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非法集资为何总盯着老年人-云南日报

2018-01-31 9页 doc 33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非法集资为何总盯着老年人-云南日报非法集资为何总盯着老年人-云南日报 13日,昆明市盘龙区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人员任某等人,以昆明华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银公司)名义,假借某投资项目不到两个月就非法集资152万元,39位老年人受骗。受伤害的为何总是老年人,记者梳理近年来的案件发现,信息闭塞、投资渠道狭窄、“温情牌”加高息诱惑,导致他们纷纷“掉陷阱”。 案例 伎俩 发小广告专骗老年人 2014年11月20日,昆明华银公司正式开门营业。老板储某在宣传中号称华银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庭审中记者了解到,其实该公司是利用工商登...
非法集资为何总盯着老年人-云南日报
非法集资为何总盯着老年人-云南日报 13日,昆明市盘龙区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人员任某等人,以昆明华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银公司)名义,假借某投资项目不到两个月就非法集资152万元,39位老年人受骗。受伤害的为何总是老年人,记者梳理近年来的案件发现,信息闭塞、投资渠道狭窄、“温情牌”加高息诱惑,导致他们纷纷“掉陷阱”。 案例 伎俩 发小广告专骗老年人 2014年11月20日,昆明华银公司正式开门营业。老板储某在宣传中号称华银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庭审中记者了解到,其实该公司是利用工商登记改革降低注册“门槛”的机会,委托中介机构代办注册,才拿到的营业执照。 “日投资理财,1万变3万,2万变5万。”公司开始印发大量的小广告,在农贸市场、公园、商场附近,以“项目投资、高额分红”为诱饵,专门向老年人进行游说,以某投资项目进行非法集资。 面对各种各样的游说和诱惑,许多老年人也参与了进来,把自己的养老金投入到了华银公司。任某当庭承认,按照公司规定,参与集资者最低需要投入1万元,上不封顶,每月至少可得到120元的利息,而且还 可以按季度分期分红。 金额 39名老人被骗152万 公诉机关指控,华银公司所假借的投资项目,是河南洛阳一家企业,并称这家企业非常有实力。其实,华银公司假借的投资项目为“伊川县某耐火材料公司”。从去年11月底至今年1月中旬,华银公司打着高额利润的噱头,以项目投资为幌子向社会公众进行非法集资。任某、何某、文某等人,一共非法集资152万元。其中,任某涉案集资40多万元。 今年1月中旬案发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有39位老年人参与其中,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他们当中,最少的投入1万元,最多的投入10万元。这些老年人,大多是街坊邻居或者亲朋好友,还有的全家人都参与了。 事发后,公司老板储某得到消息后跑路了,至今还未被抓获归案,152万的资金也不知去向。被告人当庭称,这些非法集资款项,一部分被投入到了河南洛阳的一个厂矿,其余大部分资金去向只有老板才知道。据调查了解,河南洛阳市确实有一家中钢集团的下属企业,但该企业并不在伊川县,两家公司名字有细微出入。当庭出示的材料显示,这些投资公司很多都是空壳公司。 员工 我们也是被骗来的 开业前,华银公司做足宣传攻势,并打出了高薪招聘业务经理的广告。任某就是通过该广告稀里糊涂地成了该公司的业务员。 该公司的会计陈女士,本来是看到打出的招聘广告,前来应聘会计的,但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给公司当出纳。负责拉业务的文女士说,直至案发,她们才领取了2500多元的工资。 庭审中,与其他被告人一样,任某对公诉机关的指控,提出了异议。法庭上大呼冤枉,他们一再声称自己只是个打工者,到该公司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挣点工资养家,并没想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糊 里糊涂成了非法集资的“帮凶”。 通过庭审,任某等人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老年人 成重灾群体 据有关人士介绍,昆明市近年来的绝大部分非法集资案件,受害者多为中老年人、妇女和社会无业人员。而涉案金额大、涉案人数多、涉案时间长,也成为昆明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的特点。其中,非法集资类犯罪,专门以老年人为作案对象的不在少数,这是为什么呢, 云南衡炜律师事务所朱智律师认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成因较为复杂,既有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行政监管方面的原因,还与被告人、被害人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等心理因素有关。为防不法行为败露,不少案件中的被告人明确告知老年人不要将投资的事情告知家里的子女,导致一些老年被害人在骗局里越陷越深。 诊疗 法官分析认为,“温情牌”加高息诱惑,这是目前非法集资案中显著的一大特点。老年人成为非法集资的重灾群体,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下面,本报为老年人梳理了受骗原因并开出了“药方”。 1.沉陷“温情牌” 病症:诈骗公司往往针对老年人生活相对空虚、孤独、缺乏关爱等特点,大打“温情牌”,通过对老年人嘘寒问暖骗取信任,进而骗取老年人的资金。 药方:老年人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同时,作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消除老年人的寂寞孤独感。 2.贪图“小恩小惠” 病症:非法集资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通过赠送“小礼品”和一些小恩小惠的东西来拉近与老年人的距离,伺机行骗。 药方:老年人要擦亮眼睛,警惕这些“糖衣炮弹”,不能贪图便宜因小失大。 3.难抵“高息诱惑” 病症:非法集资手段雷同,大多是虚构项目以募集资金投资为名,以12%至16.8%不等的高额年利率为诱饵,拟定投资,承诺在投资到期时向客户还本付息,将募集的资金用作他途。 药方:老年人要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高额回报的宣传时,特别需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不能贪图利益心存侥幸。 4.投资渠道狭窄 病症:老年人攒了一辈子钱,投资渠道又比较狭窄,犯罪分子就钻了这个空子,以高额回报进行诱惑,诱发群众的暴富速富心理,继而达到吸纳资金的目的。 药方:老年人要谨慎投资,合理理财,不要想着通过投资理财“暴富”或“速富”,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看紧“钱袋子”。准备投资,要多方征询,通过传统的合法渠道进行。 5.信息太过闭塞 病症:一些受害者刚开始还保持警惕,但因为信息闭塞,难以鉴别民间理财和非法集资,在集资公司设置的种种幌子和谎言之下,慢慢就上了当,不由自主地将钱掏了出来。 药方:老年人要提高判断力,多看新闻,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投资理财方面要多和子女商量咨询。社会各界也要重视开展宣传工作,比如,社区工作站、老年协会等机构,可以通过法制教 育课堂、宣传海报、教育片等形式,向中老年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提醒 非法集资资金 不受法律保护 这些非法集资案尽管最后都受到了法律严惩,但群众损失惨重,且参与非法集资的资金不受法律保护,损失自负。法官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要擦亮眼睛,仔细鉴别,理性投资,自觉抵制非法集资,严防小额贷款演变为非法集资。 本报记者 夏体雷 13日,昆明市盘龙区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人员任某等人,以昆明华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银公司)名义,假借某投资项目不到两个月就非法集资152万元,39位老年人受骗。受伤害的为何总是老年人,记者梳理近年来的案件发现,信息闭塞、投资渠道狭窄、“温情牌”加高息诱惑,导致他们纷纷“掉陷阱”。 案例 伎俩 发小广告专骗老年人 2014年11月20日,昆明华银公司正式开门营业。老板储某在宣传中号称华银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庭审中记者了解到,其实该公司是利用工商登记改革降低注册“门槛”的机会,委托中介机构代办注册,才拿到的营业执照。 “日投资理财,1万变3万,2万变5万。”公司开始印发大量的小广告,在农贸市场、公园、商场附近,以“项目投资、高额分红”为诱饵,专门向老年人进行游说,以某投资项目进行非法集资。 面对各种各样的游说和诱惑,许多老年人也参与了进来,把自己的养老金投入到了华银公司。任某当庭承认,按照公司规定,参与集资者 最低需要投入1万元,上不封顶,每月至少可得到120元的利息,而且还可以按季度分期分红。 金额 39名老人被骗152万 公诉机关指控,华银公司所假借的投资项目,是河南洛阳一家企业,并称这家企业非常有实力。其实,华银公司假借的投资项目为“伊川县某耐火材料公司”。从去年11月底至今年1月中旬,华银公司打着高额利润的噱头,以项目投资为幌子向社会公众进行非法集资。任某、何某、文某等人,一共非法集资152万元。其中,任某涉案集资40多万元。 今年1月中旬案发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有39位老年人参与其中,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他们当中,最少的投入1万元,最多的投入10万元。这些老年人,大多是街坊邻居或者亲朋好友,还有的全家人都参与了。 事发后,公司老板储某得到消息后跑路了,至今还未被抓获归案,152万的资金也不知去向。被告人当庭称,这些非法集资款项,一部分被投入到了河南洛阳的一个厂矿,其余大部分资金去向只有老板才知道。据调查了解,河南洛阳市确实有一家中钢集团的下属企业,但该企业并不在伊川县,两家公司名字有细微出入。当庭出示的材料显示,这些投资公司很多都是空壳公司。 员工 我们也是被骗来的 开业前,华银公司做足宣传攻势,并打出了高薪招聘业务经理的广告。任某就是通过该广告稀里糊涂地成了该公司的业务员。 该公司的会计陈女士,本来是看到打出的招聘广告,前来应聘会计的,但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给公司当出纳。负责拉业务的文女士说,直至案发,她们才领取了2500多元的工资。 庭审中,与其他被告人一样,任某对公诉机关的指控,提出了异议。法庭上大呼冤枉,他们一再声称自己只是个打工者,到该公司工作的目 的,只是为了挣点工资养家,并没想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糊里糊涂成了非法集资的“帮凶”。 通过庭审,任某等人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分析 老年人 成重灾群体 据有关人士介绍,昆明市近年来的绝大部分非法集资案件,受害者多为中老年人、妇女和社会无业人员。而涉案金额大、涉案人数多、涉案时间长,也成为昆明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的特点。其中,非法集资类犯罪,专门以老年人为作案对象的不在少数,这是为什么呢, 云南衡炜律师事务所朱智律师认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成因较为复杂,既有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行政监管方面的原因,还与被告人、被害人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等心理因素有关。为防不法行为败露,不少案件中的被告人明确告知老年人不要将投资的事情告知家里的子女,导致一些老年被害人在骗局里越陷越深。 诊疗 法官分析认为,“温情牌”加高息诱惑,这是目前非法集资案中显著的一大特点。老年人成为非法集资的重灾群体,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下面,本报为老年人梳理了受骗原因并开出了“药方”。 1.沉陷“温情牌” 病症:诈骗公司往往针对老年人生活相对空虚、孤独、缺乏关爱等特点,大打“温情牌”,通过对老年人嘘寒问暖骗取信任,进而骗取老年人的资金。 药方:老年人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同时,作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消除老年人的寂 寞孤独感。 2.贪图“小恩小惠” 病症:非法集资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通过赠送“小礼品”和一些小恩小惠的东西来拉近与老年人的距离,伺机行骗。 药方:老年人要擦亮眼睛,警惕这些“糖衣炮弹”,不能贪图便宜因小失大。 3.难抵“高息诱惑” 病症:非法集资手段雷同,大多是虚构项目以募集资金投资为名,以12%至16.8%不等的高额年利率为诱饵,拟定投资合同,承诺在投资到期时向客户还本付息,将募集的资金用作他途。 药方:老年人要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面对高额回报的宣传时,特别需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不能贪图利益心存侥幸。 4.投资渠道狭窄 病症:老年人攒了一辈子钱,投资渠道又比较狭窄,犯罪分子就钻了这个空子,以高额回报进行诱惑,诱发群众的暴富速富心理,继而达到吸纳资金的目的。 药方:老年人要谨慎投资,合理理财,不要想着通过投资理财“暴富”或“速富”,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看紧“钱袋子”。准备投资,要多方征询,通过传统的合法渠道进行。 5.信息太过闭塞 病症:一些受害者刚开始还保持警惕,但因为信息闭塞,难以鉴别民间理财和非法集资,在集资公司设置的种种幌子和谎言之下,慢慢就上了当,不由自主地将钱掏了出来。 药方:老年人要提高判断力,多看新闻,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投资理财方面要多和子女商量咨询。社会各界也要重视 开展宣传工作,比如,社区工作站、老年协会等机构,可以通过法制教育课堂、宣传海报、教育片等形式,向中老年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提醒 非法集资资金 不受法律保护 这些非法集资案尽管最后都受到了法律严惩,但群众损失惨重,且参与非法集资的资金不受法律保护,损失自负。法官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要擦亮眼睛,仔细鉴别,理性投资,自觉抵制非法集资,严防小额贷款演变为非法集资。 本报记者 夏体雷
/
本文档为【非法集资为何总盯着老年人-云南日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