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汇总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汇总

2018-01-05 50页 doc 383KB 2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汇总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汇总 靳三针疗法 一、临床辩证分型:根据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硬瘫和软瘫两大类~硬瘫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肌张力亢进~上下肢内收~握拳难张,软瘫者多表现肢软无力。 二、选穴:以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头部都选用“颞三针”和“四神针”~在患肢主要选用“手三针”和“足三针”~其他的穴组或穴位则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来加减选用。 1、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加用面瘫针。 2、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用舌三针。 3、共济失调、视物不清:加用脑三针。 4、听觉障碍、耳鸣不止:加用耳三针。 5...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汇总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汇总 靳三针疗法 一、临床辩证分型:根据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硬瘫和软瘫两大类~硬瘫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肌张力亢进~上下肢内收~握拳难张,软瘫者多表现肢软无力。 二、选穴:以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头部都选用“颞三针”和“四神针”~在患肢主要选用“手三针”和“足三针”~其他的穴组或穴位则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来加减选用。 1、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加用面瘫针。 2、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用舌三针。 3、共济失调、视物不清:加用脑三针。 4、听觉障碍、耳鸣不止:加用耳三针。 5、举臂困难、肩周痹痛:加用肩三针。 6、下肢无力、迈步艰难:加用股三针。 7、站立垂足、跟不着地:加用踝三针。 三、补泻原则和方法:和传统针刺补泻原则一样~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用浅刺或浮刺,~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补之。” 中风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硬瘫~在头部的穴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手法~进针后每隔5,8分钟行手法1次~每治疗1次最少要行手法4或5次,硬瘫者多为虚实夹杂~在肢体的穴位多用“导气同精”的手法,即“平补平泻法”,,健侧肢体也要安排刺之~起到“以生气导死气”的作用。在行手法时嘱患者使意念在患肢。 四、补泻手法的说明: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肌张力较高的硬瘫患者~可用补泻手法。较常用的有疾徐补泻~亦称提插补泻~方法是:在该穴位深度的1/2部位候气,主要指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当针下沉紧时为得气~即将针插入穴内深层~稍停~随着将针分三次提回穴位的1/2部,再候气~再作第二次行针~此为泻法~适用于硬瘫实症。如肌张力一般~病肢软弱则应用补法~即在针进入穴位的浅层部位候气~当针下沉紧得气时~即将针分三次缓慢进入穴位的底部深层~稍停~并将针一次提回到穴位的浅层,再候气~作第二次行针~此为补法~适用于软瘫症。 五、穴位解说及针刺方法: ?、头部主要穴组 ?、颞三针:?、定位:头颞侧部、耳尖直上~人发际上2寸是颞?针~在颞?针水平向前旁开1寸为颞?针~向后旁开1寸为颞?针。 ?、解说:“颞三针”刚好位于颞部~颞?针的下方有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和足少阳胆经的率谷穴~前者为手足少阳之会~后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耳尖直上入发际的颞侧~是手足少阳经所分布的区域~也是治疗中风的首选区域。颞?针和颞?针位处颞?针之前后~覆盖整个颞部~增强对颞部的刺激。“颞三针”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熄风~清肝泻胆~鼓舞少阳升发之机~有利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另外~从解剖上来看~颞骨比其他头骨都薄~其骨缝最密集,经研究发现~接近骨缝处的穴位~其针感及针刺效应都非常好。头部腧穴针刺效应的产生多与骨缝的传导有关~并且该处的神经血管非常丰富~对针刺刺激也非常敏感,。 “颞三针”主要治疗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它位于,大脑,中央前、后回之间的范围。“颞三针”多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弱智、脑瘫、偏头痛、面 神经麻痹日久不 愈、耳鸣、耳聋和 肢体感觉异常者。 ?、针法: 可取坐位或仰卧 位~在颞部耳尖直 上入发际2寸处~ 取颞?针~成人选 1.5寸毫针~垂直 向下沿皮平刺 0.8,1.2寸深。针 刺颞?针后~于颞 ?针水平方向前1 寸处针颞?针~后 1寸处针颞?针~ 三支针均垂直向 下。因此处的血管 神经非常丰富~病 人特别敏感~针感非常强。要注意观察皮下的血管~并尽量避开它。可以加电针~也可以行捻转补泻手法。出针后~要注意有无出血~要及时按压止血。若疼痛特别明显,可能刺中了血管,~应慢慢地进针~遇到刺痛时~可将针稍退后~调整一下方向~再继续进针~以病人有酸、麻、胀感为好。 ?、四神针:?、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解说:百会穴前后1.5寸 分别是前顶穴和后顶穴~均位于督 脉上~前顶穴为督脉脑气所发~后 顶穴在头顶之中~百会之后~又名 交冲。关于左右两穴~是按“宁失 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选足太 阳膀胱经为主~相当于通天穴与络 却穴之间~针尖都向外~使它对脑 部的投影区扩大~作用比“四神聪” 更强。常用它治疗一些智力低下、 神志障碍、头痛、头晕、中风偏瘫 和五官疾病。 ?、针法:两耳尖直上取百会穴~与前后正中线交会于头顶并从前发际正中点向后5寸处即是百会穴。以百会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取穴。前后两穴相当于督脉的前顶穴和后顶穴~左右两穴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通天穴和络却穴之间~略靠近络却穴处。1.5寸的长短取决于患者手掌“一夫”的宽度~以一夫宽度的一半来定1.5寸即可,认真取穴~针刺效果才好,。四支针均向外沿皮 平刺~这样刺激面就广。“四神针”的针刺方向有四种:一是四针均向外平刺~刺激面广~弱智儿童、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眩晕等病证多用此法。二是四针均向百会穴方向平刺~刺激比较集中~即所谓“集神”~多用于癫痫、失眠、健忘等症。三是四针均向病灶侧平刺~多用于中风偏瘫及肢体感觉异常的患者。四是治疗鼻炎时~前顶穴向前平刺~后顶穴向后平刺~左右两穴向通天穴方向平刺。 ?、肢体主要穴组: ?、手三针:?、定位:曲池、外关、合谷。 ?、解说:“手三针”主要是用来治疗上肢运动障碍~譬如瘫痪、感觉障碍、上肢一些肌肉、关节的疾病。曲池和合谷是阳明经穴。《黄帝内经》:“腰以上病者~手太阴阳明主之”。靳老偏重选阳明经多一点~因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行气于三阳~上肢的活动应该与阳明经有关。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的络穴~内通手厥阴经~与阳维脉相交会~“阳维维诸阳”。“手三针”专门用来治疗上肢活动障碍。 ?、针法:针曲池穴时~一定要令患者屈肘~在肘横纹中点取穴~可刺1,1.2寸深,针外关穴时~一定要摆正腕关节的位臵~即呈自然体位~否则很难从两骨之间刺入~可刺入1寸左右~以得气为度,合谷穴直刺~要注意避开血管。 ?、足三针:?、定位: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解说:“足三针”的三个穴分别位于下肢的上、中、下三部~各分属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足三里穴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经的合穴~具有补益、强壮和疏通下肢阳经经气之作用~是治疗下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首选穴,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脾主肌肉~是治疗下肢阴经病变首选之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和输穴~位居肝经冲要之位~肝主筋、藏血~是疏导下肢阴经经气之要穴。三穴合用~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的运动、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疼痛、无力、中风后遗症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肉萎缩、小儿脑瘫引起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 ?、针法:首先取穴要准。取足三里穴时要注意体位以及下肢的屈伸状况~屈膝时在犊鼻穴下用“一夫法”定3寸~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处就是了,伸膝时用同侧虎口卡住髌骨上缘~示指下旁开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才准确。选用1.5寸针~直刺~入针后务必要求得气~并嘱患者不要随意屈伸膝关节~以防引起疼痛或弯针。三阴交穴在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针前应先指压来探穴~沿胫骨内侧后缘直刺~可有麻胀或放电样针感为佳。太冲穴要向涌泉穴方向透刺~使针感向足底放散为好。 ?、其他穴组: ?、舌三针:?、定位:以拇指横纹压住下颌往后推压~指下就是舌?针,也就是上廉泉穴,~舌?针左右各旁开0.8寸为舌?针、舌?针。 ?、解说:上廉泉穴又名舌本~为任脉脉气所发~是任脉与阴维脉交会之处。该穴的深处正当舌体根部~与舌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故应深刺。靳老认为廉泉的两侧也应归属于其组成部分之一~故以上廉泉穴为主~加之左右两穴组成了“舌三针”。主要治疗儿童脑病所致的语言障碍~中风所致的舌謇语塞、流口水、吞咽困难。 ?、针法:“舌三针”应该向上直刺~直达舌下。成人刺1,1.5寸。语言不清多因舌头活动不灵~针刺可达到舌根的部位~这样才能够刺激舌肌、舌下神经和舌咽神经。“舌三针” 一般用捻转或刮针的手法较多~很少用电针。 ?、肩三针:?、定位:肩?针在肩峰下的凹陷中~在肩?针的前、后方向各旁开约2 寸处~也就是肩关节前、后凹陷处~ 为肩?针和肩?针。 ?、解说:“肩三针”取穴是不 用举臂的~“肩三针”对治疗中风偏瘫 患者的肩关节病变是很方便的。 ?、针法:用1.5寸毫针。先用 手指在肩峰下探到凹陷处~通常按压 它~患者会有明显 的酸、麻、胀、痛感。向肩关节方向 刺入,但不要刺入关节腔,~以肩关节 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肩?针和 肩?针同理,。针后可以留针~或行捻 转手法~也可以加电~或神灯照射。 ?、面瘫针:?、定位:翳风、地仓和颊车互透,阳白、四白、太阳。 ?、解说:“面瘫针”主要用来治疗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肌瘫痪,属周围性神经病变,~而在中枢性面瘫中也可选用。面神经出面部的地方是翳风穴~故将之作为第一针~因面瘫患者典型的症状是口角歪斜~所以将地仓与颊车作为第2针、第3针。 ?、针法:针刺翳风穴前~应选用食指在耳根后按压以探穴~选1.5寸毫针~直刺~针刺的深度以患者出现明显的酸、麻、胀感为度~手法不要过重~过重反而会加重对面神经的损伤。针地仓和颊车穴要注意方向和角度~两针相对而透刺~检测地仓方向的方法是看针柄是否与嘴线成一线~两穴均用平刺。 若眼睑闭合不全~加阳白、四白和太阳穴~阳白、四白穴均向下斜刺~太阳穴直刺,若 是针对口角歪斜的~加迎香、口禾 髎穴~迎香穴沿鼻唇沟斜刺~口禾 髎穴向患侧平刺。均以得气为度。 ?、脑三针:?、定位:脑户、 左右脑空。 ?、解说:“脑三针”位于脑后 小脑的范围~针灸传统腧穴名中在 头部带“脑”字的穴位就只有3个~ 第1个就是脑户穴~两旁的脑空穴 就是第2、第3穴~所以称作“脑三 针”。靳老长期研究脑病~发现脑病 患者大多有运动失调,共济失调,~用它来治疗小脑部疾病引起的运动、平衡失调~甚至有些脑瘫、弱智或眼底病患者都可以使 用。 ?、针法:脑户穴处在督脉上~后发际上2.5寸~可以从后发际向上以一夫法量三寸和~再减去半寸~即可找到。临床上以体表标志法来找~在脑后正中摸到枕外隆凸~其处有一凹陷处~就是脑户穴。在脑户穴左右旁开2.5寸~也是用一夫法减去半寸处~就可摸到脑空穴。仔细摸起来~脑空穴处也有凹陷感觉。三针均向下沿皮平刺~可刺0.8,1.2寸深~以酸、麻、胀感为好。 ?、脂三针:?、定位: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解说:“脂三针”是由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这三个穴位组成的~专门用来降血脂。现代医学中的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从临床表现和机理来看~多属中医痰瘀阻滞~故首选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足三阴经之交会三阴交~以达到调理脾胃、运化水湿的目的,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并与之合于心、胸、胃~具有宽胸理气和胃之作用。临床上以这3个穴作为主穴组方治疗心脑疾病患者~血脂都会下降~病症也改善得很快。 ?、针法:在针刺方面~以常规针法~留针30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泻。以“导气同精”针法~一般都不用加电。 ?、坐骨针:?、定位:坐骨点、委中、昆仑。 ?、解说:“坐骨点”是靳老根 据解剖得来的~通过尸体解剖发现患 者处于俯卧时~在“坐骨点”作为刺 激点~穴下刚好就是坐骨神经~而环 跳穴必须取侧卧位并且要伸下腿~屈 上腿才能取到~而且又不利于针刺。 “坐骨点”在臀沟尽头水平~离后正 中线旁开约3寸处~它不同于环跳 穴。说到底~治疗坐骨神经痛~必须 刺中坐骨神经。患者选俯卧位~在平 臀后纹处以一夫法来定位。 ?、针法:以夹持进针法~用 一块酒精棉球夹住针尖~垂直进针约2寸深~很容易刺中坐骨神经~一刺中坐骨神经~患者的针感就会一直传到足跟部~疗效就会很好。昆仑穴用1寸针~直刺~以得气为佳。治疗坐骨神经痛~主要考虑疼痛是由上向下传的~而且要同时针肾俞、大肠俞。 ?、股三针:?、定位:箕门、伏兔、风市。 ?、解说: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瘫痪所表现出的症状就是活动无力、抬高和迈步艰难~下肢的运动主要是由上段带动下段~也就是以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等肌群带动下肢的抬高和迈步~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箕门、伏兔、风市三穴分别位处于上述肌群~从经络学来说~三穴又分属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有补益气血、通经活络、解除痉挛之作用。 ?、针法:均以1.5寸毫针。于血海穴上6寸、缝匠肌内侧缘取箕门穴~髌骨外上缘上6寸取伏兔穴~以简便取穴法取风市穴~每针均要求得气。以下肢无力为主者~三穴均用补法 “虚则补之”~以下肢肌张力亢进为主者~三穴均用泻法“盛则泻之”。 ?、耳三针:?、定位:听宫、听会、完骨。 ?、解说:靳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听宫和听会都须张口取穴~均位于耳前~两穴深刺均可达内耳。但按“针灸不过数处”原则~只在耳前选用了听宫、听会两穴。耳后有翳风和完骨穴~翳风虽对耳病有治疗作用~但主要是治疗面神经疾病~而完骨穴属足少阳胆经过耳后之穴~足少阳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另外它又是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完骨穴对耳部疾病的治疗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临床发现~从完骨穴在向内耳方向入针~可直达病所~针感特别强~疗效也特别好。“耳三针”对神经性耳聋的疗效较好。 ?、针法:采用坐位或仰卧位。关键是针的深浅。对于耳鸣、耳聋和听力下降等疾病都是内因致病。需要深刺以达病位~深刺才有效。听宫穴和听会穴都必须张口取穴~选取1.5寸毫针慢慢进针~可以针刺1.2寸深。入针后令患者合上口~针是不会弯曲的。完骨穴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针前应选用手指按压并探穴~用1.5寸毫针向耳内方向慢慢以深刺~进针1.2寸左右。配穴多数用中渚、外关、合谷、“四神针”、“颞三针”和“脑三针”。 ?、踝三针:?、定位:解溪、昆仑、太溪。 ?、解说:“踝三针”主要用来治疗踝关节的病变~如扭伤、关节骨质增生、劳损、踝关节的肿痛~或者肿而不痛~小儿脑瘫的足跟不着地~起到一种利水消肿的作用。昆仑和太溪都与水有关~肾性消肿也可以使用。 ?、针法:针解溪穴前最好用指按压并探穴~探准凹陷处入针~可刺0.8,1寸深~针感可以放射至踝关节左右或周围者为佳,昆仑和太溪穴都在足跟腱与内外踝之间~往往两针相互透刺~针感就会很强~太溪穴的针感往往传到足底部~而昆仑穴的针感可以传到足趾端。 ?、鼻三针:?、定位:迎香、上迎香、印堂。 ?、解说:“鼻三针”用来治疗有关鼻 部疾病的。三个穴位分别位于鼻子的上、 中、下三部~并分布于鼻腔周围~迎香穴 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处鼻翼旁~肺与大 肠相表里~鼻为肺之处窍。迎香为首选穴 位,鼻通位于鼻中段~平时鼻塞时~以双 食指按揉该穴~即可见效,印堂位于鼻要 部~位处督脉上~督脉恰好经过鼻梁的正 中~为治疗鼻疾之要穴。 ?、针法:多选用仰卧位施针。若是 过敏性鼻炎~鼻根部的穴位以印堂穴为主, 若慢性鼻炎~多属阳明经有热~应将印堂 穴改为攒竹穴。攒竹穴是阳明经与太阳经交接的部位~慢性鼻炎多与阳明经病变有关~并且常可在该穴上出现明显的压痛点~或自觉该穴有酸、胀或痛的感觉。 临床上无论是慢性或过敏性鼻炎~常加用“四神针”以达到“通天气”的目的。若是过敏性鼻炎~针迎香穴的时候往往横向刺~选1寸或1.5寸~针尖向鼻翼刺~刺5,8分深,针 鼻通穴时~应先用食指按压一下穴位 以探准穴~如不探准穴位~针的深度 和角度不好掌握~很容易刺中鼻骨~ 引起出血或疼痛~应向下斜刺~针5, 8分深,印堂穴要从上垂直向下平刺 达鼻根部。因刺激而流泪属正常现 象。两个迎香穴均须向鼻翼刺~看起 来好像两支针是对刺一样。若是慢性 鼻炎或鼻窦炎~流黄脓鼻涕~迎香就 需要向上沿鼻唇沟斜刺。 ?、眼三针:?、定位:眼? 针、眼?针、眼?针。 ?、解说:“眼三针”主要用来治疗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色素变性等内眼疾病~即眼底病。针刺治疗~疗程一般都在两个月以上。针“眼三针”前要选择质量好的,最好是新的,1.5寸毫针。眼?针在睛明穴上二分~要取仰卧位~令病人眼睑闭合~并用食指轻轻揉压一下穴位~了解眼球与眼眶之间的情况~若太靠近眼球或太靠近眼眶~都不容易入针~容易引起疼痛或出血。针的时候向眼底内缓慢地斜刺~用力要轻。进针过程中针下应当很松弛~不应该有阻力~若有可能针到了眼眶或针到了眼球。成人可针1.2,1.3寸深~这就是眼?针。 ?针在下眼眶上缘~正对瞳孔~大约承泣穴的位臵。但这个穴位真正要刺入眼眶内。眼 针前先要用食指探穴~在眼球和眼眶之间缓慢地进针~可刺入1.2,1.3寸。眼?针在上眼眶的下缘~正对瞳孔~首先向眶下直刺3,4分~然后将针尾向上提~针尖向眼球后眼眶内斜刺~可针1.2,1.3寸。针刺“眼三针”时~一定要使病人放松~不要紧闭眼睑~不要眨眼~更不能乱动或哭闹。进针过程中~如遇有阻力或病人有刺痛感~不要勉强进针~应将针体慢慢退出少许或出针~调整方向再进针,若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出血现象或过度紧张不合作或凝血功能缺陷~变放弃针刺~以免发生意外。 ?、针法:针完后~千万不要提插转捻~只能刮针。具体方法:以食指和中指紧贴针柄前~ 无名指紧贴针柄后~用大拇指上下轻轻 刮动针柄。出针时要令病人放松~并按 进针方向和角度慢慢地退出。出针后必 须用干棉球压迫针孔和眼球~一般压迫5 分钟再放手~必要时压迫时间要长一些~ 防止眼眶内出血。可随症加用:可用风 池穴~向鼻尖方向深刺1.2寸左右~针 感达眼部或向眼部放散为好。常加用手 腕上的养老穴和下肢的光明穴~取养老 穴时应嘱患者将手心向胸~并以食指先 探准穴位。“脑三针”对内眼病有独到的 治疗效果。 ?、智三针:?、定位:神庭、本 神、本神。 ?、解说:“智三针”主要治疗智力低下、前头痛~治疗眼底病、老年痴呆、中风后遗症也可选用。神庭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本神穴在神庭穴旁开3寸~相当于神庭与头维穴之间外1/3与内2/3交界处。 ?、针法:取1.5寸毫针,小儿用1寸,~一般都是由前向后平刺1,1.2寸,小儿刺0.8寸,~若用来配合治疗眼疾~则向前平刺1,1.2寸。要注意避开头皮显露的静脉。出针时一定要按压一会~防止皮下血肿。 ?、定神针:?、定位:定神?针、定神?针、定神?针。 ?、解说:“定神针”位于前额部~定神?针在印堂穴上5分~定神?针、定神?针在阳白穴上5分。三个穴位均较浅~针感特强~若直刺进针~往往可刺中穴位而获得预期的针感~按照“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从这三个穴上5分处沿皮向阳白穴和印堂穴方向透刺~ 针感比单纯针刺阳白穴、印堂穴还 要好。 ?、针法:首先针定神?针~ 向印堂穴方向沿皮平刺达鼻根部~ 然后再针定神?针、定神?针~可 达眉上~三针均向下平刺。额前表 皮的血管很丰富~要注意进针、行 针或出针时定神?针、定神?针时 引起皮下出血。“定神针”除治疗小 儿多动症外~还用于脑瘫儿的斜视、 弱智儿童或其他病种兼见双目无神 者~对前额痛的疗效也非常好。 ?、晕痛针:?、定位:四神针、太阳、印堂。 ?、解说:晕痛针是由“四神针”和太阳穴及印堂穴组成。“晕”最典型的病证是美尼尔氏综合征,耳源性眩晕,。采用晕痛针~一般常配合合谷穴或“耳三针”来治疗。另外~对各种头痛~尤其是伴随有头晕症状者~采用晕痛针治疗~效果都很好。 ?、针法:首先针“四神针”~四支针均向四周平刺~刺印堂穴时~向下沿皮平刺达鼻根部~以有酸胀感为度。关于太阳穴的针法~临床上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才有效~应采用直刺的方法~刺0.8,1寸深~针感会向眼内或目上放散者为佳~如针下有硬物感~是到达颞骨~应将针提出2分~不要继续深入。 ?、面肌针:?、定位:四白、下眼睑阿是穴、地仓透颊车、禾髎、迎香。 ?、解说:“面肌针”主要用来治疗面肌痉挛。“面肌针”分为两组~一组是眼肌的痉挛~另一组是口肌痉挛。眼肌痉挛组的穴位~一个是四白穴~另一个是下眼睑的阿是穴。 ?、针法:临床上多见下眼睑跳动~针下眼睑阿是穴时选仰卧位~并使用较细针~由皮下刺入~针尖向鼻部~千万不要向上~因加电时针尖容易刺入眼眶内~四白穴直刺或斜刺都可以~这是第一组,口肌组是地仓透颊车穴、禾髎穴、迎香穴。一般刺5,8分深。针完两组 后各自用电针机加电~选连续波的密波~强度调到病人能忍受到的最大的强度~加电30,45分钟。 ?、叉三针:?、定位:太阳、下关、阿是穴。 ?、解说:临床上专门用“叉三针”来治疗三叉神经痛。它是由太阳穴、下关穴和阿是穴组成。因三叉神经有三个分支。阿是穴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 ?、针法:选阿是穴:第一支痛可选鱼腰穴和阳白穴~第二支痛以四白穴为主~第三支痛,下支痛,可选大迎穴,这三个配穴都是在三叉神经出面部的地方。 太阳穴直刺0.8,1寸深~下关可刺1,1.2寸~嘱病人不要张口和讲话~以麻、胀感为佳。鱼腰穴和阳白穴互相透刺~鱼腰穴也可向丝竹空方向透刺~四白穴向下斜刺0.8,1寸深~大迎穴向口角方向平刺1,1.2寸~选仰卧位~一般都是留针~时间要达30分钟以上~每隔5分钟行捻转手法一次。用中度的刺激量。也可用电针~选连续的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 为度~加电的时间稍长点~约40分钟。 ?、面瘫针:?、定位:,翳风、 地仓颊车互透、迎香,。,阳白、太阳、 四白,。 ?、解说: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在眼睛闭合不 全、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故 面瘫针分两组。面神经出面部的地方是 翳风穴~它为首选穴~加上地仓颊车互 透、迎香穴~作为一组~主要针对口角 歪斜。另外~以目上的阳白穴、目下的 四白穴及目外的太阳穴组成第二 组~主要针对眼睛闭合不全。临床 上两组常配合使用。 ?、针法:针翳风穴前~应先 用食指在耳根后按压以探穴。一般 情况下~面瘫患者在这个穴位上都 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点。选1.5寸毫 针~直刺~针刺的深度以患者出现 明显的酸、麻、胀感为度~手法不 要过重。针地仓穴和颊车穴时要注 意方向和角度~两针相对而透刺~ 检测地仓穴方向的方法是看针柄是 否与嘴线呈一线~两穴均用平刺。迎香穴以1寸或1.5寸针沿鼻唇沟向上斜刺。阳白穴向下平刺~也可透刺鱼腰穴~四白穴也向下斜刺0.8,1寸深~太阳穴向眼内方向直刺0.8寸左右~可加电针~根据病程的长短选用不同的波型。若是针对眼睑闭合不全~加攒竹穴透鱼腰穴,若是针对口角歪斜的~加禾髎穴~向患侧平刺~均以得气为度。 根据经脉的循行~“面口合谷收”~可选用合谷穴~一般都是向上平刺0.5,0.8寸~刺激量会很大。左侧面瘫选右合谷~右侧面瘫选左合谷~针用补法。在合谷穴上进行补泻:一般采用“补患泻健”的原则~可采用顺逆补泻法或提插补泻法。 ?、突三针:?、定位:天突、水突、扶穴。 ?、解说:在颈部有几个以“突”字命名的穴位~第一个穴位是水突穴~另一个是天突穴~还有一个是扶突穴。“突三针”主要用来治疗甲状腺肿大、甲亢、甲状腺囊肿或甲状腺良性肿瘤~这就是“以突治突”~“奇病奇治”的代表。 ?、针法:多用毫针。选用1寸针~水突穴和扶突穴均向甲状腺方向沿皮平刺~不要针得太深~以免损伤甲状腺体,天突穴沿胸骨上缘后向下斜刺约0.8寸~要注意防止气胸。一般以留针为主~加以转捻和刮针。 ?、颈三针:?、定位:天柱、百劳、大杼。 ?、解说:“颈三 针”在项背部~第一 个就是天柱穴~第二 个是百劳穴~第三个 是大杼穴。 ?、针法:天柱 穴在项部~属足太阳 膀胱经穴。颈椎骨又 称为“天柱骨”~是颈 椎段穴位的大穴和代 表穴~专治颈椎病。。 老人常见颈椎前倾~ 这是衰老的标志。天 柱穴可振奋阳气~使 颈项有力~挺直有神 气。可直刺1寸深~不要向延髓方向刺。百劳穴是经外奇穴~在第5、6颈椎段~旁开后正中线0.5寸处~位处颈椎旁~专治诸虚百损刺。可直刺1寸深。大杼穴属膀胱经穴~位于颈椎的下段~“骨会大杼”~专治骨质的病变~针刺一定要注意深度~最好往脊椎的方向斜刺~如直刺~最多不要超过1寸。这三个穴位分管颈椎的上、中、下三段~专门用来治疗颈椎病或治疗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肩臂疼痛等。 对因颈椎病引起的颈项疼痛~或双肩臂麻木、疼痛~应视不同情况而加配穴位。如上肢外侧前缘疼痛~属手阳明经病变者~可加曲池穴,如上肢外侧正中疼痛~属手少阳经病变~可加用肩井、外关等穴,若是上肢外侧后缘疼痛~属手太阳经病变~可加后溪、天宗等穴。应按中医经络理论来分经取穴。 ?、背三针:?、定位:大杼、风门、肺俞。 ?、解说:“背三针”就是大杼、风门、肺俞穴~双侧共六穴~又称为“背六穴”。 ?、针法:针这 些穴位一定要注意针 刺的深浅~尤其是肺 俞~若垂直刺~深度 不能超过7分~若直 刺1寸~很容易气胸。 临床上多用斜刺~斜 刺可稍针深一点。可 向内斜刺1寸左右。 背三针主要用来治疗 呼吸系统的疾病。 ,21,、手智针: ?、定位:劳宫、神 门、内关。 ?、解说:“手智针”主要是用它来治疗弱智儿童、自闭症、多动症~对于一些手心发热、心烦不宁、神经衰弱~或上肢感觉异常的病症~或治疗失眠、癫痫。选穴以心包经和心经为主~心藏神~具有养心安神的治疗作用~心包代心受邪~故选用心包经的劳宫、内关穴~ 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当然~若是手腕 手掌麻痹或活动障碍~都可选用它。 运动障碍多属阳经 有病~多用它治疗感觉障碍。即感觉 障碍多用“手智针”~运动障碍多用 “手三针”。也可将二者配合起来使 用。 ?、针法:“手智针”的取穴 和针刺一定要准确~握拳时无名指下 即是劳宫穴~可直刺1寸左右,神门 穴用1寸针直刺0.5寸左右~一定要 针稳、针牢,针内关穴时一定要摆正 手腕~使之处于一种自然体位~方能从两筋之间刺中穴位。 ,22,、腰三针:?、定位:肾俞、大肠、委中。 ?、解说:“腰三针”就是肾俞、大肠、委中这三个穴位。针法都是常规针法。主要用它来治疗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如骨质增生、腰肌劳损、风湿痛或性功能低下~其中有肾俞穴~遗精、阳痿等男性疾病也可用它来治。关于“腰三针”的组穴~腰为肾之府~肾俞穴则处于腰椎上段~即第二腰椎水平,大肠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夹腰脊而上~位处腰椎下段~左右共四穴~主治腰椎的病变~属局部取穴法。“腰背委中求”故选用委中穴~属循经远道取穴法。 ?、针法:患者多取俯卧位~肾俞和大肠俞的取穴一定要准~针之前最好先以指压来探穴~以1.5寸针直刺1.2寸深左右~以腰部酸、麻、胀感为好。委中穴的针感是最明显的~ 对于一些慢性腰痛~或伴见瘀血症状的~可用双针同时刺委中穴~出针时如有出血~不必止血~应让其自然止血为好~这样可达到泻邪通络的作用。另外也可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用多罐、走罐、穴注、经络注血、神灯照射等辅助方法配合“腰三针”施治~可根据不同情况而选用。 ,23,、膝三针:?、定位:双 膝眼、血海、梁丘。 ?、解说:“膝三针”一定要屈 膝取穴~伸直是不行的~若取仰卧位 针治时~可在患者膝下垫上一个高 枕~使患者双膝呈自然屈膝状。首先 选双膝眼穴~另外是血海和梁丘穴。 ?、针法:膝眼穴要向内侧刺~ 可刺入1,1.5寸深~但并不是刺入 关节腔内,血海、梁丘穴以1.5寸针~ 直刺1.2寸深左右~得气为度。“腰 三针主要是用来治疗膝关节的疾病~ 如膝关节骨质增生、膝关节劳损、关 节炎、扭伤等。中医将此归属痹证范 畴~按病因的偏胜不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配穴往往加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等穴。对于行痹、痛痹、着痹~加以温针灸或嘱患者回家自灸,对于热痹的~以针泻之而不灸,对于关节活动不利的~可用电针~选疏密波。也可考虑用经络注血疗法~在足三里、阳陵泉和血海穴处注射~隔天一次。 ,23,、踝三针:?、定位:解溪、昆仑、太溪。 ?、解说:“踝三针”是由解溪、昆仑、太溪这三个穴位组成。主要用来治疗踝关节的病变~如扭伤、关节骨质增生、劳损、小儿脑瘫的足跟不着地。有时候踝关节的肿痛、或肿 而不痛~选它起到利水消肿的作 用。因昆仑和太溪都与水有关~肾 性水肿也可使用。 ?、针法:针解溪穴前最好用指按压并探穴~探准凹陷处入针~可刺0.8,1寸深~针感可放射至踝关节左右或周围者为佳,昆仑和太溪穴都在足跟腱与内外踝之间~往往两针相互透刺~针感就会很强~太溪穴的针感往往传到足底部~而昆仑穴的针感可传到足趾端。 ,24,、足智针:?、定位:涌泉、泉中、泉中内。 ?、解说:“足智针”以足下 的涌泉穴来定位~它是肾经的井穴~符合上病下取的道理~刺激这个穴的针感非常强。为了进一步加强它的针感~选取足趾关节与足跟连线中点~刚好在涌泉的下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足心”~把它叫做泉中穴~也也就是涌泉下面的意思。还有一个穴叫泉中内。从泉中旁开0.8,1寸~目的是加强它的刺激 量。“泉中内”就是根据肾经“斜走 足心”的循行路径来取 的。 “足智针”在临 床上主要用来治疗自 闭症。自闭症的患儿完 全不说话、非常孤僻~ 除头部针刺外~多在足 底选用“足智针“。另 外~哑不能言等病也常 选用它来治疗。 ?、针涌泉穴~ 以1,1.5寸针~向太 冲穴方向透刺~常将 “手智针”的劳宫穴向 合谷穴方向透刺~合谷 和太冲名为“四关”穴~针这四个穴就叫开四关。而向这四个穴透刺就叫透四关。可刺0.8, 1.2寸深,泉中和泉中内穴一般都直刺~如要达到泻的目的~泉中内应该向涌泉穴方向斜刺, 如要达到补的目的~泉中内穴应稍向足内侧斜刺。其实这也是按“逆而夺之~随而济之”的 原则来针刺的。三支针扎下去后~刺激量是很大的。从局部来说~病人会觉得足底发热~尤 其是中风偏瘫的病人~有时会觉得整个下肢有股热流在走动~这样疗效就会很好,刺激“足智针”大脑马上会清醒很多~病人会倍感精神。 ,25,、痿三针:?、定位: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解说:不论哪种痿证~都必须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上肢痿选用曲池、合谷、尺泽穴~也就是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经穴。下肢痿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独取阳明”选上肢的曲池、合谷穴和下肢的足三里穴~这些都是阳明经最主要的穴位。因“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痿证都是由于气血不足造成的。上肢选用尺泽~是因痿证早期的症状有轻微的发热、咳嗽~“肺热叶焦”~就会成为痿躄~就完全不能行走了。另外下面选用太溪穴~是因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痿证与人体的原气有密切关系。 ?、针法:针刺可按常规针法~手法以补法为主。可用来治疗小儿麻痹、肌肉萎缩。 ,26,、褐三针:?、定位:颧髎、太阳、下关。 ?、解说:“褐三针”是由颧髎、太阳、下关这三个穴位组成的。这几个穴位刚好都是褐斑好发的部位。 ?、针法:按常规针法来针刺~针完以后可用电针加电~用疏密波的疏波~为改善面部局部血液循环~可用维生素B12于皮下注射~对消斑有很好的作用。临床常见的是黄斑~黑斑也可治。 ,27,、乳三针:?、定位:乳根、膻中、肩井。 ?、解说:“乳三针”主要针对是乳房的问题~恶性肿瘤是不行~它适用于乳腺增生、乳汁不足、乳腺的良性肿块。这几个穴位都与肝胆、情绪相关联。 ?、针法:乳根穴必须在肋间进针~沿肋骨下刺入~千万不要直刺~针得准的话~针感会向肋间放散,膻中穴一般刺5,6分就够了~入针后针尖向下斜刺~肩井穴应该向肩后斜刺5,8分~可事先用手捏抓一下肩井穴~对其深度心中有数~不要刺太深~以防止气胸。 ,28,、胃三针:?、定位:中脘、内关、足三里。 ?、解说:“胃三针”是由中脘、内关、足三里这三个穴位组成的。“胃三针”是按远近取穴加取穴来组方的。“胃三针”主要是针对胃脘部疾病的。中脘穴位处胃脘部~又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属局部取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治疗胃腑疾病的要穴~属循经远道取穴,内关穴属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并与之合于胃、心、胸~具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 ?、针法:患者通常应取仰卧位~解开裤带~使呼吸顺畅~并尽量放松。针中脘穴前~最好先按压一下穴位~该穴刚好在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很容易选准穴位。待病人觉得穴下有酸胀感后~再以1.5寸针缓慢进针~可刺1,1.2寸深~针下沉紧为度~多以捻转补泻法~如行提插补泻手法~应根据病人身体肥瘦状态来定~腹壁肌肉、脂肪较厚者~可用提插补泻法。有时配合呼吸补泻来刺中脘穴~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针内关穴时~令病人双手放平~摸准穴位并按压之~使之有酸胀感~然后以1寸或1.5寸针直刺0.8,1寸~以局部麻胀或有放电样感为好~多以捻转或刮针手法~也可以配合呼吸补泻。足三里穴以1.5寸毫针缓慢刺入~以针感向下传导为好~也可以用提插补泻手法。“胃三针”主要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脘痛~有时可以加梁丘、公孙穴。 ,29,、肠三针:?、定位:天枢、关元、上巨墟。 ?、解说:“肠三针”是由天枢、关元、上巨墟这三个穴位组成~有时也以足三里穴代替上巨墟穴或两者同时使用。天枢穴是大肠经的募穴~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上巨墟穴是大肠经的下合穴~这几个穴都与大小肠关系密切~是治疗肠道疾病的首选穴位。 ?、针法:病人多选仰卧位~解开裤带~将裤退至横骨穴水平~最好不要穿太紧的裤子~以免影响经气的运行和针感。天枢和关元穴可以选1.5寸的针~以舒张进针法缓慢入针~可刺入1,1.2寸深。若属虚证、寒证~可用神灯照射~也可用温针灸或温和灸来灸这两个穴位。为加强疗效~病人回家后自己进行温和灸。上巨墟穴在足三里穴下三寸处~针前最好以指压来探寻最敏感的点~若患有肠道疾病~在上巨墟穴往往可找到明显的压痛点~以缓慢进针法准确针刺~针感会很强,对一些急性肠炎或痢疾~在针完后还常常于上巨墟穴或足三里穴上进行穴位注射~可选维生素B12、维丁胶性钙、人体胎盘组织液。经多年的临床研究证明~治疗腹痛、痢疾、肠炎、便秘~效果都很好。 ,30,、胆三针:?、定位:期门、日月、阳陵泉。 ?、解说:“胆三针”的穴位第一个是期门穴~第二个是日月穴~第三个是胆经的合穴阳陵泉穴。“胆三针”主要治疗胆腑的疾病。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和下合穴~肝胆疾病在阳陵泉穴处都有明显的反应点。 ?、针法:可以取坐位或仰卧位。针期门和日月穴的时候要小心~期门穴和日月穴都 应该选右边的~不应该选左边~在肋间进针~于肋骨下缘向上斜刺~多用捻转手法~不要提插~留针30分钟以上~不要太深~太深会伤及肝胆。针阳陵泉穴前~应先按压一下穴位~产生酸胀感后再进针~可刺入1,1.5寸深~该穴多使用泻法~也可在阳陵泉穴或阳陵泉穴附近寻找压痛点进行穴位注射~所选药物可参考肠三针。 ,31,、尿三针:?、定位:关元、中极、三阴交。 ?、解说:“尿三针”是由关元、中极、三阴交这三个穴位组成。首先中极属膀胱募穴、关元属小肠的募穴~又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按中医理论~尿液的生成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有密切的关系~选中极、关元穴~达到利于尿液的生成、贮藏与排泄的作用。而水液的代谢与调节~有赖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与否~选足三阴经交会之三阴交穴~共同主持水液代谢、尿液的调控~临床上“尿三针”主要是针对泌尿系疾病~尤其是用来治疗尿多、尿少、尿闭等膀胱疾病。 ?、针法:取仰卧位~解松裤带~并将裤退至横骨穴水平~针前最好令患者排空小便~以免刺伤膀胱。关元穴在脐下3寸~以1.5寸针慢慢入针~直刺0.8,1寸深~得气即可,中极穴针法同关元穴~最好不要用飞针~因飞针不可能每次都刺准穴位~影响疗效,三阴交的针法很讲究~先摸准胫骨内侧后缘~靠近胫骨处入针~针感会很理想。“尿三针”除针刺外~还可用灸法或以神灯照射下腹部治疗。 ,32,、肥三针:?、定位:内关、带脉、足三里。 ?、解说:第一个选中脘穴~第二个是带脉穴~第三是足三里穴。肥胖与内分泌有关~针刺对内分泌的影响很大~因与肠、脾、胃有关~选足三里穴,中脘穴属于胃经的募穴~它既是针对脾胃~也是腹部的局部取穴。针中脘穴应较深~应根据肥瘦来定深浅。 ?、针法:肥胖的病人~尤其是腹部肥大的病人~起因多与带脉的约束功能下降有关~故选用带脉穴~一般都选4寸或4寸以上的长针~入针后沿着腹壁向肚脐围刺也就是双侧带脉透刺。“脂三针”能明显降低的血脂和体重。加电~用疏密波~可以加30,40分钟。 ,33,、痫三针:?、定位:内关、申脉、照海。 ?、解说:“痫三针”的第一个是内关穴~内关属心包经穴~心包代心受邪~癫痫病与心神有关~心神不能安宁~针内关穴以达到宁心安神的目的。另外两个穴位是申脉和照海穴~申脉、照海穴都属跷脉~跷脉主矫健、敏捷~癫痫发作~就失矫捷~故针灸取跷脉。有癫痫“日发申脉~夜发照海”之说~现在无论是日发和夜发都选它。 ?、照海和申脉分别在内外踝下缘凹陷处取穴~向足底方向斜刺1寸左右~有时会加用四神针穴。 ,34,、阴三针:?、定位:“阴三针”是专门治疗女性疾病的~它由关元、归来、三阴交这三个穴组成。 ?、解说:女人以阴血为主~故选用三阴交和归来穴~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归来穴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多气多血~足太阴经主生阴精和阴血~且常把三阴交当作“当归”来用,关元主管人身的元气。妇科病~大多是内分泌有问题~用它来调整女性的内分泌~以治疗女性疾病。最常见的不外乎经多、经少、闭经、不孕、痛经、带下等~效果很好。 ?、针法:常选取仰卧位~令患者解松裤带~将裤退至横骨穴水平位~关元的针法可在关元穴上行补泻手法~常用徐疾补泻法~多用补法~也可温针灸~一般是在针刺的同时~在针体周围~行温和灸~也可嘱患者回家自己行温和灸,归来穴可直刺0.8,1寸深~也可稍向内斜刺~针感可达到小腹部~乃至外生殖器处~可用捻转补泻手法或留针后捻针~也可用温和灸或嘱患者回家自己艾灸。三阴交以缓慢入针法直刺1,1.2寸~可用提插补泻法~也可与归来穴作为联线~用电针治疗。 “阴三针”主要针对妇科疾病~也常用于有关阴气方面疾病的治疗~如阴冷、阴挺、阴痒、睾丸肿痛、阳痿、不孕不育等~常配合“阳三针”来治疗。 ,35,、阳三针:?、定位:气海、关元、肾俞。 ?、解说:“阳三针”主要用来治疗男性疾病~第一个是气海穴~气海穴主一身之阳气,第二个是关元穴~关元穴主持一身元气~男女都适用。另外还有一个是肾俞穴~三穴以补肾、固肾、补元气为主。男性的疾病有很多~比如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症,精子少,、肾虚腰痛等。 ?、针法:一般来说~多采用俯卧位和仰卧位~先以仰卧位针刺腹部的穴位~然后再采用伏卧位来针刺腰部的穴位。但有时根据临床具体情况~也可采用坐位~暴露腰腹部~这样前后穴位可同时针治。关元、气海穴的针法~同前。肾俞穴应直刺1,1.2寸深~针感强者可放散至整个腰部~以徐疾补泻法补之~也可用艾条灸之~或针刺的同时行温和灸或温针灸~也可嘱病人回家自行灸之~可增强疗效。阴阳本是互根~在选用“阳三针”或“阴三针”时~可交替选用~对男女科疾病~尤其是功能疾病~疗效很好。 ,36,、闭三针和脱三针:?、解说:方面有“闭三针”和“脱三针”~“闭”就是闭证~“脱”就是脱证~如阴脱、阳脱、亡阴、亡阳之类。 “闭”属实证~必须采取开窍醒神的方法~使用的穴位是十宣穴用放血,十个手指头,~另外用涌泉穴~再加上人中穴。十宣穴用放血的方法~放血时~先用针刺加捻转~不一定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用1寸针针完后~捻转刺激~然后再放血~放两三滴就够了~不用太多。十宣放血有很多方法~比如大拇指属肺经经脉所过之处~针刺它以后~有些呼吸衰竭的病人效果就好多了,有些属心脏问题的~当针到中冲的时候~有些昏迷的病人马上会醒来~这些都是根据经络来起作用的。“闭三针”一般都不用灸法。 另外有个治疗脱证的“脱三针”~总之神智不清~大汗亡阳、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呼吸低微~这些都是属于脱证~脱证一般都用灸法~以温阳救脱~第一个是要灸百会穴~选用悬灸~另外一个是神阙穴~补阙穴用隔盐灸、隔姜灸或温和灸~不过隔盐、隔姜灸效果会好一些~若病人处在昏迷的状态~灸的量不够是不行的~然后还要用针刺激人中穴。 将百会、神阙、人中穴定为脱三针~用来治疗脱证。 要学好“靳三针疗法”~需要有扎实的中医针灸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另外~“靳三针”定位要准确~不能凭想象来取穴~并要注意不同的体位和不同的取穴方法,在选穴方面~应以某种三针为主~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配合其他穴组或穴位,在针刺方面~要认真对待每一针~努力做到“穴穴准确~针针得气”,在针刺时非常注重针感和得气。 杂病辨治,摘要,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机理与临床探讨 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三叉神经病、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间谷穴在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 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 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 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 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 侧部~且系三阳经的循行线上~ 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 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二穴同用~ 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笔者 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下面谈谈足三针: 足三针:足临泣、内庭、太冲。今就三个穴的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 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 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 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 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在 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 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 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 果特别突出。 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 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 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 1.5寸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 脉应指。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 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痛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内庭的主治病证~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二、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作用机理: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要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路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系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手三针、足三针具有以下特点: 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 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1秒。 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样。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 钟。 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胀重应针而至。 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 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可稍长一点。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四、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跗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五、病例: 1、颈椎病:检查:颈部僵硬~拍片第5,第7颈椎两侧有骨质增生~左右旋转、前屈后伸受限~针刺左右后溪~也可加中渚~行针得气。 2、肩痛:肩痛的病因有多种:有因风寒湿阻闭经络者~有因肩部软组织急慢性炎症者~有劳损者~有外伤者~有扭挫伤等。凡此种种~手三针均可治疗~而且收效显著。如仅仅是活动时疼痛~无粘连者或虽有粘连而较轻微者~常常针一两次即愈。 检查:肩峰、三角肌及肩胛有明显压痛及肿胀~肩关节活动受限~可针刺间谷、中渚二穴~令其活动并行针得气。 3、肘痛:肘关节的疼痛或肿胀~多与劳损、外伤和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有关。西医的网球 肘等属于肘关节疼痛的范畴~用手三针治疗效果甚佳。 扭伤:针中渚、间谷、曲池。 4、手指麻木:针手三针~用手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外关是常用的一个配穴。 5、腰疼腿痛:压按痛点以腰4,5棘突点为明显~腰脊僵硬、其弯腰、下蹲等活动受限~针压痛点侧后溪、中渚。不全治可针同侧足临泣、内庭。 6、尾骨痛:针左右后溪。 7、腰椎骨质增生症:骨质增生是一种骨骼关节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大多是年龄40岁以上的人~又称骨关节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颈、腰、足跟部骨质增生~效果比较理想~特别是消除疼痛和麻痹则疗效尤为突出。但大约有1/3的患者需要在针刺止疼后同时配合其他疗法~如外敷秘方“消肿定痛膏”和内服其他中药方。 手三针、足三针对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剧痛~其镇痛效果确是立竿见影的。针双中渚穴、双太冲穴。 8、骶骼关节、髌关节疼痛:先取一支气26号3.5寸的银针全部刺入右内庭~透涌泉直达足跟之前缘,另一针刺入左内庭~同右针一样直达足跟之前缘。再先行右侧~速提速进~在足底形成“?”,再行左侧之针如右一样~然后让患者带针自己抬腿。 9、手颤抖:《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后溪穴有“手足拘挛战掉眩”句和中渚穴之“战振踡挛力不加”语~针后溪且每日针1次~3次后症状开始减轻,又针中渚3次~症状大为减轻,以后中渚、后溪交替针刺。 、肋胁痛:中渚治胁肋痛~有效者多~而亦有无效或效果不显著者,若无效~出针后10 再针痛侧之支沟穴~大多数可应手而愈。在入针后能让患者深深吸气并用力咳嗽出声音来~这样效果就更好。 11、大腿内侧疼痛拘急:针患侧足太冲~行针得气后即提针皮下~针尖偏向内侧~向第一跖骨后下方再针一针~当即令患者再做针前活动疼痛的姿势。 12、足底发热疼胀症:《证治要诀〃脚气》篇责之肾虚湿著~命门火衰~失于温煦敷布所致。足心热痛的病症~且多系女性~针灸涌泉穴疗效较好。故从内庭入针透过涌泉直抵足跟前下缘~提针皮下~再向两侧刺入呈“?”形而出针。 13、三叉神经痛:针患侧后溪飞速刺入~瞬间行针呈“?”形后~而出针。用针同侧后溪治疗三叉神经痛~多能立竿见影。若不能立即止痛者可配侧翳风穴~多可立即生效。附翳风穴之针法:第一支三叉神经痛~直刺得气后提针至皮下再将针尖向上斜刺,第二支直刺,第三支直刺得气后提针皮下~再偏向下斜刺。 14、顽固性头痛头昏:针后溪治头痛头昏或眩晕疗效甚好~先针一侧~右侧痛针右后溪~左侧痛针左后溪~前额、正中、枕后可针双侧。疗效仍不显著者可先针双后溪再针哑门~怕针哑门有危险者针大椎亦可。如此配合~无不立竿见影矣。 六、关于手三针、足三针疗效机理的探讨:用手三针治疗肩痛~如肩前痛只针间谷~肩后痛只针中渚或后溪~整个肩部均痛者~针间谷、中渚~或配后溪~针后一定要让患者活动~寻找疼痛的角度和姿势~而无需留针~一般不会超过2分钟。针后加活动就是增强和加大其经络之气的通行之力~使疗效快速而稳当。只有针在手指掌部和足趾跖部或耳、鼻、面部、头部、肢体关节才能活动。凡是针刺在肌肉松紧度较大的穴位都会影响肢体和关节的活动度~因一动针即弯曲。针刺穴位就是向被针刺的经络求得这种可流动并带有一定的力和量的气态~即“得气”状态~借以达到气行血行~使结者开、淤者消、凝者散而达到通则不通的目的。 针刺某经络上的一个或两个穴位~使该经络激发出足以达到疗效目的之气态~起决定作用者是针刺的力度。针刺力度的强弱与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密切相关的。 用针刺治疗痛症~取穴越多~留针时间越长~往往疗效越差,特别是让患者固定在一种姿势而不让其活动的长时间的留针~则疗效会更差。 后溪配外关、足临泣治疗腰腿痛 腰腿痛的病因、病理比较复杂~症状主要以自觉症状为主。后溪是治疗腰腿痛的主要穴位~配合外关或足临泣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均有很显著的疗效。 针后溪配外关或足临泣治疗腰腿痛~要掌握住以下几点: 1、入针快速。快如飞箭,手法疾驰~疾如闪电。 2、得气后立即让患者带针运动~令做针前所不能做或勉强可做的各种动作或姿势。 3、从进行到出针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分钟左右为宜。 一穴多用的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手厥阴经的循行线上~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对胸胁胃脘的胀满疼痛、冠心病、心绞痛、噎隔症、疟疾等病疗效甚为理想~绝大多数针一次即有显效。 针刺手法:皮肤常规消毒后~取3寸26号不锈钢针~将针刺入内关~得气后提针至皮下~针尖指向间使穴,内关透间使,~迅速向间使穴下透过~旋转提插~得气后不需留针。 、胸胁胀闷:取患侧针刺入内关~得气后提针至皮下~以20度角刺透到间使穴~并令1 其深吸气大咳一声。凡遇到胸胁胃脘部位的胀、闷、烦、痛~均先取内关透间使进行治疗。根据左右症状之轻重~或取左侧~或取右侧~若两侧齐取~入针即效~拔针即愈。 2、癫狂症下针即止:取针刺入内关~强力旋转提插后~提针至皮下~以20度角向间使穴下透刺而出针。 3、噎隔滴水不进针后便可饮食:噎隔~即现在的食道癌以饮食下咽不畅为主要症状~到一定程度甚至滴水难进。临症中发现内关穴拟有扩张食管的奇特功效~可作为食道癌的一种辅助疗法。令患者仰卧~针双内关透间使~中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另取艾条两支~齐点燃~两手各拿1支~1支在上~1支在下~两支火点的距离约5厘米~从天突穴开始温灸起到下脘穴~这样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反复施灸30分钟。 柳叶降压功效好 高血压症一般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身体肥胖、血脂偏高者。中医认为高血压症肥胖者多湿多痰~体瘦者多痰火互结。治疗原则~肥胖者以燥湿化痰为主~兼以清泻肝胆之热,体瘦而血压高者~以滋阴降火为主~佐以化痰之法。凡遇肝火偏旺之人患高血压者~用杨柳叶泡茶代饮。笔者又以柳叶为主拟方名为“清肝降压饮”~处方:柳叶50,100克,或鲜品70,150克,~菊花30克~生山楂,打碎,30克~白茅根30克,或鲜品50,100克,。水煎~代茶~分多次稍温时饮服~冬季温服。 糖尿病 辩明三消可下药 本病属于中医三消症的范畴~多发生于身体比较肥胖的中老年人~主要症状为烦渴多饮、小便频数、食欲亢进、多食易肌~而身体反而消瘦~即常说的“三多一少”:饮多、尿多、食多、体重减少。西医认为本病发病原因系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当不足, 而引起的代谢障碍性疾病。 上消又称膈消、肺消、心消~是以烦渴引饮、小便数为主症的消渴症。系由心火炽盛、胃热肺燥而成~治疗以清心润肺、生津止渴为主~自拟“凉膈上消汤”一方:生石膏50克,打末,~肥知母15克~天花粉20克~栀子12克~麦冬20克~淡竹叶15克~薄荷叶15克,后下,~水煎服。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干结如粟者加芒硝~待大便正常后~生大黄和芒硝要减量或去之。本方对上消症收效甚好。 用此方治疗上消症~一般服3,5剂即能收效~25,30剂多可治愈~在化验尿糖转阴后~可从中选三五味煎汤代茶~以巩固疗效。 中消~又称消中、消脾、胃消~系脾胃燥热所致~主要症状为多饮多食、小便多而大便干~身体却反见消瘦。治疗应以清泻胃火为主~滋阴润燥为辅。主要药物为:生石膏、黄连、大黄、石斛、知母、芒硝、天冬、生地、黄芩等~需服方20剂左右。在渴热、饥饿感明显减轻后~大黄稍减~去芒硝。在尿糖转阴后~可用生黄芪、太子参、花粉、内金、黄连、知母煎汤代茶服用。 下消~又称消肾、肾消~系由肾水亏竭~蒸化失司而成~症见面黑耳焦~小便浑浊~或如脂如膏~治以滋肾固涩之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之~多能获效。方如下:熟地黄30克~山药20克~丹皮15克~山萸肉30克~泽泻12克~云苓15克~五味子15克~天花粉15克~麦冬12克~肥知母12克~玉竹12克~制鳖甲20克~制龟板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六味地黄丸所治诸症~均系肾阴亏虚所致。本方加花粉、麦冬、知母、玉竹4味~均是滋补肺阴的良药。制二甲滋阴潜阳~系除骨蒸之圣品~二甲补精生髓除骨蒸。此方山萸肉用至30克~五味子15克~占全方问题的1/4~两味均属酸敛收涩之品~山萸肉以其酸敛之性~具有补肝益精、收敛正气、生津止渴、固肾缩便的功能,又有生津敛肺、强阴止渴的五味子相助~更加增强止小便频数之力。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消渴总括》谓:“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饮水多小便少而浑赤者属热~是火盛耗水而浑也。饮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属寒~是火虚不能耗水也……若下焦虚寒~饮一溲二者~宜肾气汤”。肾气汤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又名八味发黄丸、桂附发黄丸。 凡消渴症系命门火衰、肾阳亏虚、蒸化失司所致之消渴~小便清白~饮一溲一~用之甚有佳效~少则10余剂~多则30余剂~可得以治愈。临症中还体会到加重山茱蓃的用量或25克~或40克~可提高疗效。 前列腺增生症效验方 前列腺增生~中医认为主要是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所致。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男性~且年龄大发病率高。兹将笔者临床常用之方作介绍: 1、通关丸:黄柏、知母各30克~肉桂5克。研粉~水泛为丸~或共研细~服散亦可~每次6,10克~日服2次。又名滋肾通关丸~功能清下焦之湿热~助膀胱之气化~使水道通利~排出爽利。凡年老肥胖、小便滴沥不禁、尿热涩痛、少腹胀满拘急者~均可用之。若年老体弱可加生黄芪、杜仲~并稍加大肉桂之量。 2、自拟“益气运脬汤”:生黄芪30克~王不留行15克~生白术15克~土牛膝15克~土茯苓30克~小茴香10克~田七10克~石菖蒲12克~滑石20克~生甘草10克~水煎~分早、中、晚饭前1小时服下。功能益气运脬、祛湿利尿~治前列腺增生症~排尿无力~滴沥不爽~尿频尿痛。 3、自拟“提壶揭盖汤”:升麻6克~桔梗6克~生黄芪30克~知母15克~车前子12克~泽泻2克~猪苓15克~太子参20克~炮山甲10克,研粉冲服,。水煎~分早、中、晚饭前1小时服下。功能升清降浊~益气利尿。主治前列腺增生症~少腹胀满~小便闭结~点滴难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简易针刺疗法 针灸疗法~取后溪穴~这是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突出效果的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能站立者~自己站立,不能站立者让人搀扶站立,如左侧腰腿痛~先针左后溪,右侧痛者先针右后溪,偏腰椎中间痛明显或两腿均痛或痹者~男先针左后溪~女先针右后溪~或双后溪同针~同时行针。针刺手法如“手三针”之后溪穴。得气后~患者手心有强烈胀麻或如开裂感觉时~令患者站起身~两手仍握好针刺时的拳头~向两侧左右前方呈抱筒势~腰向下沉~两腿弯约150度~以腰椎为轴心~足不能动~随后令患者带针向左右两侧旋转到极限。若在转动时感到疼痛~麻痹或疼痛麻痹加剧以致不能转动时~令患者大力吸气~增加腹腔的压力~随着压力的增大到极限时用力咳出声来。在做此动作时~医生要边行针边配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后一定要嘱咐患者多卧硬板床休息3,7天~最好用腰托或宽厚的带子扎束在腰部。如只是减轻一点~仍要坚持针刺治疗~方法同上。 草决明疗便秘功效甚佳 以草决明10,15克~放在茶杯内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次2克~每日2次~于早、晚空腹温开水送服也可。对于体瘦、气血亏损的顽固性便秘之人~用炼蜜30克冲化送服最为适宜。 瓜蒂散治黄疸效果佳 瓜蒂又叫甜瓜蒂、苦丁香~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瓜蒂~味苦性寒有毒。历代本草均载其有治疗黄疸的功效。 6,9月~把瓜蒂摘下~放在通风干燥处阴干~或微火烘干~研成极细粉末装入玻璃瓶中密封备用。 用法:用白纸卷成一个小纸筒~放入黄豆大小的药粉~令患者仰卧~闭目静息~把药粉轻轻吹入鼻内~再让其缓缓吸入鼻腔深处~大约30分钟坐起~鼻腔内会有黄水流出。注意吹药时用气太大~让药粉呛到患者。每天吹药一次~严重者两次。快者3天即可生效~一般的15天左右黄疸可消除~肝肿大等临床症状可消失。 针灸心扉,摘要, “三镇法”简介 把镇惊熄风与安神定志两类防治疾病之法合为镇静法~因分三种~故取名“三镇法~”。 镇惊熄风是具有平肝潜阳、镇痉熄风作用的方法~主要用于惊、痫、癫、狂、痉厥抽搐一类肝经有热为主的病症。 安神定志是具有安定神志、镇静安眠作用的方法~主要用于惊悸、健忘、心烦、失眠一类以心经有热为主的病症。 临床中体会到~惊痫痉厥等证常伴惊悸失眠~而惊悸失眠很少并发惊痫痉厥。在治疗中用镇惊熄风法时常配合安神定志~而用安神定志法时很少配合镇惊熄风。镇静二者~有合有 分~关系密切~故取名镇静法~因分为三种~叫“三镇法”。用其来调和脏腑~疏通经络~濡润筋骨~通利关节~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一、轻镇法: 穴位:天柱、神门、足三里。 功能:和胃、安神、镇逆。 主治:失眠、头晕、头乱。 应用:?失眠为主~而有肠胃症状者。?天柱用泻法~其他平补平泻。 二、中镇法: 穴位:耳肺穴、耳心穴、耳神门、迎香、神门、足三里。 功能:清肺、和胃、安神镇静。 主治:戒烟、失眠、面部痉挛、神志病。 应用:?肺胃有热~心神不安烦躁者。?均用平补平泻。 三、重镇法: 穴位:合谷、太冲、气海、血海、膻中、膈俞、承浆、风府、印堂、筋缩。 功能:调营卫、和气血、重镇安神。 主治:痛症、失眠、风疹、癫狂痉厥等。 加减法:在三镇法基础上~也可依下情况加穴应用。 1、按五脏七情:若因七情、五脏方面的病症较重可按以下加穴。?、病在肝~患者多怒:加太冲、肝俞。?、病在心~患者过喜:加神门、心俞。?、病在脾~患者多思:加太白、脾俞。?、病在肺~患者多悲:加太渊、肺俞。?、病在肾~患者多恐:加太溪、肾俞。 2、病在头、脑~有语言、神志症状明显加:百会、四神聪。 3、因火、热内盛~即脏腑内热壅盛加:十宣放血~曲泽、委中,二穴针刺留针或点刺出血,。 4、因痰、因湿内盛~蒙心攻脑者加:中脘、足三里、间使、公孙、丰隆。 5、剧烈疼痛~神志不安者加:大陵、间使、龙眼穴放血。 在使用三镇法时也要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的原则~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镇静六穴”临床应用 “镇静六穴”由足三里、神门、迎香和耳穴的心、肺、神门六个穴位组成~通过和胃、养心、清肺而达到镇静安神的临床效果。这组穴在临床上有其独特的效用。 1、治疗痛证:“镇静六穴”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尤其是对头面部的疼痛效果更佳。如西医所谓的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性头痛~用“镇静六穴”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2、治疗风证:风证多指中医辩证为心脾两虚或血虚或阳亢或内热而引起的内风。包括西医的面肌痉挛、锥体外系症状、舞蹈病和小儿多动症。治以“镇静六穴”加太冲。 3、治疗神志病:本组穴有镇静安神作用~故可用来治疗神志病。中医神志病的病因有脾胃聚湿成痰~痰阻心窍或情志刺激、肝郁不舒或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火独炽、神志不宁或饮食不节、脾胃不和。这些病因均可导致中医的神志病。就其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以及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些症状都与心主神明有关。心喜静~静则心神内守而神藏~故可用“镇静六穴”来镇静安神。 4、治疗心悸: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动异常~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疾病~相当 于西医的功能性心率失常。 “胃十针” “胃十针”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其组成穴位为: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四个穴位再加天枢两穴、内关两穴、足三里两穴共十个穴位。其主要作用机制充分体现了针灸穴中的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特点~因三脘三个穴位配以胃之合穴足三里可调理胃气~以大肠之募穴天枢调理传导排泄功能~从而促进胃肠之和降功能~气海又称下丹田~有强壮作用,内关为心包之络穴~通阴维而主一身之里~更有宽胸理气降气和胃之功~这些穴位组合在一起~通过针刺可取得通调肠胃~化积导滞~振奋脾胃之阳~调理后天之本~故治疗效果显著。 “胃十针”不仅治疗脾胃病~而且对以脾胃为主的一些其他疾病治疗效果也很好~如失眠、头疼、心悸、便秘、腹泻等具有脾胃不和的病理变化者~通过辩证~以“胃十针”加减化裁进行治疗~都取得满意疗效。 1、用于治疗心悸:心悸为心脾两虚、气血两亏所致者~常伴有纳呆、乏力等~这常是久病体虚或思虑过度而劳倦心脾所致。用“胃十针”振奋脾胃之气~因后天之本~化生气血~心有所养则心悸可除。 2、用于治头痛:“胃十针”可用于治疗气血亏虚之头痛。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脾虚气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以致头痛~劳累则头痛加重~以“胃十针”振奋中焦~升化清阳上荣于脑~头痛可除。 3、用于治疗失眠:“胃十针”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失眠~也可用于治疗痰热内扰之失眠。心脾两虚~血不上举~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而失眠,胃有宿食停滞~积而不化则生痰~痰积生热~上扰心神则失眠。以“胃十针”即能调和脾胃而固后天之本~又能消食导滞而除痰热~则失眠可愈。 4、用于治疗痹症:痹症乃营卫失调~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倘有兼有气血亏虚~筋脉失畅则可致痹久不愈~绵绵作痛~劳则加重~并伴纳少或脘腹不适。此时便可以“胃十针”治疗~生化气血~疏通经络以荣筋脉。 针灸捷效经验穴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痛证的针灸治疗 痛证包括头痛、胸胁痛、腹痛、腰背痛、四肢部痛、面痛、牙痛、咽喉肿痛及一些剧痛证。对于这些痛证~在临床上都以消除疼痛为主要目的。 一、几条治痛原则: 1、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用此来治疗经络滞而引起的疼痛。 3、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用此来治疗因脏腑病而致的疼痛。 4、俞之所治~皆主体重节痛。此时用俞穴,五俞穴中的俞穴,来治痛的方法。 5、针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此为针刺要点~当然针刺止痛亦离不开这个~其义是要得气、传导、气至病所~针感达到疼痛部位~止痛效果好。 6、掌握穴性、方义、对症、辩证。经验治疗~也是取得止痛效果的基本功底。 二、住痛十法: 1、疏风止痛法: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疗当疏散风邪、调和荣卫。 取穴:风池、风府、风市。 风池祛风解表~风府祛风安神~风市祛风通络。 以治外风为主~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有汗~脉缓。常用于头痛、腰痛、四肢痛。 2、散寒止痛: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疗当散寒通络~行气止痛。 取穴:大椎、后溪、昆仑。 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散寒疏通诸阳。后溪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侵犯人体~首犯太阳。三穴共用。宜散寒邪~行气止痛。 3、祛湿止痛:湿邪粘腻~易停滞阻碍阻碍气机。湿在上头晕~沉重,湿在躯干~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当祛湿消肿~行气止痛。 取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中脘健脾祛湿~足三里~升清降浊~三阴交祛湿~三穴共用~健脾祛湿~行气通络止痛。 4、行气止痛: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此气滞指思则气结~肝气郁结由内伤情志而致之~故治当行气止痛。 取穴:肝俞、期门、阳陵泉。 肝俞~肝之背俞穴,期门~肝之募穴。此乃肝之俞募配穴~舒肝理气止痛。阳陵泉~胆经合穴~可舒肝利胆。上穴可治胸胁疼痛~胃气痛~及四肢走注疼痛。 5、活血止痛:跌打损伤~气滞血淤~淤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刺痛~亦有呆痛~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当活血化淤~行气止痛。 取穴:尺泽、委中、膈俞。 上肢及上身淤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身淤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会。三穴共奏活血化淤之~何部淤血再配相应局部穴位。 6、温中止痛:寒为阴邪~或为直中~或寒自内生~则脘腹疼痛。治疗则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经~若因寒而痛者~可用此法。 取穴:中脘、气海、脾俞。 灸中脘、气海可温可下焦~温散寒邪、行气止痛,脾俞~脾之背俞穴~针灸并用~可温运脾阳~以散寒行气止痛。 7、消导止痛:食滞中焦~或停于肠胃~常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故须消导食积~通导肠滞。腑气通畅~胀痛可止。 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 中脘调胃~天枢通肠~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达胃府以下行~增强肠胃蠕动~饮食停滞即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8、养血止痛: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筋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不固定。常言血虚生风即此~治以养血荣筋止痛。 取穴:肝俞、脾俞、阳陵泉。 肝藏血~脾统血。肝俞~肝之背俞穴~可调肝血以养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俞调脾而增饮食生气血。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利节以止痛。何部疼痛~再配局部取穴。 、9清热止痛: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热邪盛~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证之红、肿、疼痛、热痹、咽痛、牙痛。 取穴:十宣、大陵、丰隆。 十宣放血~可泄脏腑之热。大陵~心包之原穴~针之可清心火~安神志。丰隆清泄六腑~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多气多血。热去肿消~经络通畅~疼痛自止。 10、补肾止痛: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治此当直补肝肾~强筋骨~肾气充实则可止痛。 取穴:肝俞、肾俞、太溪、大杼、阳陵泉。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常致腰膝疼痛。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沉者又兼疼痛~常以补肝肾为法取效。 十二郄穴止痛应用 十二郄穴的主治特点~是对本经循行部位与所属内脏的急性疼痛症效果较好。“郄”有间隙之意~是各经经气所深集的部位~郄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因此为提高郄穴止痛效果~使用时注意以下三点: 1、取穴:取郄穴是要尽量找肉与肉、筋与筋、骨与骨及相互之间~即符合“郄”的意思。 2、针刺:要针刺得深一些~可刺至筋至骨。因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 3、治疗:以急证、痛证为主。因此审清何经何脏腑痛证~即选何经郄穴。如心痛取郄门~胃疼取梁丘等。 针刺大陵穴为主止痛 体会: 针刺大陵止痛效果较好~有以下三点: 1、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具有调气活血、通行血脉的功能。而疼痛的发生~多因“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各种疼痛与心有关系。临床所见~各种疼痛皆令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神志不宁~说明疼痛已关乎心火。故云:心不受邪~手厥阴心包络代君行事。故取心包络之大陵穴。 2、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大陵为心包经之原穴~故凡经络滞所引起疼痛诸症~均可用大陵止痛。 3、体重节痛而俞居。大陵及手厥阴心包经之输穴。按针灸五输穴的理论~凡身体重着、四肢疼痛的疾患~可取受病该经与相关经的输穴治疗。故诸般疼痛~使用大陵~能有住痛止痛作用。 腰痛治疗体会 1、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在外为太阳~在内属少阴,腰又为冲、任、督、带之会~腰痛多责之于肾。临床中肾虚多为腰痛之内因~风寒、外伤扭挫多为外来因素。 2、取穴治疗多以膀胱经为主~肾俞、大肠俞多用,委中、秩边多配合。肾虚时再加太溪、飞扬,风寒可加大椎、风池、后溪,扭伤重时可委中出血。 3、对风寒型、血瘀气滞型腰痛难忍者~攒竹有较好止痛效果。50岁以下的~风寒型或血瘀气滞型腰痛~针刺效果较好。 针灸戒烟 “三镇法”中的“中镇六穴”有清肺和胃~镇静安神的作用~针刺后当时即有困意欲睡~并有咽干、唇干的反应~经过一周则可戒掉。 五脏实火针刺治疗 气有余~便是火。气属阳~阳盛是热。热集中于身体某一部分~可以反映内脏之火。五志过极则化火。 内有火邪~外有反应~因此五脏外侯必须牢记~才能看出内有邪~或属某脏火邪。 五脏实火: 1、肝火:主证:头目胀痛、巅顶疼痛、头目眩晕、目赤肿痛、心烦不寐~脉弦有力~苔黄。 病机:肝气郁而化火。 治则:清泄肝胆之火。 取穴:风池、行间、百会、悬颅、侠溪。 2、心火:主证:口舌生疮、木舌、重舌、咽痛口苦、口渴咽干、小便赤少、吐血~脉数~舌赤苔黄。 病机:心火亢盛。 治则:导赤清心。 取穴:内关、中冲、少泽、气海、太冲、合谷。 痰火蒙心~证见神昏谵语、惊狂不寐、壮热面赤、舌赤且干裂、苔黄~脉象滑数。 治以泄火清心开窍。穴用:大陵、曲池~泻心包和阳明之热~水沟、少商、隐白、风府~醒脑开窍~丰隆和胃降痰~手十二井出血以泻脏腑热火。 3、脾火:主症:身重困倦~口腻而粘~不思饮食~口中泛甜~吐痰涎~尿黄~苔黄~消谷善饥~牙齿肿痛。 病机:脾经湿热。 治则:袪湿清热泄火。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大肠俞、天枢、承山。 4、肺火:主证:咳吐黄痰、气喘痰鸣、胸痛胸闷、身热口渴、鼻渊、鼻衄、喉痛、舌干红~苔黄~脉数。 病机:肺经实火。 治则:清泄肺热。 取穴:肺俞、列缺、合谷~清降肺气。少商、尺泽~清泻肺热。 5、肾火:主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尿黄、烦躁、失眠~脉数。 病机:肾经实火。 治则:清泄肾火。 取穴:风池、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神门、肾俞、太冲、阳陵泉。 治火体验:1、实则泻其子~某经热用其子穴来泻~如肺经热~肺属金~其子穴是水穴即尺泽。多用于本经初起之热证。 2、荥之所治~皆主身热。若属实火~可泻该经荥穴、合穴。多用于热向火转化时。 3、于十二井、十宣放血~用于高热而神昏。 4、泄实火大法: 通大便:天枢、丰隆、支沟、阳陵泉。 利小便:气海、阴陵泉、三阴交、列缺。 发汗:大椎、风池、后溪、合谷、复溜。 放血:手十二井~或十宣、大椎。 简要针药救急十法 一、祛痰 适应症:各种急症~痰涎壅盛~呼吸急促。 方法:针中脘、内关、丰隆~泻法不留针。药用竹沥水30ml~急滴入口中或鼻饲。 二、开窍 适应症:各种急症~痰热壅盛~神昏不语。 方法:针水沟、间使、丰隆~泻法不留针。药用安宫牛黄丸一丸~加竹沥水30ml~化开滴入口中或鼻饲。 三、泄热 适应症:高烧壮热~神昏欲抽~体温39?以上。 方法:针十宣放血~又针曲池、足三里、印堂、大椎~俱泻法不留针。药用紫雪散一支~竹沥水30ml冲服。 四、降压 适应症:头痛、血压增高~脉弦~舌红苔腻~血压160/100mmHg以上。 方法:针十宣放血~另针风池、内关、阳陵泉、太冲~泻法可留针。药用龙胆泻肝丸9g温开水送下~日服二次,苔不腻时亦可用菊明降压丸,。 五、脱汗 适应症:汗出不止~呼吸短促~精神不振。 方法:灸气海~最少30分钟~灸时防止烫伤~注意汗情及呼吸、精神情况。药可用人参9g、麦冬9g、五味子9g~急煎服。 六、回阳 适应症:汗多气喘~肝冷脉微~神昏欲脱。 方法:灸气海~30分钟。针神门、太溪、足三里~补法不留针。 七、通便 适应症:大便秘结~腹胀矢气。 方法:针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列缺~泻法~不留针。大便燥用玄明粉9g冲服。 八、利尿 适应症:小便短少~腹胀拒按。 方法:取列缺、气海、三阴交~平补平泻~不留针。或灸百会、肾俞~指按阴交穴。药可用车前子9g~水煎服。或淡竹叶9g~水煎服。 九、醒神 适应症:神志昏迷~叫之不应。 方法:取水沟、劳宫、涌泉~强刺激不留针。药用牛黄清心丸一丸~开水化开~滴入口中或鼻饲~有清心的作用。或者苏合香丸一丸~开水化开~滴入或鼻饲~有行气的作用。或人参10g脓煎~滴入或鼻饲~有补气的作用。 十、止痉 适应症:高烧抽搐~角弓反张。 方法:针十宣放血~另取水沟、印堂、合谷、太冲、阳陵泉、昆仑、攒竹~强刺不留针。药用紫雪散一支~或牛黄镇惊丸一丸~或牛黄抱龙丸一丸~竹沥水30ml化开~急灌入或鼻饲。 耳穴疗法的操作 耳穴疗法包括毫针刺法、贴压法、埋针法、药物注射法等10多种方法~现简介最常用两种耳穴疗法: 1、毫针刺法:一般选用28号或30号0.5,1寸毫针~常规消毒~左手固定耳穴周围~右手持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0.1寸许~捻转进针~至软骨组织为度~不可穿透软骨。一般热症、实症、急性病可深刺、强刺为泻法,寒症、虚症、慢性病可浅刺、弱刺行补法。针刺角度要根据穴位所处部位不同而定。 耳穴针刺的针感有疼痛、酸、麻、胀、重、热等感觉为得气。 根据病情选穴~可同时选两侧~一般留针20min,1h不等~幼儿可不留针~慢性病可5,10日为1个疗程~间隔3日行下一疗程。 注意事项: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耳廓有炎症、损伤、冻疮处应禁针刺~习惯性流产孕妇禁针~在针时若出现晕针~防治法与体针同。 2、贴压法:目前最常用的是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约0.6cm×0.6cm的胶布上~用镊子夹持胶布一边~贴在所选穴位上~紧压数次~局部有明显压痛感~耳廓有热感即可。 一般贴压要取双侧穴位贴压~可提高疗效~并要求患者,小儿要求家长配合按压,~每日按压5,6次~可5天换贴一次。 注意事项:压耳以平压为好~决不能使压的籽移动位臵~不要用力过重以免擦伤皮肤~但决不能太轻而会减轻疗效。婴幼儿贴压时家长一定要用力适度。贴耳后避免浸湿耳廓~使其失效。 3、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功能: ?、耳表面各部位名称: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功能: “足诊三脉”辨安危决生死 “足诊三脉”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诊”范畴~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侯论》。是我国古代“遍诊法”中的足部诊法~盛行于西晋以前。 “足诊三脉”对辨明危笃病人的安危和预后~具有“简便、快速、易学、经济、实用”等五大优点。 一、“足诊三脉动”的名称、位臵: 1、冲阳胃脉:在足背第二、三跖骨间~伸跖长肌腱外侧~足背最高点~解溪穴下1.5寸处~足背动脉凹陷中取穴。针刺时应避开动脉~但作为切脉应按到动脉应手处~下同。 2、太溪肾脉:在足内侧~足内踝最高点与跟腱之间动脉凹陷中取穴。 3、太冲肝脉: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动脉凹陷中取穴。 二、“足诊三脉”的原理: 1、胃是后天之本~化生血液之源~脉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冲阳是足阳明胃经之原穴~可侯胃气有无。 2、肾是先天之本~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十二经脉之根本~是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太溪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原穴。可侯肾气有无。 3、肝藏血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对维持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正常的机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可侯肝气有无。 4、脉贵有神~心主血脉而藏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谓“脉神”就是脉来柔和。望神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名医张景岳根据《内经》的精神和临床经验~具体提出以病人的形态、动静、面目表情、言语气息等作为望诊的标准。望之有神~切脉虽有可疑亦无足虑,望之失神~则脉虽无凶候~也可能属危重之证。 三、“足诊三脉”怎样辨安危决生死, 1、上述三脉不衰~病虽危笃可生,三脉已绝~病虽轻必危。 2、“六脉”全绝~肺呼吸停止~心脏跳动停止~两眼闭合无神~四条具备~为死亡之征。 3、注意“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脉诊遽下结论~不要被“回光返照”、“残灯复明”等假象所迷惑。 针灸验案选 1、攒竹穴为主治疗急性腰背痛:眉头陷中选取攒竹穴~按针刺常规消毒穴位皮肤。让患者活动腰背~达到出现最痛的受限制姿势时~用5分,1寸,针直刺,针尖向百会穴方向,入穴1,2分,至骨,~有酸胀感觉后~反复提插,幅度很小~提时针尖不出皮肤,~点刺3,5分钟~要求达到流出眼泪~再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让患者活动腰背~左右旋转活动。根据患者疼痛的情况~可每10分钟再反复提插点刺1,2分钟~加强针感。每日针一次~针六次为一疗程。有时针入痛止~即使这样~也要坚持针完六次~以求巩固。 2、针刺治疗顽固打鼾:诊:肺胃有热~治以清解肺胃。 取穴:“胃十针”、迎香、丰隆。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 体会:?、辨证准确。患者打鼾~症状表现为咽喉不利~但病变在肺胃~有口干、大便干而不畅~舌红~中央有黑苔~匀有肺胃有热的表现。?、取穴得当。治疗以清解肺胃为原则~穴取“胃十针”加迎香、丰隆。“胃十针”即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七个穴共十针~它可调理升降~清解胃肠~迎香为手足阳明之会穴~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经~故取迎香配丰隆可宣肺气~降痰热~通鼻窍~清解肺胃之热。 3、“龙眼”治“龙”:龙眼穴在手小指侧~弯曲手指时~穴在由小指尖向手掌方向数第二纹头尽处。为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经验穴~尤其对疱疹引起的疼痛效果很好。 4、扎牙痛:承浆、风府~针入止痛~行针后留针1小时均未疼痛。此二穴治风火牙痛~不论上下左右牙痛~都有止痛快~疗程短的满意效果。此法原出《玉龙歌》:“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痛病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针刺“肩康穴”治疗肩周炎 取穴:“肩康穴”位于3、4跖骨与外侧楔骨关节间,见图,~拇指按压有轻微的酸、胀、痛感。 针法:采用三元牌磁极针~规格0.35×75mm~进针角度约15度~针尖向外踝关节方向刺入~深度约0.5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每天治疗1次~针刺后约1分钟让患者活动患肩关节~患者即时有明显的轻松感。交叉取穴~即左侧肩关节疼痛~取右侧“肩康穴”~右侧肩关节疼痛取左侧~双侧肩关节疼痛取双侧。 疗效:采用针刺“肩康穴”治疗肩周炎~取穴少~见效快~疗效独特~即时止痛只需1分钟左右~即时止痛率达89%。针刺“肩康穴”时~有的患者患肩关节有发热、松动感~症状明显减轻。“肩康穴”在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之间~这个部位没有穴位~是个空白区~临床实践发现此穴~对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十分显著。,山东潍坊人民医院 李邦雷, 颈椎腰椎有病揉后溪穴 后溪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 纠正穴 位臵:在足底外侧~小趾跟部跖骨头下凹陷处是穴。 解剖:小趾短屈肌~趾长屈肌腱。足底外侧动脉~足底外侧神经。 临床操作:将患者的患肢,下肢,伸直~医者左手按在患肢膝盖上~按牢固定。右手握住患足外侧~食指屈曲指尖点在穴位处~其余四指将脚掌握牢~用勾点法向心性逐渐用力向上勾点。当脚背屈曲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下肢抽动~膝盖弯曲的现象。这时右手固定膝盖向下压使其不可屈曲~只有踝部的屈曲。当脚掌背屈到90度不在内扣摆正时~即松开勾点之手~稍停3秒钟重复操作一次。5次为一组~术后动作不变只是右手不再做勾点~握住脚掌将下肢伸直右手用力将脚掌背屈慢慢抬起至70度制动一分钟即可。 临床效果甚佳~能较快的纠正足内翻。 董氏穴位补充 一一部位 手指节顺序:从手掌向手指方向为第一节~依次为第二节、第三节。 侧间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即靠近拇指一侧,3分下2.5分处是穴~即大间穴下2.5分处。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4分~或以三棱针扎出血~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特效。 应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下间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 3分。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针深2, 主治:心悸、疝气、背痛、头晕、膝盖痛、两眼发酸。 经验:依据经验: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治疗急慢性肠炎亦有特效。 定喘穴:掌面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外侧,即靠近中指一侧,~共三穴。 针刺法:直刺1,2分。 主治:支气管喘息、脾喘、右心衰竭。 应用:定喘穴配木炎穴治喘息效佳。 偏肩穴:掌面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内侧5分~靠近小指处。 针刺法:五分针~斜刺2,4分。 主治:肩背痛、五十肩、颈项痛、手背外侧痛、慢性肝炎。 应用:偏肩穴配灵骨穴、大白穴、中白穴效果更佳。右病取左~左病取右。 少白穴:手背小指第一节与第二节关节横纹中央偏内侧,靠近无名指方向,3分处是穴。 针刺法:斜刺2,3分。 主治:腰脊椎骨刺、坐骨神经痛、腰痛、痔疮。 失枕穴:掌心向上~当小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内侧2分上2分处是穴。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分或由上往下斜刺2,3分。 主治:颈项痛特效~失枕、用脑过度致头昏脑胀。 应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经验:依经验失枕穴为治疗落枕之特效穴。效果神速针下立除。其效果与人皇穴、中九里相同~尤对于临时性失枕效果更佳。 太阳一穴,眼黄穴,:掌心向上~当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处是穴。 太阳二穴,原名眼黄穴,:掌心向上~当小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3分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主治:太阳头痛、偏头痛、黄疸病、头晕、头昏、低血压高、三叉神经痛、眼病、手指痛、眉棱骨痛。 应用:太阳二穴配太阳一穴、灵骨穴治偏头痛、太阳头痛、头晕~下针1分钟立愈。 凤巢一穴:掌心向上~当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外侧,即靠近中指一侧,5分下2.5分处是穴。 凤巢二穴:掌心向上~当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外侧,即靠近中指一侧,5分处是穴。 凤巢三穴:掌心向上~当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外侧,即靠近中指一侧,5分上2.5分处是穴。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2,3分。 主治:子宫癌、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崩漏、输卵管不通、子宫前倾或后屈、不孕症、阴门肿痛、肩凝症、卵巢炎。 应用:凤巢一、二、三穴配妇科穴治妇科百病特效。 经验:以凤巢一、二、三穴配妇科穴~治疗子宫炎、子宫瘤、卵巢炎~以针灸12次统计~在3127个案例中~有3076人痊愈~其余皆有减轻。 火膝穴:手背于小指第2、3节横纹内侧端,靠近无名指一侧,。 针刺法:直刺1分。 主治:膝盖内侧痛、膝扭伤、眼球痛。 膝灵一穴:在中指指甲内侧下2分处是穴。 膝灵二穴:在中指指甲外侧下2分处是穴。 ,2分。 针刺法:由上往下斜刺1 主治:膝盖痛、关节炎、心脏性之风湿病、脚趾神经痛。 应用:膝灵穴在临床上效果优于火膝穴~配肩中穴治疗膝盖风湿关节炎特效。 二二部位 分白穴:手背朝上~中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骨缝上1.5寸处。即上白穴上1寸。 针刺法:直刺3,8分。 主治:角膜炎、结膜炎、眼酸胀、近视眼、散光、坐骨神经痛、心绞痛、背痛、腰痛、弱视、近风流泪。 应用: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疗眼科诸疾奇效。 经验:分白穴、上白穴配花骨穴治疗弱视、眼酸胀特效。 内白穴:握拳取穴~当中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骨缝上5分处是穴。 针刺法:直刺3,8分。 主治:荨麻疹、白癜风、紫癜症、慢性胰脏炎、脾肿大、痞块、牙齿肿痛、齿龈炎、腰痛、坐骨神经痛、过敏性皮肤病。 三叉一穴:当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针刺法:直刺2寸。从叉口进针至两掌骨间端。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主治: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腰痛、坐骨神经痛,有卓效,、眉棱骨酸胀痛,特效,、视神经萎缩、半身不遂、痿症。 三叉二穴:当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中央点处是穴。 针刺法:直刺2寸。从叉口进针至两掌骨间端。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主治: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脾肿大、胰脏炎、半身不遂,特效,、坐骨神经痛、手脚麻痹,特效,、肝弱。 三叉三穴:当小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针刺法:直刺2寸。从叉口进针至两掌骨间端。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主治: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重感冒头晕头昏,特效,、坐骨神经痛,特效,、长骨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肾盂炎、肾脏病水肿,特效,。 上白穴:握拳取穴~食指掌骨与中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缝上5分处。 针刺法:直刺3,8分。 主治:角膜炎、结膜炎、眼酸胀、近视眼、散光、坐骨神经痛、心绞痛、背痛、腰痛、弱视、迎风流泪。 应用:分白穴配上白穴治疗眼科诸疾奇效。 经验:分白穴、上白穴配花骨穴治疗弱视、眼酸胀特效。 手解二穴:手解一穴上5分。,手解一穴在手掌朝上~于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距掌指横纹1寸,。 针刺法:直刺2,8分。针下立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主治:董氏三十二解穴之一。解晕针~或下针以后引起之麻木、针口痛、气血错乱之刺痛、坐骨神经痛,下针立解,、腰痛、三叉神经痛、全身痛、开刀后伤口疼痛、又解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疼痛难忍、拔牙时麻醉止痛、子宫手术之麻醉止痛。手解二穴兼能治胆疾、胆石症、胆囊炎、神经麻痹。 应用:手解一穴、二穴中任取一穴使用。当麻醉使用~手解一穴、二穴需配心灵穴~手解一穴、二穴为最佳之止痛穴~故治疗肺癌、鼻癌时必须加针手解一二穴。手解一穴、二穴为董氏三十二解穴之首~效果神速。 外白穴:握拳取穴~当中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骨缝上1.5寸处是穴。即内白上1寸。 针刺法:直刺3,8分。 主治:荨麻疹、白癜风、紫癜症、慢性胰脏炎、脾肿大、痞块、牙齿肿痛、齿龈炎、腰痛、坐骨神经痛、过敏性皮肤病。 应用:治疗皮肤病~外白穴配驷马穴显效。治疗神经痛~外白穴配中白穴奇效。 重魁穴:握拳取穴~手背于食指内侧~第二中指骨头正后方上2.5分处。即大白穴下,即朝手指方向,2.5分处。亦即三间穴上2.5分处。 针刺法:贴骨下直刺2,5分或以三棱针刺出血。 主治:退烧、头痛、偏头痛、感冒、咳嗽、气喘、三叉神经痛、眼红肿痛、高血压、拔牙麻醉用。 应用:重魁穴为感冒发高烧之要穴。重魁穴对眼疾、麦粒肿也有效果。重魁穴对高血压症~每针一次可降2,5度。拔牙麻醉~重魁穴透大白穴使用。 四四部位 建中穴:手自然下垂~当肩中穴直下2寸处是穴。 针刺法:直刺1,1.5寸。 主治:膝盖关节炎、膝盖痛、肩痛、五十肩、清血、血管硬化。 应用:建中穴配合肩中穴治疗主治症状特效。肩中穴配建中穴有清血作用~用以治疗胆 固醇过高效果甚佳。肩中穴配建中穴治疗膝盖疾病特效。肩中穴配通天穴、通关穴、建中穴、肾关穴治全身关节炎、尿酸性关节炎、游走性风湿病。下曲穴、建中穴、李白穴为治疗小儿麻痹之第二特效穴。 五五部位 妇灵一穴:在足底第二趾~掌趾横纹内侧处,靠近拇指一侧,是穴。 妇灵二穴:在足底第二趾横纹外侧处,靠近中趾一侧,是穴。 针刺法:直刺2,3分。 主治:子宫瘤、子宫炎、卵巢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各种妇女疾病有奇效。 应用:治疗妇女百病~妇灵穴配妇科穴奇效。 前胸部位 金五穴之金肝: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凹陷处。 金五穴之金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凹陷再下一节,即一根胸骨为一节,处。 针刺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主治:干霍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支气管炎、各种痧症。 金五穴之金阳: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凹陷再下二节处。 金五穴之金转: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凹陷再下三节处。 金五穴之金焦: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凹陷再下四节处。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
本文档为【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