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2017-10-12 50页 doc 107KB 1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诊断学教案中医诊断学教案 90 教案首页 第 1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绪论 授课内容 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诊断的内授课时数 3(120分钟) 教学方法 容与发展简史等可展示实物资料。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教 学等概念的含义。 目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的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 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15分钟)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教 证...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 90 教案首页 第 1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绪论 授课 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诊断的内授课时数 3(120分钟) 教学 容与发展简史等可展示实物资料。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教 学等概念的含义。 目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的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 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15分钟)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教 证的概念。(30分钟)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25分钟) 学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25分钟) 过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20分钟)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5分钟) 程 ?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重 点 、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难 点 、 1. 什么是“症”?症有何临床意义? 思 考2. “病”与“证”的概念有何不同? 题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 参1.《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考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文3.《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献 (教案续页) 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15分钟) (30分钟) 即中医诊察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 切四诊。 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即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 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抽象。亦即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即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又称病历,古称诊籍。 (25分钟)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 (25分钟) (一)整体审察 (二)诊法合参 (三)病证结合 (20分钟) (一)渊源 (二)发展 (三)展望 (5分钟)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章节讲述了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基本 原则、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小 结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整体审察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 2.病证结合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 3.四诊合参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 4.我国第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什么?其内容对后世有何 影响? 5.试述病、证、症三者之间关系?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一章 问诊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问诊”、“主诉”的含义及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 3.了解问诊的意义、家族史。 4.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 5.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诊的含义、意义及方法(20分钟) 2.问一般情况(5分钟)、主诉(15分钟)、现病史(20分钟)、既往史(5分钟)、个 人生活史(10分钟)、家族史(5分钟) 3.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10分钟) 4.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的概念与临床意义(3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问诊的含义;?主诉;?现病史 难点:?确定主诉;?主诉与主症的关系;?如何围绕主诉询问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20分钟) (5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的概念。 (10分钟) () (20分钟) 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多见 于外感病的初起 阶段。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 (10分钟) 指病人只感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章节讲述了问诊的概念、主要内容。 :?主诉;?现病史;?在外感表证中,与寒热轻重的相关因素。 小 结 ?如何确定主诉;?主诉与主症的关系;?如何围绕主诉询问 1. 问诊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 2. 寒热的表现形式(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3.现病史的含义? 4.解释但热不寒和但寒不热的含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3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一章 问诊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 “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2. 掌握 “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 3.掌握“有汗无汗”的临床意义及“特殊汗出”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熟悉“局部汗出”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及“疼痛”的病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但热不寒 (25分钟) 2.但寒不热(5分钟) 3. 问汗(50分钟) 4.掌握“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寒热”的类型及临床意义;?特殊汗出;?问疼痛的部位与性质 难点: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 (教案末页) 本节讲述了但热不寒、但寒不热、问汗和问疼痛四大内容。 :?但热不寒;?特殊汗出;?疼痛的部位与性质 小 结 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 1.试述恶寒、畏寒、壮热、潮热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试述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疼痛按性质分有哪些?分述其概念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教案首页 第4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一章 问诊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晕”、“心悸”、“脘痞”、“耳鸣”、“耳聋”、“目眩”、“失眠”、“嗜睡”等的 概念及临床意义 2.掌握“耳鸣”和“耳聋”的虚实鉴别、“嗜睡”和“昏迷”的鉴别 3.了解问“头身胸腹不适”的范围,“重听”、“目痛”的临床意义 4.掌握问“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5.掌握“便次异常”、“便质异常”、“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头身胸腹(10分钟) 2.问耳目(10分钟) 3.问睡眠(20分钟) 4.问饮食口味(50分钟) 5.问大便(3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问饮食 难点:?心悸、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10分钟) (一) 概念及临床意义。 (二) 概念及临床意义。 (三) 概念及临床意义。 (四) 概念及临床意义。 (五) 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 概念及临床意义。 (10分钟) (一)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二)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20分钟) (一) 概念及临床意义。 (二) 概念及临床意义。 (50分钟) (一)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二)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三)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一) 便次、便质以及排便感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3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节讲述了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 便等内容。 小 结 :问心悸、嗜睡、饮食口味 :?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 临床意义 1. 惊悸、怔忡、心悸三症的内在联系及形成机理是什么? 2. 嗜睡、昏睡、昏迷三者有何不同? 3. 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4. 便秘有几种类型?其机理如何?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 学科审阅: (课程负责人签名) (学科带头人签名) 教案首页 第5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一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神)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 “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熟悉“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3.了解问“经带”的内容 4.掌握 “望神”的概念及“得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5.熟悉“全身望诊”与“望神”的意义及“少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6.了解望神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神乱的表现与主病、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小便、问经带(40分钟) 2.望诊、望神的概念、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20分钟) 3.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45分钟) 4.神乱的表现和主病(15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的分类与判断 难点:? 假神的病机与识别;? 神乱与失神的临床鉴别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二)小便 (40分钟) 尿次、尿量及排尿时的异常感觉及临床意义。 (一) 月经 (二) 带下 概念与方法。 (一)望神的原理、概念、方法 (20分钟) (二)神的具体表现 (60分钟) 1.得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2.少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3.失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4.假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5.神乱: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节讲述了问小便、问经带、望诊、望神的概念、原理、方法 及注意事项,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 临床意义、神乱的表现和主病等内容。 小 结 :神的分类与判断。 :? 假神的病机与识别;? 神志错乱失常与邪盛神乱的临床鉴 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鉴别。 1. 试述得神、失神的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何为假神?其病因病机如何? 3. 神志错乱失常与邪盛神乱如何鉴别? 4. 假神与病情好转如何鉴别? 5.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在目光、面色表现方面有何不同?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6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二章 望诊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节 全身望诊(色、形、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形体胖瘦”、“动静姿态”的表现和意义 3.熟悉“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的意义 4.熟悉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5.了解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色的概念、原理与意义(10分钟) 2.常色与病色的区别及其五色主病(60分钟) 3.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与望色注意事项(10分钟) 4.望形体: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五色主病 难点:? 气与色的关系、意义;? “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理解; ?脏腑色部定位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0分钟) 原理、意义和面部分候脏腑。 (二)常色与病色: (20分钟) 常色的特点与分类。 病色的特点与分类。 (三)五色主病: (40分钟) 1.赤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2.白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3.黄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4.青色主病。 5.黑色主病。 (四)望色十法 (10分钟)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20分钟)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 原理和意义 (二)望形体的内容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0分钟)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原理及意义。 (二)望态的内容 教学手段以标题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节讲述了望色的概念、原理;常色、病色、五色主病、形体 的强、弱、胖、瘦和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 小 结 :五色主病 :? 气与色的关系、意义;? “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 理解;?脏腑色部定位。 6. 常色、病色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7. 观察病色的关键是什么? 8. 试述五色主病?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7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二章 望诊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节 局部望诊 第三节 望排出物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儿囟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斑与疹的表现及其鉴别 3.熟悉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及皮肤的常见病证 4.了解“目”、“耳”、“鼻”、“口与口唇”、“齿与龈”、“咽喉”、“躯体”、“四肢”的异 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熟悉二便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 2.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的表现及临床意义(30分钟) 3.望二阴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0分钟) 4.望排泄物:痰涕、涎唾、呕吐物、二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40 分钟) 5.望诊实验(3月17日3节) 教学方法:媒体教学为主、重点讲解、自学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望目(五轮学说);? 斑与疹 ;?痰的性状及临床意义 ; ?呕吐物 难点:? 痰的色、质、量、味及其临床意义;? 皮肤的色泽变化及其常见病证;? 五 轮学说的理论 (教案续页) 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教案末第二节 局部望诊 页) 一、望头面 (10分钟) 头面部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二、望五官 (10分钟) 五官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望躯体 (10分钟) 躯体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四、望四肢 (10分钟) 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五、望二阴 (10分钟) 二阴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六、望皮肤 (30分钟) (一)色泽异常:常见的病理肤色及意义。 (二)形态异常:常见形态异常的特征及意义。 (三)皮肤病症:斑与疹的特征;痈疽疔疖的特征。 第三节 望出物 (40分钟) 一、望痰涕: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二、望涎唾: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望呕吐物: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手段以标题四、望二便: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节讲述了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排泄物、二阴 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小 结 :? 望目(五轮学说);? 斑与疹 ;?痰的性状及临床意义; ?呕吐物 :? 痰的成因;? 皮肤的常见病证;? 五轮学说理论 9. 常见的目形异常有哪些? 10. 斑与疹有何不同? 11. 痈、疽、疔、疖四者有何不同?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0分钟) 原理、意义和面部分候脏腑。 (二)常色与病色: (20分钟) 常色的特点与分类。 病色的特点与分类。 (三)五色主病: (40分钟) 1.赤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2.白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3.黄色主病,分类及其主病; 4.青色主病。 5.黑色主病。 (四)望色十法 (10分钟)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 (20分钟)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 原理和意义 (二)望形体的内容 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0分钟)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原理及意义。 (二)望态的内容 教学手段以标题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节讲述了望色的概念、原理;常色、病色、五色主病、形体 的强、弱、胖、瘦和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内容。 小 结 :五色主病 :? 气与色的关系、意义;? “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的 理解;?脏腑色部定位。 12. 常色、病色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3. 观察病色的关键是什么? 14. 试述五色主病?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8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二章 望诊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舌诊 第一节 舌诊概说 第二节 望舌质(色)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望指纹的方法及望小儿指纹的要点 3.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4.掌握舌诊的含义、方法及注意事项、正常舌质的表现、常见异常舌质(色)的表现 及一般临床意义,并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质 5.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及舌象的生理变异因素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40分钟) 2.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部、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和注意事 项(40分钟) 3.望舌质:舌色的淡红、淡白、红、绛、紫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病理小儿指纹;?正常舌象的特征、异常舌质(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舌面的分部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40分钟) : 概念、原理与方法 正常小儿指纹的特征 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舌诊的概念、起源、发展及现状 (40分钟) 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的影响。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体位与伸舌姿势 (二)舌诊的方法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内容 (二)正常舌象 (三) 舌象的生理变异 (40分钟) (一)淡红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淡白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红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绛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紫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图谱、幻灯、 实物模型,边看边 讲。 本节讲述了望小儿指纹的方法、临床意义和望舌的原理、方法, 正常舌象的特征和病理舌色的特征与意义。 小 结 :?病理小儿指纹;?正常舌象的特征、异常舌质(色)的特征 及其临床意义。 :舌诊的原理与舌面脏腑部位分部。 1. 试述病理小儿指纹的常见表现与临床意义? 2. 简述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 简述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4. 简述病理性舌色与主病?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9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三章 舌诊 第二节 望舌质(质、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节 望舌苔(苔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异常舌质(形)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并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质 2.掌握异常舌质(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异常舌苔(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舌质:舌形的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 2.望舌态的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 3.望苔质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边看边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异常舌质(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舌态、苔质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舌态的病因病机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40分钟) (一)老、嫩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胖、瘦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点、刺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裂纹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齿痕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40分钟) (一)痿软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强硬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歪斜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颤动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吐弄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六)短缩舌:特征与临床意义。 :特征与临床意义。 (40分钟) (一)薄、厚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二)润、燥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三)腻、腐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四)剥(落)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五)偏、全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六)真、假苔:特征与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图谱、幻灯、 实物模型,边看边 讲 本节讲述了望舌形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望舌态特征及其临床意 义、望苔质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特征及 临床意义。 小 结 :异常舌质(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舌态、苔质的特征及其 临床意义。 :舌态的病因病机,舌诊的原理与舌面脏腑部位分部。 5. 试分析颤动舌主病之虚实? 6. 吐弄舌有何不同?常见于哪些病证中? 7. 哪些病证可以出现肿胀舌?怎样区别之? 8. 舌苔是怎样形成的? 9. 试述有根苔与无根苔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10. 润苔与燥苔,皆可主湿证与热证,试举例说明之。 11. 举例说明舌诊的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 学科审阅意见: (课程负责人签名) (学科带头人签名) 教案首页 第10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异常舌苔(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3、熟悉舌下络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4、了解舌诊研究进展 5、掌握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6、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望苔色的白、黄、灰黑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5分钟) 2、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10分钟) 3、闻诊的概念、声音产生的原理(10分钟) 4、听声音: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7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图谱、幻灯、实物模型、舌诊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 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异常变化及其临床 意义。 难点:?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声音产生的原理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30分钟) (一)白苔: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黄苔: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灰黑苔: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0分钟) (10分钟) 概念、原理与现状 (70分钟) 正常声音的特点、常见异常声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常见病态语言的表现形式、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 常见病态呼吸的表现形式、特点及临床意义。 常见咳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图谱、幻灯、 实物模型、舌诊实 验 1、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3、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心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声音、语言、呼吸、咳嗽的小 结 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2、声音产生的原理 1、 阐述苔色的白、黄、灰黑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阐述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3、阐述呼吸、咳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1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四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节 嗅气味 第五章 脉诊 第一节 脉诊概述 第二节 正常脉象 第三节 病理脉象 常见病脉(浮、洪脉)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了解病体、病室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脉诊的概念、寸口诊脉的方法 4、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要素 5、了解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 6、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病理脉象(浮、洪、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30分钟) 2、嗅气味(10分钟) 3、脉诊的概念及原理(10分钟) 4、诊脉的部位及方法(30分钟) 5、正常脉象的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20分钟) 6、病理脉象(浮、洪、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利用脉象模拟手帮助学习理解,进行脉诊方法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寸口诊法?浮、洪脉的特征 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脉象形成的原理 ? 洪脉的特征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概念、源流、发展、现状 (30分钟) 脉诊原理、诊脉部位、诊脉方法 (20分钟) 正常脉象的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20分钟) 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 浮、洪、濡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利用脉象模拟 手帮助学习理解, 进行脉诊方法训 练 1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脉诊的概念、寸口诊脉的方法。 1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小 结 2、寸口诊法3、浮、洪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方法。 1、阐述病室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阐述寸口诊脉的方法。 3、阐述正常脉象的特征。 4、浮、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5、试述独取寸口诊脉的原理。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2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五章 脉诊 第一节 正常脉象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节 病理脉象 一、常见病脉(沉、弱、散、芤、革、伏、牢、迟、缓、涩、结、 数、促、虚、细脉)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病理脉象(沉、弱、迟、涩、结)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相类脉的比较 3、了解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缓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病理脉象(数、促、虚、细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病理脉象(沉、伏、弱、牢、迟、缓、涩、结)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60分钟) 2、数、疾、促、动、虚、细、微、代、短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6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利用脉象模拟手帮助学习理解,进行脉诊方法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濡、沉、弱、数、促、虚、细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濡、芤、革脉的特征及虚脉的脉理 (教案末(25分钟) 页)沉、弱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5分钟) 迟、涩、结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0分钟) 数、促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40分钟) 虚、细、微、代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 授、利用脉象模拟 手帮助学习理解, 进行脉诊方法训 练 本章节讲述了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各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 义。 沉、弱、迟、涩、结、数、促、虚、细、微、代脉各自的特征小 结 及临床意义。 涩脉、微脉、代脉的特征及脉理。 1、阐述沉、弱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阐述迟、涩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阐述数、虚、细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简述促、结脉、代脉的异同点。 5、弱脉、细脉、濡脉三者的鉴别。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3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一、常见病脉(实、滑、弦、紧、长、大脉) 二、脉象鉴别 三、相兼脉 四、真脏脉 五、妇人脉与小儿脉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病理脉象(微、代、实、滑、弦、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相类脉的鉴别。 3、了解疾脉、动脉、短脉、长脉、大脉、真脏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相兼脉的含义及其常见相兼脉的主病与规律 5、熟悉脉诊的临床意义 (注:妇人脉与小儿脉自学)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病理脉象(实、滑、弦、紧、长、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40分钟) 2、脉象鉴别、相兼脉、真脏脉、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8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脉诊实验 (利用脉象模拟手帮助学习理解,进行脉诊方法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滑、弦、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相兼脉的含义及其主病 难点:滑脉、紧脉的脉象特征,相兼脉的主病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40分钟)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特征及临床意义。 (30分钟) 浮脉与沉脉、虚脉与实脉、滑脉与涩脉、洪脉与细脉、长脉 与短脉。 (20分钟) 含义及常见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10分钟) 无胃之脉、无神之脉、无根之脉 (2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节讲述了实脉、滑脉、弦脉、紧脉特征及临床意义,脉象鉴 别、相兼脉、真脏脉和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辨别病证的部位 1、实、滑、弦、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相兼脉的含义 小 结 及其主病。 1、滑脉、紧脉的脉象特征,相兼脉的主病;2、微脉、代脉的 脉理。 1、 阐述实、滑、弦、紧、长、大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 阐述相兼脉、真脏脉的概念。 3、简述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4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六章 按诊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按诊的手法(触、摸、按、叩),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 2、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意义(自学) 3、掌握表证的概念、一般特点、临床表现、常见类型 4、掌握里证的概念、一般特点、部位及其与表证的鉴别要点 5、熟悉部位的表与里是相对概念、形成里证的三大原因、半表半里证的证候特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按诊的手法(触、摸、按、叩)(20分钟) 2、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20分钟) 3、辨证概述、八纲辨证的概念(10分钟) 4、表里概念的相对性及其对外感病辨证的可行性(10分钟) 5、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及其表里证的鉴别(6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诊的手法、按脘腹的内容、表证的概念及证候表现、表里证的鉴别 难点:表里概念的相对性,里证概念的广泛、笼统性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1、按 诊 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 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20分钟) 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按诊的手法 主要有 触法——不用力轻诊皮肤 摸法——稍用力达于肌层 按法——重用力诊筋骨或腹腔深部 扣法——直接扣法,间接扣法 2、按诊的内容 (20分钟) 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手足、穴位 3、—— (10分钟) 4、八纲基本证候 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与阳证,均是从(10分钟) 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因此八纲 证候不是完整具体的证。 5、表里辨证中表与里是用以概括、辨别病变位置和病势趋向的 一对纲领,适应于外感病,尤其是伤寒与温病之初期。 (60分钟) 6.表里证鉴别要点 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 化。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按诊的手法、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概念的相对性及其对 外感病辨证的可行性、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及其表里证的鉴别 按诊的手法、按脘腹的内容、表证的概念及证候表现、表 小 结 里证的鉴别 表里概念的相对性,里证概念的广泛、笼统性。 1、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表里概念的相对性及其对外感病辨证意义。 3、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概念及其表里证的鉴别?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5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寒热、虚实、阴阳辨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相兼)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一般特点、临床表现及类型 2、 掌握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3、熟悉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病因与病机 4、理解证候相兼的含义及其常见证候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寒热辨证(30分钟) 2、虚实辨证(30分钟) 3、阴阳辨证(20分钟) 1、证候相兼(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寒热、虚实辨证 难点:虚实辨证的概念、病因及证候鉴别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1、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和判断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寒热主要反映疾病中 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性质的属阴属阳。《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寒 (30分钟) 热者,阴阳之化也”。 须明确的是:恶寒、发热虽是辨别寒证、热证的主要依据之一, 但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故 两者不能等同。 2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亦是辨别病证性质的两个纲 领。邪正斗争是疾病中的根本矛盾,任何疾病都有虚实之分,辨虚 实可为扶正、祛邪治则提供依据。 (30分钟) • “邪气盛则实”,即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攻邪为主。 “精气夺则虚”,即正气亏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宜补虚为主。 总之,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3、阴阳辨证 阴阳是辨别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是辨证的总纲。由于阴阳分 别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表里、寒热、虚实均可区分阴阳,而表里(20分钟) 与寒热之间不能互相归属,故只有阴阳可作为类证的纲领,张景岳“二 纲六变”说即有此意。 中医辨证结构中将阴阳视作“”,将表里寒热虚实视作 “”,具有辨证逻辑之特点。 (20分钟) 4、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证候是相互联系具有必然性、普遍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40分钟)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说明病变的本质,各自都不是完整的证,而 辨证则灰尘全面认识疾病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即 。故八纲证候 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归结之有教学手段以标题 四类。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章节讲述了中医诊断学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 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本章节讲述了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小 结 概念、一般特点、临床表现及类型 本章节讲述虚实辨证的概念、病因及证候鉴别。 1、寒热、虚实如何进行辨证? 2、虚实辨证的概念、病因及证候如何鉴别?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6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错杂、真假、转化)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证候错杂中矛盾着的双方均反映着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是分析其中的轻重 缓急 2、 理解证候错杂的含义及类型 3、掌握寒热、虚实真假的含义,及其证候特点、鉴别要点 4、掌握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含义 5、了解八纲证候转化与证候错杂、证候真假的区别及八纲辨证的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证候错杂(30分钟) 2、证候真假(50分钟) 3、证候转化(30分钟) 4、八纲辨证的意义(1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证候错杂、真假、转化的概念 难点:寒热、虚实真假的机理与证候鉴别;表里出入、虚实转化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1、证候错杂概念指八纲中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相互对立的 两个纲,在疾病过程中同时并见的综合性证候。 值得提出的是,错杂证中相互对立的证候均是疾病本质的反映,(30分钟) 皆真无假。如上寒下热,上实下虚等。 2、证候真假概念“真”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假” 是指与疾病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符的某些表现。 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在真假疑似之分,辨证时,要辨别(50分钟) 真假。以去伪存真,才不致犯“寒寒热热”、“虚虚实实”之戒。辨真假 与错杂证绝对不同,此不可忽略。 3、证候转化指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由 一种证候转化为另一种证候。 由此可知:一是其证候本质均已变换;二是质变之前有一个量 变的过程;三是证候转化与相兼、借杂、真假等概念皆不同。因“转(30分钟) 化”者,本质与现象均由此变为彼。“错杂”者,是指对立的证夹杂在 一起,并非由此变彼,无真假之别。“真假”者,是指出现某些与疾病 本质不相符,即用常规理论难以解释的假象,不是由此变彼,亦非 真正的对立证夹杂于一起。 4、八纲辨证的意义 (1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1寒热、虚实真假的含义,及其证候特点、鉴别要点 2、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含义 证候错杂、真假、转化的概念 小 结 寒热、虚实真假的机理与证候鉴别;表里出入、虚实转化 1、请阐述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含义〉 2、请阐述寒热、虚实真假的含义,及其证候特点、鉴别要点。 3、请阐述证候错杂、证候真假的区别。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7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风淫证、寒淫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气虚类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病性的概念、病因学之病因与辨证学之病因的区别 2.掌握外风证、内风证的临床表现,伤寒、中寒证的临床表现 3.熟悉外风证、内风证的概念,伤寒与中寒证在病因、病位、证候表现、病机等方面 的异同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历进行病因辨证 5.掌握阴虚、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以及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 6.掌握气虚类证各自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辨证依据 7.熟悉气虚证的病因病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病性的概念(10分钟) 2.风淫证、寒淫证(30分钟) 3.阴阳虚损证候(40分钟) 4.气虚类证(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病性辨证的概念及阴阳虚损、气虚类证 难点:亡阴证、亡阳证、气脱证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10分钟) (30分钟) 内风证、外风证 伤寒证、中寒证、虚寒证(内) (40分钟) 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养,推动、蒸腾、气化等为主要 表现的虚寒证候。 指体内阴液亏少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的虚热证候。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 面白、脉微等为 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指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40分钟) 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章节讲述了病性辨证的概念、辨六淫证候、辨阴阳虚损证候、 辨气血证候(气虚类证)主要内容。 小 结 :病性辨证的概念及阴阳虚损、气虚类证。 亡阴证、亡阳证、气脱证。 1. 何谓病因辨证。 2. 简述外风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3. 何谓伤寒证。 4. 何谓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8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血虚类证、气滞类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授课题目(章、节) 证、气血同病证类)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血虚类证、气滞类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各自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辨 证依据 2.熟悉血虚证的病因病机 3.了解气脱证、血脱证、亡阳证、亡阴证之间的关系 4.熟悉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 5.了解临床常见气滞类证型 6.熟悉瘀血形成的原因、血瘀证与气滞证的因果关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血虚类证(40分钟) 2.气滞类证(40分钟) 3.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气血同病类证(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难点:血脱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热证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40分钟) 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本证是因失血而致血液突然大量耗失,或因长期失血,血虚 进一步发展,血脉空虚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40分钟) (一) 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 现的证候,又称“气郁证”、“气结证”。 是气机升降失常,逆而上冲所引起的证候。 指七情过极或有形之物阻塞,致使气机闭塞所表现的实性急重 证候。 (40分钟) 指由瘀血内阻所致的证候。 火热内炽,侵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即血分的热证。 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即 血分的寒证。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指气病或血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影响到另一方的生理为主。 功能而发生病变,从而表现为气血同病的证候。 本章节讲述血虚类证、气滞类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气血同病类证。 小 结 :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难点:血脱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热证 1. 何谓气滞证?其主要表现如何? 2. 何谓血瘀证?导致血瘀证的原因有哪些?血瘀证有哪些证候特 点? 3. 何谓血热证?导致血热证的原因有哪些?血热证有哪些证候特 点? 4. 何谓血寒证?导致血寒证的原因有哪些?血寒证有哪些证候特 点 5. 何谓血脱证?导致血脱证的原因有哪些?血脱证有哪些证候特 点 6. 何谓气闭证?导致气闭证的原因有哪些?气闭证有哪些证候特复习思考题, 点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19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三节 辨津液证候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授课题目(章、节)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心病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各自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辨证依据 2.熟悉形成“痰”、“水停”的病因病机 3.了解痰证的分类及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临床常见证名 4.了解喜证、怒证、忧思证、悲恐证各自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辨证依据 5.熟悉心病的常见症状 6.掌握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 审证要点 7.熟悉脏腑辨证概念及心病的常见症状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辨津液证候(60分钟) 2.辨情志证候(20分钟) 3.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痰证、饮证、水停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 难点:痰证、饮证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15分钟) 指由痰浊停(聚)阻或流窜所表现的证候。 (15分钟) 指饮邪停聚于胃肠、心肺、胸胁等处所导致的证候。 (15分钟) 指水气停留所致的以水肿为主症的证候。 (15分钟) 指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等失却滋润、濡养、 充盈所表现的证候。又叫“伤津”、“津亏”。 (10分钟) (50分钟) 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脑神所表现的证候。 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的证候。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为主。 指心阳衰败,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本章节讲述辨津液证候、辨情志证候、心血虚、心阴虚、心气 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 : 痰证、饮证、水停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小 结 心阳虚脱证 痰证、饮证 的病因病机 7. 常见的痰证、饮证有哪些? 8. 何谓水停证?常见的水停证有哪些? 9. 何谓心血虚证?其病因病机为什么? 10. 何谓心阴虚?其病因病机? 11. 何谓心气虚?其病因病机? 12. 何谓心阳虚?其病因病机? 13. 何谓心阳虚脱证?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0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心火亢盛、及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授课题目(章、节) 扰神证)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火亢盛、及心脉痹阻证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2.熟悉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3.了解瘀阻脑络证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4.熟悉肺病的常见症状 5.掌握肺病证候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心火亢盛、及心脉痹阻证(30分钟) 2.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10分钟) 3.辨肺病证候(8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心火亢盛、及心脉痹阻证;肺的常见证候 难点: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风水相搏证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30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10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8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章节讲述心火亢盛、及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 证、瘀阻脑络证、辨肺病证候 小 结 :心火亢盛及心脉痹阻证;肺的常见证候 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风水相搏证 14. 心火亢盛证与心阴不足证的证候特征有何异同? 15. 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16. 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17. 肺热炽盛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18. 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19. 寒痰阻肺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1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脾病四虚证和寒湿脾证、湿热蕴脾证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2.熟悉脾病的常见症状 3.熟悉肝病的常见症状 4.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辨脾病证候(80分钟) 2.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寒湿脾证、湿热蕴脾证、肝血虚证、 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 难点: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肝郁气滞证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80分钟) 概念及临床表现。 概念及临床表现。 概念及临床表现。 概念及临床表现。 概念及临床表现。 (40分钟) 概念及临床表现。 教学手段以标题 概念及临床表现。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概念及临床表现。 本章节讲述辨脾病证候、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 : 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小 结 热蕴脾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 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肝郁气滞证 20.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的证候特征有何异同? 21.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22. 脾虚气陷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23. 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24. 肝郁气滞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25. 肝血虚证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2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三节 辨肝病证候(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授课题目(章、节) 肝脉证)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握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 审证要点 2.熟悉肾病的常见症状 3.掌握肾病证候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40分钟) 2.辨肾病证候(8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肾阳虚证、肾虚水犯证、 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 难点:肝风内动证、肾虚水犯证、肾气不固证的病机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10分钟) 含义及临床表现。 (10分钟) 含义及临床表现。 (10分钟)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10分钟) 含义及临床表现。 (80分钟)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含义及临床表现。 为主。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本章节讲述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 证 、辨肾病证候 。 :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肾阳虚小 结 证、肾虚水犯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 难点:肝风内动证、肾虚水犯证、肾气不固证的病机 26. 肝风内动的证候特征有何异同? 27. 肝火炽盛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28. 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29. 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30. 肾虚水犯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31. 肾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32. 肾精不足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3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胃气虚证、胃阴虚证、肠热腑实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各 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2.熟悉胃热炽盛证、寒饮停胃证、寒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道证、肠燥津亏 证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3.掌握脏腑兼证各自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审证要点 4.熟悉脏腑兼证的含义及临床常见证候 5.熟悉六经辨证的含义及其各病证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 6.了解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辨腑病证候(40分钟) 2.辨脏腑兼病证候(40分钟) 3.六经辨证(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病历讨论分析、临床见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胃阴虚证、肠热腑实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及脏腑兼病证候 难点:寒饮停胃证、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证;六经辨证方法及运用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40分钟)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40分钟)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含义及临床表现。 (40分钟) 六经辨证的含义及其各病证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六经病证 教学手段以标题的传变形式。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 本章节讲述辨腑病证候、辨脏腑兼病证候、六经辨证。 :胃阴虚证、肠热腑实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 小 结 证及脏腑兼病证候。 寒饮停胃证、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证;六经辨证方法及运用 33. 胃阴虚证候特征? 34. 肠热腑实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35. 肠道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36. 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37. 胆郁痰扰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38. 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39. 心肾不交证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8.六经辨证的传变规律?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4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及卫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各病证的含义、辨证分析要点 2.了解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形式 3.掌握中医病历的内容、要求和书写格式 4.了解病历的沿革 5.熟悉病历的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卫气营血辨证(70分钟) 2.三焦辨证概要(10分钟) 3.病历书写与要求(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讨论、临床见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病历书写与要求 难点: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及运用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70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10分钟)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病历书写与要求 (25分钟 (15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本节讲述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内容。 :太阳病证、阳明病证、营分证、血分证和病历书写要求与格式。 小 结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 40. 何谓太阳中风证、其辨证要点是什么? 41. 何谓营分证、其辨证要点是什么? 42. 试述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5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本科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3.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医病历的内容、要求和书写格式 2.了解病历的沿革 3.熟悉病历的意义 4.组织临床见习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病历书写与要求(40分钟) 2.舌诊技能训练及测验(80分钟) 3.临床见习(20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组织讨论、临床见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病历书写与要求 难点:病历书写 (教案续页) (教案末辅助手段和时间 基 本 内 容 分 配 页) (40分钟) (80分钟) (20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 板书和内容讲述 为主。 .舌诊技能训练及测验、临床见习 :舌诊技能训练及测验 小 结 舌诊技能训练及测验(80分钟)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实施情况及分析
/
本文档为【中医诊断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