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钟还在响,鼓还在敲……:俞颂华编辑生涯忆旧

钟还在响,鼓还在敲……:俞颂华编辑生涯忆旧

2017-12-09 4页 doc 16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钟还在响,鼓还在敲……:俞颂华编辑生涯忆旧钟还在响,鼓还在敲……:俞颂华编辑生涯忆旧 钟还在响,鼓还在敲……:俞颂华编辑生涯忆 旧 编辑之学.与新闻,出版都 相关联,编报,编刊,编书虽有 传播时效,文章容量的区别,但 都崇尚杂学精神,都讲究腕底 功夫.再者,职业经历也可能 "串场",穿梭于报人与出版人 之间,俞颂华便是一位典型. 俞颂华(1893—1947),祖 籍江苏太仓,生于上海.他短 暂的一生不离"读书","教 书","办报","办刊".1909年, l7岁的俞颂华考入北京清华 学堂.同年转入上海复旦公 学.1914年毕业于复旦政治经 济系;次年赴日本留学...
钟还在响,鼓还在敲……:俞颂华编辑生涯忆旧
钟还在响,鼓还在敲……:俞颂华编辑生涯忆旧 钟还在响,鼓还在敲……:俞颂华编辑生涯忆 旧 编辑之学.与新闻,出版都 相关联,编报,编刊,编书虽有 传播时效,文章容量的区别,但 都崇尚杂学精神,都讲究腕底 功夫.再者,职业经历也可能 "串场",穿梭于报人与出版人 之间,俞颂华便是一位典型. 俞颂华(1893—1947),祖 籍江苏太仓,生于上海.他短 暂的一生不离"读书","教 书","办报","办刊".1909年, l7岁的俞颂华考入北京清华 学堂.同年转入上海复旦公 学.1914年毕业于复旦政治经 济系;次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社会学专 业.归国后应张东荪之约往 <时事新报)主编<学灯)副 刊.随后受<晨报),<时事新 报>的指派,与瞿秋白等人赴 苏俄,后又转道去欧洲.是中 国近代新闻史上第一批专职 驻外新闻记者.他不仅长于 "记其闻",更擅于"思其由". 他的海外报道与国际时评融 近距离观察与远距离思考于 一 体,显示出敏锐的见识与丰 瞻的学养,有些文章至今读来 仍叹其深刻,独到,不同凡 钟在响,鼓在鼓…… 国公学傲了三年多教授,讲授 论理学(逻辑学),中国近代 史,社会学,新闻学.l928年人 商务印书馆,担任<东方杂志) 编辑,兼傲国际问题撰稿人. 1932年应<申报>老板史量才 之邀,创办了大型综合杂志 <申报月刊>,并任主编.抗日 全面爆发后,他颠沛于湖南, 广西,重庆,新加坡,香港等 地.办报兼教书.1946年东归 上海,执教于苏州的社会教育 学院,任新闻系主任.次年 lO月病逝于苏州拙政园.辞世 前两天,他对女儿说:"钟也不 响了,鼓也不响了."把他挚爱 的编辑生活喻为"敲钟","击 鼓",平凡之中寄寓着生命的 活力与社会的理智. 无疑,俞颂华早年的许多 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与业绩 应该放到新闻史中去谈.但35 (1928年)之后的十年则以 编辑刊物为主,先在商务编 '东方杂志>,后在申报馆编 <申报月刊>.应该说这十年是 他人生中最成熟,也是最辉煌 的十年.恰好与20世纪上半叶 相重叠.因此,当纳入出版史, 尤其是沪上出版史的研究视 野,去追溯颂华先生的"鼓点" 与"钟声",于我们今天的出版 活动想必不无教益. 俞颂华人商务编<东方杂 志>是应钱智修之邀而去的. 钱是他复旦求学时的同窗,国 学,英文都很好.俞氏与他交 谊很深,因此,是一对在精神 上,学术上,经营上都相互支 撑的好搭档.<东方杂志)创办 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 记述国内外大事与介绍新知 为宗旨,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 上具有鲜明的启蒙功能.因 此.它要求编辑人员在思想与 学术上都能领风骚,立潮头, 这恰好为俞颂华实现其"编着 合一"的职业追求提供了舞 台."商务"四年,俞颂华不仅 积累了许多办刊的经验,协助 钱智修完成刊物的图文并举, 缩短周期,由月刊改为半月 刊,还写作了大量的国际问题 深度报道与评论的文稿,总共 有180余篇,5O多万字.由于俞 氏游历欧洲数年.阅历丰富, 期\善 日 涩 崎 涯 生出 辑 编 华 颂龋一 一年 . 又熟诸国际掌故,所下笔极 有见地,又富有意趣,文章十 分可读,也耐读.尤其是对国 际事件走势的预测极具远见, 如对巴勒斯坦地区民族状况 与未来的,对爱尔兰地区 的动荡与宗教分歧的关系,犹 太人与犹太的复兴运动的洞 察,都被后来的历史发展所印 证.同时也印证了编辑的学术 生活与编着职业活动之间的 依托关系,承之积愈厚,则负 大舟也愈力. 1932年,商务印书馆遭日 军轰炸而一蹶不振,(东方杂 志)被追停刊.俞颂华愉快的编 辑岗位也随之失去.此时一个 新的富有挑战的职位正在等待 着他.这一年正值<申报)成立 60周年,总经理史量才欲甩掉 保守,沉闷的老面孔,致力革故 鼎新.于1932年7月15日创 刊(申报月刊).前两月始聘俞 颂华主持其事.于是,俞由编 辑,协理的角色推到了主编与 担纲的位置上.不负史量才的 一 片厚望,俞颂华在不到两个 月的时间里,组织一流学人,作 家精心编辑,拿出了一本1研, 330页的新刊.集政治,经济,文 化于一册,一部分是纪念(申 报>60周年的各学科分类综述 文章,一部分是月刊栏目约定 的文学与文化娄作品,评论.一 俟出版,就受到文化界的好评, 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但在当时 外患内忧交织的局势下,刊物 的基调如何把握,风格如何确 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既要点 燃民众激情,动员抗战,责无旁 贷;又要排恐镇慌,处乱不惊, 冷静地寻求出路,保持<申报) 纯正,稳重,严肃,平和的固有 传统,延续文化建设的步伐.俞 颂华费尽了心机,相继开辟了 "现代国家之研究","国际局势 及热点地区局势","中国文化 现状述评","中国政治,经济状 况研究"及"文艺创作"等栏 目.为增加刊物的现场效果.编 辑经常举办专题讲谈会.邀请 各方面知名学者聚在一起.就 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发看 法.专家议论,加上口语化表 达,读来既深刻又亲切,这类文 章很受读者欢迎.难能可贵的 是,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之时, <申报月刊)坚持国际化视野与 客观认识世界的姿态,包括研 究日本的文化,风俗,经济,政 治状态,苏联的国家建设成就 与臆患,有褒扬,也有批评. 与任职<东方杂志)时期相 比,俞颂华的个人写作急剧减 少,只剩一些卷首语,编辑后记 及几则短评.体现了可贵的牺 牲精抻.他把全部心血都凝注 在编辑与组稿活动之中,有许 多独刨的点子,很值得师法.如 年初与7月份出刊扩大版面, 称为"特大号",页码由160增 至2O0多,除保持原有各个栏 目的内容之外,并邀约国内知 名学者,专家撰写世界各国近 况的文字,特别关注国际形势, 文艺作品也相应增加.-N使 刊物更具主导性,也对年初的 初订者和下半年续订者是一个 激赏,在发行上增加了竞争 性.其次在栏目上非常用 心,尽量凸现每,期的重要言 论,篇末有编辑的每月专题小 结,如"一月来之中国","一月 来之世界"及编辑后记,评述编 辑意图与编辑花絮,使读者能 直接与编辑沟通,谈心,缩短了 编读距离.增加了亲切感与参 与感.艺术与版式设计上也非 常讲究,稳重而不失活泼.淳正 而不失锐意. 1936年1月,<申报月刊> 改为<申报周刊),仍由俞颂华 主编,一直到1937年7月抗战 全面爆发.由月刊到周刊,出 版周期加快.加之1934年11 月,史量才遭暗杀,俞颂华还 要协助新任总经理马荫良强 撑全局.1935年,他还在一段 时期内代理<申报)总编辑,常 常是废寝忘食.他一般午饭后 去报社编(申报月刊),然后到 <申报>总编室审,定稿,午夜 时审看<申报>大样,再写,篇 社论供次日刊登,清晨方回寓 所小憩.超负荷的工作严重损 害了他的健康,加之随后近十 年的艰苦岁月,更是雪上加 霜.所以,俞颂华未足55岁就 英年早逝了.看来,任何钟情 于事业的人都以燃烧生命作 为代价.生命的长度缩短了, 但它的容量与厚度却大大扩 充了.追溯俞颂华不平凡的编 辑生涯,任何一位后来者都会 为之肃然起敬.他用生命的激 荡在诉说: 钟还在响}鼓还在敲……
/
本文档为【钟还在响,鼓还在敲……:俞颂华编辑生涯忆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