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文格式参考

2020-03-06 7页 doc 27KB 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文格式参考滞后系统的前馈——反馈预估控制 肖军,xxxxxxxxxx(10位学号)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工程技术学院,广东珠海,519087) 摘要:针对热工过程中的存在的滞后环节,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模糊和PID的前馈——反馈预估控制方法,该前馈预估补偿与系统的纯滞后时间无关,特别适合于因为缺少滞后时间信息导致的无法运用大林算法和smith预估器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有效抑制滞后的不利影响,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和较高的控制精度。 关键词:滞后;前馈补偿;预估控制;复合控制 1. 引言 随着液压系统向高压大功率发展, 液压元件的...
论文格式参考
滞后系统的前馈——反馈预估控制 肖军,xxxxxxxxxx(10位学号)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工程技术学院,广东珠海,519087) 摘要:针对热工过程中的存在的滞后环节,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模糊和PID的前馈——反馈预估控制方法,该前馈预估补偿与系统的纯滞后时间无关,特别适合于因为缺少滞后时间信息导致的无法运用大林算法和smith预估器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有效抑制滞后的不利影响,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和较高的控制精度。 关键词:滞后;前馈补偿;预估控制;复合控制 1. 引言 随着液压系统向高压大功率发展, 液压元件的工作温度不断的提高, 因此研究液压元件在高温条件下的寿命情况及其动、静态特性十分必要。应某车辆研究所的委托, 我们了为液压元件提供测试的高温液压泵马达试验台。液压油温度是最主要的被控量之一,也是本试验台的关键技术和难点所在。 2. 产品 2.1 工作原理 要实现泵的入口油温在常温~130℃的范围内任意调节,温度跳动控制在±1℃之内的控制目标,在试验台的油箱中设置了带缺口的回行槽,回行槽的中心设有搅拌器,使油温均匀。12 组电加热管位于回形槽的外围,回形槽有利于系统回油的充分加热。加热器由可控硅装置供电调节。在液压系统回油管路上设置了列管式油冷却器。冷却器的供水,由水冷却塔提供。水冷却塔设有水泵及冷却系统。冷却器的冷却水入口处设置了比例水阀,可连续调节冷却水流量。具体见液压系统原理简图, 其中Ttank ,Tpump ,Tpipe , Tmotor ,Tcooler分为油箱泵,高压管路,马达,冷却器的出口油温。 图1 液压系统原理简图 2.2 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对于液压泵马达试验台的油温控制,本系统共有两个控制通道,分别是加热器和冷却器通道。因为加热器位于油箱内,且不存在机械执行机构的延时,所以滞后比较小,主要从冷却器的控制通道方面考虑滞后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控制比例水阀开度的执行器存在滞后;(2)当比例水阀改变开度时,冷却器的传热属于非稳态传热过程,重新建立热平衡需要时间;(3)冷却油从冷却器到油箱的存在传输滞后。可以看出,影响总滞后时间的因素很多,情况相当复杂。 下面考虑不包括滞后环节的系统模型。由于油箱到泵入口的吸油管,冷却器出口到油箱的回油管有绝热处理,它们的发热很小,为简化问,这里不作考虑。 参照原理图,并根据热力学的有关知识,列出如下方程组[1,2] Φpump= Mpump×Npump-P×Qoil=Coil×ρoil×Qoil×(Tpump-Ttank)                        (1) Φpipe=Kpipe×Apipe×(Tpump-Tair) =Coil×ρoil×Qoil×(Tpipe-Tpump)                    (2) 其中,Φpump,Φpipe,Φmotor,Φcooler,Φheater分别为泵,高压管路,马达,冷却器,加热器的热功率,Φtank_cooling为油箱表面散热功率,Φtank_exchange为油箱进出油液温差带来的换热功率。Mpump,Npump,Mmotor,Nmotor,分别为泵马达的转矩和转速,P,Qoil分别为泵出口压力和流量,可在线测量。Coil,ρoil,Cwater,ρwater分别为液压油,水的比热和密度,是关于温度的函数,可以通过查表得到。Vtank 为油箱中油液体积。Kpipe,Apipe,Kcooler,Acooler,htank,Atank分别为管路,冷却器和油箱的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传热系数跟流量,室内温度,液压油温度,以及物性有关,由于篇幅所限,这里省略了计算公式。Twater_in,Twater_out分别为冷却器入口水温和出口水温。Tair为室内温度。Vcooler,Vheater分别为比例水阀和可控硅的控制电压,Qwater为流经冷却器的水流量。f1是冷却器水流量Qwater关于比例水阀给定电压Vcooler的函数,f2是加热器功率Φheater关于可控硅给定电压Vheater的函数,它们都是通过现场测量的若干点拟合而成。 经过整理化简,得到反映油箱中油液温度的微分方程, Vtank ×ρoil× Coil× + (htank×Atank+ Coil×ρoil×Qoil)×Ttank =Φheater+ Coil×ρoil×Qoil×Tcooler+ htank×Atank×Tair  (3) 可知,油箱是一个双输入单输出系统。两个输入分别为加热器功率Φheater和冷却器出口油温Tcooler,输出为油液温度Ttank。实际上,冷却器同样是一双输入单输出系统,两个输入分别为冷却器入口油温Tmotor和比例水阀控制电压Vcooler,输出为冷却器出口油温Tcooler。 2.3 控制的选择 对于这样一个存在很大的滞后环节的热工过程,常规控制难以奏效[4]。大林算法和smith预估补偿算法虽然能够有效地消除滞后对控制系统的不利影响,但他们都需要对被控对象的精确建模,即要求对系统模型的阶次和时滞有较准确的信息,否则难以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由于总的纯迟延时间τ无法确定,因此,这里无法直接运用大林算法和smith预估补偿算法。 根据控制理论中校正的概念,前馈控制器实现的是开环控制,不需要等到输出量发生变化并形成偏差以后才产生纠正偏差的作用,而是在控制作用施加于系统的同时,前馈控制作用就产生了。因此,它比反馈控制及时,且不受系统延迟的影响[3]。无疑,这有利于消除控制通道的滞后环节带来的影响。但是,由于通过前馈控制器的信号不能形成闭环,所以如果前馈控制器本身有误差,则这个误差将与控制作用一道加到被控对象上,从而造成输出量的误差。 因此,针对本系统中被控对象的控制通道滞后大,反馈控制不及时,控制质量差的情况,可以采用前馈,消除控制通道的滞后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控制质量。同时,结合闭环控制,以便靠反馈作用最终消除由此产生的误差。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决定采用以下控制方案,加热器运用模糊控制器控制,冷却器运用PID加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策略,见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模糊控制和PID可以减小甚至消除误差,增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图2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结构图中的虚线框部分为被控对象,GP(S),GG(S),GM(S)分别为泵,管路,马达的传递函数。GC(S)是从比例水阀控制电压,冷却器入口油温到冷却器输出油温的传递函数矩阵,τ为冷却器的总滞后时间,GT(S)为冷却器出口温度,加热器功率到油箱温度的传递函数矩阵,Gw(S)为从可控硅控制电压到加热器输出功率的传递函数,GH(S)为零阶保持器传递函数。Predictor为预估器,Compensator为模型误差补偿,它们共同构成前馈补偿。 2.4 控制器设计 2.4.1 模糊控制器和PID控制器的设计 本控制系统,在PID控制器中没有选用微分D环节,而是选用比例P和积分I构成PI控制器。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模糊控制器已经考虑了误差的变化率,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PD控制器;由于冷却器的大滞后,若冷却器的比例水阀的开度出现比较剧烈的变化,将影响控制精度。另外要考虑的一点是,PI控制器处在包含滞后环节的控制通道前,控制效果会受到滞后的影响,因此,在这里只能起微调作用。 2.4.2 前馈补偿装置的设计 前馈补偿装置在这里本质上是一个预估器,输入为给定温度,及在线测量到的转速转矩,流量压力等和具体工况有关的参数,输出为开环控制情况下需要的比例阀的控制电压。虽然被控对象的控制通道存在大滞后,但是并不影响本系统的开环稳定性。在工况一定的条件下,当可控硅的控制电压Vheater恒取某一定值时,可将被控对象看作输入为比例阀控制电压Vcooler,输出为油温Ttank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若给定一个最终稳定温度Ttank,根据前面的方程组可以求出唯一的Vcooler.。考虑两个极限情况,当可控硅的控制电压分别取零和最大值时,可分别求出水阀控制电压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只有冷却器比例水阀控制电压的输出在两者之间,加热器才能将温度调节到给定温度,并且该范围与加热器的最大功率正相关。 图3 开环控制的情况下水阀控制电压范围图示 当前馈补偿装置输出不在上述范围内时,PID控制器的输出作用将会加大,这将导致系统温度的波动加大,控制效果变差。因此,前馈补偿装置的输出应该保证在最小电压线最大电压线之间,有利于获得最佳控制效果。实际控制过程中,将加热器最大功率的二分之一和给定温度,代入方程组,可求得预估器输出。 建立的模型难免会有误差,特别是冷却器模型对整个控制系统影响很大,因此,必须根据误差进行必要的补偿。冷却器的换热系数Kcooler取决于液压油和水的流量,冷却器入口油温和入口水温,即Kcooler=f(Qwater,Qoil,Twater,Tmotor)。由于函数值与各阶导数都是连续的,因此,按照微偏线性化的方法,并且考虑到对于一次试验,工况固定后,入口水温Twater_in和液压油流量Qoil基本不变,做适当简化有ΔKcooler= ×ΔQwater_in+ ×ΔTmotor,将ΔKcooler=模型计算K值-当前实际K值,ΔTmotor =模型计算入口油温-冷却器当前入口油温,带入上式求得入口水流增量ΔQwater_in,控制增量ΔVcooler=f1-1(ΔQwater_in)就是模型误差补偿量。 2.5 实际控制效果 以下为对力士乐公司产的AVO100型开式泵和A2FM10型液压马达进行的高温性能测试时的控制软件界面截图,反映了油箱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给定温度为100℃。可以看到,超调量为小于3%,稳态误差控制在±0.5℃以内。可见针对本试验台系统设计的复合控制超调小,同时完全满足较高的精度要求。 图4 实际控制效果截图 3. 改进方案 4. 结语 采用基于模糊和PID的前馈——反馈控制,理论上可以消除控制通道的滞后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获得较高的控制精度。实际的控制效果也验证了上述观点。对于解决热工中常见的滞后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针对热工过程中的存在的滞后环节,对于缺少滞后时间信息导致无法运用大林算法和smith预估器的情况,采用本文提出的结合模糊和PID的前馈——反馈预估控制方法,能有效抑制滞后的不利影响,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和较高的控制精度。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 传热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13~355 [2]潘继红,田茂诚. 壳管式换热器的分析与计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6: 21~303 [3]吴麒. 自动控制原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28~331 [4]肖立,肖舸. 窑炉温度大时滞系统的模糊预估控制[J]. 微计算机信息,2004, 4-1: 31- 32 [5]作者. 题目[EB/OL].
/
本文档为【论文格式参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