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_1719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_1719

2018-08-01 7页 doc 18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_1719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_1719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县域文化的形成,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县的民俗风情等文化因子经过长期积淀精炼 而成。而富有该县特色的县域文化,必有受其乡人共同认可的内涵,它能够凝聚一方人心, 这种乡土文化往往伴有一种厚重的人文精神,可以教化一方。 县,作为一级政权 组织,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百年来,虽屡经政权更替,朝代兴衰,县的设置却很 少有大的变化。自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2000多年来,县域内积淀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必然会对县域的方方面面产生不小的影响,尤其是促进县域经济的...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_1719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_1719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县域文化的形成,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县的民俗风情等文化因子经过长期积淀精炼 而成。而富有该县特色的县域文化,必有受其乡人共同认可的内涵,它能够凝聚一方人心, 这种乡土文化往往伴有一种厚重的人文精神,可以教化一方。 县,作为一级政权 组织,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百年来,虽屡经政权更替,朝代兴衰,县的设置却很 少有大的变化。自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2000多年来,县域内积淀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必然会对县域的方方面面产生不小的影响,尤其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县 域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厚重人文精神。 县域文化的形成,有其浓郁的地方特 色,是一个县的民俗风情等文化因子经过长期积淀精炼而成。而富有该县特色的县域文化, 必有受其乡人共同认可的内涵,它能够凝聚一方人心,而且,这种乡土文化往往伴有一种厚 重的人文精神,可以教化一方。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是古庸国所在地。庸国是上古方国,后为楚所并,集城邑建筑、青铜铸造、养生医学、星相占卜之大成的庸文明遂被楚文 明融合,故世人只知道有楚而少有人知道庸,今人也只能从“附庸风雅”、“庸人自扰”等成 语中管窥一二。在传说中,庸人是女娲的后裔,女娲就在这里炼石补天。这个传说影响深远, 《康熙字典》上也明确指出,女娲炼石补天之地在湖北竹山云云。值得注意的是,竹山人对 这种传说向来深信不疑,而且这种信念一直是支撑竹山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源泉。建国后,人 们只知道竹山人吃苦耐劳,勤恳淳朴,但少有人深究这种精神从何而来。进入21世纪,竹山 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两届“女娲文化节”,成立了女娲文化研究会,经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研 讨,把女蜗文化的精神内涵认定为:民本、和谐、创造。这种精神对竹山人来说是一笔宝贵 的精神财富,正因为有这种人文精神底蕴,才有“十星级文明农户”等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成 果闻名华夏,使竹山这样一个偏远小县一时名噪全国。对内,全县人民倍受鼓舞,更加团结 奋进;对外,极大地提高了该县的知名度,带来了大批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 跨越式发展。 二、县域文化与时俱进,形成新的文化积淀。 县域文化 经过几世几代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流传保留至今,再通过与时俱进,纳入现实的文化因 子,已是地域的珍品,其蕴含的精神理念、人文情怀能够很好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引导人们 勤劳、向善,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县域内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 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自然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竹山县的“十星级文明农户”系 列精神文明创建就是实证。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竹山的县域文化少有 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一部分富裕了的竹山人把握不好自己,竟为一点财产兄弟 反目成仇。当时,《人民日报》以《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为题报道了此事,在竹山引起了强 烈反响。案发地点罗家坡村的人也在反思:住在女娲山下,怎么忘了圣母的教谕呢?痛定思 痛,竹山人决定从精神陶冶入手,通过一种载体、一种形式把失落的精神找回来。几经尝试, 终于摸索出了一种新型的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十星级文明农户”,并且很快取得了良好效 果。1996年,竹山县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其实践经验也被迅速推介 到全国。 当初,是一个偶发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思索,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传统道德精神失 落的深层次内涵,而人们通过反思找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同样也是因为具有深厚的传统县 域文化底蕴,这种底蕴又逐步引发出与时俱进的成果。这种新型的成果又积淀成为现实的县 域文化,这种文化正在陶冶并将长期陶冶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精神、灵魂在这种县 域文化的陶冶下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友爱。现在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竹山模式”不仅实现了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法制、 道德、身体等素质,而且提高了致富本领,激发了创建热情,在全县形成了创建合力。目前, 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主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竹山县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 动力。 三、县域文化可以塑造品牌,参与市场经济竞争。 前些年有一句流行的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民营企业的发展,又提出 了要以“企业文化”作为产业发展之魂。其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好,塑造“企业文 化”也罢,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即文化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可有的人习惯于形而上学,一 听到“文化”,就认为是“阳春白雪”;一听到“经济”,就联想到赚钱、铜臭。其实不然,文 化能够使经济得以长久繁荣;而经济反过来又会给文化提供物质基础,使文化更加灿烂。 竹山县境内的堵河,方圆千里,风光旖旎,是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水经注》上所说的武陵 水,就是指这条堵河。几年前,几个学者偶因考察漂流,发现不少地方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 花源,特别是在官渡镇境内桃园村的瓦沧河峡谷,几乎和桃花源毫无二致。后来,华中科技 大学的张良皋教授考察论证后也得出结论:这里极有可能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楚天都 市报》记者的一篇文章《武陵峡疑是桃花源》一经刊载,立即在国内产生了轰动效应。2006年“五一”长假,在明确不接待游客的声明发表后,国内仍有数千名游客来探险游览。桃园 村的群众在迎接这些游客时,既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也得到了经济实惠,过去看不上眼的 山野菜等农产品,如今都成了抢手货。 此外,竹山县委、县政府正在挖掘整理包装推介 “女娲”和“桃花源”这两个文化品牌,它们对于竹山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 的。随着这两个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的提高,以旅游经济为龙头的又一地域经济产 业链将在竹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由文化塑造的两个县域经济品牌,将推动竹山县域经济迈 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县域文化形成文化产业,促使城乡良性互动。 县域文化与文化产业,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产业是文化培育起来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了,又反过来扶持文化,二者相辅相成。 竹山县的女娲文化开发,就培育带动了一个产业的飞速发展。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散落了一些五彩石在女娲山 周围,于是在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很多绿颜色的宝石,被称为绿松石。这是一种很 名贵的宝石,可惜藏在深闺无人识,外界除行内人知道的多一些,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绿松 石的真实价值,本地也只是零星开采加工,没有形成理想的产业经济。自挖掘整理女娲文化 以来,竹山县举办了两届宝石文化节,邀请国内外宝石专家学者、著名宝石商莅临指导。通 过专家学者们的论证推介、宝石商们的热销传播,如今,绿松石产业链已经形成,其开采更 加安全有序,加工更加精密配套,很多艺术珍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绿松石整体升值25% 左右,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过去粗放简单加工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两次宝石文化节, 以节会友,以节招商,引资达7亿多元。这是开发文化宝库带动产业发展的实证。 同时,产业发展反过来又扶持文化开发。近几年来,竹山的圣水茶因其优良品质而声名鹊起,多次 荣获各种博览会大奖,它已经由过去农业系统的中型茶场发展成为全县茶叶产业的龙头。企 业发展了,经营决策者深感文化品位内涵的重要。茶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想要做大做强的茶 场,没有自己的茶文化支撑,充其量只是一个制作饮料的作坊而已。于是,圣水茶场投入大 量人力财力,在“圣水文化”上大做文章。几年下来,圣水茶场在壮大,“圣水文化”也在发 展,二者相得益彰。 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形成和发展文化产业,没有文化产业的 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就难以成功。在县域经济的推动下,竹山县艺术团是鄂西北县级艺术团 体中最活跃的一个,一年演出上百场,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可观。该团把群众喜闻乐 见的文艺节目送到村村户户,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田边地头,在鼓舞群众、政策的同时, 经济收入也增加了;而有了经费,又会再创作出更好的文艺作品,由此形成城乡文化、经济 良性互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县域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
/
本文档为【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_171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