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俱舍论看玄奘法师

2018-01-07 18页 doc 39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从俱舍论看玄奘法师从俱舍论看玄奘法师 從《俱舍論》看玄奘法師 翻譯之用語 釋廣淨撰 大綱: 一、前言 壹、玄奘常用語例句 貳、玄奘之常用句型例句 二、《俱舍論》中玄奘常用之翻譯用語 三、《俱舍論》中玄奘之常用句型 四、《俱舍論》中玄奘梵文化之句子 五、結論 附錄: 附錄一:玄奘常用語例句 附錄二:玄奘之常用句型例句 參考書目: 1 一、前 言 《俱舍論》為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論,但也是一部很難讀的一部論,學者常視研讀這部論為畏途,但是,根據筆者教學經驗,要解讀這部論,並沒有那麼難,只要具備有四方面的知識即可深入解讀。第一...
从俱舍论看玄奘法师
从俱舍论看玄奘法师 從《俱舍論》看玄奘法師 翻譯之用語 釋廣淨撰 大綱: 一、前言 壹、玄奘常用語例句 貳、玄奘之常用句型例句 二、《俱舍論》中玄奘常用之翻譯用語 三、《俱舍論》中玄奘之常用句型 四、《俱舍論》中玄奘梵文化之句子 五、結論 附錄: 附錄一:玄奘常用語例句 附錄二:玄奘之常用句型例句 參考書目: 1 一、前 言 《俱舍論》為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論,但也是一部很難讀的一部論,學者常視研讀這部論為畏途,但是,根據筆者教學經驗,要解讀這部論,並沒有那麼難,只要具備有四方面的知識即可深入解讀。第一是印度語言文化面之基本知識,第二是玄奘法師之常用翻譯用語,第三是世親時代印度外道思想之常識,第四則是佛教部派之思想。 這四方面的知識,第一、三、四屬於思想方面,過去有比較多人處理,和玄奘個人之風格比較沒有關聯;第二部分屬於小學,比較少人處理,和玄奘法師個人之風格,比較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在這次玄奘大師的研討會尌選了這個小學的題目。 現代的佛學研究,動輒要做梵文原文比對的工作,事實上,現代人比對玄奘法師的翻譯,發現其譯文已經相當精準,正確性達到很高的程度。而現代的漢語和古代漢語之用法,已有相當的差異,是造成現代華人不能正確解讀原典的原因之一。又,玄奘法師一生翻譯七十餘部,達一千三百多卷,卷帙相當龐大,非筆者能力所能及,所以,本文僅從多年《俱舍論》教學所得,以玄奘譯之《俱舍論》為主,來看玄奘之翻譯用語。俾助現代之學人能迅速的解讀《俱舍論》。 又,本文從三方面來解讀玄奘大師的翻譯語詞,第一是玄奘大師常用的用語,第二是玄奘大師的常用句型,第三是玄奘大師的梵文直譯的句子。 1《俱舍論》論文及《俱舍論疏》常用語及常用句型: 壹、玄奘常用語例句:見附錄一: 貳、玄奘之常用句型例句:見附錄二: 二、《俱舍論》中玄奘常用之翻譯用語 1: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一,《大正藏》第29冊,頁1a;:唐:法寶撰《俱舍論疏》卷一,《大正藏》第41冊,頁453a。 2 由佛教傳入中國開始,中國之譯經――歷經羅什之前的古譯時期,羅什之後到玄奘以前的舊譯時期。到玄奘之後的新譯時期,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之經驗。玄奘發現初期的譯經,除了譯語不統一、主譯者之語言隔閡、助譯者使用之方言等問題之外,其實漢語本身也不斷的在演變。所以翻譯的經典,要傳之於世,除了譯文要正確之外,所用的文字也要標準,尌是要儘量以漢語的本意來翻譯佛經。玄奘所選的藍本,是以許慎的《說文解字》做為其依 2據。 以下,尌以教學所得常見之玄奘用語,並以《說文解字》為主來解釋其意義,並列舉幾個例句。 ,〃爾:如此。 ,〃然:爾之轉語,如此也。用於句尾有「如此」之意,但是用於句首則有「但是」之意。 ,〃義:,.合理之事物;b.道理。 ,〃計:會合,算數也。同:測、度。 ,〃託:寄也,憑依也。 ,〃記:疋也,疏識之也。標識,一一分別而記識為記。 ,〃許:聽言,順從也。 ,〃趣:疾也,引申為:歸趣,旨趣也。 ,〃寧:安也。引申為情願。 ,,〃豈:難道,怎麼,反問用語,有貶損義。 ,,〃朋:朋黨,盲從也。 ,,〃取:捕取也,周禮獲者取左耳也,選擇也。 ,,〃位:引申為人之所處,所應站的位置。:時候、階段: ,,〃堪:地高處,引申為凡勝任皆言堪。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 ,,〃即:節也,檢制之使不過之,凡止於是,謂之節,「當、尌、便是」也。 ,,〃遮:遏也;止也。 2 許慎著、: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轉:還也:環也:,還者,復也,復者,往還也。 ,,〃撥:猶治也,而非治也。以手除去,本有而手治以除。 ,,〃攬:總攝而持也。:破我品: ,,〃酬:報也,回應。:破我品: ,,〃徵:徵召,徵,微也。一問一答。表顯微細奧義。 ,,〃遣:縱也。縱,緩也,舍也。 ,,〃縱:緩也,捨也,放任,釋放。:注疏中用語: ,,〃橫:東西向地,引申為不順情理。:說文外: ,,〃推:揣度,推測。:例:進退推徵。: ,,〃奪:裁奪。:決定,定奪。::注疏中用語: ,,〃出過:如艸之滋長,顯露也。出過,顯示對方的過失。:注疏中用語: ,,〃牒:堆疊也。連續問。:注疏中用語: 三、《俱舍論》中玄奘之常用句型 :一:A以B為因?B是因,A是果。A與B為因?A是因,B是果。 :二:「…………,謂……,…………。」其中之「謂」以下之文字,是對上文「………」之解釋。 :三:「非………、勿………、無………。」:有「非、勿、無」等否定詞在前者,是否定全句。 :四:「若………」,其中的「若」是假定句。 :五:「如………」,其中的「如」是Like「像」的意思,「像………。」《說文》引申為:「凡相似曰如。」 :六:「………者」,是表引文,指「者」字之前的一段文字,之前已經出現過了。「者」,《說文》:「別事詞也。」引申作為隔離詞。 :七:「為……,為……,」是……,還是……,強迫二者選一。:以下在兩者皆破,故皆不能成立。: :八:「傳……、許……,」「傳」、「許」以下,是敘述對方之論點:自己不同意:。但「『應許』……。」是強制對方接受以下「………」之論點。:己方不見得承認,因為要進一步破: :九:「由………故」,「由」是表示「因為………故。」 :十:「定……」「定」表決定,是肯定全句。 4 :十一:「約……說」約,束也,縛也。「約………說」,是「限定在……範圍說。」 :十二:聲、言:「……聲」,其中的「聲」表語言上之某字………。「……言」,其「言」字表以上所說之………。「聲」表單語,「言」表片語或句子。 :十三:「曾……」,「曾」表過去曾經……:如何:;「當……」,「當」表未來將……:如何:。 四、《俱舍論》中玄奘梵文化之句子 :一:梵語化之句子 玄奘譯:「剎那滅心,於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憶知,如是憶知從相續、內、念境、想類心、差別生。且初憶念為從何等心差別無間生,從有緣彼作意相似相屬想等,不為依止差別愁憂散亂等緣,損壞功德心差別起。」:T29,P156c: 真諦譯:「若無我孰能憶,能憶是何義,由念能取境。此取境為異念,不異此念,能作取故,是我前所說,因緣能生此念,謂想類差別心。」:T29,P308b: :二:倒裝句 ,〃玄奘譯:「有餘復言:眼識能見,是見所依故;眼亦名能見,如鳴所依故,亦說鐘能鳴。若爾眼根識所依,故應名能識。無如是失。世間同許眼識是見,由彼生時說能見色,不言識色。毘婆沙中亦作是說:若眼所得,眼識所受,說名所見,是故,但說眼名能見,不名能識。」:T29,P11a: 真諦譯:「復有餘師說:眼識名見,見依止故,說眼能見;譬如打依止故,說鐘作聲。若爾識依止故。」:T29,P171a: 此句義為:眼亦名能見,是見所依故;如說鐘能鳴,是鳴所依故。 2〃玄奘譯:「謂於剎那生滅諸行不異相續,立天授名,愚夫於中執為一 5 體,為自相續異處生因,異處生名行,因即名行者,依此理說天授能行;如焰及聲,異處相續,是依此說焰、聲能行。如是天授身能為識因故,世間亦謂天授能了;然諸聖者為順世間言說理故,亦作是說。」:T29,P157b: 真諦譯:「諸行剎那剎那生滅相應無別異,說名天與,諸凡夫執彼許為一眾生,彼於別處作自相續因,世間於彼說天與行,於餘處生說名行。」:T29,P308c: 此句義為:於剎那生滅諸行不異相續,立天授名,為自相續異處生因,異處生名「行」,因即名「行者」。依此理說天授能行,愚夫於此自相續中執為一體。 以現代標點:於剎那生滅諸行不異相續立天授名――愚夫於此自相續中執為一體,為自相續異處生因,異處生名「行」,因即名「行者」,依此理說天授能行。 3〃玄奘譯:「又彼施設補特伽羅,應更礭陳為何所託,若言託蘊,假義已成,以施設補特伽羅不託補特伽羅故;若言此施設託補特伽羅,如何上言依蘊立理,則但應說依補特伽羅,既不許然,故唯託蘊。若謂有蘊此則可知,故我上言此依蘊立,是則諸色有眼等緣,方可了知。故應言依眼等。」:T29,P153b: 真諦譯:「是時,汝等執說:人為觀諸陰執說人,為觀人執說人。若觀諸陰執說人名,但約陰中執說人名,由人不可得故;若觀人執說人,云何言:約陰執說人,何以故,此執說但人是所緣境故。若汝言:諸陰若有人則可知,是故言,約陰執說有人。」:T29,P304c~305a: 此句義為:所託為何,如說託蘊假義已成,如說託我,如何以上說託蘊,而不但說託我, 4〃玄奘譯:「謂若離縷異色、類、業,依色等三不可得故。若錦衣上色等屬衣,則應許實從異類起。」:T29,P66c: 6 真諦譯:「若縷有別色類事,衣無色等故,則衣不可得。若衣有種種色等別類,不生別類此義不成。」:T29,P224b: 此處義說:若離縷之色、類、業,衣之色、類、業等三不可得。 5〃玄奘譯:「此法如煖,立煖法名,是能燒惑薪,聖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為煖。」:T29,P119b: 真諦譯:「有善根名暖行,即生起是如暖行名暖行,是能燒惑薪,四聖道火前起相故,故說名暖。」:T29,P271b: 此處義說:此:煖:法立名為煖,是能燒惑聖道前相,如煖是能燒薪之火之前相,故立名為煖。 五、結 論 以上僅尌玄奘漢譯之譯語來解讀《俱舍論》,希望能夠提供給初學者一個幫助,其中當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還待方家加以指正。並望以後能有機會按前言所說,再介紹《俱舍論》中之印度文化、外道之思想、部派思想等背景,俾利《俱舍論》一論之瞭解與解讀,為《俱舍論》之研習提供一點棉薄之助力。 附錄: 附錄一:玄奘常用語例句 :一:、爾::有290多處: 1〃若工巧處及威儀路,極數習者,得亦許爾。唯有無覆無記法得,但俱起耶,不爾。云何,有覆無記色得亦爾。:T29,P23b: 2〃若爾便違本論所說。:T29,P89b: 3〃爾時:T29,P89b: :二:、然:有290多處: 7 1〃彼說不然。 2〃是故,彼說理定不然。:T29,P8c: 3〃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T29,P4a: 4〃然經說:眼能見色者,是見所依,故說能見。:T29,P7a: :三:、義::267個: 1〃唯色蘊攝十界有對。對是礙義。:T29,P7a: 2〃云何同分彼同分義,:T29,P10b: 3〃如無想定、滅定亦然,此亦然聲,為例何義,例無想定心心所滅。如說,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T29,P25a: :四:、計:38: 1〃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T29,P8b: 2〃豈得隨情數為轉計。:T29,P26b: 3〃若此句義由名能顯,但由音聲顯用已辦,何須橫計別有實名。:T29,P29b: :五:、託:13: 1〃何因識起俱託二緣,得所依名在根非境,:T29,P12b: 2〃云何化生,謂有情類生無所託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T29,P44a: 3〃又彼施設補特伽羅應更礭陳,為何所託,若言託蘊假義已成,以施設補特伽羅不託補特伽羅故。若言此施設託補特伽羅,如何上言:依諸蘊立理則,但應說依補特伽羅,既不許然,故唯託蘊。:T29,P153b: :六:、記::87: 1〃除色及聲餘八無記,謂五色根,香、味、觸、境,不可計為善、不善 8 性,故名無記。:T29,P7b: 2〃所記別達弭羅嗢怛羅,殑耆羅長者子耶舍鳩磨羅時婆,最後身菩薩。:T29,P26c: 3〃若爾便無一有漏法是無記、或善,皆生死攝故。若據勝義誠如所言,然於此中約異孰說。諸有漏法,若不能記異孰果者,立無記名;於中若能記愛異孰,說名為善,故無有過。:T29,P71b: :七:、許::139: 1〃此影依樹光、依寶言,且非符順毘婆沙義,彼宗影等顯色極微,各自依止四大種故,設許影光依止樹寶,而無表色不同彼依,彼許所依大種雖滅而無表色不隨滅故,是故所言未為釋難。:T29,P3c: 2〃有作是難,若一切法無障住故皆能作因,何緣諸法非皆頓起。一殺生時,何緣一切非如殺者皆成殺業。此難不然,但由無障許一切法為能作因,非由於生有親作力。:T29,P30b: 3〃許法體恒有,而說性非常;性體復無別,此真自在作。:T29,P105b: :八:、趣::109: 1〃如彼論說:云何為緣起,謂一切有為乃至廣說。素怛纜言:因別意趣。:T29,P48c: 2〃此中餘部有作是言:於諸諦中唯頓現觀,然彼意趣應更推尋。彼現觀言:無差別故,詳諸現觀總有三種:謂見、緣、事有差別故。:T29,P121c: 3〃寧知經意如此非餘,汝復焉知如餘非此,二責既等,何乃偏徵,二釋於經並無違害。如何偏證中有是無。凡引證言理無異處。:T29,P45b: :九:、寧:32: 1〃寧知經意如此非餘,汝復焉知如餘非此,二責既等,何乃偏徵,二釋於經並無違害。如何偏證中有是無。凡引證言理無異處。:T29,P45b: 2〃豈不闇中、或於遠處觀杌等物,了形非顯。寧即顯等安布為形,以闇遠中觀顯不了。:T29,P68c: 3〃又此唯一,蘊體有五,寧不說此與蘊有異,大種有四,造色唯一,寧 9 言造色不異大種。:T29,P155c: :十:、豈:77: 1〃第六意根於能了別一切境識,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為根。豈不色等於能了識亦有增上,應立為根。境於識中無增上用,夫增上用謂勝自在,眼於所發了色識中最勝自在,故名增上。:T29,P13c: 2〃又此作用云何得說為去、來、今,豈作用中而得更立有餘作用,:T29,P105a: 3〃至第十六道類智時,無一諦理未見今見,如習曾見,故修道攝。豈不爾時觀道類忍、見道諦理未見今見,此中約諦不約剎那。:T29,P122a: :十一:、朋::3: 1〃若言自在待餘因緣助發功能方成因者,但是朋敬自在天言。:T29,P38a: 2〃若謂即以形、色極微,如是安布名為長等。此唯朋黨,非極成故。:T29,P68b: 3〃此四種說一切有中,第一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T29,P104c: :十二:、取::121: 1〃取境。 2〃取果。 3〃聖教支離已成多部,其於文義異執交馳,取、捨任情于今轉盛。:T29,P45b: 4〃為得諸境界,遍馳求名取。:T29,P48b: :十三:、位::177: 1〃誰能現見,謂同分眼與識合位能見,非餘。:T29,P10c: 2〃入正性離生位時,捨異生同分,得聖者同分。:T29,P24a: 3〃已起隨眠生種滅位,由簡擇力餘不更生,說名擇滅。:T29,P34a: 10 4〃生位、死位、聖位、有學位、無學位等。 :十四:、堪::19: 1〃云何令我具大堪能,於苦瀑流濟諸含識,故捨涅槃道求無上菩提。濟他有情於己何益,菩薩濟物遂己悲心,故以濟他即為己益。:T29,P63c: 2〃生生常能憶念宿命,所作善事常無退屈。謂於利樂有情事中,眾苦逼身皆能堪忍,雖他種種惡行違逆,而彼菩薩心無厭倦。:T29,P94c: 3〃第四靜慮是不傾動,最極明利三摩地故,堪為麟角;喻無上覺所依。:T29,P120c: 4〃我等不言:佛於一切能頓遍知,故名一切智者;但約相續有堪能故,謂得佛名諸蘊相續成尌,如是殊勝堪能,纔作意時,於所欲知境無倒智起,故名一切智,非於一念能頓遍知。:T29,P155a: :十五:、齊::22: 1〃齊何量說小、中、大千,:T29,P61a: 2〃齊何時分,:T29,P73c: 3〃又此所說別解律儀,應齊幾時,要期而受,:T29,P74c: 4〃謂要先發欲盜故思,於他物中起他物想,或力、或竊起盜加行,不誤而取令屬己身,齊此名為不與取罪。:T29,P87a: :十六:、即::286: 1〃若說世俗阿毘達摩,即能得此。:T29,P1b: 2〃傳說:竅隙即是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T29,P6c: 3〃又具縛者,下、中、上品煩惱現起差別,應無得、無別故。若由餘因有差別者,即應由彼諸法得生。得復何用,故彼所言:得有作用,謂作所得諸法生因,理不成立。 :十七:、遮::74: 11 1〃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孰果。誰之異孰,謂無想定。:T29,P24b: 2〃若爾何等我非所遮,唯有諸蘊,謂唯於蘊假立我名,非所遮遣。若爾應許諸蘊即能從此世間轉至餘世,蘊剎那滅於輪轉,無能數習煩惱、業所為故,令中有蘊相續入胎;譬如燈焰雖剎那滅,而能相續轉至餘方,諸蘊亦然,名轉無失。:T29,P47c: 3〃若謂經說壽煖合故,又說名色與識相依,如二蘆束相依住故;又說名色、識為緣故;又遮離色乃至離行,識有來有去故;由此無色、有色理成。此證不成,應審思故,謂所引教應共審思,且契經言壽煖合者,為約一切界,為約欲界說,名色與識相依著者,為約一切界,為約欲色說,:T29,P146a: 4〃又彼所言:世尊說故,去、來二世體實有者,我等亦說有去來世,謂過去世曾有名有,未來當有,有因果故。依如是義說有去、來,非謂去、來如現實有,誰言彼有如現在世。非如現世彼有云何,彼有去、來二世自性。此復應詰,若俱是有,如何可言:是去、來性,故說彼有。但據曾、當因果二性,非體實有。世尊為遮謗因果見,據曾、當義說有去來。:T29,P105b: :十八:、轉::190: 1〃云何名轉,由此法門往他相續令解義故,或諸聖道皆是法輪,於所化生身中轉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T29,P128c: 2〃在彼多劫色相續斷,後歿生下,色從何生,此從心生非從色起,謂昔所起色異孰因,熏習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從彼心生。彼無色身、心依何轉,離身何不轉,下曾不見故。色界無段食身復依何轉,下亦不見身離段食轉故。又先說彼心轉所依。:T29,P66b: 3〃一縷合中曾不得衣,唯得縷故。有誰為障令不得衣,若一縷中無全衣轉,則應一縷上有衣分,無衣。應許全衣唯集諸分,非更別有有分名衣。:T29,P66b: :十九:、撥::21: 1〃如是一類執有不可說補特伽羅;復有一類總撥一切法體皆非有;外道執有別真我性;此等一切見不如理,皆不能免無解脫過。:T29,P156c: 12 2〃補特伽羅定應實有,以契經說諸有,撥無化生有情邪見攝故。誰言無有化生有情,如佛所言我說有故,謂蘊相續能往後世,不由胎、,、溼名化生有情,撥此為無故邪見攝,化生諸蘊理實有故。:T29,P155b: 3〃若體全無是所緣者,第十三處應是所緣。諸有達無第十三處,此能緣識為何所緣,若謂即緣彼名為境,是則應撥彼名為無。:T29,P105c: :二十:、攬::2: 1〃若攬諸蘊是此依義,既攬諸蘊成補特伽羅,則補特伽羅應成假有;如乳酪等攬色等成。若因諸蘊是此依義。:T29,P152c: 2〃有阿羅漢苾芻尼名世羅,謂魔王說: 汝墮惡見趣, 於空行聚中, 妄執有有情, 智者達非有。 如即攬眾分, 假想立為車, 世俗立有情, 應知攬諸蘊。:T29,P154b: :二十一:、酬::3: 1〃識於所緣為何所作,都無所作但以境生。如果酬因雖無所作,而似因起,說名酬因。如是識生雖無所作,而似境故,說明了境。:T29,P157b: 2〃如屠羊者將行殺時,先發殺心從床而起,執持價值趣賣羊廛,[捐-口+左]觸羊身酬價捉取,牽還養飯將入屠坊,手執杖刀若打、若刺,或一、或再至命未終,如是皆名殺生加行。:T29,P84c: :二十二:、徵::17: 1〃又應一法生已未壞名住,住已,壞時名滅。理且可然。異於一法,進退推徵理不應有,所以者何,異謂前、後性相轉變,非即此法可言異此。:T29, p28b: 2〃我勝性等隨其所應,如自在天應廣徵遣,故無有法唯一因生。:T29, p38a: 3〃寧知經意如此非餘,汝復焉知如餘非此,二責既等何乃偏徵,二釋於經並無違害,如何偏證中有是無,:T29, p45b: 13 :二十三:、遣::24: 1〃我勝性等隨其所應,如自在天應廣徵遣,故無有法唯一因生。:T29, p38a: 2〃若爾應許諸蘊即能從此世間轉至餘世,蘊剎那滅於輪轉,無能數習煩惱、業所為故,令中有蘊相續入胎;譬如燈焰雖剎那滅,而能相續轉至餘方,諸蘊亦然,名轉無失。:T29, p47c: 3〃此四念住能於境界繫縛其心,及正遣除耽嗜依念,是故念住說在最初。:T29, p133a: :二十四:、縱::24: 1〃縱爾何違,若約所依應唯一業,以一切業並依身故。若據自性應唯語是業,以三種中唯語即業故。:T29, p67b: 2〃若異此者,縱意入定身心相續相似而生,後念與初無差別故,不應最後念自然從定出。:T29, p157c: :二十五:、橫::8: 1〃不能避脫抂橫緣故。:T29, p26c: 2〃若此句義由名能顯,但由音聲顯用已辦,何須橫計別有實名。:T29, p29b: 3〃若謂於我不起我愛,此言無義,所以者何,於非我中橫計為我,容起我愛非實我中,如是所言無理為證:T29, p19b: 附錄二:玄奘之常用句型例句 :一:、A以B為因?B是因,A是果。A與B為因?A是因,B是果。 1〃若人唯說有現在世及過去世,未與果業,說無未來及過去世,已與果業,彼可許為分別說部,非此部攝。:T29, p104b: 14 2〃若果已生,因便過去,名已與果,不應更與。:T29, p35c: 3〃如彼:品類足:論言:或有苦諦以有身見為因,非與有身見為因。:T29, p30b: :二:、「……,謂……,………。」:472: 1〃色等五蘊謂出色蘊乃至識蘊。:T29, p2a: 2〃無色界繫唯有後三,所謂意法及意識界,要離色欲於彼得生,故無色中無十色界,依緣無故五識亦無。:T29, p8a: 3〃又經說有七善士趣,謂於前五中般分三。:T29, p45a: :三:、「非……、勿……、無……。」: 1〃此非有體可得,如色、受等,亦非有用可得,如眼、耳等。:T29, p34a: 2〃經部師說:一切無為皆非實有,如色、受等,別有實物此所無故。:T29, p34a: 3〃如何異心見後異心能憶,非「天授心曾所見境,後祠授心有憶念理。」:T29, p157a: 4〃勿「乳等成四,或非四所成。」:T29, p153b: 5〃非心與行如畫、如果,我為能持如壁、如器。:T29, p158a: 6〃何義經中說為聖諦,是聖者諦故得聖名。於非聖者此豈成妄,於一切是諦性無顛倒故,然唯聖者實見非餘。是故經中但名聖諦,非非聖諦顛倒見故。:T29, p0114a: :四:、「若……」: 天授謂何,若是實我,此如先破;若假士夫,體非一物。於諸行相續假立此名故。:T29, p0157b: :五:、「如……」: 如天授能行,識能了亦爾。:T29, p0157b: 15 :六:、「……者」: 遍行謂前遍,為同地染因。 論曰:遍行因者,謂前已生遍行諸法,與後同地染污諸法為遍行因,遍行諸法。:T29, p32c: :七:、「為……,為……,」: 1〃謂所引教應共審思,且契經言壽煖合者,為約一切界,為約欲界說,:T29, p146a: 2〃諸契經中,有餘種種蘊及處、界、名想可得,為即此攝,為離此耶,彼皆此攝。:T29, p6a: 3〃若於一時眼識識色,因茲知有補特伽羅,此言何義,為說諸色是了補特伽羅,因為了色時補特伽羅亦可了。:T29, p153b: 4〃若了色時此亦可了,為色能了即了此耶,為於此中別有能了,:T29, p153c: 5〃諸有表業成善等性,為如心轉,為如隨轉, :八:、「傳……、許……」: 1〃傳許約位說, 從勝立支名。:T29, p48c: 2〃許法體恒有, 而說性非常, 性體復無別, 此真自在作。:T29, p105b: :九:、「由………故」: 1〃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障故色於中行。:T29, p1c: 2〃如世尊說:苾芻當知,由變壞故名色取蘊。:T29, p3b: :十:、「定………」: 1〃:十八界之:色:界決:定非見斷。:T29, p10b: 2〃為往彼趣中有已起,但應往彼定不往餘。:T29, p46b: 16 3〃毘婆沙師:定去、來二世實有。:T29, p104b: :十一:、「約………說」: 1〃十六心中忍是無間道,約斷惑得無能隔礙故。智是解脫道,已解脫惑得與離繫得俱時起故。:T29, p0122a: 2〃約受用退說不動法退,現法樂無相違過。:T29, p131a: :十二:、聲、言: 1〃有說:界聲表種類義,謂十八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名十八界。:T29, p5a: 2〃此中於後起以加行聲說,應言於根本說加行聲。:T29, p85a: 3〃此難不齊,無表依止大種轉時,如影依樹光、依珠寶;眼等五識依眼等時,則不如是,唯能為作助生緣故。此影依樹光、依寶言,且非符順毘婆沙義。:T29, p3c: 4〃為諸善士所訶厭法說名為罪,於此罪中不見怖畏,說名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不見怖言欲顯何義,為見而不怖名不見怖,為不見彼怖名不見怖,:T29, p21a: :十三:、曾、當、現: 1〃又彼所言世尊說故,去來二世體實有者,我等亦說有去來世,謂過去世曾有名有,未來當有,有果因故,依如是義說有去來,非謂去來如現實有。:T29, p105b: 2〃世尊為遮謗因果見,據曾、當義說有去來。:T29, p105b: 參考書目: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一,《大正藏》第29冊,No. 1558。 ,〃:唐:法寶撰《俱舍論疏》卷一,《大正藏》第41冊,No. 1822。 ,〃許慎著、: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7
/
本文档为【从俱舍论看玄奘法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