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文——电影:让暴力成为美学

2020-03-09 6页 doc 20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文——电影:让暴力成为美学电影:让暴力成为美学 ——从“暴力美学”谈电影的独特美学意义 摘要 暴力,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暴力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美学探索。“暴力美学”作为一种视觉上的形式,在人类的视觉媒体——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与电影这门艺术的独特表现行式密不可分。本文将重点讨论“暴力美学”这种对美的探索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 一“暴力美学”究竟为何物?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听到“暴力美学”这个词汇。电影评论中,一...
论文——电影:让暴力成为美学
电影:让暴力成为美学 ——从“暴力美学”谈电影的独特美学意义 摘要 暴力,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暴力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美学探索。“暴力美学”作为一种视觉上的形式,在人类的视觉媒体——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与电影这门艺术的独特表现行式密不可分。本文将重点讨论“暴力美学”这种对美的探索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 一“暴力美学”究竟为何物?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听到“暴力美学”这个词汇。电影评论中,一批新锐导演被推崇为“暴力美学”大师,如中国香港的吴宇森、日本的北野武、美国的昆汀?塔兰蒂诺等;他们的作品如《变脸》、《英雄本色》、《花火》、《座头市》、《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也被奉为“暴力美学”中的经典之作。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它被人们约定俗成为“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并在好莱坞绽放光彩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1它发掘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虽算不上严格的美学概念,但“暴力美学”却又鲜明的体现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与发展。这样一种审美观念与艺术趣味在电影界大放异彩,不但能够证明这些电影人们极强的表现力与创作才华,更说明了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了“暴力美学”的首选载体。 二电影是表现暴力美学的首选表现方式 电影艺术与戏剧、舞蹈艺术有相类似的地方一样,它们均可以动态地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功能,艺术地表现和再现出现实中的生活情景,可以叙述一件事情,或是把它编成故事,通过艺术手段活龙活现的表现或是再现出来,供人应观赏。但电影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于它独特语言——蒙太奇的运用,使其组成的基本元素由场景变成镜头,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现实、虚幻的限制,大大拓宽了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同时又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具体来讲,电影艺术的美感可分以下两个部分来说:一是电影的形式美,其中包括有1出自百度百科“暴力美学” 1 视听中的画面美和音乐美,还有电影艺术本身的电影语言美,即蒙太奇运动表现的美。电影艺术形式美是很复杂的,它是综合的化学反应:有音乐和说话语音的乐音运动美,有电影美术的声光色影交织和造型运动美,还有演员形象、气质、风格、表演的美,整个电影语言的叙术表现的美和导演的表现手法美等等,所有这些外在的形式,都是按照美的基本形式法则,以生动的感性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产生各种美的愉悦。二是电影的内容美。它是指电影故事内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它们或反映现实,或虚构未来,或轻松诙谐,或严肃沉重,最终都是要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与期盼,发人深思。 “暴力美学”之所以在电影艺术中诞生并迅速成长,正是因为电影艺术独特的形式美。由于电影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视听体验,使暴力成为电影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 “电影暴力”并非残酷的表现血淋淋的肉体摧残的情节,暴力在这里是一种动感的体现,力量的突现。而观众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些暴力因素,是有它的心理根源的。佛洛伊德对人本身的潜意识做过大量深入而详尽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本质,有着一种所谓“双重”的特性,即是现在人们常会引用的“人类有建设和破坏的双重快感”。破坏和发泄的美感,与创造和建设的美感,在人类的身体中并存着,而且并不相互排斥。暴力元素存在于各个类型的影片中,例如成龙的飞车,李小龙棍打恶人,它在银幕上大受推崇,观众也十分喜爱,因为它在视觉感官上给观众以刺激,有利于他们内心所谓“破坏因素”的宣泄,这种因素就像俄狄普斯情节在少年们中心的暗藏,通过诸多文学作品的“拭父”来发散一样,它不能在有着道德和法律约束的现实社会中抒发,所以借由电影这种更加逼真的形式,来调节心理的郁积。看到暴力场景时,他们心跳加速情绪高涨,电影结束时看到片中主人公最终取得胜利,有的观众会产生昂扬奋进的情绪,同时也感到彻底的放松。2 如今的“暴力美学”电影,正是充分利用感官刺激这一因素。暴力元素被大量使用,电影或是将暴力经过形式化、符号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如将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隐匿了其中一部分侵害性倾向,成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或是通过大量暴力镜头的运用与道德、法律等其他因素产生鲜明对比,引起观看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暴力的反思;亦或是把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三电影导演对“暴力美学”的经典诠释 (一)吴宇森——“为艺术”的浪漫主义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绚烂。他十分迷恋充满浪漫气息的、唯美诗意的高速摄影和充满哲学意味的意象,如《变脸》中子弹穿过气流的慢镜头、象征和平的白鸽和象征人性的教堂等,让观众观后产生一种浪漫、神圣、悲壮、崇高的感觉,借以强调力量感和侠义的情怀。他把武打场面拍得像舞蹈场面一样优雅,赋予残酷的枪战场面以个人化的风格、宏伟的动势与开放的气场,“从而把暴力场面从现实提升到超现实的审美境界”3,提高了打斗的美学价值,形成了一种“武打艺术”,从这个角度上讲,吴宇森的暴力可以说是“为艺术”的暴力。 2本段参考《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 3见《评论:当代电影创作中的“暴力美学”》作者张蜀津 而从电影的精神建构来看,吴宇森的影片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儒道传统和基督教精神中超脱的人生观。他的影片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地既有建功立业的入世雄心,同时在“辉煌”的背后又生出退隐江湖的出世之心,渴望在“刹那光辉”后潇洒地离去,将生生死死、爱恨情愁等等一切俗念置之度外。另外,这些人物也同时具有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重然诺,轻死生”,他们可以为情义而奋不顾身,虽死尤荣。高度风格化的暴力场面使得他的主人公仿佛都是神话中的不死英雄,“在浪漫的超现实的氛围中,暴力、死亡所蕴涵的深刻的哲学意味此时已经被抽空,对死亡的恐惧也被消解掉了”4,剩下的只是供人在紧张的黑帮故事中得以暂时松一口气的华丽的现代武术表演。 (二)北野武——“为人生”的批判现实主义 号称日本暴力宗师的导演北野武的暴力美学体现出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特征。在他那里,暴力存在的意义在于“将以暴力为极端代表的无序世界的本质看得更透彻,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5。电影中的人物像面无表情的雕塑,使得他对暴力的叙述有一种停顿感与静止感。他在多部电影中创造出了瞬间暴力美学,其中的男主角总是在瞬间出手,以极大的暴发力量打倒或打死对方,而在其余的时间里男主角则以沉静、冷酷的形象示人。北野武总是喜欢将暴力神圣化,快且准出手的形象,夸张骟情的音响声效,显示了日本民族深远的暴力的文化底蕴,其代表作《花火》中,瞬间的暴力与静态的彩色漫画相互穿插,映衬,将暴力表现出一种深刻、凄艳的美。这种将暴力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使暴力本身上升为一种美感。 而北野武的表达诉求则来源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他个人的车祸遭遇。他往往将人世间的悲惨与罪恶真实的呈现出来,借暴力抒发对生活悲剧的感受与控诉。“不尊严,毋宁死”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充斥在电影当中,他的暴力是“为人生”的。如在影片《座头市》中,座头市是一个正义、勇敢的武士,他同情弱者并为之奋战。虽然他的剑上沾满了鲜血,却并不因此而显得残暴。他又是一个富有悲剧性的人物,他曾经是一个武士,但是现在他是盲人,靠赌博和按摩为生,失去了武士的身份与名誉。同时,他对这个世界的肮脏与黑暗有深切的体会,认识到这是一个无法匡正的黑白颠倒的世界,死亡无处不在。“最终他选择直面现实,用个人化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社会中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尝试以非理性来恢复传统社会的理性秩序,充满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以暴抗恶的悲剧精神。”6这种对死亡的极端恐惧也是根源于日本文化传统中浓重的死亡传统和自杀情结。 (三)昆汀·塔兰蒂诺——“为娱乐”的后现代主义 在昆汀·塔兰蒂诺的影片中,暴力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喧嚣、玩闹。他的暴力题材影片充满了一种荒诞的黑色情绪,暴力场面充满趣味性与无理性。导演不再强调为何暴力,而是抽离其本来意义,将其彻底改变为一种游戏,一种日常生活状态。如他在《低俗小说》中,将暴力玩笑化、平常化:黑社会杀手祖在杀人之前抢对方的早餐吃,并顺便讨论一下哪家的汉堡好吃,而且还会十分严肃地引用圣经哲学来教育对方;一对青少年突发奇想要劫餐厅,在犯罪老手的指点下满意而去;另一个杀手文森,刚刚让观众有了点好感,就被人随便地杀掉了;而祖与文森遇到了摆脱不掉的大麻烦,只因为文森持抢走火,杀掉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可见,在《低俗小说》里,暴力的存在没有它自身的意义,只是一种游戏而已。 4见《评论:当代电影创作中的“暴力美学”》作者张蜀津 5见《隐秘的人性:关于“暴力美学”》作者尚玉荣 6见《隐秘的人性:关于“暴力美学”》作者尚玉荣 昆汀的暴力美学建立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是一种无评判、无反讽、无反思的暴力或暴力游戏。他不想通过暴力的呈现做任何价值的评判,极力规避暴力所负载的社会道德、人性伦理,只是将暴力变成电影中的娱乐元素。如在影片《杀死比尔》中,中国功夫、日本武士刀等元素被大量运用,并加以放大,但这些元素背后的蕴含的深刻的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却被消解掉,只是被单纯作为一种对抗的表现手段。在他那里,暴力成为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装饰物,是“为娱乐”的。他的暴力是用智慧和嘲讽组合而成的一种高级娱乐,就像时装表演、说唱音乐、“脱口秀”、可口可乐等一系列现代消费品一样成了后工业时代的象征。 结语: 不管是吴宇森“为艺术”的浪漫主义,还是北野武“为人生”的批判现实主义,抑或是昆汀“为娱乐”的后现代主义,都是试图通过电影特有的表现形式,将暴力改造成一种可欣赏的美学形态,使其风格化、审美化,最终被观者所接受甚至追捧。这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中使一切事物“商品化”的内在要求十分契合,是时代发展及观众欣赏口味的要求导致艺术创作所必然发生的转向。只是不同的导演呈现出不同的电影叙事逻辑,有的呈现为文化的反观(吴宇森),有的呈现为现实的反映(北野武),有的则把它作为兜售的商品(昆汀)。这种不同就取决于导演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但无论怎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暴力美学”影片展示的始终是适度的暴力,是精心雕刻的暴力,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可以被欣赏的暴力,不是肆意的、无度的。它不是对暴力的宣扬与鼓吹,而是艺术家对电影表现形式的新的、有益的探索。
/
本文档为【论文——电影:让暴力成为美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