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10课 收发电子邮件

第10课 收发电子邮件

2017-10-10 8页 doc 20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第10课 收发电子邮件第10课 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进入自己的电子邮箱。 2.学会发电子邮件。 3.学会回复电子邮件。 4.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协同合作、探索新知。 5.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6.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因特网的兴趣和意识。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登录电子邮箱的操作方法,如何编写、发送电子邮件。 2.难点: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E-mai...
第10课  收发电子邮件
第10课 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进入自己的电子邮箱。 2.学会发电子邮件。 3.学会回复电子邮件。 4.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协同合作、探索新知。 5.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的良好习惯。 6.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因特网的兴趣和意识。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登录电子邮箱的操作方法,如何编写、发送电子邮件。 2.难点: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材与教法建议] E-mail是因特网上重要的信息服务方式,它为世界各地的因特网用户提供了一种快速、 便捷、经济的通信方式,由于这些优点, 因特网上数以亿计的用户都有自己的E-mail地址,E-mail也成为利用率最高的因特网应用。 本课是在前一课学习申请电子邮箱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电子邮箱和电子邮件有进一步的 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和信息技术素养。从低层次探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 自主地探究新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凸现分层教学。让学 生展示自己的新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营造一个相互 学习,相互得益的氛围,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注册两个以上电子邮箱账号,或批量注册一批账号以供 备用,并及时地把自己的新邮箱地址通知同班好友,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 (2)在备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电子邮件内容,增加练习或模 拟发电子邮件的趣味性,使学生尽快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技能。 (3)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本校的局域网上,利用Windows NT 的Microsoft 邮局系统,建立起局域网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每位学生设置账号账号和密码,然后设置好学生机上收 1 发电子邮件的软件,以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发邮件。 [参考资料] E-mail是因特网最常用的功能,是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用于计算机用户 之间交换电子信件。电子信件的内容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由 于因特网覆盖了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因此E-mail成为最便捷、最迅速且收费低廉的全球通 信工具。 每个申请进入因特网t的用户都会有一个E-mail地址,它相当于在邮局租用一个邮箱, 只不过是电子邮箱。在因特网服务商的邮件服务器中,你可以随时在自己的计算机中输入密 码,打开服务器中属于自己的电子邮箱,收取电子信件。免费的电子邮箱也是如此。 用户E-mail地址具有username@mailhost的形式。username是用户的名字,可以使用拼音、字符甚至数字;@是分隔符,读英文“at”音;mailhost是电子邮件服务器,可以是主机名,也可以是域名。如:iexpress@public.bta.net.cn和abcd@jionline.com。 课本中介绍了用于收发电子邮件的软件“Microsoft Outlook Express”,该软件操作 方便,适合一般用户。 要想用此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必须在软件中进行设置。在使用该软件时: 可以设置成多个账号账号接收邮件,以满足几个人共享一个邮件账号或一个人在不同地 点使用不同账号的情况。 在“收件人”、“抄送人”和“密件抄送”框中可以输入多个电子邮件地址,不同的地址 之间用逗号或分号隔开。 如果设置了地址簿,则“收件人”、“抄送人”和“密件抄送”就可以从地址簿中添加, 只要单击各自图标,然后选择要添加的电子邮件名。 如果要脱机创建邮件,则单击“文件”然后单击“脱机工作”,下次单击“发送和接收” 时,Outlook Express会重新连接到因特网,并发送邮件。 如果想在邮件文本中添加特殊要点或结构,可以使用HTML,HTML是因特网的文本格式,使用HTML格式可以在邮件中添加图形和指向WEB站点的链接。 (1)要正确输入电子邮箱地址,否则无法发送。 (2)必须输入“主题”,以便收件人知道信件的来源。 (3)邮件内容要简明扼要,邮件(包括插件)不能过大,最好不要超过1M(正式申请的电子邮箱),否则很容易造成邮件服务器阻塞。大邮件应把它分成几小份,分别发送。 (4)传输秘密文件时,可以选择安全选项,为电子邮件加密,避免在传输过程中泄密。 (5)为了降低费用,尽量缩短收发电子邮件的时间,接通网络收邮件,断开网络读邮 2 件;断开网络写邮件,接通网络发邮件。 Foxmail是张小龙先生开发的中文E-mail软件,支持全部的因特网电子邮件功能,运 行于Windows 95/98及Windows NT 4.0环境。该软件是针对中国因特网用户的实情设计的, 它具有以下的优点: (1) 极好的中文兼容性,支持GB、BIG5的汉字编码;内置BIG5与GB转换功能。 (2)支持多个邮箱帐户,同时从多个服务器下载邮件。 (3)远程邮件管理,浏览信件条目后再决定下载或删除。 (4) 本地邮箱加密功能。 (5) 地址簿支持“组”功能;多地址簿功能,易于共享地址簿。 (6) 内置拨号网络管理,自动拨号上网或挂断。 (7) 同时支持MIME和UUEncode邮件格式;支持HTML格式的邮件。 (8) 包含服务器邮箱监视工具Notifier,快捷实用。 (9) 同时具备英文版和中文版可供选择。 使用E-mail进行电子通信时,对陌生人的电子邮件中附加的“礼品”,不要冒然打开或 下载,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与破坏,近来出现的“CIH”、“美丽杀手”和“爱虫”等病毒都是利用电子邮件,躲过各类安全检查,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对 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影响,不要有意将带病毒的文件发送给他人。 [参考] 第10课 收发电子邮件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进入电子邮箱。 (2)学会发电子邮件。 (3)学会回复电子邮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协同合作、探索新知。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因特网的兴趣和意识。 1课时。 3 1.重点:登录电子邮箱的操作方法,如何编写、发送电子邮件。 2.难点: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多媒体教学网、网络机房且计算机能连接因特网。 1.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成功地申请了自己的电子信箱,现在就可以在因特网上同别人通信, 那么如何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呢? 2.新授 (1)登录电子邮箱 ?问:同学们想不想发邮件到老师或同学的邮箱进行交流啊? ?任务1:请同学们登录自己的电子邮箱。 学生尝试登录邮箱的操作。 ?登录操作完成后,教师提问:登录电子邮箱的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如果登录密码忘 记了怎么办?邮箱窗口的控制面板有哪些栏目?分别有什么作用? (2)发送电子邮件 说明:请同学们发一封问候邮件到老师邮箱里,也可以发给自己的同学,注意是否成功。 (如果没有把握的可以和同学一起操作,学生互动探索新知;会操作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教 不懂的同学) ?在邮箱网页的左侧窗格中,单击“写信”按钮,进入“写信”页面。 ?单击“登录”按钮,进入电子邮箱。 a.操作完成后,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列在黑板上。让其他学生帮助有问题的学生解决(解 决办法可查看教材内容、请教同学、请教现场老师、或查看帮助信息)。 说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协作解决问题。 b.抽问学生的尝试结果,把成功操作的方法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把成功的过程。 c.抽查学生完成情况。问:你怎样知道你发邮件成功了? 答:1、计算机提示“你已成功将信发送到„„” (3)回复电子邮件 同学们,在你们发邮件的同时,老师也通过邮箱给每一位同学发了一封问候信,面对自 己“电子邮局”里面的这封邮件,你们又该如何进行阅读呢?之后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也回 复一封给老师呢! ?打开接收的电子邮件,阅读邮件内容。 ?单击“回复”按钮,输入回复的内容。 ?单击“发送”按钮,回复邮件。 4 3.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能顺利的发送和回复电子邮件了,课后请你利用自己的电子邮箱给 你的亲朋好友或同学发一封电子邮件,从而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5
/
本文档为【第10课 收发电子邮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