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普通心理学教案

2017-10-08 50页 doc 103KB 1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普通心理学教案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 通 心 理 学 教 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心理学,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这是本章须使学生明确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系统的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探索其内部的规律。人无论干什么,都有心理现象在不断地发生,正是在人的心理现象的背景上,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人们的各种活动才得以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二、心理学研究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
普通心理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 普 通 心 理 学 教 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心理学,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这是本章须使学生明确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系统的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探索其内部的规律。人无论干什么,都有心理现象在不断地发生,正是在人的心理现象的背景上,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人们的各种活动才得以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二、心理学研究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 心理过程: ?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 1 记忆、想象等。 通过认识 过程可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 情感过程:在认识过程根据事物是 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一定的态度 和体验,就是情感过程。 ? 意志过程:为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 界,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工作,并 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此心理过程叫 意志。 2( 个性心理: ? 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 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观。 ?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既不纯粹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或者叫做边缘科学。 四、心理学研究领域 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1 基础研究主要分支: 2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 2 应用领域: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心理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分支。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如何维护人的身心健康的心理学分支。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和管理领域心理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工程心理学:生产劳动第一线心理学规律及其应用,涉及人-机界面和人-机交互中的心理学规律。 第二节 人的心理实质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经过多代科学家研究,认为脑是心理 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无人脑便无心理, 3 人脑如何,心理状况便如何。人脑是接受、综合和重现信息的器官,人脑所产生的反映活动,一能对外界刺激的性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二能根据分析的结果准确有效地调节有机体行动,这就是人的心理、人的意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 (二)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包括:自然;人造自然;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客观现实)。 (三)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狼孩的例子说明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可能形成正常的心理。 (四)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心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现实,而且可以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三、人的心理意识及其特征 (一)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 4 形式,是对现实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反映。意识使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也使意识区别于睡眠、昏迷、麻醉等状态下的心理活动。 (二)意识的特征 1 意识的自觉能动性:主动选择反映对象,调节心理活动。 2 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意识内容是不同的,意识总是打上社会历史的烙印。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 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人的心理现象:用科学的术语描述心理现象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条件 2解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通过研究获得因果关系规律,并用来解释心理现象。 3预测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利用规律来预测心理现象将来的发展。 4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两个方 5 面:一是要我们所期望的心理现象发生;二是让我们不期望的心理现象不要发生。 二 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辨证唯物主义提供依据:帮助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2)纠正迷信和偏见:揭开迷信活动的面纱,如“安慰剂”效应被用来骗人。 2 实践意义 1)提高生产效率:可以使心理因素对行为产生最佳影响,如良好的组织管理,和谐的人机关系,妥善的卫生保健,可以保证生产活动高效率进行。 2)维护身心健康: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达到预防和治疗身心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作用。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因材施教;最佳教育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效果;根据心理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 6 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 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又是选择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 二、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心理现象本来面目实实在在地去考察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具体而言:第一,要选择外部行为指标;第二,要控制一定外部条件;第三,要确定心理现象的生理指标。 2 发展性原则: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现象。把它放在动物心理的演化进程中去考察;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揭示其规律;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变化。 3 系统性原则:进行多层次、多水平、多角度的系统分析;对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形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整体研究。 三、 具体研究方法 7 1观察法: 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外部行为活动,从而推断其规律的方法。 2 实验法: 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对其加以研究的方法。 3 测验法: 运用一定的工具对人的行为加以量化测定,从而推论人的心理状态的方法。 4 谈话法: 通过面谈,引导被试谈出自己意愿、体验和感受、从而把握分析某些心理规律和特点的方法。 5产品分析法:人的作文、日记、绘画、书写、手工、甚至扫过的地和擦过的玻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理规律和特点。 第五节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8 一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几千年前就产生了各种心理学思想,但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直到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当代心理学形成了“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 美国,心理学的超级大国, 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第二世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等 国发展较好。 二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91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大齐在北大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在中国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曲折发展,曾多次被打为“伪科学”,甚至被彻底取缔。1978年 9 后,才迎来了心理学的春天。 目前,我国心理学的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心理所、北大、北师大、 浙大、华东师大 第二梯队:有博点的学校,如东北师 大、首都师大、天津师大、南京师大、华 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 等 第三梯队:除了上述院校之外的其他 学校(杂牌军)。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人脑是何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从微观角度来看,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另外还有一种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的神经胶质 10 细胞。从宏观角度来看,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主要包括3部分: 1细胞体:具有接受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轴突: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 3 树突:接受神经冲动,再将其传到细胞体。 (二)神经元类型:从功能角度可以将神经元分为3类: 1感觉神经元:接受刺激并将之转换为神经冲动,再将之传到中枢神经系统。 2运动神经元:将中枢发出的冲动传到效应器,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中间神经元:介于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 (三)突触 突触小体传递信息过程:突触前N元传来冲动?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内N递质从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突触后膜?突触后N元(+)或(-)反应。突触以此形 11 式将信息从一个N元?另一N元,成为N.S内进行通讯、联络、调节活动的解剖学基础。 二、中枢N.S和周围N.S (一)中枢N.S:包括脑和脊髓 1 脑: 1)脑干: 延脑、桥脑和中脑通称为脑干。是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络通路。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如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等生理活动。 2)小脑:协调大脑控制随意运动,维持动作协调性。 3)间脑:属于人脑的高层部分,分为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也有控制情绪的功能。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与内脏活动关系密切,也在情绪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4)大脑 A 结构分区: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B 功能分区: a感觉区: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躯 12 体感觉中枢。主要接受各感官传来的神经冲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b运动区:发出运动指令,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势、位置及各身体部位的运动。 c言语区:口头和书面言语的理解与表达。 d联合区:与各种高级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2 脊髓 (二)周围N.S 1(躯体N.S 2(植物N.S:交感N.S、副交感N.S 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反射、反射弧和反射环 反射:指在中枢N、S参予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 反射环: 刺激 ? 感受器?传入N? 反 射 中 枢 反射效应?效应器?传出N 2条件反射理论及其应用 13 (1)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实验:用狗做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1)解释人的行为: *婴儿看见医生哭 *电击:实验室建立条件反射的方法。 *广告:有意识建立二级条件反射的过程。 2)控制人的行为: *华生的实验:说明不正常行为是建立条件反射的结果,为行为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怖症 *小孩尿床治疗: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2)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的实验:动物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操作才能获得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叫操作条件反射。 1)人的行为的解释 *强化小孩做好事行为 *发奖金:强化成年人合乎期望的行为。 *言语获得:最初的言语是通过多次强化获得的。 2)应用 14 *行为塑造:马戏团利用强化原理训练动物,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矫正:改变不正常行为。 小孩哭闹:不去强化即可使之消退。 戒烟:强化少吸行为 “代币疗法”:强化正常行为使之取代不正常的行为。 3 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与规律 (1)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与机体活动的发起、加强相联系 抑制过程与机体活动的减弱、停止相联系 (2)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规律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规律 正诱导: 抑制加强兴奋 负诱导: 兴奋加强抑制,注意就是负诱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 感 觉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感觉的概念、类别;视觉、听觉以及其 15 他感觉基本知识;掌握感觉规律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第一节 感 觉 概 述 一 什么是感觉 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性质。这种反射过程是由分析器完成的,分析器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和感觉中枢三部分组成。 2 功能 *信息的源泉,认识的起点 *保证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说明这种信息平衡的重要性。 *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 感觉的分类 1 外部感觉 视觉:色调、明度、饱和度 16 听觉:音调、音强、音色 嗅觉: 对挥发性气味的反映,容易适应。 味觉:酸、甜、苦、咸 肤觉:冷、热、痛、痒、触 2 内部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三 感受性及其测定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衡量感受性大小指标是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能否感受到刺激的能力。 绝对阈限:能感觉到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的区分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成反比。 韦伯定律: K=?I/I K叫韦伯分数 第二节 视 觉 一 视觉的生理机制 17 1 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水晶体、玻璃体 2 感光系统:视网膜 杆体细胞:在夜视或弱光条件下起作用,反映物体大体轮廓, 锥体细胞: 在明视觉条件下起作用,辨别颜色、细节 3 传导机制: 视神经节细胞,视神经,外侧膝状体,枕叶 4 中枢: 视觉中枢在枕叶。 二 视觉现象 1 视觉感受性与视敏度 A对波长的感受性: 能感受波长在380nm---780nm的可见光。 B 视敏度: 眼睛对刺激细节的感受能力,即视力。 2 颜色视觉 光的物理特性 视觉维度 强度 明度(颜色明亮程度) 波长 色调(颜色名称) 纯度 饱和度(颜色的浓淡) 18 第三节 听 觉 一 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物理属性 听觉维度 频率 音高 6-20000Hz 振幅 响度 0-120dB 30dB以下:安静 50-60dB: 嘈杂感 70dB以上:有害 波形 音色 单一正弦波 纯音 混合波 复合音 有周期性 乐音 无周期性 噪音 二 听觉生理机制 1 感受器 外耳: 耳廓、耳道:收集声音并将其往耳内传递。 中耳: 鼓膜: 与传入的声音发生共振,产生神经兴奋。 19 听小骨: 杠杆系统,放大作用 卵圆窗: 淋巴液,传递震动 内耳: 基底膜上的毛细胞为感受器 2 传导、中枢机制: 听神经,延脑耳蜗神经核,内侧膝状体,颞叶的听觉中枢。 第四节 其 它 感 觉 一 肤觉: 接受按压、冷热等物理刺激。 1 触压觉: 两点阈是触压觉感受性的指标。一般用两点阈量规来测定。 2 温度觉: 温觉、冷觉感受器不一样 高于皮肤温度0.4度 , 温觉 低于皮肤温度0.15度 , 冷觉 3 痛觉: 破坏性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警报系统,不能适应,易受暗示影响,如安慰剂。 二 嗅觉与味觉 1 嗅觉: 挥发性刺激作用于嗅器官,极易适应 2 味觉: 溶于水的物质刺激味蕾 20 四种基本味觉: 甜、酸、苦、咸。不同部位对这四中基本味觉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舌尖: 甜 舌两侧: 酸 舌中间: 咸 舌根: 苦 三 内部感觉 1 动觉: 反映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感受器在肌肉、肌腱、关节等部位。 2 平衡觉:反映头部相对于重力的方向,是否旋转、加速、倾斜等信息。其感受器为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囊中的耳石。 3 内脏觉: 饥、渴、痛、恶心,特点是定位不准确。 第五节 感觉规律及应用 感觉主要有七大规律: 一 适应 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 21 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性降低: 视觉明适应、听觉、嗅觉、触压觉的适应一般都导致感受性降低。 ,感受性提高: 视觉暗适应却是感受性提高了。用红光可以保护暗适应。 在所有感觉中,人的嗅觉最容易适应;痛觉却不能适应,因为它是人体警报系统。 二 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不同部位接收不同刺激,从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 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如:颜色对比: 交通标志,服装设计; 保护色、军事伪装,削弱对比 2 先后对比: 糖,苹果,酸; 苦药,水,甜; 苦瓜 三 后象 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象。 1 正后象: 与原感觉性质相同,如: 注视电灯,关灯,红灯丝 2 负后象: 与原感觉性质相反,如: 日 22 光灯,白墙,黑线 四 融合 同一感受器把不同刺激反应联合起来形成另一感觉印象。 1 空间融合: 红光+绿光,黄光; 太阳光; 烹调技术 2 时间融合: 闪光融合频率 五 不同感觉相互影响: 一种感觉刺激可以改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如音乐镇痛拔牙;噪音降低视觉感受性。 六 感觉补偿: 由于一种感觉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另外一种或几种感觉的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灵敏。 七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或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颜色视觉的联觉上。 1 冷暖色: 红、橙、黄,暖色; 接近感,进色,视觉膨胀 蓝、紫、绿,冷色; 深远感,退色, 23 视觉收缩 2 色调: 浓,近,沉重感 淡,远,轻松感 思考题:彩色音乐,音乐喷泉反映了哪种感觉规律, 第 四 章 知 觉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 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在过去经验的背景上对感觉信息的解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差别很大,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差别很大,知觉也就具有个体差异,平常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说的是这个意思。 2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区别: 反映深度不同。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水平浅,知觉反映整体属 24 性,反映程度深。 2) 联系: *均具有直接性 *知觉与感觉为基础 *二者几乎同时发生,统称为感知觉。 二 知觉的种类 1 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可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 2 根据知觉对象性质可分为: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3 根据是否正确反映了对象可分为: 正确知觉、错觉、幻觉 1)错觉: 是事物歪曲、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一种正常现象,可以利用错觉来为我们服务。 应用: 服装设计,魔术,飞行 2)幻觉:没有的刺激感受到了,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典型症状。如幻听、幻视、幻嗅。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25 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或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一 选择性 人对外来信息进行优先选择而作出进一步加工的过程,也就是优先从背景上分出对象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与刺激强度、变化等有关,而且与人的需要、兴趣等主观特征有关。 对象与背景相对性:一种情况下的对象可以成为另一种情况下的背景,反之亦然。 二 整体性: 把客观事物组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 1 接近律: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刺激容易被组织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规律。 2 相似律:外形相似的刺激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 3 封闭律:倾向于构成一个封闭图形的刺激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规律。 4 连续律:倾向于构成一个连续曲线的刺激容易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规律。 26 三 理解性 就是在过去经验背景上对刺激加以解释,从而揭示其意义的知觉特性。 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言语指导。 四 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效果仍然不变。 1 颜色恒常性:红花在暗处看上去黑乎乎的,但仍然把它知觉为红花而不是黑花。 2 明度恒常性: 白纸在暗处看上去灰蒙蒙的,但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明亮的白纸,而不是灰纸。 3 大小横常性: 高楼俯视时,街道上小车如同昆虫一般,但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小车而不是昆虫。 4 形状横常性: 圆盘转动不同角度看上去是椭圆或一条线,但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圆而不是其他。 知觉恒常性主要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它对于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 27 义,如果没有恒常性,人们将无法适应环境。 第三节 空 间 知 觉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一 形状知觉 1 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完成。 2 轮廓: 向内成形 二 大小知觉 与网像有关: 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易受对比因素影响。 三 深度知觉 1 生理线索: 1)水晶体调节: 远---扁平、焦距增大; 近---相反 2)双眼视轴的辐合:辐合角大小反映远近 2 单眼线索 1)遮挡:遮挡物体近,被遮挡物体远 2)线条透视: 火车铁轨 1) 空气透视: 清晰、模糊 28 2) 运动视差:近物视角变化大,远物 反之(坐火车,运动员跑) 3 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两个眼睛看到的物体不一样,立体视觉 四 方位知觉: 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一般与所采用的参照系有关系:自我中心参照系、环境中心参照系、物体中心参照系。 1 视觉定向: 多次经验,太阳 2听觉定向: ,) 两侧最准确 ,) 上下前后不准确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 时间知觉:是事物发展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1 时间: 无始无终,不可逆,无法直接知觉, 借助事物和参照物才能反映。 2 时间参照物: 1)自然界周期性现象:一年四季,昼夜 29 更替 2)生物钟:人体节律性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饥饱 ,) 人造记时工具:各种表 3 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 1)活动内容是否有趣:从事有趣活动知觉时间过的很快,而从事枯燥无味的活动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2)情绪状态: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感觉时间过的快;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感觉时间过的慢。 3)经验:有丰富的控制时间经验的人时间知觉十分准确。 二 运动知觉 1 概念: 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不同于运动觉。运动觉反映动了没有,运动知觉反映动的怎么样。 2 影响因素: 1)物体运动速度: 太快、太慢不行,如: 光速太快,不能形成运动知觉;太阳运动角速度太慢,也不能形成运动知觉。 30 2) 运动物距知觉者距离: 远则视角变 化慢;近则视角变化快。 3) 参照系:选取的参照系不同则运动 知觉不同 3 似动现象 ,) 自动现象: 盯住暗室中的光点, 时间长了就会看到光点晃动起来了。 ,) 闪动现象: 霓虹灯以不同时间闪 亮,给人以运动感觉 ,) 诱动现象: 方框中的光点,拉动 方框,光点动起来 应用于电脑特技制作。 第 五 章 记 忆 一 什么是记忆 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即记忆。如: 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练习过的。记忆被称为“心灵的仓库”,专门用来存放过去经验;它也被看成认知过程的核心。 31 2 功能: 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将过去和现在连成一体。 二 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 识记: 识别、记住, 相当于信息的编码过程。 2 保持: 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相当于储存 3 再认或回忆: 一个环节,相当于信息的提取过程。 第二节 记忆类型分析 一 按记忆内容与对象不同分为四类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2(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关系及事物本身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32 4(运动记忆:以操作过的运动、动作、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二 按有无目的和是否采用专门方法分类 1 无意记忆: 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2 有意记忆: 有目的并采取相应记忆方法和努力的记忆,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 三 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和编码方式分类 记忆(感觉记忆) 1 瞬时 ,) 定义: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信息 仍保持0.25---2 s 的记忆。 ,) 特点: A信息保持时间极短:0.25-2秒 B 信息完全按照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C 记忆容量大: 9-20个单元 D 经注意进入短时记忆,不注意则衰退。 2 短时记忆 ,) 定义: 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 忆。 33 ,) 特征: A保持时间较短,5-20秒,不超过1分钟 B容量有限: 5-9个单元或组块 C 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不复述则被取代 D 与当前活动密切相关 3 长时记忆 定义: 1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 ,) ,) 特点: A保存时间长:一分钟以上甚至终生。 B 容量几乎是无限的:相当于5个世界上最大图书馆的容量。 C其中的信息可提取到短时记忆 四 按记忆有无意识的控制影响分类 1 内隐记忆: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根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无意识占据着心理的大部分内容,是一个“沸腾的大锅”。 2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用产生的有意识影响。 34 第三节 遗忘规律及其应用 一 遗忘及其种类 1 什么是遗忘 遗忘是记忆的对立面,它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2 种类: 暂时性遗忘:遗忘之后还可以再恢复,) 出来。 ,) 永久性遗忘:遗忘之后永远不能再恢 复。 二 遗忘的规律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遗忘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根据遗忘规律, 所学材料要及时复习才能有效克服遗忘。 ,) 影响遗忘的因素: A 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学材料会发生质或量的变化 B 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材料有无意义;数量的多少 C 学习材料的类似性与系列位置:相似材 35 料会发生干扰;系列位置效应:刚学过的和学过时间长的记的好;中间部分记的差。 D 学习的程度: 过度学习可以有效克服遗忘。 E 学习者的心理因素: 需要、兴趣、动机等因素,符合需要和兴趣的记的好,反之则记的差;动机强度适中则记的好,过弱过强则记的差。 三 如何减少遗忘 1 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 ,) 及时复习: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复习 可以克服遗忘。 ,) 间时复习:持续复习不如间时复习效 果好。 ,) 利用最佳时间复习:早上、晚上、中 午两点等时间段复习效果好,中午12点 复习效果差。 ,) 复习过程多样化:不同课程搭配或间 隔复习比集中复习一门课程效果要好。 2 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 ,) 敏捷性: 记忆速度的快慢 36 ,) 持久性: 时间长短 ,) 正确性: 认真识记,防止混淆 ,) 准备性: 即在必要时能把记忆的知 识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关 键是知识系统化、组织化。 3 注意用脑卫生:注意脑的营养,如补充足量蛋白质、防止不良化学物质或外伤造成脑功能损伤而使记忆力下降;注意适当的休息使脑功能恢复。 第 六 章 思 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 什么是思维 1 定义:思维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主要体现在人的问题解决活动中。正是通过各种问题解决活动,思维的 37 本质和规律才得以体现出来,并得到不断的提高。 2 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1)联系: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的认识活动; 思维是在感知觉基础上产生的。 2)区别: 感知觉是感性认识过程,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反映的外部特征和表面属性;只能反映现在。 思维是理性认识过程,是对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反映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 思维的特征 1 间接性:凭借已有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语言)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 1)凭借经验或媒介,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或联系进行反映。 2)凭借经验,对根本无法感知的事物加以反映,如几千年前的人类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只有通过思维来把握。 38 3)凭借经验,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扩展认识,如:预测。 2 概括性:通过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括性认识。概括的结果是:形成概念和命题 概念: 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命题: 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三 思维的类型 1 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分类 1)动作思维:也叫操作思维,是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婴幼儿的主要思维形式,修理工也以动作思维为主。 2)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如儿童搭积木,折纸;画家、设计师的思维活动 3)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科研活动主要是抽象思维。 2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及答案多少分类 1)集中思维: 把问题信息集中起来,思 39 维朝同一方向聚敛前进,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特点: a利用已有知识或现成方法解决问题; b求同求优; 2)发散思维:沿不同方向对已有信息进行各种组织,探索新的不同答案。 特点:求异创新、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 中美思维模式的对比:中国人擅长集中思维; 美国人擅长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与长期采用的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被引导进行集中思维;而美国的课堂上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3 根据创新程度分类: 1)常规性思维: 指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照现成方式、以习惯方法或固定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思维有程度的不同,并不是巨大的发现或发明创造才是创造性思维。 40 四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1 区别 1)本质特征不同: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与客观事物关系不同: 思维和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和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 3)构成要素不同: 思维由概念组成;语言由词组成。概念和词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概念可用不同词表示,一个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2 联系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语言中凝结着思维,思维的内容和结 果借助语言实现。 3)从种系进化角度看,二者同步产生, 互为标志。 4)从个体发展角度看,个体掌握语言的 过程就是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41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与形式 一 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人脑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过程实现的。人们运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等过程,即思维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其他思维过程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 1(分析与综合 1)分析:在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侧面,分别加以认识;把各个部分或侧面认识清楚了,事物整体也就认识清楚了。 2)综合:把事物不同部分或侧面结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 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分析为了综合,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和综合两个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2(抽象与概括 42 1)抽象:抽取事物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如: 笔是书写工具;鸟是有羽毛的卵生的脊椎动物。 2)概括:把抽象出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的过程。 3(比较与分类 1)比较: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从而确定其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在分析综合基础上进行,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2)分类:按一定标准把事物归到一定类别中的去的过程。分类以比较为前提。 4(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把经过抽象概括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运用到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是同抽象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 2)系统化: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系统化有助于形成知识体系。 四 思维的基本形式 1 概念 43 1)定义: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2)组成: A内涵:概念本质特征的总和 B外延: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内涵越丰富则外延越小,内涵越简单则外延越大。 2 判断 人脑反映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存在。 3 推理 从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由两个以上判断组成,反映判断之间的关系。有三种: ,)归纳推理: 铁能导电,铜能导电……=> 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演绎推理:从一般知识原理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三段论形式: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考试作弊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张三考试作 44 弊,所以张三不是好学生。 ,)类比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相似之处,经过比较而作出结论的过程。 计算机能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等加工过程,它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也能对外界刺激进行编码、保存和再现等加工,所以人脑也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 关于问题解决过程的理论 1 尝试错误说 1)桑代克的迷笼实验 2)观点:动物的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改正错误的渐进过程。 2 顿悟说 1)苛勒的实验:黑猩猩摘香蕉的实验 2)观点:问题解决是对整个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而不是一个尝试-错误过程 。 3 四阶段说:人的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45 1)发现和提出问题:思维始于问题。 2)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4)检验假设:实践检验是否可行;逻辑检验是否合理;若能检验假设则问题被解决;否则就重新提出新的假设,重新检验 4 三种状态的观点:问题解决过程是由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组成的问题空间。 1)初始状态:问题尚未解决时的状态。 2)目标状态:问题被解决后的状态。 3)中间状态: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所必须经历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举例: 搬河内塔 二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问题情境:有些问题情景易于问题的解决,有些问题情景则阻碍问题的解决。 2 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促进问题解决,有时则阻碍问题解决; 例1 九点问题 例2 火柴问题 46 3 功能固着:只看到常用功能,看不到其他功能的现象。 例: 有一合火柴,一合图钉,一个蜡烛。要求把利用这些物品把蜡烛固定在墙上。 4 原型启发: 观察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联想解决问题。例: 阿基米德,鲁班 5 动机: 动机和作业成绩的关系倒U型曲线,动机既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中等强度的动机能产生最高的作业成绩。 6 人际关系:有时产生社会促进作用,“三个臭皮匠,顶的上一个诸葛亮”。有时产生社会抑制作用,“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题。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做为教育教学的重点。 47 一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1定义: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思维的高级过程,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2 特点: 1)具有新颖独创性:独一无二的解决问题方法。 2)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但发散思维居于核心地位。 3)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创造性思维一般伴有灵感状态出现。 二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1 准备期: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准备过程。 2 酝酿期:尝试解决问题。 3 豁朗期:经过艰苦的探索,思维豁然开朗,突然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4 验证期:验证问题解决是否有效,并进一步完善此方案。 第七章 表象和想象 48 第一节 表 象 一 什么是表象 表象就是保存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表象来源于感知觉,是感知觉留在人脑中印象或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新形象。表象可以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是感知觉遗留在头脑中的印象,而想象表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材料,经过人脑进一步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二 特征 1 直观性: 与感知过的事物基本相同。但是: 1)表象没感知觉那么鲜明 2)表象没感知觉那么完整 3)表象没感知觉那么稳定 2 概括性:表象是经过多次感知形成的概括化形象,但这种概括属于形象水平的概括,而思维是抽象水平的概括。 三 功能 1 表象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感知与思维之间的中介环节。 49 2 表象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桥梁 3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4 表象在必不可少: 画家、设计师、工程师等特殊职业领域表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想 象 一 什么是想象 表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谓新形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组合或再现,而是以人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为材料,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1 想象的基础是表象 想象的基础材料是人脑中的已有表象。没有记忆表象,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形象,想象表象就失去了它产生的基础。 2 想象来源于现实,但超越现实 想象的源泉是客观现实,想象出来的新形象不管它多么离奇多么荒诞都来源于客观现实。但是,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 50 越时空、超越现实,想象产生的新形象不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直接感知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对直接感知形象经过加工改造后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想象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心理条件,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离不开想象。 二 想象的种类 1 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分类 1)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具有生动性、离奇性、非逻辑性。 2)有意想象: 有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完成某种任务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想象。 2 根据创造性程度分为 1)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再造想象来进行的,它能使人突破时空限制,构想出自己没有直接感知过的大量事物形象,获取更多知识。 51 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个新形象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和首创性等特点。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A社会实践和人的创造需要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源泉。 B 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表象储备 C 原型启发:创造性想象由某些事物的启发而产生。 D 灵感:创造性想象往往伴随着灵感状态。 3 根据与现实的关系分类 1)幻想: 指向未来并体现主体愿望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A积极、健康、有社会意义的幻想属于积极幻想 B 不切实际的幻想具有消极作用 2)理想: 对未来有现实依据的、合理的向往,经努力极有可能实现。理想往往与人最远大而崇高的生活目标联系在一起,能激励人奋发向上。 52 3)空想: 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它完全脱离现实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空想只能使人脱离现实生活,导致挫折、失败,甚至误入歧途。 第八章 注 意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时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听、注意看、注意嗅。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指向性是指在某个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抑制多余活动,保证注意的清晰、完整和深刻。 二、注意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 (一)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1 注意是一种的心理活动状态,但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属性 53 2 一切心理过程均以注意为前提,注意贯穿心理过程的始终。离开注意,心理过程将无法进行。 (二)注意与个性的关系 1 兴趣:对感兴趣的活动注意长久。 2 能力:不同个体注意分配能力不同。 3 气质: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注意特点不同,黏液质的个体注意稳定;胆汁质的个体注意集中但不稳定。 三、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选择信息、排除干扰的功能。刺激特点、主体需要、兴趣等因素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 (二)保持功能:注意保持功能是人脑一种比较紧张和持续的意识状态。它使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延续。 (三)调节功能:根据目的调节注意指向,调节以防止分心。具体而言,就是使心理活动沿一定方向和目标进行,并能提高人的意识觉醒水平,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需要进行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变化着的周围环境。 54 第二节 注意的分类 一、根据注意对象的指向性分为 (一) 外部注意: 注意指向外界事物 (二) 内部注意: 注意指向躯体内部某个部位或指向心理活动本身。 二、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是否付出努力分为 (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去维持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 1 刺激物的特点 (1)强烈的刺激:如巨响、强光、怪味、鲜明的色彩等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2)新异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如山村里来了一群老外,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3)变化、活动着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霓虹灯、流星、广告等刺激。 (4)对比强烈的刺激: 如交通标志 2 主体状态: (1)需要、兴趣:符合主体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不符合的则不易引起注 55 意。 (2)情绪或精神状态:心境、情绪好时,不太注意的东西易引起注意;疲劳、醉酒、瞌睡时无意注意发生少。 (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它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并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它充分体现了人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完成学习、劳动和工作的必要心理条件。人主要通过语言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 合理组织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维持较长时间注意。 3 增强抗干扰能力: (三)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太多努力的注意。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特点,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如:司机边开边交谈,此时对开车活动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 56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及培养 一、注意的品质:反映了注意的发展水平。 (一)注意的广度:同时能注意到的刺激的数量。注意广度是有限的,一般为4-6个字母或汉字。影响因素: /分散:越集中,广度越大 1 集中 2 整齐/凌乱:越整齐,广度越大 3 知识经验:一目十行/逐字阅读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长时间保持在某种刺激或活动上。注意稳定性是相对的,即绝非静止不变,只是总体上指向性不变,存在注意起伏。与之相反的品质是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三)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如开车,过街道,打篮球。特点: 1 活动之一必须达到自动化。 2 几种活动动作形成了动力定型 3 在不同感觉道之间易进行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要求,主动 57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如:语文课转向数学课。影响因素: 1 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过度惊吓,过度激动(吵架) 2 新任务的吸引力越大,注意转移越容易;反之亦然。 3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黏液质、抑郁质的人神经过程不灵活,注意转移困难;多血质的人神经过程灵活,注意容易转移。 二、注意与教学 研究表明,注意力涣散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导致思维不深入,观察力不细致,记忆不精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自觉性。 通过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促使学生学习时有意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学习 采用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 58 活动。 (三)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规律,引导学生两种注意交替进行,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人常说,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生活中人的一切活动都有情绪情感的印记。情绪情感象催化剂一样,使人的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 (一)定义: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在认识和适应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对客观事物产生某种态度,同时内心产生出某种不同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当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产生积极的体验,不符合时则产生消极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59 1 二者的区别: (1)情绪与人的生理性需要(如饥渴等)相联系,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如社交需要,获得别人肯定和尊重的需要,追求社会地位等)相联系。 (2)个体发展:情绪发生在先,情感在后(在与社会接触中逐渐产生) (3)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往往由某种情境引起,一旦发生不易控制,外显成分突出;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它始终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下,多以内隐的形式存在。 (4)情绪有明显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多以内在体验形式存在 2 二者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难以表现和存在。 (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绪变化受情感控制 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 60 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 总之,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但多指情绪。 (三)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 两种心理过程的区别: 认识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反映的是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属性、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情绪情感是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要的关系,它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规律和本质。 2 二者的联系: (1)认识过程是情绪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情绪情感伴随认识过程产生。有了对事物本身的认识,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情感。 (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人在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下,认识较为全面和深刻;反之,则有可能认识偏激,歪曲事实。 二、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就是指情绪情感在不同方面有幅度不同、彼此对立的两个极端。 61 1 肯定—否定:与需要一致则产生满意、愉快等肯定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产生愤怒、忧伤等否定的情绪情感。 2 积极—消极:增力作用/减力作用 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推动作用,即增力作用;消极情绪情感具有减力作用。 3 强—弱: 许多情绪具有从弱到强的连续体,如恐惧这种情绪就有担心、忧虑、害怕、恐惧、恐怖等;高兴这种情绪就有惬意、愉快、高兴、狂喜等。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 适应功能: (1)种族进化:情绪是动物生存和适应环境的工具 (2)个体发展:婴儿情绪反应是他获得生理满足的手段。 (3)社会交往:适应社会的工具。人们能够主动调节情绪来适应社会。 (4)促进或妨害身心健康的作用:积极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不良情绪会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或加重。 2 动机作用: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 62 (1)动机性行为: 动机得到满足,则动机的强度减弱;不满足时,个体就会努力摆脱这种不满足的状态。 (2)直接驱动行为:如恐怖时要么逃跑,要么攻击; 3 调节作用: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调节者。通过影响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操作而影响活动效率。 4 信号功能:在人际交往中传递信息;姿态语言。 第二节 情绪的生理机制 一、躯体外部表现 情绪活动总是伴随着剧烈的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就称之为表情。表情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面部表情:涉及面部各种部位,如高兴时喜笑颜开,愤怒时横眉冷对,悲伤时痛苦流涕 2 身段表情:不同情绪状态下躯体部位的姿态。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惊恐时呆若木鸡。 63 3言语表情:处于不同情绪状态时,说话的声调、语速会发生变化。如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 二、内部生理表现 1 呼吸:人处于不同情绪主题时,呼吸的次数和幅度深浅都会发生变化,并形成一定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通过特定仪器描绘出呼吸曲线表现出来; 下面是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呼吸曲线: 17/分 高兴 悲伤 9/分 恐惧 64/分 愤怒 40/分 2 心率、血压:人处于不同情绪状态时,心率和血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3 皮肤电阻:观看恐怖电影时,皮肤电阻明显下降。 测慌仪:主要以上述指标为基础。 三、中枢机制:情绪的核心部位在皮层下脑组织 1 丘脑: 坎农认为它是情绪中枢 2 下丘脑:在下丘脑不同部位可以找到愉 64 快中枢、痛苦中枢、厌恶中枢、愤怒中枢等 3 网状结构: 维持大脑皮层的激活与唤醒 4 边缘系统:切除扣带回—失去恐惧,冷漠无情;精神外科:凶暴行为别人—损毁杏仁核,降低此行为。 皮层:最高机构,两半球情绪功能5 大脑 不对称:正性情绪在左半球,负性情绪在右半球。 第三节 情绪情感的类别 一、中国古代的分类 中国古代就有“七情六欲”之说:,“七情”就是指喜、怒、哀、乐、爱、恶、欲 二、原始情绪 1 快乐: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状态解除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 愤怒:由于目的、愿望一再受阻而积累的紧张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3 悲哀:所热爱的事物丧失或所盼望的东西幻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65 4 恐惧:面临危险情境却又缺乏应对能力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三、从情绪的状态与形式划分的情绪状态 1 心境:具有感染性、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类似于“心情”。金榜题名—愉快;重大事件的打击—抑郁。作用: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消极不良的心境易使人消沉,且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 激情: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绝望、极度悲伤、暴怒等。特点: (1)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愤恨时咬牙切齿、愤怒时怒发冲冠、高兴时手舞足蹈等 (2)常伴有爆发性行为:如攻击、自杀等 (3)激情状态下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减弱,但不等于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不能成为激情犯罪的借口。 3 应激:出乎预料的紧张或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激素分泌增加,使机体处于充分动员状态,以应付之。 应激状态产生的原因:已有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情境。 66 人在应激状态下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头脑清醒、急中生智、及时脱离危险;手足无措、一片慌乱,出危险。 四、以情感的性质和内容分类 (一)道德感:人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是非感、正义感、良心等 (二)理智感:在认识活动中,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找到新方法时的兴奋感、异常现象的惊讶感,无法解决问题时惴惴不安的感觉等。 (三)美感:客观事物和人的行为、思想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1 自然美:清山绿水、鸟语花香等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2 社会美:助人为乐、舍生取义的行为让人钦佩、敬慕。 3 艺术美: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美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不同时代有不同审美标准,如唐代妇女以胖为美,当代妇女则追求苗条。 67 第十章 意 志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自觉的确是目的,并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人的学习、工作都要有意志过程参与。意志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现象,也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意志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连,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这种行为活动叫做意志行动 二、意志过程的心理分析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 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自觉确定目的是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人在从事具体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使他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 2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人的意志行动是由意识调节下的一系列随意运动组成的,随意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一般都是学会了的、较熟练的系列动作。 3 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人在行动 68 中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即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程度,主要是由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转移的。 (二)意志行动的进程 意志行动包括两个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1)行动目的确定;人在行动之前,往往有多个不同甚至互相抵触的目的,需要权衡比较,根据主客观条件最终确定一个。这也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都起着重要作用。 (2)需要动机斗争:在复杂的意志行动中,有时会同时存在几中动机,这些动机之间会产生冲突: A 双趋式冲突: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有利目标,但有不能同时达到,只能求其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B 双避式冲突:面临两个都不喜欢或具有威胁而想躲避的事物时,迫于形势必须选择其一。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C 趋避式冲突:面对同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要趋近它的益处,又要 69 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想吃肉又怕发胖。 (3)拟定计划,选择行动方法:经过动机斗争,明确目标后,需要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案。 2(实现决定阶段: 这是行动执行、完成阶段。使拟订的计划付诸实施,克服困难,从而达到既定目的。 三、意志品质培养 (一)意志品质: 1独立性;指个体倾向于自主地选取决定和行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左右。相反的是依从性:人云亦云。 2果断性;善于在复杂环境中迅速有效采取决定。既不优柔寡断,也不鲁莽从事。 3坚持性;长时期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地前进。 4自制性;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动,根据自己的根本利益来调节自己的行动,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意志的培养 1(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2(确定适当的目的、任务 70 3(加深对意志行动后果的理解 4(加强自我锻炼、克服自身弱点 第十一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苏联体系 1定义: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如果说心理过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性的话,那么个性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对这种个体差异的最好写照。 2 个性的特征 (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由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心理系统,此系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整体。 (2)个性的独特征: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正象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遗传特征完全的同卵双生子,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可 71 能完全一样,由此而形成的个性也不会完全相同。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成熟的个性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3 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的态度、积极性和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什么是人格----西方体系 1 定义:人格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各种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人格相当于苏联体系中的气质和性格的综合统一体。 2 人格的结构:不同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结构不同。人格理论种类繁多,但大体可以认为特质论和类型论两大类。 (1)特质论: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许多相对独立且稳定的单元组成的。特质论的代表是卡特尔16PF 72 卡特尔16PF理论认为,人格是由16个特质构成的整体,这16个特质及其含义如下表所示: 特质 低分特征 高分特征 开朗性: 缄默孤独 乐群外向 聪慧性: 迟钝、知识浅薄 智慧、有才识 稳定性: 情绪易激动 情绪稳定 支配性: 谦虚顺从 好强固执 兴奋性: 严肃谨慎 轻松兴奋 有恒性: 权宜敷衍 有恒负责 勇敢性: 畏缩退怯 冒险敢为 敏感性: 理智、着重实际 敏感感情用事 怀疑性: 信赖、随和 怀疑、刚愎 幻想性: 现实、合乎常规 幻想、放荡不 羁 世故性: 坦白直率、天真 精明、世故 忧虑性: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忧虑抑郁、 烦恼多端 实验性: 保守、服从传统 自由、批评激进 独立性: 信赖、随群附众 自主、当机立断 自律性: 矛盾冲突、不明大体 知己知彼、 自律谨慎 73 紧张性: 心平气和 紧张、困扰 (2)类型论: 类型论认为,人格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艾森克根据内外倾性、情绪稳定性把人格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正好对应于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稳定 粘液质 多血质 内倾 外倾 抑郁质 胆汁质 不稳定 第二节 需 要 一、需要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个体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和积极的实践活 74 动中产生的。 生理需求:食物、空气、水、睡眠 社会需求:交友、亲情、爱、成就、地位 二、需要种类 1 按起源可分为: (1)生理需要:是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生理需要带有明显的周期性。人和动物都有生理需要,但人的生理需要带有社会性色彩。 (2)社会需要:是与个体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 按对象性质分为: (1)物质需要:对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需要。主要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品,衣服、房子、小汽车。 (2)精神需要: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认识、审美、道德、创造等需要。 现代社会中物质和精神需要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各地的饮食文化,西北地区的酒文化等。 75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基本内容:人的需要有七种,这七种需要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只要当前一层次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一级需要,直到达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审美需要 认识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2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1)该理论的优点:全面系统,涉及了人的各种需要,比较符合人的实际。 (2)该理论的缺点: 1)脱离了人的社会需要,抽象地谈论个人的各种需要。 2)带有一定的机械性:认为只有当低一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 3)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是需要的奴隶,而是可以积极调节自己的需要。 76 (2)应用 1)在管理中的应用: 日本、美国企业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注重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教育应用: 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各种需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节 动 机 一、什么是动机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动机所推动的,缺乏这种动力,人的许多行动将无法完成。 1 定义: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源泉。动机作为推动人行动的基本力量,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动机的功能: (1)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推动个体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 (2)维持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志向功能:使个体总是把心理资源投向既定目标,维持 77 活动的持续进行。 (3)使行动比较容易进行的强化功能:由于大量心理资源被投向了正在进行的活动,使得这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 动机产生的条件: 动机的产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需要、二是诱因,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需要,没有外在诱因是不可能形成行动的动机的。比如,在沙漠的行进的商队,尽管口很渴,但看不到有水的痕迹,因此不会有喝水的动机,一旦发现前面有绿洲,喝水的需要就立即转化为喝水的动机,这种动机就会推动个体喝水的行动。如下图所示: 需 诱 因 动 行 需要 要 机 为 满足 4 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倒U型曲线。动机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只要中等强度的 78 动机才能获得最高的活动效率。动机强度过弱不足以推动行为;但是,动机过强则可能引起心理过度紧张而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二、动机种类 1 根据动机来自个体外部还是内部分为(1)外部动机:活动为了获得表扬、奖励。 (2)内部动机: 进行活动是为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 2 根据作用大小分为 (1)主导动机: 起主要、支配地位的动机,是决定人行为的主要推动力量。 (2)辅助动机:处于次要、辅助地位的动机。 3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分为: (1)生理性动机:由生理性需要引发的动机,主要是生理上的某种欠缺造成的。 (2)社会性动机:从事社会活动的动机,包括社交动机、成就动机、追求权力和地位的动机。 第十二章 能 力 第一节 能力概述 79 一、能力概念 1 定义:能力是指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人的活动效率就会下降,甚至不能顺利进行。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的社会生活分不开的。 2 能力的特征: (1)能力与人活动密切相关:能力总是与活动相联系的,只要通过活动能力才能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2)各种能力综合起作用:完成一种活动需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综合地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3)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能力高则效率高,能力低则效率低,甚至不能顺利进行活动。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关系 1 区别:能力、知识、技能是不同的概念。 能力是完成活动必须的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 80 积累的经验。它有两种表现形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或动作系统,主要依赖于个体执行动作的经验。 2 联系: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高低制约知识技能掌握的速度、难易、数量、程度。另一方面,知识技能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因素和中介,能力在知识技能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能力的类型与个别差异 一、能力的类型 1 根据能力的适应范围分为 (1)一般能力(智力): 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的能力的综合,迁移能力强。 (2)特殊能力:适应于某种专业活动的除一般能力之外的能力。音乐、绘画、速算。特殊职业能力测量与评价是研究热点。 2 根据创新程度分为 (1)模仿能力: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活 81 动或活动成果并以相同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2)创造能力:产生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如创作、科研。 3 根据能力表现方式分为 (1)认知能力:人脑加工、储存、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智力 (2)操作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动手能力。 (3)社交能力:言语感染力、决策能力、组织、调节纠纷、拉关系的能力。 二、能力的个别差异 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能力的类型差异:同是学习好,有人是记忆力好,有人则是理解能力强;不同的个体可能分别具有或擅长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特殊能力。 (二)能力的水平差异 以测验法对智力进行分类,根据智商的不同水平为分超常、正常、低常三种能力情况。从统计学角度看,能力呈正态分布:中间多,两头少。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82 人的能力有表现早晚的差别。有的人年龄很小就表现出超常的能力,被称为“神童”,有的人则在很晚才表现出高超的能力。大多数人一般在中青年时期处于能力发展的高峰期。 (四)性别差异: 如在数理能力上,男性优于女性;而在言语能力上,女性则优于男性。 第三节 能力的结构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1 能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组成:G因素是人基本的心理潜能,是决定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S因素是保证人完成特定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成分。 2 G因素加一些S因素构成人的各种能力或智力 二、卡特尔的智力型态论 1 流体智力:在信息加工和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它决定于人的天赋,与社会 83 文化因素关系不大;35岁前上升,35岁后下降。 2 晶体智力:这种智力以习惯、经验为基础,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吸收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词汇、计算。决定于后天学习,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一辈子都在上升,25岁以后上升速度减慢。 三、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可以区分为3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这三个维度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水平: 1 智力活动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2 智力操作: 评价、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记忆、认知 3 智力活动的产品: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应用 因此,总共有5x5x6=150种能力。吉尔福特声称已找到110种。 四、加登纳的多元智力论 加登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 84 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 言语智力:阅读、会话能力 2 数理逻辑能力:数学运算和逻辑思考能力 3 空间智力: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4 音乐感知能力:对乐音的辨别和韵律表达的能力。 5 运动能力: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 社交能力: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 7 自我认知能力: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第四节 能力的测量 一、智力的测量 1 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1905年编制,30题,难度逐渐上升,最初用于筛选呆傻儿童,以决定特殊教育方法。 2 斯坦福-比奈量表: 推孟教授根据比西量表修订而成,按年龄分组编制,每组,题, 85 首次提出智力年龄的概念; IQ的计算方法: 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若某,岁儿童通过,岁组全部题目,又做对,岁组,题,,岁组,题,则: IQ=(5年,,,,月,,,,月),,,,,, ,,.,,,,,,,,,,, ,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 (,)此量表可分为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岁以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岁)、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6.5岁)三种版本。 (,)两个分量表: 言语量表:词汇、常识、理解、回忆、发现相似性、数学推理 操作量表:完成图片、排列图片、事物组合、拼凑、译码 (,)离差智商: IQ=100+15*Z Z=(X-M)/SD 二 、特殊能力和创造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音乐能力测验、机械能 86 力测验、飞行员空间能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 流畅性: 列举用途 变通性: 克服功能固着、定势 独创性: 超乎寻常 第十三章 气 质 一、什么是气质 1定义:是表现在个体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灵活或迟钝等方面的较多受遗传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性情”。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仿佛使个人的整个活动都涂上了个人色彩。 2 特点: (1)相对稳定性:是个性中最稳定的部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指这种稳定性。 (2)无好坏优劣之分: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成败,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 87 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3)受遗传影响大:这也是它相当稳定的原因。 二、气质理论 (一)体型说:不同体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特点 1 矮胖型:躁狂性气质:善交际、表情活泼、热情 2 细长型:分裂性气质:不善交际、孤僻、情绪不稳、多思虑 3 筋骨型:匀称结实,固执、认真、理解缓慢、冲动 (二)血型说: (1)A型:消极保守气质:温和、老实稳妥、多疑、顺从、易冲动 (2)B型:积极进取气质:感觉灵敏、不怕羞、长于社交、多言 (3)AB型:外表是B型,内里是A型 (4)O型:志向坚定、好胜霸道、不听指挥、有胆识、好指使别人 (三)体液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 88 底提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构成四种气质: 1多血质:血液占优势活泼。好动、快乐、敏感性低、主动性强、情绪兴奋性高、外倾 2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急噪易怒、主动性强、情绪冲动、抑制力差,外倾 3粘液质:黏液占优势。沉静、情绪淡漠、不好动、敏感性低、反应迟缓、兴奋性弱、内倾 4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忧郁、多愁善感、敏感性高、主动性低、反应迟缓、抑郁、内倾 这种气质理论的生理基础是错误的,但它的气质分类结果却一直沿用到现在。 (四)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对气质的生理基础进行了很好的揭示,其气质理论较为科学。 1神经系统的三种特性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系统活动有三个最基本的活动特性: (1)神经过程的强度:就是神经系统接 89 受强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 (2)平衡性:兴奋和抑制过程强度的对比程度 (3)灵活性:兴奋和抑制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 2 根据神经系统的三个活动特性形成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具体见下图: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气质类型 别名 强 平衡 灵活 多血质 活泼型 强 平衡 不灵活 黏液质 安静型 强 不平衡 胆汁质 兴奋型 弱 抑郁质 抑制型 第十四章 性 格 一、性格的概念 1 定义:性格是指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包括两个要素,一是稳定的态度,二是惯常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 90 是人的现实态度和行为习惯的统一体。 2 特点: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相当于西方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格”。 二 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 1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1)定义不同:概念的内涵不同。 2)生理基础不同:性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而气质的生理基础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3)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直接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有好坏之分,而气质只是心理活动特征,无好坏之分。 (2)二者的联系: 1)气质是性格的基础: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性格特征总是带着气质的特点。 2)性格对气质有改造作用: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影响着气质,也可以渐渐影响一个人气质特征的改变。 2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91 (1)区别:概念不一样 (2)联系: 1)它们在相互制约中发展起来,能力影响性格理智特征发展,性格好坏制约能力发展。 2)性格的优点能弥补能力的缺陷 3)良好性格和能力的结合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三 性格的结构 性格是一个结构十分复杂的心理系统,它是由许多不同的特征组成的系统: (一)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征 1(对待社会、集体、他人态度:大公无私/自私;合群/离群;正直/虚伪; 2(对待工作、学习、劳动态度:勤劳/懒惰;认真/马虎;细致与粗心;节俭与浪费。 3(对待自己态度:自尊/自卑;自律/放任 (二)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方面的主动性、自觉性。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1强度;情绪体验或意志控制力的强弱 92 2稳定性;情绪起伏波动的程度 3持久性;个人受情绪影响时间久暂的程度 4主导心境:主导心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导心境支配时间的长短。 (四)性格的意志特征 1(行为是否有明确目标:目的性与盲目性 2(行为是否有自制力:主动性与被动性;自制力与冲动性 3(行为是否有坚持性:持之以恒与虎头蛇尾 4(紧急情况下的应激水平:勇敢/怯懦;沉着与慌张 四 性格的培养 (一)了解性格形成因素,掌握其规律。 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学校是塑造性格的重要场所。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93 由于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设置良好的环境对培养良好的性格有重要意义。 (三)因材施教,根据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由于不同个体性格特点差别很大,在教育中应该根据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培养方式,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94
/
本文档为【普通心理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