大脑 (1)体积增大,皮层高度发达。大脑外层呈灰白色(灰质)叫大脑皮层(新脑皮),皮层下方呈白色(白质)叫髓质。由于新脑皮的发展,将原脑皮推挤到侧脑室中成为一弯曲白色宽带状隆起叫海马,古脑皮推移到大脑后腹面成为近三角形的隆起叫梨状叶。大脑表面形成沟回增加了表面积(人:2000平方厘米,平均厚2.5cm,10亿神经元)。兔大脑表面平滑。 2)两大脑半球之间有带状横行白色神经纤维连接叫胼胝体。(哺乳动物特( 有) (3)纹状体退化,位于侧脑是腹侧,为白质中的灰质团(基底神经核)。 (4)嗅脑位于大脑前腹方,包括嗅球、嗅囊、梨状叶、海马。 2、间脑 由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第三脑室组成,其中大部分被大脑覆盖。 丘脑(视丘)成对的椭圆形体,斜位于终脑和纹状体之间,为第三脑室的侧壁。为皮下感觉中枢,除嗅觉外各部传来的感觉兴奋在到达大脑皮层前先终止丘脑,换神经元后再传向大脑皮层。 丘脑上部(上丘脑)间脑顶部为第三脑室顶壁,有一带长柄的松果体。 丘脑下部(下丘脑)间脑底壁,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脑下垂体。是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控制糖、脂肪代谢;体温调节;性活动;睡眠等。一些神经核具分泌功能,分泌物可影响脑下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影响其他内分泌器官活动。 3、中脑 背侧被大脑半球覆盖,包括四叠体和大脑脚,其内腔为导水管。 四叠体:由四个圆形隆起组成,前二叶叫前丘为视觉反射中枢,后二叶叫后丘为听觉反射中枢。 大脑脚:中脑底部加厚形成,由下行运动纤维束构成。 4、小脑 小脑发达,体积增大,形成小脑半球(哺乳动物特有)。小脑蚓部两侧发达形成小脑半球,半球两侧再分化出小脑卷,小脑半球是与新脑皮平行发展的。小脑腹面突起形成脑桥,是小脑与大脑之间联络中间站。小脑有维持肌肉张力、保持身体正常平衡姿势、运动协调机能。 5、延脑 位于脊髓之前,背面正中有背正中沟,两侧有纵形索状隆起,腹面有腹正中沟。内腔为第四脑室,前接导水管,后接脊髓中央管。 延脑具有传导兴奋和反射活动功能,神经纤维与相英的感觉运动器官相联系,构成脊髓与高级中枢的联络通鹿。延脑内有许多内脏活动中枢:消化、呼吸、汗腺分泌及防御反射(咳嗽、呕吐、眨眼)等,又称“活命中枢”。 6、脊髓 位于椎管内,前接延脑,后端变细呈圆锥状,圆锥后部延长成终丝。脊髓 有二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兔颈膨大不明显)。脊髓功能:传导兴奋和实现反射活动,脊髓反射中枢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活动的。 7、脑室、脑脊膜、脑脊液 脑室:大脑半球中有二个侧脑室,之间有室间孔。间脑—第三脑室;中 脑—大脑导水管;延脑—第四脑室;脊髓—中央管。 脑脊膜:硬脑膜位于表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坚韧有光泽。紧贴颅腔内壁和椎管内壁,硬膜下边为硬膜下腔。 蛛网膜位于硬脑膜下面,透明薄膜,蛛网膜下边为蛛网膜下腔。 软膜位于蛛网膜下面,紧贴脑和脊髓,薄膜,富有血管和神经。软膜与蛛网膜紧贴,仅在脑沟处分离。 脑脊液:来自脉络膜滤出的血液,充满脑室及中央管,延脑市集蛛网膜下腔流动,通过脑硬膜静脉窦回到颈内V.。脑脊液流动为细胞提供营养,带走代谢废物,调节颅内压力。 (二)外周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7-38对,颈8对,胸12对,腰7对,荐4对,尾6对。胸5-8 与腰1合成臂丛,腰5-8与荐4对合成腰荐丛。 (三)植物性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为内脏运动神经,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肌、腺体。 特点: 1、分布与机能: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运动;内脏运动神经分布内脏平 滑肌、心肌、腺体,在中枢神经控制下调节内脏活动。 2、发出部位:躯体神经自脊髓全长和脑发出;内脏神经由衷脑、延脑、脊髓的胸、腰、荐部发出。 3、从中枢到效应器的路径:躯体神经:中枢神经元——效应器;内脏神经:中枢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节后纤维—效应器。 4、纤维结构:躯体神经纤维粗,内脏神经纤维细。节后纤维无髓鞘。 5、双重支配: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二者对同一器 官的作用是相反相成的。 交感神经系统:脊柱两侧的二条交感干和交感神经节。特点:中枢位于脊 髓胸、腰段,节后纤维的神经元在交感干中,节前纤维短(位于白交通支中),节后纤维长(位于灰交通支中)。 副交感神经系统:中枢位于中脑、延脑(III、IX、X中,III:睫状肌、瞳 孔,IX:腮腺,X:气管、心脏、消化道);脊髓荐部(第2-4神经节:大肠后段、膀胱、生殖器官)。节后神经的神经元在效应器附近的组织内。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十(感觉器官 1、嗅觉 啮齿类、反刍类、食肉类嗅觉敏锐,水栖种类嗅觉退化。鼻腔扩大,鼻甲 骨复杂化,鼻甲骨为鼻腔内复杂卷曲的薄骨片,附着在筛骨、鼻骨、上颌骨上,其上附着粘膜,筛鼻甲上的粘膜有嗅神经末梢及嗅觉细胞。头骨中有一些空隙与鼻腔相通叫鼻窦,如上颌骨中的上颌窦,颌骨中的颌窦,窦内面有粘膜但无嗅觉作用,可使空气加温湿润。 、听觉 2 外耳:耳壳(耳廓)传动收集声波;外耳道(底部为中耳的鼓膜)。夜间活 动或旷野活动的种类外耳廓发达,水生、穴居种类则退化。 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耳咽管组成。 鼓室:由第一咽腔发育而来,与鲨鱼喷水孔铜元。鼓室外侧有鼓膜封闭,内侧有两个薄膜小窗(卵圆窗、正圆窗)与内耳相隔。 听小骨:锤骨来自关节骨,砧骨来自方骨,蹬骨来自耳柱骨。锤骨与骨膜相连,蹬骨与卵圆窗相连。声波振动鼓膜经锤、砧、蹬传至卵圆窗使薄膜震动。 耳咽管:一端通中耳室,一端通咽部。通常关闭,打开时可使鼓膜内外压力相等。 内耳: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耳窝管。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合称内耳前庭为平衡器官。 耳窝管由瓶状囊延长螺旋形成,内壁有构造复杂的柯蒂氏器,其上有纤毛听觉细胞接受刺激。 声波振动卵圆窗引起内耳中淋巴液振动,由于有正圆窗存在,其薄膜外突、回弹,有利于淋巴液流动,刺激纤毛细胞,产生听觉。 3、视觉 眼球: 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保持眼球外形和保护功 能。角膜位于前部,无色透明。巩膜位于后部。 中膜:即脉络膜,含大量血管、神经和色素细胞。脉络膜在眼后部紧贴巩膜,前缘变厚成为睫状体,有睫状突和睫状肌组成。前者产生房水,后者调节晶体曲度。哺乳类睫状肌为平滑肌。脉络膜前缘有一片黑褐色环形膜位于角膜与晶体之间叫虹膜。虹膜内有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肌,前者受副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瞳孔缩小。后者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瞳孔散大。色素细胞决定眼的颜色。功能:输送营养物质、吸收分散的光线保证视物清晰。 内膜:即视网膜,位于眼球最内层,后部紧贴脉络膜后部,为感光部位。分为二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层,内层为神经细胞层。神经细胞层最外侧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与色素上皮接触,感光。视锥分布于中央部位感受强光,分辨颜色,感觉图像清晰,在明亮处视物时起作用。视杆分布于周边感受弱光,分辨黑白,所得图像模糊,在暗处视物时起作用。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角膜无色透明,有密集感觉细胞分布;房水由睫状突上皮分泌和血液渗出,充满眼房中。晶体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无血管和神经,晶体纤维排列成复杂的同心圆状,形状稳定具弹性。受睫状肌控制改变曲度,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曲度增大,折光率增大。视远物时睫状肌舒张,晶体曲度变小,折光率变小。玻璃体为透明胶状物,充满眼球后内腔。 眼的辅助装置: 眼睑:覆盖眼球前面、能上下运动的皱褶,上、下眼睑。内部有腺体分泌脂状物润滑眼睑。 瞬膜:上下眼睑内侧的一个透明皮褶。可由内向外遮盖角膜。哺乳类退化,兔的瞬膜仅达眼球的1/3处。 泪腺:位于后眼角,分泌泪液湿润角膜、结膜后集中内眼角,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位于眼球表面和眼睑内表面的一层薄而透明富有血管的膜。 结膜: 眼肌:6条: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运动眼球。 4、皮肤感受器 十一(内分泌系统 体内的腺体可分为两类:有管腺—腺体分泌物经导管送到体表或某些器官 管腔内。无导管腺—腺体分泌物叫激素,直接渗入血液中随血液流动到达靶器官或组织,这些腺体叫内分泌腺。 (一)内分泌腺的特点: 1、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 2、腺体由排列成团、索或囊炮的腺细胞组成,其间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或 毛细淋巴管。 3、分泌的激素对动物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 用,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的作用是平衡的。 4、内分泌下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进行的,中枢神经通过对内分泌腺 的作用间接调节机体的形式叫神经-体液调节。 5、内分泌的自我调节是通过反馈作用实现的。 6、每种激素都具有特异性,机体对激素有选择性。 (二)内分泌腺 1、脑垂体 位于间脑底部,视神经交叉后方。嵌于颅腔底部基蝶骨背面的垂体窝内, 由一个漏斗状柄与丘脑下部相连。 腺垂体(垂体前叶):来自口腔顶部凸起的拉克视囊。分泌: 生长激素(GH)作用于所有组织,促进组织生长;RNA、蛋白质合成;葡萄糖、氨基酸运输。 促甲状腺素(TSH)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皮质激素生成、分泌。 促卵泡生成素(FSH)作用于卵泡、曲细精管,促卵泡生成或精子生成。 促黄体生成素(LH)作用于精、卵巢间质细胞,促雌激素分泌、排卵、黄体生成、孕酮分泌,促雄激素分泌、合成。 神经垂体(垂体后叶):来自间脑底部向下的突起。分泌: 催产素刺激子宫平滑肌,使之收缩,胎儿娩出,促乳腺分泌。 抗利尿素(ADH)引起小动脉、毛细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促进肾小管内水分从吸收,减少尿量。 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是丘脑下部视旁核和视上核产生的,分泌物沿神经纤维进入垂体后叶,积累于神经末梢,需要时释放进入毛细血管。神经细胞进行的激素分泌叫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叫神经激素。 2、甲状腺 位于气管前端两侧,紧贴甲状软骨,左右各一叶,中间由细的峡部相连。 腺实体部由含胶体的滤泡构成,滤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获得碘与其他原料合成甲状腺素。功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使肝糖分解,血糖升高;促进细胞呼吸。 缺碘:甲状腺素少,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呆小症(发育停止、智力低下)。 甲状腺素过多:心跳加快,眼球突出,基础代谢增高,体态消瘦。 、甲状旁腺 3 位于甲状腺两侧的背面或埋在甲状腺组织中,四个小腺体,卵圆形,长 细胞形成。分泌:甲状旁腺素使血2-2.5mm。在发育上由第3、4对咽囊背侧上皮 钙升高(滤泡细胞分泌)。降钙素降低血钙(滤泡旁细胞分泌)。 4、胰岛 分布在胰脏内的上皮细胞团,占胰脏总体积的1%-3%。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 素,促血糖升高,脂肪分解,蛋白质分解。 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促血糖转变为糖原。 5、肾上腺 位于肾脏内侧稍前方,左右各一个,不对称的浅黄色不规则圆形体。 皮质:来源于中胚层,由生殖嵴和生肾节处的体腔上皮增生而成。分泌肾 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促性腺发育和第二性征形成。盐皮质激素调节钠、钾代谢。 包括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提高机体对有糖皮质激素 害刺激的耐受力。 髓质:来源于外胚层,由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分泌肾上腺素,使动物产生“应急”反应: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增加,内脏蠕动变慢。 6、性腺 间质细胞分泌的激素:雄性激素主要为睾丸酮和雄烷二酮,促进雄性器官 发育,精子成熟,第二性征产生,促肌纤维蛋白质合成,身体生长。慈性激素主要为雌二醇和黄体酮,促进雌性生殖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形成,调节生殖活动周期。使子宫内膜增厚,促乳腺发育。 7、胸腺 粉红色,轻而薄的腺体。位于胸廓内,胸骨内壁上,纵隔前部1-3类软骨 处。幼兔明显,成兔被脂肪和结缔组织填充而常误认为脂肪。在发生上由第3、4对咽囊腹侧突出形成。分泌胸腺素,功能为增加免疫力,促胸腺中未成熟的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成为具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 十二(生殖系统 (一)雄性生殖系统 1、精巢 一对精巢常位于阴囊内,由许多曲细精管组成,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 素。一些动物无阴囊,精巢终生在体内。如单孔类、鳍脚类、鲸、象等。一些动物生殖季节睾丸降入阴囊,过后回到腹腔。如翼手类、兔、多数啮齿类。阴囊中温度比腹腔低,有利于精子形成、存活。 2、附睾和输精管 曲细精管经输出小管连通附睾,附睾管壁细胞分泌酸性物质利于精子存活 并发育成熟。附睾末端与输精管相连,输精管末端与尿道相通,尿道开口阴茎前端。 3、副性腺 精囊腺:位于膀胱基部和输精管膨大部的背面。分泌物可稀释精液。 前列腺:位于精囊腺后方,分泌物呈碱性,中和阴道的酸性物质,有利于 精子成活。 尿道求腺:位于尿道背壁,前列腺后方,表面背海绵体肌覆盖。分泌物起冲 洗尿道、阴道、中和阴道内酸性的作用。 (二)雌性生殖系统 1、卵巢 一对,卵圆形(长1cm,宽0.3cm),淡粉色。位于腹腔背侧,肾后方。性 成熟个体的卵巢表面有透明小泡突起,为成熟卵泡。卵细胞直径0.12-0.18mm。孕兔卵巢表面可见暗色小圆泡叫黄体。卵巢产生卵子和雌性激素。 2、输卵管和子宫 输卵管位于卵巢上方,借喇叭口开扣体腔,喇叭口边缘呈不规则半状,叫 输卵管伞部。子宫为输卵管后部膨大处,是胎儿发育的场所。 哺乳类的子宫类型:双子宫(兔、啮齿类);分隔子宫(猪);双角子宫 (有蹄类、食肉类);单子宫(翼手类、灵长类)。 胎盘由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子宫内膜共同形成,胎儿部分与母体部分之间有一层膜隔开,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质、红细胞不能通过。但有些药物可以通过。 哺乳动物胎盘可分为四类:散布状胎盘;多叶胎盘;环状胎盘;盘状胎盘。兔为盘状胎盘。根据胎儿绒毛膜与子宫蜕膜联系紧密程度不同可分为:无蜕膜胎盘;蜕膜胎盘。 、动情周期与影响繁殖的因子 3 动情周期:性成熟后,在每一年内某些季节规律地进入发情期叫动情期。 不同动物动情期时间长短不同,即动情周期不同。 影响繁殖的因子 内因:神经系统控制脑下垂体分泌及性腺分泌激素的调节作用。 外因:营养;光照变化;异性刺激等。 章节 哺乳纲分类 学时 2 第二十三章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重点 1、分类依据及常见哺乳动物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 难点 分类依据及常见哺乳动物 第三节 哺乳纲分类 现存哺乳动物有4180种,我国有509种,分为三个亚纲。 一、原兽亚纲 Prototheria 最原始的类群,保留着爬行类的特征: (1)卵生,卵直径为44mm,母兽孵卵或在育儿袋中孵化(针鼹)。 (2)雄性无阴囊,小阴茎在泄殖腔内。 (3)有泄殖腔(单孔目) (4)肩带似爬行动物,有乌喙骨、前乌喙骨和发达的间锁骨。 (5)口缘无唇,具喙。成体口腔无齿。 (6)无外耳壳。 (7)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 哺乳类特点: (1)有乳腺,无乳头。 (2)有横膈。 (3)左体动脉弓。 (4)下颌单一齿骨构成。 (5)体被毛。 (6)体温在20-30?之间。 单孔目 Monotremata 鸭嘴兽科 Ornithorhynchidae 一属一种 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半水栖动物,体被浓密褐色毛,嘴宽扁有角质鞘,外包一 层黑色硬皮。两侧有缺刻,可滤水,似鸭嘴而故名。鼻孔位于嘴前缘。尾宽扁,前后肢具蹼,前 肢蹼大,将脚整个包住。无外耳,眼很小,刚出生的小兽有臼齿,后逐渐失去,口中只有坚硬的 牙床代替牙。雄兽的后脚有距,雌兽有小时也有,长大后萎缩了,距底部有一个分泌毒液的腺体, 有防御作用。雌兽有乳房无乳头,幼兽舔食腹部乳沟内的乳汁。 每年10-11月产卵,每窝卵2-3枚,白色,长20mm。卵在母体内发育约15日后产出,雌兽孵卵,孵化期14天。 针鼹科 Trachyglossidae 2属3种 针鼹 体棕灰色,被针刺,似刺猬。管状长吻有 Trachyglossus aculeate角质鞘。舌细长,尾短,四肢五趾,爪尖锐,适于挖蚁巢。每窝产卵1-2枚,在雌兽腹部皮肤囊中孵化,该囊在繁殖季节才形成,孵化期28天。 原针鼹 ()形似针鼹,体棕褐色,Proechidna bruignii、P.nigroaculeata吻长向下弯曲,1、5趾退化,2、3、4、趾发达。 二(后兽亚纲 Metatheria 主要特点: (1)胎生,大多无真正胎盘,母兽有特殊育儿袋。 (2)乳腺有乳头,开口育儿袋内。 (3)大脑体积小,无胼胝体,无沟回。 (4)牙齿为异型齿,门齿数目多且多变化。 (5)雄性具外阴囊。末端分叉。 (6)体温33-35?。 (7)肩带表现高等动物特征:中乌喙骨、前乌喙骨、间乌喙骨退化,肩胛骨发达。腰带具上齿骨,支持育儿袋。 有袋目 Marsupialia 多门齿亚目 Polyprotodontia 大多数有袋类,分布澳洲、南美、北美。有陆栖、树栖、水栖,大多数为食虫和食肉类。上颌每侧门齿4-5枚,下颌每侧门齿3-4枚,犬齿强大,臼齿具尖锐突起。 负鼠科Didelphiidae 负鼠Didelphis lanigera形似鼠,体长40-45厘米。头白色,头顶有一褐色纹,体褐色。尾有缠绕性。育儿袋发育不完全,小负鼠爬在母兽背上,母子尾缠绕,由母兽背负行走。遇到捕食者后先装死然后突然逃掉。 双门齿亚目 Diprotodontia 分布澳洲,大多为食草类型。上颌门齿每侧1-3枚,下颌门齿每侧1枚。犬齿小或退化,臼齿突起钝。后肢第2、3趾愈合,称并趾。 大袋鼠科 Macropodidae 大赤袋鼠 Macropus rufus 体赤褐色,鼻孔两侧有黑色髭痕,髭痕下面有一条白色纹(大灰袋鼠体灰黑色,无髭痕及白条纹)。前肢短小,后肢强大,适于跳跃。前肢5趾,后肢4趾,第1趾退化,2、3趾细小愈合呈并趾,第4、5趾发达,第4趾最强大。爪锋利。尾粗大,休息时可支持身体。妊娠期39天,每胎产1仔,出生时发育不完全,需在育儿袋中发育7-8个月。 袋熊(树袋鼠):考拉 足掌粗糙多粒,便于攀援。 Dendrolagus bennetti 三(真兽亚纲 Eutheria 又称有胎盘亚纲 特征: (1)胎生,具真正胎盘。 (2)乳腺发达具乳头。 (3)大脑皮层发达,两半球间有胼胝体相连。 (4)异型齿,再出齿。 (5)体温37?左右。 (6)乌喙骨退化为肩胛骨上的乌喙突。 (7)不具泄殖腔,肠以肛门开口于体表。雌性单阴道。 现存18目,我国有14目,54科,210属,509种。 (一)食虫目 Insectivora ”形,适于食 最原始一目,体形小,吻尖细,门齿大成钳形,臼齿呈“W虫。 猬科Erinaceidae 体表有棘刺——刺猬类,体表无棘刺——鼩猬类。 刺猬 Erinaceus europaeus 体被黑白相间的棘刺,棘间及腹部被软毛,颧 弓粗大,上臼齿有4个大小相等的齿尖和中央1个小齿尖。 3?1?3?3 齿式:————— 。每年繁殖2次,妊娠期35-37天,每胎3-6仔。有冬眠 2?1?2?3 习性。刺猬皮可入药,《本草纲目》“猬皮治胃逆,开胃气有功。” 鼩鼱科 Soricidae 体小似鼠,眼小,耳小,缺颧骨,上下和第一门齿特别发达,犬齿退化。 鼩鼱 Sorex araneus 体长6-8cm,尾长3-5cm,栗褐色,吻部尖细,能 3?1?3?3 缩。齿式:————— 。 3?1?1?1 鼹科 Talpidae 多为地下穴居动物,体被绒毛,无毛向,颧弓纤细完整,上臼齿轮廓方形,齿尖锋利,无中央小齿尖。 鼹鼠Scaptochirus moschatus (麝鼹)终生地下生活,体圆筒形,体表被 3?1?3?3 短密绒毛,前肢掌外翻又称“翻巴掌”。齿式: ————— 。 3?1?3?3 (二) 树鼩目 Scandentia 树鼩科 Tupaiidae 体似松鼠,吻尖长,尾毛蓬松,两侧对生,有完整的眼眶骨环,眼窝与颞 窝分开。我国仅1种。 树鼩Tupaia glis 常用做实验动物,内脏进行组织培养、病毒接种等。 2?1?3?3 齿式 —————— 。 3?1?3?3 (三)翼手目Chirpotera 前之变为翼,适于飞翔。翼为前肢、躯干、后肢之间的皮肤膜。指骨延长,前肢仅第1或第1、2指具爪,后肢五趾具钩爪。有龙骨突,锁骨发达。乳头一对位于胸部。蝙蝠回声定位:鼻发出超声波,耳回收,借以定位。 大蝙蝠亚目 Megachiroptera 狐蝠科 Pteropidae 果蝠 Pterropus leschenaulti 体粗壮,通体深褐色。吻短,耳长呈卵圆形,无耳屏,尾短末端游离。食果实,每胎1仔。 小蝙蝠亚目 Microchiroptora 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 体形小,具发达的尾,尾间不伸出股膜外,吻部不具叶状突,具耳屏。 蝙蝠 Vespertilio superans 背毛灰褐色,腹毛浅棕色。每胎2仔。粪便为中药“夜明砂”。清肝明目,治白内障,跌打损伤。 (四)灵长目 Primates 多数种类具五指,指端有甲,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锁骨发达。 2?1?2?3 —————— 齿式: 2?1?2?3 原猴亚目Prosimiae 颜面似狐,吻突出,无颊囊。前肢短于后肢,指端具甲或爪。尾长无缠绕性。 狐猴科 Lemuridae 节尾狐猴 Lemur catta面似狐,尾有黑白相间的环。后肢第二指具爪,其余各指具甲。 懒猴科 Lorisidae 懒猴 Nycticebus coucang 前肢第二指短,有爪,指间有膜相连,尾极短,我国云南有分布。 类人猿亚目 Anthropoidea 颜面似人,两眼向前,吻短,多具颊囊。前肢长于后肢,各指端具甲。大脑发达,沟回多。尾长或无尾。雌性成熟后有月经期。 猴科Cercopithecidae 猴科、长臂猿科、猩猩科属狭鼻类,分布于东半球。鼻尖隔狭窄,两鼻孔相距较近,朝下方。一般具颊囊和臀部胼胝,尾无缠绕性。 猕猴 Macaca mulatta 又叫恒河猴,毛一般灰棕色,背后半部毛橙黄色,颜面部多成肉色或红色,胼胝明显,呈红色。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面部蓝色,眼圈周围白色,鼻孔向上,吻部肿胀突出,背部有金黄色长毛可达30cm。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前肢长度超过后肢,前臂长于上臂,手长于脚,站立时前肢可触地。无尾,无颊囊,胼胝小。 黑长臂猿 Hylobates concolor 成体雄性全身黑色,雌性全身灰棕色,略带 金黄色。 猩猩科Pongidae 前肢长,下垂过膝,行走时身体半直立状。臀无胼胝,尾退化。面部毛少,有多种表情。 个体大,毛略微红,颌部突出,眼间距较窄。多树栖。 猩猩Pongo pygmaeus 黑猩猩 个体小,毛黑色,前肢较短,眉弓高,眼深凹。 Pan satyrus 大猩猩 体长可达2m,平时四肢行走,能直立。毛黑褐色Gorilla gorilla 略发灰。 人科 Hominidae 现代人 Homo sapiens 体毛退化,身体直立,手足分工。大脑高度发达。 (五)贫齿目 Edentata 不具门、犬齿,臼齿单齿根,缺釉质。后足5趾,前足仅2-3趾发达。分布于美洲。 食蚁兽科 Myrmecophagidae 大食蚁兽 Myrmecophaga tridactyla 全身多毛,呈棕褐色,四肢色浅,有两条黑色毛由喉部通过肩部达背部。尾多毛似扫把,不具缠绕性。无牙齿,吻管状,舌细长能灵活伸缩。前肢第3趾粗大,具长爪,第5趾不具爪。后肢5爪大 sp.)树栖,毛短,耳大,尾具缠绕性。 小相似。小食蚁兽(Tamandua 树懒科 Bradypodidae 颈椎6-10枚,头小而圆,耳小隐在毛中,尾极短仅3-4cm。毛粗长,常附着绿藻。 三趾树懒 前、后肢均三趾,各趾有长爪,颈椎9Bradypus tridactylus 枚,二趾树懒颈椎7枚(前肢2趾,后肢3趾),何氏树懒(C.hoffmani)颈椎6枚。 犰狳科 Dasypodidae 九袢犰狳 Tatusia novemcinctus 体背骨质鳞片,身体分前、中、后三段,前、后段鳞片不能伸缩,中段鳞片呈带状,以肌肉相连,可伸缩。有九条带状鳞片。腹部无鳞有毛。 (六)鳞甲目Pholidota 体被角质鳞甲,鳞片间有稀疏硬毛,吻尖,无齿,舌发达,细长能伸缩,前肢较后肢长而有力,前足爪长于后足爪,前足中指爪特长,适于挖以穴。 鲮鲤科 Manidae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鳞甲三角形,可入药,《本草纲目》“鳞可治恶疮,疯疟,通经,利乳”。为我国二类保护动物。 (七)兔形目 Lagomorpha 上和2对门齿,前1对大,后1对小,隐于前门齿后边。下颌1对门齿,无犬齿,门、臼齿间隙宽。上唇正中唇裂,利于掠草。 鼠兔科Ochotonidae 2?0?3?2 前、后肢几乎等长,耳壳短圆,无尾。齿式 ————— 上门齿前面具深 1?0?2?3 的表面沟,齿游离缘呈“V”形。 达乌尔鼠兔 Ochotona daurica 体长125-185mm,后肢略长于前肢,无尾。耳大椭圆形,有明显的白色边缘。夏毛背部沙褐色,间有黑色细毛。 兔科 Leporidae 2?0?3?3 后肢明显长于前肢,耳长大,尾短,上唇纵裂。齿式 ————— 1?0?2?3 上门齿前面有沟,其游离缘平直。 草兔 Lepus capensis (野兔)蒙古兔为其一亚种,背毛土黄,带黑色毛尖,腹毛纯白,尾毛背黑腹白。耳长大于头长,有窄的黑尖。 雪兔 冬毛全身雪白仅保留黑色耳尖和眼周一极窄的黑环。Lepus timidus 夏毛体背棕褐色,两侧较浅,臀带黑色,尾背中央浅棕色,耳棕黑色有黑尖。 八(啮齿目 Rodentia 上、下颌各具1对门齿,无齿根,仅前面有釉质,成凿状,终生生长。无犬齿,就齿咀嚼面宽,齿尖为2或3纵列或交错排列。 松鼠科Sciuridae 头骨具眶后突,颧骨发达。齿式 1?0?2?3 1?0?1?3 。 花鼠 Eutamias sibiricus 体背有五道纵形黑色条纹,中间一条达头顶,眼上下及耳缘白色。(五道眉) 达乌尔黄鼠Ciellus dauricus 毛棕黄色,尾无丛毛,有颊囊,眼大突出。(大眼贼) 旱獭 Marmata bobak 体背褐色,毛根黑,端褐色。腹毛基部灰色端部草黄,四肢、足背浅灰黄色。体表无花纹。破坏草原,传播鼠疫。 鼯鼠科 Petauristidae 形似松鼠,颈侧、前肢、体侧、后肢、尾基部有皮膜相连,可在树间滑翔。 毛耳飞鼠 体似松鼠,前后肢之间有宽大多毛飞膜。树Belomys pearsonii 栖,主食果实。昼伏夜出。 棕鼯鼠 Petaurista petaurista 体大尾长,夜行性。以坚果、嫩叶、甲虫为食。 河狸科 Castoridae 河狸Castor fiber 体肥胖,颈短,尾扁平。尾光滑无毛有鳞片。前脚小爪锐利,后脚大有蹼。半水栖,筑坝蓄水。 河狸鼠科 Capromyidae 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 体灰褐色,足黑色,体长约50cm,尾圆形,毛稀少,有鳞片。前足拇指退化,无蹼,后足除第5趾外其余有蹼。产于南美,善游泳。 豪猪科 Hystricidae 豪猪 Hystrix hodgsoni 体棕褐色被长刺,体后背面刺长可达20cm,直径6cm,刺端白色,中间1/3浅褐色。额部至颈背部中线有一条白色纵纹,肩部至颌下有一白色半圆形。刺下边有稀疏白色长毛。 仓鼠科 Cricetidae 1?0?0?3 犬齿、前臼齿均不发达,颧骨不发达,齿式 1?0?0?3 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 背灰褐色,正中线有一黑色条纹。腹毛灰色具白尖。有颊囊。尾短,为体长的1/4。有储粮习性,贮粮洞深40cm,末端为一大仓,可储粮1-2公斤。居住洞深30-40cm,多分支,有洞口1-3个。越冬洞深50cm,长2m多。 中华鼢鼠 Myospalax fontanierii 背毛锈红色,腹毛灰黑色。额部中央有一白色斑点。耳壳退化在毛内,眼小,四肢粗壮,尾很短,前肢第三趾爪特别长。 麝鼠 Ondatra zibethica 成体背毛由棕黄至棕褐色,体侧毛色较浅。头较 扁平,眼小,耳短,吻钝圆。前肢短无蹼,后肢较长具半蹼,尾侧扁,基部圆形,被小而圆的鳞片与稀疏的黑色短毛。 鼠科 Muridae 第1、2上臼齿咀嚼面具三纵行隆起,每三个隆起磨平后形成一横嵴。尾较长,毛稀疏,具鳞片。齿式 1?0?0?2-3 。 1?0?0?2-3 黑线姬鼠 背毛棕褐色,背中央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Apodemus agrarius 从两耳间延伸到尾基部。腹部、四肢灰白色。 小家鼠 背毛由灰褐色至黑褐色,腹毛由纯白至灰黄。上门齿Mus musculus 内侧面有一明显的缺刻。小白鼠为其变种(M.m.albus)。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背毛棕褐色至灰褐色,头及背中部色深,腹毛基部灰褐色尖端白色。尾毛上面黑褐色下面灰白。尾部鳞片组成的环节明显。是鼠疫、兔热病、丹毒、蜱性斑疹伤寒、旋毛虫病原体的天然携带者。实验用大白鼠为野生褐家属的变种(R.n.aibus)。 巢鼠Micromys minutus体背棕黄或棕褐色,腹面白色或略带沙黄。尾长能缠绕。 跳鼠科 Dipodidae 5趾不发达或消后肢显著加长,跖骨特别长,中间三块跖骨常愈合,第1、 失,脚被长毛。前肢极小,尾长,末端有长毛束。 三趾跳鼠 Dipus sagitta 后肢三趾。 后肢五趾,但1、5趾退化,很小。 五趾跳鼠 Allactaga sibiriea 九(鲸目 Cetacea 体似鱼,颈不明显,颈椎愈合。毛退化。前肢鳍状,后肢缺少,水平尾鳍。无外耳壳。鼻孔位于头顶,有瓣膜。雄性睾丸终生位于腹腔内,雌性生殖孔两侧有一对乳房,周围肌肉收缩乳汁喷入仔鲸口内。 齿鲸亚目 Odontoeeti 上下颌有齿,呈圆锥状,终生不换。头顶有一个喷水孔。 淡水鲸科 Platcmistidae 吻向前突出,上下颌骨细长,颈椎彼此分离。 白暨豚 Lipotes vexillifer 体上部淡蓝灰色,腹白色,背中部有一个三角形背鳍。牙齿130个。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鼠海豚科Phocoenidae 江豚Neomeris phocaenoides体灰黑色,头短,额部微凸,眼小,尾扁平,无背鳍。II 抹香鲸科 Physeteridae 头大,占全长的近1/3,上颌与吻部呈圆筒形,前端钝,外鼻孔一个,位于头顶偏左侧,水向前方喷出。上颌齿残余,下颌齿发达,有40-50个齿。 抹香鲸 Physeter catodon 头长为体长的1/4,前端截形。背部及尾鳍黑色,腹部白色。无背鳍(小抹香鲸有背鳍)。下颌每侧有18-28个齿。头骨中含“鲸脑油”是高级涂料,肠中灰色甜酸味的分泌物叫“龙涎香”可用来制作香料。II 海豚科 Delphinidae 海豚 Delphinus delphis背部黑灰色,腹部白色。吻突出如喙,吻基与额部之间有一“V”形沟极明显。背中央有背鳍,头顶有喷水孔。上下颌各有40-50 枚齿。 虎鲸Orcinus orca 背黑腹白,眼后上方通常有一梭形白斑。背鳍高大略呈三角形。性凶猛,捕食鱼类、海豚、海豹等。II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体成乳白色背部有许多小灰黑色斑点,腹部略带粉红。在厦门又叫做“妈祖鱼”每年春天朝拜妈祖时正是中华白海豚大量出现在厦门海域的时候。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须鲸亚目 Mystacoceti 口内无齿(胎儿有齿),具腭表皮延伸而成的角质鲸须。。由300多块三角形须板排成二排,呈栉状,自上颌向下垂入口腔,与头长轴成直角,彼此间距6-7mm。滤出水,留下食物。外鼻孔2个呈纵列状。 须鲸科 Balaenopteridae 吻扁平而阔,具背鳍,胸部有数十条纵走的褶沟。颈椎7个不愈合。 蓝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 最大的哺乳动物,体长35m,重120-150吨。II 十(食肉目 Carnivora 门齿小,第3对门齿较大,犬齿发达,上颌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特化为裂齿。爪锐利,多为肉食性,亦有一些为杂食性或植食性。体强壮,感觉器官发达。 Canidae 3?1?4?1-4 犬科 颜面突出,后足4趾,齿式 —————— ?4?2-5 3?1 狼 Canis lupus 体似犬,尾常下垂,吻尖,口阔,耳尖长,直立。 赤狐 Vulpes vulpes 背毛棕红色,耳背黑色,尾尖白色,尾大,毛蓬 松。银狐为赤狐的变种。 豺 Cuon alpinus 通深毛色多成赤棕色或棕褐色,背中部毛尖棕褐色,腹黄白色或淡棕色,尾背面有1条黑纹,尾末1/2-1/3处全黑色。 貉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体似狐,两颊横生淡色长毛,吻、耳较短,体肥,腿短。 熊科 Ursidae 3?1?4?2 体大,头缘。吻长,颈短,爪不能收缩,后足跖行性。齿式 ————— 3?1?4?3 棕熊 Ursus arctos 体形大,毛棕色。前足腕垫椭圆形不与掌垫相连。 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体毛黑色,前胸有“V”形白斑。 白熊 Thalassarctos maritimus 体毛白色,头小,面扁,颈长,耳小圆。跖底无毛。 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毛黑色胸部淡白,前肢显著弯曲,善爬树。I 大熊猫科 Ailuropodidae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体毛多白色,眼圈、耳壳、肩部、四肢呈黑色。齿式3?1?4?2 。以竹类(冷箭竹、华桔竹)为食,我国特产,一级 3?1?4?3 保护动物。 鼬科 Mustrlidae 3? 1?2-4?1 体细长,腿短,尾长。多数肛门处有臭县。齿式———————— 2-3?1?2-4?2 獾 Meles meles (狗獾)头部毛短有白色纵纹3条,颜面两侧从口角经耳基部至头后各1条,中间1条由吻端至额部,3条白纵纹间隔以2条黑纵纹,由吻端两旁向后延伸,经过眼到头后部与背部深色部分相连。下颌、喉部、体腹面、四肢黑棕色。鼻端尖,有软骨质鼻垫,鼻垫与上唇间被毛。 猪獾 喉部白色,鼻垫与上唇间裸露。头部也有3条白 Arctonyx collaris 纹。 黄鼬 尾长为体长的一半,尾毛膨松。背毛棕褐色,腹毛 Mustela sibirica 色淡。 水獭 半水栖,四肢趾间有蹼,头扁,耳壳退化,体棕黑色。 Lutra lutra 浣熊科 Procyonidae 3?1?3?2 尾通常有环纹,杂食性,以植物为主。齿式 ————— 。 3?1?4?2 小熊猫 Ailurus fulgens 体毛棕红色,口鼻四周有乳白色毛伸至眶间中央。耳边白色,胸、腹、四肢黑褐色。眼睛上方及颊部有白斑。尾有9个赤白相间的环纹。(九节狼) 猫科 Felidae 3?1?2-3?1 颜面短,前肢5趾,后肢4趾。趾行性。裂齿发达,齿式 ?1? 2 ?1 3 虎 Panthera tigris 体毛淡黄色有许多黑色横纹。前额黑纹似“王”,尾部有10个黑环。虎分布于亚洲,有8个亚种:东北虎(西伯利亚虎、朝鲜虎)、华南虎(中国虎)、孟加拉虎(印度虎)、里海虎(高加索虎)、爪哇虎、巴厘虎、苏门虎、东南亚虎(印支虎)。东北虎:体大,色浅黄,黑纹色浅,稀疏,毛长绒密,尾丰满。华南虎:体小,色深成桔黄,黑纹色深,较宽。毛短绒稀。体侧常有2条纹交互形成菱形花纹。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孟加拉虎体毛短而亮,毛色介于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条纹细长,虎尾尖细,四肢较长。白虎为孟加拉虎的变种。 狮 Panthera leo 幼狮身上有斑点,成体无,毛棕黄色。雄狮头后颈部生鬣毛(棕黄至褐色)。尾端有球状茸毛。耳背黑色。 豹 Panthera patdus (金钱豹)毛棕黄色,体背、侧有环状斑3-6行。头、四肢、尾有黑色圆斑点。腹部、四肢内侧斑点较少。 云豹 Neofelis nebulosa 毛黄色或灰黄色,体侧自前肢到臀部有大型云状斑纹,边缘黑色中间灰黄色。眼后颊部有二列黑纹,颈背部有4条黑纹。尾有若干个黑环。 猞猁 Lynx lynx 体毛为淡黄与灰褐混合,有深色斑点。两耳间有2撮直立的毛。 灵猫科 Viverridae 体瘦长,吻较突出,爪略具伸缩性,灵猫亚科会阴处具芳香腺,獴亚科无芳香腺。齿式3?1?4?2 。 3?1?4?2 花面狸 Paguma larvata 体猫多灰色,头、耳黑色,头顶正中有一条白纹通达吻端,颊两侧及颈部有白毛,眼下有白斑,故“花面”。四肢5趾,能攀缘。 十一(鳍脚目 Pinnipedia 四肢特化为鳍状,趾间有蹼,尾小夹在后肢之间,无裂齿分化。 海狗科 Otaridae 有小耳壳,颈部较长,前肢较长无爪无毛,后肢发达在陆地上能向前转,在陆地上移动。面部似狮,有的种类颈部生长毛。 海狮 Zalophus californianus 体色深褐,略紫。毛短粗,颈部有鬃状长毛,叫似狮吼。前肢第1趾长于第2趾,后肢外侧趾明显长于中间3指。吻部钝。皮下脂肪厚,听觉、嗅觉灵敏。可训练、表演。分布美国加州沿岸。 海狗 (腽肭兽) 与海狮分属不同亚科。体毛由灰Callorhinus curilensis 色至黑色,雌性色淡。体密被长毛,绒毛多。前肢第1趾短于第2趾,后肢各趾长度几乎相同。吻部较尖。阴茎、睾丸可入药。 海豹科 Phocidae 无耳壳,颈短,成体无绒毛,在陆地后肢不能转向前,用腹部弯曲动作完成运动。 海豹 Phoca vitulina 成体背部灰黄或苍灰色有许多棕黑色或灰黑色斑点,形状不规则,头、四肢斑纹小,腹部斑纹少。头圆,眼大,口须长,鼻孔和耳具瓣膜可开闭。前肢小,后肢大与尾连接不能前转。 海象科 Odobenidae 无耳壳,后肢发达能在陆地运动。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形成獠牙。雌性獠牙较细短。 生活在北半球雄性鼻长似象 北海象Mirounga angustirostris 南海象M.leonina生活在南半球雄性鼻上部皮肤长成囊状,能膨起。 海牛目 Serenia 前肢为鳍状,趾上有许多对退化的蹄,后肢消失,但体内有带骨,水平尾奇。颈部明显。草食性。 儒艮科 Dugonidae 体似鲸,颈部明显,前肢发达,尾宽大。眼小,无耳壳,上颌有2门齿,雄性门齿较长突出。 儒艮 Dugong dugong 体背深灰,负面灰色,皮肤有稀儿细的短毛。头小,前方较钝,向下方倾斜。口向腹面开口。鼻孔位于头背面,眼位于鼻孔后方。耳位于眼后方。前肢特化为鳍状,趾不外露。乳房位于鳍基部,哺乳时前肢抱幼仔。草食性,曾有人用其来清除河口的水草,每天食草数十公斤。宋朝《徂异记》记述“查道使高丽见一妇人红裳双袒,髻鬟纷乱,腮后微露红鬣,命扶于水中,拜手感恋而没—乃人鱼也。” 十三(长鼻目 Probosidea 具长鼻,上唇与鼻连在一起成圆筒状,上门齿发达,突出口外。 齿式 1?0?3?3 。 0?0?3?3 象科 Elephantidae 1属2种 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 耳较小,鼻端趾突1个,雄性有象牙(门齿突出口外)。前足5趾,后足4趾,趾端成蹄状。前额中央凹陷。 非洲象 Loxodonta africanus 耳较大,鼻端趾突2个,雄、雌性均具象牙。前、后足均5趾。额部平滑。 十四(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足第3趾发达,趾端具蹄,其余趾退化消失。齿式 0-3?0-1?3-4?3 0-3?0-1?3-4?3 。 马科 Equidae 四肢长,善奔跑。仅第3趾发达,2、4趾退化,门齿凿状。 野马 Equus przewalskii 尾长,自基部至尾端具毛。鬃短直立自头顶至肩部成深棕色。家马的祖先。 野驴 Equus hemionus 尾上部毛短,下部毛长。夏毛赤棕色,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纹由肩部至尾基部。冬毛灰黄色。吻端、耳内侧、四肢内侧,喉、胸腹部白色。 斑马 棕多且长,身上黑褐色纹宽大,由背部直Equus burchalli chapmani到腹部,两侧连结。四肢纹细碎有形成斑点的趋势。 犀牛科 Rhinocertidae 头顶额部具1-2个表皮角(若2个则前后排列),前肢3-4趾,后肢3趾。 印度犀 Rhinoceros unicornis 鼻端有1个角,粗而不长。皮肤在肩胛、颈下、四肢关节处有宽大褶皱成甲胄状。前后肢3趾。 白犀 Rhinoceros simus 鼻端有2个角,较长。雌犀角比雄犀长。吻部大且方(方吻犀)。 貘科 Tapiridae 鼻端无角,向前突出,能自由伸缩。 马来貘Tapirus indicus 身体中部灰白色,其余各部分黑色,幼兽体深褐色有黄色斑纹。前肢4趾,后肢3趾。 十五(偶蹄目 Artiodactyla 第3、4趾发达,第2、5趾小,第1趾退化。多数上门齿消失,臼齿咀嚼面复杂。低等的齿冠短圆丘形,高等的齿冠高,月形。 猪科 Suidae 头长,吻长,雄性上颌犬齿发达成为獠牙,向外上方翘起。体毛粗硬。具4趾,3、4趾着地,齿式 1-3?1?2-4?3 。杂食性。 3? 1?2-4?3 野猪 Sus scyofa体毛黑色,背鬃毛长,耳直立。家猪祖先。 河马科 Hippopotamidae 身体庞大,头特别大,四肢短。门齿、犬齿皆獠牙状。齿式 2-3?2?4?3 1-3?1?4?3 河马 Hippopotamus amphibious 体黑褐色,光滑无毛,眼、耳、鼻孔位于面上部,前后肢4趾,略有蹼。半水栖,水生植物为食。 驼科 Camelidae 第3、4趾着地,蹄下有胼胝状肉垫,上下颌有门齿、犬齿、臼齿月形。胃三室,瘤胃与网胃上有许多水囊。 双峰驼 Camelus bacteianus 单峰驼 Camelus dormedarius 鹿科 Cervidae 头具骨质角(驯鹿雌雄均有角,麝、牙獐、麂雌雄均无角,其余雄性有角雌性无),每年脱落1次。鹿角分叉随年龄增多。上和犬齿缺货成獠牙状,下颌犬齿呈门齿状,臼齿月形。齿式 0?0-1?3?3 。除麝外均无胆囊。 3?1? 3?3 梅花鹿 Cervus Nippon 夏毛红棕色有明显白斑(冬毛无白班),臀部有1大白斑。雄性有角(四叉)。 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 “四不象”尾似马,颈似驼,角似鹿,蹄似牛。 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颈部有1黑褐色纵纹延至体背前部,体侧下部灰白色。尾末端丛毛黑褐色。 马鹿 Cervus epaphus 雄性角八叉,第1、2叉接近,角基有1圈小瘤状突,产鹿茸。冬毛灰棕色,有1黑棕色条纹从额始延背中线至体后。臀部有1黄赭色大斑。夏毛赤褐色。 白唇鹿 Cervus albirostris 体褐色有淡色小班,吻端两侧及下唇纯白色。臀有明显淡黄色斑,雄角扁平,4-5叉。我国特产。 麝 雄上犬齿獠牙状,腹部有麝香腺,后之比前肢略 Moschus moschiferus 长。颈部两侧各有白毛延至腋下成2条白带纹。颈背、体背有土黄色斑点4-5纵行,腰臀部斑点密集不成行。 狍 Capreolus capreolus 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臀部有1块白斑。四肢细长,雄性角3叉。鼻端黑色。 獐 Hydroptes inermis体黄色,毛粗。雄性犬齿发达形成獠牙,雌雄均无角。 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体棕褐色,腹白色,四肢细长。雄性有短角,基部通常1叉。从角基部到眼内侧有2条纵黑纹,上犬齿发达。 长颈鹿科 Giraffidae 头顶具2-3个不分叉包有表皮的角。体黄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色,有不同形状的黑色斑纹。 牛科 Bovidae 0?0? 3? 3 。 角由额骨衍生而成,外包角质壳由表皮形成。齿式 3?1?2-3?3 岩羊 Pseudois nayaur 角粗大,基部横切面略呈三角形。躯体上部棕黄,脸部毛有黑尖,喉及胸黑色向下延伸至前肢前边变为一明显黑纹直达蹄部。由腋下起延体侧、腰部、鼠鼷部有黑纹直通后肢前面达蹄部。腹部、四肢内侧白色。 盘羊 Ovis ammon 角粗大,自基部生出向后弯向腹面再弯向脸侧,近似圆圈。体浅灰棕色,背部色深,胸腹部黄棕色,臀部有白斑延至后肢后面。尾灰棕色上面有一棕色线。 北山羊 Capra ibex 雄性角发达弯曲似镰刀状,有许多大而显著的横嵴。雌性角小而光滑。 藏羚 Pantholops hodgsoni 躯体上部浅红棕色,向下转为白色。雄性脸黑棕色头顶白色。四肢浅灰色,雄性四肢前面有黑棕色纵纹。雄性有角,几乎笔直,侧扁,基部有明显的等距横棱。 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角粗,由头骨顶部长出先向外侧生长,然后转向后上方生长。体深棕灰色,吻部、鼻周、嘴角黑色延伸至鼻与眼间2/3处。尾末端有棕黑色簇毛。 野牛 Bos gaurus 体按棕色,鼻唇灰白色。四肢上部金棕色,膝上及踝关节、蹄为白色。
/
本文档为【第一节哺乳动物的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