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推荐项目简要情况表-朱兰docx - 协和医院内网 - 北京协和医院

2017-09-01 14页 doc 32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推荐项目简要情况表-朱兰docx - 协和医院内网 - 北京协和医院推荐项目简要情况表-朱兰docx - 协和医院内网 - 北京协和医院 附件二: 推荐项目简要情况表 拟推荐奖种:科学技术进步奖 拟推荐评审组:外科与耳鼻喉额专业组 项目名称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前三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 主要完成人(前三名):朱兰,郎景和,鲁永鲜 项目简介:以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女性性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业已成为影响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手术复发率高,耗...
推荐项目简要情况表-朱兰docx - 协和医院内网 - 北京协和医院
推荐项目简要情况表-朱兰docx - 协和医院内网 - 北京协和医院 附件二: 推荐项目简要情况表 拟推荐奖种:科学技术进步奖 拟推荐评审组:外科与耳鼻喉额专业组 项目名称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前三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 主要完成人(前三名):朱兰,郎景和,鲁永鲜 项目简介:以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女性性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业已成为影响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手术复发率高,耗费医疗资源巨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薄弱,缺乏流行病学资料,诊治观念陈旧,技术落后。本课题组在国内率先步入该领域,在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支持下,从基础、流行病学和临床方面进行大量工作,简述如下: 一、从组织形态学、神经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系统开展了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1.阐述了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盆底支持组织异常形态学特征,提示SUI和POP患者的子宫韧带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处于代谢活跃的修复状态。SUI和POP患者的肛提肌同时存在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改变,提示持续的盆底肌去神经支配和继发的肌源性改变是SUI及POP的发病原因之一。 2.首次阐明了雌激素受体(ER)与SUI和POP发生的关系,解释了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SUI效果不佳的原因。 3.首次对盆底组织的的神经纤维分布和神经肽及其受体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POP和SUI发病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4.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揭示SUI和POP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神经退行性变相关。 二、首次完成并国际上报道了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全国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发生率为30.9%。中国初产妇尿失禁的前瞻队列调查,得出中国初产妇尿失禁患病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完成北京成年女性的性功能障碍和粪失禁的流行病调查,患病率分别为63.3%和1.28%。并阐明了影响各类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三、自主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盆底重建术式,制定我国盆底疾病的诊治策略,创建和发展亚学科。 1.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盆底重建术式 为更适合国情,课题组研制了盆底缝合器等国家专利,自行设计剪裁网片施行全盆底 重建术,创建"协和式盆底重建术"和"同济术式",比国外产品节省耗费3/4。该技术被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论证认可,进行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研究,疗效肯定,已在全国完成数千余例,节省数千万医疗费用。 2. 进行系统完整盆底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得到完整国人女性盆底解剖学和重要支持结构的生物力学数据,为盆底手术非直视下“盲”操作的安全性建议和手术有效性提供依据。创建SUI的生物力学计算机模型,形象再现SUI的发生机理并优化手术,获得最佳疗效。 3.探索和推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化,率先开展各种适合国情的经济有效的盆底重建手术,并进行多中心合作,真正推进中国盆底疾病的诊治与国际接轨。对盆底疾病评估疗效问卷进行中文验证,制定我国盆底手术的临床规范。 4.创建和发展亚学科,提升我国在妇科泌尿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作为科学委员会主席四十多年来首次在中国成功举办国际尿控年会(2012年)。在中国举办国际泌尿协会exchange培训,与国际接轨。共发表366篇,其中SCI文章64篇,SCI论文他引581次,中文他引1051次。书著及音像制品13部,专利12项。显著提升了我国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立项背景与任务来源: 立项背景:以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女性性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业已成为影响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手术复发率高,耗费医疗资源巨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薄弱,缺乏流行病学资料,诊治观念陈旧,技术落后。 任务来源: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7BAI04B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530750;面上项目30170975、30471815、30571947 30840087 主要发现点或发明点或创新点: 一、从组织形态学、神经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统开展了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1. 阐述了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盆底支持组织异常组织形态学特征 盆底障碍性疾病是由盆腔支持组织异常所致,故我们从盆底支持组织的形态结构为最初的研究切入点。盆底组织是位于盆腔底部的组织的总称,由肌肉、韧带、筋膜等组成。课题组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对照组子宫韧带平滑肌束排列整齐,SUI、POP组子宫韧带平滑肌束细碎,排列凌乱。电镜观察SUI和 POP组子宫韧带的超微结构,胶原原纤维的直径大于对照组,表明III型胶原含量降低,弹性减小而易于断裂,并可见代谢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说明SUI和POP患者的子宫韧带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处于代谢活跃的修复状态,从而导致盆底膨出,发生SUI和POP。盆底支持的另一重要组织为肛提肌,人肛提肌为骨骼肌,骨骼肌纤维根据其功能和生化特点不同,可以分为快慢两种不同类型:慢纤维(I型)含有丰富的细胞色素、肌红蛋白及线粒体,适于支持运动;快纤维(II型)特点与之相反,肌纤维较粗,收缩快速,持续时间短,适于动作运动。通过研究肛提肌肌纤维直径和分型的变化,发现SUI 和POP 患者的肌肉明显纤维化、退行性改变、快纤维减少,不利于在腹压增高时产生有力收缩。通过镜下观察肛提肌形态学变化,发现SUI组和POP组患者肛提肌组织形态学表现为肌纤维密度降低,排列紊乱,被大量的结缔组织填充、取代,肌纤维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单个肌纤维细胞既有核中心移位、纤维劈裂、外周吞噬及空泡变性等肌源性改变,也有肌纤维萎缩、角形变、同型纤维聚集等神经源性改变。研究表明SUI和POP患者的肛提肌同时存在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改变,提示持续的盆底肌去神经支配和继发的肌源性改变是SUI及POP的发病原因之一。 2. 首次阐明了雌激素受体(ER)与SUI和POP发生的关系,解释了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SUI效果不佳的原因 中国和世界的流调研究提示雌激素与盆底障碍性疾病发生明显相关,激素替代在临床上对盆底疾病治疗争议较大,故雌激素受体研究对了解SUI和POP的发病机制意义重大。对绝经前、后的POP组和对照组及绝经后SUI组共5组子宫全切患者的主韧带、宫骶韧带组织,以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韧带ER含量。结果表明:雌激素及其受体的低落可能导致绝经前POP的发生。绝经后POP组、SUI组子宫韧带ER值与绝经时间成正相关。对SUI组、POP组和对照组肛提肌组织及其周围组织测定ER,ER核染色阳性细胞为平滑肌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小神经细胞。SUI组肛提肌周围组织中结缔组织、平滑肌和小神经ER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POP组,提示:POP患者的肛提肌及其周围组织的ER受体减少,易发生SUI;SUI组肛提肌周围组织的ER 表达低下,因此,雌激素不能对肛提肌及其周围组织发生作用,故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SUI效果不佳。 3. 首次对盆底组织的的神经纤维分布和神经肽及其受体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POP和SUI发病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我们首次对SUI组、POP组和对照组共3组病人的阴道前后壁粘膜的神经纤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是神经元细胞浆中的主要蛋白成分,具有神经元特异性。阴道前后壁之间的比较显示,对照组阴道前壁PGP9.5表达显著高于阴道后壁,这说明SUI的神经损伤主要发生在阴道前壁。组间的比较显示,阴道前壁表达有明显差异,对照组的阴道前壁PGP9.5表达显著高于SUI组,反映了SUI组病人阴道前壁的神经末梢有所减少,而POP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却不显著,说明POP组神经末梢减少的现象不如SUI组,这可能是两者病因发生的差异之一。阴道前壁作为吊床的组成部分,其神经末梢的减少可能导致吊床的张力改变而发生SUI,故并非所有POP病人均发生SUI。我们将SUI组病人阴道前壁的PGP9.5染色结果与尿动力学参数ALPP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存在正相关性,由此可以看出阴道粘膜神经分布与维持尿自禁功能有关。阴道粘膜的神经损伤是SUI发病的一个影响因素,也是对吊床假说的一个支持。 我们发现盆底主要支持结构上神经丰富,有调节局部血供相关的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等神经肽分布。结果表明POP患者盆底神经肽减少,提示神经肽在POP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尤其是NPY系统与发病关系密切。首次证实盆底主要支持组织上有NPY-Y1和NPY-Y2受体mRNA。损伤等原因导致NPY减少,介导血管收缩作用的Y1受体显著增加,而介导血管新生的Y2受体无改变,可能造成局部血流减少,主要支持组织结构改变,导致盆腔器官脱垂。 4. 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揭示SUI和POP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神经退行性变相关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绝经后POP患者与正常绝经妇女主韧带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筛选,107个基因在POP组中表达上调,72个基因在POP组中表达下调,其中Wnt信号转导通路的拮抗剂DKK1、SFRP1介导的神经退行性变可能与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密切相关。 对来源于SUI患者及配对对照组尿道旁阴道前壁粘膜表达的基因进行筛选,共发现75个差异表达的基因,31个基因在SUI组中表达上调,44个基因在SUI组中表达下调。通过定量检测两组患者阴道前壁粘膜的mRNA,对其基因表达的分化特异性和病变特异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ApoE、GRB2 、GBA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绝经后SUI患者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佐证了芯片的准确性,证实了神经变性与SUI的相关性。ApoE、GRB2 mRNA表达水平在绝经后SUI患者较绝经前SUI患者升高, GBA mRNA表达水平在绝经后SUI患者较绝经前SUI患者降低,提示低雌激素与神经变性协同参与了SUI的发生发展。这些研究在国内外是首次开展,显示SUI和POP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与神经变性及神经递质相关酶缺乏及蛋白代谢异常相关,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基础研究共发表30篇中文论著,12篇英文论著,其中5篇发表在妇科泌尿专业的权威杂志《Int Urogynecol J》。关于雌激素受体和神经肽的研究被评为Int J Gy & Ob 2003年和2009年“优秀研究论文”。 二、首次完成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全国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进行北京地区成年女性性功能障碍和粪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阐明了影响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目前全世界范围,即使是一些非洲国家基本上均有自己的关于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资料,而我国虽为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却没有自己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本课题组首先进行了北京地区城乡5300名妇女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开展全国流调积累了经验和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多中心、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保证全国样本的代表性及抽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选择六大地区12个调查点(每地区选择城市和农村各一个)为调查现场,共完成了2万人的问卷和相关查体,并进行了良好的质量控制,问卷合格率达到95%的高。结果表明: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发生率为30.9%,压力性、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患病率分别为18.9%、2.6%和9.4%。成年妇女SUI在50岁年龄段为第一个患病高峰期,分娩是SUI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腹型肥胖、便秘、饮酒、绝经、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盆腔痛等为相关因素。 这是中国首次严谨、科学、大样本的关于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资料,为国家政府提供了宝贵的真实资料。为我国妇科泌尿学的发展提供流行病学的实践数据和理论依据。该结果有助于避免盲目决策所致的医疗资源浪费,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中国初产妇尿失禁的前瞻队列调查,得出中国初产妇尿失禁患病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中国初产妇尿失禁患病率,低于欧美报道。中国初产妇尿失禁患病构成比 以SUI为主,约占70%,高于欧美报道的比例。全国流调的工作以论著形式被Menopause杂志(SCI:3.758)录用2篇,Int J Gy & Ob和Int Urogynecol J 各录用1篇,研究结果在亚太妇科泌尿年会和国际妇科尿控年会被邀作为大会发言进行介绍。 盆底障碍性疾病中性功能障碍及粪失禁是国内较少触及的研究领域,为了填补此项空白,课题组对北京地区6000人成年女性性功能障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为63.3%,三分之一女性不会寻求任何途径帮助,并明确了北京地区的成年女性的性功能障碍的发病危险。对北京市6个区(县)3058例成年女性粪失禁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显示:粪失禁患病率为1.28,(39,3058)。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P<0(01)。影响因素可能为:年龄大于等于40岁、患尿失禁、自然分娩、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经常感到疲劳等。 三、自主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盆底重建术式,制定我国盆底疾病的诊治策略,创建和发展亚学科 1. 进行系统完整盆底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得到完整国人女性盆底解剖学和重要 支持结构的生物力学数据,为盆底手术非直视下“盲”操作的安全性建议和手术有效性提供依据。 在国内率先在新鲜尸体上进行手术安全性研究,得出耻骨后区域、闭孔区域、坐骨棘区域、骶前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安全性操作提供依据。通过在体拉伸测量系统,完成盆底重要支持结构在体生物力学性能测定,为手术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临床应用解剖学的研究进行临床转化,得出的穿刺前耻骨后水垫注射等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安全建议,在全国第一届盆底会上得到Peter L .Dwyer充分肯定。并提出坐骨棘筋膜可做为一个新的盆底重建固定点,坐骨棘筋膜固定术一年以上治愈率为94% ,术后并发症与骶棘韧带固定术相似,与经典术式骶棘韧带缝合术疗效相似,经济,无医疗耗材支出,2011年获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生殖与生育重大疾病诊治的规范化与推广” 支持(项目编号:201002013),进行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其发生机制从力学的角度观察是盆底支持结构与尿道壁的相互作用存在障碍,不能有效压迫和闭合尿道壁。纠治SUI的手术多是根据术者的经验调整吊带的松紧和位置,缺乏科学性。本课题组创建了“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生物力学计算机模型”。该模型整合多系列数据,在计算机中生动形象地模拟重现了SUI发生过程中的力学相互作用过程,不仅可用于尿失禁发生过程中下尿路的力学机制研究,更重要的是可通过该模型计算机辅助分析植入补片的类型和植入方式对控尿功能的影响,用于临床手术治疗方案优化,实现吊带放置的个体化设计,使SUI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Felix Wong教授,作为“第四届新西兰-中国-亚太区微创妇科论坛”大会主席,在特邀发言中介绍此模型并给予高度评价。 2. 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盆底重建术式 我们在实践中勇于创新,针对中国人骨盆特点和盆腔器官脱垂以前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特点,开发和研制了盆底缝合器,对网片进行设计裁剪,巧妙利用“边角余料”,形成“协和式盆底重建术”和“同济术式”。经典及既往常用的多种纠正重度盆腔脱垂的手术方式都存在治愈率低、阴道穹隆复发率高的问题,约有30%接受此类手术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2004年法国的Michel Cosson提出应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手术”,治愈率达90%以上,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为有效的盆底重建手术,但缺点是费用相对昂贵。我们创新的“协和式盆底重建术”和“同济术式”对于重度子宫脱垂和复发病例的一年治愈率达90,95%,与国外的一年治愈率相当,并发症低。原需要16000元耗材的手术仅用4000元即可完成,其花费是国外的1/4,该成果经盆底学组论证后广泛推广,现已在全国四十余家医院应用,完成4000余例,直接节约医疗费用数千万元,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主要盆底重建手术之一。该项研究撰写论文获得2012年“中华医学论文奖”第一名。该改良手术在亚太妇科泌尿 会议被邀为重点发言介绍,并被广泛认可已在港澳开展。2008年被邀在国际妇科泌尿年会做大会发言,并受邀在《柳叶刀》亚洲女性健康论坛上做相关内容的两项主题发言。 “童氏前路悬吊术”(Tong’s hammock anterior)是课题组成员同济大学设计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改良的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术式,借SUI生物力学计算机模型辅助,是将一块蝶形聚丙烯补片(长度根据骨盆大小及耻骨弓夹角计算),将其4角悬吊于两耻骨降支骨膜前组织上,于尿道中段下方形成“吊床”,调整适当松紧,至没有尿液漏出为止。童式前路悬吊术的改良之处主要在于简化了手术路径,简化了以往需要进腹悬吊或经阴道作远距离穿刺的手术步骤,而其作用机理完全符合Ulmsten和Petros等提出的尿道关闭的“吊床”理论,选择的悬吊作用点并非膀胱或尿道旁筋膜,而是部分骨膜组织,作用点稳定牢固,悬吊部位的组织随年龄等因素的变化影响小,从而确保疗效的长期性。童式前路悬吊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特别适用于一些年老体弱伴有合并症的和经济困难的病人,已在全国数十家医院推广应用,累积完成2000余例,最长随访31个月,短期治愈率达93%,有效率100%。 3.率先开展各种适合国情的经济有效的盆底重建手术,制定了适合国人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诊治规范,推动了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 近年来,盆底重建手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对各种新术式和传统的盆底手术,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是我国盆底学专家面临的棘手问题。本课题组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地评价可取的传统手术,并改进技术满足其适应证。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多为高龄,伴内科合并症者高达92%,难以耐受手术,文献报道围手术期死亡率达1/400。课题组对平均年龄75岁的III期以上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高龄患者,实施了个体化阴道全或部分封闭术,该术式安全、花费少、手术时间短、复发率低。主、客观成功率94,100%。无副损伤和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实践及随访证明70,80岁的老年重度POP患者仍能安全耐受POP矫治手术,大大提高了老年患者成功得到治疗的机会,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课题组不仅秉承和改良传统,而且推广新技术,率先施行尿道中段悬吊带手术(TVT/TVT-O)、骶骨阴道缝合术(SC)、骶棘韧带固定术(SSLF)、高位骶韧带悬吊术(HUS)、加用网片盆底重建术等各种术式,并对其予以消化吸收加以改良。这些临床实践开创了微创手术在该领域应用的先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同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发表的相关论著是中国大陆盆底疾病临床研究论著首次在国际妇科学术期刊发表,实现零的突破。 针对国内对盆底疾病诊断评价标准混乱的状况,课题组引入国际上通用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及各种盆底疾病的生活质量量化表并加以适用化修改和中文验证,制定了适合国人的临床诊断规范。课题组在全国推广盆底解剖和手术治疗的新观念、新技术,推行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规范化。为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通过开展在阴道手术情况下对输尿管解剖的准确认识、术中触摸、掌握进针深度及方 向、膀胱镜检查等大样本临床病例分析总结,结合每种术式的特点,制定了各种术式适应证及操作规范。借助建立的全国盆底康复协作网在全国予以推广, 推动了我国盆底障碍性疾病诊治规范与国际接轨。 4.创建和发展亚学科,提升我国在妇科泌尿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10余年前我国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状况是观念陈旧,技术落后,规范的诊断标准有待于建立,微创重建新手术有待应用和普及。课题组成员涵盖了国内最早在盆底疾病方面开展工作的6家单位,2005年课题组负责人在我国首次组建和领导女性盆底学组,对在我国建立与发展妇产科学新的分支学科——妇科泌尿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填补了国内学科空白。培养的专业人才,对亚学科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课题组经过十余年努力,显著地推动了我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诊治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目前国际上的先进手术技术均已在中国开展,基础研究也不断深入,在近几年的国际妇科泌尿和尿控年会上均有我们的大会发言和交流,使我国盆底疾病诊治水平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鉴于中国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作为国际年会的科学委员会主席我国妇产科分会盆底学组和泌尿外科分会外科尿控学组共同成功举办了2012年国际尿控年会(ICS),这是四十多年以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该领域的国际大会,也表明和承认了中国妇科泌尿的进步和成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盆底学组已在IUGA领导下成立中国分会,并成功举办两次IUGA exchange培训,有东南亚学员参加,显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本课题组共发表论文366篇,其中SCI文章64篇,SCI论文他引581次,单篇最高82次,中文他引1051次,单篇最高120次。书著及音像制品13部,专利12项。显著提升了我国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他人评价、引用以及鉴定或验收情况: 本研究通过全国范围关于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到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尿失禁真实的发生率、影响因素、高危人群等相关信息,填补的了国内的空白。此流行病学资料提供了对该疾病早认识、早预防、早治疗的策略,降低发病率,提高防范质量,也为我国妇科泌尿学的发展和政府对该类疾病的决策提供了流行病学的实践数据和理论依据。 基础研究部分首次全面地对支持盆底的肛提肌周围组织和子宫韧带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与SUI和POP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临床雌激素替代对SUI疗效不佳的原因。课题组的形态学研究对POP是否发生SUI有了新解释,并通过形态学和神经病理学进一步全面研究了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针对目前SUI发生的“压力传导”理论和“吊床”理论,我们的基础研究佐证了“吊床”理论更为合理。这些研究结果均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临床研究部分,课题组针对各种手术路径及安全性进行了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建立了“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生物力学计算机模型”, 优化临床手术治疗方案,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引入了女性盆腔解剖新观念,为手术的准确有效及降低手术损伤风险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并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推广,深受临床医生的欢迎,成为盆底重建手术安全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本课题组临床上注重引入循证医学,多采用客观评价指标如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期法和各种盆底疾病的生活质量量化表,真正推进中国盆底疾病诊治的国际化,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率先施行国际上先进的各种盆底重建微创术式,优点突出,质量保证,达到国内领先,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课题组在临床实践中针对中国人种骨盆较小的特点,自己开发和研制了盆底缝合器,并获得国家专利,创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协和式盆底重建术"和"同济术式",并进行了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大样本研究。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约3/4),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在全国已推广完成4000余例,为国家节省数千万医疗资源。该项工作被同行专家认同,并推广在港澳开展,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本课题组共发表论文366篇,其中SCI文章64篇,SCI论文他引581次,单篇最高82次,中文他引1051次,单篇最高120次。 推动相关领域或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一)推行诊治的规范化与新技术推广 课题组引进国际尿控课程,采用客观评价指标如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和各种盆底疾病的生活质量量化表,真正推进中国盆底疾病的诊治与国际接轨。在全国举办学习班和手术演示约百余次,学员近万人。自2005年创办盆底学组以来,举办3届全国女性盆底学术会议,在全国推广盆底解剖和手术治疗的新观念、新技术,推行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规范化。为全国培养骨干人才,显著提高了我国盆底疾病整体诊疗水平。 自行设计开创的 “协和式盆底重建术”和“同济术式”,对于重度子宫脱垂和复发病例的一年治愈率达90,95%,与国外相当,并发症低。原需要16000元耗材的手术仅用4000元即可完成,其花费是国外的1/4,该成果经盆底学组论证后广泛推广,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40余家医院得到了应用和推广,直接节约医疗费用数千万元,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盆底重建手术。 (二)发表论文与成果引用情况 课题组发表文章342篇,其中英文SCI文章58篇,累计影响因子99.8分,其中3篇文章单篇被引?20次;中文文章284篇,其中7篇文章单篇被引?20次;国家专利12项,书著13部。 国际及亚太会议受邀发言10次(包括国际妇科泌尿年会,国际尿控年会,国际内镜及微创会议,美国内镜及微创手术年会,亚太妇科微创年会等),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力。 应用情况与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1.提高了我国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水平,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2.流行病学研究为政府对该类疾病早预防、早治疗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创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器械和术式,显著提高了患者就诊率和生活质量。 4.制定适合国情的诊治规范和建立盆底康复协作网,为推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平台。 5.组建中国女性盆底学组和培养的专业人才,促进妇产科亚学科发展。
/
本文档为【推荐项目简要情况表-朱兰docx - 协和医院内网 - 北京协和医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