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汇总]现代诗意象学

[汇总]现代诗意象学

2017-12-06 34页 doc 63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汇总]现代诗意象学[汇总]现代诗意象学 《现代诗意象学》(草稿) 内容提要:在网络上可免费阅读到的现代诗理论、评论、争论、扯淡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意象”概念的稀里糊涂使用,东西方诗学对“意象”的认识和概念阐述具有历史性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其中也包括纠错。在许多类似现代诗写作技巧的文章和书籍中,经常看到作者对“意象”定义的解读差异,就是词典对“意象”的释义也是很含混的。本博士导爷论文当然不能象党国一般的博士导师那样把朦胧派的病句诗吹捧成“新的美学崛起”,对于“意象”不是小儿科那样从词义的来源说起,而是高屋建瓴,从当代世界主流诗文本中“意象”...
[汇总]现代诗意象学
[汇总]现代诗意象学 《现代诗意象学》(草稿) 内容提要:在网络上可免费阅读到的现代诗理论、评论、争论、扯淡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意象”概念的稀里糊涂使用,东西方诗学对“意象”的认识和概念阐述具有历史性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其中也包括纠错。在许多类似现代诗写作技巧的文章和书籍中,经常看到作者对“意象”定义的解读差异,就是词典对“意象”的释义也是很含混的。本博士导爷当然不能象党国一般的博士导师那样把朦胧派的病句诗吹捧成“新的美学崛起”,对于“意象”不是小儿科那样从词义的来源说起,而是高屋建瓴,从当代世界主流诗文本中“意象”的全息现入手,现代诗发展到今天,用“好大一棵树”比喻已经不妥,应该借用“宇宙大爆炸”,或者“好大一片森林”形容,而现代诗森林里的大树基本是基督教文明地区的大诗人们,对世界现代诗现状全息观察,面对“意象”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表现开始,到上世纪中国40年代现代派对意象的认识,最后说说当代优秀现代诗中的意象表现常态。 关键词:意象与意境 古典意象的演变 意象派 对应物 深层立体意象 一、诗的意象与意境 当下诗坛的的许多评论、理论文章中经常将“意象”与“诗意”、“意境”等语义混为一谈。这是明显的以局部替代整体的逻辑错误。意境是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整体诗意境界,属于抽象的审美想象空间。而意象充其量是这空间内的组成部分,比较短小的诗出现的意象少些,如早期的咏物诗。大多数现代诗由多个意象构成图景,形成意境。近代现代诗名作的意象呈现立体结构和三个世界变化有关,借用宇宙大爆炸形容,就是当下的世界中,物质愈加丰富,人的意识的更加复杂多元,知识更新速度更快了。在诗歌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意象的认识、使用也和三个世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我在前篇《现代诗张力学》中提出了对诗和文的简单判断,一览无余没有言外之意的文本偏向文,诗语的张力就是文本的“言外之意”。至于什么是诗和什么是意象,在诗学多元化的今天,根本没有必要寻找、给出,接收某个公共标准,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个人标准,就是“唯我独尊”,知识世界中古今中外的诗学者对意象的解释很多,常见的望文生义解释是:“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结合,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我个人的看法是:意象对于诗也是相互映衬关系,只有在诗的文本里“客观的词汇”才是意象,在非诗的文本里“客观的词汇”就是客观词汇,比如,客观的植物“松树”一词出现在植物学等文章里,古今中外的诗人给予“松树”的任何比喻、象征、典故等词语词义之外的语义就不存在了,另外,严格说一个单独表示客观物的词汇不能成为意象的,比如,像北岛只有一个“网”字的非诗《生活》。与构成诗的“言外之意、言内之意”无关的客观词汇也不一定能成为意象,甚至会阻碍其它客观具象词汇成为意象。 二、古典意象的演变 只要顺时对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词文本看下来,参照意象的基本概念解释,就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诗歌词中的作品有三大类:1、多含抽象词汇,少含具象词汇的言志、抒情类(直抒胸臆)文本;2、多含客观具象词汇,少含抽象类词汇的借景言志、抒情类文本;3、而介于二者之间的文本数量最多,可以说是唐诗宋词的主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介于直抒胸臆和借景(场景意象)抒情之间的作品。 中国古典诗歌词中的“意象”的“意”多数是稍微抽象的小感受、小哲理,小感慨之类,因为中国的哲学缺少形而上学和逻辑。“象”多数是外在的具体物象;两个字合成的词汇“意象”,在文本中大多是为了达到“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目的。古典作品中的意象最初是来源线性的比喻,其后发展成是和隐喻、换喻效果差不多的起兴,由于代代流传,有的词汇有了固定寓意,带有公众通用的象征功能。如“梅、兰、竹、菊、折柳、长亭„„”等词汇,这种“意象典故”的公众化因袭、借喻、通感使用,带有了程式化的联想特征,本体与喻体容易形成凝固对应关系,取消了隐喻性语言的价值,“公用象征”代代公用成为固定的原型象征物符号。公众化的固定寓意意象词汇不再有创造性语言陌生化的感官刺激,典故的陈旧将公众化“意象”混同日常语言,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词为什么到来现代社会不合时宜的内因之一,古典诗歌词的外形、字数、押韵、对仗等太多规范,形成意象叠加,语句对偶并置,词语顺序倒置等特殊结构同西方诗无外形约束的文体不同,古典诗中的意象并列不能用连词形成深层意义的聚合、转换,也是后人认为古典诗歌词缺少知性、哲理思辨,缺少历史叙事功能的一大原因。 中国古典诗歌词比较重视客观物象的作用是从汉赋开始的,由内心直抒的“言志”到汉赋的“体物写志”变化体现汉赋文本中,以客观形象的罗列、铺陈间接表达古代诗人模糊笼统的“志”,汉魏以前作品中的“意象”多以山水、故事、传说来映衬主体的意志和情趣,语言是表达人对世界的认知,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与情趣混合表现和新的思想(佛教)进口,和道家思想土产有关,尼采说过诗是思想的邻居,受佛学、道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作品和《诗经》、《离骚》的作品风格明显不同,六朝时期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意象过于华丽、繁复、雕饰。如果说《诗经》整体表现为志趣、情趣大于沉默的意象,那么,汉赋中的沉默意象也是诗人惧怕文字狱的心理表现,用多义的,因为沉默意象比直来直去的表现个人的意志的文章不容易被统治者抓把柄,其出发点和西方诗学到了后象征时期,为了抵抗对浪漫主义诗学的强大影响,从象征体的客体具象物过渡到意象派的客观物的沉默不一样,而辉煌的唐诗是吸收了前人“诗言志”和“意象隐喻”的优点发展起来的。 三、意象和意象派 “隐喻是诗歌之本”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的,隐喻是在语义冲突时存在,因为诗中的每一个词在特殊的语境中都可以有另外的附加含义,相互联想才可以构成隐喻意。隐喻并不存在单独的词中,是隐隐约约存在语境的意象联系中,隐喻的启示具有超越性、开放性。意象在广义上说是诗歌作品中有客观的具象词汇,西方的古诗中早就有了,不过,中外的古诗中的意象大多数线性的,点状的所谓喻象,创造比喻性的形象是诗人最起码的创造性表现,荷马的诗中有很多简单的明喻句子,诗艺术地位的解放者黑格尔说:“虽然艺术的内容是理念,但是,艺术的形式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整体。” 二十世纪初庞德开始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他对中国古典诗词借鉴学习是残缺的,误以为中国古诗只有“意象”表现一种形式,对此,艾略特讽刺说,庞德不是翻译,而是“发明”了中国诗,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随心所欲的创意翻译很幽默的,他可以将李白的两首诗合为一首翻译,翻译中他随意修饰不合他口味的内容,可以不顾原文内容,将原诗句子拆散译等等,比如,他把《青青河边草》的“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两句译为:“她嫁给了一个酒鬼。酒鬼在外面喝得醉熏熏的。”,不认真学习,造成庞德的意象主义被西方主流诗学视为异类。我们看看他自己的作品《地铁车站》:“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只有对照中国古典诗,就知道他是断章取义,只知其一的物象,不知其二的起兴。用诗经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做比喻,庞德只学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国有很多通篇直述其怀诗,也有很多用意象点缀和装饰的诗。庞德学了一招半式就能在西方横行,可见中国古典诗学的威猛。 庞德意象派理论区别其他流派的地方,就是他歪打正着的倾向于用客观性物象材料的“意象”来表达西方诗学主流追求的理性、先验、形而上等不可以触摸的东西,但是,庞德的客观化诗学革命并不彻底,所以他被评论为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之间的过渡人物,他认为:意象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这其实还是个二元命题,因为,意象的客观物性是一元,选择客观性的意象必需通过主观的人是一元。 美国的意象派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反对各种各样挂着各种现代派标签的浪漫主义,如果从宗教学、语言学角度分析,是反对天主教地区和拉丁语地区的诗学,因为早期象征主义已经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了,为什么里尔克强调客观对应物和呈现,庞德以及后现代诗学奠基人威廉斯为什么要反对象征主义,我觉得原因很多,除了象征主义诗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还有其它许多原因,如追求本土化表现,实用主义哲学,新教地区科学、哲学、思想相对开放活跃等等原因,简单的说:就是被反对的诗学不够客观。意象派的流派宣言是:以客观意象代替主观情绪发泄,使情绪找到它的“对应物”。 四、主客观的对应物 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维也纳学派哲学家们有个众所周知的独特看法:就是将形而上学与诗歌关联起来~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们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因为不可能被证实,或追求先验,或将经验与先验混淆起来等原因,所以是无意义的。但是形而上学之无真理意义上的意义并不等于说它真的没有一点儿意义,像痴人呓语一样,而是它们确有它们自身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这个价值并不是与科学一样能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真理性的知识,而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这一意义很难用一般明晰的话来说,只能说它们类似于艺术作品对于我们的价值。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些内容,这些内容甚至是科学所不能提供的,如荷马史诗所能为我们的生活所提供的乐趣,牛顿第一定律也无法提供一样。 形而上的思想是抽象的,不易把捉的,意象有定型的特征,里尔克的“非个性化”诗学是意图让抽象的思想具体化、真实化。里尔克认为:沉思是一种隐喩,是主客观对等的相互化入,浑然为一,“个性与非个性化”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诗学的区别。浪漫主义诗学张扬个性,肯定自我,表现自身,抒写张扬个性,将个人的价值置于宇宙中心。认为诗是自我哀伤和情感的载体,是表现内心苦闷、多愁善感的工具。里尔克的“非个性化”诗学表达方式是不直接宣泄情感,敞开主观感受,寻求相应的客观对应物。 另外一个被意象派诗人作为反对对象的后象征主义诗人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理论有三大内容:一、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传统而单独具有他的完全意义,“他得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二、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诗人只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心灵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形成诗。区分诗人成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诗人表现了个性,而在于诗人能否将特殊的、颇多变化的情感自由组合完美表现。三、诗人表现情感并非是他个人的情感,不是生活中特殊事件激发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单纯、粗疏,枯燥乏味,诗中表现的情感是丰富复杂的。 这些现代派诗人反对浪漫主义诗学,而意象派和后现代诗人又反对现代派诗学,后现代的鼻祖威廉斯的诗学来源是意象派,再到后面的更多元的后现代诗学分支,如深度意象派、新叙事派、新形式主义等等,我们通过作品阅读,可以归纳出:东方诗学和哲学(主要是佛学)是后现代派诗学的指导思想之一,意象入诗不是万能的,人的丰富精神世界不可能随时随地找到准确的对应物,早期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主义诗运用意象叠加技巧,威廉斯为代表后期的意象主义运用了意象并置技巧放弃隐含在意象中的主观意识。这小小的造句革命就是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分水岭吗,我认为没有这么简单。 威廉斯的作品《红色手推车》将“手推车,雨水,白色的鸡雏„„”简单并列,没有主体对客体阐释和作者意未经预设,只是对客观物体白描的呈现,不象庞德作品的意象叠加中思想和物体构成一定的因果比附关系。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词中也可以找到与威廉斯作品极其相似的段落,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摘取其中具象的,没有修辞的“藤。树。鸦,小桥。流水。家居建筑。古道。西风。马。夕阳西下”随意排列,就和威廉斯许多所谓的客体意象诗接近了。 其实,庞德没能超出形而上学影响。他的意象承认逻辑、超验、本体论,在创作有预设和控制;威廉斯不过是貌似摒弃了意象中的主观意识,没有连词做联系的“意象并置”中客观物象还是威廉斯选择的,要不然就只能用布列东的自动写作法来解释了。庞德的意象叠加(两个意象不用联接词叠放形成隐喻关系)隐喻是主观性的选择决定,威廉斯注重当下不将事物当成意念象征,意象复合体包含主体和客体,难免读者去设置隐喻联系解读。只要涉及意象选择,并置和叠加的行为本身都包含了人主观因素,都免不了对读者的阅读理解产生限制。 五、中国的意象诗 对于世界日新月异的现代派诗学更新革命、螺旋形的发展,中国现代诗学教育是非常落伍的,即使是当今许多关于意象的诗学观点还停留在古典诗学的“情与景”、“心与物”、“神与形”的初级喻体理解上,有些针对初学者的写作技巧类书籍中,没有弄清楚技巧分析的文本样品是不是诗,而把各种词语的属性当作意象来区分,如什么“及物意象,时间意象,感觉意象,方向意象„„等等”的分类,另外就是把词当“简单意象”,把句子和词组当“复杂意象”区分,这些本末倒置的“意象教育”实在荒谬,从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意象派对意象概念解释,可以得之:能够作为意象的词汇就是具象的“客观属性”的名词,看不见摸不着非客观性词汇不能作为意象材料。许多中国的文学青年饱受民歌诗、口号诗、海子神经诗、朦胧病句诗,还有所谓的后现代口语诗、解构诗、去隐喻,去象征等土著流派稀里糊涂诗学的影响,可以说许多中国诗人对现代派诗,对现代派以关于意象的理解是稀里糊涂的,党国工具性的诗学愚民教育影响是根深蒂固,非一日之寒的。那么,对现代主义思想和诗学稀里糊涂的中国多数诗人匆匆忙忙对现代派之后的后现代各种流派诗学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抄袭模仿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不管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诗学,强调客观性是西方诗学从象征主义以来的普遍追求,发展到今天,从当今的西方名作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西方诗学从简单的意象理解、运用到当今追求意境的立体性,这种立体性更符合当代三个世界的发展现状,也可以说诗意的多元的立体性表现的境界追求代表着当代诗学中意象的生命感。 传统哲学还认为宇宙是遵循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以从理论上一劳永逸地找到支配世界的原则或真理。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否定了这一观念。在微观粒子领域发挥作用的是概率决定论,每一次具体的结果都是不可预测的。混沌理论指出:很多系统对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都将导致天壤之别的结果。传统哲学把物质、时间和空间看成实体,但相对论却指出,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属性,物质又等价于能量,相对论用“事件”代替了“物质”,作为实体的物质不存在了,二十世纪物理学基本走向就是用关系取代了实体。德里达用无形的“踪迹”取代有形的“符号”,用“文本间性”打破了封闭的文本,与物理学的走向是一致的。 后现代诗的变革起因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也和庞德之后许多美国诗人不断吸收东方文化和哲学思想(特别是佛学)有关,可以说是佛学影响了西方现代哲学的突飞猛进,我们可以从叔本华、海德格尔、维也纳学派哲学家的文章中找到许多原始佛学的观点,到了美国后现代诗的深度意象派作品,才可以看到吸收的中国古典诗学和佛学思想完熟的意象派作品。 传统哲学建立在一种“客观观察者”的假定前提基础上的,假定有一个观察者(人的理性或者神)能够从世界外部“客观”地观察,这种观察活动不会对世界施加任何影响。哲学家们相信存在客观的、超时空的、确定的真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突破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量子力学粉碎了虚拟的客观性。测不准原理表明,作为观测者的人或者仪器在观测对象的同时已经干预并改变了对象的存在状态,客观的测量是不存在的,主观和客观其实是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概念上的区别。 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对意象的理解受到西方的文化思想发展的影响,其后,中国现代诗学消亡,在非现代政治文明的语境下,中国现代诗缺少对现代社会复杂意象的异质同构能力,叙述的综合表现能力,传统的诗学中线性,点状喻体意象无法处理多维时空流动的矛盾关系,难以对现实、意识、历史的体验进行创造性的呈现。 六、深层立体意象 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引入美国意象派理论也是为了反对当时的浪漫派浮泛抒情。但是,其后在长期封闭的愚民诗学教育中,还在意象简单理解状态,而西化诗学对意象的运用早就超越了庞德,威廉斯到了对深层意象的运用,早就走出了物象词语简单的对应指向象征喻指的对应结构。当代西方诗学经过后现代解构思维的洗礼,西方现代诗中的意象已经不再是表示什么喻体固定寓意了,意象变成了浮动的符征,不再是具有特定寓意的符旨。意象的组合也不是为了一个固定的象征意义,而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语境下摆脱语义的预设,展现系统性结构中的瞬间作用,诗的书写动机不是目的,而是消解传统语言对认知事物的喧哗,情感呈现在零度状态的冷静回忆亲历的感受,现代西方名作中的意象更多是一种个人经验在语言中的瞬间呈现。 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曾说:“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用特殊的去谈论 这件事情”,“因为诗的陈述总是要使被陈述的事实在一种特殊的光辉中呈现出来。”诗语不同于散文语言重主题,必需文理的发展的时间方向,现代诗的意象的发展就是动作本身,注重空间结构。意象只是语言的舞姿,把意象的不同意义限度扩张,诗语不需要特定方向和文类书写的信息交流的顺畅目的。言内之意在看似通畅,适当隔的语境中,言外之意必需在语境中潜伏,诗是一种生命情感有机整体性,不能分割研究;叙述空间化、意象时间性的发展,使得意象与意象间互相刺激、推展,在文本中形成网络,点缀、牵引、完成文本叙述。 语言符号不确定性与创造性互相依赖。点状意象组合形成向心网结,指向诗人存在体验的深层,构成情感的知性系统。 当今在美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是将“新形式主义”及“新叙事”派混合在一起的“扩展诗”派,“扩展诗”派关注:社会、文化、政治、宗教、受众„„抛弃了“垮掉一代、自白派”的自恋成分,和“新超现实主义”中的“达达主义”部分。“扩展诗”派博采各家之长,用非自白、自传式的叙述性、戏剧性、抒情性的自然讲话语言模式,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关系进行观察、思索,越来越关注普遍意义的主题与题材„„“扩展诗”派转向学习罗伯逊、弗罗斯特和哈代等传统派诗人,主张诗要“让人接受,听得懂,听众不可缺少”;反对语言不精确、装腔作势、含糊其词、故弄玄虚„„ 2011-4-1莫测 草稿 《现代诗张力学》 内容提要:在网络上可免费阅读到的现代诗理论、评论、争论、扯淡中,经常可以看到用物理学的“力”来形容夸张现代诗,“力”就像现代厨娘的调味品,比如:张力、感染力、影响力等等。本论主要是文针对与张力相关的命题做系统性分析、归纳、厘清,为了暴露当今诗坛理论、评论界胡乱使用调味品制造快餐的现象。 关键词:物理学力的概念 张力的误解 张力的发明者说 张力的制造学 一、物理学力的普通概念 物理学中所指的力(F)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会因为其他物体的存在而改变。可见物理学的力和现代诗写作的表现力与阅读中得到的感受力是风牛马不相及的,诗文本有字、词、句构成,字、词、句不是客观物体,对于诗,用任何“力”来表示的,都是借用来形容、修辞,因为,物理学的力是可以量化、测量的,而我们对诗中的各种力的感受只能是因人而异,可以凭感觉经验比较,却不能具体量化和测量。 普通物理学的力可以用测力计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虽然,我发明了通过压缩诗语言中无关紧要的字、词、句的“删除大法”,其实就是响应古今中外的名作都强调诗的语言要精炼,言简意赅的口号而已,这种给力的删除类似压缩文本,但不是压缩实实在在的弹簧。弹力是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过程中包括施力物与受力物。这和诗文本的表现力和感受力需要作者和读者双方构成相似,物理学的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的方向不同,它的作用效果也不同。这和俺们国古代的老夫子教导写文章要一气呵成是异曲同工的,写文章也要有方向感,其重要性可以借助物理学的“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除了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是一样的,这也是我在“借力使力”——了解一下物理学的力,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写文章不会主题和内容打岔,不要迷信后现代诗学部分流派主张的“去中心化”谬论。 二、诗的张力是什么力 我们经常看到评论、理论现代诗的文章中出现“张力”,张力到底是什么力,我刨根问底的在网络上辛勤搜索,目前暂时收集到国内评论、理论界关于张力的三种物理学的借用来源: 1、液面上任一分界直线一边的表面层与另一边的表面层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叫表面张力,是一种物理效应,它使得液体的表面试图获得最小的、光滑的面积,好像一层弹性的薄膜。要扩大一个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表面,需要向这个液体作功。 2、是指制造业的车床切削过程中,力作用于卷件时产生的应力,是制动和反制动间形成的力,也称为扭曲张力。 3、粒子物理学关于分子运动结构中,两个基本粒子之间如果距离远,会产生一种引力;而两个粒子距离近,会产生一种斥力。这种粒子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平衡力,也叫粒子张力。 “张力”既然是物理学借用来形容诗歌文本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的,那么,我们干脆更宏观的借用一下,宇宙间的力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皆起源于“平衡趋势”之作用及逆“平衡趋势”之作用。宇宙在“平衡趋势”与逆“平衡趋势”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循环变化。 诗的结构由字、词、句构成,比宇宙运动的事件结构简单多了。物理学力的作用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运动状态有:1.静动状态;2.运动方向;3.运动速度。力的三要素是: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这些物理学关于力的学问,我们如果全部借用来形容诗的“表现和感受”力,那评论和理论就会变得很科学的枯燥了。 三、“张力”的发明者解释 “张力”源于英美新批评学派,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艾伦?退特。他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 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 老外说事都喜欢用逻辑推理,看完发明者艾伦?退特对张力命题的自我解释,我们暂时可以将复杂的物理学放在一边去了,那是故弄玄虚的借用而已。如果要化洋为中,其实也很简单,把老外的“张力”理解为俺们中国传统诗学强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话中有话„„”就可以了。因为俺们中国人的思维是抓大放小,言内之意是一目了然的,无需强调,为什么不化繁为简的理解张力,而要去借用物理学复杂的“应力,引力,斥力„„万有引力”等怪力来乱我们的分析力,艾伦?退特所谓的张力就是“整体诗意”——整诗的全部诗意就是言内之 意加言外之意。这和物理学没有任何关系,倒是和语言学,结构学有一定关系。有人认为张力的涵义是指一句诗,或整诗中包含的矛盾、冲突又统一河蟹的因素,那是自己自讨苦吃掉进了借用物理力学的陷阱了, 艾伦?退特发明的诗学张力与物理学张力不同,原义是:“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那些用物理学的张力比附于诗学的张力就是自作聪明,自以为高深的误解了。张力的概念很简单的,指的就是诗歌语言的字面指称意义与内在暗示意义的总和。比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的理解是:“如果没有内在的张力,诗就流于内在的铺陈,一泻无余,当没有所谓生长与完成。”再如美国新批评派的阿伦?泰特理解:“诗的意义,全在于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的有机体。”这几个艾伦?退特的老乡对张力的理解都在语言学的范畴内,没有涉及物理学的力和所谓“文本中的语义矛盾冲突统一河蟹”等形而上的玄论力。 四、诗语的张力结构 我这里说的“诗语”包括了能够让诗具有意义的语言,这里就不叉开话题了,退特所谓的张力简单说就是由文本的表面意义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构成,用语言学术语说就是诗语的外延和内涵构成,而形式逻辑中的外延是指适合某词的一切对象,内涵是指反映此词所包含对象属性的总和。退特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这里的贯通一气就是中国传统诗学强调的一气呵成,贯通就是不要脚踏两只船,贯通是针对诗的语境表面结构,而言外之意是潜伏在表面语义之下的,退特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暗示意义,那么,在文本中一部分诗句和整诗都存在两个寓意层次。新批评派理论家瑞恰兹认为诗的语意层次更多,他的《实用批评?意义的四大种类》认为,一首诗起码可分出四种意义:一、是意思,亦即文义。二、是感情,指作者对语言的表达的问题的态度、倾向或强调的兴趣。三、是语气,指音调或口气。四、是目的,指作者通过意思、感情、语气所表达出来的效果。 有了对诗语的层次感结构的认识,我们就可以从此入手,很简便的去区分诗和文了,至于构成诗文本的语言主要是用书面语、雅语,还是用俗语、俚语、口头语,那是诗写策略,能够表现出两层意义的语言都可以是诗语,所谓的“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二元对立”的扯淡暴露无遗了,选择语言就不是诗创作的主要问题了,工具性文章语言或者口头的信息交流语言是趋向言内之意的完整顺畅表达,而诗 的语言至少必需在此前提之下,还要表现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话中有话„„言而尽,而意无穷”等能产生暗示的,让人联想的另外一层语言的意思,就按发明者说的张力概念说,文本中至少要有两层语意才可以产生张力,当然,如果能多给几层更好。 五、张力制造的概说 说实在的,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诗的创意来了,在写的时候,我只是想着要把想表达的意思写出来,要等写完后,再冷却一段时间去重新打量、精修时,我才会去刻意考虑其中的“言外之意”,这个精修过程主要是对写得太白的语言进行修正,比如删除打岔的,多余的字、词、句,让语言顺畅、精炼,另外就是通过各种修辞技术让语言尽量多义、含蓄、有暗示性。 我认为诗的外延语意就是“事、情、理”在相对合理的语场范围内的有机联系, 言外之意”)就是让“事、情、理”各就各位,而且要诗的内涵语意(或者说“ 比例相对均衡,不要让其中一项喧宾夺主,才可以将“情”(情感,感性等)、“理”(知性,哲思等)在“事”(叙述、叙事、语调、语场)的框架内潜伏起来,用意象的沉默,或者在叙事的伪装下,巧妙的议论和抒情才可以让让诗具有“言外之意”。 至于文本的暗示和联想效果,我最近明显觉得在修辞上用转喻、讽喻、隐喻的效果,要比简单的明喻、暗喻、夸张、拟人、象征(很大成份是借喻)的效果好,在流派风格的选择上,我是趋向混合风格的,我觉得诗写的自由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所以流派风格中适合在写作的题材和内涵中能够运用的合理成份,诗毕竟不是物理学,不能量化的张力和诗的构成三要素——“事、情、理”密切相关,至于语言的陌生化,情感的真挚,思想的深度是作品的张力基础,另外,张力也不是没有极限的,还和读者的接收能力有关。 从构成诗语的字、词、句来说,存在词语的具象和抽象差别,一般说面对客观对象书写的语意信息比较确定,书写情感和思想的语意信息比较不确定,让抒情和知性安静下来,不喧宾夺主,反而比激情式的喧泄,说教式的强词夺理更能产生言外之意。言外之意,话中有话的含量越大,诗的张力就越大。 六、张力制造的雕虫技 所谓制造张力的雕虫小技,先从如何选择字、词来造句开始;雕虫中技就是立意、布局,事前、事后调整文本的语序、结构等工作;雕虫大技那就是制造语言的陌生化、表现难度,提高整诗的张力,尽量不自我复制,增加自己作品总量的诗学张力。 选择字、词我觉得尽量不要重复,造句牵涉修辞,诗总体来说还是比喻性(暂且把象征当作比喻使用和理解)的语言,而整体呈现隐喻性语言效果是最好的。最基本的自我约束是不要把诗偏向工具性功利性游戏性的目的写作,首先要减少类似文的工具性语言使用量,语言要干净才能精炼,还要多义才有暗示性,而暗示效果最好是通过物象为主的意象环链向抒情和知性的寓意(言外之意)转换。这种转换也是通过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转换, 散文的表现力是线性结构,诗的表现力是立体结构的。立体结构就是要让意象有机联系起来,比如,无节制的写真、摄影,无边际的超现实玄幻、比喻、空想会让语义在外延层面空转;而过量用大词、抽象词、概念词矫情、说教„„也会脱离整诗语境的诗意。语义的外延和内涵太偏激都会影响张力效果,比如阅读威廉斯的客体意象汉译诗,很多作品就像是冷冰冰画像结构,而阅读部分比较自恋的激情的浪漫主义,比较达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就感觉吵闹和眩晕。 说到语言精炼,我曾经说过:能用10行句子表达出诗意、意境、内涵需要的,用了15行句子,可以原谅;用20行句子,就有些问题了;如果是用了30行,那一定稀释了诗的含量,可能已经变成文了。语言精炼不等于结构中没有部分散文过渡,而是要尽可能地减少过渡,我这里数字也是借用来比喻而已,具体比例,要根据个人的诗写经验来控制。 我觉得追求整诗的张力效果,或者自己一个阶段所有作品总和的张力效果,比雕虫小技的句子中小张力制造更重要,当然,最好是精益求精,让创作慢下来,每首作品都完熟,但是,也不要贪求无感而发的勉强写长诗,写所谓的大诗,在平常的写作中不应太迷信诗歌技巧,没有对外索求的写作状态下,出自个人感情和感受的本真迫切需要的书写才能够真正表现出诗的张力。 2011-3-30莫测 草稿 喜欢以诗抒怀吗,不妨来参加佛山市作家协会举办的诗歌比赛吧~记者昨日从市作协获悉,以“夏日浓情”为主题的全国首个大奖赛即日起启动, 向全国征稿,9月底截稿,9月22日在佛山岭南天地龙塘诗社广场举行的“佛山2012年岭南诗会”上颁奖,设一等奖一名,奖金一万元。 征诗要求:组诗100行内,单首50行内,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0元;二等奖五名,奖金1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300元;优秀奖若干名,发给获奖证书。 投稿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卫国路5号全国诗歌大赛办公室收(邮编528000),或电子邮箱by700318@163.com 。 作者:廖银洁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诗的意象 翟文熙 一、写在前面 庞德对意象的两次定义:一、意象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事物;二、意象并非一个意念,它是一个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我只能称之为“漩涡”,意念不断地涌进、涌过、涌出这个漩涡。这两次定义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宽泛地对意象的特征进行大致的描述,并没有对其进行清晰的定义。 国内有关诗歌“意象”方面的文章并不鲜见,但大多针对具体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进行解析。在本人的涉猎范围内,少数几篇对“意象”的内涵有所触及的文章,其观点很难让我完全苟同。正是因为诗歌界对“意象”缺乏系统的论述和清晰的定义,致使“意象”这一在诗歌中最为常用的“工具”成为很多诗人的认知盲点。 这篇文章,是我对诗歌意象的认知和思考。如前面所言,由于目前有关诗歌的“意象”存在认知的盲区,还没有形成诗界普遍认同的定义,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我更多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出发,表达自己的思考。至于文中观点正确与否,取决于我对意象的认知程度。 二、何为意象, 意——为“心”之“音”,志也,情绪也;象—— “见乃谓之象。”《易?系辞》;“物生而后有象”《易?略例》。从字面引申,意象乃情绪与物生之象的结合。由此可见,“意”和“象”互相结合是意象的基本特征。但是以上的界定并没有能够帮助我们彻底理解“意象”这一概念。 实际上,语言的发展必然经历从原义到引申义的过程,如果我们执着于“象”字的原义而把“意象”仅仅理解成“情绪与可见之物象的结合”则是一个谬误。我认为,“意象”这个词语中“意”和“象”的主次关系已经为我们理解“意象”的概念厘清了关系——意象,是情绪之象,是“外显于象,而内足于意”(明清王夫之语),是“为思想寻求客观联系物”(艾略特语)和“为情绪寻找对等物”(庞德语)。 如此,关于“意象”的定义已经明晰,是我冒昧地对“意象”进行定义的时候了—— 意象就是在诗歌中附着了诗人情绪的,体现诗人审美趣味和诗歌表达意图的,并且通过人类现有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可以感知并建立对应联想的事物,它以字和词为基本单位在诗歌中呈现。 意象通常由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为触发,最后表现为事物的知觉化(感觉)、可见之物(视觉)、可闻之声(听觉)、鼻之嗅觉(嗅觉)、舌之味觉(味觉)及体表接触刺激之觉(触觉)等几类。 并不是包含了情绪的可见的物象才是意象,意象还包含了通过联想可转化为“图形”或知觉化体验的所有看不见的“象”。例如“训诫”一词,它不是物象,但当我们在诗歌作品中看到“训诫”这个词时,便会产生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场景的联想,这些联想在头脑中转化为图形,“象”便产生了,毫无疑问,在诗歌中,这个词就不再是普通的词,而是意象;又如“嚎叫”,并非可见之“象”,但我们可以在接触这个词时转化出嚎叫的声音联想,并且这个词附着了强烈的情绪,很明显,当它出现在诗歌中便成为意象。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想象力。实际上,任何可以通过人类的联想去感应的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人类头脑中的“图形”或知觉化体验,并由此产生情绪或感觉的反应,诗歌中意象的目的也在于激发这类反应。因此,判断诗歌意象的标准是词语本身是否能够通过人类现有生活经验或知识去感知并建立可转化为图形或知觉化体验的对应联想。 意象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的拓展不断扩充。“外星人”在古代不能成为意象,表面看是古代没有“外星人”这个“名”,本质上则是因为古代人的知识体系未曾产生这样的认知,古代人也就无从建立这样的联想。 三、意象的认知——有关意象的文字实验 “苹果” 如果诗人把这个词用在诗中,它就成了意象。 作为阅读者,诗人在诗歌中使用某个意象的意图也许我们并不能够确切了解,我们能够做的是通过诗的主旨、情绪,以及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破译,从而窥见一二。 当我们读诗时触及意象,我们的联想就会打开,但显然每个人的联想不尽相同——譬如看到诗中“苹果”这个意象时,我联想到的红色的苹果,他联想到的可能是青色的苹果,她联想到的可能是苹果诱人的香味。可以想象,诗人在某首诗中使用这个“意象”时,一刹那间呈现的理智和情绪跟我们所联想到的可能并不一致。 “苹果熟了” 这次我们的联想明确多了,我们想到了成熟的苹果。但这种联想还是不尽相同,他可能联想到树上挂满成熟的苹果,她可能联想到一个熟透的苹果。 “树上的苹果熟了” 这个表述比“苹果熟了”更具体,理论上分析,读者联想的空间框定得更加小了,但还是不能消除我们不同人之间的联想差异,他可能联想一棵苹果树上挂满熟透的苹果,她可能联想整个苹果园里挂着很多熟透了的苹果。 这个句子继续延伸下去,对联想框定得再具体也不会阻止不同人之间联想可能产生差异。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认知的经历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个性、情绪、气质和阅读诗歌作品时的即时心理也不尽相同,这可能导致我们对同一个意象进行联想时所驱动和调度的记忆芯片的信息产生差异。 诗歌意象的这种联想差异性为诗歌的审美与品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是诗歌意象的魅力所在。 “善良” “外星人” “冰冷” “香” 在诗歌中,这些是意象吗, 显然是。 是图象吗, 不是。 是存在的实物吗, 不是。 是可感觉之物吗,至少“外星人”不是。 它们是无形的、我们看不到实体的东西。 为何它们能成为意象, 因为它们是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可以感知和建立对应联想的事 物。 仿佛 因为 的 这些是意象吗, 不是,因为它们不是人们可以感知和建立对应联想的事物,而仅仅是表述事 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字或词语。 石头 布 声音 它们是意象吗, 是的,因为它们是存在之物,存在必然可以感知并建立对应联想。 樱桃树 樱桃、树 它们是一个意象还是两个意象, 樱桃树是一个意象,因为它表达的是一个单独的概念或事物,割裂就变成了另外的两样东西。 樱桃、树——显然是两个意象。 “坐在明亮温暖的开满鲜花的山坡上。” ——《春天的时刻》 海顿斯坦 “坐”是意象吗, “坐”是否包含了“意象”中的“意”, 答案是肯定的。任何意象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必然包含了诗人的情绪。“坐在明亮温暖的开满鲜花的山坡上。”——这里为什么用“坐”的意象而不是用“躺”或“睡”的意象,相对“躺”和“睡”而言,“坐”在诗中体现出来的情绪更理智,更节制,而“躺”或“睡”体现出来的情绪更感性,更强烈,体现出来诗人与山坡的关系更为密切和充分,两者的情绪指向明显不同,我们能说“坐”只有“象”而没有“意”吗,把“意象”从诗歌作品中剥离出来,孤立地去讨论一个词是“物象”还是“意象”,并非正确的方法。 四、与意象有关的其它几个概念 1、复合意象 “一个孩子般柔软的早晨” 这是一个复合意象。 复合意象就是由多个意象组合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这个完整的意象表达 的是一个单独的事物。 上面示例的复合意象表达的事物是“早晨”,而不是“孩子”或“柔软”, 复合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已经不是事物的“共相”,而是更接近事物个体的本质。 2、核心意象 示例: 《废墟》 R?S? 托马斯,英国, 李晖 译 而 这是一场文明 失落的泡影——他用脚尖踢了一下 这奴隶制气息的灰尘。我们吸入它, 满怀感激地,我们文明的氧气。 遗迹中,有人发现了一截 弧形的骨头。“或许是个国王” 他说。“不称职的弄臣”, 我们审视着,这时间掉落的手帕。 核心意象是一首诗中最关键的、占核心地位的意象。 我认为,在诗歌写作中,研究核心意象意义不大,实际上,并非每首诗均有 核心意象。 3、 意象群 示例: 《威尔士人对游客说》 R.S. 托马斯,英国, 李晖 译 我们没有什么浩瀚之物给您,没有荒芜之地 除了因心灵侵蚀所形成的 思想的废弃; 没有古翼龙翅膀下落时 阴影般的山谷。 当然,那些小山很不错, 湿漉漉的胡须暗示它们的年纪 而坑坑凹凹的麻子, 有一个是亚瑟王的寝室; 他和他的骑士是那些闪光的矿石 联接我们的历史。 如果我们把一首诗的所有意象罗列出来,这些意象就构成了一种具有整体意味的群体关系,这就是诗歌的“意象群”。但并非一首诗所有的意象在一起才构成意象群,原则上,多个意象在一起就构成了意象群关系。 诗人如同词语的建筑师,建筑师体现的技艺是对环境、空间、材料、造型、色彩等建筑要素的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词语也体现出建筑学上的材料、造型、色彩等各种特征,而意象所体现出的这种特征则更加充分,意象是诗歌审美构成最外化的表现。 蹩脚的诗人对意象的处理是零散的、割裂的、缺少内在联系和平面化的。高明的诗人通过意象群构筑诗歌哲学和美学的金字塔——这些意象互补、联动、立体、有机联系,成为一首诗中的“小宇宙”。 五、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的陌生化是实现诗歌陌生化的主要手段。 意象之所以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其本质在于意象所营造出来的独特新颖的“图象”效果或知觉化体验。 意象为表达诗人的思想和主旨服务,任何漂亮的意象如果失去了精确性,或者脱离了诗歌表达的靶心,都是无效或多余的。 一个对诗歌具有探索精神的诗人,绝不会允许自己只是拾人牙慧,创造特别的有表现力的意象应成为诗人的一种追求。因此,意象的陌生化在诗歌写作中显得格外重要,大致来说,诗歌意象的陌生化有几种方式: 1、 独特意象的发现 “一棵被雷电击中的树” ——《九月》卡佛 “被雷电击中的树”——这样的意象也许存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但是显然我们视而不见或全然没有意识到,伟大的卡佛发现了,这样的意象带给我们独特非凡的感受。对于诗歌写作者而言,这样的发现实在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你的一首诗中有一两个这样的独特发现,你当为自己感到自豪。 2、几个意象的新鲜组合 眼睛和指尖上 栖息着无数星辰。 ——《毒药》马林索雷斯库 “眼睛”、“指尖”、“栖息”、“无数星辰”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异的效果。语言秩序的打破与重构,为意象的出新提供了可能性,诗人是文字的魔术师,应有理由不断探索和创造意象以及语言的无限可能。 3、 复合意象 清凉的月光的响声。 ——《过普陀寺》 何三坡 在复合意象中,表达的主体由于界定其性状的意象的迭加而不断发生变异,表达的事物由泛化的“共相”向“共相”下的“实体”嬗变,“响声”不再是泛化的“响声”,而是“月光的响声”、 “清凉的月光的响声”,意象的质感和陌生化得以实现。 复合意象是语言的重组和意象的深度挖掘,是诗人心灵的觉醒,也是寻常事物经过复杂的、知觉化处理后的艺术呈现。 4、 深度意象 我看到向日葵在黄昏 悬摆它们的头,仿佛一个粗心的绞刑吏 去了花园闲逛。 ——《转变》扎加耶夫斯基 意象的深度挖掘是诗歌写作中的细活儿,它通过显微式的意象探索将意象的表现力推至极致。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多数诗人对于意象的经营浅尝辄止,粗放型的意象大大削弱了诗歌的表现力。 以上几种办法仅仅是诗歌意象经营基本方向的罗列,实际的技巧有很多种。对于诗歌爱好者而言,普遍被忽略或者没有察觉的是在一首诗中意象的立体式布局和简繁关系的交互处理,这需要对诗艺真正有追求者用心去体悟。 喜欢以诗抒怀吗,不妨来参加佛山市作家协会举办的诗歌比赛吧~记者昨日从市作协获悉,以“夏日浓情”为主题的全国首个大奖赛即日起启动, 向全国征稿,9月底截稿,9月22日在佛山岭南天地龙塘诗社广场举行的“佛山2012年岭南诗会”上颁奖,设一等奖一名,奖金一万元。 征诗要求:组诗100行内,单首50行内,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0元;二等奖五名,奖金1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300元;优秀奖若干名,发给获奖证书。 投稿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卫国路5号全国诗歌大赛办公室收(邮编528000),或电子邮箱by700318@163.com 。 作者:廖银洁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诗的意象 翟文熙 一、写在前面 庞德对意象的两次定义:一、意象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绪复合物的事物;二、意象并非一个意念,它是一个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我只能称之为“漩涡”,意念不断地涌进、涌过、涌出这个漩涡。这两次定义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宽泛地对意象的特征进行大致的描述,并没有对其进行清晰的定义。 国内有关诗歌“意象”方面的文章并不鲜见,但大多针对具体诗歌作品中的“意象”进行解析。在本人的涉猎范围内,少数几篇对“意象”的内涵有所触及的文章,其观点很难让我完全苟同。正是因为诗歌界对“意象”缺乏系统的论述和清晰的定义,致使“意象”这一在诗歌中最为常用的“工具”成为很多诗人的认知盲点。 这篇文章,是我对诗歌意象的认知和思考。如前面所言,由于目前有关诗歌的“意象”存在认知的盲区,还没有形成诗界普遍认同的定义,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我更多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出发,表达自己的思考。至于文中观点正确与否,取决于我对意象的认知程度。 二、何为意象, 意——为“心”之“音”,志也,情绪也;象—— “见乃谓之象。”《易?系辞》;“物生而后有象”《易?略例》。从字面引申,意象乃情绪与物生之象的结合。由此可见,“意”和“象”互相结合是意象的基本特征。但是以上的界定并没有能够帮助我们彻底理解“意象”这一概念。 实际上,语言的发展必然经历从原义到引申义的过程,如果我们执着于“象”字的原义而把“意象”仅仅理解成“情绪与可见之物象的结合”则是一个谬误。我认为,“意象”这个词语中“意”和“象”的主次关系已经为我们理解“意象”的概念厘清了关系——意象,是情绪之象,是“外显于象,而内足于意”(明清王夫之语),是“为思想寻求客观联系物”(艾略特语)和“为情绪寻找对等物”(庞德语)。 如此,关于“意象”的定义已经明晰,是我冒昧地对“意象”进行定义的时候了—— 意象就是在诗歌中附着了诗人情绪的,体现诗人审美趣味和诗歌表达意图的,并且通过人类现有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可以感知并建立对应联想的事物,它以字和词为基本单位在诗歌中呈现。 意象通常由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为触发,最后表现为事物的知觉化(感觉)、可见之物(视觉)、可闻之声(听觉)、鼻之嗅觉(嗅觉)、舌之味觉(味觉)及体表接触刺激之觉(触觉)等几类。 并不是包含了情绪的可见的物象才是意象,意象还包含了通过联想可转化为“图形”或知觉化体验的所有看不见的“象”。例如“训诫”一词,它不是物象,但当我们在诗歌作品中看到“训诫”这个词时,便会产生与这个词有关的一些场景的联想,这些联想在头脑中转化为图形,“象”便产生了,毫无疑问,在诗歌中,这个词就不再是普通的词,而是意象;又如“嚎叫”,并非可见之“象”,但我们可以在接触这个词时转化出嚎叫的声音联想,并且这个词附着了强烈的情绪,很明显,当它出现在诗歌中便成为意象。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想象力。实际上,任何可以通过人类的联想去感应的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人类头脑中的“图形”或知觉化体验,并由此产生情绪或感觉的反应,诗歌中意象的目的也在于激发这类反应。因此,判断诗歌意象的标准是词语本身是否能够通过人类现有生活经验或知识去感知并建立可转化为图形或知觉化体验的对应联想。 意象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的拓展不断扩充。“外星人”在古代不能成为意象,表面看是古代没有“外星人”这个“名”,本质上则是因为古代人的知识体系未曾产生这样的认知,古代人也就无从建立这样的联想。 三、意象的认知——有关意象的文字实验 “苹果” 如果诗人把这个词用在诗中,它就成了意象。 作为阅读者,诗人在诗歌中使用某个意象的意图也许我们并不能够确切了解,我们能够做的是通过诗的主旨、情绪,以及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破译,从而窥见一二。 当我们读诗时触及意象,我们的联想就会打开,但显然每个人的联想不尽相同——譬如看到诗中“苹果”这个意象时,我联想到的红色的苹果,他联想到的可能是青色的苹果,她联想到的可能是苹果诱人的香味。可以想象,诗人在某首诗中使用这个“意象”时,一刹那间呈现的理智和情绪跟我们所联想到的可能并不一致。 “苹果熟了” 这次我们的联想明确多了,我们想到了成熟的苹果。但这种联想还是不尽相同,他可能联想到树上挂满成熟的苹果,她可能联想到一个熟透的苹果。 “树上的苹果熟了” 这个表述比“苹果熟了”更具体,理论上分析,读者联想的空间框定得更加小了,但还是不能消除我们不同人之间的联想差异,他可能联想一棵苹果树上挂满熟透的苹果,她可能联想整个苹果园里挂着很多熟透了的苹果。 这个句子继续延伸下去,对联想框定得再具体也不会阻止不同人之间联想可能产生差异。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认知的经历不尽相同,而且每个人个性、情绪、气质和阅读诗歌作品时的即时心理也不尽相同,这可能导致我们对同一个意象进行联想时所驱动和调度的记忆芯片的信息产生差异。 诗歌意象的这种联想差异性为诗歌的审美与品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是诗歌意象的魅力所在。 “善良” “外星人” “冰冷” “香” 在诗歌中,这些是意象吗, 显然是。 是图象吗, 不是。 是存在的实物吗, 不是。 是可感觉之物吗,至少“外星人”不是。 它们是无形的、我们看不到实体的东西。 为何它们能成为意象, 因为它们是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可以感知和建立对应联想的事物。 仿佛 因为 的 这些是意象吗, 不是,因为它们不是人们可以感知和建立对应联想的事物,而仅仅是表述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字或词语。 石头 布 声音 它们是意象吗, 是的,因为它们是存在之物,存在必然可以感知并建立对应联想。 樱桃树 樱桃、树 它们是一个意象还是两个意象, 樱桃树是一个意象,因为它表达的是一个单独的概念或事物,割裂就变成了另外的两样东西。 樱桃、树——显然是两个意象。 “坐在明亮温暖的开满鲜花的山坡上。” ——《春天的时刻》 海顿斯坦 “坐”是意象吗, “坐”是否包含了“意象”中的“意”, 答案是肯定的。任何意象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必然包含了诗人的情绪。“坐在明亮温暖的开满鲜花的山坡上。”——这里为什么用“坐”的意象而不是用“躺”或“睡”的意象,相对“躺”和“睡”而言,“坐”在诗中体现出来的情绪更理智,更节制,而“躺”或“睡”体现出来的情绪更感性,更强烈,体现出来诗人与山坡的关系更为密切和充分,两者的情绪指向明显不同,我们能说“坐”只有“象”而没有“意”吗,把“意象”从诗歌作品中剥离出来,孤立地去讨论一个词是“物象”还是“意象”,并非正确的方法。 四、与意象有关的其它几个概念 1、复合意象 “一个孩子般柔软的早晨” 这是一个复合意象。 复合意象就是由多个意象组合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这个完整的意象表达的是一个单独的事物。 上面示例的复合意象表达的事物是“早晨”,而不是“孩子”或“柔软”,复合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已经不是事物的“共相”,而是更接近事物个体的本质。 2、核心意象 示例: 《废墟》 R?S? 托马斯,英国, 李晖 译 而 这是一场文明 失落的泡影——他用脚尖踢了一下 这奴隶制气息的灰尘。我们吸入它, 满怀感激地,我们文明的氧气。 遗迹中,有人发现了一截 弧形的骨头。“或许是个国王” 他说。“不称职的弄臣”, 我们审视着,这时间掉落的手帕。 核心意象是一首诗中最关键的、占核心地位的意象。 我认为,在诗歌写作中,研究核心意象意义不大,实际上,并非每首诗均有 核心意象。 3、 意象群 示例: 《威尔士人对游客说》 R.S. 托马斯,英国, 李晖 译 我们没有什么浩瀚之物给您,没有荒芜之地 除了因心灵侵蚀所形成的 思想的废弃; 没有古翼龙翅膀下落时 阴影般的山谷。 当然,那些小山很不错, 湿漉漉的胡须暗示它们的年纪 而坑坑凹凹的麻子, 有一个是亚瑟王的寝室; 他和他的骑士是那些闪光的矿石 联接我们的历史。 如果我们把一首诗的所有意象罗列出来,这些意象就构成了一种具有整体意味的群体关系,这就是诗歌的“意象群”。但并非一首诗所有的意象在一起才构成意象群,原则上,多个意象在一起就构成了意象群关系。 诗人如同词语的建筑师,建筑师体现的技艺是对环境、空间、材料、造型、色彩等建筑要素的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词语也体现出建筑学上的材料、造型、色彩等各种特征,而意象所体现出的这种特征则更加充分,意象是诗歌审美构成最外化的表现。 蹩脚的诗人对意象的处理是零散的、割裂的、缺少内在联系和平面化的。高明的诗人通过意象群构筑诗歌哲学和美学的金字塔——这些意象互补、联动、立体、有机联系,成为一首诗中的“小宇宙”。 五、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的陌生化是实现诗歌陌生化的主要手段。 意象之所以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其本质在于意象所营造出来的独特新颖的“图象”效果或知觉化体验。 意象为表达诗人的思想和主旨服务,任何漂亮的意象如果失去了精确性,或者脱离了诗歌表达的靶心,都是无效或多余的。 一个对诗歌具有探索精神的诗人,绝不会允许自己只是拾人牙慧,创造特别的有表现力的意象应成为诗人的一种追求。因此,意象的陌生化在诗歌写作中显得格外重要,大致来说,诗歌意象的陌生化有几种方式: 1、 独特意象的发现 “一棵被雷电击中的树” ——《九月》卡佛 “被雷电击中的树”——这样的意象也许存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但是显然我们视而不见或全然没有意识到,伟大的卡佛发现了,这样的意象带给我们独特非凡的感受。对于诗歌写作者而言,这样的发现实在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你的一首诗中有一两个这样的独特发现,你当为自己感到自豪。 2、几个意象的新鲜组合 眼睛和指尖上 栖息着无数星辰。 ——《毒药》马林索雷斯库 “眼睛”、“指尖”、“栖息”、“无数星辰”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异的效果。语言秩序的打破与重构,为意象的出新提供了可能性,诗人是文字的魔术师,应有理由不断探索和创造意象以及语言的无限可能。 3、 复合意象 清凉的月光的响声。 ——《过普陀寺》 何三坡 在复合意象中,表达的主体由于界定其性状的意象的迭加而不断发生变异,表达的事物由泛化的“共相”向“共相”下的“实体”嬗变,“响声”不再是泛化的“响声”,而是“月光的响声”、 “清凉的月光的响声”,意象的质感和陌生化得以实现。 复合意象是语言的重组和意象的深度挖掘,是诗人心灵的觉醒,也是寻常事物经过复杂的、知觉化处理后的艺术呈现。 4、 深度意象 我看到向日葵在黄昏 悬摆它们的头,仿佛一个粗心的绞刑吏 去了花园闲逛。 ——《转变》扎加耶夫斯基 意象的深度挖掘是诗歌写作中的细活儿,它通过显微式的意象探索将意象的表现力推至极致。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多数诗人对于意象的经营浅尝辄止,粗放型的意象大大削弱了诗歌的表现力。 以上几种办法仅仅是诗歌意象经营基本方向的罗列,实际的技巧有很多种。对于诗歌爱好者而言,普遍被忽略或者没有察觉的是在一首诗中意象的立体式布局和简繁关系的交互处理,这需要对诗艺真正有追求者用心去体悟。
/
本文档为【[汇总]现代诗意象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