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如何认识我国气温和温度带3

2017-11-28 7页 doc 20KB 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认识我国气温和温度带3 国富论 国国 富富 论论 ————国国民民财财富富的的性性质质和和原原因因的的研研究究 [[英英]]亚亚当当··斯斯密密 著著 目 录 序论及全书设计........................................................................................................................................ 3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
如何认识我国气温和温度带3
国富论 国国 富富 论论 ————国国民民财财富富的的性性质质和和原原因因的的研研究究 [[英英]]亚亚当当··斯斯密密 著著 目 录 序论及全书设计........................................................................................................................................ 3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 4 第一章 论分工................................................................................................................................ 4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6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 8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 9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 12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 18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 20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24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32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 36 第十一章 论地租.......................................................................................................................... 54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 94 序论.................................................................................................................................................. 94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95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 98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114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121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124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 130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的发展.................................................................................................... 130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 131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 136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 139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144 序论................................................................................................................................................ 144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 144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 153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异常限制 ........................................................................................................................................................ 160 1 国富论 第四章 论退税 ............................................................................................................................170 第五章 论奖励金 ........................................................................................................................172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188 第七章 论殖民地 ........................................................................................................................192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223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 源的学说 ........................................................................................................................................230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240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 ....................................................................................................240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285 第三章 论公债 ............................................................................................................................321 2 国富论 序论及全书设计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 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 这类产物或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对消费者人数,或是有着大的比例,或是有着 小的比例,所以一国国民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情况的好坏,视这一比例的大小而定。 但无论就哪一国国民说,这一比例都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 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 劳动的人数,究成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 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此外,上述供给的好坏,取决于前一情况的,似乎较多。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间,一切能够 劳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从事有用劳动,尽可能以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他自己和家内族 内因老幼病弱而不能渔猎的人。不过,他们是那么贫乏,以致往往仅因为贫乏的缘故,迫不得已, 或至少觉得迫不得已,要杀害老幼以及长期患病的亲人;或遗弃这些人,听其饿死或被野兽吞食。 反之,在文明繁荣的民族间,虽有许多人全然不从事劳动,而且他们所消费的劳动生产物,往往 比大多数劳动者所消费的要多过十倍乃至百倍。但由于社会全部劳动生产物非常之多,往往一切 人都有充足的供给,就连最下等最贫穷的劳动者,只要勤勉节俭,也比野蛮人享受更多的生活必 需品和便利品。 劳动生产力的这种改良的原因,究竟在那里,劳动的生产物,按照什么顺序自然而然地分配 给社会上各阶级?这就是本书第一篇的主题。 在劳动运用上已有相当程度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不同国民,对于劳动的一般管理或指导, 曾采取极不相同的计划。这些计划,并不同等地有利于一国生产物的增加。有些国家的政策,特 别鼓励农村的产业;另一些国家的政策,却特别鼓励城市的产业。对于各种产业,不偏不倚地使 其平均发展的国家,怕还没有。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各国的政策,都比较不利于农村的产 业,即农业,而比较有利于城市的产业,即工艺、制造业和商业。本书第三篇将说明,什么情况 使人们采用和这种政策。这些计划的实行,最初也许是起因于特殊阶级的利益与偏见,对于 这些计划将如何影响社会全体的福利,他们不曾具有远见,亦不曾加以考虑。可是,这些计划却 引起了极不相同的经济学说。有的人认为城市产业重要;有的人又力说农村产业重要。这些不相 同的学说,不仅对学者们的意见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君王和国家的政策亦为它们所左右。 我将尽我所能,在本书第四篇详细明确地解释这些不同学说,并说明它们在各时代和各国中所产 生的重要影响。 要之,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 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 一篇里,我要努力说明以下各点: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用,其中,哪些部分应该出 自由全社会负担的赋税,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社会某特殊阶级或成员负担的特殊赋税。第二,来自 全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经费是怎样募集的,而各种募集方法大抵有什么利弊。第三,什么使几乎所 有近代各国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来举债,而这种债务,对于真实财富,换言之,对 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什么影响。 3 国富论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 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 分工的结果。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一 般人认为,分工最完全的制造业,乃是一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不重要制造业的分工,实际上并 不比重要制造业的分工更为周密。但是,目的在于供给少数人小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业,所雇用 的劳动者人数,必然不多,而从事各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厂内,使观察者能一 览无遗。反之,那些大制造业,要供给大多数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各工作部门都雇有许许多多 劳动者,要把这许许多多劳动者集合在一个厂内,势不可能。我们要同时看见一个部门以上的工 人,也不可能。象这种大制造业的工作,尽管实际上比小制造业分成多得多的部分,但因为这种 划分不能象小制造业的划分那么明显,所以很少人注意到。 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了,但它的分工往往唤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我把它引来作为例子。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 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 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 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 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 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 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 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 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 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 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 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 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 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就其他各种工艺及制造业说,虽有许多不能作这样细密的分工,共操作也不能变得这样简单, 但分工的效果总是一样的。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的生产 力。各种行业之所以各各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 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 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农民一般只是农民, 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试 以麻织业和毛织业为例,从亚麻及羊毛的生产到麻布的漂白和烫平或呢绒的染色和最后一道加工, 各部门所使用的不同技艺是那么多啊!农业由于它的性质,不能有象制造业那样细密的分工,各 种工作,不能象制造业那样判然分立。木匠的职业与铁匠的职业,通常是截然分开的,但畜牧者 的业务与种稻者的业务,不能象前者那样完全分开。纺工和织工,几乎都是各别的两个人,但锄 耕、耙掘、播种和收割,却常由一人兼任。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 4 国富论 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所以,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 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现在最富裕的国家,固然在农 业和制造业上都优于邻国,但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必定大于农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富国的土 地,一般都耕耘得较好,投在土地上的劳动与费用也比较多,生产出来的产品按照土地面积与肥 沃的比例来说也较多;但是,这样较大的生产量,很少在比例上大大超过所花的较大劳动量和费 用。在农业方面,富国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劳动生产力大得多,至少不象制造业方面一般情 况那样大得多。所以,如果品质同样优良,富国小麦在市场上的售价,未必都比贫国低廉。就富 裕和进步的程度说,法国远胜于波兰,但波兰小麦的价格,与品质同样优良的法国小麦同样低廉。 与英格兰比较,论富裕,论进步,法国可能要逊一筹,但法国产麦省出产的小麦,其品质之忧良 完全和英格兰小麦相同,而且在大多数年头,两者的价格也大致相同。可是,英格兰的麦田耕种 得比法国好,而法国的麦田,据说耕种得比波兰好得多。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 产的小麦,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 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法 国绸所以比英国绸又好又便宜,就是因为织绸业,至少在今日原丝进口税很高的条件下,更适合 于法国气候,而不十分适合于英国气候。但英国的铁器和粗毛织物,却远胜于法国,而且品质同 样优良的英国货品,在价格上比法国低廉得多。据说,波兰除了少数立国所需的粗糙家庭制造业 外,几乎没有什么制造业。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 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 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实施的结果,各劳动者 的业务,既然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当然能够大大增进自己的熟练程度。惯于使用铁锤而不 曾练习制铁钉的普通铁匠,一旦因特殊事故,必须制钉时,我敢说,他一天至多只能做出二三百 枚针来,而且质量还拙劣不堪。即使惯于制钉,但若不以制钉为主业或专业,就是竭力工作,也 不会一天制造出八百枚或一千枚以上。我看见过几个专以制钉为业的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在尽 力工作时,每人每日能制造二千三百多枚。可是,制钉决不是最简单的操作。同一劳动者,要鼓 炉、调整火力,要烧铁挥锤打制,在打制钉头时还得调换工具。比较起来,制扣针和制金属纽扣 所需的各项操作要简单得多,而以此为终生业务的人,其熟练程度通常也高得多。所以,在此等 制造业中,有几种操作的迅速程度简直使人难于想象,如果你不曾亲眼见过,你决不会相信人的 手能有这样大的本领。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 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不可能很快地从一种工作转到使用完全不相同工具而且在不同地 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耕作小农地的乡村织工,由织机转到耕地,又由耕地转到织机,一定要虚 费许多时间。诚然,这两种技艺,如果能在同一厂坊内进行,那末时间上的损失,无疑要少得多, 但即使如此,损失还是很大。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 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当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 作,倒不如说他是在开玩笑。闲荡、偷懒、随便这种种习惯,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和工具, 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二十项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可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而可说必 然会养成的。这种种习惯,使农村劳动者常流于迟缓懒惰,即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神勃 勃地干。所以,纵使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三,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这必定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 举例。我在这里所要说的只是: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看来也是起因于分工。 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 更便利的方法。分工的结果,各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 5 国富论 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的劳动者中,不久自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 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唯其如此,用在今日分工最细密的各种制造业上的机械,有很 大部分,原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从事于最单纯的操作,当然会发明比较便易的操作方法。不 论是谁,只要他常去观察制造厂,他一定会看到极象样的机械,这些机械是普通工人为了要使他 们担当的那部分工作容易迅速地完成而发明出来的。最初的蒸汽机,原需雇用一个儿童,按活塞 的升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间的通路。有一次担任这工作的某儿童,因为爱和朋友游玩,他用 一条绳把开闭通路的舌门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舌门就可不需人力自行开闭。原为贪玩 想出来的方法,就这样成为蒸汽机大改良之一。 可是,一切机械的改良,决不是至由机械使用者发明。有许多改良,是出自专门机械制造师 的智巧;还有一些改良,是出自哲学家或思想家的智能。哲学家或思想家的任务,不在于制造任 何实物,而在于观察一切事物,所只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利用各种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极不类似的物 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哲学或推想也象其他各种职业那样,成为某一特定阶级人民的主要业务和 专门工作。一此外,这种业务或工作,也象其他职业那样,分成了许多部门,每个部门,又各成 为一种哲学家的行业。哲学上这种分工,象产业上的分工那样,增进了技巧,并节省了时间。各 人擅长各人的特殊工们不但增加全体的成就,而且大大增进科学的内容。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 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数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 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 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 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 考察一下文明而繁荣的国家的最普通技工或日工的日用物品罢;你就会看到,用他的劳动的 一部分(虽然只是一小部分)来生产这种日用品的人的数目,是难以数计的。例如,日工所穿的 粗劣呢级上衣,就是许多劳动者联合劳动的产物。为完成这种朴素的产物,势须有牧羊者、拣羊 毛者、梳羊毛者、染工、粗梳工、纺工、织工、漂白工、裁缝工,以及其他许多人,联合起来工 作。加之,这些劳动者居住的地方,往往相隔很远,把材料由甲地运至乙地,该需要多少商人和 运输者啊!染工所用药料,常须购自世界上各个遥远的地方,要把各种药料由各个不同地方收集 起来,该需要多少商业和航运业,该需要雇用多少船工、水手、帆布制造者和绳索制造者啊!为 生产这些最普通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又需要多少种类的劳动啊!复杂机械如水手工作的船、漂 白工用的水车或织工用的织机,姑置不论,单就简单器械如牧羊者剪毛时所用的剪刀来说,其制 造就须经过许多种类的劳动。为了生产这极简单的剪刀,矿工、熔铁炉建造者、木材采伐者、熔 铁厂烧炭工人、制砖者、泥水匠、在熔铁炉旁服务的工人、机械安装工人、铁匠等等,必须把他 们各种各样的技艺联结起来。同样,要是我们考察一个劳动者的服装和家庭用具,如贴身穿的粗 麻衬衣,脚上穿的鞋子,就寝用的床铺和床铺上各种装置,调制食物的炉子,由地下采掘出来而 且也许需要经过水陆运输才能送到他手边供他烧饭的煤炭,厨房中一切其他用具,食桌上一切用 具,刀子和叉子,盛放食物和分取食物的陶制和锡蜡制器皿,制造面包和麦酒供他食喝的各种工 人,那种透得热气和光线并能遮蔽风雨的玻璃窗,和使世界北部成为极舒适的居住地的大发明所 必须借助的一切知识和技术,只及工人制造这些便利品所用的各种器具等等。总之,我们如果考 察这一切东西,并考虑到投在这每样东西上的各种劳动,我们就会觉得,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帮 助和合作,一个文明国家里的卑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这是我们很错误地想象的)他一般适应 的舒服简单的方式也不能够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给的。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 6 国富论 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 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述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 力的必然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亦为人类所特有,在 其他各种动物中是找不到的。其他各种动物,似乎都不知道这种或其他任何一种协约。两只猎犬 同逐一兔,有时也象是一种协同动作。它们把兔逐向对手的方向,或在对手把兔逐到它那边时, 加以拦截。不过。这种协同动作,只是在某一特定时刻,它们的欲望对于同一对象的偶然的一致, 而并不是契约的结果。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也从未见过一种动物,以姿 势或自然呼声,向其他动物示意说:这为我有,那为你有,我愿意以此易彼。一个动物,如果想 由一个人或其他动物取得某物,除博得授与者的欢心外,不能有别种说服手段。小犬要得食,就 向母犬百般献媚;家狗要得食,就作出种种娇态,来唤起食桌上主人的注意。我们人类,对于同 胞,有时也采取这种手段。如果他没有别的适当方法,叫同胞满足他的意愿,他会以种种卑劣阿 谀的行为,博取对方的厚意。不过这种办法,只能偶一为之,想应用到一切场合,却为时间所不 许。一个人尽毕生之力,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会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 和援助的必要。别的动物,一达到壮年期,几乎全都能够独立,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其他动物的 援助。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 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 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 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 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 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社会上,除乞丐外,没有一个人愿意全然靠别人的恩惠 过活。而且,就连乞丐,也不能一味依赖别人。诚然,乞丐生活资料的供给,至部出自善人的慈 悲。虽然这种道义归根到底给乞丐提供了他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但没有,也不可能,随时随刻给 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他的大部分临时需要和其他人一样,也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而得到 供给的。他把一个人给他的金钱,拿去购买食物,把另一个人给他的旧衣,拿去交换更合身的旧 衣,或交换一些食料和寄宿的地方;或者,先把旧衣换成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食品、 衣服和住所。 由于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取得的,所以当初产生分工的 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矢的人,他往 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与他人交换家畜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 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盎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于是他 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 去造屋,得家畜兽肉为酬,于是他终于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 房屋建筑者。同样,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第四个人成为硝皮者或制革者,皮革是未开他人 类的主要衣料。这样一来,人人都一定能够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换得 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谷 自的业务上,磨炼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成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 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例如,两个 性格极不相同的人,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街上的挑夫。他们间的差异,看来是起因于习惯、风 俗与教育,而不是起因于天性。他们生下来,在七八岁以前,彼此的天性极相类似,他们的双亲 和朋友,恐怕也不能在他们两者间看出任何显著的差别。大约在这个年龄,或者此后不久,他们 就从事于极不相同的职业,于是他们才能的差异,渐渐可以看得出来,往后逐渐增大,结果,哲 7 国富论 学家为虚荣心所驱使,简直不肯承认他们之间有一点类似的地方。然而,人类如果没有互通有无、 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倾向,各个人都须亲自生产自己生活上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而一切人的 任务和工作全无分别,那末工作差异所产生的才能的巨大差异,就不可能存在了。 使各种职业家的才能形成极显著的差异的,是交换的倾向;使这种差异成为有用的也是这个 倾向。许多同种但不同属的动物,得自天性的天资上的差异,比人类在未受教育和未受习俗熏陶 以前得自自然的资质上的差别大得多。就天赋资质说,哲学家与街上挑夫的差异,此猛犬与猎狗 的差异,比猎狗与长耳狗的差异,比长耳狗与牧畜家犬的差异,少得多。但是,这些同种但不同 属的动物,并没有相互利用的机会。猛犬的强力,决不能辅以猎狗的敏速,辅以长耳狗的智巧, 或辅以牧畜家犬的柔顺。它们因为没有交换交易的能力和倾向,所以,不能把这种种不同的资质 才能,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因而,对于同种的幸福和便利,不能有所增进。各动物现在和从前 都须各自分立,各自保卫。自然给了它们各种各样的才能,而它们却不能以此得到何种利益。人 类的情况,就完全两样了。他们彼此间,那怕是极不类似的才能也能交相为用。他们依着互通有 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好象把各种才能所生产的各种不同产物,结成一个共同的 资源,各个人都可以这个资源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 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 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有些业务,那怕是最普通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例如搬运工人,就只能在大都市生 活。小村落固不待言;即普通墟市,亦嫌过小,不能给他以不断的工作。散布在荒凉的苏格兰高 地一带的人迹稀少的小乡村的农夫,不论是谁,也不能不为自己的家属兼充屠户、烙面师乃至酿 酒人。在那种地方,要在二十哩内找到二个铁匠、木匠或泥水匠,也不容易。离这班工匠至少有 八九哩之遙的零星散居人家,只好亲自动手作许多小事情;在人口众多的地方,那些小事情一定 会雇请专业工人帮忙。农村工人几乎到处都是一个人兼营几种性质很类似因而使用同一材料的行 业。农村木匠要制造一切木制的物品;农村铁匠要制作一切铁制的物品。农村木匠不仅是木匠, 同时又是细工木匠,家具师、雕刻师、车轮制造者、耕犁制造者,乃至二轮四轮运货车制造者。 木匠的工作如此繁杂,铁匠的工作还更繁杂。在苏格兰高地那样僻远内地,无论如何,总维持不 了一个专门造铁钉的工人。因为他即使一日只能制钉一千枚,一年只劳动三百日,也每年能制钉 三十万枚。但在那里,一年也销不了他一日的制造额,就是说销不了一千枚。 水运开拓了比陆运所开拓的广大得多的市场,所以从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 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现在,以御者二人马八匹, 驾广辐四轮运货车一辆,载重约四吨货物,往返伦敦和爱丁堡间,计需六星期日程。然而,由六 人或八人驾驶船一艘,载重二百吨货物,往返伦敦和利斯间,也只需同样日程。所以需一百人, 四百匹马和五十辆四轮运货车搬运的货物,可借水运之便,由六人或八人搬运。而且,把二百吨 货物由伦敦运往爱丁堡,依最低陆运费计算,亦需负担一百人三个星期的生活费和四百匹马五十 辆四轮运货车的维持费,以及和维持费几乎相等的消耗。若由水运,所应负担的,充其量也不过 是六人至八人的生活费,载重二百吨货船的消耗费,和较大的保险费,即水运保险费与陆运保险 费之间的差额。所以,假若在这两都市间,除陆运外,没有其他交通方法,那末除了那些重量不 大而价格很高的货物而外,便没有什么商品能由一地运至另一地了。这样,两地间的商业,就只 有现今的一小部分,而这两地相互间对产业发展提供的刺激,也只有现今的一小部分。假使世界 上只有陆运,则各僻远地区间的商业,一定会无法进行。有什么货物,负担得起由伦敦至加尔各 答的陆上运费呢,即使有这种货物,又有什么输送方法能使货物安然通过介在两地间的许多野蛮 8 国富论 民族的领土呢,然而,现今这两个都市,相互进行大规模的贸易,相互提供市场,并对彼此的产 业发展,相互给与很大的鼓励。 由于水运有这么大的便利,所以工艺和产业的改良,都自然发初在水运便利的地方。这种改 良总要隔许久以后才能普及到内地。由于与河海隔离,内地在长期间内,只能在邻近地方,而不 能在其他地方,销售其大部分生产物。所只,它的货品销量,在长时间内,必定和邻近地方的财 富与人口成比例。结果,它的改良进步总落在邻近地方的后面。我国殖民北美所开发的大种植园, 都沿着海岸和河岸,很少扩展到离此很远的地区。 根据最可靠的历史记载,开化最早的乃是地中海沿岸各国。地中海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内海, 没有潮汐,因而除风起浪涌外,也没有可怕的波涛。地中海,由于海面平滑,岛屿棋布,离岸很 近,在罗盘针向未发明,造船术尚不完全,人都不愿远离海岸,而视狂澜怒涛为畏途的时候,对 于初期航海最为适宜。在古代,驶过世界的尽头,换言之,驶过直布罗陀海峡西航,在航海上久 被视为最危险最可惊的企图。就连当时以造船航海事业著名的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也是过了许 久才敢于尝试。而且,在他们尝试过了很久以后,别国人民才敢问津。 在地中海沿岸各国中,农业或制造业发达最早改良最大的,要首推埃及。上埃及的繁盛地域, 都在尼罗河两岸数哩内。在下埃及,尼罗河分成无数支流,大大小小,分布全境;这些支流,只 要略施人工,就不但可在境内各大都市间,而且在各重要村落间,甚至在村野各农家间,提供水 上交通的便利。这种便利,与今日荷兰境内的莱茵河和麦斯河,几乎全然一样。内陆航行,如此 广泛,如此便易,无怪埃及进步得那么早。 东印度孟加拉各省,以及中国东部的几个省,似乎也在极早的时候期已有农业和制造业上的 改良,虽然关于这种往古事迹的真相,我欧洲有权威的历史家尚未能予以确证。印度的恒河及其 他大河,都分出许多可通航的支流,与埃及的尼罗河无异。中国东部各省也有若干大江大河,分 成许许多多支流和水道,相互交通着,扩大了内地航行的范围。这种航行范围的广阔,不但非尼 罗河或恒河所可比拟,即此二大河合在一起也望尘莫及。但令人奇怪的是,古代埃及人、印度人 和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他们的财富似乎全然得自内陆的航行。 非洲内地,黑海和里海以北极远的亚洲地方,古代的塞西亚,即今日的鞑靼和西伯利亚,似 乎一向都处于野蛮未开化状态。鞑靼海是不能通航的冰洋,虽有若干世界著名大河流过鞑靼,但 因彼此距离太远,大部分地区不利于商业和交通。在欧洲,有波罗的海与亚得里亚海;在欧亚两 大陆间,有地中海与黑海;在亚洲,有阿拉伯、波斯、印度、孟加拉瓜及退罗诸海湾。但在非洲, 却是一个大内海也没有,境内诸大河又相隔太远,因此不能有较大规模的内地航行。此外,一国 境内,纵有大河流贯其间,但若毫无支流,其下游又须流经他国国境始注于海,这国也就仍然不 能有大规模的商业,因为上游国能否与海洋交通,随时都要受下游国的支配,就巴伐利亚、奥地 利和匈牙利各国说,多瑙河的效用极为有限,但若此河到黑海的全部航权,竟为三国中任何一国 所独有,效用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的大部 分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 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 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 但在刚开始分工的时候,这种交换力的作用,往往极不灵敏。假设甲持有某种商品,自己消 费不了,而乙所持有的这种物品,却不够自己消费。这时,甲当然乐于出卖,乙当然乐于购买甲 手中剩余物品的一部分,但若乙手中,并未持有甲目下希求的物品,他们两者间的交易,仍然不 能实现。比如,屠户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肉,放在店内,酿酒家和烙面师,固然都愿意购买自己所 9 国富论 需要的一份,但这时,假设他们除了各自的制造品外,没有别种可供交易的物品,而屠户现时需 要的麦酒和面包,已经得到了供给,那末,他们彼此之间,没有进行交易的可能。屠户不能作酿 酒家和烙面师的商人,而酿酒家和烙面师也不能作屠户的顾客。这样,他们就不能互相帮助。然 而,自分工确立以来,各时代各社会中,有思虑的人,为了避免这种不便,除自己劳动生产物外, 随时身边带有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这种物品,在他想来,拿去和任何人的生产物交换,都不会 见拒绝。 为这目的而被人们先后想到并用过的物品可有种种。未开化社会,据说曾以牲畜作为商业上 的通用媒介。牲畜无疑是极不便的媒介,但我们却发现了,古代往往以牲畜头数作为交换的评价 ,亦即用牲畜交换各种物品。荷马曾说:迪奥米德的铠甲,仅值牛九头,而格罗卡斯的铠甲, 却值牛一百头。据说,阿比西尼亚以盐为商业变换的媒介;印度沿海某些地方,以某种贝壳为媒 介;弗吉尼亚用烟草;纽芬兰用干鱼丁;我国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其他若干国家则用兽皮或鞣 皮。据我所闻,直到今日,苏格兰还有个乡村,用铁钉作媒介,购买麦酒和面包。 然而,不论在任何国家,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理由,人们似乎都终于决定使用金属而不使用 其他货物作为媒介。金属不易磨损。那与任何其他货物比较,都无愧色。而且,它不仅具有很大 的耐久性,它还能任意分割,而全无损失,分割了也可再熔成原形。这性质却为一切其他有耐久 性商品所没有。金属的这一特性,使金属成为商业流通上适宜的媒介。例如,假设除了牲畜,就 没有别种物品可以换盐,想购买食盐的人,一次所购价值,势必相当于整头牛或整头羊,他所购 买的价值,不能低于这个限度,因为他用以购买食盐的物品,不能分割,分割了,就不能复原。 如果他想购买更多的食盐,亦只有依同一理由,以牛或羊二三头,购入两倍或三倍多的分量。反 之,假如他用以交易的物品,不是牲畜,而是金属,他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他可只按照他目前 的需要,分割相当分量的金属,来购买价值相当的物品。 各国为此目的而使用的金属,并不相同。古斯巴达人用铁,古罗马人用铜,而一切富裕商业 国的国民却使用金银。最初用作交换媒介的金属,似乎都是粗条,未加何种印记或铸造。普林尼 引古代历史家蒂米阿斯的话说:直到瑟维阿斯·图利阿斯时代为止,罗马人还没有铸造的货币, 他们购买需要的物品都使用没有刻印的铜条、换言之,这些粗条,就是当时当作货币使用的东西。 在这样粗陋状况下,金属的使用,有两种极大的不便。第一是称量的麻烦;第二是化验的麻 烦。贵金属在分量上有少许差异,在价值上便会有很大差别。但要正确称量这类金属,至少需备 有极精密的法码和天平。金的称量,尤其是一种精细的操作。诚然,贱金属称量稍差,在价值上 不会发生大的影响,因此,没有仔细称量的必要。但若一个穷人,买卖值一个铜板的货物,也需 每次称量这一个铜板的重量,就不免令人觉得麻烦极了。化验金属的工作,却更为困难,更为烦 琐。要不是把金属的一部分放在坩埚里,用适当的熔解药熔解,检验的结果就很不可靠。在铸币 制度尚未实施以前,除非通过这种又困难又烦琐的检验,否则就很容易受到极大的欺骗。他们售 卖货物的所得,可能是表面上很象一磅纯银或纯铜,而其中却混有许多最粗劣最低贱的金属。所 以,进步国家,为避免此种弊害、便利交易、促进各种工商业发达起见,都认为有必要,在通常 用以购买货物的一定分量的特定金属上,加盖公印。于是就有了铸币制度和称为造币厂的官衙。 这种制度的性质,类似麻布呢绒检查官制度。这些检查官的任务是,通过加盖公印,确定这市上 各种商品的分量,划一它们的品质。 最初盖在货币金属上的公印,其目的似乎都在于确定,那必须确定而又最难确定的金属的品 质或纯度。当时的刻印,与现今银器皿和银条上所刻的纯度标记很相似。在金块上刻印,但只附 在金属一面而不盖住金属全面的西班牙式标记,亦与此相似。它所确定的,只是金属的纯度,不 是金属的重量。传载,亚伯拉罕秤银四百舍克尔给伊弗伦,作为马克派拉田地的代价。据说,舍 克尔是当时商人流通的货币。可是,那时金属货币的流通,和今日金块银条的授受一样,都不论 个数,只论重量。在古代,撒克逊人入主英格兰,其岁人据说不是征取货币,而是征取实物,即 各种食粮。以货币缴纳的习惯,是征服王威廉第一创始的。不过,当时纳入国库的货币,在很长 10 国富论 的一段时期里,是按重量而不按个数计收的。 要称量金属而毫无差误,是很麻烦和很困难的。这便引出了铸币制度。铸币的刻印,不仅盖 住金属块的两面,有时还盖住它的边缘。这种刻印,不但要确定金属的纯度,还要确定它的重量。 自是以后,铸币就象现在那样,全以个数授受,没有称重量的麻烦了。 那些铸币的名称,看来原要表明内含的重量或数量。罗马铸造货币,始于瑟维阿斯·图利阿 斯时代,当时罗马币阿斯(AS)或庞多(Pondo)含有纯铜一罗马磅。阿斯或庞多,象我们的特 鲁瓦磅那样,分为十二盎斯,每盎斯含有纯铜一盎斯。在爱德华一世时代,一英磅含有纯银一陶 尔磅。一隅尔磅似比一罗马磅多些,而比一特鲁瓦磅少些。特鲁瓦磅,到亨利八做第十八年,才 由英国造币厂采用。特鲁瓦是法国东北部香槟省的一个城市,在那时候,欧洲各国人民时常出入 它的市场,大家因此都熟悉并尊重这个有名市场所用的权衡。在查理曼大帝时代,法币利佛(Livre) 含纯银一特鲁瓦磅。苏格兰币一磅,自亚力山大一世至布鲁斯时代止,都含有与英币一镑同重量 同纯度的银一磅。英格兰、法兰西和苏格兰的货币一便土,最初都含有重一便士的银,即一盎斯 的二十分之一的银,或一磅的二百四十分之一的银。先令最初似亦系重量名称。亨利三世当时的 法律规定:小麦一夸特值二十先令时,值一个铜板的上等小麦面包,须重十二先令四便士。不过, 先令对便士或先令对磅的比例,似乎不象便士对磅的比例那么稳定。法国古时的苏(Sou)或先 令,有时含五便土,有时含十二便土,有时含二十乃至四十便士。在古代撒克逊人间,一先令在 某一个时期似只含五便土,其含量的变动,与其邻国人即法兰克人的先令大抵很类似。法国自查 理曼大帝时代以来,英格兰自征服王威廉第一时代以来,镑、先令或便士的价值,虽有很大变动, 但彼此间的比例,似和现今一样,没有多大变动。我相信,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的。 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次第削减。在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的阿斯, 减到原价的二十四分之一,含量名为一磅,实只半盎斯。英格兰的镑和使士,现今价值大约相当 于当初的三分之一;苏格兰的镑和便士,大约相当于当初的三十六分之一;法国的镑和便士,大 约相当于当初的五十六分之一。通过采用这些办法,君王和国家就能以较小量的银,表面上偿还 债务,并履行各种契约。实际上,政府的债权人因此被剥夺了一部分应得的权利。政府允许国内 一切其他债务人,都有和君王相等的特权,他们同样能以新的贬值币,偿还货币改铸前借来的金 额。所以,这种措施,常有利于债务人,而有损于债权人;有的时候,这种措施产生了比公共大 灾祸所能产生的大得多、普遍得多的个人财产上的革命。 但货币却就在这情况下,成为一切文明国商业上的通用媒介。通过这媒介,一切货物都能进 行买卖,都能相互交换。 我现在要讨论人们在以货币交换货物或只货物交换货物时所遵循的法则。这些法则决定所谓 商品相对价值戌交换价值。 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
/
本文档为【如何认识我国气温和温度带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