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2017-09-27 43页 doc 77KB 4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1 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通常称为“拳经”“拳论”“拳诀”等。其理论经典可归纳为五个部分:一是杨澄甫先师的重要论述;二是杨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三是杨氏家传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实际有四十篇);四是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五是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论。 在近现代的太极拳著作中,也有用力学、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理论解释太极拳原理的,不过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理论。无论传统理论或现代科学理论,都体现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
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1 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通常称为“拳经”“拳论”“拳诀”等。其理论经典可归纳为五个部分:一是杨澄甫先师的重要论述;二是杨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三是杨氏家传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实际有四十篇);四是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五是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论。 在近现代的太极拳著作中,也有用力学、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理论解释太极拳原理的,不过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理论。无论传统理论或现代科学理论,都体现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各种太极拳著作之中。 第一节 杨澄甫先师重要论述 杨澄甫口述,张鸿逵录 一、太极拳之练习谈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然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需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一、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 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勿吐弃之。 二、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 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含胸拔背, 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三、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四、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之势。 五、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园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吹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 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夫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 练习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揩抹,否则未有不罹疾病也。 二、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录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力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一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淤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 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劲,不足尚也。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所云:“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有静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三、论太极推手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录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若用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扑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第二节 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 杨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在杨氏各代传人的著作中,篇名不尽一致。陈微明所著《太极拳术》中,只有《太极拳论》、《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四个标题。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中,有《禄禅师原文》、《十三势歌》、《王宗岳原序》、《原文》、《王宗岳太极论》五个标题,《打手歌》只有内容没有标题。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太极拳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打手歌》五个标题。 但是,上述三本书的拳经拳论内容,都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杨氏所传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杨禄禅从陈长兴处所得,并代代相传下来的。武禹襄从舞阳盐店得到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打手歌》,是从不同渠道获得太极拳经论的一部分。有人为了否定张三丰,把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断定为武禹襄著,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然而,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是因为后面有“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一语。据研究,该论仍属王宗岳所著,是王宗岳对张三丰六首歌诀的注释。关于太极拳经原貌的考证,见本章第六节。以下仍按传统篇名记载。 一、太极拳经 张三丰著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淤腿,主宰淤腰,形淤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淤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异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二、太极拳论 王宗岳著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三、十三势歌 作者待考 四、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著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边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五、打手歌 王宗岳修订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第三节 杨式太极拳老谱 杨澄甫传 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 予知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心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永有精气神也。有精气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备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 大而化之者,圣神也。先觉者得其寰中,超乎象外矣。后学者,以效先觉之所知能。其知能,虽人固有之知能,然非效之不可得也。 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视、耳听,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孰非固有也,明矣。 前辈大成文武圣神,授人以体育修身,进之以武事修身。传之至予,得之手舞足蹈之采战,借其身之 阴,以补助之阳。身之阳,男也;身之阴,女也,然皆於身中矣。男之身祗一阳,男全体皆阴女。以一阳采战全体之阴女,故云“一阳复始”。 斯身之阴女,不独七二。以一姹女配婴儿之名,变化千万。姹女采战之可也,亦安有男女后天之身以补之者, 所谓自身之天地以扶助之,是为阴阳采战也。如此者,是男子之身皆属阴,而采自身之阴,战己身之女,不如两男之阴阳对待,修身速也。 予及此,传於武事,然不可以末技视。依然体育之学、修身之道、性命之功、圣神之境也。 今夫两男之对待采战,於己身之采战,其理不二。己身亦遇对待之数,则为采战也,是为汞铅也。於人对战,坎、离之阴阳兑震,阳战阴也,为之“四正”;乾、坤之阴阳艮异,阴采阳也,为之“四隅”。此八卦也,为之“八门”。身、足位列中土,进步之阳以战之,退步之阴以采之,左顾之阳以采之,右盼之阴以战之。此五行也,为之“五步”,共为“八门五步”也。 夫如是,予授之尔,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又至予得武继武,必当以武事传之而修身也。 修身入首,无论武事、文为,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极”。愿后学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后世也可。 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盖未有天地,先有“理”。理为气之阴阳主宰。主宰,理,以有天地,“道” 在其中。阴阳、气、道之流行,则为“对待”。对待者,阴阳也,数也。 一阴一阳之为道。道无名,天地始;道有名,万物母。未有天地之前,无极也,无名也;既有天地之后,有极也,有名也。 然前天地者,曰“理”;后天地者,曰“母”。是乃“理”化先天阴阳气数,“母”生后天胎卵湿化,位天地,育万物,道中和,然也。 故乾坤为大父母,先天也;爹娘为小父母,后天也。得阴阳先后天之气,以降生身,则为人之初也。 夫人身之来者,得大父母之命、性、赋、理,得小父母之精、血、形、骸。合先后天之身命,我得而成 “人”也,以配“天”“地”为三才,安可失性之本哉~然能率性,则本不失。 既不失本来面目,又安可失身体之去处哉~ 夫欲寻去处,先知来处。来有门,去有路,良有以也。然有何以之,以之固有之能。无论知愚贤否,固有知能皆可以之进道。既能修道,可知来处之源,必能去处之委。来源、去委既知,能必明身之修。故曰:“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夫修身以何,以之良知良能。视目听耳,曰聪、曰明;手舞足蹈,乃武、乃文;致知格物,意诚、心正。 心为一身之主,正意诚心,以足蹈五行,手舞八卦。手足为之四象,用之殊途,良能还原。目视三合,耳听六道,目、耳亦是四形体之一表,良知归本。耳、目、手、足,分而为二,皆为两仪,合之为一,共为“太极”。此由外敛入之於内,亦自内发出於外也。 能如是,表里精粗无不到,豁然贯通,希贤希圣之功,自臻於曰睿、曰智、乃圣、乃神。所谓尽性立命,穷神达化在兹矣。然天道、人道,一“诚”而已矣。 第四节 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诀 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是杨班侯传给牛连元的重要太极拳诀,杨式其他分支无传。1958年,牛连元的弟子吴孟侠、吴兆峰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人民体育出版社),首次公布了太极拳九诀,在太极拳界颇有影响,被誉为“字字珠玑,句句锦绣”。据吴孟侠先生的弟子喻承镛讲,《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一书,还有两诀尚未公开,其中《五字经诀》和《乱环诀》,实为《五字双诀》和《乱环双诀》。喻承镛先生已将另外两诀欣然献出。今按吴孟侠所著及喻承镛所献,公布于后,同时将《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中的《太极拳五个要领原文》一并录出。 一、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挒成。 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 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攻。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捶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着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膝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风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二、十三字行功诀 1、十三字:“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2、口诀: 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手用着似颠倒,二把采住不放松。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 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 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 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三、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掤莫入盘,黏粘不离得着难。 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掤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精难。 四、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 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 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五、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动。 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六、乱环双诀 1、太极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2、三环九转诀: 太极三环九转功,环环盘在手掌中。 变化转环无定式,点发点落挤虚空。 见实不在点上用,空费功夫何日成。 七星环在腰腹主,八十一转乱环宗。 七、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 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八、十八在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九、五字双诀 1、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从,闪展无全空,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2、轻重分胜负五字诀: 双重行不通,单轻反成功。 单双发宜快,胜在掌握中。 在意不在力,走重不走空。 重轻终何在,蓄意似猫行。 隅方得相见,千斤四两成。 遇横单重字,斜角成方形。 踩定中诚位,前足夺后踵。 后足从前卯,放手便成功。 趁势侧锋入,成功本无情。 展转急要快,力定在腰中。 舍直取横进,得横变正冲。 生克随机走,变化何无穷。 贪歉皆非是,丢舍难成名。 武本无善作,含情谁知情。 情同形异理,方为武道宏。 术中阴阳道,妙蕴五音中。 君问意何在,道成自然明。 太极拳五个要领原文 (一)六合劲:拧裹、钻翻、螺旋、崩砟、惊弹、抖搜。 (二)十三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 (三)五法:进法、退法、顾法、盼法、定法。 (四)八要:掤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五)全力法: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 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功。 《五字经诀》的印证资料 杨班侯所传《五字经诀》,还从其它渠道有所流传。它们相互印证、补充,说明《五字经决》的早期存在,也进一步说明杨班侯所传《九诀》的早期出现。 在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中,有乾隆抄本太极拳《二十字诀》一篇,全文如下: 披闪担搓歉,黏随拘拿扳。软掤搂催掩,撮坠续挤摊。 姜容樵以为这是二十字的技法或要领,并对每次做了解释。与《五字经诀》对比可见,这显然是“五字经诀”的缩写,将二十个句子按照第一字缩为二十个字,以便记忆。吴孟侠在《五字经诀》注解中,第一行就用括弧说明“这是二十字冠顶之诀”。所谓“二十字冠顶”,就是指用二十个字进行记忆的方法。姜容樵 所录《二十字诀》中的“续”字,当为“继”字之误。由此可见,该诀在乾隆时已有流传,但已将原诀失传,二十句只剩下二十个字了。 此外,在李派太极拳中,也有《五字经诀》的流传,李派称为《五字要言》,全篇240句,1200字。杨班侯所传《五字经诀》,又是这《五字要言》中的第139-158句。《武当》杂志1994年第5期,李派传人冯福明先生(笔名雍阳人)将此诀发表,全文如下: 五字要言 拳理极精细,勿以当儿戏。 欲学拳术者,先将基础立。 拳中基本功,有长即是师。 研究其理性,技击是其次。 万莫学死方,动作要有理, 不学招法手,与死方无异。 比如当大夫,尽学成方剂, 药方开出来,等候病来治。 得病合我方,未闻有此理, 就是有点效,也是瞎碰到。 结果背原理,伤病不为奇, 莫学拍打功,以免本能失。 皮肉徒受苦,气血多凝滞。 有害于卫生,又有碍拳意。 力紧神便死,岂能把人治。 怀疑不凭信,请自体察试。 要知拳中理,首先站桩起, 意在宇宙间,天地人一体。 运动如抽丝,开弓即试力, 四肢弓崩撑,运动软慢松。 屈伸与开合,身由云端起, 呼吸细静长,舒畅皆如意。 形象似颠狂,如醉如呆痴, 蛇形趟泥步,揉球摩擦力。 两手似兜泥,如捞稠糖稀, 内外要松静,敛神听细雨。 绵绵觉如醉,悠悠水中戏。 默对向天空,虚灵须定意。 洪炉大冶金,陶熔物不计。 神机由内变,调息呼吸气。 守静如处女,动似迅雷至, 力松意宜紧,本是涵养气。 螺旋滚无形,毛发力加戟, 筋骨遒即放,浑噩一惊时。 支点增强力,遍体弹簧似, 百骸若机轮,旋转有劲力。 腰身似蛇惊,步行旋风起, 纵横起波澜,如鲸回旋式。 顶心力空灵,浑身如线提, 两目神光敛,鼻息耳凝闭。 小腹要常圆,胸肋微含蓄。 指端力如电,骨节锋棱起。 活泼比猿捷,迈步如猫似, 大凡举与动,浑身皆消息。 一触即爆发,威力无边际, 学者莫好奇 ,要用自然力。 良知与良能,实践学来的, 动静任自然,万勿用拙力。 返婴寻天真,躯柔如童浴, 勿忘勿助长,升堂渐入室。 论技说应敌,不费吹灰力。 拳术之动作,手足板眼齐, 首要力均整,内外要合一。 屈伸随意往,枢纽不偏倚。 动静分虚实,阴阳水火济, 精神宜内敛,练神得还虚。 头打脚随走,站他中央地, 任有万能手,总也难逃避。 路线踏中心,松紧不滑滞, 旋转要稳准,钩错互相宜。 力纯智和愚,审慎对方力, 随屈忽就伸,相互虚实移。 运动如弓满,着敌似电急, 鹰胆虎威视,足腕似倪泥。 鹘落似龙潜,浑身尽争力, 面善心要狠,胆大更须细。 缠劈攒裹横,扭拧弹簧力, 接触揣时机,叱姹如雷似。 变化影无形,周旋意无意,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 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 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 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 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顺势闪拿欺,展软柔化吸。 撤退近托推,手脚一齐发, 伸手看形容,身法要偏行。 见手分左右,避手吸进身, 上下用反劲,手脚要同心。 劲到吸闪空,撞崩化欺冲, 手到随身变,用时间如电。 黏手软绵随,气在眼前追。 来时机伶进,拳打要进身。 见势顺他劲,变步拧腰身, 手眼身法步,欺到方为真。 掳手随身靠,捆时反劲欺, 进步耳如风,沉气在腹中。 若见长手法,指掳闪进崩, 若见短手法,长劲沉气中。 若见乱手法,偏砸顺身攻, 动手先看肩,指手在胸前。 肩偏手必到,身仰脚必发, 伸手步先行,见劲顺手中。 若见力过猛,撒化闪进空, 进步捋崩挤,掳发顺劲倚。 手眼身法步,随时变体形, 出手要平身,开门手为真。 若见高手法,撞倚先拔根, 掤架打中线,掳推撞进身。 若见冲天手,变掌掳崩穿, 若见矮手法,抽腰走上身。 法本耳目思,掌本面目排, 手到撒化变,欺步看路线。 撞进里外手,反拿随身转, 拐掳指闪欺,见手反拿腕。 欺步崩撞势,动手气下转, 进身本气根,拿破随手变。 听问黏沾连,进步柔化推, 上下要相随,内外要合一。 试声山谷应,神气要贯足, 恭慎意且合,五字要言记。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去, 莫教死方滞,莫教招法拘。 句句是要言,莫当是儿戏, 愿我同道者,切记要切记。 李派太极拳也源自杨式(杨禄禅传王兰亭,王兰亭传李瑞东,李瑞东又吸收江南派、陕西派太极功,创李式太极),《五字要言》是由杨禄禅所传,还是李派传人从其它渠道所得,其作者是谁,为何杨班侯只传了其中的二十句,这个问题,都已难于断定了。然而《五字要言》作为《五字经诀》的另一印证资料, 并作为一篇具有较高价值的太极拳文献,是毫无疑义的。 杨式太极拳经典理论2 第五节 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经论 杨式吸收其他流派的重要太极拳经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的古传拳论;一是武禹襄、李亦畬所著《四字密诀》《撒放密诀》《五字诀》等。下面是杨式传人著作中所载的古传拳论及武禹襄、李亦畬著作。另有乾隆抄本太极拳经歌诀六首,见下节。 一、程氏太极拳所传拳论 用功五志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无物不成形。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二、宋氏太极功所传拳论 八字歌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坚硬,粘连黏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之意之宾辅,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 神通于背,气沉丹田。 行之于腿,蹬之于足,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敛之于髓,达之于神。 凝之于耳,息之于鼻。 呼吸来往于口,纵之于膝。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於毛。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 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三、俞氏太极功所传拳论 太极拳真意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为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謦(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泉清水静(心死神活)。 翻江闹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 四、内家拳所传拳论 五字心法 敬、紧、径、劲、切。 五、武派太极拳重要论著 四字秘诀 武禹襄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撒放秘诀 李亦畬 擎引放松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内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人端的。(中有整字) 五字诀 李亦畬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收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根,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法,方能随手凑效。此为“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李亦畬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无由领悟。余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要引起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於脚跟,变化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於两膊相系,下於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便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有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 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於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第六节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与太极拳经的原貌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首见于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第十章。此章名为《太极拳谱释义》,小标题依次为《歌诀一》、《歌诀二》、《歌诀三》、《歌诀四》、《歌诀五》、《十三势》、《十三势歌诀六》、《二十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七》。 其中,《十三势歌诀六》即《十三势歌》,它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二十字诀》,都在杨家有传,已如前述。唯有歌诀一、二、三、四、五和歌诀七,在杨氏无传。研究发现,这六首歌诀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它与《十三势歌》分开,合称为“乾隆抄本歌诀六首”。 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每首歌诀后面都有解释文字。《歌诀五》后面的《十三势》的内容,实际是对《歌诀五》的解释文字,被误传为另一篇拳论。令人惊奇的是,这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完全包含了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也就是说,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是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的一部分。显然,六首歌诀与杨氏所传经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无独有偶,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在河南赵堡镇也有流传。特别是赵堡太极拳传人杜育万,将六首歌诀的《歌诀二》及其解释传给陈家沟,被陈家载入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之附录中,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授山西师传歌诀》,其内容与乾隆抄本《歌诀二》相同,但版式排列不同,它不是把一首歌诀的全部解释放在歌诀之后,而是把解释内容分别放在每一句歌诀的下面,其对应关系十分清楚。显然,这正是太极拳经的原貌。 从乾隆抄本拳经及赵堡镇所传相互印证,可以断定,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并非单独的太极拳经论,而是六首歌诀的解释,由于长期流传,使歌诀的解释与歌诀分离。歌诀解释中的“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此论句句切要”,“察四两拨千斤之句”,“凡此皆是意”等语,都是指歌诀内容而言,从而揭开了太极拳经论中的某些难解之谜。我们可以称六首歌诀为“经”,歌诀的解释为“论”,这和许多注解古代经书的方式是相同的。从解释文字也可以明显看出,六首歌诀的作者,是张三丰,歌诀的解释者,正是王宗岳。 笔者与赵幼斌先生通过对太极拳经论的综合研究,将六首歌诀及其解释,按照乾隆抄本的内容和杜育万所传的格式,进行了整理,也就是将张三丰的歌诀与王宗岳的解释按句对应,恢复其原貌,载入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著《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中,被拳界认为是太极拳经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现将其录出,考证内容从略。 太极拳经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王宗岳解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背松,然后窒。 束胁下气把裆撑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胃因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五趾抓地上弯弓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动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歌诀二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意上寓下后天还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折之力,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哼哈二气妙无穷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动分静合屈伸就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缓应急随理贯通 人刚我柔为之走,人背我顺为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之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加至道藏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手慢手快皆非似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四两拨千运化良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极柔即刚极虚灵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 运若抽丝处处明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开展紧凑乃缜密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於缜密矣。 待机而动如猫行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 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歌诀六 掤捋挤按四方正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乾坤震兑乃八卦 进退顾盼定五行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异,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杨式太极拳老谱,是杨氏家传太极拳古谱,散见于有关著作,既不完整,又多舛误。此谱一直在杨澄甫夫人侯助清处保存,1961年转交其子杨振基。直到1993年,杨振基先生才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将原件影印公布。原件为手抄本,标点不详。今按原件详加标点,仅对个别明显错衍文字予以改正,并在注文中加以说明。 目录 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固有分明法 粘黏连随 顶匾丢抗 对待无病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身形腰顶 太极圈 太极进退不己功 太极上下名天地 太极人盘八字歌 太极体用解 太极文武解 太极懂劲解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太极阴阳颠倒解 人身太极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正功解 太极轻重浮沉解 太极四隅解 太极平准腰顶解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 太极气血根本解 太极力气解 太极尺寸分毫解 太极膜脉筋穴解 太极字字解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 太极补泻气力解(共三十二目) 太极空接挫揉论 懂劲先后论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太极指掌捶手解 口授穴之存亡论 张三丰承留 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 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异、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退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趾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自能接及神明。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於我也。 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 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 此,是人孰无, 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 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 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 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后懂劲然也。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也,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顶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沾黏连随,断不明不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 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 所难者,沾黏连随,而不许顽童顶匾丢抗。是所不易矣。 对待无病 顶、匾、丢、抗,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沾黏连随,何以获知觉 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 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匾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沾黏连随等待於人也。能如是, 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自然得矣。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俗名站桩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弃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己,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谁水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既相济。 先知四手得来真,採挒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 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採挒肘靠由有去。 采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 若使挒肘习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息。 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 太极人盘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 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 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琢磨。 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数儿弃错他。 对待於人出自然,由兹往复於地天。 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神气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 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若特以武事论之於心身,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劲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 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 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 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於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战,差微则亡耳。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哉~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姓名葆真矣~ 於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着明於不劳,运动知觉也。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坚,何坚不摧也。 於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玷四手、四手辗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炼至紧凑,屈伸 自由之功,则升之中、上成矣。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 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辟如水入鼎内,而治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水永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火、水分为二,则为火是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 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 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 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矣,兹为内也。 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土兹为外也。 神出於心,目眼为心之苗;精出於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於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 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毫,火焦,金润,土塕,水漂。鼻息、口呼吸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此言口、耳、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 夫离:南、正午、火、心经;坎:北、正子、水、肾经;震:东、正卯、木、肝经;兑:西、正酉、金、肺经;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坤:西南隅、土、脾、化土;异:东南隅、胆、化土;艮:东北隅、胃、土,化火。此内八卦也。 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异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宫亦如此。 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己: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后背前胸, 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土通肝。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 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者之成也。 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 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修法, 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乘也。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 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黏连随,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 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於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然,与重不易也。 双浮为病,祗如飘渺,与浮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於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於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掤、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能出隅之手矣。 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缉轻灵、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 譬如半重偏重,滞而不正,自然为采、挒、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归圆中方正之手。虽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补其所以云尔。 夫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须获采挒而仍归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云。 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 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变换取分毫,尺寸自己辨。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太极气血根本解 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於肉、膜、胳,气流行於骨、筋、脉。 筋甲为骨之余,发毛为血之余。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 故血气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壮。气血之体用,出於肉、筋、甲之内壮。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始,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 太极力气解 气走於膜、胳、筋、脉;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於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於筋脉,象也。气血功於内壮;血气功於外壮。 要之,明於“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於筋脉,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后炼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 由尺住之成功,而后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 然尺必十村,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非秘授而不量之者哉。 太极膜脉筋穴解 节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后而求之。 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 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 总之,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也。若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点传不可。 太极字字解 挫、柔、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开、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动、静於己、於人,起、落、急、缓於己、於人,闪、还、撩、了於己、於人,此十而字,於己,气也;於人,手也。 转、换、进、退於己身、人步也,顾、盼、前、后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盼后,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 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断、接,关乎神气也;俯、仰,关乎手足也。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手足无着落耳。俯为一叩,仰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 “对待”二字,以俯仰为重。时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断之无接,则不能俯仰也。 求其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虑不粘黏连随哉。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辨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毫於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膜、拿脉、抓筋、闭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 节不量,由按而得膜;拿不量,有摩而得脉;抓不量,由推而得筋;闭,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 此四者,虽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能贯通焉。 太极补泻气力解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 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己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 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 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太极空结挫揉论 有挫空、挫结,有揉空、揉结之辨。 挫空者,则力隅矣;挫结者,则气断矣;揉空者,则力分矣;揉结者,则气隅矣。 若结揉挫,则气力反;空揉挫,则力气败;结空挫,则力盛於气,力在气上矣;空挫揉,则气盛於力,气过力不及矣。 挫结揉、揉结挫,皆气闭於力矣;挫空揉、揉空挫,皆力鉴於气矣。 总之,挫、结、揉、空之法,亦必由尺寸分毫量,能如是也。不然,无地之挫揉,平虚之灵结,亦何由而致於哉~ 懂劲先后论 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后,恐出断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劲,故然病亦出,劲既懂,何以出病乎, 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矣,故出病。神明及犹不及,俯仰无着矣,亦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劲弗能不出也。 胡为真懂,因视听无由,未得其确也。知瞻眇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则为真懂劲,则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 有由者,由於懂劲,自得屈伸动静之妙。有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才为真及神明矣。 明也,岂可日后不慎~行坐卧走,饮食溺溷之功,是所谓及中成、大成也哉。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在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成,不过末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后,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节、拿、抓、闭矣。 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数,乌可不明闭而不生乎,乌可不明闭而无死乎,是所谓二字之存亡,一“闭之而已尽矣。 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下之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权里,其背为“捶”。 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揉、抓、闭,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复捶。 掌:有搂膝,有换转,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 手:有云手,有提手、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 指:有屈指,有伸指、捏指、闭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 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首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手指。其一,用之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合手指。 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手也。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指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补指、媚指、挂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口诀秘法,亦不易为也。 其次,有对掌、推山掌、射雁掌、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弯弓指、穿梭指;探马手、弯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跨虎手;通山捶、叶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 再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黏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於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 口授穴之存亡论 穴为存亡之穴,要非口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难学;二因其关乎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传。 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第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第三,不授心术不正之人;第四,不传卤莽灭裂之人;第五,不传授目中无人之人;第六,不传无礼无恩之人;第七,不授反复无常之人;第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此须知八不传,匪人更不待言矣。 如其可以传,再口授之秘诀。传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终,不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 明矣,於前於后,代代相继,皆如是之所传也。噫,抑亦知武事中乌有匪人哉~ 张三丰承留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予来,字着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 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水火既济焉,愿至戎毕字。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慢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剡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
本文档为【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