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南京火车站

2017-09-01 12页 doc 133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新南京火车站新南京火车站 道部、江苏省、南京市共同出资兴建。作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出行的时 江苏省迎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市召效性和便捷度成为人们旅行的必然选择。开的重点项目,南京站改造工程于 2002 年 铁路客运站,特别是特大型客运站作为城 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 6 月28 日动工,2005年9 月28 日建成通 铁路旅客站,而是一个以铁路为主,汇集着 车站规模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1 万人车。 地铁、公交、出租及各类社会车辆的大型综 进行 设计,属特大型铁路旅客站房。新建的2合交通体,换乘系统的高效性、...
新南京火车站
新南京火车站 道部、江苏省、南京市共同出资兴建。作为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出行的时 江苏省迎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市召效性和便捷度成为人们旅行的必然选择。开的重点项目,南京站改造工程于 2002 年 铁路客运站,特别是特大型客运站作为城 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 6 月28 日动工,2005年9 月28 日建成通 铁路旅客站,而是一个以铁路为主,汇集着 车站规模按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1 万人车。 地铁、公交、出租及各类社会车辆的大型综 进行 设计,属特大型铁路旅客站房。新建的2合交通体,换乘系统的高效性、便捷性成为 南京 站总建筑面积 8.85 万 m,其中站房主122 衡量一个车站现代化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陈学民李传成程 4.1 万 m,站场无站台柱雨棚覆盖体工 南京站在设计上通过对各类交通的合理组 面积 2织,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4.75 万 m。主站房东西面宽 270m,南北进 摘要/ 作为新中国第三代铁路客站的代表,南京站将现 车站与地铁站的结合是解决南京站区 深 54.5m,主体建筑地面三层、地下一层。 代技术、环境特色、城市文化、交通建筑空间特质在设 交通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地铁作为城 计上高度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以轻盈、飘逸、 建成的南京站以其优美的站区环境, 市快速轨道交通,以其“运输量大、快速准 纯净的气质,点缀在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山水之间,别 新颖独特的建筑造型成为南京市新的地标 时、对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成为铁路旅客与 具一格。 建筑。其高效便捷的换乘系统、高大舒适的 城市旅客换乘的首选。按照南京市城市轨 关键词 /南京铁路客运站 融于自然 大空间 换乘候车空间、明确有序的客流组织得到了社 道交通线网规划,地铁在南京站站区内设 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ABSTRACAT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third genera-有3条线路,分别是横穿铁路站场地铁一号 tio n railway passenge nr istn aCtihoina, jiNnagnS tation, 线和远期规划中通过铁路北广场的地铁四、 marked with distinctive epochal character, highly integrates 五号线。为保证地铁与车站间的合理衔接, 特质化的站区空间序列 1 modern technique, environment features, urban culture and 设计上将地铁一号线站点与新建南京站合 南京站位于南京市城北,在既有南京 the spacial nature of transportation building into a whole. 建,地铁南京站站南站厅设于铁路站房下 站原址改建,东依紫金山,南伴玄武湖、北 Em bellis ehd with the lithe, t eal nedg ap unre taste, eixt - press es a unique style in the mountains and waters of the 部,与旅客地下出站集散大厅直接相连,在 靠小红山,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得天独 capital of the six dynasties. 铁路客站与地铁间国内首次真正意义上实 厚,其优越的站址环境在铁路旅客站房建 KEY WORnDaSn/j ing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assimilated 现了“零距离”换乘。 设中首屈一指。into nature, large sptracean,s ferr ing 结合南京站“高进低出”的客流组织模 针对南京站特有的站址特性,结合南 式,设计中通过立体化的交通使城市交通 京市“绿色城市”的建设要求,在站区总体 与铁路间实现无缝对接。首先在站前广场 布局上我们从竖向空间形态着手,一方面 设置独特的高架环形车道,旅客可乘车直 我们利用站前广场的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停 接上 2 层高架进站平台,多方位进站候车。 车库,将出租车接客点和日益增多的社会 其次地下设置的出租车接客点和地下社会 车辆引入地下。另一方面结合站房旅客流 车停车场与站房地下出站集散大厅直接相 线设置富于特色的高架环形车道将旅客直 连,使旅客无需出站即可乘车便捷离开。接送到二层高架平台。通过立体化的交通 公交车辆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也是整个 组织模式化解站区地面交通压力,避免了 站区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采用 国内火车站站前广场常见的车辆混杂、人 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极大地缓解了地面交通 车交流的局面,有效释放了广场地面,通过 压力,为公交车靠近站前步行广场设站创 多维度的空间处理突出站区与自然环境的 造了条件,减少了旅客的步行距离,避免了 和谐,在满足车站交通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尽力消隐其交通功能的特质,将站前纯粹 乘客对车道的穿行,同时便捷的自行垂直 的交通广场形态转换成城市休闲绿化景观 交通系统也为旅客高效率地进出站创造了 条件。 广场,从而使“还空间予城市、还广场予绿 色,还绿色予旅客”的设计理念得以实现。 同时通过在玄武路上设置四车道的下穿隧 道,将过境交通与站区交通进行剥离,使站 前绿化景观广场与玄武湖公园连成一片, 从而让站区成为玄武湖风景区的自然扩展 和延伸。湖面、绿色公园、景观步行广场、 空透轻灵的站房、绿树葱翠的小红山,形成 3 简明的功能流线布局 一道风景秀丽、富有特质的站区空间景观 受站场改造及广场进深的限制,南京 序列。 站主站房只能采用线侧式布局且用地控制 在沿铁路东西向的狭长地段内,扣除 20m 宽的基本站台使用宽度,南北进深不足 作者单位:1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武汉,430063) 32m 。国内特大型旅客站房普遍采用的高 2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架候车模式无法实现,而通常的大型线侧 (武汉,430070) 收稿日期:2006-08-11 式站房由于采用中央大厅的功能组织模式,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袋形候车空间,使旅客 的进站流线较为迂回。结合南京站的地形 条件和铁路旅候车客特点,在设计中对南 京站的功能流线布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的车站摆脱以往以中央分配大厅为中心 空间布局模式,摒弃了大空间 + 院落 + 辅 助 空间的常用手法,横向 采用“一”字形 布局,以 18 跨 15m开间柱网横向均匀展 开, 用简单、纯净的方式表达交通建筑的 空间 特质。 一方面,为克服南京站南北用地的不 足,我们将需要大进深的主要候车空间设 于二、三层,采用架空基本站台的,在 不影响基本站台使用的前提下加大了站房 形成南京站最具特质的室内空间。 横向广厅内沿旅客运动方向布置的配景绿 的使用空间,使有效进深扩展到 54.5m,基 南京站整个候车空间序列围绕横向进 化,调节了室内空气,合理自然地限定了旅 本满足了旅客的候车需求。而一层则通过 站集散厅依次展开。宽度 240m、两层通高 客候乘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导向性。室内采 借用站前通廊联系各个功能区的方式扩展 用错层式布局,将候车室微微抬高,候车区 24m 的横向进站集散厅南面与进站高架平 了站房使用进深。 域与广厅的交通区域得以自然划分,实现 台直接相连,北面沟通各个候车空间,在功 另一方面采用横向进站集散大厅代替 了空间内的动静分离,同时抬高了候车旅 能上是客流分配的枢纽,在空间上是视觉 传统的中央分配大厅进行客流组织,横向 客的视点,避免了站前高架桥对旅客视觉 组织的灵魂。作为屋面主要承重构件的 18 大厅的设置增加了旅客进站层面,避免了 根向北微微倾斜 10?的桅杆柱在规整的车 的阻碍,从候车室透过微微向外倾斜的玻 旅客向中间过分集中,减少了旅客迂回。同 站矩形平面内以 1500m 半径呈弧形排列, 璃幕墙向外看,风景秀丽的玄武湖尽收眼 时配以东、西两座天桥进站,中央地道出站 屋面由两片倾斜的流线形金属屋面构成, 底,站区景致一览无遗。区间分隔采用低矮 的“高进低出”客流组织模式,旅客流线简 的栏板和软质的隔断进行划分,空间是开 中央巨大的梭形天窗由半透光的特级聚碳 单便捷。旅客候车室沿横向大厅中央的虚 放的,功能区域的设置是灵活的、可调节 酸酯蜂巢板制成,保证了大空间内充足的 拟轴线进行对称布置,站房功能分区清晰 的。室内所有的栏板均采用玻璃制成,视觉 自然光线,同时避免了阳光对地面的直射。 明确,暗含的轴线加强了对旅客引导性。空间上是通透的,旅客可以方便地判断空 弧形排列的斜柱、流线型的屋顶、结构暴露 间各部分的功能,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浅 的梭形天窗、精美的结构构件打破了矩形 色系的室内装饰简洁明快,配以柔和的室 空间的呆板,体现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美, 内光,营造出一种宁静怡人的候车氛围。纯 增添了空间的生趣性。轻盈通透的点式玻 净现代的结构构件、流动的人流、变化的光 璃幕墙围护结构将阳光、绿色、湖景引入室 影,阳光、空气、绿树,远景、近景交映其 内,使室内外空间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延伸 4 特质化的室内大空间中,旅客仿佛置身于一幅巨大的全息画中, 了旅客的视觉空间。广厅南侧幕墙上设置 南京站在室内空间布局上借鉴航空港 共同构置了南京站个性化的室内候车空间。 的两条横向遮阳板将夏季直射阳光挡在室 的空间形态,采用开放式的候乘模式,通过 开放灵活的室内布局、高大通透的视觉大 外,同时与精美索式构件将阴影投射到广 低矮通透的隔断对高低不一、大小不等的 空间、舒适怡人的候车环境充分体现现代 厅大理石地面上,形成丰富的室内光影变 候车空间与进站大厅间等不同功能区进行 交通建筑的空间特质,代表了新一代铁路 化,构成了自然、光影与科技的和谐美感。 灵活分隔,在视觉上连成一片,整个空间宽 2240m、面积达 1.2 万 m,根本上改变了传 统车站封闭的条块分割式的空间组成模式, 建筑学报 41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客站候乘空间的发展方向。 任何空间形式的变化都有其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以旅客为本的车站管理理念促 使车站空间由传统的以方便管理为主的封 闭空间向开放型的候乘空间的转换。而南 京站开敞大空间的实现也依托于设计中大 量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新颖的单桅杆柱 大跨度悬拉索结构体系是南京站特质化空 间形成的基础,大面积金属屋面和轻巧的 点式玻璃幕墙保证了空间的纯净和通透, 首次在车站建筑中采用的自动监控的固定 式消防水炮灭火系统有效解决了大空间消 防问题,远距离大温差分层空调系统的设 置为室内环境的控制提供了保障。智能化 的客站管理信息集成系统、高效的客运信 息引导指示系统提高了车站的管理效率, 降低了车站运营成本,为旅客提供全方位 安全、快捷、舒适的服务,同时使开放式的 客站管理成为可能。 5 富有灵性的造型设计 对造型标志性的过度追求往往使站房 体型趋于同质化:丰碑式的城市大门形象, 虚假的超大尺度空间破坏了城市肌理,割 裂了地域文脉,使得区段空间支离破碎。南 京站在设计中摒弃了单纯的体型追求,努 力避免为造型而造型的设计趋向。南京站 采用了法国 AREP 设计公司的造型。 简洁的矩形空间沿东西向水平伸展,与站 房旁既有的 28 层铁路综合楼竖直线条形成 呼应,纯净的体态、简明的造型体现出现代 交通建筑特性。车站以屋面造型统领整座 建筑,独特的双曲面屋面由钢索悬拉,仿佛 一艘拉满风帆的巨型帆船静静停泊在青山 绿水之间,18 根弧线排列微微向北倾斜的 桅杆柱直刺天空,与站后小红山上的葱翠 树木遥相呼应,屋面轮廓与远山相吻合,中 央耀眼的玻璃顶棚与群山相辉映。屋檐下 轻盈的玻璃幕墙与坚实厚重的花岗岩基座 形成鲜明对比,在建筑细部上通过新材料、 新技术的选用,处处体现出高科技的精美。 夜晚车站内华灯齐放,整座建筑晶莹剔透, 宛如挂满灯笼的华丽船舫停靠在星空下秀 丽的玄武湖畔,给人以无限遐想。 南京站造型设计从车站地域特征着手, 从更深层次体现城市文化,体型简洁而不 失个性,纯净而不呆板,现代而不张扬,整 座建筑与青山、碧水、名城和谐统一,与站 区环境融为一体,设计充满灵性。? 建筑学报 42 建筑学报 43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站场无站台柱雨棚之一 进站天桥之一 候车室 建设单位:上海铁路局 设计单位: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 建设地点: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 264 号 设计 / 竣工时间:2002 年 2 月 /2005 年 9 月 2 2用地面积:80000m(未含广场用地约 70000m) 2 2建筑面积:88750m(其中 站房:41000m; 2 雨棚:47500m) 工程设计组成员 主要设计人员:盛晖、陈学民、李传成、 张传波、潘国华、殷静 摄影:魏捷 建筑学报 44
/
本文档为【新南京火车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