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017-09-05 4页 doc 15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 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上古韵部指的主要是后人从《诗经》韵脚中出来的韵母大类,其时代范围就是以《诗经》所涵盖的时代范围为中心。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等书中分古韵为二十九部,后来在《音韵学初步》、《汉语语音史》等著作中增加了一个冬部(认为在战国时期才出现),共为三十部。列如下: 阴声 入声 阳声 之 职 蒸 幽 觉 冬 宵 药 侯 屋 东 鱼 铎 阳 支 锡 耕 脂 质 真 微 物 文 歌 月 元 缉 侵 叶 谈 注:此表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三大直行按韵尾情况排列,从左至右依次是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同时,无韵尾的阴声韵部,所对应的入声韵都是以〔k〕收尾的,所对应的阳声韵则都是以〔ng〕收尾的;韵尾是〔i〕的阴声韵部,所对应的入声韵都是以〔t〕收尾的,所对应的阳声韵都是以〔n〕收尾的;以〔m〕为韵尾的阳声韵部,所对应的入声韵都是以〔p〕收尾的。此外,同一类(即表中同一横行)的韵部,主要元音都相同。 8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双声常常与叠韵连说。较早为双声叠韵下定义的是清代李汝珍(约1763~约1828)。他在音鉴中说:“双声者,两字同归一母,叠韵者,两字同归一韵也。”而双声叠韵的实际运用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开始了。 9 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例如“好”有上声和去声二音,当注为“好,如字”时,表示“好”在此处读常用的上声,意为“美好”)。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的本音来读。例:《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经典释文》:“朝,如字” “朝”应该读zhāo阴平,不读cháo阳平。《礼记•大学》:“所谓诚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意即第一个恶读wù去声,第二个恶读è去声。 10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11 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 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12 古体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13 古音通假:古音通假又称文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 借。因为通假字同本字在读音上必须相同或相近,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是凭借语音这个物质外壳来理解对方思想的。古人在记录语言里某一个词的时候,有时用本字,有时不用本字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用来代替本字的音同或音近字就叫通假字。例如早晨的“早”,本应写作“早".但是在下列句子里却写作“蚤”: ?《诗?豳风?七月》: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
/
本文档为【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