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谈孙权孙仲谋.doc

2017-09-01 7页 doc 20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孙权孙仲谋.doc浅谈孙权孙仲谋.doc 浅谈孙权孙仲谋 【摘要】三国鼎立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史实,至今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当人们在慨叹诸葛亮的无力回天,联系刘关张三兄弟悲惨命运时,多少忽略了对三国时另一位重要人物的关注,那就是东吴大帝—孙权,世人往往只记住了他开创东吴国的丰功伟绩,但有多少人了解他的雄才大略和他所具备的人格上的弱点,有多少人知道他为何定都南京,又有多少人知道曹操为何感叹“生子要如孙仲谋”,辛弃疾又为何极力称赞他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上几点,简单探讨他伟大的一生。 【关键词】孙权 曹操 辛弃疾 东吴 纵观孙权一生,立足江东,...
浅谈孙权孙仲谋.doc
浅谈孙权孙仲谋.doc 浅谈孙权孙仲谋 【摘要】三国鼎立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史实,至今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当人们在慨叹诸葛亮的无力回天,联系刘关张三兄弟悲惨命运时,多少忽略了对三国时另一位重要人物的关注,那就是东吴大帝—孙权,世人往往只记住了他开创东吴国的丰功伟绩,但有多少人了解他的雄才大略和他所具备的人格上的弱点,有多少人知道他为何定都南京,又有多少人知道曹操为何感叹“生子要如孙仲谋”,辛弃疾又为何极力称赞他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上几点,简单探讨他伟大的一生。 【关键词】孙权 曹操 辛弃疾 东吴 纵观孙权一生,立足江东,任人唯贤,与曹操、刘备分割天下,形成三足鼎立,可见其并非一介文弱书生,其雄才大略可见一斑,以至于曹操也时常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他审时度势,走的每一步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曹丕建魏,自建东吴,定都南京,虽然东吴仅存了寥寥几十年,但其伟大一生依然值得我们探讨。 一、定都南京 其实当初,有好几个城市供孙权,选择,但他却毅然选择了南京为都,不由得引发我们思考其深刻的用意。 孙吴政权的基础,是孙权的父亲孙坚打下的。孙坚是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壮大起来的。但他在争锋中原时,却被流箭射中身亡。其长子孙策子承父业。“当时中原强手如林,孙策作为后起者已落先机,加上手中兵力又少,于是,孙策避开中原,转而开拓江东。”短短六年,孙策先后占据了江东六郡,然而,就在收定江东的第二年,年仅26岁的孙策受伤而亡。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继承家族基业。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并定都在建业(今南京)。在孙权称帝前后,对于都城的选择,曾有多次反复。胡阿祥教授告诉记者:“东吴的国都,除了建业,还有五个备选项,分别是苏州、京口(今镇江)、曲阿(今丹阳)、公安(今湖北公安县)、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不过,在历史的选择中,其他五个城市都先后出局。那么,为何唯独建业坐稳了东吴都城的位子呢, 东吴割据江东,一直力图问鼎中原,而中原豪杰,也一直对江东虎视眈眈。建业西临长江天险,四面环山,中间有平地,军事上易守难攻。因此,从军事上讲,东吴将自己的大本营建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选建业为都的理由,也正是苏州和曲阿出局的原因。而公安和武昌二地,胡阿祥教授说:“它们在军事上倒是很好的地方,但它们空间较小,而且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四川发展,孙吴和蜀汉联盟,上游的威胁解除。在这样的情形下,建业成为孙吴定都的不二之选。” 实际上,孙吴政权在定都建业后,也曾有过迁都之举。《三国志》记载:公元265年,孙皓为了巩固在长江中上游的势力,一度迁都武昌,然而,仅仅在一年零三个月后,孙皓便还都建业。还都之前,大臣陆凯上疏:“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者安国养兵之处,船泊则沈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可见,孙皓放弃武昌,更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相比武昌,当时的建业在物资补充上则非常方便。孙权时期,又修建破岗渎运河,连通秦淮河和太湖,物资保障完全没有问。可 见孙权定都南京用意之深。 二、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一生孤傲自大,几乎不把他人放于眼中,为何却对孙权另眼相看,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 元,,,年),号称四十万的曹军进攻濡须口,头阵先建安十八年正月(西 击破孙权江西阵营,生擒了都督公孙阳,孙权率七万军团抵抗,相拒月馀,曹操远远望见权军,见到武器、船舰,不禁赞叹其治军严明、军容整肃。也在其间某场战役中,见到孙权军威,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其後,孙权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阅毕,告诉诸将:“孙权不欺孤也~”那一年曹操五十八岁,快要接近自己生命的终点;而他的对手,却只是个刚过而立的青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我们不难看出,孙权是只有曹操和刘备才能匹敌的英雄。 孙权并不是拓展、开创的亚历山大或汉武,他或许相当明白自己,赤壁大捷,是偶然不是必然,是被动不是主动,和曹操的对阵几乎都是落居下风,对此,孙策的评论“举江东之众,决机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吾不如卿”足可以看出。诸葛亮北伐,孙权亦曾出兵,但用意为何,诸葛亮一语道破:“限江自保,权不能渡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智有馀而利不足也”。就连孙权自己也承认“长江巨海,皆当防守”。 基本上,从三国鼎立後的情势看来,孙权是依循著鲁肃吴中对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 建帝号以图天下”, 但是,相比三国时期,确实自孙权继位吴侯统领江衅”、 “ 东到逝世为止,前后共52年,长达半个世纪左右,是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 回眸让我们再看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便隐隐可以感到更深一层的含义,曹操的感叹是复杂的,意味深长的。曹操当然认可孙权守城的能力,但同时却也带着股深深的失落,他明白自己的儿子们都比不上孙权。曹操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但是孙权守住了他父兄大业,也借此感慨抒发了曹操对他的儿子的劝诫之情,深知他儿子远比不上孙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守住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功业。 三、辛弃疾眼中的孙权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可见辛弃疾无比推崇孙权,那这又是为何呢,,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无比的崇敬。他的词大气豪放,清代陈廷焯赞曰:“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他的词以用典著称于世,“三国人物”之典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三国时代的孙权尤为引人注目,虽然有关孙权的词为数不多,但却充满着词人深厚的感情和至真至诚的赞誉。得到后人很高评价的《永遇乐》和《南乡子》两首词不仅写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而且同时出现了孙权,明代杨慎《升庵词话》认为:“辛词当以京口北固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清代陈廷焯,赞《南乡子》时说:“魄力雄大,虎视千古。”在这两首质地绝佳,感情挚真,让后人极为称道的词中,作者都鲜明的给予了孙权很高的评价,由此可推知,辛弃疾从心底在追寻着孙权的足迹,孙权的胆识与气魄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中词人的理想、事业,这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作者个性气质的驱使。辛弃疾对孙权的感情有特殊的意义。 然而辛弃疾看重的并非是孙权的智谋、韬略,而是胆识、精神。与三国中的曹操、刘备等相比,孙权的智勇才略未必居上,辛弃疾在《九议》中对孙权并非称赞有佳,如:“某以谓吴不能取魏者,盖孙氏之割据,曹氏之猜雄,其德本无以相过。”而辛弃疾在词中对孙权不吝佳言,实取其虽势不如人却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的精神和气概。虽然南宋不乏像辛弃疾、陈亮、陆游等一批为复国奔走的仁人志士,但这种精神、气概是南宋高层统治者所没有的,而且朝中主和派独占朝纲多年,有“南北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败战论思想,对主战派也不断的迫害打压,那些志士虽有心杀贼,却没有舞台。同时,南宋偏安江南多年,屡有战争都以议和,宋向金称臣为结局,南宋民众在“东南妩媚,雌了男儿”(陈人杰《沁园春》词序引友人词语)的时代氛围中,也贪图安逸,渐失复国之志,在如此上下衰糜不振的境况下,辛弃疾多用孙权,实有借孙权的胆识、气魄鼓舞民众,焕发华夏精神和自我精神的目的。南宋朝廷急需一种抗争精神的洗礼,辛弃疾推崇孙权正是在此目的之上。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是需要英雄又不能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这就注定他追求英雄事业上的失败,但他却开拓了在文学的世界寻找英雄的路途,孙权仅是他追寻中的一个,却被他托的很高很高。同时,作为一代英豪,孙权也给予了作者许多精神上的振奋,甚至成为辛弃疾一生追求的目标。两者相互关联,而契合之处就是他们都有“补天裂”、“整顿乾坤”的气度。 四、我眼中的孙权 (一)、英勇善战。 且不说孙权亲自骑马在危急之际用双戟击伤老虎的英勇,就曹操举大军南下,刘琮举众以降,刘备进住夏口之际,大多百官劝孙权投降曹操,惟有孙权力排众议,与鲁肃和周瑜同心,欲迎击曹军。孙权于是令、程普为左右都督,领军两万,联合刘备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军,追击曹军至到南郡。甘宁在夷陵被曹仁围困,周瑜用吕蒙计救出甘宁。孙权亲自率军围合肥。 (二)、广施大爱。 三国时期,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加上连年灾荒不断,百姓颗粒无收。更是苦不堪言,孙权介于此,于是在十一月,开库济民。后来,为了发展生产,孙权宽赋调息。这就是孙权对百姓的爱。还有一次,孙权喝醉了酒,生了气,要杀一个大臣,因为别人劝说而没有杀成。等第二天大臣们说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记得了。孙权非常懊悔,特别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杀人,一律不准杀。后来孙权还大赦死罪。 (三)、善纳建议。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大军压进。双方实力悬殊较大,周瑜只好硬着头皮领兵出击了。两军相遇,周瑜便采纳了大将黄盖的计策,用苦肉计取得曹操的信任,说要投降曹操。然后用十艘战船装满柴草、油脂,用火攻烧掉了曹操大营。曹操败走华容道,狼狈北撤,损兵折将,死伤过半。赤壁一战,曹操大伤元气,三国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 (四)、胆识过人。 与操激战之时,孙权亲自乘船观测敌情。曹操手下大将以为是来挑战的,就想出击,曹操则认为是孙权来观察军情的,不准出击,只是增加了防备。孙权观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营,还命人奏乐助威。曹操见孙权竟有如此过人的胆略,江东的战船井然有序,很是惊叹:“以后生儿子就要生个像孙权这样的,如果都像刘表那样的儿子,连猪狗都不如。”孙权又乘船到曹操军营前来刺探军情,曹 操命令放箭阻止。孙权所乘大船的一边因为满是羽箭,船开始倾斜,孙权立即命令将船掉头,这样另一边也很快射满了箭,船又平衡了,孙权这才下令回营。 (五)、讲求诚信。 有一次,孙权上了公孙渊的当,公孙渊杀了孙权派去的使者,又归降了曹魏 我活了六十岁,还没有被这样的人所骗,要不杀掉这个鼠辈,一方,孙权大怒:“ 我还有什么脸面在皇帝位置上坐着~我一定要亲自去杀了这个小人,以解我心头之恨。” (六)、伤害无辜。 孙权虽然为三国历史写下很精彩的一笔,可也有败笔之时。老年孙权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这是很多老年皇帝生存都有的一个规律,孙权也没能逃脱。他为了监视文武大臣,专门设置了两个官职:校事和察战。这使很多的大臣无辜受到陷害,但孙权却还大加重用这些校事官,却也大大地伤了大臣们的心,这可以说是孙权晚年的错误。 总之,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作为的人物,我们不能凭一面之词来评他的是非功过。应该纵览全局,看他是否对时代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想,我眼中的孙权不是辛弃疾笔下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推动历史,开创许多先河的一代明君。 参考文献 1、 陈金凤:《孙吴建都与撤都武昌原因探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宋毅:《孙权执政与吴国兴衰》,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3、 王颖:《孙权成功之道》,《技术经济管理》1980年24期; 4、 马植杰:《论孙权的用人》,《中州学刊》1987年05期; 5、 史学青:《尊法反儒的杰出政治家孙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74年07期: 6、裴传永:《孙权偏安江东说质疑——兼论孙权立国的战略策略》,《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06期。
/
本文档为【浅谈孙权孙仲谋.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