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2019-05-22 10页 doc 23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知识方面的生活技能)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是在儿童青少年中比较多见。 临床症状 发病急,有发烧、腹痛、腹泻、排脓血便和粘液便等症状,并有排不净的“里急后重”的感觉。细菌性痢疾的一种危重类型叫中毒型痢疾。中毒型痢疾发病急,肠道症状轻微,以高热、抽风为主。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痢疾病人和痢疾带菌者是痢疾病的传染源。病原菌是痢疾杆菌,它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中。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苍蝇和污染的手经口感染。生活接触主要是接...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知识方面的生活技能)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是在儿童青少年中比较多见。 临床症状 发病急,有发烧、腹痛、腹泻、排脓血便和粘液便等症状,并有排不净的“里急后重”的感觉。细菌性痢疾的一种危重类型叫中毒型痢疾。中毒型痢疾发病急,肠道症状轻微,以高热、抽风为主。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痢疾病人和痢疾带菌者是痢疾病的传染源。病原菌是痢疾杆菌,它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中。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苍蝇和污染的手经口感染。生活接触主要是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据调查,病人室内门的把手、床单、被单、玩具都可检出痢疾杆菌。苍蝇往来于粪便和饮食之间,带菌率可达8%~30%,这可看出痢疾的传播与苍蝇有一定关系。此外,被污染的手带痢疾杆菌率为15%,说明脏手也起了传播作用。 病原菌的特点 痢疾病的病原菌是痢疾杆菌,痢疾杆菌在体外生存能力较强,温度越低,生存时间越长。在直射阳光下30分钟就死亡,在37℃的水中可存活20天,在潮湿土壤中可存活30多天,在水果、蔬菜食品上可存活11~24天。在温度适宜时,还可繁殖。但是对消毒剂敏感,0.1%酚液30分钟能将其杀灭,如果酚液浓度改为5%则可迅速杀灭,对常见消毒液、过氧乙酸、新洁尔灭也极敏感。 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痢疾病主要是加强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认真和贯彻“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和灭苍蝇的方针。人人做到“四要、三不要”。“四要”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有病要早、早隔离、早治疗;要消灭苍蝇。“三不要”是不吃腐烂不洁净的食物;不喝生水;不随地大小便。 得了痢疾,既不要害怕,也不要轻视,要积极治疗。目前,治疗痢疾的药物很多,以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效果较好,其次为痢特灵、红霉素等。但是无论服什么药,都要坚持5~7天,要服完一个疗程,否则容易使病菌产生耐药性,也易变成慢性痢疾病人或带菌者,以后再治就困难了。 中草药预防痢疾,也有一定效果,可考虑选用: 马齿觅30~60克,水煎代茶饮。 白头翁15克,水煎代茶饮。 三棵针15~30克,水煎代茶饮。 大蒜每日一头 肝炎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疾病,主要病变在肝脏。根据肝炎病毒的类型可将肝炎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三种。甲型肝炎旧称传染性肝炎,乙型肝炎称血清性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毒性质和流行情况目前还不够了解。 临床症状 肝炎的主要症状是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食物,乏力,上腹部不适或发胀,大便变稀而色浅,肝脏肿大、压痛等。部分病人出现眼结膜黄染的黄疸症状,轻则几日消退,重则持续10周以上,但是多数在2~6周消退。在黄疸出现的前后几天,病人症状最明显,以后随着症状减轻黄疸消退,食欲也增加。肝炎病对人的健康和学习影响较大,绝大多数病人在6周至3个月内恢复正常,少数需半年。若半年未恢复,称迁延性肝炎;若超过一年未恢复,肝功能已不正常,应考虑慢性肝炎的可能。 传染源和传播途经 肝炎的传染源是肝类病人和带毒者。甲型肝类病人在潜伏期末至黄疸出现的2~3周均有传染性,以发病前4天和病初5、6天传染性最强。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日常生活接触了被病人或带毒者粪便污染的食具、用具等,而在进食前又未洗手,就可能把病毒吃进肚里而受感染。乙型肝炎患者的潜伏期、恢复期或隐性感染之后均带毒,它主要通过注射或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共用饮食用具等而传染。 预防 预防肝炎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个人卫生,做到进食、便后和接触病人后用肥皂或流动水洗手,不互用食具、洗脸用具、刷牙用具和水杯。 做好病人的隔离:急性期病人,隔离时间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30天;迁延性、慢性病人或澳抗阳性者,应进行适当隔离,做到餐具、生活用具分开,不进游泳池,把病人用过的月经纸及时烧掉等。 做好餐具、生活用具消毒。肝炎病毒抵抗力很强,但是煮沸20分钟成高温高压15分钟即可灭活。因此,家中有肝炎病人或被肝炎病人接触过的餐具、生活用具等,可用此法消毒,预防传染。 学前儿童、孕妇及其他有严重疾病者,在接触病人后两周内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对预防甲型肝炎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中草药预防常用的有:茵陈、板蓝根,各15克或血陈、栀子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日,停一周,再服五日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传播快,易造成流行。 症状 流感起病急,病程短,全身中毒表现明显,如发烧、全身酸痛、衰竭样表现;而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则较轻,有时可继发肺炎。 传染源传播途径 流感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唾液、痰液等分泌物中,急性期病人在病初的2~3日传染性最强。在整个患病期都有传染性。 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传播。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以飞沫形式散播在空气中,健康人吸人带有病毒的空气可受到传染。此外,用病人污染的食具也可受到传染,在肌体缺乏锻炼、营养不良或过度疲劳时,因抵抗力下降就会发病。 预防 预防流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环境卫生,冬季室内温度较高,应注意温度合适,否则嗓子易干燥而降低对病原菌的抵抗力。要定时开窗,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要讲究个人卫生,冬季养成入室脱衣,外出添衣的习惯;必须接触流感病人时要戴口罩,接触后要洗手。 三是在流行期间,平素体质较差的人可服药预防。家中有呼吸道疾病患者时,可用食醋熏蒸进行消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少年儿童多见。 临床症状 流脑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患者开始时一般都有发烧、嗜睡、剧烈头痛,有时伴呕吐,皮肤上可见到针尖大小或粟粒大小的出血点,用手压出血点不退色。病人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会很快发展,可出现昏迷、抽风、血压下降等,危及生命。但是,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流脑病人和流脑带菌者是流脑的传染源。流脑病原菌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在体外活动力极弱,在干燥、寒冷、月光下很快就死亡,对一般消毒剂如漂白粉、来苏水儿、酸均敏感。抗菌素类药物在短时间内也能将其杀死或抑制其生存。 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如通过咳嗽、喷嚏、说话时喷出的飞沫直接在空气中传播,健康人吸入带有病原菌的空气后,病原菌自鼻咽部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脊髓膜而发病。 预防 预防流脑应做到: 冬春季节,要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抗高肌体抗病能力。 冬季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勤晒被褥;在有人患呼吸道疾病时,要做好隔离和进行食醋熏蒸等室内消毒工作。 流行季节要注意流脑的预防。预防可选用2%~3%黄连素,或0.3%呋喃西林,或1∶3000杜灭芬液滴鼻、喷喉。 积极接受流脑菌苗的预防注射。 早晚用淡盐水漱口。此外,吃大蒜也有助于预防本病。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任何年龄的人都可发生,但是在婴幼儿多见。 症状 麻疹起病急,有发烧、流涕、喷嚏、咳嗽、声音嘶哑、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等症状;有时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约90%的患者在发病2~3天后在颊粘膜上能见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一圈红晕,称麻疹粘膜斑,是麻疹病特有的征象,这对麻疹病的早期诊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病3~5天后体温上升达39~ 40℃,皮肤出现疹子,先从耳后、发际、口周开始,逐渐发展至前额、面部,并从上向下至手掌、足掌而遍及全身。皮疹开始为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疹,手压能退色(病重色深者不退色)。皮疹出齐后,全身不适或呼吸道症状迅速减轻,体温在12~24小时内也随着降至正常。热退后2~3天,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疹退后有麦麸脱屑,并留下褐色素沉着,这对麻疹恢复期诊断有意义。整个病程一般历时10天左右。一次患病,可终身免疫。 目前由于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典型病例少见,一般都是轻型病例,而且发病年龄也在由婴幼儿推迟到青少年。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麻疹病人是麻疹病的传染源。麻疹病毒存于病人的口、鼻、咽和眼结膜的分泌物中,也存于病人的血液里。麻疹病毒的抵抗力弱,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对日光和一般消毒剂很敏感,在室外空气中保持传染性一般不超过两小时,所以一般只有在直接接触病人的情况下,才会传染麻疹。 预防 预防麻疹要注意: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性措施,因此,要按免疫程序规定,及时进行接种。 做好对麻疹患者的隔离。患者住过的病室,应开窗通风20~30分钟之后,才能让未患过麻疹者进入。接触过患者后,要更衣或在室外间隔20分钟,才接触未患过麻疹的人。 对未患过麻疹而又接触了麻疹患者的人,要隔离检疫三周,对已注射过疫苗的要观察四周。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可发生流行,老幼均可发病,但是其中有90%是2~15岁的儿童。病后可获得免疫,再患者少见。 临床症状 开始发病时,轻者不发烧,常是一侧以耳垂为中心的弥漫性肿大、疼痛,咀嚼食物时更痛,肿胀部位有灼热感,1~2天可累及对侧。从外表看,腮腺肿胀多不发红,只是皮肤紧张发亮。一般在4~5天后肿胀消退并恢复到正常,整个病程约为10~15天。较重的患者有发热、怯冷、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1~2天 后出现腮腺肿胀,肿胀部一般不会化脓。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护理不当,可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腮腺炎病人是本病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唾液中,经过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染。 预防和护理 隔离患者至肿胀完全消退后一周为止。 接触者口服板蓝根冲剂,早晚用盐水漱口。 病人应卧床休息、勤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饮食应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不吃酸、辣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唾液分泌增高,腮腺肿痛。 意外伤害处理技能 创伤出血的鉴别和止血方法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人的血液总是约占其人体重的8%,少年儿童血液的总量可达体重的9%。创伤一般都会引起出血,当失血量达到20%时,就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血压下降、休克等,失血量达到30%以上时,就有生命危险。因此,判断出血量的多少和及时止血是非常重要的。出血按其出血部位可分为皮下出血、外出血和内出血三类。少年儿童在学校或家庭中发生的创伤,大多数是外出血和皮下出血。这里仅就皮下出血和外出血作些介绍。 皮下出血 皮下出血多发生在跌倒、挤压、挫伤的情况下,皮肤没有破损,仅仅是皮下软组织发生出血,形成血肿、瘀斑。这种出血,一般外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稍加处理,不久便可痊愈。 外出血 外出血是指皮肤损伤,血液从伤口流出。根据流出的血液颜色和出血状态,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最常见的是毛细血管出血。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像水珠样流出,一般都能自己凝固而止血,没有多大危险。静脉出血时,血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均匀地从伤口流出,危险性不如动脉出血大。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呈喷射状或随心搏频率一股一股地冒出。这种出血的危险性大。 止血方法 止血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一般止血法 对毛细血管出血或一般伤口较小的静脉出血,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即可止血。 2.指压止血法 动脉出血或大的静脉出血,则宜用指压血法止血。具体做法是用拇指或拳头压在出血血管的上方(即近1S端),使血管被压闭合,以中断血液流动而止血。常见的指压止血法有: (1)上肢指压止血法。此法用于手、前臂、肘部、上臂下段的动脉出血,主要压 迫肱动脉。可用拇指或四指并拢,压迫上臂中部内侧的血管搏动处。 继续阅读
/
本文档为【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