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

2017-09-28 7页 doc 20KB 1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 宋时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对于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学校对课程的整体规划,一个是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这两个因素对于驱动实践层面的课程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小学在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与意义 我们把学校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 宋时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对于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学校对课程的整体规划,一个是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这两个因素对于驱动实践层面的课程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小学在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与意义 我们把学校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的过程称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质其实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保障。因此,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学校教育“共性”的一面。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必然有所不同,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各自的特点也就不同,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西部地区学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地区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课程难以照顾到具体地区、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反映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差异。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自身的特色与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目标。这就涉及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一问。 要实现这种“创造性实施”,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注意两点。首先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规范之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是在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这一前提之下进行的。为此,学校必须要做到能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实现规定的国家课程目标。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国家课程在学校层面上就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 这显然是违背了国家的教育规划。其次,“创造性实施”还要体现学校的课程创新。课程创新是一个大的范畴,它涉及到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操作模式。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的课程创新是在具体学校的实践场景中,根据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要求,由校长和教师自主地调整国家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度开发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理 想的课程”向“现实的课程”转化的重要途径。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同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也在倡导一种理念,即倡导教师积极地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让教师真正从工作中获得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成为有生命活力的专业人员。我们知道,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除了通过理论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实践获得。学校和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场所。教师对既定的国家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不断进行反思,并加以改造,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可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使其具有更强的批判反思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操作策略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许多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面进行了非常可贵的探索,既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又充分彰显了学校自身的特色,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学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并由此导致行为上的误区,主要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片面强调所谓的“校本化”改造,甚至过于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殊不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其前提还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因此,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保证国家课程的内容、结构、课时、目标等各方面的落实,然后才能根据学校和地方的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灵活化的处理。校本化实施决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国家课程的调整和完善。 二是校本化实施没有体现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不少学校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往往照搬他人的经验,没有充分考虑本校的各方面特点而盲目效仿,结果导致既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又没有实现校本化实施的效果。在进行校本化实施之前,校长和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自己的学校教育情况,抓住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那么,实践中,如何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呢? 笔者认为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学校层面,关系到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整体规划,主要是校长如何对课程事务进行领导;第二个是教师层面,关系到教师个人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主要是教师如何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 ( 一) 学校对课程的整体规划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校长应该对课程实施负有决策、组织、安排以及监督等职责,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校长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因为对具体学校来说,校长和教师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设置和课时数,以及每学年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周课时总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对此,校长负有很大的责任,体现了校长的课程领导权。那么,在学校层面上,为了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一是明确学校发展特色,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找准契合点。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条件,使课程实施更好地适合本校的实际。这意味着,课程实施既要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适应和满足本校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学校应认真研究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分析各学科教材特点, 制订年度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有关课程实施,对课程实施、学生发展进行评估。 二是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图馆、网络室、校外实践基地等, 挖掘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网络开发课程资源, 从而提高课程实施的个性化程度。 三是要调动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形成课程创新的氛围。要让教师充分理解国家课程的意图和目标,认识到增进师生之间交流以及实施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是提高课程适应性所必需的。校长可以在以上几方面提供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为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要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尽管对课程实施的管理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做到规范化和程序化,但为了落实国家课程的目标,校长必须对课程实施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控。但校长在领导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刚性的管理,如经常性地进行检查、通报等,而是要注重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和弹性,尽力帮助师生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 二) 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直接手段。尽管教师对课程进行删减、加工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因为教师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个性特点等等,这些自然而然地都会影响教师的课程实践),但是倡导教师有意识地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行为从自发到自觉,教师就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实施。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境中,在国家课程的框架之内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这也是教师课程运作的重要内容。国家课程进入学校之后,为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让学生真正达成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灵活处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在国家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无疑,综合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它不具备像语文、数学等这些学科课程一样的知识逻辑体系,很多学校就不知道如何去落实和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对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予以实施。这样,教师既是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国家课程,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校本化的处理,甚至同时将其纳入了校本课程序列。 当然,国家课程学校层面的校本化实施和教师层面的校本化实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学校更多的是为教师的创造性实施课程提供宏观指导和外部支持; 同时, 教师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为学校层面的课程决策、课程规划提供了依据。 三、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认识 ( 一)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学校和教师应有的权利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开发出来的,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新开发出的课程作为“产品”推向教师, 教师和学生作为“消费者”去“消费”这些课程。学校和教师处于课程开发的外围,对课程没有发言权,课程开发是远离教师的,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这就导致教师不关注课程,机械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参与越来越重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赋予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运作中的权利,增强教师的课程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消除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感与不安全感,使教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中,从而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教育部门应该给学校和教师松绑,为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少一些行政命令,少一些形式上的检查,以保证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反思、重建课程等创造性的工作。 ( 二)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学校和教师应负的责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人们所关心的不仅是设计出的课程是否完美,而且还要关注课程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无论专家设计出来的国家课程有多完美,如果在实施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或者课程改革给人们的感觉只是教材变了,实施起来还是老一套,那么就很难保 证课程实施的质量。 教师要改变课程制定是专家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课程目标, 自己有责任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教师角色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倡导教师成为学习者、成为研究者等呼声也越来越高。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其中就包含教师研究和反思课程、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含义。增强课程开发意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可以使国家课程更好地适应具体学校的特殊教育条件和具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意图和教育价值。此外,由于学校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场景,因此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因素可以很好地融入国家课程的实施之中,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发掘自身资源优势、体现学校发展特色的过程。显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可以很好地弥补“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变革的不足,为国家课程的扎实实施、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时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部,100088)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6月号
/
本文档为【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