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同济医院医疗科室介绍

2017-10-06 50页 doc 103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同济医院医疗科室介绍同济医院医疗科室介绍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从1959年开始组建,1970年开展冠心病监护, 1979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1996年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8年建立高血压病研究所,2001年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6年复评连续获得教育部重点学科称号。本学科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和武汉市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在教学、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 我科具有全...
同济医院医疗科室介绍
同济医院医疗科室介绍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从1959年开始组建,1970年开展冠心病监护, 1979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1996年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8年建立高血压病研究所,2001年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6年复评连续获得教育部重点学科称号。本学科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和武汉市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在教学、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 我科具有全面的诊疗手段和丰富的诊疗经验,负责湖北省及周边省市心血管疾病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治,同时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普通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每年门诊量60000人次,收治3000人次,并不断增加,外地患者占总患者比率将近达到50%。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达到国内大型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前列,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 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全国最早开展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单位,同时也是最早开展冠脉造影及冠脉成形、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主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治疗的单位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辐射湖北及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心血管学科。总之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均处于国内先进或领先行列。 1、冠心病的防治及介入治疗学。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PTCA支架植入术及二尖瓣球囊血管成形术等介入心脏手术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率先开辟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赢得了时间。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防治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和心肌力学的研究及交感神经递质与心肌缺血关系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面,我科形成了可以在发病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等任何时候进行介入治疗,从而形成全国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心单位,同时辐射到全国大部分省市。 2、心脏电生理学。包括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研究,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室速、房扑。房颤等心律失常成功率及安全性居国内先进行列。建立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的心电图数据库和心电图化的研究为国内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心率变异分析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3、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在全国最早开展了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以基因表型特征指导临床个体化医疗的工作,如CYP2C9/VKORC1基因变异指导华法令的临床应用、FV因子突变的诊断、肥厚型基因诊断和心肌病恶性表型识别、氯吡咯雷抵抗(2C19状态)、SLCO1B1 基因型与肌溶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LIDDLE综合征、脂蛋白肾病等的诊断等,为临床疾病的病因诊断和个体化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4、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开展了高血压社区防治;在难治性高血压病因诊断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工作成绩,尤其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新诊断方法并将经验向全国推广(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 5、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及内源性保护机制研究。用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人激肽释放酶基因等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血管内 皮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CYP)表氧化酶代谢途径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处于国际研究前沿。 6、心脑血管新危险因素的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和进行中风、冠心病危险评估及预测,这一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并为国际认可。 7、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的研究。本学科从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对心力衰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重点研究心肌收缩蛋白的基因和心脏组织的自分泌、旁分泌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决策的选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我科陆再英教授主持编写了五年制《内科学》教材第六、第七版,为国家医学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陆再英教授还编写《英汉医学词汇》第二版,马业新教授也编写了《心血管病诊疗指南》第二版,指导医生临床工作。 心血管内科包括心内科两个病区及重症监护病房(CCU)、心脏导管室、心功能检查室(含心脏超声检查)及高血压研究所(含基因治疗中心及实验室、遗传学平台)五个部分组成,正式开放床位70张(实际开放床位90张),床位利用率近几年始终超过103%-108%。拥有大型医疗设备价值达4,000余万元,先进的心血管数字减影系统、血管内超声系统,Ensite3000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64导联心电监护记录分析仪,血流动力学和介入心电监护系统、数字化中央监护系统。拥有先进的CCU病房。 实验室占地680平方米,分为临床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包括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诊断及遗传学研究技术平台、临床分子检验室和细胞电生理研究室。装备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总价值达2,000余万元, 先进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设备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完善的平台。实验室满负荷工作,平均每年发表SCI15-20篇。心功能室占地800平方米,含心电图、长程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倾斜试验、体外反搏等诊断,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2人)。 心血管专业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基础,现有工作人员98名,其中心血管专科医师33名,包括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3名,主治医师13名,住院医师3名,每位副教授以上级别的人均曾在国外著名心血管研究机构深造,33名医师中23名具有博士学位,5名硕士学位,5名学士学位。其余为护理人员46名,护工8名,技术人员10名,秘书1名。 为了科室长远发展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心血管内科每年派1-2名医生到国内著名医学机构进修半年以上,每星期一下午1次由陆再英教授主持的疑难病例讨论,每月组织1次科内业务知识学习,学习文献与指南;每年组织3-4次心血管进展方面的研讨会,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并派科内中青年医生积极参加国内外著名心血管学术会议,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同行提供了交流平台。2009年6月12日我科正式聘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为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兼职客座教授,指导我们科研工作。每年下乡进行继续教育和义诊4-6次,同时到地市和全国会诊每年200人次以上。 自2000年以来心血管内科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4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含2项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项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为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为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1项为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为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科技部863项目3项、科技部973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卫生部部属(管) 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1项;省市级项目27项,包括湖北省科委项目8项、省自然基金项目9项等项目,总经费超过1700万。据不完全统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将近700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及源期刊杂志上,包括在Circulation Res, Hypertension, Cancer Res, J Pharmacol Exper Ther, Mol Cancer Ther,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Circulation Cardiovasc Genetics, Gene Ther, Hum Gene Ther 等杂志发表 SCI论文共8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为9.7。国家发明专利共8项,其中获得批准5项,其余3项正在公开实审中。 消化内科 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由我国已故消化内科的先驱,著名肝脏病学专家过晋源教授创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半个世纪以来,在慢性肝脏疾病、胃肠疾病、胆道和胰腺疾病及治疗内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科先后共主持承担了近30余项国家级、省部委基金课题,共获科研经费近一千多万元。目前我学科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经费充足,整体医疗水平先进。 科室组成:消化内科由消化一病区、消化二病区、消化内镜中心、肝脏胃肠病研究所及胃肠道动力检查室五部份组成。消化科病房拥有病床78张,配备有重症监护与抢救设备,专门收治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胰腺等脏器的肿瘤性、炎症性、功能性疾病及其他疾病)患者,成功救治了许多胃肠及肝胆胰疾病的急、危、重症患者。他们中有享誉国内知名的教授,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老专家,还有一批年富力强,诊疗技术精湛,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 人员结构:消化内科具备完善的三级医师(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医疗工作管理体系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各级专业人员齐备,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13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12 名、硕士学位者7名。出国留学或进修回国人员10名。 内镜中心:本中心是华中地区最大、设备最先进、诊疗例数最多的消化内镜诊断治疗中心之一,我内镜中心技术水平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居全省领先地位。本中心拥有国际先进的电子胃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子结肠镜、小肠镜、放大胃镜、染色胃镜、放大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及一大批附属设备,并广泛开展无痛苦胃、肠镜检查。除可进行常规消化内镜检查外,中心还开展多项内镜下治疗项目,运用内镜进行消化道出血急诊止血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经内镜球囊扩张术、探条扩张术,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套扎治疗;食管恶性狭窄金属支架治疗,消化道息肉电凝切除术,异物取出术等。且我科在国内较先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鼻胆管引流术、胆道塑料及金属支架引流术,胰管括约肌切开取石术,鼻胰管引流术和胰管内置管引流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胰联合引流术等多种复杂内镜治疗技术,在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方面处于中南地区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使许多患者免除手术之苦,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肝脏胃肠病研究所:消化内科及其下设的肝病研究所开展肝病研究20多年,对乙肝等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申报了多项乙肝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如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种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的新策略:通过调控两种门控蛋白启动的DNA DSB修复途径遏 制HBV的整合”(No. 308722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研究”( No.3033068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子课题“乙型肝炎重症化临床监测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宿主分子遗传特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从新角度研究HSC的功能:TLR介导下的抗病毒效应”(No.30800968,2009.1,2011.12)。 还成功申报了肝癌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etrin-1对肝癌细胞EMT的调控及其侵袭表型逆转的实验研究”( No.30873038);”遗传印记基因PEG10,一个潜在的肝癌基因治疗的新的分子靶” ( No.30471983);”HBx基因对DNA修复酶表达的调控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 No.30570821)。并发表多篇SCI论文。 在多项基金资助下,实验室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室、生化室和细胞培养室,实验室设备齐全,并配有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 胃肠动力实验室:可进行24小时食道pH测定、食管测压、食管酸反流检测,胃肠起搏治疗,肛门直肠测压、肛门直肠生物反馈、动态胃电图、食物不耐搜检测等技术。 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的医务人员将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欢迎广大病友来我科就医,您的信任是我们最大的满足,您的健康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6年,当时称为同济医院肺科,主要研究和诊治对人民群众健康危害最大的结核病和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996年以前,曾经承担包括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和WHO合作项目在内的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取得10多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其中“农民肺的综合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本学科点于1978、1981年先后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呼吸内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92年与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等其他4个部门一起被卫生部批准成立卫生部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2001年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2001年与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一起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 本学科点自80年代初至今一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本学科点老一辈学科带头人段生福教授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副主编等重要学术职务;张珍祥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常务委员兼COPD学组组长、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常务编委等重要学术职务;现学科带头人徐永健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COPD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副总编辑、卫生部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病)学科带头人。 呼吸内科的医师由2000年前的8人增加到现在的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4人(占学科人员的64,),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16人(占学科人员的73,),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6人。目前呼吸内科主任为赵建平教授,副主任为刘辉国教授和刘先胜教授。 呼吸内科病房由2000年的半个病区、32张床位发展到目前拥有2个病区、84 张床位(包括RICU 10张床位),并拥有多台先进的设备仪器,主要有全套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设备,12台先进的有创呼吸机,14台先进的无创呼吸机,2套睡眠监测系统,5套纤维支气管镜系统,4套肺功能仪等。呼吸内科的年门诊量由2001年的大约7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大约13万人次,年住院人数由2001年的1300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2056人次。 呼吸内科科临床基地直接为湖北省及临近的河南、江西、湖南等省的呼吸系疾病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还为国家级重大临床研究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平台,并培养了多名呼吸内科专科进修医师,为湖北省和邻近数省的呼吸内科专业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科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本学科在中南地区呼吸学界居龙头地位,目前年门诊量超过13万人次,年住院人数超过2000人次,并且收治的患者大部分患有呼吸系统的急危重症或疑难疾病。本学科为湖北省以及周边省份人民群众的呼吸疾病的诊治做出了重要贡献,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本学科的努力工作为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本学科取得了多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高了我国呼吸 集群服务器 多种生物信息分析软件) 激光捕获仪 二维电泳仪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激光共聚焦分析系统(Confocal) 双光源流式细胞仪 原位杂交仪 高压液相色谱仪 悬液制片系统 程序冷冻降温仪 电脑分子核酸分析仪 紫外分光DNA蛋白分析仪 去离子水发生过滤系统 石蜡、冷冰、超薄切片机 超声细胞粉碎仪 酸碱测定仪 低温超速离心机 二氧化碳培养箱 PCR仪 恒温孵育摇床 显微成像系统 磁微粒检测仪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 超净工作台 恒温冷柜 凝胶分带照像系统 电脑图文处理系统 染色体工作站 实时定量PCR仪 内分泌内科 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专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是由著名内科血液病学和内分泌病学专家、湖北省血液及内分泌学科创始人,医学终生成就奖获得者邵丙扬教授一手创建。经过多年发展,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已处于我省该学科领域的核心和带头地位。多位专家已成为该学科学会的主要负责人(省市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省市学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学科专业人员16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在中青年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人,此外,尚有一批专业护士及专业技术人员。专科病床扩大到36张,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教学、科研的人才梯队,为学科更上一层楼打下扎实基础。 以临床服务为中心,在全省最早创建内分泌实验室:首先开展激素放免测定,如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皮质激素、降钙素和其他内分泌生化检查,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促进专业技术的发展,此外还首先在省内开展了甲亢血管 介入治疗,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肾透析治疗。 本专科每年收治大量省内外内分泌及糖尿病患者,专科门诊量和病人入住数为省内首屈一指,其解决内分泌疑难杂症,抢救重症病人的临床医学水平已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 肾病内科 同济医院肾内科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省技术力量最雄厚、诊疗设备最完善,治疗水平最先进的科室之一。现有专科医师2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1人。本专科多位医师曾在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留学深造。多位专家先后成为湖北省和武汉市肾脏病学会的主要负责人、省市学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1、医疗方面:肾内科由一病区、二病区、血液净化中心及实验室组成。现有病房床位数60张,能开展肾穿刺活检术及各种病理检查,能进行动静脉穿刺及腹膜透析置管术,每年收治大量省内外肾脏病患者,年均专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次数为省内首屈一指,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及肾脏病相关的急、危、重症,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水平领先。 血液净化中心有血液净化机30余台,开展了血液透析、透析滤过、血浆置换、免疫吸附、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多种血液净化技术,年透析人次约1万2千余次,设备先进、环境优美。能够进行动静脉内瘘术、人造血管移植内瘘成形术、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等多种血管通路技术,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技术先进。 肾 癫痫外科显微手术 在我国著名癫痫外科专家李龄教授的指导下,我科多年来一直从事难治性癫痫的 手术治疗,现已成立癫痫中心,开展各种类型的癫痫手术。 经鼻蝶垂体瘤显微手术 总结千余病例,该方法不需剃头和开颅,切除肿瘤彻底,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损伤小,不需输血和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松果体区肿瘤显微手术治疗 我科对松果体区肿瘤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手术例数,作为常规手术居国内先进水平。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和显微手术 常规开展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 直接显微手术,还开展了缺血性脑病的 搭桥手术,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病种和数量逐年增加。 脊髓肿瘤显微手术治疗 在总结千余例脊髓肿瘤手术的基础上,我科对脊髓髓外和脑内手术治疗形成了一整套方法。 颅底中线部位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嗅沟、鞍结节、蝶骨嵴 、岩斜区和小脑桥脑角区脑膜瘤等已常规开展,尤其对乙状离前和颚下入路显微切除岩斜区肿瘤已积累系统经验。 脑胶质瘤综合治疗 多年来,采用手术、热疗、控释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措施,对脑胶质瘤进行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 立体定向技术应用 长期以来,在立体定向技术下进行了组织活检、定刺、X刀及“细胞刀”技术治 疗帕金森病 小儿外科 我院小儿外科初建于1950年,由我国著名小儿外科专家童尔昌教授创建,是我国除北京、上海最早在全国性综合性教学医院成立小儿外科专业的第三家医院。现专科有固定床位58张,每年收治病人1800人次左右,床位使用率95~125,,年门诊量达35000人次,手术量1900~2200人次,手术及诊治疾病覆盖小儿普外、新生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小儿骨科等专业,并设有全国唯一的小儿巨结肠与便秘门诊。小儿外科研究室已具备进行各类研究的基本条件,有大型仪器设备多项,如多功能测压仪(适用小儿食道、直肠、泌尿系的各种测压)、手术显微镜、小儿腹腔镜、深低温冰箱、垂直电泳仪、冰冻切片机等。创建至今,我院小儿外科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诊疗和科研水平上不断发展创新,一些领域已与国际接轨,综合实力十分雄厚。 小儿普外及新生儿外科在对小儿慢性顽固性便秘、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性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方面处国内领先水平,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并设有全国唯一的巨结肠门诊。王果教授发明的“巨结肠根治心形吻合术”全国数十家省市医院采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并开展了新生儿巨结肠根治术、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短段型和超短段型的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收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另外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道闭锁、新生儿消化道畸形、各种肿瘤及小儿外科各种疑难杂症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还先后开展小儿腹腔镜辅助下的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梅克尔憩室切除和巨结肠根治手术。 小儿泌尿外科在先天性尿道下裂、先天性肾积水、肾盂输尿管各种畸形及肾母细胞瘤等疾病诊治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和先进水平。先天性尿道下裂的一期成形术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开展了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重复肾切除术及高位隐睾探查术等先进术式,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 小儿骨科对先天性发育型髋脱位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针对不同年龄及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矫正效果好,并发症少;特别是髋脱位的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法,既保证了复位固定的可靠,又减少了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患儿痛苦少,便于生活护理,深受欢迎。对各种瘤样病变采用刮除加同种异体骨植入,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各种骨缺损,运动系统畸形及创伤、肿瘤、感染的治疗也独具特色。手术治疗结合康复锻炼和扶助器具的应用,使得病人术后矫正及恢复快,效果佳,体现了综合医院治疗的优势。 近年来,我科还开展了小儿腹腔镜手术,手术仅需在腹壁作几个0.3-0.5cm的小洞,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钥匙孔”手术。传统的外科手术需要在病人身上作一相当长的切口来显露手术的区域和病变器官,对病人损伤大,切口疤痕影响美观,也可能发生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疝、肠粘连等并发症。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少、恢复快、伤口感染机会极少、腹部美容及腹腔内粘连少、术后家属陪伴护理的强度小等特点。目前腹腔镜能完成的手术已超过60多种,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正逐步取代许多传统手术。 我科是中华小儿外科杂志(本专业最权威的中文学术期刊)的主编单位,现任主编袁继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小儿泌尿外科专家。我科还是我国小儿外科学教材的主编单位之一,并先后主编小儿外科专著10余部。近几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课题五项,教育部、卫生部课题三项,省科委、省卫生厅课题三项,研究领域遍及小儿外科各个领域,研究成果多次获卫生部、湖北省及武汉市奖励。 我科还是我国最早具有小儿外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目前有博士导师三名,硕士导师六名,先后培养儿外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多人已成为我国小儿外科的骨干。此外,我科年接收小儿外科专业实习的本、硕、博教学200人次,本科生、七年制硕士班大课授课总学时达65学时,年接受省内外专科医师进修学习10余名,德国海德堡大学和乌尔姆大学的医学生也定期来我科实习。 我科有一半的医师从德国、美国、瑞士等国学习回国,他们带回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有效提高了我科临床与科研水平。与此同时,我科还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小儿外科同行有密切联系,并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我科讲学、示教,国际交流日趋活跃。 骨外科 1946年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后将中美医院收回为附属医院。由刚从德国回国的裘法祖教授任骨科主任。1947年裘法祖教授主持外科工作后,聘请屠开元教授担任骨科主任。1955年同济医学院由上海迁汉,1956年8月成立外科学和系统外科学教研组,这两个教研组的骨科分别由王泰仪、徐新六讲师负责,1958年成立统一的骨科专业组。同济医院骨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由王泰仪、罗永湘、夏仁云、陈安民、李锋到现在郭风劲几届主任的辛勤耕耘,现已成为拥有 120 张床位,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具有较高医疗声誉和学术声誉的医疗教学研究中心和医学学术机构。 我科所属骨科治疗室,担负四肢、脊柱骨折脱位的整复、固定、复查等任务,建院之初即告成立。现在骨科治疗室主要担任急诊、门诊骨折、脱位病人的整复、固定与复查工作,对疑难、复杂以及关节内骨折的整复与固定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50年代骨科首先在国内开展髓内针内固定治疗长管骨骨折,并自制一套髓内针扩大器,为完善髓内针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当时国内应用髓内针经验丰富的医院之一。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人工关节,在当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土法上马,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人工关节,首先为一女病人切除肱骨上端肿 瘤后置入自制人工肱骨头,是国内独立研制和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最早的医院。此外还开展了四肢各部位瘤段切除术,脊柱及四肢各关节的结核病灶清除术以及为髋部恶性肿瘤患者施行技术难度很大的半骨盆切除术。 60年代处理四肢血管损伤和神经损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65年断指移位再造拇指获得成功。1967,1968年断腿移位再植成功,有三例得到长期随访,至今生活能自理并能顺利完成所担负的工作。 70年代开展显微外科的实验及临床工作。770年代后期在临床上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十余项,如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修复远离部位的软组织缺损;吻合血管的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长管骨大段缺损;吻合血管神经肌肉移植治疗前臂Volkmann氏缺血性挛缩;周围神经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等。此外还开展了各种带血管或带神经的皮瓣转位术,修复不同部位的组织缺损。在国内率先开展同种异体手指移植及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膝关节移植术。 80年代以来开展脊柱侧弯的手术疗法,使中度甚至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得到较满意的矫正。此外还开展骶尾部巨大肿瘤切除术、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等大型手术,并成功开展了小儿自体肢体异位再植术,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获得了好评。 1987年以来开展了各种缓释体在骨科临床的运用:聚甲基丙烯酸酯-庆大霉素珠链治疗慢性骨髓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FP-陶瓷人工骨核治疗骨与关节结核(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临床应用载抗癌药的骨水泥治疗恶性骨肿瘤获得良好疗效,1989年进一步发展为可吸收缓释体应用于临床。1989年购买德国关节镜,正式开展对膝关节疾患的检查与治疗工作。 90年代以来开展了椎体截骨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脊柱后突(驼背)畸形;应用钉、棒、钩系统治疗脊柱侧弯;颈椎后路“Z”形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动脉、股动脉外膜剥离、选择性脊神经后根暨周围神经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神经端侧缝合治疗周围神长段缺损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临床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特色技术的成熟发展,同时,为适应学科发展、专业化的需要以及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专业化的服务,我科于2002年成立了人工关节置换中心和脊柱外科中心。2000年以来,我科开展髋、膝、踝、肩、肘、指关节置换术治疗相应关节疾病,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加长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骨盆切除重建术、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短柄全髋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人工桡骨头置换术等新手术及高难度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髋关节周围旋转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此外还自行研制了螺杆式拔钉器并应用于临床(获武汉市科技发明三等奖)。目前脊柱外科中心常规开展的脊柱外科手术有:经前后路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术、经颈前路单/多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上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含侧块固定术)各种上颈椎疾患(创伤、失稳、先天性畸形)、后路一期脊柱肿瘤全切除+脊柱椎体重建术、脊柱结核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后路内固定术、脊柱骨折前后路手术、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失稳、滑脱、椎管狭窄等)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治疗等,同时还开展了一批新技术、新业务,如在全省率先开展的“颈椎间盘置换术”;“重度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短节段的后路内固定术” 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上颈段肿瘤全切除等高难度手术,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是国 该科很早就开展了泌尿系统结石的病因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研究,先后9次承担尿石症方面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主编国内权威专著《泌尿系结石》,较早成立了专门的碎石中心,拥有世界最为先进的具有双定位功能的德国Donier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美国科医人100+钬激光碎石机、输尿管软镜、奥林巴士电子腹腔镜、EMS第三代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机等各种最先进的治疗设备,可满足各种情况结石患者的治疗需要。成熟开展了药物排石或溶石、灌注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硬,软镜激光碎石、经皮肾微造瘘碎石排石、经皮肾超声气压弹道联合碎石清石、腹腔镜下切开取石等各种先进治疗技术,在尿石病因诊断、规范化治疗和预防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目前我科是我国泌尿系结石学组的组长单位。 该科在国内较早开展一系列先进泌尿系肿瘤及肾上腺疾病手术,包括保留性神经的前列腺癌根治术、膀胱癌根治术后各种正位或异位可控尿流改道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基底缝合法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或肾肿瘤剜除术、晚期肾肿瘤的射频微波消融治疗等和前列腺近距离放射治疗等。近年来 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动力学方法早期诊断(PDD)微小癌灶、不典型增生及难以发现的膀胱原位癌,同时光动力学方法治疗(PDT)晚期膀胱癌,疗效确切、创伤小、毒副作用低、恢复迅速,该项技术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我科每年开展大量肾上腺的外科手术治疗,并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该科设有专门的男科中心和男科门诊,对各型前列腺炎患者进行规范的评估,并采用个体化治疗。近年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包括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顽固性不射精症的电刺激取精术、应用阴茎硬度测试仪(RigiScan)诊断勃起功能障碍(ED)、腹壁下动脉搭桥术治疗动脉性ED、三件套假体植入治疗重度ED、阴茎硬结症磨削术、阴茎弯曲矫正术、阴茎增粗延长术、阴茎成形术以及无精症、弱精症的精浆生化组项分析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的辅助诊断、小剂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前列腺痛等,这些新技术的开展为男性生殖系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 该科率先在国内开展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TVT手术和in-fast SLING、TVT-O手术、人工尿道括约肌、MESH补片阴道前壁修补术以及排尿功能障碍的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手术等,且已成为开展此类手术最多的单位之一。而近年开展了影像尿流动力学诊断排尿功能障碍、磁疗椅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生物反馈仪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明显。 开放手术包括前列腺癌根治术、全膀胱切除术后各种正位或异位可控尿流改道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改良法巨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等。肾部分切除、肾肿瘤剜除术等。 硬件设施 1.多尼尔碎石机 体外冲击波碎石由德国“多尼尔”公司发明。我院引进的多尼尔第四代碎石机Sigma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碎石机,可对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泌尿系结石进行体外碎石治疗。该机器配有两套结石定位系统,X线照片显影的阳性结石:可应用X线定位系统对结石进行定位治疗,也可用B超定位系统进行定位治疗;X线不显影的结石可单独用B超定位系统进行定位治疗。图像经计算机处理清晰度高,定位精确,并可对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图像进行计算机存储,便于患者日后复查。该机配有心电监控系统,可利用病人自身的心电R波触发碎石,避免发生心律失常;对伴有心脏疾病的结石患者极为有利。本机独有的双脉冲治疗系统,可以把大的结石逐渐破碎成细小的颗粒,利于结石排出,避免输尿管梗阻和损伤。本碎石机最大特点是定位精确、碎石率高,损伤小、痛苦少,安全可靠、费用较低,不用麻醉,不住院,在门诊治疗,碎石后即可回家。 2.绿激光治疗仪 绿激光PV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新“金标准”,该技术经尿道直抵增生的前列腺部位,直接作用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全面彻底进行汽化,利用特定的532nm的波长和强大的功率,使得光凝区深度为1,2mm、穿透深度仅0.8mm。具有治疗安全、精确汽化、穿透深度浅,对组织无损伤、止血效果佳、可视系统下操作、适用范围广等优势。PVP治疗前列腺增生创伤小,术中术后基本无出血,术后恢复快,是目前国际公认理想、安全的前列腺增生治疗措施。特别适合年老体弱或同时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 3.影像尿动力检查仪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用于下尿路功能的检查,它将患者排尿症状用图和数字表现出来,并为患者的痛苦提供病理生理学的解释,为临床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估治疗疾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通俗地讲就是对排尿习惯、次数、通畅程度以及对排尿的控制能力的改变作出解释,并提供相适应的最佳治疗方案。 4.精子自动分析仪 SQA-V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是世界唯一的真正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WHO推荐的仪器检测标准。仪器开机自检,全自动检测,正常样品测量时间75秒。通过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检测,与传统手工显微镜及CASA技术相比,SQA-V展现良好的重复性和准确度。美国FDA、欧盟CE、ISO、中国SFDA认证,符合WHO标准。检测系统包括:光电计算机一体化组合设计检测系统,相差光学视频辅助分析系统,CCD图象处理技术。 SQA-V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仪,是一款先进的精子分析仪器。它能在少于2分钟的时间内测出精液参数并对精液质量进行全面量化的评估,得出测试报告参数,且全面的精子分析参数报告可以在瞬间输出:总精子浓度、快速向前活动精子率、可计算的形态正常精子率、活动精子率指数(SMI0)、有效精子浓度(FSC)、向前运动精子浓度(PMSC)等等。 5.多功能前列腺治疗仪 本治疗仪是由远红外波(热疗)、磁场(动磁+静磁)、振动按摩(仿人体手指按摩)、数字控制相结合为一体的前列腺疾病治疗仪器。治疗机理包括:单项使用治疗头作用于人体病灶部位,可直接刺激兴奋交感神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还可刺激神经肌肉,能引起肌肉伸缩,产生运动效应;使用远红外波,是对皮肤的神经末梢一种温和的热刺激,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使用恒热探头治疗,其温热效应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增强酶的活力,降低肌肉和结缔组织张力,缓解痉挛及减轻疼痛;使小动脉、毛细血管、淋巴管扩张,血流加强,使前列腺功能得到治疗改善。能对病灶起到一种温和的热刺激,有明显的镇痛消 炎的作用;磁场能缓解括约肌、平滑肌痉挛,降低肌张力和皮肤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加速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消散,减轻炎性肿胀对神经末梢的压迫,纠正由于缺血、缺氧、水肿、致痛物水解酶的活性,对损害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放射性疼痛有明显的疗效。具有解痉镇痛,化淤消肿,促进引流等特点。适应症包括: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痛,精囊炎等。 心胸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胸外科成立于1951年,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心脏及普胸疾病治疗专科,经过50多年的奋斗,现已成为辐射全国的心胸血管外科疾病治疗中心。 目前拥有医师14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14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半数以上医师曾到德国、意大利及瑞士等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瑞士洛桑大学医院胸外科主任RIS Hans-Beat Friedrich教授担任我科客座教授。 科室设有开放病床56张(包括ICU病床7张),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心胸外科专业诊疗设备。 甲乳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成立于2003年1月,简称甲乳外科,是同济医院国家级重点学科,,普通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科室下属两个病区,拥有病床79张,正教授(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硕 士生导师)3名,主治医师6名,所有医生均取得博士学位,7人曾赴德国、美国学习深造,科室年收治病人近3000例,年手术量近1500台次。 甲乳外科开设有甲状腺乳腺外科专科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专家门诊,并附设了乳腺疾病微创治疗室、空芯针活检治疗室和乳管镜检查室。甲乳外科已经成为了集甲状腺乳腺疾病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乳腺微创诊断治疗和疝外科治疗为一体的临床医疗中心。该科室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乳腺Mammotome微创治疗,乳腺导管内窥镜诊疗项目,在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建立了一整套乳腺癌综合治疗模式,包括手术、化疗(含新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乳腺癌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做出了贡献。积极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和乳腺癌术后一期重建手术,努力为乳腺癌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 甲乳外科还拥有一支专业的甲状腺、乳腺疾病护理队伍。她们始终不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用自己的爱心、热心、诚心满足每一位病人的需求,努力争创“社会满意、病人满意、自己满意”,把救死扶伤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为了给广大的甲状腺乳腺患者提供专业的临床诊疗和健康指导,我科特别开设甲状腺乳腺外科专科门诊,地点在同济医院门诊五楼外科诊室,时间为每周二和周六上午,欢迎广大病友前来就诊。 温馨的病房 温馨的病房 胆胰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及腔镜外科中心是专门从事胆道和胰腺疾病诊断及治疗的专科,是同济医院“肝胆胰研究所”和“腔镜外科诊治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开放床位86张,年手术量1500余台次。胆胰外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正教授6人,副教授4名,有多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及归国留学人员。能胜任各种胆道和胰腺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复杂和疑难病例的诊断及手术综合治疗方面成绩卓著,社会反响良好。1947年始自裘法祖教授任外科主任主持外科工作后,就开展了“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等;1951年裘法祖教授在全国率先开展并报告“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胆石症”等,推动了中国胆道外科的发展;1958年率先在全国施行一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癌”;1963年开展胰岛细胞瘤的外科治疗,至今仍居国内领先地位;1984年我们 科在全省首先了开展 胆道镜取石技术,时至今日我科仍为全省最早的胆道镜外科治疗中心;1987年在裘法祖院士的指导下,出色地完成“胆道流体动力学与胆管结石成因的实验研究”,首次提出了胆结石成因与胆道流体力学的关系,为我们国胆石成因的临 1991年我科床基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荣获“国家教育科技进步三等奖”;率先在全国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6年11月我科举办“卫生部腔镜外科临床应用学习班”,是全国腹腔镜学组副组长单位;1997年1月召开“首届武汉-香港腔镜外科手术研讨会”并成立同济医院腔镜外科中心;2000年11月举行“第五届全国腔镜外科大会暨海峡两岸一般外科研讨会”;2003年与强生医药器材有限公司共同举行“全国首次腹腔镜外科临床应用研讨会”,同年又在上海举办了“全国腹腔镜外科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腹腔镜外科的发展,从而确立了我们医院腹腔镜外科中心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5年我科被中华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授予全国首批普外科腹腔镜培训基地;2009年我们科成功地开展了湖北省首例经脐单通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南地区首例经脐单通道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以及经脐单通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010年我们科成功开展了中原地区首例腹腔镜下胰腺手术,开创了中原地区腹腔镜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科室的医疗团队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疑难胆道和胰腺疾病的诊治有较高的造诣,其中胰腺肿瘤和胆道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切除和手术后综合治疗及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手术治疗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曾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使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有明显的改观。目前我科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腹腔镜下胰腺手术”、“单通道胆囊切除术、肝囊肿开窗引流术和阑尾切除术”、等新技术,并得到了很好的疗效。我科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胆道、胰腺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及治疗方面,尤其是胰腺肿瘤、胆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 科室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并在国内多家有影响的医学杂志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4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并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科室具备完善的诊疗设备,如腹腔镜、电子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液电碎石仪、超声刀、Ligasure、腹腔镜超声等,能为病人提供完善的检查和治疗。 胃肠外科 “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是同济医院最早成立的专科,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作为最经典的学科,同济医院胃肠外科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沉淀。目前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综合治疗、疑难危重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肠瘘,肠梗阻及严重术后并发症等)的诊治等方面,在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同济医院胃肠外科属于同济医院建立“疑难危重疾病救治基地”和“大型手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医院胃肠外科连续承担“国家973肿瘤计划项目”、“国家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每年胃肠外科拥有6万余人次的门诊患者,3000余人次的住院患者,以及近2000台手术。胃肠外科现有6-8个独立的医疗组,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11人具有国外学习经验,各医疗组相互配合,集体会诊解决医疗难题。 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拥有独立的门诊、病房,及一支技术精湛的医疗护理队 伍,定期对住院病人进行免费的健康咨询及护理教育。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要致力于胃、小肠、结肠、直肠、肛门等消化道 肿瘤的治疗和研究。通过规范化的根治手术(有记录的系统淋巴清扫)和国际先进的自动化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及个体化的后续治疗(肿瘤药物敏感试验)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在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胃肠道外科微创技术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提高。经历了胃肠道外科手术自动化、胃肠道开放手术微创化、胃肠道腹腔镜手术等发展阶段;在微创外科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来我们又率先开展了“双镜法微微创技术”,即腹腔镜联合内镜下消化道癌前病变切除术,开始进入“微微创”技术的发展阶段,使得手术创伤进一步缩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奠定了外科手术微创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和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采取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即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与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相结合。肿瘤研究所最初的雏形是建立于1996年的“同济医院分子医学中心”,在同济医院的支持和裘法祖院士的关心下,留美归国的龚建平教授(胃肠外科中心主任兼肿瘤研究所所长)组建了“同济医院分子医学中心”,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跨学科格局。2002年以分子医学中心为基础又建立了“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并与“胃肠外科中心”紧密结合,成为同济医院肿瘤研究和治疗的核心力量。肿瘤研究所/分子医学中心龚建平教授带领下在,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多次)”、“国家973肿瘤计划项目”等,龚建平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目前在肿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的重要技术平台,面向全国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基础研究的发展也带动了临床工作水平的提高,如新型“肿瘤药敏试验”的临床应用,也将极大促进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发展。 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始终以“为了你的康复,我们孜孜不倦”为信念,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高、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肝脏外科 历史沿革 同济医院肝脏及门脉高压症外科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3年,同济医院普通外科陆续开展了脾切除及各类门体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并对脾肾静脉分流术作了改进,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1957年,在裘法祖教授指导下,开展了第一例规则性肝切除术,为我国最早开展此项手术的单位之一,并于1958年在郑州举行的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首次作了报告。 1958年在裘法祖教授领导下,夏穗生和吴在德一起首次尝试了犬同种异体肝移植。1973年起,共开展了130次同种异体原位狗肝移植,从而开创了我国肝移植的系统研究工作。1977年起,作为我国最早开展肝移植的单位之一,在裘法祖教授带领下连续开展了临床肝移植13例,是我国临床肝移植第一阶段积累病例最多的一组。最长存活达264天,也是当时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1例,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该项成果获得1980年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1964年在裘法祖教授的指导下,对肝门解剖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提出了肝切除手术操作的若干 改进,为规则性肝切除术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经验。 60年代末开始,外科经常派高年医师下乡,开展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主要行脾切除术),与省、市兄弟医院一起,治疗了大量病人,为基层培养了技术骨干。裘法祖教授作为全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组长之一,领导、组织并多次亲自深入农村基层,指导和开展脾切除和胃底横断等手术,积极推动全国开展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为我国血防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70年代中期,裘法祖教授提出了“门脉高压是肝硬变形成过程中机体的重要代偿性变化”及“肝炎后肝硬变与血吸虫肝硬变有本质区别”等理论,对普遍采用分 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提出了质疑。1977年他提 出了胃底横断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接着他阐明了冠状静脉病理解剖和最高位食管支后,又提出了独创性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进而提出了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现代观点,其主要理论和技术在全国迅速推广。在此系列研究中,戴植本教授、吴在德教授和其它外科医师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该项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0年代中期,戴植本教授提出了“门奇反常血流及分布”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理论与实践。戴植本教授自1994年至1997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脉高压组组长。 1981年起,吴在德教授先后开展了Nd:YAG激光光纤手术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和接触式YAG激光刀在实质性脏器手术中的应用研究,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陈孝平教授提出了“采用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将自体的肝脏保留一部分,再腾出相应空间移植部分肝脏”的设想,研究成果经全国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获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末陈孝平首创在术中B超指导下施行肝切除术,该项技术通过了湖北省卫生厅主持的科研鉴定,达到国现况 1998年肝脏外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陈孝平教授任中心主任。同年,陈孝平教授还组建成立了湖北省肝癌防治研究协作组,并担任组长。1999年同济肝脏外科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肝癌射频消融、冷冻和微波固化治疗,2003年起开展经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肝脏外科中心现有开放床位94张,附设一间设备齐全的微创治疗室和一间先进的实验室。年门诊量达1.4万人次,年手术量1000余台。至今已施行各类肝脏手术逾万例,成功切除最大肝血管瘤重达10余公斤,最大肝癌重达7.0公斤。 2001年陈孝平教授主持并起草了我国第一个“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华外科杂志,2001,10:762),并于2004年和2009年分别两次对原方案进行了修订。该选择方案公布后,为我国外科界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时,提供了选择治疗方法的参考依据,受到了广泛的好评。2010年陈孝平教授又组织全国肝外科学组的专家,对“肝脏解剖和肝切除手术命名以及肝血流阻断方法与选择原则”形成了共识,为我国肝脏外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外科杂志,2010,3:196) 2002年以来,陈孝平教授、裘法祖教授和吴在德教授总结了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即“肝外科手术系列研究和技术改进”和“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前者获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者获2005年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孝平教授任外科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和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在肝门部胆管癌胆肠吻合术式、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术式上均有所创新,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胰头癌的手术切除率,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了相关疾病手术治疗效果,已在全国各大医院得以推广应用。该项成果(肝胆胰外科几种新手术技术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研究)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湖北省肝脏外科临床研究中心在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挂牌成立,陈孝平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2009年陈孝平教授又将其1985年提出的“辅助性部分肝移植”设想应用于临床实践,成功地开展了亲属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术(供体即为“暴走妈妈”), “暴走妈妈”的事迹全国家喻户晓,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视频)。同时在陈孝平教授的带领下,我院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降到了国际最低水平。 目前,肝脏外科中心现有医师15人,技术人员2名,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6人。自1960年即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78年起开始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002年起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现有博士后导师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至2009年底已有3名博士后出站,已毕业博士生约50名,硕士生100余名。 创伤外科 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成立近20年来经几代人的努力,已发展成一个以严重多发伤及创伤危重症救治为特色的大型综合创伤急救中心,在国内该领域居领先地位。创伤外科现拥有外科学博士8人,博士后2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6人,多人次曾在欧美留学。创伤外科现拥有病床52张(创伤复苏3张、创伤留观15张、创伤ICU8张、创伤治疗26张)。 同济医院是亚洲国际急救中心依托单位、武汉市公安急救中心。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每年收治逾100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承担了武汉市及周边地区近50%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救治任务,曾多次被政府指定为重要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医疗保障,参加多次外宾国际救援、重大交通事故、工伤矿难及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护和高级救护。 多年来,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本着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创伤患者的严重感染、难治性休克、MODS、营养紊乱等临床疑难问题,重点开展了多发伤的专科系统化救治,创伤危重症的综合治疗,创伤MODS病人免疫调理治疗、营养支持与“早期干预”治疗等,挽救了大量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极大提高了救治质量和病人的生存质量,且率先在省内建立了覆盖全省数十家大、中型医院的湖北省创伤数据库。同济医院创伤外科为创伤医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建立了专业化实验室,具备CO2细胞培养箱、超净工作台、PCR仪、电泳仪、高速低温离心机、深低温冰箱等仪器设备,能开展大部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组织化学、免疫学实验。 整形美容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拥有国际先进的整形美容专业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擅长全身各个部位的美容修复手术、全身体表器官的再造、全身各个部位的瘢痕修复、各种皮瓣、肌皮瓣的显微移植,扩张器的临床应用以及失败手术的修复等,不少高难度手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 平。其中肥胖病的外科治疗及乳腺癌的改良保乳治疗在华中地区独树一帜,在全国亦处于领先水平。另在全耳再造、鼻整形、面部轮廓整形等方面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现有医师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主治医师3名,留院博士5名,护士15名,医技人员2名,床位14张。多名医生曾在美国和韩国从事过临床和研究工作。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吴毅平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博士后,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暨武汉分会整形美容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我们的工作宗旨是:通过一流的专业技术、一流的设施设备、一流的就医环境,向您展现整形文化的魅力。 普胸外科 武汉同济医院普胸外科起始于60年代初期,在裘法祖教授和陈夏丰教授的带领下,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胸心外科手术和科技攻关,经过陈启福教授、汤应雄教授为代表的几代医生的努力拼搏,科室由小变大,从弱变强,逐渐成为全国胸心外科专业的排头兵和中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尤其是普胸外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国和中南地区普胸外科的领头羊和湖北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普胸外科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全国少数几家普胸外科专业博士培养基地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并成为全国肺癌研究和临床治疗网络中重要的中南地区中心。现科室正床位56张,年手术量千余台。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医疗精英人才从国外学成归来,同济医院胸心外科更是壮大空前、人才济济。医院领导高瞻远瞩、弘扬优势,抽调精兵强将,于2006年组建同济医院普胸外科。在付向宁教授的带领下,一群精力充沛、生机勃勃、平均年龄40岁、留学归来的医疗骨干怀着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对祖国人民的感恩之情,团结在一起,开创历史、与国际普胸外科先进技术接轨,开展了大批的新技术、新业务,手术量、治疗效果和病房工作量突飞猛进,稳居全国前列。普胸外科拥有高素质的医疗和护理队伍,现有正教授、正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讲师、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4人及数十名年轻刻苦勤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团队,其中付向宁教授还是中华医学会武汉胸心外科学会主任委员,陈启福、汤应雄教授是中南地区胸心外科学会委员。优秀的护理队伍中拥有中高级护理师5人,国家、省市级的护理专家和标兵近十人。 普胸外科在临床诊疗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在理论研究领域积极探索,以理论指导临床,临床促进科研。近年来,我科共主持承担和完成十余项国家、省重大临床科研课题,在国内和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高水平的临床科研论文近百篇。 硬件设施: 我科有呼吸机四台 奥林巴斯胸腔镜一台 奥林巴斯超声刀一台 -86?深低温冰箱一台 I-SATA血气仪一台 器官移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器官移植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从事器官移植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现为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学科,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专门从事器官移植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综合性 医疗服务与研究机构。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裘法祖院士、夏穗生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医学家敏锐地注意到器官移植的兴起,开展了一系列腹部脏器移植的探索性实验研究,几乎与国际同步。70年代末在我国率先开展了临床肾、肝移植,随后又相继施行了我国首例胰腺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脾移植,为国内最先开展临床移植的单位 之一。同时还开展了包括移植病理、生化、移植免疫、器官保存以及免疫抑制剂的筛选与应用等器官移植基础理论研究。1979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器官移植研究所,成为我国最早、最大的移植学专业化、系统化研究基地。1986年批准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989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普通外科?器官移植)。1978年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1年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获批准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01年批准为教育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项目。2004年、2008年器官移植学科连续被列为教育部重点学科。 经过近50年的努力,器官移植研究所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移植中心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摇篮。目前能进行心、肺、肝、肾、脾、胰腺移植以及胰肾联合、肝肠联合和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等高难度临床移植,其移植项目、累计例数、长期存活3项综合指标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肝移植500余例,亲属活体肝4例。肾移植近3000例,亲属肾移植400余例,是目前国内单个中心完成亲属肾移植例数最多、效果最好的单位。胰肾联合移植52例,成功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启动心脏移植计划并成功的施行12例心脏移植,创全国受者年龄最小、住院时间最短记录。 研究所现设基础部和临床部,基础部包括一个基础实验研究中心、免疫室、移植病理室、大动物实验室、小动物实验室、临检室等,器官移植基础研究中心是一个开放型的大型综合科研基地,专门从事器官移植相关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拥有包括全基因芯片扫描分析仪、全自动快速免疫分析仪(IMX、TDX)、流式蛋白芯片仪、活显微摄影及图像分析系统、多功能酶标仪、凝胶成像系统、实时定量PCR仪,带高速分选的流式细胞仪及蛋白飞行质谱仪在内的大型先进设备,可满足从细胞、分子、基因及蛋白质水平多层次深入开展科学实验的需要。临床部现有建筑面积2400m2的移植专用病房,床位编制65张,能进行心、肺、肝、肾、胰、肠以及胰肾联合、肝肠联合和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等各种高难度临床移植。 我所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全所在编研究人员共计6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中级职称21人。拥有国家教委“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陈忠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2名(陈孝平教授,陈实教授)。同时,陈孝平教授任中华医学会肝脏外科学组组长,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中国分会主席。陈实教授与陈忠华教授分别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与副主任委员。 妇产科 普通妇科 同济医院妇科共有医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包括教授、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人,均拥有博士学位。同济医院妇科在妇科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等方面是中南地区的治疗医学中心,全国教育部重点学科。开放床位数46张。拥有腹腔镜2台(美国STRYKER公司和意大利STORZ公司各一套), 宫腔镜两套(日本OEYMPUS公司),阴道镜一套,LEEP刀一套,心电监护仪3台,妇科专科设有妇科实验室,有各种设备共达数百万元,包括低温冰箱、细胞培养箱、PCR热循环仪、酶标仪、超低速离心机、生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系统显微镜等多种仪器设备,可开展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形态等研究。 妇科肿瘤 同济医院妇产科由我国已故妇产科学先驱、国家一级教授金问淇先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创建,在历届学科带头人蔡桂茹、罗丽兰、顾美皎、漆秀梅、马丁等教授领导下,逐步形成了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综合发展的整体模式。本专科是 国家第一批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也是第一批三个国家级妇产科重点学科之一。总之,在近七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在历代同济人的不懈努力下,同济医院妇产科奠定了在全国的学科优势地位。 1975年同济医院在中南地区率先建立妇科肿瘤专科,1977年创建妇科肿瘤实验室。妇科肿瘤专科现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华中学术培训中心,所属实验室为华中科技大学“肿瘤侵袭转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湖北省“肿瘤侵袭转移”重点实验室。现有主要设备仪器有:Thinprep液基薄层制片系统、计算机人工智能化子宫颈癌快速筛查诊断系统(CCT)、阴道镜诊断系统、LEEP治疗仪、血铅检测仪、CO2培养箱、生物显微镜、切片流式细胞仪、PCR仪、酶标仪、激光捕获仪、超高速离心机、电泳凝胶分析系统包括二级电泳仪、倒置显微镜及显微操作系统等多种高精端仪器设备。 切片流式细胞仪 本专科拥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5人、其中10人拥有博士学位。护士23人,技术员4人、工人2人、秘书1人。现任学科带头人马丁教授,是国内卓有成就的著名妇产科临床专家之一,也是我国妇产科界最早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973”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重点学科妇产科学系主任、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妇科肿瘤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在国内外妇产科学界和肿瘤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妇科肿瘤专科是国内最先开展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单位之一,并率先进行肿瘤移植与自控的基础研究。本专科与国外主要科研机构如美国达拉斯西南医学中 心、休斯顿M.D.Anderson肿瘤中心、匹兹堡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有长期合作关系,目前所承担的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肿瘤转移的基因调控等多项研究课题均居于国际前沿领域。 在马丁主任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近10年来妇科肿瘤专科在临床、科研及教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临床上,本专科收治了大量危重疑难病例,成功完成了各种妇科肿瘤手术。新增了“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HRT的临床研究”两个临床项目,进 展良好。同时开展了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保留女性生育或内分泌功能的多中心研究。科研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肿瘤侵袭转移)、 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湖北省重点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6项。所培养博士研究生中多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及面上基金项目,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围产医学科 同济医院产科在围产医学临床及产前诊断等各方面均处于湖北省领军位置,是湖北省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也是湖北省首批挂牌的产前诊断中心;产科多名教授是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如乔福元教授任武汉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冯玲教授任武汉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陈素华教授任湖北省围产医学委员。同济医院产科共有医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产科床位数共有固定床位45张,其中温馨病房8个,另外配有产房,可以开展无痛分娩、导乐陪产、无痛人流、各种原因所致的剖宫产等临床操作。 医疗特色:1.各种高危妊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诊治,如妊娠合并糖尿病、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母儿血型不合等;2. 胎儿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宫内早期诊断,包括唐氏综合症筛查、FISH以及羊水/脐血培养诊断染色体数目及形态异常、风疹/弓形虫/巨细胞病毒的宫内感染等。 重大设备项目:三维超声仪、呼吸机、胎儿电子监护仪。实验室拥有低温冰箱、三气培养箱、CO2培养箱、PCR热循环仪、酶标仪、超低速离心机、生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系统显微镜等多种仪器设备,可开展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形态等研究。 硬件设施 重大诊疗设备:三维超声仪、呼吸机、胎儿电子监护仪等。 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拥有低温冰箱、三气培养箱、CO2培养箱、PCR热循环仪、荧光定量PCR仪,超纯水系统、FISH分析系统、酶标仪、超低速离心机、生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系统显微镜等多种仪器设备,可开展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形态等研究。 生殖医学中心 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于1998年成立,技术力量雄厚,包括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主治医师3人(博士毕业),住院医师3人(硕士毕业);博士后2人;护士11人,实验室配备研究员助理4人(硕士毕业),技术员5人。 生殖医学中心现有床位数40张。所有的医护和技术人员有较全面的生殖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所有医生均具有丰富的临床妇产科和生殖内分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准确进行不孕症的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其中多人能熟练进行B超指引下采卵和胚胎移植操作。住院部可承担危重病人的处理,并在腹腔镜下进行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实验室工作人员均熟练掌握了IVF实验室的各项操作,包括显微操作(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 本中心具有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所需的所有设备。设有空气层净化室,基本和重要的设备有:超声诊断仪3台,解剖显微镜4台,倒置显微镜及显微操作系统3套,CO2培养箱13台,程序冷冻仪2台,全自动免疫分光分析仪2台,还有拉针仪、磨针仪、煅针仪、超纯水制备仪、图像分析系统精子分析仪等。 其他科室 儿科 同济医院儿科医院和协和医院儿科分别拥有开放床位122张,年门诊量约35万人次。儿科学各专业临床诊疗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发挥了儿科疑难危急重症诊断和治疗中心的作用,多个专业诊疗技术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并已形成一定国际影响,甚至远至新疆、海南、黑龙江、内蒙古和云南等地的病人也慕名前来就医。 自成立以来,本学科一贯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早在1959年就设立了专门的儿科实验室。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医院有6个儿科专业研究室(中心),实验室面积逾1000平方米,拥有全国一流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儿科遗传代谢实验室还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学科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1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学科带头人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担任亚太儿童内分泌学会候任主席,提升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多名专家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学会常委、中华儿科学会委员和中青年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常委和中华医学遗传学会委员。为中华儿科学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组长,感染性疾病学组组长、消化病学组副组长,以及免疫学、新生儿学、肾脏病学、心脏病学和血液肿瘤学组成员所在单位,并为湖北省儿科学会、围产医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多名专家担任省市儿科学会常委、委员、秘书及学组组长和副组长。多名专家担任国际核心期刊审稿专家、国内核心儿科期刊副主编和编委。 综合医疗科 同济医院综合科成立于1958年,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干部病房,作为湖北省高知高干的医疗保健基地,同时承担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老年医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在干部保健和老年病的医疗、教学、科研、护理和康复等方面成绩显著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科共有床位175张,有老年心血管、呼吸、内分泌、肾病、消化、神经内科、肿瘤内科、普通外科以及泌尿外科等9个专 科;设有干部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以及心功能室、放射、超声、CT、MRI、骨密度室、TCD室、康复治疗室、药房等辅助部门;并设有负责对院内、外各相关部门进行联系的科行政办公室和专为干部病房服务的营养餐厅等附属机构。 同济医院综合科医疗力量雄厚,全科有职工近两百名,其中具有正副主任医师、正副教授及相应职称的高级技术人员2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80,的医生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科室聘请全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内科学教材主编陆再英教授为综合科医疗顾问,指导疑难危重患者诊治和干部保健咨询,对医疗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张存泰教授是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在老年病领域特别是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我科每年的门诊量达到两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近4000人次,其中六分之一为急危重症患者。 同济医院综合科的高知高干保健工作屡获湖北省、武汉市保健委嘉奖。除负责本省高干高知的医疗保健任务外,还承担着大部分来鄂的中央领导以及外国首脑的保健任务。同济医院各专业科室的科主任和著名专家均是综合科的干部保健专 家组成员,囊括了全院最优秀的医疗人才,是综合科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进入同济医院综合科的每一位患者都将得到同济医院最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目前,医院正举全院之力发展医疗保健工作,在“打造高知高干医疗保健基地”战略方针指引下,力争将其再上新台阶,并将其打造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高端医疗保健基地。 感染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学术传统,集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临床学科。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已故的消化病学家过晋源教授创建,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学科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重要学术地位的感染性疾病研究、防治和人才培养中心。学科是国务院首批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传染病学重点(培育)学科、卫生部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SFDA认证的抗感染药物和肝病药物临床研究基地。科室在编职工76人,其中医生22人(其中正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2人)、护士48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返聘退休教授3人。住院部包括两个肝病病区、一个感染病区,病床数共75张。 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传染病学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宁琴教授的带领下,学科更上新台阶,形成自己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一)建立了现代化的感染性疾病诊治体系 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和医疗管理水平。门诊面积800m2;住院部设有病毒性肝炎、感染性疾病等3个诊疗病区;拥有国内一流的重型肝炎治疗中心;配有彩色超声诊断仪、肝纤维化诊断仪(fibroscan)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仪、结肠途径治疗仪等多种大型诊疗设备。学科医疗服务覆盖面大,立足中南地区,辐射全国。每年门诊量超过8万人次、住院病人超过2000人次。临床基地病种丰富,诊疗技术精湛。 (二)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求实的学术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传染病学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宁琴教授;学科已形成以“危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研究”为龙头、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各方向均衡发展的格局。各研究方向骨干人员年轻化,学术气氛活跃、学术思想新颖;同时部分老专家老教授仍工作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团队精神。现学科正高职称6人(均为博导),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人。返聘退休教授3人。 (三)建立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科研支撑体系 科室建立了功能较齐全的科研支撑体系,包括现代化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形态学等实验研究平台,拥有系列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针对传染病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和临床救治的具体目标,建有重型肝炎分子免疫学、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等5个研究子平台,面积达800m2以上。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 “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重点课题20余项,现科研经费达3000余万元。近五年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70余篇。 (四)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根据我国传染病的现况结合学科自身的优势,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成果。(1)在危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技术研究的方向上,在重症肝炎的分子免 疫机制及诊治策略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库(获得专利);系统地从微环境(免疫凝血)、肝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角度研究重型肝炎发生发展机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hfg12在重型乙型肝炎早期组织细胞损伤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其中关键致病分子,开展基因治疗研究工作。(2)在病毒性肝炎的分子免疫机制研究方向,在阐明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HDV、HCV和HEV感染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等方面取得了十多项科研成果。建立了旱獭(土拨鼠)和小鼠肝炎病毒感染模型;深入研究了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内病毒抗原及其核酸的分布状况,部分阐明了病毒抗原、效应细胞及组织细胞损伤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HBV C基因、前C基因以及S基因免疫逃逸变异的生物学与临床意义;成功研制出可以识别多数S基因免疫逃逸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快速检测方法(已获得专利)。(3)在细菌感染的防治和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在中南地区率先开设感染病房。我院细菌耐药监测网是WHO细菌耐药监测网中国监测点之一,依托于医学院微生物室,学科长期坚持细菌耐药发生机制的研究。阐明了绿脓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机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EGS(外源指导序列)逆转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开展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研究,为筛选新的抗细菌生物膜药物提供靶点;在国内率先化学合成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信号分子,首次证明了中药成分穿心莲内酯抗感染机制。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两项抗生素和一项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药物试验,促进了抗感染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五)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通过牵头973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和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等科研项目与国内十余所知名的院校、医院进行合作,并建立病毒性肝炎全国协作网(10家大型医院)。学科定期举办国内各级学术交流活动,发挥学科的辐射作用,达到强强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国外保持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外十余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德国Freiburg大学、德国Heidelberg大学等国际一流的大学。同时学科有计划地派出人员赴外进修学习,每年均有多人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大会发言,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中医科 本科室先后承担国家、部委和湖北省科研课题53项,经专家鉴定多数达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并多次获国家教委、湖北省、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为卫生部部属重点高等医药院校第二个成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率先创立教育部属医药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系。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为国家首批博士、硕士授权学科点,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所依托的实验室中医病理生理学实验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药科研最高级别的三级实验室。 在职人数:48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1人,技术人员3人;其中获得国务院专家津贴教授2人,卫生部名老中医带徒导师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每年培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硕士均成为国内各大医院和科研单位的骨干;科内大部分医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或留学经历,许多教授和副教授分别是全国、省、市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学术团体的负责人或委员。床位数:35张。 中西医结合科病房位于内科大楼6楼,面积约600M2;装备有中央空调,中心供氧及中心吸引等现代化病房条件;具备开展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的各项条件;可根据患者的需要分别提供瓶装中药汤剂、袋装中药煎剂和配方颗粒剂;目前开展激光治疗、结肠水疗、针灸治疗、磁疗、电热药袋等治疗业务。 ;装备有中央空调;装 中西医结合科门诊:位于门诊大楼4楼,面积约300M2 有双探头B超,除开展腹部脏器的检查外,还开展了经阴道探查子宫及附件的病变;具有微循环检查仪、血液流变检查仪、红外乳腺检查仪、内分泌激素检测仪等检测设备。目前开展激光治疗、结肠水疗、针灸治疗、磁疗、电热药袋等治疗业务。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位于科教大楼10和11楼;面积约600M2;具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及运行管理机制;拥有高效液相色谱、激光多普勒血液计、荧光显微镜、二氧化碳培养箱、PCR仪、各种电泳仪、低温冰箱等设施。 神经内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47年,1978年成为硕士点,1986年成为博士点,1995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4年荣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点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临床、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分学科专科化突破,以特色专科带动全学科发展,以规范化诊疗为基础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等特色优势。在老中青三代神经病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科临床诊疗优势尤为突出,凝炼七个优势学科方向:脑血管疾病、癫痫、肌病、锥体外系疾病、脑变性病、神经心理、神经康复,各方向均有多名临床经验独到的学科带头人,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医院癫痫中心、中德神经病理诊断平台及多个专科诊疗小组。主办了隶属于教育部的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并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编写了10余本神经科专著。 本学科人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年富力强、富有创新能力的技术骨干。全科在职职工91人,医生27人、护士44人、技术员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副研究员1人、副主任护师1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9人;其中博士学位19人、硕士学位8人。 我科年门诊量约12万人次,住院量约3000余人次每年,病床数110张,诊治了大量的神经科疑难杂症,为下级各医院培养了数百名神经科骨干医生。基于我科的学术影响和临床辐射力,我科多名教授被骋为各级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王伟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协会理事、武汉医师协会理事;学科带头人朱遂强教授被聘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武汉市分会癫痫学组组长;等等。 急诊科 急诊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各级专业人员齐备,科室医生19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1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15人,12人具有欧美留学经历。急诊科病房拥有急诊观察床30张、 抢救床3张。配备有国际先进的重症监护与抢救设备,共有呼吸机16台(其中便携转运5台)、监护仪26台、除颤起搏仪5台、床边CRRT机2台、便携式血气分析仪2台、及纤支镜、可视喉镜、AED、心房调搏仪各1台。并配备有德国奔驰抢救监护型救护车4辆(其中新生儿转运车1辆)。 同济急救 飞机急救 肿瘤科 同济医院肿瘤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综合性医院最早成立的肿瘤科。经过50年的不断研究探索、经验积累、设备更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肿瘤研究及治疗中心。 同济医院肿瘤中心开放床位数近200张,现有工作人员一百余人,包括医生42人;护士80人;技术人员16人。教授、副教授10人,中级职称1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其中多人有留学国外的经历。与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聘请该中心的教授出任同济医院的名誉教授,多次来同济医院讲学和指导工作。 目前同济医院肿瘤中心主要进行肿瘤的科学研究、诊断、综合治疗、预防和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宫颈癌、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软组织肉瘤、胃肠道肿瘤、食管癌、肾癌和睾丸肿瘤以及癌症的姑息治疗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于其他少见恶性肿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济医院肿瘤中心在肿瘤的治疗上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其中宫颈癌、鼻咽癌治疗效果显著,近距离放射治疗、全身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和癌症疼痛治疗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现在已经开展了先进的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大面积不规则野照射。 同济医院肿瘤中心近十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国家教委课题1项,省科委课题10项,省厅科教处课题3项,省自然基金5项,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课题2项,院、校级基金23项。近年来同济医院肿瘤中心参加了多项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如针对高危乳腺癌病人进行的分子靶向治疗新药抗HER-2单克隆抗体新药临床试验。规范化国际多中心新药临床试验为不少难治病人提供了新希望。 随着我院的建设与发展,肿瘤中心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同济医院团结、严谨的肿瘤中心工作者会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耳鼻喉科,头颈外科 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创建以来,经过几代学者不懈的努力,已成为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位居国内领先水平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医疗中心。目前,我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国家食品药品 已形成鼻-前颅底外科、咽喉-头颈外科和耳-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侧颅底外科等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二级学科布局。 科室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年门诊量超过12万人次,居湖北省首位。有固定床位88张,平均使用率>110%。病人来源遍及全国各省市地区,还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波等国家的华侨。拥有正教授、主任医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7人和住院医师4人。科主任崔永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华中科技大学跨世纪人才,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2001年以来,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专利5项。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SCI收录的国际权威期刊。近几年,我科的鼻科基础及相关临床研究成长迅猛,目前已居国内前列。科研成果“生物陶瓷中耳通气引流管的研制及应用”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鼻内窥镜相关微创技术临床应用研究”2002年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科有脑干诱发电位仪、耳声发射仪、声阻抗测听仪、电子鼻、咽喉镜、多套鼻内窥镜、鼻阻力计、过敏原筛查ImmunoCAP、喉动态镜、声谱仪、CO2激光、微波、射频治疗仪,国际一流的Zeiss手术显微镜、显微CO2激光、Storz全套鼻内镜手术器械及数码摄像电视监视系统,鼻内镜电动切割系统及术中面神经监护仪等设备。 承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工作,80%以上学时由高级职称教师讲授,运用全英及双语教学方式。近年来,我科加强了对外交流和合作,先后邀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Bruce Scott Bochner教授、德国 Marburg 大学 Fulda 教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Draf 教授、奥地利Graz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主任Heinz Stammberger教授(聘请为我院“客座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Cohalano教授来我院讲学、访问,举办学术报告会。 眼科 同济医院眼科是一个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机构,历年门急诊量在湖北省同行中均位居第一,来诊病人覆盖华东、华西部分省份,主要为中南六省。 同济医院眼科开放床位数40张,现有工作人员五十余人,包括医生28人(返聘4人);护士26人;技术员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人(返聘4人),五十岁以下的医生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医生十余名,留学归国人员六名。 学科建制合理,专科齐全,有青光眼、角膜病、白内障、眼底病、斜视弱视、眼肿瘤、眼表病、眼科激光、泪道病、眼屈光手术等各种专科;是武汉市红十字会眼库、湖北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所在单位。 眼科仪器设备先进、齐全,如以色列视网膜测厚仪(RTA)、海德堡高清晰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FFA、ICG)、美国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德国罗兰视觉电生理(VEP、ERG、EOG、mfERG)、德国蔡司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眼前 节OCT及眼后节OCT)、德国蔡司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全自动视野计、白内障冷超声乳化仪、玻璃体切割仪、多台德国蔡司眼科手术显微镜、德国泪道内窥镜系统、各种进口外眼、眼前段、眼底及泪道激光机,瑞士产900型裂隙灯、德国产蔡司带摄相裂隙灯、日本进口非接触眼压计及角膜内皮镜等。 ~2009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参加国家 “211”重点建设项 2000年 目1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子课题1项,省科委课题8项,省科教处课题4项,省自然基金7项,院基金17项,校基金3项,院新技术、新业务项目10项,以及多项自由选题研究。科研课题《同种异体小梁移植术治疗青光眼的实验研究》获得200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缺血性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研究》获得2004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不同方式义眼台植入血管化过程及相关研究》获得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几 丁糖作为玻璃体填充物及应用于眼部疾病治疗的研究》获得2009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有实用新型专利2项。 眼科1959年建立教研室,每年承担医疗系1-2个大班学生的教学任务,1994年起承担七年制医学生,以及医疗大专班眼科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的教学。1995年被医科大学授予一类课程。近年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2000年~2009年承担卫生部科教司视听教材、教学素材库6项,承担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2项,华中科技大学教改课题4项,同济医院教学课题3项。 皮肤病?性病科 皮肤性病科:于1955年随同济医学院迁至武汉,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已发展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的皮肤性病专科。我科技术力量雄厚,目前共有医护技专业人员42人,其中包括主任医师、教授6人, 副主任医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具有硕士学位者3人,在读博士1人,有多人分别在湖北省皮肤科学会、湖北省性学会、性传播疾病专业委员会、武汉市皮肤科学会、湖北省微生物学会、湖北省美容学会、湖北省变态反应学会等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威望。本科分门诊、病房、实验室及激光美容中心四大部分。病房有病床40张,可诊治各种疑难重症病人。门诊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日门诊量达300人次以上。门诊每日均有专家应诊,开设有各种皮肤病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性病专家门诊、皮肤激光美容专家门诊、瘢痕专家门诊、脱发专家门诊等。长久以来,我科已形成完善的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和主任大查房制度,力求为每一位疑难患者提供满意的诊治。性病门诊开展各种性传播疾病的全套实验室检查,进行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并开展艾滋病的血清筛查,我科是湖北省与武汉市性病诊疗服务规范合格单位。皮肤激光美容中心可诊治各种色素性疾病、血管性疾病、浅表新生物及进行激光脱毛、光子嫩肤等。瘢痕门诊针对各种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开展个性化治疗,疗效显著,备受患者青睐。脱发门诊也为饱受脱发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科病房现有病床40张,可诊治各种疑难重症病人,并设有气疗室、光疗室等,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治疗手段。科室设备齐全,拥有进口的脉冲染料激光系统、翠绿宝石激光系统、四波长多功能美肤美容激光仪、激光脱毛机、光子治疗仪、微晶磨削机、超脉冲CO2激光机、光动力治疗仪、半导体激光机、紫外线光疗仪、蓝光治疗仪、中药汽疗仪等多种美容及治疗设备,并能开展全套过敏原检测。实验室尚有自动组织包埋机、病理切片机、PCR仪、荧光显微镜、CO2培养箱等多项诊断设备。我科集医疗、 教学、科研、培干于一体,不仅承担着本校本科及研究生理论及临床教学工作,还为基层医院培养业务骨干提供学习进修机会。我科还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每年均担任一定数量药物的临床研究与开发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与时俱进,我科将迎来更为蓬勃的发展~ 硬件设施: 脉冲染料激光系统、翠绿宝石激光系统、四波长多功能美肤美容激光仪、激光脱毛机、光子治疗仪、超脉冲CO2激光机、光动力治疗仪、微晶磨削治疗仪、半导体激光机、紫外线光疗仪、蓝光治疗仪、中药汽疗仪、自动组织包埋机、病理切片机、PCR仪、荧光显微镜、CO2培养箱等。 口腔科 口腔医学中心简介: 同济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数十年来,已发展成为全国综合医院里最大的口腔医疗部门,拥有优秀的医、技、护专业队伍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广大群众及华侨、外宾提供了高水平的口腔医疗服务,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 本医学中心位于同济医院门诊大楼九层,幽雅的回廊式布局分置了口腔医学中心下设的5个专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放射,又设立了专家诊室、特诊室、、门诊手术室、技工制作室、普通诊室等。口腔医学实验室位于门诊大楼20楼。另外,口腔颌面外科还拥有一层楼的住院病区。中心的医师均来自全国著名的口腔医学院校,多数为医学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 口腔医学中心同时承担培养高级口腔医学及临床医学人才的教学任务,并接受国外留学生的培养工作。配备了先进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医学中心会议厅每年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及专业培训班。在科研工作方面,中心承担了国家级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级及医科大学等各级科研课题,并拥有著名的全国级学术刊物《临床口腔医学杂志》。中心先后有多人次赴欧、日、美研修,与国内外一流医学院校进行广泛的医学交流,始终循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接受卫生部的援外工作,并圆满完成了卫生部、教育部下达的任务。 中心开设的特诊室,在这里可以享受到舒适的环境和一流的服务,诊室温馨舒适,配备有新型数码成象系统,RVG系统,口腔内窥镜等一系列高精尖设备,并有专家接诊,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中心引进全套德国最先进的口腔器械消毒流程,标准的消毒室、专业的消毒人员,消毒严格,能防止艾滋病、乙、丙肝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传染疾病发生,彻底解决了手机等空腔器械的消毒问题,切实阻断了“交叉感染”,维护了患者的健康,使患者放心就医。 口腔颌面外科简介: 口腔颌面外科共有医护人员21人,医生8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护士13人。病房设病床34张,全年收治患者超过1000人,完成各类手术约900台;配备瑞士、日本产动力系统3台、涎腺内镜及三叉神经射频治疗仪各1台、心电监护仪7台,同时还拥有先进的正颌外科手术、显微外科手术、颅颌面骨科手术设备。医疗数量及技术水平在省内名列前茅。门诊设专家诊室、普通门诊和门诊手术室,共配置口腔综合治疗椅8台,全年接诊患者约2万名。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一项:正、反义tankyrase寡核苷酸的构建及对SCCHN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省级科研课题十余项;两科 研项目获武汉市人民政府三等奖。口腔颌面外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共培养博士5人,硕士生20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6人,留学生2人。主编口腔医学教材2部,出版口腔医学专著3部。 中心全面开展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其中包括新业务、新技术达30余项。如各种口腔癌的根治术及应用各种组织瓣对术后组织缺损进行修复重建;涎腺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及微创手术治疗,如应用涎腺内窥镜治疗涎石症;先天性唇、腭裂的序列治疗 ;颌骨肿瘤及畸形的切除与自体骨或代用品的修复重建;颞下颌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颅侧及颅底肿瘤的切除;颅面联合根治颅内外肿瘤;双侧颈淋巴清术;头皮冠状切口进路修复颌面颧部外伤畸形,复杂颌骨骨折的复位 手术,面部神经、导管的显微镜外科吻合术,正颌外科手术等。 中心拥有先进的牙科综合治疗台、口腔器械消毒流程、口腔 科室同时承担多项教学任务,培养对象包括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留学生等,每年多次举办全国和湖北省范围的继续教育学习班,不断为普和推广口腔修复、口腔种植治疗新技术、新理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努力。 口腔修复 主要是为各类牙缺损、牙缺失及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提供全面的义齿(假牙)和赝复体修复服务,利用先进的、科学的修复技术,采用安全的、有效的生物材料,制作各类修复体和矫治器,以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美学效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业务范围 (1)各类可摘局部义齿;(2)嵌体、桩&核、冠、桥等固定义齿;(3)全口义齿;(4)口腔颌面赝复体;(5)牙齿美白;(6)种植义齿; (7)美容修复; (8)粘接修复;(10)咬合重建;(11)牙周病、颞下颌关节病的修复治疗;(12)CAD/CAM全瓷修复。 口腔种植 人工种植牙是近年发展成熟的一项缺失牙修复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镶牙方式。该技 术是将由生物材料精密加工而成的牙种植体植入牙槽骨内,作为人工牙根,经3~6个月骨愈合之后,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发生牢固结合,以此为基础修复单个、多个或全口牙的缺失,能够很好地恢复口腔的正常咀嚼功能以及牙齿的自然美学,而且使用持久。与传统镶牙方法相比,种植牙具有明显优势:不磨切邻牙、良好的美学修复效果、使用持久、突破了传统镶牙方法对周围牙齿及组织条件的依赖,因此,种植牙被誉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 。 业务范围 1、 种植牙治疗:具体包括单个、多个以及全部牙齿缺失的种植修复; 2、 颅颌面种植治疗:具体包括眼、耳、鼻以及上、下颌骨缺损的种植修复。 特色项目有: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治疗(CAD/CAM)、美学修复、全瓷修复、颌面部缺损赝复体修复及各种骨量不足困难病例的种植修复等。 口腔正畸科简介: 口腔正畸科现有医护人员7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主 管技师2人,主管护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学历者四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8名,配有进口牙科综合治疗椅9台及德国进口压模机、点焊机等,拥有Rise株式会社研发的WinCeph Ver.8头影测量分析软件,不用暗房和数字转换机就可以在几分钟内得到所有的测量结果和头影测量图,从而为错颌畸形矫治的设计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采用国外先进的矫治理念,开展了许多新项目、新业务,对成人及儿童的牙颌畸形矫治摸索出一套独到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到目前为止科室已发表相关论文52篇,SCI收录论文6篇, 、国家自然基金、部、省、市级科研课题20项,在研863项目一项(项主持863 目名称:具有控释性能的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的研制,项目批准号2006AA03Z04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项目名称:HA轴向特异结合的GEPIS对牙体硬组织再生的研究,项目批准号:30870651;HA(002)晶面结合肽引导HA定向矿化的研究,项目批准号:30970751)。 放射科 同济医院放射科由1912年上海宝隆医院X光室发展而来,历经变迁,已发展成为今日包括常规X线、CT、MRI、DSA、介入病房在内的诊断和治疗兼备的临床学科,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本学科1984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99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995年批准为医学影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同年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96年评为一类教学课程。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这是当前现代医学领域里发展最快、最引人瞩目的热点之一。医学影像诊断的特色是利用常规的或现代的影像检查方法对临床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必要的信息,这些检查方法包括常规X线、CT、MR、DSA,尤其是CT、MR、DSA这些现代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使临床上许多病理性的形态学能一目了然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使得诊断准确、快捷。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学科,由医学影像科最先开展,且目前仍多由医学影像科来进行。其特色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监视下“有的放矢”来治疗疾病如:各类肿瘤经导管内化疗和介入栓塞治疗、 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栓塞和成形治疗、病变的直接穿刺活检和灭活治疗等。介入治疗安全、简便、疗效显著。无论是“医学影像诊断”还是“介入治疗”,其发展前景极为宽广。 与目前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本学科在人员结构、在中华放射学会和各专业学会中所占有的位置及担任的职务、全国的学术地位、大型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硬件设施 64排螺旋CT一台、16排螺旋CT三台、8排螺旋CT一台、 3TMR一台、1.5TMR三台、 数字式血管造影机(DSA)二台 数字式X线摄片机六台(DR) 电子式X线摄片机二台(CR) 移动式数字式X线摄片机一台 常规移动式X线摄片机四台 电子式乳腺X线摄片机一台(CR) 麻醉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于1956年6月由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之一金士翱教授创建,是湖北省最早成立的麻醉科,有多位学科带头人曾经或正在担任全国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主任及副主任委员。同济麻醉科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在同济医院打造中南地区疑难危重病人救治基地的过程中,麻醉科已为此提供重要保障。科室现有人员93人: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其中博士学位占比52%,硕士学位占比34%;出国攻读博士、进修、博士后研究回国人员20余人。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麻醉科拥有先进齐全的各种设备以及多种特殊功能测量仪,现共有手术台70余张,麻醉后恢复病床30张,在临床工作中优势明显。目前能承担各种类型及疑难杂症的手术麻醉,包括器官移植、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同时还开展了急慢性疼痛治疗、无痛人流、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等,设立了完善的疼痛专家门诊及术后疼痛治疗管理流程,麻醉质量及安全性达到国际标准。 我科是我国早期批准的麻醉学博士、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为我国尤其是湖北省及周边地区麻醉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培养博士生70余名,硕士生130余名;按照卫生部对二级学科的要求,2008年至今已招收6名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年均接收30余名进修医生。 在器官保护以及围术期标准化评估及风险控制监测、疼痛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全身麻醉机制等研究领域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省部级课题29项,现有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 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专利12项。主办大型国际会议“2010国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论坛”1次,主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器官移植麻醉学习班”1次,多次主办省市级医学教育项目及主任交流学习班。与美国及德国多家麻醉与危重医学中心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康复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84年,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康复医学科之一,是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其前身为1948年创建于上海同济医院的理疗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培干于一体的科室,也是全国少有的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治疗相结合的科室。 科室现有在职员工66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及副教授、副主任医师8人,年轻医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康复治疗技术力量雄厚,除了PT治疗师外,还有传统治疗师7名,OT治疗师2名,语言认知治疗师1名和高压氧专业治疗人员5名。科室有10余人先后担任全国性及省市康复医学专业学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康复医学科设有门诊、病房、治疗部、假肢矫形器中心、高压氧治疗中心和WHO康复资源中心,总面积3500余平方米,康复病房有病床54张,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风、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骨关节功能障碍、颈肩腰腿痛、截肢后假肢装配的病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设施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医疗效果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一直居于前列。科室拥有国内一流的医疗设施,如美国凯威肌电图仪及丹麦磁刺激器,美国Biodex公司动态平衡系统(3.4型)、减重步态训练系统;日本OG公司腰椎牵引床等;英国AKRON公司多功能治疗床;德国Otto Bock成套假肢、矫形器制作设备;日本伊滕公司的各种理疗设备。此外,高压氧治疗中心拥有国内顶尖的现代化大型高压氧舱群。 康复医学科于1987年在国内率先招收康复医学理疗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术力量雄厚,是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康复合作中心之一,而同济是唯一负责康复培训与研究;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国内首个正规培养“物理(康复)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承办了两本国家级康复专业期刊杂志。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培养硕士生40人,博士生9名。近年来承担近20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863科技项目2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装备项目康复分项目1项;国家十五攻关分中心项目1项等。获国家实用专利2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出版学术专著共12部。五年内支配科研经费合计113.8万元。专业实验室面积合计60m2,仪器设备值合计402万元。 学科技术力量雄厚,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专家和治疗师队伍。为了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康复医学科先后派出近10余人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国家学习或考察,科室的绝大部分治疗师先后赴香港麦里浩复康中心、香港大学附属玛莉医院、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威尔斯亲王医院、香港伊丽沙白医院等学习专业,有力地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科室人员还多次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还有10余人先后担任全国性及省市康复医学专业学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一个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治疗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正在发展、壮大之中。 重症医学科 同济医院综合ICU建立于1990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当初的5张床位扩大到目前的12张床位,医院投入1500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和环境的改造,因此,目前的综合ICU不仅拥有一流的救治环境、一流的硬件设备,而且还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救治队伍,是我院极力打造的急危重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手术基地的坚强后盾,其综合实力和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裘法祖院士生前多次亲临ICU指导工作,钟南山院士视察ICU后对其管理模式、环境、医疗设备和救治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 1、环境:综合ICU为层流病房,实行全封闭无陪伴管理,极大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2、监测设备:其病床为美国的HOLL全自动可升降多功能翻身床,每个床单 元均配备有国际先进的双臂吊塔、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和中央监护系统,能为患者提供持续性生命体征监测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心率、心电图、有创/无创动脉血压、呼吸功能、体温、脉搏、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心排血量、肺毛细血管楔压等。另外还有心电图机、血氧饱和度监测仪、 血气分析仪、血浆胶体渗透压测定仪、PICCO容量检测仪。 3、治疗设备:高档呼吸机、精密的注射泵、输液泵、心脏除颤仪、纤维支气管镜、血液透析器等,能完成病人床边X线、B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肺泡灌洗、血液透析治疗等,真正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急救和治疗,极大地抢救成功率和重症患者的治愈率。
/
本文档为【同济医院医疗科室介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